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宮位於北京市 東城區 ,最早為清世宗胤禛作貝勒和親王時期的府邸、清高宗弘曆降生和成長之地,是雍、乾兩代帝王的「在潛之居」。清朝康熙三十三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賜予四子雍親王,稱雍親王府;雍正三年,改王府為行宮,稱 #雍和宮 ;乾隆九年,雍和宮改為喇嘛廟,特派總理事務王大臣管理其事務,並成為清政府掌管全國 #藏傳佛教 事務的中心。雍和宮是清朝中後期全國規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現在作為北京的藏傳佛教的寺廟,每天都會吸引大量的信徒和遊客前來參觀。
北京的雍和宮,是後來的叫法,他的前身是「雍親王府」,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皇四子胤禛十五歲時被康熙皇帝封為「多羅貝勒」爵位,皇四子胤禛開始修建府邸,當時稱為「貝勒府」或是「四貝勒府」。「貝勒府」初建時規格並不高,因為他以前是明代太監的官房,只是比老百姓的房子高一些,再加上貝勒的爵位不高和生母的出身低微等原因,所以在修建時只是在明朝建築的基礎上改建為符合清朝規制和符合貝勒爵位建制的建築。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為和碩雍親王。「親王」是爵位中最高的一級,所以他的舊宅的聲勢、規模就大大的擴展了。而且將正門、正殿、寢殿的屋瓦都換成綠色琉璃瓦。雍親王胤禛是康熙第四個兒子,所以「雍親王府」也稱為「四爺府」。有關清朝的電視劇中都稱胤禛為「四爺」。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胤禛承繼帝位,年號雍正。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將自己王府的一半改為黃教上院,另一半作為行宮,後行宮被火所焚毀,於是將上院改為行宮,稱「雍和宮」。於是「雍親王府」就作為行宮改稱「雍和宮」了,便列入「龍潛禁地」。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去世,乾隆繼位。雍正皇帝去世後由圓明園返京就停靈在生前寢殿「永佑殿」,寢殿改用黃琉璃瓦,雍正帝移葬清西陵泰陵以後,乾隆帝將永佑殿改名為「神御殿」。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帝將雍和宮正院改為喇嘛廟。「雍和宮」一名也沿用至今。
北京的雍和宮最早建於明代。當時這裡也沒有什麼名字,就是太監住的官房,地址離紫禁城也有點遠,屬於位置較偏的地界。
後來到了康熙年間,因成年後的皇子都要搬出紫禁城居住,康熙就把這塊重新修繕了一下,分給了四皇子雍正。
雍正在這裡居住了15年,由先前的貝勒變成了和碩雍親王,這裡也從原來的貝勒府改為雍親王府。
在早年這裡也是雍正心腹的所在地。康熙晚年,九子奪嫡,雍正為了繼位不知費盡了多少心機。
所以他為了站穩腳跟,也是煞費苦心,在這塊建立了個基地總部。他在這裡利用心腹控制大臣,監視兄弟,刺探情報,表面上讓別人看到他這裡只是一個娛樂場所。
康熙死後,雍正即位,他把這裡才正式升職為皇帝行宮,改名為雍和宮。
這裡走出了雍正,乾隆兩位皇帝,在歷史上是很罕見的,所以有人也稱它為「龍潛福地」。
雍正死後,乾隆繼位,為了孝心將自己父親靈柩停放在雍和宮永佑殿內。
已經是停放過老皇帝的地方了,乾隆就將其修繕,把這裡王府規制改為改為皇宮規制。
將這裡的主宮殿綠琉璃瓦全部換成黃琉璃瓦,把這原來的單簷改為雙簷,和紫禁城裡的規制是一模一樣的。
在這之後,乾隆又以紀念父親為名,不再把雍和宮賜給皇子居住,把這裡改造成一座皇家寺廟,並讓和自己一起長大的三世章嘉·若比多吉活福來管理。
