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地方農民沒有土地,是不是指地被徵用了的"農民",是進城不要土地的"農民",否則,農民怎沒有土地。
據我所知,徵地的農民,是有安置的,一般也轉為城鎮居民。主動進城安家落後不要地的已是城鎮居民。嚴格地講,都不是農民。但你提出的問題對他們也一樣,包括其他所有城鎮居民。不論多大年齡,都有生活生存問題,都要自己去找工作,只要找,絕大部分人有工可做。這在今天市場經濟條件下,已是正常情況。
我們國家失業率總體較低。另外,失業、困難等有救助,農村、城鎮都有低保。至於年齡大了,到"老"時,也就是到達領馭養老金年齡時,有養老金。
但有前提,必須參加養老保險。否則,過一輩低保日子吧。
我也是一個農民,而且是一個六十多歲的老農民,你說有很多地方農民沒有土地了,年齡大了也沒工作,依我說沒土地才好呢,一個農民沒土地的原因應該是建房或修路被徵用了,徵用時一定得到一筆賠償,凡土地和房屋被徵用的農村老人國家都會給他們買養老金的,這筆養老金少的六七百,多的一千多,你放心,這些土地被徵用的老農有了這筆養老金,他們的養老問題就沒後顧之憂了,再不像土地沒被徵用的農村老人那樣,七老八十還要下地幹活養活自已。
其實現在是有土地的農村老人生活才是真的難,他們七老八十還要拖著老邁隆鍾的病體,臉朝黃土背朝天地到地裡刨食,那才是真的艱難而可憐而無人憐哪。
把「生存」改成怎樣生活的好一點吧!我們這個社會是秦始皇以來最美好的社會,我們這個時代是秦始皇以來最美好的時代。
凡是地少,沒有地的農民都是劃為城區或郊區,這些地方的老人都能找到工作。每一個工廠,街道,小區都需要清潔工。每月兩三千塊錢,老人花錢又少。你愁什麼?
如果你要攀比那些有退休金的那就沒頭兒了。你也沒有幸福感了。
掃著馬路,掙著錢 ,曬著太陽,什麼也不要想。如果你有退休金,但你嫌少,覺得國家社會對不住你,那你天天打門球,跳廣場舞,旅遊也不會健康或者壽命減少。更不要說什麼幸福了。
農民的土地被佔用了,真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我們這裡農民的土地被佔用了,農民一夜暴富的真是比比皆是。少的幾十萬上百萬,多的甚至千萬富翁也不是屈指可數。
他們一戶都有自己的好幾套房子,多的甚至十幾套。
錢就不用說了,讓工人看得是一個眼花繚亂。他們個個都是豪車一個比一個的豪華。
現在真正的有錢人是這些佔地的農民。
謝謝邀請!
此類問題,網友議論的也比較多,農村老人養老問題也成了目前突出的問題,就是自家有老人的部分人,也沒有具體的好辦法。
對於農村老人無地是不可能的,也可能是將土地流轉出去或者是賣掉了。
在老人生活能自理的時候,還能勉強能吃上飯,只不過是生活質量好與差的問題,但是,當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時候,卻成了老人人生路上最大的坎。
為什麼現在農村老人養老問題成了一個突出問題呢,答案是不難發現的。
首先說是人們的道德逐步在下滑,人能養小,但不能養老成一種社會流行病。在舊社會,討飯的人討到一口飯也要先讓老人吃,現在的人自己可以吃香的渴辣的,也不會想到老人的生活問題。
其次,在經濟為中心的社會環境中,處處講金錢。人們細想一想,現在什麼不需要錢?什麼都需要錢。對於每一個農民來講,沒有錢是不行的。一個人從出生到結婚需要多少錢,有人細算過嗎?恐怕這個帳算起來是驚人的數字。自家老人一旦生病臥床不起,那得需要照顧,照顧個月二十天的還可以,要是照顧個一年半載的,一個家庭可能成為極度貧困戶。
人民公社時期的敬老院已經不存在了。現在的敬老院不是拿不起錢就是服務質量差,一般的老百姓進住敬老院的事連想不敢去想。
