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如果希特勒不把軍隊拿來進攻蘇聯,而是固定歐洲會如何?_如果希特勒不打二戰

鳶飛九天2018說: 如果希特勒沒有發動大軍進攻蘇聯,而是固守已經佔領的歐洲,納粹德國的下場會如何?下場不但會…

鳶飛九天2018說:

如果希特勒沒有發動大軍進攻蘇聯,而是固守已經佔領的歐洲,納粹德國的下場會如何?下場不但會比進攻蘇聯好,反而會更加糟糕,死得更快。

在許多人看來,希特勒進攻蘇聯是一步臭棋,他犯了與拿破崙一樣的錯誤,在許多網友的認知裡,如果希特勒沒有把納粹德國的主力部隊進攻蘇聯,而是固守已經佔領了大半個歐洲,默默種田,納粹德國不但不會敗亡,反而會成為歐洲新的霸主。真的是這樣嗎?

並不會,雖然希特勒是個十惡不赦的罪人,但是,誰也無法否認希特勒無與倫比的眼光。許多網友能看到進攻蘇聯的危險,希特勒雖然已經被勝利衝昏頭腦,但是,這種情況他也早已有所預見,。

但是,為什麼希特勒依然堅持進攻蘇聯?除了統一歐洲、完成爭霸世界的迷夢之外,也與希特勒對於當前勢力的判斷有著直接關係。

首先,對於納粹德國而言,被希特勒綁上戰車的納粹大軍,其實根本做不到停止侵略、默默種田,自發動侵略戰爭後,德國猶如一輛瘋狂前進的戰車,即便是發動戰車的希特勒,也沒有能力在其滅亡或最終勝利之前制止它。

因為,一旦強行停止德國大軍的戰爭計劃,不但希特勒創造的經濟奇蹟會瞬間原形畢露,在戰爭之中吃的腦滿腸肥的德國各階層,也不會允許。因此,希特勒根本做不到停下戰爭。

其次,國際形勢也不會允許希特勒停下戰爭腳步默默種田。這種假設其實太過低估二戰三大巨頭的戰略眼光。無論是蘇聯最高領袖史達林,還是大英帝國的首相邱吉爾,亦或是遠在北美的美國總統羅斯福,都堪稱一代人傑。

他們對於歐洲的局勢更是洞若觀火,因此,如果希特勒真的在橫掃歐洲之後停下戰爭的腳步,沒有進攻蘇聯,那麼,無論是為了防止納粹德國做大,還是眼饞德國獲取的龐大利益,英國蘇聯美國都不會坐視。

而必須要承認的是,即便橫掃歐洲之後,德國的實力和戰爭潛力也是遠不如這三大強國的。德國竭盡全力所擴充的軍隊,也剛剛過千萬,而無論是蘇聯、美國還是英國,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將軍隊人數擴張到千萬以上,這三國強大的工業實力,也足以給千萬大軍武裝到牙齒。

因此,按照實力而言,德國滅亡三國中任何一個國家,都必須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一旦這三個國家聯合對於德國進行全面進攻,多線作戰的德國敗亡,簡直是必然的結局。

最後,也與蘇聯的態度有關。雖然在蘇德戰場上蘇聯是被侵略的一方,但這絕不意味著蘇聯就是二戰時期的小白兔,相反,蘇聯的野心比之希特勒並不小。

為了抵禦納粹德國可能帶來的威脅,史達林可以毫不猶豫地將蘇聯的邊境線向西擴張了幾十公裡,籌建所謂的東方防線。而且,在蘇聯和史達林的計劃之中,蘇德之間的戰爭也是必然的結局。

在「蘇德必有一戰」的前提之下,即便蘇聯沒有被德國進攻,準備充分之後蘇聯進攻德國的概率,也會大幅增加。

而很顯然,根據常識也可以知道,戰爭發生在哪個國家的國土,哪個國家遭受的損失最為慘重。戰略縱深遠不如蘇聯的德國,如果被蘇聯進攻,在德國本土的戰爭,足以將納粹德國數年的積累毀於一旦。德國戰敗顯然會更加迅速。