這也是清朝康、雍、乾三代為了保障西藏,蒙古地區政治穩定和領土完整實施的一種策略,也是治國方略的政治需要。
建雍和宮(雍親王府)那片地方在明代叫北居賢坊,在北城牆內,正對著地壇(北郊)。
明代這片區域西側是國子監和孔廟,東側有一座寺廟,叫柏林寺,始建於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是京城八大寺之一,後來衰敗。
一百年後,也就是朱祁鎮御駕親徵瓦剌的前兩年,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柏林寺得到重建,到了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為慶祝康熙60壽辰,可巧的是,這個工程由胤禛主持,估計是離家門口兒近吧,幾乎是雍王府東牆靠著柏林寺西牆。
說個題外話,再往東一點,是明朝煉銅製造、儲存火炮和回收廢炮的地方,因為煉銅,成為銅廠胡同,旁邊稱炮(不加兒化音)廠胡同,住的全是工匠和鐵匠。
順治帝進北京後,將八旗駐防於城內,挨著北京東北城牆安定門的「雍和宮」一帶屬於鑲白旗管轄。
清初把這一片區域內還是做炮廠,把東四旗的四個炮隊安排在這裡,稱為炮(不加兒化音)局胡同,分別為炮局小濤養花知識、二條、三條、四條。
民國時期這裡改成「北平陸軍監獄」,又叫炮兒局監獄,所以北京有句老話「進炮兒局」成了進監獄的代名詞。
言歸正傳,清朝康熙三十年,愛新覺羅.胤禛十三歲,康熙皇帝將內大臣步軍統領雲騎尉費揚古之女烏喇納喇氏指婚給了胤禛。
根據《清會典》、《會典》記載,皇子年至十五歲由宗人府奏請授爵、賜婚。
皇子成人結婚生孩子,不能繼續在宮裡居住(胤礽居毓慶宮除外),就要入旗分府另居。
皇子分府後,可以得到一大筆「安家費」和大量的賞賜物品,六年內府裡的開銷由宮裡支付,還可以得到莊田、旗份兒的收入。
康熙三十三年,康熙帝為即將十六歲的四兒子胤禛選擇在柏林寺之西,國子監之東這個區域內建府。隨之(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胤禛的長女出生(生母宋氏)。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第一次大封諸子,二十一歲的胤禛受封為多羅貝勒,府邸也成為了貝勒府(傳名禛貝勒府),根據後世洵貝勒府規制,胤禛的貝勒府本應為左中右三路建築,朱門、紅柱、灰瓦,面積約三千平方米。
但胤禛的貝勒府是逾制的,《清宗人府事例》中有這樣的記載:「康熙三十二年十二月諭宗人府:皇二子允礽、皇四子胤禛、皇五子允祺、皇七子允祐、皇十子允䄉……等,俱已分別冊封分府,唯允禎、允祐二人是貝勒,而所封府邸是親王府邸,規模違制,著由官房租庫,將前明內宮監房撥給允禎……」。
一些網上的「專家」根據這個就杜撰出胤禛的貝勒府(雍和宮)是原明朝太監住的官房改建的,把皇十四子允(胤)禎當成了皇四子胤禛,挺可笑的。
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帝第二次大封諸子,胤禛受封為和碩雍親王,貝勒府擴建為雍親王府,王府前修阿斯門,橫七豎九的門釘、擴建單簷歇山頂銀安殿,覆綠琉璃瓦……等等,面積約六萬多平方米。
今天看到的雍和宮實際上要比原雍親王府面積要小不少,因為雍和宮現存主要是中路建築,東西兩路都不存在了。
康熙駕崩後,胤禛繼位,是為雍正皇帝。雍正三年(1725年),將原雍王府潛邸升格為宮殿,並改名為雍和宮。
因雍和宮是潛龍邸,不再賞賜給皇子宗室為府,所以將中路和西路作為藏傳佛教上院使用,章嘉呼圖克圖活佛居住於此。
雍正十三年,胤禛駕崩,乾隆將靈柩停放在主殿(原雍王府銀安殿),並將主要殿宇覆瓦升格為黃琉璃瓦。
乾隆九年(1744年)將雍和宮改為藏傳佛教寺廟,將主要殿宇改為佛殿,並為寺廟賜名「噶丹敬恰林」。東路作為皇帝禮佛的行宮繼續使用,但後來因失火而焚毀。
乾隆將「老宅」雍和宮交給弟弟弘晝管理,實際上等於將原來的「家產」全都留給了弟弟,據說後來和親王弘晝經常從和親王府(後段祺瑞執政府)溜溜達達前往雍和宮,回憶小時候的歲月。
