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歷史上中國死了那麼多人都土葬,為什麼沒感覺有那麼多墳墓?_中國還有土葬的城市嗎

小籃子說: 現在雖然實行火化,但我們的傳承是「入土為安",火化後也基本執行了土葬。自古以來都是土葬可為什麼沒感…

小籃子說:

現在雖然實行火化,但我們的傳承是「入土為安",火化後也基本執行了土葬。自古以來都是土葬可為什麼沒感覺有那麼多墳墓呢?

我認為主要是有兩個原因:一是每一代人的壽命最多不過百歲,在這個百十年裡只能和見過面的人親近,也就是有印象,有印象的最多也可能就是五輩(世)同堂,即老老爺爺輩,再往上就沒有印象了。平民百姓的墳墓基本上是土堆,這個土堆是靠每年兩次或者三次掃墓時培土(添土)維持高度的,如果後來人不經常培土,在大自然的風吹雨刷下,也就會慢慢消平(滅)了。我有個世姑她父親的墳頭,當輩子就沒了。

二是,尤其古時候平民百姓立碑的也很少,就算立碑,後代人的名字也就是刻上四代人。時間一長五六代人以後也就無人過問了。倒掉的石碑有的都壘到了地堰上。記得我村有個80歲的老頭曾說過:「別笑話我,我父親過世早,我連我爺爺的名字都不知道。"

看電視劇中,不管窮富人死後都立塊碑,我看那就是為了劇情安排而已。

老蟲侃歷史說:

中國有句老話,「墓不出五服,碑不過三代」。也就是說,大部分人給長輩立碑,基本上都在三代以內。而絕大多數人清明掃墓,也只限於五服之內,再遠了就沒人記得了。

這也就是古代的平民墳墓,保留不下來的原因。就因為沒有人去掃墓、管理,墳墓就漸漸在風吹雨淋之下,失去了原來的模樣,從而被歷史遺忘。

其實,這個也很好理解。古代由於醫學不發達,人口死亡率較高。因此,家家都講究多生多育。這樣5代下來,少說也是個幾十人的大家庭了。

但即使是這樣血緣比較緊密的大家庭,內部成員也是親疏有別。最親近的,也不過是,父母親的直屬親戚。有幾個人,還會和父母親的旁系親戚,關係也很好的。大部分,也不過是在年夜飯上見一面而已。更多的人,都是只聞其名,不知其人。

難道這些看起來是親戚,但其實都沒什麼聯繫的人,會去給你的親屬掃墓嗎?

這就是「墓不出五服」。

我們自己還可以設身處地想一想,我們絕大多數人,能見到最大的長輩,也只是祖父母輩。也有一部分人能見到曾祖父輩,再往上,幾乎就沒有聽說了。

如果不是祖上出過什麼大的名人,三代以後的子孫,根本記不住。畢竟這些人都沒見過,也沒有感情可言。那在給自己先輩立碑的時候了,最遠的也就是祖父輩了。

這就是「碑不過三代」。

一般來說,三五代人之後,就沒人去給墓主掃墓、整理、加固了。因此,大多數土墓就在風吹雨淋,各種動植物的破壞下,漸漸地與周圍土地融為一體了。

現在,我們看到的所能保留下來的古代墳墓,基本上都是石墓。幾乎沒有聽說,土墳能夠保留至今的。即便是100年前的清朝墳墓,恐怕也很難保留下來。

曾經聽人說過,有村民在挖田的時候,挖到了一個清朝墳墓。應該也是個平民墳墓,是土墓,也沒有什麼陪葬品。

當時,村民在挖土的時候,就發現,這裡的土,和周圍的土顏色不一樣。當他們挖出殘骨的時候,才意識到這有可能是個墓。

雖然,依稀能看出棺材板的痕跡。但是,棺材板已經腐化的,和泥土分不開了,完全沒有木質纖維結構了。

這就是時間的力量,足以摧毀一切。

中國人對死人比較忌諱,因此,埋葬死人的地方,一般不會在生活區。中國古代一直處於農耕社會,農民都會有自己的田地。有些人會把親人祖先,葬在自己的田地裡,以便每天路過都能看到,以表示思念。