因此,在橫掃歐洲之後,納粹德國大軍雖然看似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但是,納粹德國依然處於戰略劣勢地位。對於希特勒和納粹大軍而言,他們不是在進攻之中徹底消滅蘇聯,取得最終勝利,就是在戰爭之中毀滅自己。而很顯然,瘋狂的德國戰車沒能衝到終點,就被反法西斯同盟徹底摧毀。

靜夜史說:

納粹德國會當場去世,而且走得非常安詳。

二戰作為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以及影響最為深遠的戰爭,時至今日依然深刻影響著世界格局的發展。

而作為二戰的策源地,納粹德國的抉擇,深刻影響了二戰甚至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很多人說如果德國在橫掃西歐,消滅法國、打殘英國後及時收手,打消閃擊蘇聯的想法,那麼納粹德國一定能夠徹底消化「革命果實」,實現其稱霸歐洲的目標。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勵精圖治,假以時日後,一定可以徹底將蘇聯送入地獄,實現元首的偉大志向。

真的是這樣嗎?當然真的不是,如果希特勒面對的問題真的這麼簡單,相信他也不會在蘇德戰爭中這麼「急不可耐」了。在靜夜史看來,德國在橫掃西歐後,之所以跟吃了炫邁一樣完全停不下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膨脹是納粹的生存方式

希特勒停不下來,根本原因在於納粹德國根本停不下來。

1929年的資本主義全球經濟危機再度使德國元氣大傷,但卻給了納粹黨上臺的契機,隨即納粹黨在短短數年內膨脹十多倍,一躍成為國會第一大黨。

經濟危機導致市場失靈,失業率暴增,社會陷入空前動蕩,這導致各政黨紛紛膨脹,除了納粹黨還有共產黨。面對這種局面,懼怕共產黨執政後自身被清算的德國大資本家們,開始將目光轉向納粹黨,支持希特勒。蒂森、沙赫特、西門子、克虜伯這些容克大資本家紛紛慷慨解囊,甚至聯名寫信給總統興登堡要求任命希特勒為總理,這種強大的力量促使希特勒登上了歷史舞臺。

而登上最高寶座的希特勒第一件事就是回報大資本家,那就是以暴力鎮壓共產黨等政黨,確保大資本家的利益,避免德國被蘇聯等無產階級政權顛覆的可能。

而為了實現大資本家「走向世界」的目標,希特勒以大資本家認購德意志銀行債券為起點,獲得大量啟動資金。而後希特勒大興土木,興建高速公路等大型工程,失業率迅速下降;由於拋棄馬克,推行「以物易物」,德國通貨膨脹得到緩解;為拉攏軍方,希特勒打壓衝鋒隊,大肆擴充國防軍,使失業率進一步下降。

大型工程和軍隊膨脹極大刺激了大資本家的產業體系,德國在希特勒的謀篇布局中迅速復興。

因為希特勒的措施本質上是花明天的錢,所以德國的所有操作,都指向一個最終目標,那就是戰爭。因為他需要通過戰爭還今天的欠債,所以隨著欠債的增加,德國也必須不斷打下去。

消滅西歐之後,即便不閃擊蘇聯,德國也無法停止,因為一旦停止,資金鍊斷裂,希特勒和納粹德國將死無葬身之地。

2、侵蘇是納粹的最終目標

對於地狹人稠的德國而言,蘇聯的廣闊國土和豐富資源是德國擴張的最終目標。

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希特勒需要進行一系列準備工作。比如將「反共」作為納粹黨的行動綱領,和日意締結了《反共產主義協定》。

希特勒此舉順應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普遍反蘇的歷史大勢,對於英法等西方國家而言起到了極其強烈的麻痺作用。

