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當康熙察覺手諭字跡有假,且太子隨後獨闖熱河行宮之後,這位父親就有了自己的判斷:太子絕對是被人誣陷的,至於真兇是誰?康熙已經猜到了一二。
1、真兇肯定不會是太子,如果太子真的想調動凌普的兵馬包圍熱河行宮,並對父親下手,那當凌普的兵馬來到行宮外圍後,這支軍隊為何不對熱河行宮發起進攻?最起碼也要派人前來威脅,藉此逼迫康熙退位吧?
結果進攻不但沒有,威脅也始終沒有出現,接下來的太子卻不帶任何隨從,而是和十三爺一同來到了行宮,如果他真是政變主謀,那他豈有會將軍隊扔在宮外,而自己獨自和十三爺走進來的道理?
2、同樣的道理,別看接下來的大阿哥樂的手舞足蹈上竄下跳,可他也同樣不是這場行動的主謀。如果他真是密謀者,那他犯不著如此招搖,且不說跟太子一樣,大阿哥也不可能會將政變軍隊留在宮外,而自己獨自一人留在宮中。
3、由於跟太子胤礽都是一個派系,老四和老十三的嫌疑也會被排除,畢竟太子一旦垮臺,他們倆也必然會受到牽連。太子不會幹的事,他們倆就更不會幹。
既然這麼多皇子都不會,那九子奪嫡陣容當中,唯一剩下的嫌疑團隊也只能是八爺黨。由於八爺黨缺乏兵權實權級的人物,人多勢眾的他們無法實現調兵,可倘若通過一些陰謀手段來偽造字跡,進而誤導和誘騙部分清軍外出行動,這一點八爺黨還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說白了,大阿哥和太子的手下都有軍旅人才,倘若他們想造反,他們直接就會設法調動軍隊,而不會採取這種虛張聲勢的手段來誘騙他人,能採用這種方法的人,也只能是那種沒有兵權的人,那八爺黨就是最大的嫌疑對象。
至於康熙在事後為何沒有選擇追查?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除了他想維護內部的穩定之外,缺乏證據且八爺黨的目標並不是自己,這也都是康熙選擇事後放過的原因。
後來的死鷹事件,鄔思道就曾提到過一個關鍵的細節,由於證據鏈被斷掉,倘若康熙非要把這個大帽子扣到八爺黨的頭上,老八叫起撞天屈,八爺和九爺在聯合各路官員推波助瀾,京城內外很快就會被弄得雞飛狗跳,這一點絕對是康熙不想看到的。
同樣的道理,由於偽造手諭的證據鏈也被斷掉,老十四也不可能主動去選擇承認,如果康熙想把這個罪名強加給老八,只要八阿哥打死也不承認,八爺黨其他派系的人員在煽風點火,京城內也同樣會引起一場大亂。
熱河行宮事件中,由於被誘騙的將領是太子的手下凌普,那麼康熙足以推斷,八爺黨在這次行動當中的目標絕對不是針對自己,而是想一心打掉太子。既然他們的目標只是想減少一個競爭對手,那根本算不上是競爭對手的康熙還犯不著立刻對他們大開殺戒。
但不查不代表康熙會坐視不理,隨後的那場所謂的民主選舉,康熙通過引蛇出洞的方式讓八爺黨徹底暴露,進而對八阿哥進行敲打,並將八阿哥的鐵桿盟友佟國維撤職查辦,這一系列的行動其實已然算得上是一種另類的追查。或者更準確的說,也是對整個八爺黨集團的敲打——再敢鬧事,佟國維就是下場!
其實在這幾次對峙中,八爺黨都暴露出了一個致命的問題,那就是他們的眼界實在太過於有限,他們根本沒有察覺自己早就已經暴露,他們更沒有察覺自己冒險打擊的目標根本就不具備威脅。
熱河行宮事件前,太子的處境明顯已經處於失寵狀態,在他即將要被康熙拿下前,八爺黨根本犯不著捅上這一刀,他們完全可以靜觀看熱鬧。多年後的西北大將軍王老十四也是如此,倘若他是皇位繼承人,那康熙怎麼可能會將這位接班人扔到幾千裡之外?並且還讓並非是嫡系的年羹堯來控制他的軍需?
八爺黨的可笑在於,他們覺得誰有威脅就爭先恐後的打掉誰,可他們根本不知道,他們想打掉的目標根本就不是具備威脅的目標。尤其是那幾次貿然的行動,八爺黨以為這支暗箭或許能將競爭者徹底打死,但他們卻忽略了,康熙只需要使用排除法,就可以將懷疑的矛頭對準他們。
八爺黨以為在這一過程中,他們沒有受到任何損傷,可實際上,他們已經越來越失去康熙的信任。
太子胤礽膽大包天,竟然與父親的女人曖昧,被康熙皇帝堵了個正著,餘氣未消,又報太子胤礽調兵圍上了八大山莊,看看康熙老爺子如何處理?
康熙四十七年冬,一年一度的木蘭秋獮開始了,這是滿洲人的習慣風俗,每年要在熱河皇家園林開辦木蘭秋獮狩獵,康熙皇帝說了;所有的皇子都去,包括十歲以上的皇孫,要好好的放鬆一下。
目的有二:首先是鍛鍊滿洲貴族的騎射,因為大清國就是馬上得天下的民族,不能荒廢了皇家狩獵的習俗。還有一層;與蒙古各部落王爺的感情溝通,以保證塞外安寧。
康熙老爺子要喝「鹿血」,沒想到撞上了太子胤礽與自己的嬪妃鄭春華偷情,康熙老爺子罵了一句「畜牲」!