但更多的是,一個村落或家族,會有一個專門的墓地,用來埋葬本族之人。

這個地方,通常是在一個既不太遠的,又略為偏僻的地方。這樣既不影響耕種,又能夠隨時去掃墓。

平民的墓葬,一般沒有太奢華的東西,畢竟石墓的建造費用太貴。一般都是挖個坑,將棺材埋進去,然後填平,再堆一個土堆。

如果是特別貧窮的家庭,連棺材都買不起,那就只有拿一條蓆子裹上屍體,埋入葬坑內。

像古代的村落,一般以同姓本家為主,比較排斥外來人口。一般外來人口,是不允許葬入本族的墓地的。那這些外來人員,可能就會葬在荒郊野嶺,也稱亂葬崗。

其實,中國在商周時期,那隻更遠的年代,墳頭是沒有土堆的。據說,墳頭推土這一習俗,是源自孔子。

土墓如果沒有人管理、加固,在風吹雨淋之下,墳頭上的小土堆,漸漸就會淪為平地。

而且,在古時候野獸也比較多。像一些比較喜歡吃腐肉的動物,也會將新墳中的屍體,扒出來食用。它們在挖土的過程中,也就把這個墳摧毀了。

古代人口相對來說不是那麼多,就會有一些居住在比較偏遠的村落。這些地方,有可能會因為一場疾病,或者其他突發事件,導致村落的消亡。

村落消亡以後,村中的墳地,自然沒有人再去使用、管理。經過幾十年,甚至更久之後,這些墳墓也就看不出原來的模樣。

至於石碑,在古代也屬於比較昂貴的物品,一般人使用的都是木碑。木碑的壽命就比較短了,一般二三十年之後,就已經腐朽不堪了。

至於棺材,那就更不用說了,雖然在地底下腐化得比較慢。但是,經過上百年的時間,就足以將木質纖維,腐化到土層中。

這些只是自然損毀的墳墓。

其實,古代墳墓,更多的,是在盛世之時,被開荒的人所平掉。

按照中國古代的歷史規律,一般每隔300年,大概要經歷一次亂世。亂世就是人口快速衰減的手段,亂世過後,人口會降到一個比較低的數量,這樣就能保證所有的平民都有地種。

而且,還有些平民,就會選擇到人煙稀少的地方去開荒,以便獲得更多的土地和糧食。

這個時候,由於荒廢的土地太多,他們選擇的餘地也比較多。所以,這時候,他們一般會避開那些之前的墓地。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兩百年以後,人口也逐漸達到頂峰。

這時,由於人口的巨增,現有的土地,就不夠養活那麼多的人。

於是,有些人就開始另找地方開荒,甚至會打起幾十年前,甚至幾百年前的墓地的主意。

反正這些墓主,都不知道是哪朝人的墓的了。所以,即使將墳地平了,也沒有什麼心理負擔,更不用擔心有人來找。

再說了,土地都已經不夠用了,活人都養不起,誰還會顧及死人呢。

就這樣大量的古代墳地,就被平掉,當做耕地用。

其實,就算古代王公貴族的陵墓,有可能也會被當做耕地使用。

因為,古代王公貴族建造陵墓,都比較奢華。他們試圖用這種方法,來延續他們生前的奢侈生活。

但是,他們又害怕自己埋到地下以後,陪葬的珍寶被人盜挖。於是,就建造了堅固的石墓,還要把墓穴建到很深的地下。最後,還要採用各種防盜技術。

由於墓穴埋葬在地底深處,而表層建築,在沒有人管理之後,很快就會成為荒野。

正是由於這種陵墓,距離地表有很大一段距離,所以,根本不影響在上面耕種。

就像秦始皇兵馬俑遺址,之前不就是農民的耕地嗎?還是農民因缺水打井,挖了十幾米深,才給挖出來的。

此外,古代各地的墓葬風俗不一樣,有火葬、天葬、水葬、懸棺、樹葬等等,這樣的喪葬習俗,本來就沒有墳墓,自然就見不到了。

進入現代社會以後,法律規定實行火葬,而且各個地方還有專門的喪葬地點,自然就不會出現隨處可見的墳墓了。

三農密碼本說:

農村的土葬並沒有留下多少墳墓,看起來不可思議,如果仔細想一想,也就釋然。

農村有一句名言:「墓不過五服,碑不過三代」。意思就是說,給長輩立碑的人一般是自己的兒子,最多也就是孫子給祖父立碑。祖先的墳墓最多保存五輩以後,就再也沒有人在清明節和過年的時候上墳。

漢族人習慣於土葬,也就是將棺材埋入土中,上面用土堆成土堆,其實就是開挖墓穴時的泥土,墳前用石頭壘成一個墳頭,便於保持墳墓外觀形象。墳頭的前面就是拜臺,專門供燒紙上香的後輩跪著使用。

每年的大寒季節和清明節,都會有後輩修理墳墓。一方面是用周圍的泥土填補墳墓上面的坑坑窪窪,堵塞鼠洞,一方面疏通周圍的積水坑和排水溝,也會將墳墓上面的雜草、藤蔓和幼樹拔掉,避免雨水進入棺材,造成木材和實體腐爛,最終形成塌陷。

中國大部分地區都沒有比較大的家族墓群,主要是農民發自內心地保護耕地的心理,都會選擇山坡地或者耕地的邊緣埋葬老人,因此上,很少出現連續幾輩人都埋在同一塊地的現象。

一般人都會選擇給父母、爺爺奶奶、太爺太奶上墳,年代久遠的長輩墳墓都記不清在哪了,也就不會繼續進行管護,墳墓上面的土層會因為水土流失而逐年降低,棺木腐朽以後就會坍塌,最多150年就會恢復成自然形狀,這就是經常出現掘墓的時候發現下面有骨骸的原因。有些人開荒地的時候也會發現腐朽的棺木和骨骸,在新修公路和蓋房的時候偶爾也會發現很早以前埋在土壤裡面的墳墓。

一般人對於滄海變桑田的認識有偏差。如果仔細去觀察,幾十年以前曾經去過的地方,再去的時候就會發現地形地貌發生了很大變化,這是我走南闖北發現的一個自然現象。實際上,每一個地區的每一個地方都時刻在發生著變化,只是天天在這裡,沒有注意到變化而已。

墳墓也是這樣,有的地方會因為地勢抬高而裸露,有的地方會因為地勢降低而被埋沒,這就是在山區3-5米的土層下面發現墳墓的原因。裸露在外的棺木和屍體骨骸會快速腐化,最終成為一捧黃土,這也是墳墓消失的原因之一。書籍上說黃陵墓裡面有狐狸,其實大部分棺材裡面都會有土蜂、老鼠和其他野生動物,最終也會造成墳墓下陷,恢復原有地貌。

中國的佛教、道教和儒家文化源遠流長,形成了一套尊重亡者的習慣。封建社會的農民對於神鬼敬而遠之,沒有人會主動去毀壞別人的墳墓而種地或者建房的,如果不小心挖出來屍骸,也會焚香稟告,祈求亡靈的饒恕,會重新豎起墳堆,或者遷移到另一處安葬。所以說,有些人認為因為戰爭、瘟疫或者自然災害而出現某一個種族消失,其他人來了以後就會掘墓三尺,開墾荒地的說法,根本就站不住腳。