事實上納粹德國的崛起也確實如很多西方國家的願,因為德國可以成為阻擋蘇聯向歐洲輸出革命的銅牆鐵壁,因此英法美等國大資本家紛紛仗義出手,對希特勒進行大力支持,典型如美國的摩根財團。

而正因為希特勒的反共表演如此逼真,所以英法等國情不自禁地拋出了綏靖政策,公然默許和縱容納粹德國一步步坐大。

而就在英法等國翹首期盼德國閃擊蘇聯兩敗俱傷,而後英法等國坐收漁翁之利時,德國和蘇聯在1939年8月23日於莫斯科秘密籤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為德國閃擊西歐掃除了後顧之憂。

而對於希特勒而言,橫掃西歐,佔領那些資源和土地並不豐腴的西歐,尤其是小小的英倫三島,最根本的目標就是掃除閃擊蘇聯的後顧之憂。因此掃除西歐後,德國終於對蘇聯舉起了屠刀。

3、蘇聯是戰爭的資深玩家

作為當時世界上唯一的共產主義國家,蘇聯是孤獨的,但也是不甘寂寞的。

作為蘇聯的最高領導人,史達林對歐洲變局洞若觀火,面對希特勒的異軍突起,史達林一度想要和英法等國摒棄前嫌,共同扼殺納粹德國。但此時沉迷於蘇德互毆美夢中的英法等國又怎能破功?所以對焦頭爛額的史達林,他們選擇了醜拒。

於是史達林和希特勒打成了一片。

希特勒願意籤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是因為不想陷於兩線作戰困局,而史達林願意籤約也是因為不想腹背受敵。因為除了西方的納粹德國,東方的日本也在遠東虎視眈眈,而蘇德籤約也為蘇聯暴打日本掃除了後顧之憂。

但是,日本的不再北上不意味著希特勒不會侵略蘇聯,事實上,希特勒橫掃西歐下一步是哪裡,連看門的旺財都知道,所以史達林在收拾完日本後,最要緊的是抵禦德國可能的進攻。

當然,作為共產主義國家,蘇聯從成立的那一刻開始就有向全球尤其是歐洲輸出共產主義革命的歷史使命,所以即便沒有納粹德國的膨脹,蘇聯在國力增強時也有向西擴張的現實需求,於是在德國橫掃西歐的空當,蘇聯開始了風風火火的擴張。

在1939年9月17日佔領波蘭東部後,1939年11月的蘇芬戰爭,蘇聯以極大代價奪走芬蘭的薩拉、貝柴摩好卡累利阿地峽地區;1940年3月,蘇軍開進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1940年6月蘇聯奪取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

雖然蘇聯構築了東方戰線,但對德國而言是巨大威脅,尤其是比薩拉比亞。在戰爭不可避免的情況下,德國先下手為強可以說佔儘先機。

所以,蘇德戰爭不可避免。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無根樹花正孤說:

希特勒在二戰的歷史之中也是聲名遠揚的人,雖然說在最後的戰爭他失敗了,但是一點也不影響他被人民拿來和羅斯福,邱吉爾,史達林作對比。當時他的眼光是十分長遠的,根本目的不是佔領歐洲,而是推翻英法美在世界的統治秩序,所以他必須進攻蘇聯。

蘇聯是所影響之下的德國共產黨和希特勒是死敵

從1918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號召建立起工人的國家之後,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這個進程也在加快。德國當時的慕尼黑工人還建立了一個所謂的紅色政權。

  • 希特勒所領導之下的德國工人黨當時為了爭奪信眾,曾經與德國共產黨發生過衝突。俗話說的好,斷人前途如殺人父母,那個時候的希特勒和德國共產黨都視對方為仇人,都在儘自己所能遏制對方的發展。