【太子胤礽與鄭春華偷情】
看來《雍正王朝》這部大戲就在太子胤礽這開始了,餘氣未消的康熙皇帝回到了住所,正在想如何料理自己這個親自擬定的「儲君」。
又報說太子胤礽籤發了調兵符,調凌普的兩千兵馬圍困山莊,這不就是謀反嗎?真正是膽大包天!康熙帝不禁說道;長本事了,竟然敢謀反,康熙帝戎馬一生還怕這個!
康熙皇帝叫來上書房大臣張廷玉如此這般安排妥當,聽張廷玉說這張調兵符是偽造的,假的?什麼意思呀,康熙皇帝明白了,他的這幫兒子一個個賊精八怪,趁太子胤礽遭難開始玩陰的,怎麼辦?
【太子胤礽的假調兵符】
康熙皇帝火了,查,馬上查,要一查到底!張廷玉說話了:此刻怎麼查,言外之意是,這幫阿哥一個個都是掌權者,雖然沒封王,也如同朱元璋的兒子差不多,都有自己的親兵,都開府建衙的,有勢力!
張廷玉:皇上,此刻查起來也是無從查起,最怕的就是容易引起「奪嫡之爭,蕭薔之禍」,這是重點。
【康熙帝與張廷玉商量】
康熙皇帝覺得張廷玉說的有道理,如何查,怎麼查?即使查出來也是康熙皇帝的兒子幹的!對自己的兒子開殺戒嗎?康熙帝為難了。
看來最大的問題是出在過早的確定了太子,特別是兒子多了,只要太子有過失必定引起「奪嫡之爭」,兒子少了又怕接續短,怪就怪立這個太子,康熙帝不禁動容;我太祖太宗也沒有立太子,天下照樣太平。
太子胤礽失德這是康熙皇帝早就看在眼裡,不過;培養太子胤礽花費了康熙皇帝的大量心血,三十多年了,容易嗎,康熙帝傷心了!
【這是十三阿哥胤祥】
無論如何不能查下去了,康熙皇帝一想到張廷玉說的話,兒子們大了,也是傷腦筋,不過這次的假調兵符案,太子胤礽淫亂後宮案要一併解決,不然要給朕來真的。
就在這一年的這一次,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黜,待回京後昭告天下並列祖列宗,太子胤礽失德等等一系列,量他也怪不得朕。
也是在這次凸顯出來的「九王奪嫡」被摧毀了,包括太子胤礽在內的太子黨,以「大阿哥胤禔」為一黨,三阿哥胤祉也遭到康熙皇帝的訓斥。
值得一提的是,十三阿哥胤祥在這次廢太子中也被禁錮,理由是「協助太子胤礽謀反」,理由不太充分,但是康熙皇帝的心思誰能猜的到!
看來這一次的熱河之行是扯蛋了,不但沒有放鬆,惹了一肚子氣不算,不僅嘆息;這大冬天的,狩什麼獵呀,待到春天一片綠再來吧!回頭想想,一片綠也不好,還是不能狩獵,壞了滿洲人的規矩。
電視劇《雍正王朝》最值得一提的是;出演康熙皇帝的表演藝術家「焦晃」真的是把康熙皇帝演的淋漓盡致,如同接近了康熙帝!
(圖片來自網絡影視資料)
本文屬於作者邸曉居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私自轉載!請關注小濤養花知識號《日堯居k古史》帶你一起看古史!歡迎網友一起評論、留言!
不是隱忍不發,而是沒辦法發,發了就是錯!
熱河狩獵結束後,康熙帝把本屬於太子胤礽的金如意賞給了弘曆,讓老四胤禛高興萬分,回頭就把年秋月的旗給抬了,也預示著,老四胤禛開始了奪嫡之路。
但是隨後發生的事情,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因為太子胤礽「兵變」了……
一、
經歷了刑部冤案一事後,康熙帝已經對太子胤礽和老八胤禩心存不滿,再加上熱河狩獵時蒙古王公的表現,更讓他焦躁萬分。
對於太子胤礽來講,經歷了幾件事之後,康熙帝越來對他越不耐煩了。
最開始的時候,康熙帝還時刻照顧太子的面子,比如開篇第一集,因為南方受災,因為國庫沒錢:
「玄燁這麼多年不理朝政,將國事交予太子......」
可是康熙帝看了一眼眾人,突然意識到,這樣說對太子胤礽不利,於是馬上加上了一句:
「以及眾阿哥協調辦理……」
老四胤禛賑災得力,面對太子胤礽的挖苦打壓時,康熙帝還刻意岔開話題,說天津的沙琪瑪好吃……
再到追繳戶部欠款,明明知道太子胤礽誤會了朕意,也是打破牙往肚子裡咽,硬是按照太子胤礽的說法緩了兩年上交,其實這個欠款直到雍正帝即位之後,才真正追繳成功。
即使太子胤礽這樣,康熙帝也沒有放棄他成為未來皇帝的想法,即使是他自言自語,也只是體現的對太子胤礽的失望:
「這就是我大清將來的皇帝嗎?」
並且面對老八胤禩連夜遞上來的奏摺,康熙帝還找張廷玉商量對策,目的也是為了救救太子胤礽,能不能治好他的病?
二、
可是隨後的康熙帝就意識到,太子胤礽是有問題的:
問題之一,就是跟蒙古王公及各部落首領聯繫密切,本來是康熙帝坐著接受眾人進貢,可惜一個不知死活的蒙古王公要把金如意送給太子胤礽。
「太子病了,今天不能出來了,如意朕幫太子收下。」
一句太子病了透露出,康熙帝對太子胤礽的十分不滿,而且這次的病,恐怕是好不了。
後來康熙帝要把金如意當獎品發給狩獵最高的皇子時,有一個畫面中是有兩個金如意,一山不容二虎,一國不容二君,打算送太子胤礽的金如意竟然跟康熙帝的金如意一模一樣,這還了得?