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與天鬥、與神鬥、與鬼鬥,消滅封建迷信,的確挖了很多的寺廟和墳地,就連一部分祖墳也被連窩端,在有些地區基本上看不到墳墓,的確大量的減少了墳墓,特別是平原地區尤為明顯。

但是在山區和丘陵地區,幾乎所有的墳墓都是在瘠薄地和大山深處,他們講究的是風水,並不存在和人爭奪土地現象,但在現在,上百年的墳墓還是比較少,反倒是到處都是新修的墓碑和豪華的墳墓,不過死者大都是自己的父輩和祖輩。

在一些山區,當地人有將山坡上挖一個山洞,或者利用有利地形,棺材埋在山體裡面,只需要封好洞口就行了的土葬習慣,這種方式不會佔用一點耕地,也會因為地勢乾燥而保存很久,但是時間長了就會被樹木、藤蔓埋沒,一般人也不會發現,只有後輩人才知道是他們的祖先,有的家族也會經常祭司,有的人還在這個地方大興土木。

在陝西省的黃土高原地區,土層深厚,他們將死者埋到地下3米以上的深處,時間長了只記得大致方位,因為大搞農田基本建設而無法辨認具體位置。

中國歷史上總的人口已經累計500億以上,如果所有的墳墓都保持到現在,估計就沒有一點耕地了,也就是因為各種原因造成的自然消失和人為的原因,才只是保留了不到20億個墳墓。

你覺得我的觀點對嗎?歡迎參與討論。

朱增林呀說:

墳墓也是有壽命的,單就墳頭來說,由於後人的修整,一般就是在幾十年。底下的棺材和屍骨也會慢慢腐朽,先成為朽骨,再變成泥土。我們平時看到到的,只是地上的墳頭,給我們的直觀感覺,就是墳頭的增減。新墳頭的增加的同時,也會有舊墳頭的減少。所以,雖然年年土葬增加新墳頭,給人的感覺墳頭總量沒有增多,或者是增加的不是太多。

我們這個家族,600多年前從山西洪洞遷來。開始大家共用一個老墳。過了十幾代,人口繁衍,又買了一塊新墓地,共有30畝地,舊墓地十幾畝地就變成了耕地。又過了十幾代,一個家族分成了八個分支。各個分支又自立了自己家的墳墓,墳墓就設在自家的耕地裡。有的墳頭多一點,有的墳頭少一點。但是人們關心的,也就是三代以內的近親。每逢清明節上墳,還要修墳培土。三代以上的遠祖,有的自然消滅,有的人為恢復了耕地。600多年來,經過三十多代的繁衍生息,從最初的幾個人,增加到800多人。人口增加了100多倍。墳頭佔地面積經過統計,還是30左右,和近百年佔地基本相等。給人的感覺還是那麼多墳墓。

老高侃百態說:

中國有句老話叫:「人過五代另起墳,房過三代必走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如果出了「五服」,就要另外找個地方埋葬,而房子裡住過三代人以後,也就會搬離到別的地方,而絕大多數人清明掃墓,也只限於五服之內,再往前的就沒人知道。

這也是很多墳墓消失不見的根本原因,而我們家當時就發生過一件這樣的事情。

我五歲那年,農村整體規劃,所有的舊房子都要拆掉重建,我們家也不例外,可是就在拆房子挖地基的時候,在東邊兩間房子的地下,竟然挖出來一口棺材。

這可是一件很晦氣的事啊,可是我父親怎麼也想不明白家下面怎麼會有墳子,因為在建這個房子前,爺爺還專門請了能人幫忙看過,當時能人說我們家選的位置風水寶地,所以才建的。

至於當時為什麼沒有發現,主要是因為當時建的是土房子,沒有地基,只是在貼著地的地方擺放了石頭而已。

由於當時建房子沒有管理,村裡的人其實都是自己去選一塊地,只要村長點頭就能開建,卻沒有想到躲防萬躲,我們家還是沒有躲開別人的墓地。

挖出來棺材本就晦氣,但是也不能隨便動棺材,所以父親請來了村裡的德高望重的老人,老人看完以後說:「你家換個地方吧!這裡是人家的地方。」

聽完以後,父親苦惱地說:「造孽啊!躲都躲不開啊!」

既然老人說讓我們換地方,我父親也只能去找村長另外申請了一塊地皮,在此之後,父親給那口棺材燒了些紙錢,希望「他」不要計較我們的打擾。

雖然不知道挖出來的是誰家的祖墳,但是通過這件事,體現了「人過五代另起墳,房過三代必走人」的意思,也為我們解答了為什麼早前土葬的很多,為什麼卻沒有看到墳墓的原因。

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農村,大都是有血緣關係的親人,但是親人也有遠近之分,怎麼判斷親近的遠近呢?

很多老人就會說:「如果出了五服,就感覺沒有那麼親近了。」

那麼,老人說得「五服」是什麼意思呢?

