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吃河裡的魚呢,為什麼不去山上抓野豬呢,為什麼不吃蝗蟲呢,古代發生饑荒的時候那些人為什麼非要吃野菜,吃草根樹皮呢。
每次看到這些都覺得好笑,張國立在拍《1942》之前為了更好入戲,餓了很長時間,他坦言餓的哪怕是說話都不想說。
這還是在拍戲,如果是在古代真正發生饑荒的時期,更加駭人。
人在極度飢餓的情況下,說話都沒有力氣,更別說去抓什麼野豬蝗蟲,去河裡抓魚,對於人們來說草根樹皮,這種不能動,可以更容易取得的食物,才是最好的。
古時候的饑荒,往往因為天災人禍,情況分成很多種,比方說旱災、地震、洪水之類,並非所有的饑荒,都是因為蝗蟲出現而導致的。
如果是其他種類的自然災害,大家哪怕是想去吃蝗蟲,也沒有。
一般來說,蝗災往往是伴隨著大規模的乾旱一起出現的,從公元前707年到公元1935年,我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蝗災共有七百九十六次,分布在全國各地。
明清兩朝是蝗災的高發階段,記載最多,而且造成的危害也最大,清朝最後的四十年時間裡,一共出現了三十二次蝗災,發生的頻率相當驚人。
蝗災是非常可怕的,在史料記載中,明朝嘉靖三十九年,當時北直隸的懷柔出現蝗災,蝗蟲遮天蔽日導致了「日為之不明」的景象。
每每出現蝗災,當地的莊稼乃至於樹葉,能吃的基本上都會被蝗蟲吃光。
除了蝗災本身,蝗蟲來襲,造成的次生災難也是非常可怕的,要知道能夠形成大規模蝗災的蝗蟲往往是那種本身就有毒的品種,這些蝗蟲根本就不能吃。
別再問古人幹嘛不吃蝗蟲了,因為大部分的蝗蟲本身就不能吃,現在出現在某些特色小吃裡的蝗蟲都是少數能吃的種類,而且是人工飼養的,所以安全。
再者,因為蝗蟲數量太多,留下的蝗蟲也帶來了大規模的汙染,引起了瘟疫。
所以古時候每每出現蝗災,隨之而來的還有旱災與大規模的瘟疫,並非只是蝗蟲吃光了莊稼飛走了也就算了,而是多重災難疊加,是非常可怕的。
至於為什麼不吃蝗蟲,首先就是因為大部分的蝗蟲本身有毒,是不能吃的。
其次,蝗蟲的數量實在是太多了,而且那畢竟是蟲子,單個的體量很小,人力很難高效抓獲,費很大工夫所捕獲的蝗蟲,可能還不夠抓蝗蟲的能量消耗。
饑荒的時候,大家本來就餓得頭昏眼花站立不穩,還花功夫去抓蝗蟲,根本得不償失。
就好像在野外生存的時候一樣,如果沒把握獲得更多的能量,最好的辦法就是待著不動,不然消耗比獲取的能量還多,那只能導致身體更加虛弱。
現在大家吃蝗蟲,一般就是油炸或者木炭燒烤,最起碼要有木炭、鹽、食用油之類,這些東西在古代都不是隨便可以獲取的,尤其是食用油跟鹽。
在少數情況下,也就是蝗災剛開始發生的時候,會有人去捉蝗蟲吃,但也是極少數,要知道蝗蟲的壽命本身就很多,很快就活不了了。
蝗蟲本身也沒什麼可以吃的,總不可能風乾了或者曬乾了保存,也沒冰箱,再多的蝗蟲,在饑荒的時候也是沒有食用價值的。
相較於蝗蟲,草根、樹皮、野菜這些東西,都是不會移動的,更容易獲取。
不僅是蝗蟲,還有河裡的魚、山上的野雞野豬什麼的,都是差不多的道理。
古人寧肯吃草根樹皮,也不去吃蝗蟲,不去河裡抓魚,不去山上抓野豬,是因為古人懂得哪種方式更適合生存,更符合實際情況。
蝗蟲是可以吃的,古人為什麼寧吃樹皮也不吃蝗蟲?這個問題本身有點幼稚。我以蝗災的親身經歷說說這個事。
蝗災在中國自然災害中屬於多發性嚴重性災害。據史籍記載,我國從周末春秋時代到新中國成立之前的2600多年中,重大的蝗災就發生過800多次,平均2~3年就有一次地區性的蝗災發生,間隔5~7年就有一次大範圍的蝗災發生,危害嚴重。多發地區多在河北、山東、河南、江蘇、浙江、安徽等地區。
1960年我的山東家鄉就發生過嚴重蝗災,也是我一生中唯一親歷的一次蝗災。那時因為科技落後,也沒什麼滅蝗藥物,就靠哄趕和捉拿。蝗災一但發生,讓人措手不及,不到半天,田裡莊稼葉子就被普天蓋地的蝗蟲全部光,只剩下光禿禿的莊稼杆。遭受蝗災的田地基本是顆粒不收,接下來就是來年的大饑荒。
蝗蟲可以吃,發生蝗災時人們可以吃蝗蟲,我就吃過。但是蝗蟲不好保存,保留不了幾天,再說蝗災發生時,蝗蟲是不少,但不到半天把田裡莊稼吃光了就馬上飛走了,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你就上捉到幾口袋蝗蟲,又能吃幾天呢?