隨後圖裡琛匯報肖國興的事,康熙帝對太子胤礽的態度稍微好了一些,可惜第二天就崩潰了……
問題之二,太子胤礽竟然大膽到睡皇帝的女人,康熙帝去鹿園,結果正碰見太子胤礽跟鄭春華鬼混。雖然圖裡琛超級聰明,先是假裝撒尿,又「不小心」失手打死了太子胤礽貼身太監,讓這件事死無對證。
雖然最終康熙帝也沒有走進去抓個現成,但是丟人是鐵定丟人了,尚存的理智也告訴我們,此時的康熙帝仍然沒有下定決心要撤掉太子胤礽。
問題之三,真正讓康熙帝發怒的是,凌普竟然帶著幾千兵馬包圍了八大山莊,而且據說是奉太子手諭?
一開始康熙帝徹底火了,但是後來經張廷玉一提醒,康熙帝陷入了沉思:
假如這個手諭是真的,那麼除掉太子胤礽容易,可是後面誰當太子呢?假如這個手諭是假的,那麼是誰在害太子呢?而且凌普明知道康熙帝在此狩獵,為什麼敢包圍八大山莊?會不會是太子手下的人幹的呢,類似於當年趙匡胤的黃袍加身?
三、
此時情況錯綜複雜,前有老八胤禩的其心可誅,後有老大跟老三的互相舉報,還有老十三跟太子走的近,老四又是冷麵王,康熙帝分不清到底是誰在背後搞鬼。
理智告訴他一定要穩住,抽絲剝繭,慢慢讓那個幕後兇手露出水面,此時眾皇子除了太子胤礽和老十三胤祥以外,其餘的都在戒得居門口跪著呢,真相到底是什麼?
這之前最積極的人卻是老大胤褆,康熙帝不得不懷疑,難道是要代父行不忍之事他在搞鬼?
或許是為了報前幾天老大舉報老三關於兩個聖主之仇,看到康熙帝訓斥老大毫無手足之情,老三胤祉也跳出來揭發老大胤褆「魘鎮」太子胤礽!
惹得康熙帝大罵:
「你既然早知道這事,為什麼直到今天才說出來?你的書讀到狗肚子裡去了嗎?」
情況變得更加複雜了,老大的懷疑沒解除,老三又蹦出來了,可是這倆人都不像是偽造調兵手諭的人。
也就是這時候,康熙帝猛然發現,原來這些皇子都盯著太子胤礽的位置不放,老大如此,老八如此,老三也如此。再這樣查下去,不僅查不出真相,還會再搭進去幾名皇子,此時到此為止。
於是老大被永久圈禁,同時被圈禁的還有太子胤礽和老十三胤祥,而老三胤祉前面好不容易積攢的好印象,此事之後,再也沒有可能奪嫡了,反而一心修書,不再想這事了。
四、
如果你以為康熙帝這件事就此罷休,那就真錯了,因為他跟張廷玉隨後就想到一個好辦法。
那就是舉薦新太子,至於太子胤礽,不管他是真造反,還是假造反,總之已經傷了康熙帝的心,這次廢掉是肯定的了。
此時康熙帝要表現的沒有發現太子調兵手諭是假的,只有這樣,才能讓做局者放鬆警惕,才會在後面的舉薦新太子中露出馬腳。
而一旦康熙帝在八大山莊就徹查太子調兵手諭的事,那麼毫無疑問,康熙帝是站到了太子胤礽一邊。
底下的皇子們一個個都精明得很,看到康熙帝選中仍保太子,那麼還會有人站出來嗎?
沒有人站出來,這個事就會成為一個永久的迷,而英明神武的康熙帝,自然不會讓一個謎團籠罩在自己心頭,況且還是膽大包天,在太歲頭上動兵。
而這次事件,給康熙帝的提醒就是,眾皇子的鬥爭已經白熱化到你死我活的境地,一旦處理不好,將會對自己的名聲造成很大的傷害,這是康熙帝所不希望發生的事。
前面有太子胤礽挑戰皇權,後面又有眾皇子繼續動刀,康熙帝的位置不穩啊,這時候,他跟張廷玉的計謀就顯得非常隱秘了。
不要以為他真的是想讓眾人舉薦新太子,其實他就是看看,哪位皇子在朝中最得人心,哪位皇子就是被冷藏的首選。
而單純的老八胤禩根本就不知道這是一計,還傻啦吧唧的聯合佟國維舉薦新太子呢,豈不知張廷玉一封重新舉薦太子胤礽的密折,暴露出,這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騙局。
顯然,老八胤禩中計了……
康熙知道了有人偽造了太子手諭調兵,也不能立刻去查。
咱們把當夜的事情分解開就明白了。
一、康熙當夜要廢太子與調兵手喻關係大不大?
