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鮮卑人舉全國上下都借用了漢姓,他們現在的後裔也成漢族了嗎?_鮮卑族人可以被漢化是因其原本是農耕民族

澹奕說: 漢族,本身就是個以文化為紐帶的融合型族群,在數千年歲月裡,大量的其他族群被融合進了漢族這個群體當中,…

澹奕說:

漢族,本身就是個以文化為紐帶的融合型族群,在數千年歲月裡,大量的其他族群被融合進了漢族這個群體當中,而其中融入最成功的族群之一,就是鮮卑人。

通常我們在說起北魏、北周這兩個王朝的時候,都並不覺得這是外族建立的王朝。

因為北魏與北周時代,就是鮮卑人徹底漢化的時期,到了隋唐時期,鮮卑人已經與漢人無異。

金庸武俠當中的慕容復,天天喊著光復大燕,他的祖上是東晉十六國時期的鮮卑慕容氏,但是慕容復的人物設定,存在著非常巨大的bug。

首先,東晉時期的慕容諸燕,與北宋時期相差了五百多年的歲月,聽說過前朝遺族想著恢復祖業之類的事情,但沒聽說過幾百年前的遺族想著恢復祖業的。

比如說一個隋朝的皇室後裔,在明朝的時候說要恢復隋朝,就這種感覺。

其次,雖然慕容復一直強調他自己的鮮卑皇族身份,但是從任何方面看,慕容復其實跟其他的漢人並沒有任何差別,最多就是他懂得以前的鮮卑文字而已。

別說宋朝,哪怕就是之前的隋唐時期,鮮卑人就已經幾乎完全融入了漢人群體當中,鮮卑後裔也不會刻意提起自己的身份,甚至於很多鮮卑後裔都不知道自己祖上是鮮卑人。

秦漢時代,北方的匈奴崛起的同時,曾經強盛的東胡被匈奴擊敗,其中一個分支跑到了大興安嶺的鮮卑山地區繁衍,由此形成了後來的鮮卑人。

兩漢時期匈奴被漢朝打得四處逃竄,北方草原逐漸出現真空地帶,而從前被欺負的鮮卑人慢慢開始崛起,尤其是到了東晉十六國時期,鮮卑部族強盛一時。

當時入主中原的鮮卑人,建立起慕容諸燕、西秦、南涼等諸多的王權。

尤其是北魏時期,鮮卑人橫掃整個北方,與南方取代東晉的劉宋對峙,而北魏時期,既是鮮卑人輝煌的頂峰,也是鮮卑人命運的整體轉折。

其實早在北魏之前,鮮卑人就開始向中原靠攏,積極謀求中原人的身份。

在《晉書》當中記載,鮮卑慕容氏自稱「有熊氏苗裔」,稱其祖先為「高辛氏之子」

不管是有熊氏還是高辛氏,都是上古時代的華夏之源,鮮卑人如此做法,不外乎就是想要拉近自己與中原漢人之間的距離,認為自己也是中原後裔。

北魏王朝建立之後,大量的漢人謀士被重用,但剛開始鮮卑的漢化進程很緩慢。

直到著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時代,鮮卑人幾乎完全被漢化的時代,正式開始了。

北魏的漢化改革包括但不局限於:鮮卑人與漢人通婚,廢除鮮卑姓氏改為漢姓,禁止使用鮮卑文字語言,改用漢語,禁止鮮卑同姓之間通婚,改鮮卑服飾為漢人服飾。

當時包括皇族在內,鮮卑主流的貴族全都改成了漢姓。

一番操作下來,北魏時代的鮮卑人,幾乎與漢人完全融合成了一個整體,到了後來的北周時期北周皇室曾想過恢復鮮卑傳統,但已經是無力回天。

北周表面上恢復部分鮮卑舊俗,但實際上仍舊在高度漢化並且持續深入。

隔壁的北齊皇室明明的漢人,卻強行推行鮮卑文化,結果最終北周幹掉北齊一統北方。

到了隋朝的時候,隋文帝楊堅廢除了之前的鮮卑化舊俗,當時不管是漢化的鮮卑人,還是暫時被鮮卑化的漢人,全都以漢人的身份自居。

隋唐兩朝的皇室都是漢人,但都與鮮卑貴族通婚,比如隋文帝的皇后獨孤氏是鮮卑人,唐高祖李淵的母親也是鮮卑人,還是隋文帝皇后的親姐妹。

唐朝時期,朝廷中的鮮卑貴族依舊非常多,比如姓長孫的,姓侯莫的,姓宇文的,但是這些人都不會刻意說起自己的鮮卑人身份,他們與漢人已經完全融合。

到了宋朝,鮮卑人與漢人已經徹底難以分辨,鮮卑人融入了漢人群體當中。

當然,這是中原地區的鮮卑人,要知道當年的鮮卑人畢竟是個遊牧族群,分成很多不同部族,也有些游離在中原文明之外的鮮卑人,他們並沒有漢化, 而是融入了其他族群。

比如西北的吐谷渾,在吐谷渾傾覆之後,其中的鮮卑後裔融入了党項人當中,建立了西夏。

另外遼宋對峙的時候,遼朝的建立者契丹人,實際上也被認為與鮮卑同源,都出自東胡。

再者,蒙古的前身室韋也被認為是鮮卑的後裔,他們都沒被漢化,而是成了新的民族。

當年的鮮卑人融入漢人群體當中,如今變成了漢族的一份子,靠的不僅是改用漢姓,還有通婚與其他全方位的漢化措施,毫無疑問,鮮卑人漢化是非常成功的。

劉衍泰說:

