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 張丁材
茶馬古道有哪些岔路口?
一種是民間、地方視角,多出自雲南學界。認為茶馬古道是古代中國西南及相關區域的民間利用人力、畜力長途販運貨物的交通網絡,交通的獨特性、活動的民間性和茶葉的聯結性是茶馬古道的特徵。 一種是官方、精英的視角,多出自四川學界。認為其核心是古代中央政府用農區之茶換取牧區之馬的茶馬互市的道路。
答 :經查閱歷史資料得知:
在「絲綢之路」以外,還有一條被稱為「茶馬古道」的道路久久地沉寂於人們的視野之外。李旭是最早關注這條道路的學者之一,從1989年開始,他或徒步、搭車,或騎自行車,或追隨馬幫……無數次行走在滇、川、藏三角地帶,他與「茶馬古道」的難解難分似乎只能用宿緣來解釋。那麼,什麼是「茶馬古道」呢?
茶馬古道,這條也許是世界上最高最險峻最神奇的道路,由橫斷山脈東側的雲南和四川的茶葉產地出發,穿越橫斷山脈以及金沙江、瀾滄江、怒江、雅礱江向西延伸,跨越中國最大的兩個高原(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最後通向喜馬拉雅山南部的印度次大陸。它不僅是連接漢藏等多民族的經濟文化紐帶,也是人類為了生存所激發的非凡勇氣和所作出的超常努力的象徵。
2002年6月,在著名作家馬麗華的策劃下,西藏東部的昌都地區政府主持召開茶馬古道學術考察研討會,十幾個學科的數十名專家學者雲集茶馬古道。
據了解,茶馬古道是我國歷史上內地與西南民族地區貿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主要有川藏、滇藏和青藏三條。
滇藏茶馬古道最近談得較多,而川藏茶馬古道幾乎被人們遺忘。事實上不管從歷史的悠久程度、茶葉的銷售量,還是路途的艱險程度,滇藏和青藏都不如川藏茶馬古道。
川藏和滇藏茶馬古道的區別是:川藏茶馬古道主要是人背茶、馬換茶,主要講背夫生活和馬腳子(馱腳娃)生活;滇藏茶馬古道主要是馬馱茶,主要講馬幫生活。
疫情放開了,歡迎大家都來茶馬古道來旅遊吧!
茶馬古道,是指唐代以來為順應當地人民需求,在中國西南和西北地區,以茶葉和馬匹為主要交易內容、以馬幫為主要運輸工具的商品貿易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
茶馬古道是以川藏道、滇藏道與青藏道(甘青道)三條大道為主線,輔以眾多的支線、附線,構成的一個龐大的交通網絡。地跨陝、甘、貴、川、滇、青、藏,外延達南亞、西亞、中亞和東南亞各國。 茶馬古道主要幹線主要分南、北兩條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茶馬古道的存在推動了各民族經濟文化的發展,凝聚了各民族的精神,加強了各民族間的團結。茶馬古道是推動民族和睦、維護邊疆安全的團結之道。 [13] 茶馬古道是中國統一的歷史見證,也是民族團結的象徵。
2013年3月5日,茶馬古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茶馬古道是世界上最高、最險峻以及環境最為惡劣的古道。茶馬古道縱橫交錯地在滇、川、藏三個地區之間。因而古道沿線的地勢差異較大,地質結構複雜,途經之地大部分都是高山峽谷和急流險灘,再加上變化多端的氣候,使得茶馬古道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地域特徵。其中高海拔是其顯著特徵之一,茶馬古道沿線海拔多處於 2000~5000 米之間。茶馬古道幾乎橫穿了整個青藏高原,成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道路。茶馬古道的另一個顯著特徵是險峻,由於古道是穿梭在各山脈和跨地域的道路,致使大部分的古道都是狹窄的,一般只有兩尺多寬,有的甚至更窄。且隨處可見斷崖絕壁,各種新式的交通工具都無法在茶馬古道上施展。
• 茶馬古道(雅安段)
雅安是茶馬古道川藏線的起點,是最早向西藏輸入茶葉的原產地。宋代時,官府曾在雅安設立「茶馬司」,清代將雅安指定為專為藏區生產茶葉的基地之一。以此點為延伸,滎經的清代公興茶號舊址、漢源宜東古街上的老茶店、天全縣始陽鎮的清代官方儲藏邊茶的倉庫等,串連成一個個見證茶馬古道興盛的標誌。
• 茶馬古道(蘆山段)
• 茶馬古道蘆山段分為茶馬古道八步石段和茶馬古道下關段。其中茶馬古道八步石段最早建於宋代,東西走向,分布在長8.5米、寬3.4米、面積約為28.9平方米的山坡上。是在整塊巖石上鑿出石臺階共二十三級。當地村民可以八步登完,故稱八步石。這條路為古時北至邛崍南通雅安的交通要道,是茶馬古道上重要的一段。八步石茶馬古道遺址是古代西南地區茶馬古道重要的實物資料,對研究古代西南地區茶馬古道具有寶貴的價值。茶馬古道下關段,全長約4000米,寬3米,為青石板路面。青石板有長0.3米,寬0.6米或長0.4米,寬0.9米等不同規格。路面凹凸不平,東西兩側為民居。該茶馬古道遺址的發現印證了蘆山飛仙關確為南絲之路及茶馬古道通往川藏的重要路段,以及其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重要地位。 茶馬古道(寧洱段)