不大。
康熙原本對太子是十分疼愛的,甚至可以這麼說,實際上康熙心中只有一個兒子,就是胤礽。對其他皇子的定位和培養,都是圍繞太子輔臣來設定的。
但這個兒子,讓他非常失望。康熙的失望是一點點積累起來的,可不是一時衝動。
大家回憶一下,在電視劇的開始,黃河決口,災患嚴重,朝堂上商議對策,康熙憂愁地說:」玄燁這麼多年不理朝政,將國事交予太子......」話到口邊,發覺不對勁,趕緊看了一眼太子,改口加上:「將國事交予太子,以及眾阿哥協調辦理......」,這樣就把罪過轉推給了所有的阿哥。又得知戶部錢款不足,立刻痛責老八胤禩,把過錯全部從太子身上卸掉。
在追繳欠款的過程中,太子胤礽借了國庫五十萬兩銀子還不起,賣官籌款還債,被康熙發現,但他仍然繼續包疪,默許太子賣官。後來甚至為了讓太子儘快擺脫窘境,親自插手,讓清繳欠款的事無疾而終,半途而廢,還為了胤礽在諸臣中收買人心,樹立德望。
但這個時候,從內心裡,康熙對胤礽感到失望了。他對自己提出質疑:胤礽到底還能不能克紹箕裘、光大祖業。
事情到了這一步,康熙已經開始考慮自己未來的繼承人是否合適,更應該顧及江山社稷,還是自己的舐犢情深。但他內心中仍然期望事情能逐步地有所改觀。
事情繼續發展下去,太子刑部冤獄案又敗露了。刑獄是國之大事,這都敢胡作非為,康熙怒火萬丈。從這一刻起,廢掉胤礽的太子之位就成了一個重要選項。
但這個炸藥包現在就點著嗎?還有問題,因為主持查案的老八並不是把所有受到冤枉的人都查清楚,而是只針對胤礽不利的方面去查,如果現在立刻廢掉太子,就被利用了。這裡面有鬼。
肖國興的訴狀拿到手,康熙深夜找了張廷玉,說:「你的兒子生病了,朕的兒子也生病了。」
兒子生病了,當父親的怎麼辦?當然是要想盡一切辦法去救了。但能救得了還是救不了呢?要看病情有多麼嚴重了。
病得不輕!太子胤礽給老爹戴了綠帽子。帝王的家醜,康熙氣得發瘋,但不能宣揚,難道還敢詔告天下作為廢掉太子的理由?立即幹掉瞭望風的太監。太子見勢不妙,逃跑了。
事已至此,廢掉太子胤礽已成定局,與調兵手諭關係就不大了。但這個調兵手喻能起到什麼作用呢?
二、胤礽的命運
這個調兵手喻的真正作用是太子胤礽能活不能活。
如果被認定了太子胤礽確實調兵了,那個情況就太嚴重了。這叫弒君謀逆!肯定是死罪了。
就算康熙再想盡一切辦法維護住胤礽的小命,但胤礽此生再無任何翻身的希望。最起碼的,廢宗籍,下大獄,終身囚禁,這些總跑不了吧。那麼,這樣的胤礽活著和死了還有什麼區別呢?還不如一了百了的好。
這個時候,大家要注意一個問題,十四阿哥胤禵拿出這份偽造的太子調兵手諭,誣衊太子,這個事情有漏洞嗎?
當然有,胤禵提出這個計劃之初,八爺胤禩就說:「我不能讓你冒這個險」,也就是說,這是個險招,漏洞是很大的。而八爺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就算這事將來暴露了,不要打算讓我承擔責任,我有的是辦法推得一乾二淨,這個風險的後果可要由你十四弟來承當。
如果成功了,太子胤礽被殺或被囚廢,當然是最理想的結果。
但手諭不是口諭,這個東西做為廢太子的重要物證,當然是會被認真保存下來的,如果被收藏著,誰都沒有發現其中的貓膩,將來朝局變換,老八登上了皇位,這就是控制老十四的把柄啊。
所以,八爺同意這麼幹,漏洞被發現,我有辦法能洗乾淨脫身,如果沒有被發現,將來我還能捏住你。
十四爺是個忠心耿耿的傻冒?他也不傻。只要太子倒掉,人人都有機會上位了。誰說老八就一定能上位?跟隨你老八這麼多年,你的把柄我還不掌握一二?況且,萬一查起來,手諭中的那個漏洞又會指向誰呢?
看這群好兒子們,都不白給。
三、調兵手諭查不查?
張廷玉即然都看出來手諭中的問題了,做為老人精的康熙會看不出來嗎?
當發現手諭中的漏洞時候,現在整個情況就變了。已經不是針對廢除胤礽太子的事情了,而是早有策劃的奪嫡陰謀。
太子失蹤,到哪裡去了?是被控制住了,還是逃跑了?這個陰謀有多大,後續的手段是什麼?都無法確定。
老狐狸張廷玉指出了事情的關鍵:此時廢立太子已經無關緊要了,最要緊的是眾皇子愈演愈烈的奪嫡之爭。康熙和張廷玉要聯手破掉這個局。君臣配合,假戲真作。
四爺奪嫡的策略是不爭為爭,老康熙對待手諭的方法是不查為查。
如果要查,肯定能查出來,但無法落到實處。清理戶部欠款,康熙能把幾個不起眼的官員家財、住宅、商業行為都查得水落石出,他能查不出偽造手諭的底細?
查出來了,又能如何?太子胤礽調兵是被冤屈的,其它事情呢,是不是順著風也成了冤案了?廢掉太子這事就行不通了吧,然後呢?查出偽造者,怎麼處理?幕後的操縱者即然敢這麼幹,難道就沒有讓你無法下手的自保之策?
而康熙和張廷玉就表演了一出英明的糊塗大戲給人看。
把眾皇子全部集中起來,割斷與外界的聯繫,使內外無法呼應,免出意外。老大和老三最不可能有疑點的兩個人掌握護衛,他倆又互相有意見,互相能夠牽制。
但老大的腦袋瓜不靈光,總想著要幹掉太子胤礽,氣得康熙大罵:你這頭蠢豬!