農村所謂的「五服」,指的是由父系家族組成的社會體系。

當然,關於「五服」的說法有多種多樣:

「五服」說最早見《尚書·禹貢》:

五百裡甸服:百裡賦納總,二百裡納靡,三百裡納秸,服四百裡粟,五百裡米。五百裡侯服:百裡採,二百裡男邦,三百裡諸侯。五百裡綏服:三百裡揆文教,二百裡奮武衛。五百裡要服:三百裡夷,二百裡蔡。五百裡荒服:三百裡蠻,二百裡流。從畿服重地到藩屬下國逐層管理,兼舉文教武衛,聲教訖於蠻荒,這體現了華夏王朝歷來的治國思想淵源。

這段話簡單可以概括為:

王四周各五百裡的區域,叫做甸服;

甸服以外各五百裡的區域叫侯服;

侯服以外各五百裡的區域是綏服;

綏服以外各五百裡是要服;

要服以外各五百裡是荒服。

通過上面五服可以看出,離王城越遠,人際越荒蕪,但是還都在王城的管理範圍內,一旦出去五服,就是別國的領域。

當然,如今我們不再是這樣的分類方法,我們目前是按照親疏關係進行定義五服的,也就是現今老人常用來說的幾輩人的意思。

我老家是這樣定義五服的,從自己開始推算,依次是父親、祖父、曾祖父和高祖父,這五代人為「五服」之內的同族宗親。

不過也有的地方是從自己往上到爺爺輩,往下到孫子輩算五服的,每個地方或許都不一樣。

一般在五服以內的話,無論怎樣,都會知道五服內的親人埋在什麼地方,而像我們家挖出來的棺材,就是過了五服以後,成為了一座無名墳墓,如果不是我們家拆建的話,他將永遠埋在地下,無人可知。

那麼「人過五代另起墳」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在古代,五代是指以自己為準,向前為父輩、祖父輩、曾祖輩、高祖輩,從高祖輩開始的這五代人為親人。

而五代人中,自己的父輩、祖父輩、曾祖輩、高祖輩逝去以後,很多地方是安葬在自家的農田裡,葬的多了,農田就被佔用的太多,有的人家一畝地裡有十幾個墳頭。

所以,當到了第五代以後,地裡已經不能再安葬了,所以就會另尋他處,也就是這個時候,開始影響自己的後人祭祀先人了。

久而久之,新起的墳因為後背都健在,所以日常還有人打理,而之前逝去的祖父輩、曾祖輩、高祖輩年輕一輩或許都不知道在上面地方,慢慢地也就不再過問,這也是農村老人常說的:「上墳不過三代」的意思。

而在改革火葬制度以前,大部分地方都是用泥土堆積的墳墓,平時有人打理的話,墳墓還清晰可見,但是如果無人搭理的話,經過幾十年的風吹日曬,雨水洗禮,墳頭就消失了。

除了沒人打理之外,還有幾個原因是墳墓消失的原因:

1、古人的墓葬很多埋在地底下或山洞裡

近些年來,我國經常會在一些工地或者河邊發現深藏在地底下的墓葬,這些墓葬大都在地下幾米深的地方,而且機關重重。

在古代,有錢人家對殯葬相當重視,一是要考慮風水,二是還要考慮防盜,所以,一般選的墓地都是一些深山或者地下很深的位置,不要說現在很難發現,就算是以前也很難找到。

就算是窮苦人家的人死去,也大都不願意讓死者暴屍野外,會選擇在深山裡找個山洞。

當然,還有一些超級窮的人,死後會隨便找個荒郊野外的地方,用石頭將屍體蓋住,對於這樣簡單的墳墓,很可能家屬前腳剛離開,後腳一些猛獸就把石頭扒開,將屍體叼走了。

2、移墳還耕

受傳統習俗等因素的影響,偷埋亂葬、侵佔耕地等現象依然嚴重,特別是近年來耕地、林地及鐵路、公路主幹線兩側等禁止建造墳墓的地區仍有大量違法墳墓存在。

公益性公墓、骨灰堂等殯葬配套設施建設滯後,偷埋亂葬、以罰款代替火化、骨灰裝棺重葬等現象比較嚴重,既加重了人民群眾負擔,又佔用了大量耕地。

所以,有些省份就動員群眾,「省下方寸土,留給子孫耕」,這是他們奉勸各家各戶把地裡的墳墓移走的宣傳語。

墳子在農田裡確實佔用了土地,可是對於生活在農村的人來說,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片藍天之下,死了以後不埋在土裡埋哪裡呢?

雖然話是這麼說,但是移墳還是推行了下去,幾千幾萬的墳墓就此消失在田野裡,也是墳墓少的一個原因。

3、開荒遷移和破壞

不管是古代還是當下,人們生活的區域越來越大,這就代表著需要更多的土地,而隨著人們對土地的需求,很多墳墓在這個過程中要麼被遷走,要麼被夷為平地。

古代,人們為了有田可以種,很多無名的墓葬都被剷平,被人們種上的莊稼。

現在,人們為了高樓大廈,很多無名的墓葬被破壞或移走,被人們蓋上了房子。

古人葬人,沒有固定的地方,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在人們開發土地的過程中,墳墓越來越少。

寫到最後:

「人過五代另起墳,房過三代必走人」

如今生活在農村裡的人,很少見到五服以內的家族共同祭祖了,導致這樣結果的最大原因就是老一輩的人漸漸都離開了,而年輕人對三服以上的祖輩並沒有太多感情,所以,導致後面的年輕人的距離也遠了。

而隨著更多的年輕人留在城市,終有一天農村將成為空城,到那個時候,現在還存在的這些墳墓,也會消失在歲月裡。

而隨著歲月消失的,還有人與人之間的親情。

李越峰lyf說:

從人類誕生死去的人數不勝數,為何沒有那麼多墓呢?背後的原因不敢多想,也許你難以接受!

從人類誕生到現在,死去的人可以說是數不勝數,現在地球上大約有70多億人口,那麼,地球上一共生存過多少人呢?又死了多少人?這恐怕沒有一個準確的數字,因為過去有很多人是在荒郊野外死去的,又有誰會去統計呢?