謝邀!我囯的漢族應是典型的混血民族。古代很多民族都先後融入漢族!秦漢時期的:百越人,南越人,羌人。隋唐時期的鮮卑人,沙陀人。兩宋,蒙元時期的契丹人,党項人等都部分或全部融入了漢族。一一為了使鮮卑族的文化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大發展,緩解了民族隔閡。北魏孝文帝為鞏固國家統治。太和十八年(495年)十二月下詔。禁止土民穿胡服規定鮮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數民族一律改穿漢服裝。朝延百官改著漢族官史朝服。全國廢除鮮卑語改用漢語,漢字!推行均田制和戶調製。變革官制和律師令。遷都洛陽改變易漢俗等!這就是歷史上"孝文帝中興"。這使鮮卑族徹底走上漢化之路。鮮卑入漢是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融入中原漢化最典型成功的例子!一一五千多年中國一直以和平為主調促進,東亞中華文明的發展。也是世界唯一流傳至還活著的古文明體!一一謝謝🙏!

遼寧之星說:

感謝邀請,對於樓主的問題,我的回答可能是出乎意料的,那就是鮮卑族並大規模沒有融入漢族。

我們的歷史課本只告訴了我們鮮卑漢化,但卻並沒有說鮮卑漢化是失敗的。

實際上鮮卑族只有在北魏孝文帝時期大規模漢化,而且就這還遭到鮮卑貴族的排斥,而孝文帝之後,鮮卑族的漢化更無從談起。

其次,鮮卑族與漢族之間的關係也並沒有我們想的那樣融洽,事實上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雙方有很強的民族矛盾,由於鮮卑族是統治階級,鮮卑族享有特權,對漢人相當歧視,視漢人為豬狗,因此漢人也非常仇視鮮卑族,所以有許多漢人殺過鮮卑人,比如冉閔,劉裕,楊堅,李世民,甚至高歡為了奪權也殺鮮卑人,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楊堅,再建立隋朝後,再漢人虞慶則,高熲的建議下,大規模屠殺鮮卑人,極大的重創了鮮卑人。

此外,鮮卑族內戰和與其他胡人的戰爭也造成了鮮卑人的人口銳減。

所以綜上所述,鮮卑族其實並沒有大規模與漢族融合

益州說歷史說:

南北朝時鮮卑人是鮮卑人,漢人是漢人,但現在漢人就是鮮卑人,鮮卑人就是漢人,大家同意嗎?答案就是民族融合,鮮卑人從西晉末年進入中原,到楊堅建立隋朝,活動歷史三百年,留在中原的鮮卑人,隋唐時就被漢化了,成了漢人了。所以隋唐後稱鮮卑人的,一是基本沒人認為是鮮卑人,二是認為是的周圍人會滿臉疑問看他,會覺得他別有目的。

為什麼現代漢人都是鮮卑人,因為現代漢人含有鮮卑人血統,而且鮮卑族已消失了,漢人當然繼承鮮卑人的一切歷史。可能有人不同意,說怎麼現代漢人都有鮮卑血統呢?漢人與鮮卑人融合早在鮮卑人到中原之初就開始了,公元三百多年東晉一位漢人皇帝的媽就是白鮮卑人,北魏孝文帝,他要改革有個原因就是他也有位漢人媽。也有反向融合的,漢人的高歡,家族遷到內蒙古北魏六鎮後,鮮卑化了,他的日常用語就是鮮卑語了,高歡有個愛好就是唱鮮卑語敕勒歌。

隋唐是漢人王朝,但皇室都有鮮卑血統,這個大家不否認吧。楊堅母親叫呂苦桃,山東貧苦人,可能是位漢人,但他老婆獨孤皇后,太有名了,鮮卑人裡的半邊天。唐朝李淵的媽、李世民的媽都是鮮卑人,直到武則天當皇后,唐朝皇帝的漢人血統佔了絕大部份。隋唐離現在1100年到1400年,傳了五六十代人吧,現代人在隋唐時候祖先,可以用2的次方來計算,再稍為修正下,大概數字就出來了。除了一千多年與世隔絕,不與外面人通婚地方,現代漢人每個人都有鮮卑血統,正常得很。

寫到這,也想說下鮮卑人進入中原,形成的族群,實際也是多民族融合而成。你想在北方草原時鮮卑人才多少人,而且他是由一個小部落,慢慢徵服周邊部落變大了,吞併匈奴人、丁零人、高車人等,具體情節可參考女真人崛起的情形。鮮卑入中原人口數,相對中原漢人是真正的少數了,當他居於正統王朝統治時,很容易就被同化了。