四、誰在局中誰布局
不查調兵手諭中的漏洞,而太子胤礽卻被廢了,原因即與調兵無關,行事荒唐也是因為遭到了魘鎮,這麼一處理,陰謀者的地位就尷尬了。
陰謀家們有了希望,但又有了暴露的風險。因為他們無法確定康熙這麼處理事情的原因到底是什麼?調兵手喻似乎並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但誰也不敢提出質疑,提出來就馬上暴露了。
那麼,站在陰謀家的角度看問題,調兵手諭的漏洞即然沒有被發現,康熙仍然不以此為廢太子的理由,只能是一個原因:給胤礽一條活路。
胤礽確實活著,那麼這個判斷就成立了,而調兵手諭也就成了未來的判決書。當有了新太子的時候,判決書就會生效。
那麼,陰謀家就要設法布個局讓它生效。
但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陰謀家布局的時候,他本身卻已經被康熙布進了局中。
眾臣推舉新太子,他就徹底暴露了。
只有一個原因,那就級別差太多。
一般沒玩過兵的皇帝,聽到兵變早就屁滾尿流。
太子玩兵,對於康熙來說,就像小孩子過家家。
這個太子明眼人一看,就不是當皇帝的命,這種人當皇帝,三下五除二,就被幹翻了。
何況還有那麼多虎視眈眈的弟弟們。
《雍正王朝》電視劇只所以精彩,在於它的權謀有很多種解讀,編導採用引而不發的手法,讓觀眾猜想。下面我們先簡要看看題中所講的事件經過:
康熙四十七年秋季,康熙率領眾位皇子和近臣張廷玉等人,赴熱河狩獵。此時正是刑部案件爆發之後,太子地位已經岌岌可危。一天晚上,康熙外出閒逛時,又碰到了太子與康熙妃子私通,康熙勃然大怒,一場廢太子的政治危機即將上演。
此時,總兵凌普收到一張太子手諭,連夜調兵進駐熱河的皇帝行宮。大軍隨即開撥,並很快抵進行宮。劍拔弩張之際,康熙安排如下:第一,令眾皇子立即集合;第二,令圖理琛帶人護駕康熙到「戒得居」;第三,令張廷玉立即調狼覃三萬大軍進駐八大山莊。
這裡要解釋下,這「狼覃」估計是康熙掌握的秘密部隊,除了康熙親自授意外,任何人不能調動。
康熙平安到達「戒得居」後,立即下了幾道旨意:一是升任皇長子、皇三子、皇四子、皇八子為親王;二是由皇長子總領行宮侍衛;三是停用太子一切印信;四是所有侍衛和駐軍由皇長子、皇三子、馬齊三人共同節制。
在康熙雷厲風行的處置下,驚心動魄的一夜過去了,這場危機迅速化解,太子被當場拘拿。意外的是,大阿哥也因為設計陷害太子而被圈禁,康熙還要求永遠不得釋放。
在處置兵變過程中,細心敏感的張廷玉發現,凌普手上的太子調兵手諭有問題,可能是偽造的。康熙一聽立即拿過來看,發現確實有問題,立即要求徹查。但在張廷玉的提醒下,康熙暫時打消了這個念頭。這種極為嚴重的問題,為什麼康熙輕易放過了?從政四十七年的康熙,在外時碰到這樣的大事,這麼安排確實體現了高超的權術:
一、當時康熙在熱河行宮,事出突然,雖然名義上是太子調兵,但康熙並不放心其它所有的皇子。事件發生在夜晚,這時候誰是明槍、誰是暗箭,連康熙也分不清楚,所以康熙第一道命令就是把所有的皇子們集中起來。這麼做有一個好處是可以互相監督,誰也不敢輕舉妄動,只要有人冒出頭,其它的皇子肯定一擁而上廢了他。
二、動用秘密部隊,康熙令張廷玉立即調狼覃三萬大軍進駐八大山莊,估計在座的皇子們個個都傻了眼,什麼時候老爺子居然還有這一手?康熙去避署山莊狩獵,除了面上帶了大量的侍衛跟從,還秘密令張廷玉調了三萬大軍跟隨側應,一旦有問題立即現身。這也是古代帝王們慣用的手法,當皇帝睡覺時都想著安全問題。
三、讓皇長子負責侍衛、讓皇三子負責外圍軍隊。此時眾皇子中,皇長子政治智慧不高,皇三子無意儲位,其它人個個心懷鬼胎。康熙用皇長子負責侍衛,此人雖有爭儲想法,但手段低下,對康熙構不成危險,皇三子一心想做學問,暫時比較放心。
四、擱置查處太子假手諭問題,有利於一時穩定,此時情況危急,康熙雖然做出了合理安排,但也難以保證節外生枝,先挺過這一關,待局勢明了後再查比較穩妥。至於太子,雖然康熙已經知道逼宮非他所為,但太子過去種種不法行為足以成為廢除太子名位的理由。
從電視劇情看,當晚形勢危急到什麼程度了?康熙當時氣的差點一口氣過不來,連老成持重的張廷玉都急得哭起來了。當天晚上,如果康熙突然去世,那麼不誇張地說,發生的事情恐怕比玄武門兵變還嚴重。
在《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的親信凌普突然帶兵包圍康熙在熱河的行宮,從而營造出了一種胤礽想要弒君奪位的氛圍,進而讓康熙在面對如此緊張局勢並且背負著巨大壓力的情況下,只能當即立斷將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廢黜,以平息事態的發展。
然而,令康熙以及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是,這份調動凌普軍隊的所謂太子「手諭」,卻是經過偽造的,整個事件從一開始就是一場針對於太子胤礽的「陰謀」。
可即便是如此,面對這份產生如此巨大「破壞力」的「假手諭」,康熙還是選擇了在眾人面前保持沉默,對此是隻字不提。
康熙的隱忍不是因為他不想將此事一查到底,而是在當時的局面環境之下,康熙確實沒有辦法,同時更是不能夠進行徹查。
一份「假手諭」引發的兵變,成為了壓垮胤礽太子之位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此之前,太子胤礽的一系列行為已經引起了康熙的極大不滿。