而且人類又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以及現代社會,雖然現在地球上生活了70多億人,但死去的人肯定是更多的

根據一些人的推算,從五萬年前到現在,地球上應該生活過1000多億人,五萬年前還是石器時代,人民的生命力又不頑強,而且在野外非常的危險,動不動就死亡,哪怕這個數字不準確,但是從幾萬年前到現在,恐怕也死了幾百億人了吧,而且人死後通常的做法都是直接埋掉,而且還要留有一個墳頭,讓人們方便祭拜

按理來說,死去了這麼多的人,到處都是墳墓才對,為什麼感覺並沒有那麼多呢?

中國人講究入土為安,而且還要落葉歸根,所以死去的人會被運送到家鄉安葬,就我們中國歷史上死去的人也有很多,如果一個人一座墳墓的話,到現在應該遍地都是了,可是似乎看不見多少,還有大片大片的耕地,以及城市用地,根本見不到多少墳墓,那古人的這些墳墓到底是去了哪裡呢?

1、墳墓是有聚集地的

雖然說人死後都要下葬,但是在古時候也特別的講究,每個家族或者每個村落都有集中埋葬死人的地方,要是讓你亂埋的話,就會影響到耕地的開墾,而且也不能埋葬在人們生活的地方,需要遠離村莊

基本上都會埋葬到那些偏僻的山坡上,記得在八九十年代的時候,我們村子還有「娃娃墳」,那個時候的小孩子容易夭折,但是根據農村人的說法,他們又不能上祖墳,所以就會安置一個地方,專門埋葬小孩,俗稱「娃娃墳」

古時候的人需要集中地埋到指定的地方,有些大戶人家,可以把墳墓做得氣派一點,還會安上一塊大大的墓碑,但是貧苦人家根本沒有那個條件,隨便用一個草蓆裹一下就埋掉了,也沒有錢立墓碑,最多只是弄一個封土堆,用來做標記,告誡人們,這是墳墓不能侵犯,同時也方便後人來祭拜,中國的墳墓都是有封土堆的,這也是一個傳統習俗

中國地大物博,很多墳墓都統一的安葬到一個地方,所以你不會在大範圍的土地讓面看見一些墳

2、最根本的原因是年代久遠,已經看不出來了

雖然一些墓地會統一的規劃,但是也有很多零星的,不過因為年代太過於久遠,經過風吹雨打,加上人為的破壞,早就看不出蹤影了,而且古時候的很多墳墓,連個碑都沒有

現在在建房子的時候,也有可能挖出棺材了,所以有人說我們的腳下,很有可能就是墓地,只不過是看不出來而已,而且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墓不出五服、碑不過三代」

墓地是沒有人會一直去打理的,因為年代的久遠,他的後人早就不知道了,慢慢地被人挖掉了,或者改成了耕地,也沒人知道,早就回歸大自然了

那到底什麼是五服呢?其實這指的是同宗同姓的五代親戚,根據親人遠近的關係,還要穿不同的喪服,碑不過三代也很好理解,就是給親人立碑不會超過三代人

一些被親人遺忘的墳墓,根本不會有人去打理,經過歲月的洗禮,慢慢地就會變成平地,所以哪怕你經過的時候,也是看不出來的

從幾千年前到現在,恐怕屍骨都沒有了,人下葬之後,肉身很快就會腐敗,骨骼也會被微生物分解,在經過風吹雨打,就會慢慢的消失掉,人體中的營養也會被植物吸收

就算是現代人,在他死後的50年,就可能被徹底的遺忘,仿佛從來沒有來過這個世界,而且一個無人打理的墳頭,大約十多年的時間,就會變平了,而且還會有一些人去盜墓搞破壞,遇上了戰爭也會破壞掉,隨著人數量的不斷增長,生活範圍不斷的擴張,以前的那些糞堆,就會成為人們開墾的土地,也有可能在上面建房子,形成了人類的生活區

有的古人為了填飽肚子,需要開墾大量的荒地,即便他看到這裡有墳墓,但已經荒廢了,也會挖出來埋到山林中,有一次我們去到了一個村子裡,就發現田間地頭有很多墳墓,但墓碑是東倒西歪的,不知道是被人破壞了,還是自己斷裂的

而且也經常聽說學校是建在墓地上的,因為學校的用地面積很大,說不定城市的下方,也有很多的墳墓

還有古人不都是土葬了,在一些時期,會直接將屍體燒掉,那麼就只剩下了一堆骨灰,所以墳墓也不會那麼明顯,就算將來他的墳墓被人挖到了,恐怕也找不到任何屍骨了,所以很多時候,哪怕你的腳下埋過人,也是不知道的

總而言之,還是因為墳墓太過於久遠,都被風化掉了,說到這裡恐怕你難以接受,曾經好好的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死後幾十年就會徹底的被人遺忘,到最後甚至是屍骨都沒有了,不過這也是自然規律,也沒有什麼好糾結的,人人都要這樣經歷,至少我們來欣賞過這個美麗的世界,體驗過人間的一切

安德烈一一唐說:

其實埋地下的墳墓應該不會少於百億吧。

只是自然的變遷而"消失"了。因為一般的墳不過一個土堆,若無上墳者打理,幾十年就會因風雨侵蝕變的難以區別。這種墳如是建在別人的土地或是無主地上,定會被人家平了種上糧食。

可是幕主人還是靜靜的躺在地下與世無爭。

還有是人為的平墳,五六十年代我曾在一個縣城的南山上,看到滿山都是密集的墳墓,白茫茫的連綿數裡,紮實壯觀。

這些墳多數是清中後期的。由於用的是當地最多的石灰石建成,墳墓的規格普遍較高。

因為是用石灰石打鑿成條石,圍住土堆。石碑更是豪華莊重,有的還配有石人石象石牌坊。

在這些墳地裡玩,不但不害怕,相反有一種遊樂觀光的樂趣,讀讀碑文,欣賞下石工工藝,觀看下石人石馬,甚至騎到石獸上去領略一番當古代大將軍的威嚴。遊玩時下大雨都淋不著,因為墳碑為避免風雨侵蝕,都是用石灰石給幕碑建了個「房子"保護起來的。一般躲一兩個人沒問題。高級的更不用說了!