再說田裡顆粒不收,有樹皮吃還是不錯的,特別是榆樹皮算是味道中最上成的,記得1960年因蝗災糧食欠收,樹裡的榆樹被吃的沒有一棵有皮的,榆樹皮吃光了,其它樹皮也吃,因為肚餓沒辦法。
所以蝗蟲不是不吃,是不夠吃,沒辦法才去吃樹皮丶樹葉。
自古以來,最讓老百姓頭疼的莫過於蝗災,但凡遇到蝗災,幾乎就會出現大量餓死人的現象,畢竟莊稼都讓蝗蟲吃了,百姓只能啃樹皮。這個問題或許很多人會有疑問,為什麼百姓寧願啃樹皮,甚至是人相食也不去吃蝗蟲呢?難道是蝗蟲有毒不能吃的嗎?
顯然不是,筆者給大家例舉一條貞觀年間的蝗災,當時長安鬧大旱,接著就是蝗災。大家都知道,蝗蟲飛過那幾乎就是寸草不留,原本百姓種的莊稼全讓蟲吃了,現在百姓只能啃著樹皮度日。唐太宗知道此事後大怒,他心裡恨透了這些搶了百姓食物的蟲子,隨手就抓了幾隻生吞了,說道:「你如果有靈,就吃了我的心,別再吃我百姓的糧食。」即若有蝗蟲之神,請噬我心,勿食我民之糧。
很明顯,唐太宗貴為九五之尊,他都敢吃蝗蟲且一點事也沒有,說明蝗蟲是沒有毒的,那百姓為什麼不吃蝗蟲呢?其實,他們有吃。
唐朝德宗年間,東自海,西盡河隴,蝗蟲蔽天,所至草木不留,田稼食盡,百姓飢,捕蝗為食。
元朝至正年間,河南、山東、河東等多地出現蝗災,蝗食莊稼草木俱盡,饑民捕蝗為食。
這些都是關於饑民捕捉蝗蟲為食的記載。那麼問題又來了,既然蝗蟲可以吃,那麼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百姓在蝗災之中餓死?答案是,他們也很想吃,不然有誰會願意活活餓死呢?可畢竟蝗蟲吃完莊稼不可能停在原地等著百姓吃上一個季節。
原因在於,蝗蟲過境時,地裡還有莊稼,百姓的家裡也有存於的糧食,那時候根本沒有人會去吃蝗蟲。可到了遮天蔽日的蝗蟲飛過以後,莊稼早都被洗劫一空,那時候蝗蟲也已經不知去向了,到哪去吃蝗蟲。更重要的一點是,蝗災中的蝗蟲與一般蝗蟲不同,即飛蝗,遷徙的速度非常快,有的話也是個別抓個幾隻,根本就不夠充飢的。這就是為什麼在古代的蝗災之年會有那麼多人餓死的原因。
古代也吃蝗蟲呀,蝗災來了蝗蟲可以吃,我見過幾次蝗災,蝗災到來時靠吃是不夠的,一般蝗災來了,可能幾個小時就把莊家吃光了,然後就繼續遷移了,留下些行動慢的和老弱病殘的就留在了當地,有人吃,有人拿笤帚掃一堆,
蝗蟲有兩種形態。第一種是沒有爆發黃災形態,這時候蝗蟲是可以吃的。第二種黃災爆發後蝗蟲就會變異整個形體包括內臟都發生改變,簡單形容就是跟殭屍一樣只會不停的吃但是身體沒有任何營養價值如同幹樹皮一樣,而且還含有毒素。
現在很多人都可以在燒烤攤上看到蝗蟲了,肯定也確認了蝗蟲的可食用性,那麼我們所推測出的古人不吃蝗蟲其實是不太現實的行為。
說起來古人為了活命甚至有人吃人的經歷,一個蝗蟲而已,怎麼可能逃過古代吃貨的追殺。不過蝗災來臨的時候,除了蝗蟲本身因為數量太過龐大而給古人造成的心理壓力之外,應該還有蝗蟲不太好吃的問題。
古代人做飯並不如現在這般燒烤蝗蟲,多不過煮了或者蒸了吃。這兩種吃法遠遠比不過油炸或者燒烤所帶來的的口感體驗。況且蝗蟲本來就是沒什麼肉的,吃了也不耐餓。
古代之所出現蝗蟲過後的災荒而餓死人的現象,主要還是沒有現在的各種殺蟲藥劑,不能很好的挽救農作物,基本上一場蝗災下來,田地裡就顆粒無收了。而且那時候人們大多都沒有自己的土地,租種地主的土地光是交了租子剩餘的也就不多了。
大面積蝗蟲過境之後,沒什麼東西就飛走了。就算有人捉著吃也只是一小部分,蝗蟲的繁殖能力非常的強,但是也有個缺點就是生命短暫。就算有人吃也吃不了多久,不夠維持因為損失糧食而造成的長期飢餓狀態。
蝗災來臨時,蟲和人的數量比例完全不是一個人擼幾串就能解決的了的,中間有很多難以控制的因素存在。
雁過留痕好,馬過留蹄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