由於胤礽的監管不力,致使八阿哥胤禩可以堂而皇之的將國庫「借」空,引發了朝局的危機,而在這其中,胤礽還是國庫的最大債主,可謂是「監守自盜」、知法犯法。之後,為了填補虧空,胤礽竟然又賣官鬻爵,完全置國家的法度與利益於不顧,同時,康熙想要迅速充盈國庫的想法,也伴隨著胤礽所提出的兩年還清欠款的方案而徹底落空,雍正追比欠款的所有努力也就此變得無疾而終。緊跟著,刑部出現了「以錢買命」的荒唐案件,再一次將胤礽及其黨羽的累累展現在康熙面前。
在這樣的情況下,康熙心中的憤恨是可想而知的。於是,在熱河秋闈期間,康熙先是免去太子胤礽賜宴蒙古王公的差事,隨後,又將原本是進獻給胤礽的金如意直接扣下,作為禮物賞賜給了雍正之子弘曆。
而這些,都是康熙在向胤礽的提醒與暗示,甚至可以說已經上升到了警告的層面。
對於康熙的不滿,胤礽不是不知道,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依舊去找鄭春華「偷情」,並且還被康熙直接抓了一個正著。於是膽小怯懦的胤礽,選擇了逃避,就如同一隻鴕鳥一樣,以為將頭扎進土裡就可以躲過一切。
然而,也正是因為胤礽的逃避,給了「八爺黨」一次反擊的機會,十四阿哥胤禵偽造胤礽筆跡,撰寫「假手諭」,進而引得凌普帶兵包圍康熙行宮,局勢也就此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而面對如此情形,康熙依舊沉著冷靜,進而做出了在當時最為合理的安排。
其一,他剝奪了太子胤礽的所有權力,避免事態進一步惡化。
其二,他將所有皇子召喚到身邊,並且一口氣連著封了四個親王,為的就是讓皇子在分化胤礽被廢後留下的權力真空的同時,形成相互牽制。
其三,他又調集親兵拱衛行宮,確保絕對的安全。
儘管後來,太子胤礽還是被找到,康熙皇帝也在張廷玉的提醒下,發現了這份「手諭」確係偽造,但是康熙仍舊將太子胤礽予以了廢黜,並連同十三阿哥胤祥予以了圈禁。
一方面,儘管康熙不願意再往壞處去想像,但是胤礽此前的一系列行為已經極大的觸怒了康熙,康熙將其廢黜也就成為了一種必然。
另一方面,此時的局勢已經陷入了混亂,眾位皇子已經表現出了明顯的覬覦之心,太子胤礽無疑就此成為了眾矢之的,康熙只能用「以退為進」的方式,暫時平息朝堂上的輿論,將胤礽與胤祥加以圈禁,實際是這是對其的保護。
就這樣,一份「假手諭」所引發的兵變,儘管沒有產生多麼嚴重的後果,更多的只是製造了一些緊張的氛圍,但是在康熙與胤礽之間的矛盾如此尖銳的情況下,還是直接導致了胤礽的被廢,成為了整個「一廢皇太子」事件中「壓斷駱駝脊背的最後一根稻草」。
明知是偽造的「假手諭」,卻讓康熙是想查但又不能查。
在張廷玉的提醒下,康熙已經發現了這份所謂的太子「手諭」是偽造的,並且通過對十三阿哥胤祥的詢問,也確認了胤礽確實和這次「兵變」沒有任何的關係。
儘管剛開始的時候,康熙非常想要當機立斷的徹查清楚,但是經過仔細思考之後,隨即便放棄了這樣的想法,這是因為在當前情況下,如此大張旗鼓的徹查不僅不能得到想要的結果,很有可能會引發新的事端。
首先,便是如果徹查很有可能將凌普真的給「逼反」了。
凌普,是太子胤礽奶媽的丈夫,是絕對鐵桿的「太子黨」,於是在見到太子胤礽的「手諭」之後,是不假思索的就遵照行事了,或者說,他並不知道這樣安排的目的,他只是奉命行事而已。
而一旦讓凌普知道,自己是按照一份「假手諭」行事,而且行的是「叛逆」之事,更是直接導致了胤礽被廢黜,如此一來,會讓凌普感到萬分的恐慌與焦慮,其也會擔心自己會不會遭到康熙皇帝的嚴懲。
於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凌普真的很有可能會「狗急跳牆」,就此「造反」,如此一來,對於康熙皇帝以及所有人來說,都是得不償失的。所以,極力的安撫、穩定住凌普才是關鍵,而不能再給其以其他刺激。
其次,康熙也擔心會對胤礽產生新的不利情況。
這個時候的康熙,首要目的便是要儘可能的保護胤礽,但是此時的情況是,康熙在明,胤礽的反對者們在暗,康熙不知道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會出現新的因素,進而對胤礽產生更加不利的影響,到那時便真的會一發不可收拾了。
況且,「兵變」已經成為了事實,胤礽也處於了極為不利的輿論漩渦之中,馬上將其扭轉也是非常的困難,同時也有可能出現新的事端。所以,這個時候選擇息事寧人,慢慢化解矛盾,逐步引導風向,才是正確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再次,就是此時的康熙確實是無從查起。
所有的線索,僅僅是這一份「假手諭」,再無其他證據證明此事另有端倪,這無疑也給將此事勘破,增加了巨大的難度。
於是,康熙為了暫時性的維繫局勢的穩定,同時為了避免節外生枝、再起事端,就這樣選擇了隱忍與沉默。
大阿哥胤褆「魘鎮」太子的行為被告發,也讓康熙找到了轉移矛盾的路徑。
對於康熙來說,將「假手諭」的案件徹查到底,除了他要弄清楚這一切的來龍去脈之外,也是要給胤礽討一個說法,從而能夠給予其復立胤礽的「合法性」基礎。
而就在這個時候,三阿哥胤祉檢舉大阿哥胤褆用「魘鎮」詛咒太子胤礽,這無疑讓康熙找到了一種「想要睡覺就有人送枕頭」的感覺。
於是,康熙在盛怒之下,將胤褆處以了削宗奪爵、圈禁終身的懲罰。然而,儘管胤褆的行為確實是罪有應得,但是此時的他,跟多的還是在「背鍋」,並且是一口氣背了三口「鍋」。
這第一口「鍋」,是替十四阿哥胤禵「背」的。