又由於墳建在相對較陡的山上,無人打開荒種地的主意所以雖經二三百年,自然損壞的現象極少。

只是五十年代,由於大規模的市鎮建設,比如修街,建電影院,戲院,糧厙,工廠,道路等。需要石料量巨大,拆了城牆的五面石還遠不夠。只得又來折這些墳墓用石。

所以等我五十年後重返該縣城時,基本看不出墳地的痕跡了。有些年輕人根本就不知那是連綿幾公裡的墳場。

因為建墳的五面石,墓碑,牌坊,石人石獸被拆走後,失去了保護。又在較陡的山坡上,用不了幾年,就被風雨侵蝕成凹凸不平的樣子了。但我相信,墓主人還是照樣安息而沒提什麼抗議的。

還有是六七十年代,各大省縣級單位都大建農場。這些農場幾乎都是靠平墳修建的。

當時我還為自己分到一套不錯的房子臭美呢。

可不到兩年床下就垮塌出了個大洞。我心裡明白,墓主人支撐不住了。

但怕妻子兒女害怕,只好悄悄的用土去填好先住著,再去找辦公室主任要求換房。

人家主任說了,重新分的也不一定下面沒死人。我們的駐地本來就是墳場。

我急了!下面有死人我不知道就行了,但我知道的堅決不住。要不它還沒活過來反把我們嚇死了咋辦。沒法重新分一套吧。但還是那句話:你敢保證下面沒有死人!

還有近幾十年的基建,都挖出了不少墓穴和出土文物。

這些都說明了墓穴還是大量的存在的,只是有的被風化,有的被掩埋而以。

我以我非常同意另一位作者的回答總結:土葬表面看佔用了土地,可百年後幾乎又還原成了平地。除非是那些土豪把墳墓修成宮殿式建築。但誰又敢保證這些墳不會被折了去建"電影院"呢。

相反現在的火葬都是修成現代化的水泥,花崗石,大理石,白雲石墳墓。佔地面積並不小於土葬墳地,有的可能更大。而且又有專人管理,不可能完全風化還原,到是短短的幾十年,就實實在在的佔用了大量的土地資源。

所以我們應該重新考慮現在的賓葬方法是否就那麼真的合理。

佳寧說歷史說:

說一個殘酷的事實,普通人別說墓葬找不到。甚至去世50年之後都沒人記得這個人,這話說起來可能有人會難以接受,但卻是事實。

我國擁有幾千年的歷史,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生老病死誰也阻止不了,粗略估計去世的也得有幾百億人了吧。

那這幾百億人中墓葬應該隨處可見,可為什麼我們肉眼看到的卻寥寥無幾,甚至連幾百萬分之一都沒有。

普通人一般都是土坑墓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起我們古代的喪葬方式,其實古人是很重視自己的身後事的,人去世之後都講究入土為安,有錢人皇宮,貴族為自己修建豪華大墓。

比如江西的海昏侯大墓,山西的晉侯大墓,馬王堆夫人墓,定軍山下諸葛亮墓等等。

大家注意,這些墓修建的都相當豪華,炫彩奪目,可以稱得上是地下宮殿,特別是視死如視生的漢代王公貴族更是把自己的墓修建的能有多豪華就有多豪華。

但是,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普通的平民老百姓,甚至是窮人沒有錢,最多是時候給自己準備一副薄棺材,也沒有隨葬品。

而這些普通人的墓一般都是土坑墓,什麼叫做土坑墓呢?也就是挖個坑。把棺材放進去,然後埋掉,弄個封土堆。

有很多人連墓碑都沒有,如果有兒孫還會給自己上墳,兒孫沒了墓上哪找去?

古代有錢人修建的墓都是有幾室幾廳,有地宮有甬道,有前墓室,後墓室,廚房,儲物間等等。

普通人沒有這麼高的待遇,只能挖個坑,入土為安而已。

時間長了,如果有人在這個地方蓋房子,或者開墾很容易將墓穴給填平,到最後連痕跡都找不到。

我奶奶活著的時候,經常說我曾祖母和曾祖父的墳墓找不著了,找不到的原因是有人在墳墓的上方修建了石灰場,墳墓被埋在下面了。

以前我奶奶說給老人上墳的時候都會念叨幾句,不是我們不給您送錢,是墳墓確實找不到了。

這就是普通人的結局,而這僅僅是千千萬萬個普通人中的代表。

古代皇帝或者有名望的人,人家會修建族譜,即便是墳墓壞了。後人也會出資修建。

比如某個皇帝墳墓遭到損壞,就連政府也會出資修建,而普通人連個姓名都沒有誰管?

普通的土坑墓,連盜墓賊都不屑一顧,沒有東西可挖,沒有值錢的隨葬品挖來幹嘛?

所以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墓葬都是王公貴族有錢人家的,那些普通的老百姓只能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就比如諸葛亮去世2000多年了,在陝西漢中的定軍山下還有諸葛亮墓,儘管有人說是衣冠冢,但能保存2000年可不是普通人所能企及的。

普通人的墓葬找不到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大多數普通人只是土坑墓上面只有一個封土堆,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的就找不到了。

第二 :一般人沒有人注意,自己的子孫去世以後再往下也沒人知道。

第四:墓葬都是人刻意的保護的,沒有人保護,可不就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嗎?