感謝您的閱讀
歡迎您的關注
圖片來源於網絡
雍和宮是北京的一座古代宮殿,是北京最古老的皇家宮殿之一,它最早是作為明朝的宮殿建造的。根據史料記載,雍和宮建於1420年,是明太祖朱棣的度政地方。隨著明朝的衰落,雍和宮多次遭到破壞,直到1723年,雍和宮才在康熙皇帝的命令下進行了重新修建。在清朝時期,雍和宮成為皇帝儀仗隊的駐紮地,並作為宮殿使用。
在民國時期,雍和宮成為了清朝皇帝的度假勝地,有些皇室成員和皇族也在這裡居住過。
現在的雍和宮是北京最古老的皇家宮殿之一,也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它是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單位,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吸引著眾多的遊客前來參觀。
每年的臘八節雍和宮都會有舍粥的活動,很多人排著隊領粥,前年參加過一次, 拿的一次性的餐盒裝的,還有專門的手提袋,很講究。
我們每年也會去雍和宮祈福,今年正好趕在了正月十五,香火真是旺,裡面人擠人啊,人們都期盼著新的一年美好願望的實現。
而且雍和宮許願確實是特別靈啊, 這樣類似的故事特別多, 比如周圍朋友許的找工作啊, 懷孕生孩子啊都實現了。
你來雍和宮許過願嗎?有沒有特別神奇的故事,歡迎留言分享~
北京的雍和宮最早是建於雍正年間,作為雍親王的宅邸。雍正六年(1728年),雍親王離世後,其子福晉即位,繼續在雍和宮居住,並且將它擴建成一個寺廟,供奉藏傳佛教的明教教主印度阿底峽尊者,成為了北京的著名古蹟和寺廟之一。雍和宮的建築風格獨特,融合了藏、漢、蒙古等多種文化元素,被譽為「北方的拉薩」,是北京市區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宮殿式藏傳佛教寺廟。
雍和宮最早是一群很特殊的人住在那裡。
明代的時候,因為位置偏,是供太監們居住的。到了清代,康熙帝將這裡進行了裝修,改成了王府。
因為按照清朝的規矩,皇子成年後就要搬出紫禁城,所以當時的四阿哥雍正就被分到了這裡,叫做「雍王府」,就是現在所說的雍和宮。由此也可見,雍正當時不太受寵,要不然也不會被分配住在原來是太監居住的地方了。
雍正在這個王府裡住了十幾年以後,他升級成為了「和碩雍親王」,而這個王府也成為了「雍親王府」。再後來,康熙過世,雍正繼位了,於是這座雍正住了幾十年的王府便升級為了皇帝自己的行宮,改名「雍和宮」了。
雍正的兒子乾隆也是在這裡出生的,這裡出了兩個皇帝,這種情況在歷史上是比較罕見的。
再後來,乾隆就以紀念父皇為名,不再讓皇子們居住,而是改造成了皇家寺廟。於是,成了北京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它主要由三座精緻的牌坊和五進宏偉的大殿組成。
現在的香火很旺,特別是各種中考高考大考前,來燒香的人可謂是絡繹不絕。
雍和官在北京市安定門內東北,原為清雍正帝胤禛即位前府第。雍正三年(1725年)改名雍和宮,成為影堂,供奉清室祖先。乾隆九年(1744年)改為喇嘛廟。雍和宮建築宏偉,共有五進院落。主要建築有影壁、牌坊、山門、天王殿、正殿、法輪殿、永佑殿、萬福閣等。其中法輪殿、萬福閣最為突出。法輪殿平面呈十字形,前後出抱廈,上覆黃琉璃瓦,殿頂有小閣五座,閣內均有小型喇嘛塔。萬福閣為三層歇山頂建築,上覆黃琉璃瓦,三層房簷,四角上蹺,凌空欲飛,雄偉壯觀。內部有檀香木彌勒佛立像,高二十六米,頭部伸至三樓。閣左右兩側有永康閣與延綏閣,有懸空閣道將三閣聯成一體,布局別致。雍和宮整個建築前部空礦開闊,後部宻集交錯,是北京地區現存最大的喇嘛廟。
雍和宮最初是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賜予四子胤禛的雍親王府邸,後來改為行宮,稱為雍和宮。