最後說下古漢人的發展歷史,古漢人是漢朝時形成的,是由更早的華夏族發展壯大的。華夏族是夏商周這麼傳承,華夏族有歷史資料的一次最最關鍵的一次發展,就是周文王、周武王的代商。文王、武王時的周部落,最初住在陝西寶雞的周原,人口幾千到幾萬人之間,在短短幾百年時間就是中原的主要民族了。周朝建立時,周人很少,打個比方,西安與洛陽,除了城池裡是周人,周邊全是野人與胡人,但是文王、武王的封建制和宗法制,華夏族逐漸發展變大,又對土地搞了井田制,西周與春秋時期,周人與夏人、商人融合,華夏化楚人、東夷、北狄、西戎、南越,華夏文明繁榮昌盛。戰國時代,大打大鬧,領土擴張,向外發展,到秦統一六國,華夏文明遍布全國了。現代漢人身上都帶有文王、武王的基因,所以要記住民族的一個根,就是寶雞周原,他在民族中的地位就相當於其他民族之於耶路撒冷吧。對於周原,不是要開發他,而是要保護他,讓他儘可能呈現古時的面貌,讓人有回憶有沉思。

闢謠明清歷史說:

鮮卑並沒有大規模融入漢族,而是還保留了他們的民族屬性,現在的錫伯族應該就是古時候的鮮卑。

鮮卑大規模進入北方是在五胡十六國時期,當時的各個民族之間的防備心裡都非常強,也經常會發生各種暴亂,民族之間的仇殺也非常多。

於是乎各個族群基本都保留著固有的形態,漢族更是建立了各種的堡壘用來禦敵,現在很多的地名還帶有堡字,很多就是當時名稱流傳下來的。

當時少數民族基本不務農業,而是以行軍打仗為生,殺伐不斷,各族人口都在迅速減員。漢族的忍耐力到達臨界點以後,冉閔發布殺胡令,大家群起響應。這時大部分少數民族重新被趕了回去,一部分死於戰亂,還有極少數的留了下來融入漢族。

五胡中匈奴人是最多的,但也僅僅只有三十萬人。鮮卑具體人數我沒有查到記載,但想來只會比這個數字更少。

匈奴人在經歷了戰亂以後這個民族徹底消失了,很多融入了蒙古,成了其中的小部落,總之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鮮卑要好一些,除了戰亂被殺的,剩下的還基本保持了民族的形態。而後一直到乾隆年間,乾隆將準噶爾滅族,八十萬蒙古人徹底被滿清屠殺,大片的土地空了出來,於是就遷了許多人口過去填補空虛,其中就有鮮卑族,建國後他們的名字是錫伯族,比如著名影星佟麗婭就是錫伯族的。

拓跋永說:

據我們家族的族譜記載,魏文帝改姓元後命令他的弟弟豆真折.丘敦改姓丘,後來在洛陽聚集,代表人物有丘和,丘和後代有一人叫丘行恭,此人是李世民的部將,昭陵六駿中唯一有人物像的就是此人,辭官後世居陝西扶風,稱之為扶風丘氏,為當地望族,明初有一支遷往河北,現已傳二十幾代,身份證是都是漢族。

莫井天說:

我是一名初中歷史老師,剛剛講完了孝文帝改革。作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有作為的少數民族皇帝,他的改革尤其是漢化措施影響深遠。促進了北方漢族和少數民族的融合,極大的加速了各族間的融合和中華民族的的形成,那中華民族能在世界民族之林傲世屹立至今,百折不屈,居功至偉。她們說的後一句,大部分已經在千年的融合過程中成了漢族的一部分,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謝謝!

北京力泰科技說:

民族這個概念是過時的了,是蘇聯時代的產物。近親不能結婚,遺傳學研究證明基因混合才有生命力,純血統人種是會退化滅亡的。古代中國人是純種?鮮卑是純種?都不是,都是部落集團罷了,為了共同生存聚在一起的利益集團。所以,討論什麼民族融合漢化鮮卑化,都是偽命題。能活到現在,大家都是雜合體!

用戶Flying183325說:

大家都知道現漢族人多是歷史上各民族的混合體,鮮卑人當時舉國漢化,絕大多數早已融合這漢族了,其他很多少數民族亦然。中華民族是文化認同,與血緣幾乎無關。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和全國各民族的融合,其實我們應該逐漸淡化民族之分,各種表格或身份證該逐漸取消民族一項,這樣更有利於民族團結。

禪茶一味是清歡說:

鮮卑始於一千多年前的東晉五胡十六國到北魏統治北方一百多年,再到隋唐民族大融合,從東晉到隋唐五六百年時間,鮮卑早就融入到了漢族,唐後還有鮮卑嗎?早就和漢人成了一家,現在北方一半人都有鮮卑血統。

鮮卑漢化最徹底的是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公元393年孝文帝從大同遷都洛陽,禁止穿胡服說鮮卑語,改為漢服漢語,鼓動兩族通婚,將鮮卑姓改為漢姓,拓拔改為元姓,金氏穆氏、劉氏、陸氏、賀氏、樓氏、于氏、嵇氏和尉氏這些漢姓有一部分來自於改姓鮮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18383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