正是因為胤褆的罪行被公之於眾,不僅直接拉走了所有人的視線,進而讓矛盾的焦點從太子胤礽的「兵變」,轉移到了胤褆這種「不仁不義不忠不孝」的行為上,同時也讓康熙可以暫時性的將「假手諭」的事情放下,之後也沒有再予以追究。而這也使得胤禵暫時性的安全「上岸」,不再有所顧慮和擔憂。
這第二口「鍋」,是替太子胤礽「背」的。
胤礽此前的所有的行為,本就是胤礽自己荒誕不羈所致,康熙對其的處罰也可以看做是胤礽的咎由自取。然而,伴隨著「魘鎮」事件的暴露,將原本由胤礽本人應該承擔的責任,全部可以推卸到胤褆身上,於是也讓人們覺得,胤礽所有的荒唐行為,都是受到了「魘鎮」的影響所致,胤褆就此成為了輿論的眾矢之的。
這第三口「鍋」,便是替康熙「背」的。
康熙廢黜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固然有著胤礽的原因,但是康熙盛怒之下的乾綱獨斷,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如果康熙日後反悔,也會讓其背上不利的名聲。而胤褆無疑是給了康熙一個非常重要的「臺階」,讓康熙找到了合適的理由和藉口,推翻此前的一切決定,同時,也能把所有的責任推卸在胤褆身上。
就這樣,伴隨著胤褆「魘鎮」詛咒胤礽的事情被揭露,所有的矛盾焦點得以轉移,同時,康熙也找到了為太子胤礽辯解的理由,在所有事情都可以「自圓其說」的情況下,這份為胤礽辯解的「假手諭」也就此失去了其應用的價值,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十四阿哥胤禵也就此變得「安全」。
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1、追查牽扯太多
偽造太子手跡調兵謀反,這事情查起來牽扯麵實在是太大。有人膽敢這樣做,肯定有很多手段掩飾,線索估計也不是很多,要是從蛛絲馬跡開始查找,會牽扯到親王重臣,說不定一下子能動搖國本。
派誰去查也是個問題,謀反這樣株連九族死無葬身之地的事情,背後主使肯定會不顧一切誤導、阻止案件的調查。到時候也會弄得半途而廢,與其那時候落得個不明不白的結局,還不如現在不去調查,可以維護皇帝的權威,避免將這層窗戶紙捅開。
2、年紀不允許
要知道康熙自己的年紀也大了,這件事情要能水落石出,說不定就是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結果。自己身體能否承受這樣的打擊還是個未知數。深究下去,在康熙行將就木的時候,就一定是逼著滿朝文武去站隊了。這樣對康熙晚年的人事布局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政治權力隨著政治家的生命終結,一定會發生轉移,這在古代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動蕩中權力的轉移會更快,更加不可控,到時候康熙能否善終就不得而知了。重新來一輪人事布局,文官人員還可以,武將就很容易擦槍走火了。康熙可能控制局面,但是對於未來的新君而言,就會損失一大批能臣,這些人或許是站錯隊,或許是說錯話做錯事。
3、保護十三阿哥,和其他阿哥
康熙晚年的奪嫡爭鬥中,雖然發生玄武門之變那樣的事情可能性不大,但是明槍暗箭還是很多的。像十三阿哥這樣的,很容易就成了炮灰。其他的阿哥自認為聰明,也難免聰明反被聰明誤,到時候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可能康熙希望幾個派別之間權力制衡,但是禍起蕭牆,兄弟相鬩,更不是他願意看見的。
眾阿哥各自逞能展才可以,如果將聰明才智都用在奪嫡中,一是勝者無心思考慮國家長遠的計劃,二是秋後算帳,就沒有兄弟們的勠力同心了。康熙不追查,偽造手諭者,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也就沒有什麼風浪可以興了。到康熙大壽時,他們送死鷹上去,也是希望鬧大,但是康熙偏偏不給機會,安靜才是權力移交的最合理方式。
《雍正王朝》中,康熙帶眾皇子去熱河圍獵,表面上這是一次正常的出巡,但背地裡卻暗潮湧動。
一開始,康熙讓八阿哥胤禩代替自己接見蒙古王公,但其實按照慣例應該是太子出面;接下來康熙將蒙古王公送給太子的如意拿出來作為眾皇子打獵的彩頭,似乎預示著康熙要對太子動手了;更雪上加霜的是,康熙發現自己的嬪妃鄭春華與太子私通,這樣康熙又急又怒;最後,十四阿哥胤禵偽造了太子手諭,調兵直衝康熙行轅而來,這讓康熙下決心廢黜了太子。
不過,康熙隨後就發現,這張太子手諭很可能是偽造的。但令人費解的是,康熙並沒有聲張,而是引而不發。
那麼,康熙為何不徹查是誰偽造了手諭呢?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為了康熙的帝王尊嚴。
康熙廢太子其實有很多原因,比如太子主導了刑部冤案,以及和張春華私通。但是刑部冤案中肖國興供出太子的供詞已經被張廷玉燒了,這個鍋由肖國興背了;而私通鄭春華則屬於宮闈醜聞,不足為外人道。那麼廢黜太子的理由,就只有他調兵逼宮這一條了。
胤礽這個太子畢竟當了幾十年,大家都習慣了,而中國古代的大臣一向以維護太子為政治正確,把太子視為國家的根本。如果康熙這時候調查是誰偽造了太子手諭,那麼事情就變成了康熙在沒有確實證據的情況下廢了太子,豈不是康熙自己打自己臉嗎?
