歷史裡能找到我們每個人的影子。
五千年的政治制度變動很大,但是人性卻很少改變。
如果把我們現在的生活比作實踐的話,歷史就是一本理論教科書。
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印證理論。
理性吃「古人的瓜」,以古鑑今,在如今信息過度爆炸的時代,防止「不讓子彈飛一會」的反轉一而再地刺激和消費每個人脆弱的感情,或許是歷史最能帶給我們的直接意義。
讀歷史可以讀出認同感
對於我們來說,歷史的基礎功能是為了構建個體對於家國的歸屬感,群體對於民族的共同記憶和文化信仰,正如「龍的傳人」之於華夏兒女那樣。
魯迅說:歷史上都寫著中國的靈魂,指示著將來的命運!
我們從哪裡來?當我們翻開歷史,我們就知道華夏文明的融合發生在黃帝和炎帝時期。
炎帝黃帝發生爭鬥,他們的結果不是消滅或者吞併,而是融合,這本身就是一個創舉。
正因為黃帝和炎帝為我們注入了「美美與共」的基因,所以我們的文明到一直延續到今天。
讀歷史讓我們對炎黃子孫的深意又有了更進一層的了解,這些就是是讀歷史的用處。
所以在華夏兒女、炎黃子孫這種情感認同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了解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歷史。
而不是站在外國人的角度發出「外國空氣如此香甜」之類的諂媚之語。
讀歷史可以通人性
莊子曾講過一個故事: 有位廚師,宰殺牛的技巧高妙無雙,如舞蹈般令人迷醉。
文惠君問廚師:你如何習得如此絕藝? 廚師答:我開始宰殺牛時,也是笨手笨腳。但我用心研習。三年過去,我眼中已經沒有全牛,刀刃遊走於牛體,全然碰不到半點骨頭。又三年,我已出神入化,整頭 牛牽過來,從我的刀下走過,就是上好的烤牛排。
庖丁解牛,說的是技巧。—認知人性的技巧! 高手認知人性,如庖丁解牛,渾然自成。
但現實中的人,可能不太喜歡讓我們拿刀切來割去。如果你一定要這樣做,警察叔叔會讓你好看。 所以歷史,就成為我們認知人性的最佳範本。
人性是簡單的, 卻又極其複雜。 行走在歷史裡,你會看到金聖歎的狂,陸遊的苦,李贄的狷,辜鴻銘的怪,王維的艱難……每個人都是時代的鏡子。
可時代又是什麼? 時代不過是人性的集成。漫長的歷史塵煙中,總有些東西萬古不易,這東西,就是人性本身。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我們在歷史中,讀到白居易,讀到蘇東坡,讀到陽明先生,讀到唐伯虎,讀到孫權,讀到趙匡胤……讀到歷史上那些曾經叱吒風雲的人物。其實不過是在解讀我們的心,解讀人性本身。
說到底,一切讀歷史的終極目的,無非是趣味,怡情,知性,最後回歸於我們的心, 回歸於認知本身。
讀歷史可以明得失
現實,不過是歷史的回放。所以有人說,陽光下面沒有新鮮事。現實發生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上找到投影。
於古人,我們是未來;但於未來,我們亦是古人。
曾在先祖身上湧流過的熱血,奔騰的激情,承受過的苦難, 體驗過的歡愉,在我們身上絲絲如是,感同身受。
我們在歷史中最渴望的,不僅僅是對於人性的認知,還有智慧的生活方式。
當我們生活失意失落時,你會想起無數歷史人物在功成前的坎坷,會想起1300多年前那篇《滕王閣序》:「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此時,我們的心中又充滿了對現實的不屈,燃起了戰勝現實的鬥志與對未來的希望。此刻,我們從歷史中讀到了自勉。
通過歷史,我們知道了「子欲養而親不待」,所以我們要常回家看看;
通過歷史,我們知道了「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我們會更加珍惜朋友情誼;
通過歷史,我們還知道「滾滾長江東逝水」,我們也終將沉澱成歷史書中的千萬頁中的某一頁,這時,我們又從歷史中讀到了珍惜,那份對親人朋友以及對眼前一切的那份珍惜。
我們還從歷史中讀到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樣的選擇會引發什麼樣的後果,這都在我們的現實生活給我們啟示,照亮我們前行的路。
在歷史中,我們讀到的那些熟悉而陌生的人物,有書生,有詩人,有學者,有帝王,所有這些人都致力於一件事: 獲得智慧。 這就是我們讀歷史的價值,也是生命存在的意義。
讀歷史可以「會」古人
歷史是一本故事集,幾千年積累下來的故事充滿了樂趣。
故事中有千百年來的無數帝王,嬪妃,忠臣,奸臣,武將以及百姓蒼生,我們沉醉其中的人物與故事,仿佛穿越了時空,走進了書中或是影視中的歷史,廟堂之上看爾虞我詐,烽火邊城聽鼓角錚鳴,望刀光劍影,黃塵古道離合關情,聚散皆是緣……
比如皇帝在我們想像中可能是高高在上,端著架子,很有威嚴,不容侵犯。
但看過歷史才知道,宋仁宗被他的皇后搞傷了脖子,掛了彩。
為了罷免這個皇后,大臣們在朝議的時候還建議宋仁宗露出自己的疤痕向大臣證明自己確實被「揍了」。
這和想像中的皇帝是不是有很大反差?
還有董卓之死為什麼抬高了京城的肉價?