雍和宮主要由三座精緻的牌坊和五進宏偉的大殿組成,佔地面積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餘間。雍和宮於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所以,雍和宮最早是清朝皇室的行宮,後來成為藏傳佛教黃教寺院。
雍和宮也是北京市的一個著名旅遊景點,每年吸引著大量的遊客前來參觀。
在雍和宮內,遊客可以欣賞到古老的建築、品嘗到美食、了解到佛教文化的精髓。此外,每年的佛誕節期間,雍和宮還會舉辦盛大的佛事活動,吸引了眾多信教的遊客前來朝拜。
總的來說,雍和宮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建築,也是中國佛教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它不僅是一處重要的宗教場所,還是一座具有旅遊價值的景點。
如果在北京要搭車去昌平的十三陵,通常都要從雍和宮附近的樞紐站出發,雍和宮是北京最著名的喇嘛廟,而這裡也是一座清朝潛邸,是雍正帝胤禛登基前的王府。
北京的潛邸不多,醇親王府出了光緒、宣統兩位皇帝,而雍和宮則是雍正帝潛邸,也是乾隆帝出生的地方,雍正登基後這裡被封禁,乾隆年間改成了如今的雍和宮。
去過雍和宮的人都知道,這裡雖然說是一座廟,但處處雕梁畫棟金碧輝煌,透著皇家氣派的威嚴,公元1693年,康熙帝將明代內監官房的地皮賜給了當時25歲的四皇子胤禛建貝勒府。
清代的皇子,在成婚封爵之後就要離開宮裡的南三所,單獨開府居住,胤禛的貝勒府在明朝是一處內監的官房,保留著很多的明代遺蹟,直到如今還留存著一座巨大的須彌山模型。
胤禛被冊封為親王之後,貝勒府也變成了雍親王府,現在的遊人們要是進入雍和宮,通常都是從南宮門進入,一路向北參觀,並且地勢會逐漸抬高,這是胤禛當年刻意而為。
原本的雍和宮左邊有一座柏林寺,民間認為在廟旁居住不吉利,而胤禛做皇子的前期也的確很不如意,處處做小伏低,為了「得天護佑」,他讓人在王府的建造風水方面下了大工夫。
雍正帝登基以後,雍王府作為潛邸自然不能再居住其他人,因此雍正帝將其封禁,改造成為了一處行宮,但他自己並不經常回來,雍正三年,已改稱雍和宮。
乾隆帝登基後,在乾隆九年的時候,弘曆將雍和宮這個地方改成了喇嘛廟,並且派遣專人進行打理,而雍和宮也成為了清朝當時掌管全國藏教相關事務的中心所在。
整個雍和宮佔地超過6.6萬平方米,有各類殿宇房間上千,建築布局也非常完整,不同於其他的寺廟,雍和宮保留著皇家專用的紅色與琉璃瓦,非常恢弘壯麗。
雍和宮殿在碑亭之北,本來是王府的銀安殿,北部是永佑殿,最初是王府的正寢殿,後來因為供奉雍正帝影像改成「神御殿」,六世班禪曾居住在雍和宮法輪殿西邊的戒臺樓。
在歷史上,胤禛是最後一位沉迷煉丹而駕崩的皇帝,而他也非常篤信佛法,清朝時期,黃教非常盛行,滿洲入主中原的時候,與蒙藏關係都很密切,自然也不能放鬆對黃教的尊崇。
就在康熙帝將地皮賜給四皇子那年,清廷冊封了格魯派地位僅次於達賴喇嘛的其他活佛,其中青海之地的二世章嘉活佛最受尊崇,當然,康熙帝本身對黃教毫無好感可言。
只不過,章嘉活佛奉詔入京,之後為清廷聯絡蒙藏立下大功,最終被加封為清朝唯一的國師級別的活佛,即便是後來的班禪額爾德尼,也沒有被尊為帝師的榮耀。
跟其他皇子比起來,胤禛對章嘉活佛非常尊敬親近,而在活佛指導下,胤禛很早就達到「透三關」的境界,雍正帝雖然精通佛法,但他跟以往那些修佛無度的帝王卻又截然不同。
作為雍正帝的潛邸,乾隆帝弘曆也在此出生,不過對弘曆的身世向來眾說紛紜,而乾隆帝堅信自己就是在雍和宮出生的,雍和宮至今都還保留著弘曆兒時的玩具等。
帝王的潛邸是沒人可以居住的,但長期閒置會太荒涼,將其改成喇嘛廟算得上是兩全其美的好辦法,這裡在清朝不僅是皇家的第一寺廟,也是藏教最高學府之一,地位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