所以儘管手諭是假的,康熙也要把它當成真的。
第二,為了政局穩定。
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訓,所以讓有能力的皇子都出來做事,培養他們的政治能力。這麼做的好處是各位皇子不至於昏庸無能,壞處則是各位皇子都培養了自己的勢力,一旦鬥起來就不可開交。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
現在,康熙已經發現了自己的兒子們各懷鬼胎,都盯著皇儲之位。如果這時候查偽造太子手諭的人,必然引起皇子們人人自危。無辜的皇子害怕被冤枉,有罪的皇子要極力隱瞞。這樣一來,一場政治風波勢難避免。甚至眾皇子可能會揮戈相向,禍起蕭牆。
歷史上,齊桓公因為兒子們爭位,被餓死宮中;唐高祖因為兒子們奪權,被逼退位。所謂前車之鑑,殷鑑未遠,康熙不得不防。
所以,康熙不能公開地查,就算想查也必須在私下進行。康熙引而不發,能讓偽造手諭的皇子心生戒慎,不敢太過妄為。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士常齋」,閱讀更多有趣文章。
由於胤礽之前的所作所為已經讓康熙覺得「大清的江山絕不能交給無德之人」,這「無德之人」即是指胤礽,又是直擊有心奪權的任何人。
康熙命令狼覃解決了凌普那兩千兵馬,又把皇子都控制在戒得居後,在張廷玉的提醒下,康熙發現了所謂的太子調兵手諭其實是假的,可奇怪的是,康熙除了發了一通牢騷之外,卻沒有下令徹查此事,而是讓這事煙消雲散,不再提了。
康熙為什麼不查這事,其實張廷玉已經說了
康熙已經很討厭太子,可對他來說,國家的穩定比起太子來要重要得多。當晚在戒得居,康熙和張廷玉兩人開了一個小會,康熙主張廢黜太子。徹查調兵一事,可張廷玉卻說:「這事應該從容查辦,廢黜太子容易,可就怕引來後面的奪嫡之爭,蕭牆之禍」。
清朝自後金努爾哈赤起就開始立「太子」,只是皇太極和順治兩位因各種原因才中斷了這種制度,到了康熙朝,深受宗法觀念影響的康熙,在胤礽一出世就把他立為太子,成為了帝國的繼承人長達四十年之久。這一期間各人之間相安無事,雖然政府在太子的管理下可以說是處處漏風,但總的來說沒有什麼大問題。
所以康熙冷靜下來想想,這手諭如果是真的,那太子被廢是肯定的,而皇子逼宮一事該如何處置,康熙害怕了,因為前朝例子:努爾哈赤就把長子褚英給逼死在了牢中。如果康熙坐實了胤礽的逼宮,在輿論的壓力下他就算不殺太子,也得把他流放去寧古塔,這樣一來康熙就得背上殺子的名聲,雖然事出有因,但一來康熙不忍,二來康熙為了保住自己的名聲,他都不能承認太子真的有逼宮的行為。
既然不能承認太子逼宮,那康熙又為什麼不徹查這事呢?
康熙明白,光憑凌普那兩千兵馬是不能掀起什麼風浪的,所以這手諭最終的目的就是要陷害太子,因為凌普一是太子的奶兄,二是老十三胤祥以前的部下,凌普一出毛病,太子和老十三就難辭其咎。胤祥就因為這事被康熙囚禁了起來。
那陷害太子哄後的最終得益者會是誰呢?要是遵循「利高者疑」的原則,康熙此時還暫時看不出太子倒臺後誰能獲得最大利益者會是誰?
不過在把老十三囚禁起來後,康熙開了個大會,告訴眾皇子「大清江山不能交給無德之人,現在太子之位空缺,那應該由誰來繼承這個位置呢?」康熙沒有明確說由哪個人來做太子,而是要讓眾人狗咬狗,讓他們自己給招供出來。果不其然,一向打扮得與世無爭的老三就把老大胤禔魘鎮太子一事給捅了出來,加上胤禔之前過於張揚,康熙一下子就把兩位候選人給排除了出去。
可這兩人都沒有什麼本事能偽造手諭來陷害太子,他們充其量只是兩個落井下石的小人而已,「手諭一事」背後肯定還有一個極大的組織,才能在成功陷害太子,保證自己能獲得最大的利益。於是康熙又來了一招:舉薦太子人選。
在康熙看來,陷害太子只是第一步,能讓幕後黑手登上太子之位是第二步,繼承帝位就是最終第三步,所以康熙在回京城當天就宣布廢黜太子,另立新君,並讓百官舉薦。誰人能獲得最大的擁護,誰就是陷害太子的主謀,也就是最終獲得利益者。
這就是康熙在戒得居所說的「慢慢查」,他不是不查,而是慢慢查,可惜當時胤禩沒聽出康熙的畫外音,論心機、城府他都不及康熙分毫。在康熙要求舉薦太子後,「八爺黨」到處宣傳要擁立胤禩為太子,比胤禔還要張揚,這也就讓康熙確認了:胤禩就是陷害太子的幕後主使,只是他背後勢力過於強大,加上胤礽又被重新立為太子,康熙才選擇「隱忍」,不去追究這事,不過這時的胤禩早已是被排除出帝位人選,他苦心經營的「八賢王」形象也就蕩然無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