因為他被呂布殺了以後,引起京城百姓彈冠相慶。
大家一開心便要喝酒,一喝酒就想吃肉,幾十萬戶的百姓都想吃肉,結果肉價就暴漲了數倍。
董卓在百姓眼中是壞人,他的死卻幫屠戶創了收。
看看這些小故事,會讓古人的形象在自己眼裡更加生動,仿佛穿越時空的交流。
歷史可以幫助我們跨越時空與古人對話,讓我們更形象生動的感知前人。
說到讀史,我推薦錢穆《國史大綱》的課堂筆記版《中國通史》,這本書用十多萬字的簡短篇幅就將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脈絡梳理了一遍,是很好的史學入門讀物。
既然談到了讀歷史,我就簡單地分享一下如何讀歷史類書籍。
我認為第一步是選書,我把歷史書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直接的歷史材料,比如二十四史、歷史學研究專著等等,這類書門檻較高,一般是寫給歷史學者的,不太適合通識學習。
另外一種就是面向普通讀者,這種書可讀性比較強,筆法幽默,簡潔有力,比如我們本周共讀的《中國通史》。
還有詼諧歷史寫作的代表《明朝那些事兒》;也可以是研究某個歷史細分領域,但是文字是以小說寫法表現的書籍。
代表人物就是張宏傑,他的書《頑疾》是研究中國古代官員腐敗問題的,還比如研究乾隆盛世的《飢餓的盛世》。
還可以根據出版社或者出版系列來選書,個人就比較喜歡甲骨文叢書,比如講述蘇聯解體《失敗的帝國——從史達林到戈巴契夫》,有日本元史專家杉山正明的《忽必烈的挑戰》、《蒙古帝國的興亡》,有講述英國中世紀歷史的《金雀花王朝》,這本書的譯者陸大鵬翻譯的其他書也推薦。
這類兼具可讀性和學術性的書,閱讀門檻就比單純嘮嗑式的書要高些,也更嚴謹些,推薦進階閱讀。
選取一本適合自己的好書後,第二步就是閱讀了。對於《明朝那些事兒》系列等書,可讀性很強,當看《故事會》讀下去就行。對於稍有難度的書,個人閱讀順序是:網上的書評和簡介——序言——目錄——正文——書評。
有些書一上手可能有些難度,就需要把握主要脈絡,可以通過網上的書評了解大概,降低自己的閱讀門檻;
其次是書的序言,一般都會將書的寫作背景和大概內容以及作者信息進行介紹,對閱讀全書是很有幫助的;
最後就是正文,推薦按照順序閱讀,全書讀完後按照自己的興趣點,可以反覆閱讀某些章節,比如傅高義《鄧小平時代》的某些章節我就反覆閱讀過好幾遍。
最後是書評,閱讀之後再看書評,會有不一樣的感受,也可以自己寫書評,讓不同的想法和感受碰撞出火花。
如果是外國圖書翻譯過來的版本,更加進階的閱讀體驗是讀一讀英文原版,因為翻譯過程中或多或少會有刪減。
第三步是閱讀之後需要做復盤,讀書重要,讀完後的思考更加重要。閱讀之後有人喜歡做筆記,有人喜歡畫思維導圖,這些都是很好復盤的方法。
我自己比較喜歡直接在書上批註,如果發現對某一主題非常感興趣,就會找相關的書繼續閱讀。比如在拆解《極簡歐洲史》時,我發現自己對標誌中世紀結束的1453年很感興趣,於是我詳細閱讀了《1453:君士坦丁堡之戰》,讓知識更加豐滿。
簡單分享了我個人讀書的方法,這屬於方法論,是具體的操作,在具體地行動之前,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要讀歷史這種沒什麼實際用處的書?」
我的回答是,讀歷史是無用的,但是無用之用方為大用,儲蓄起來的知識會在將來以一種意外的方式給你驚喜,但是這麼說還是很抽象,有點雲裡霧裡。
直到我讀了錢穆的《國史大綱》,我覺得找到了一個讓人信服滿意的答案。
錢穆在《國史大綱》的序言中,認為讀歷史的人應該具有以下信念:
一、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否則最多只算一有知識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識的國民。)
二、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否則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國史,不得雲對本國史有知識。)
三、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即視本國已往歷史為無一點有價值,亦無一處足以使彼滿意)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此乃一種淺薄狂妄的進化觀。)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於古人。(此乃一種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譴。)
四、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具備上列諸條件者比數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否則其所改進,等於一個被徵服國或次殖民地之改進,對其自身國家不發生關係。換言之,此種改進,無異是一種變相的文化徵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縮與消滅,並非其文化自身之轉變與發展。)
任何國民都應該對自己國家的歷史有所了解;懂歷史的人都會對歷史有一種溫情和敬意;而保有歷史溫情的人會客觀地看待自己國家,身邊的社會,不偏不倚;
有更多有獨立思想的人,國家才會興旺發達,產生的進步才是民族的進步,是和歷史割不斷的、有淵源的進步。
這就是錢穆對「為什麼要讀史」的回答。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淵源流長,博大精深。歷史的最重要特點就是內容豐富龐雜,朝代興衰更替頻繁,讀歷史使我們更加全面了解中國歷史中的政治、文化、經濟等知識。本人就是喜歡讀歷史書,增長了學識,具備了一些歷史專長,可以與別人談古論今。所以本人認為讀歷史好處誠不窮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