有的只是上面的封土堆沒有了又沒有墓碑,所以找不到,如果深挖一下棺材還是有的,但是沒有人去操作。

普通人不要擔心土葬或者火葬的問題,即。即便是不實行火葬,那又能怎麼樣呢?一堆骨頭埋在地下,誰會去考古?誰會去挖墳?又沒有值錢的隨葬品,什麼都沒有。

人一定要看開,在活著的時候好好活著,不愧對任何人,照顧好自己的親人,百年之後誰也不知道要發生什麼事情,所以就隨他去吧。

其實普通的墓葬也是有年限的,當初如果埋的不深,經過日積月累歲月的腐蝕,甚至連棺材板都會化為灰燼,你就算找,上哪找去,大多數人在歷史的長河中只能算是一粒塵埃呀。

翻開歷史書說:

歷史上確實死了無數人,這人數加起來也沒個準數,估計幾百億人是有的。古代人或者說一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以前,基本上大家死後採取的處理形式都是一樣的——土葬。

不過後來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搞了個拿來主義變成了以火葬為主了。不過外國人也是不太一樣的,大部分國家是:不搞強制,火葬、土葬、水葬家屬自己選擇。例如:印度教徒一定火化,穆斯林幾乎不火化,基督徒有的火化有的不火化。

首先告訴大家一個事實:土葬是我們的主流文化、火葬是典型的外來文化。為什麼我們古代都是土葬呢?具體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主要原因無非是:

一是,我們古代長期信奉的是佛教、道教也就相信輪迴、相信下輩子,所以採取土葬,這樣起碼是個全屍便於轉世;

二是,我們自古以孝治天下,需要對長輩有個思想寄託,這樣土葬也是必然要採取的形式;

總之一句話,在我們漫長的歷史上土葬一直是絕對的主流喪葬方式,除了一些特殊情況,例如:高僧圓寂、瘟疫問題等等以外都是土葬為主了。沒辦法,我們這裡講究的是——入土為安。

歷朝歷代的皇帝們更是把土葬這種形式發揮到了極致,陵墓修得無比壯觀、無比豪華,說白了還是為了死後繼續享福而已。這也可以證明:土葬在古代還是一種主流,要不然皇帝為啥不火葬呢?

這樣一來大家就會有一個疑問了:既然歷史上都是土葬,那麼至少土葬了幾百億人,可是這些人的墳墓為什麼就幾乎都不見了呢?

這個原因其實很簡單,我就問一句:大家有幾個知道——你爺爺的爺爺的墳墓在哪裡的呢?

反正我是不知道具體的位置了,只知道在哪個城市而已。俗話說得好,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也就拉倒了。

其實上墳或者維護墳也是一樣的,父母一輩、祖父母一輩那是必須要敬重的、必須要年年去上墳的(舉個例子,沒有冒犯之意)。可是再再往上數幾輩的話,估計這墳也就沒啥人上了。

我們來簡單地分析一下:為什麼我們幾乎看不到古代人的墳墓呢?

1、古代絕大部分人的墳都比較簡單,只是一個黃土包而已,主要是因為:條件限制、經濟限制。試想一下,古代老百姓連吃飯都有問題,哪有精力去搞豪華墳墓,例如:朱元璋的父母死的時候,只用了一床草蓆就草草地埋了。

這樣一來,一個黃土包經過歲月的洗禮,要不了幾年也就成為了大自然的一部分了。話說回來,古代也沒有大規模的樹墓碑能力,這些墳也就消失於無形了。

2、古代很多人死後是沒有墳墓的,這一點也很好理解。古代很多時候處於戰亂、饑荒、瘟疫肆虐的狀態,這種情況下,死個人如死個螞蟻一樣,哪有什麼墳墓可言。

我們農村有一句話叫做:「墓不過五服,碑不過三代」。時間一長,古代那些墳墓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不見了,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了。

總結一下原因就是:一是,古代人的墳墓一般比較簡陋,經不起大自然的摧殘;二是,人是一種隨著時間慢慢淡忘過去事情的動物,祖輩的墳時間一長也就缺少必要的維護、很多都不知道在哪裡了。

總之,除了一些達官貴人、皇帝們的墳墓還勉強能發現以外,古代普通人的墳都化成了一捧黃土、一縷青煙了。

簡單地談一談:火葬和土葬利弊關係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呢?

現在已經基本越來越流行火葬了,人一死殯儀館的人就來了,然後扎個靈堂、最後就是一把火了卻殘生。不過後面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內容:買公墓的問題,不得不說這玩意真不便宜。

我們這裡屬於十八線小城市,我爺爺死了以後,買了個公墓也花了10萬塊左右。這個價格對於一般家庭也是一種巨大的負擔了。現在不是有一種流行語叫做:萬一活不下去的話,現在死都死不起了——這真叫好死不如賴活著。

火葬的好處據說有以下幾個:一是,保護環境;二是,保護耕地;別的我就沒有發現什麼了。不過對這兩個好處我也是有所保留的,難道公墓就不是破壞環境了、難道公墓就不破壞耕地了嗎?