茶馬古道(寧洱段)位於普洱市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境內的寧洱鎮、磨黑鎮、德化鄉、同心鄉等鄉鎮。寧洱茶馬古道始於唐宋時期「茶馬互市」 而得名並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以普洱府駐地(今寧洱縣城)為源頭,以販運普洱茶為主向國內外輻射出去的古代交通要道。縣內保存相對完好的鋪築石板路面有五段,分別是:茶庵塘茶馬古道遺址,路面用形態各異的山石鋪就,寬約2米,長約12千米,沿途馬蹄足印斑駁可辯;孔雀屏茶馬古道遺址,全長約27千米,路面用石灰石、礫石等石材鋪就而成;那柯裡茶馬古道遺址,用人工打制條石和礫石鋪就而成,路面寬1.5-2米,石階盤旋而上,全長30千米,是古代直至解放初期滇南地區北上南下的古茶馬驛道,屬關哨汛塘之要地。石膏井馬古道遺址,全長約8千米,用礫石鋪就而成,寬約2米。石丫坡茶馬古道遺址,全長約6.5千米,保存完好的石鑲路約500米,寬約2.6米,是已發現的茶馬古道最寬的一段。
• 茶馬古道(貴州段)
橫跨於安順市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與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縣之間北盤江花江段上的花江鐵索橋以及橋岸崖壁上的眾多珍貴石刻作為茶馬古道貴州段重要的歷史遺蹟具有重要研究價值。花江鐵索橋摩崖石刻近20處,鐫刻於巖體表面。各類石刻詳細地記錄了自清光緒年間以來,花江鐵索橋修建始末、資金籌措、名人題刻、相關歷史人物等豐富的信息。崖壁內保存有建橋匠人所鑿塑的「普陀真境」摩崖造像三尊,蔣炳堂摩崖造像一尊。
• 茶馬古道(劍川段)
茶馬古道—雲南省—劍川段屬於滇藏茶馬古道的一部分。滇藏茶馬古道的主線為大理→洱源→劍川→麗江→石鼓。沙溪歷史悠久,早在2400多年前,該地的經濟發達,不僅能冶鑄精美的青銅器,還開始冶煉鐵器。從沙溪鰲峰山出土的瑪瑙珠、綠松石、海貝等東南亞地區產物看,該地已經是對外交流的通道。南詔大理國時期,以寺登街為中心的沙溪地區,已是滇西北交通要衢。茶馬古道沙溪段始於沙溪鎮鰲鳳村村南山腳,止於寺登街北古宗巷,全長約4.2千米。是由古道、照壁、橋梁、寺廟、民居組成的一條文化線路。
• 茶馬古道(思茅段)
茶馬古道以思茅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東邊有小乾田茶馬古道通往江城、越南等;南邊有竜竜、菜陽河茶馬古道通往易武古茶山、寮國等;西邊有整控渡、糯扎渡、白馬山、大丙屯茶馬古道過瀾滄江通往景邁古茶山、邦崴古茶樹及緬甸等;北邊有斑鳩坡茶馬古道通往內地、西藏、印度等。
• 茶馬古道(鎮沅段)
哀牢山茶馬古道(金山丫口茶馬古道)位於鎮沅縣和平鄉麻洋村馬鹿塘組,據調查該段茶馬古道石板路面鋪設於清代,該古道自麻洋村起至金山丫口,全長200米,寬2米,用石塊砌成,沿途經恩樂、者幹河至麻洋村,過金山丫口,到達新平、雙柏、昆明等地,為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清代哀牢山主要通道之一,對研究茶馬古道的歷史具有重要價值。
哀牢山茶馬古道(新撫城北門遺址)位於鎮沅縣古城鄉政府駐地北面200米處,長33米,寬2.3米,石臺錯亂重疊,臺階腳有一小石橋,古城門在清代時期稱為新撫城北門,北上經玻烈橋到恩樂、景東,到達大理,南門沿把邊江下到寧洱梅子鄉,再到德安、臭水、磨黑古鎮,是滇西至東南重要茶馬古道,城北門遺址20千米處是清代玻烈橋,南門500米處有一段長800米寬2.3米的古道,為清代古城茶馬驛站遺址,具有一定歷史價值。
• 茶馬古道(太昭段)
明清時期,太昭是川藏古道上的重要驛站。現存茶馬古道太昭段即位處林芝市工布江達鄉太昭古城西北約 2 千米處,林拉公路與夏曲河北側的山脈中,是古代連通藏區東西的核心走道。藉由這條道路,向北沿娘蒲鄉可至那曲嘉黎縣,東西連接工布江達與拉薩。古道東西向分布,道路蜿蜒,依隨山勢,利用巖體自身開鑿鋪設,或平緩前伸,或呈階梯狀蔓延。路寬處約 1 米左右,狹窄處則短至半米。今古道只有中部沿山腰一段尚存完好,而其東西延伸的路已被綠植和碎石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