農村老人養老難,成為經濟社會的後遺症。
母親快70歲了,屬於被徵地農民,現在一年收入在4萬左右
我母親是傳統的農村婦女,文化水平只有小學二年級,她除了會簡單的算數,連普通話都不會講。
她在農村一年收入,比一些外出打工的人還要高。
我母親這輩子,只在剛徵收田地的那一年,跟我爸去過外省呆了一個暑假,其他時間,連市裡都沒去過,都是留在農村幹活。
她總是閒不住,颱風、下雨天都很少老實呆在家,就是在家,也是忙著。
98年左右,我家就沒有土地了,因為村子要整體拆遷,全村所有房子、田地都在徵用範圍,那時候我還小,不知道補償了多少錢。
家裡拿著錢,在鄰村買了塊地皮,蓋了新房子。
沒有田地的農民不代表沒有收入,當時我母親還年輕,她在鎮上找了份工作,整天的工作就是拿著模具,印手工蜂窩煤。
雖然下雨天不能開工,但這個收入比種地要高多了。
當然,這個工作也幾隻做了幾年,就沒有做了。
因為太累也很髒,印象中,小時候每天晚上母親回家,全身都黑乎乎的,衣服粘有煤灰。
2000年後,鎮裡的農民開始陸續變富,有親戚不願意種地了,他們知道母親很勤快,就問我母親,他家地沒有人種,你願意接手嗎?
母親當然很樂意的接受了!
後來隔壁村的人都知道,她願意種地,好些人想把地讓給她送。
她是來者不拒,我家本是一分田地都沒有的人家,最多的時候,卻有10多畝地。
家鄉靠海,海風大,鹽鹼地多,種不了水稻,只能種地瓜、花生、大豆。
地瓜不好賣,也不值錢,花生就值錢多了,一年可以種兩季,收穫了留一些做種子,其他花生榨油吃,吃不完的拿去賣。
前年一斤花生油賣30元,比某花5升一桶150元左右要貴一倍,但村裡好多人願意買,就賣花生油的收入,她每年就能收穫1萬左右。
種花生,不是天天要守著田間,只需要偶爾去除草、施肥。
不需要去田間的時候,母親去兼職做其他的工作。
前些年,鎮上建的幾個工廠時不時會招人,幫忙他們搞綠化除草,或者打掃衛生等,一天的工錢也有100多。
我母親也去了,等她60歲了,人家工廠嫌她年齡大,就不願意招她了。
母親就少了一份收入,但鎮裡有人蓋房子,也有招小工,工資也不低,一天150~200元,母親也去了。
還有鎮裡一些果園,他們時不時也招人。
像是需要有人幫果園除草、套水果袋、摘果子等等,都是一些簡單的體力活,給的工資也高,她也都去應聘了。
寫在最後:
農村被徵地的對象,沒有了土地,年齡大了,只要能吃苦,其實他們可以找到其他賺錢的路子。
我父親一個月有2000多退休金,我哥在海外經商,他們都有錢,不願意母親每天到處找活幹,想讓她在家休息。
但母親就是不聽,她說自己能賺錢,不需要花別人的錢。
她也快70歲了,還整天到處打聽,哪裡有招人幹活的。
她在幹活期間也認識了不少「志同道合」的人,一有地方招人,她們都會互相介紹,打電話聯繫:「某某在招臨時工,工資多少,能幹幾天,你有時間?願意去做嗎」。
方法總比困難多,農村一些人沒有田地,不代表就在農村生存不下去,做一些體力活的兼職,收入比種地要高多了(農村臨時的活,要靠自己打聽,多參加幾次,認識的人多了,以後有活,別人會主動聯繫你的)。
就算是那些年齡在80歲以上的老人,他們是有養老補貼的。
比如說我們村的老人,在農村養老保險上會有一個身份顯示,上面寫著被徵地對象。
60歲後,一個月能領400多塊錢,可能與地方經濟有關,或者被徵的土地比例有關(我家裡的田地是100%被徵收,一些是30%,各不相同)。
有些網友說,他們當地的失地養老補貼一個月才100多元。
再加上100多塊錢的農村基礎養老金,子女每個月給幾百塊錢,差不多1000左右,足夠日常開支了。
最後,如果當初農村養老保險交的檔次高,錢多,一個月都能領1000多元的養老金,甚至有些農村,現在老人還能一次性補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