我們這裡很多人是這麼幹的,火化了以後為了少花錢,還是在田裡地裡找個地方把骨灰盒給埋了。說句良心話,這樣一來火葬和土葬也沒啥根本區別,只不過就是在殯儀館燒了一下而已。

我來說說我對火葬和土葬的具體看法吧:

我認為應該實行分地施策的政策,意思就是:耕地少的地方、沒有耕地可埋的地方可以實行火葬;廣大農村還是可以實行土葬的,畢竟埋在自家田裡啥也不影響。

在感情上面我也是偏向土葬的,我記得我外婆死的時候那是:反覆不閉眼、反覆地念叨一個事情。我外婆當時問我媽:能不能不火葬,火葬會不會疼、人燒了之後還怎麼投胎、怎麼轉世。我一輩子都記得我外婆最後彌留之際對於火葬的恐懼。

我們這個民族信奉了幾千年的佛教、道教,對於人死後是有一套說法的,例如:要留全屍、要轉世、要投胎。不得不說,火葬這種形式與傳統文化是不太符合的。

為什麼要堅持火葬呢?我想除了保護環境以外,利益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例如:殯儀館、公墓建設者、各種喪葬機構那都是利益的獲得者。萬一大家都跑去土葬了,這部分人到哪裡去找銀子呢?

大家對土葬和火葬的利與弊又是什麼看法呢?歡迎大家發表意見,大家一起討論討論!

柳州阿妹侃歷史說:

土葬乃是中國人幾千年來奉行的喪葬傳統。雖然現代中國奉行西方國家的火葬,但是直到2021年很多中國人,尤其是農村地區的人都還是希望自己以土葬的方式落葉歸根。

土葬,過去中國人的感情

中國人尤其是農村人,喜歡以土葬為生命歸屬,不是落土歸根的封建迷信,這也是包含太多傳統習慣因素與感情元素在內。這也是因為古代大多數普通中國人都是農民,一生都在土地中尋找生活來源,在耕種土地中拋灑了無數的汗水。

所以中國人都希望自己死後能埋葬在自己勞動一輩子土地之中,這一種對土地深厚感情只有從事土地耕種的農村人才深有感受。所以,古代中國人無論男女老幼或者貧富貴賤,都是喜歡土葬為自己死後歸宿。

很多人也奇怪,歷史上中國人這麼多,如康乾盛世時候人口三億,新中國建立之前人們都流行土葬,但為什麼都沒這麼多墳墓,也沒看到由於墳墓資源的堆積讓今天的中國人沒有可墾種土地。而且,留在今天的陵墓,一般是就是皇帝的陵墓與達官顯貴的墓地。

皇帝的陵墓一般是在法律保護之下,雖然中國古代朝代更替頻繁,但每一個開國皇帝也不會有膽量去盜掘前朝皇帝的墳墓。所以,這也是我們現在能看到從秦始皇一直到光緒帝陵墓風光的原因所在。

普通人墳墓腐化的自然原因

為什麼沒這麼多普通人墳墓留下來呢?可以分為自然原因與人為原因。自然原因,就是普通人墳墓都在日曬雨淋中被慢慢腐蝕,然後歸於土壤之中。

在古代普通平民墳墓很難享受皇帝與達官顯貴厚葬的待遇,一般都是薄葬。所謂薄葬,就是在地裡挖一個坑,然後用一口薄皮棺材把去世的人裝進去。一般老百姓的棺木材料為柏木、松木、柳木、桐木為材質。窮人使用的棺材一般都是杉木,再窮一些家庭甚至棺材的油漆也不會上。

棺材埋在土地之下,幾十年之後會漸漸腐爛變質。即使上了油漆的棺材,雖然能保持幾十年的時間。可是在地下,由於人體死亡,免疫系統就會漸漸崩潰,腸道中的大量細菌微生物對人體細胞做瘋狂分解,這乃屍體腐爛的主要原因。

雖然人死後埋在棺材裡,但是棺材內部氧氣有限,屍體內部依然存在大量厭氧型細菌微生物。因此,棺材木頭並不能保障屍體不被腐爛,只是在封閉的環境中延長了屍體變為白骨的時間。在正常狀態下,屍體變為白骨的時間為一個月,在棺木可能為15天。

雖然在棺材裡面做好殺菌措施,如注入水銀等能確保屍體不腐爛,但只能如秦始皇一樣皇帝才能享受的,普通百姓是沒機會對棺材消毒,更無法享受水銀。

在屍體腐爛的過程中,棺材木頭也會跟著腐爛。棺木埋在地下,過了幾十年,木質材料也會被細菌微生物給腐化,回歸到大自然之中。相對來說,骨頭是無機物,不容易腐爛。因此,現在很多工地挖出來都是白骨,不是棺材。因為棺材的木質材料早就被腐化「沒」了。

普通人墳墓腐化的人為原因

古代普通人墳墓腐化的人為原因。由於中國古代社會百分之九十人都是窮苦老百姓,而且古代科學技術落後,墳墓最多就是保存幾十年就沒有了。

因此,在漫長歲月中,窮人的棺材就會在地底下被慢慢腐化。即使是墳頭由於無人打理慢慢長草,墳頭草慢慢把墓碑蓋住,使墓碑與自然也漸漸融為一體。再加上在兵荒馬亂的戰亂年代,墓碑十年八年都很難保存。這就是我們現代人沒感覺如此多墳墓存在的原因。

由於貴族使用棺木都是比較上檔次,耐腐爛。所以,現在工程隊在施工時候可以挖到貴族的棺材,但達官顯貴在古代都是少數,不能代表全部。

隨便還說一下,由於古代戰亂頻繁,如農民起義與少數民族入侵,再加上動亂時候的軍閥混戰,老百姓經常被迫遷移到外地,這也使家中的祖墳缺少後輩清潔與打理。如發洪水時候沒有及時處理棺材與墓碑,這也使棺木腐爛更快,墓地的石碑更容易被填平。再加上新朝代建立的時候,老百姓需要開墾更多土地,這也是以前墳地會遭受到破壞。

結語

因此,從大自然與人為原因來看,土葬也使棺材與墓碑都保存不了多久。由於土葬存在劣勢,這也是推行火葬成為勢在必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1801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