  • 早期的蘇聯和德國雖然籤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是雙方都知道這個條約只是一個形式,大家當時都沒有最好全面開戰的準備,都想要用這個所謂的和約來拖延時間,整頓國內秩序,到時侯率先動手撕毀條約以佔據先機。

蘇聯的土地和農業是希特勒想要得到的

希特勒所領導之下的德國雖然很強大,但因為國家土地面積實在有限,根本不足以支撐世界級的大戰,所以他想通過打敗蘇聯,來把蘇聯的廣袤土地作為自己的一個生產基地。

  • 當時的德國是一個資源十分匱乏的國家,這一點和日本十分相似。但是打仗除了燒錢之外就是拼儲備了,蘇聯的土地之中擁有德國所沒有的大油田,這對於德國的軍工事業是一個重要的支撐,希特勒一直想要奪取這塊油田來為他的戰爭機器作保障。
  • 蘇聯的工業雖然比歐洲諸多國家落後,但是在農業方面卻擁有德國所沒有的優勢。蘇聯在烏克蘭地區儲備的糧食比整個歐洲還要多,再加上他們的煤炭資源和鋼鐵資源都十分豐富,到現在都是不懼怕美國搞制裁,一直能夠自給自足。

這些都是希特勒想要得到的,他想要迅速擊敗英美法就得發動閃電戰,這是國內環境限制的,但如果他不能迅速擊敗這些國家,就必須有一個強大的後方為他源源不斷的提供戰爭資源,所以希特勒必須打蘇聯,而不是鞏固歐洲,歷史不可以假設,也不允許假設。

西府趙王爺說:

插進肉體中的刀子可以拔出來,可插進心中的恐懼卻難以根除。

儘管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過去了七十多年, 世界人民卻還是無法忘記對希特勒以及法西斯國家的恐懼。

人越是攻於心計,就越會栽倒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希特勒將一生都致力於作一個「徵服世界」的美夢中,可「夢終究是夢」若以宏觀的角度來分析二戰,我們會發現希特勒徵服歐洲都是不可能實現的。
歐洲一共有四十多個國家,排除與德國結盟的那些豬隊友,包括義大利、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克羅埃西亞、匈牙利、斯諾伐克這些。

希特勒在歐洲忌憚的國家共有三個,分別是英國、蘇聯、法國。

希特勒閃擊波蘭得手之後,僅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就拿下了荷蘭、挪威、丹麥、比利時。 此時的希特勒自信心爆棚,覺得自己簡直是世界上最強的崽, 1940年,老牌強國法國被德軍拿下後,希特勒瞬間生出一種「欲與天公試比高」的雄心壯志.

於是希特勒將槍口對準了「歐洲鐵頭娃大英帝國」,希特勒幾度向英國拋出「橄欖枝」但卻一一被英國婉拒,惱羞成怒的希特勒決定對英國「霸王硬上弓」。

打英國,德軍必須要跨越英吉利海峽,打登陸戰德軍士兵會成為英國海岸防軍的活靶子,打海戰英國皇家海軍又號稱「海洋霸主」,希特勒覺得贏的把握不大。

於是,希特勒決定用飛機先將英國海峽的防禦戰線轟成渣,再「海陸共進」一舉擊潰英國,實現統一歐洲,希特勒稱之為「海獅計劃」

希特勒的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卻很骨感,在邱吉爾的領導下的英國皇家空軍投入了2300架飛機來抵抗德國空軍的進攻,愣是將德國發起的閃電戰打成了持久戰,德軍投入的2669架飛機反倒被英國空軍轟成了渣,

1940年9月15日,300多架英軍戰鬥機居然打潰了800架德軍戰機,希特勒一臉無奈的宣布推遲「海獅計劃」。

在希特勒妄圖徵服英國的時候,遠處的蘇聯老大哥閒著沒事做,不斷的給希特勒找麻煩,不是幫著中國打日本,就是偷襲一下德國的資源基地羅馬油田。希特勒突然意識到,蘇聯和美國對德國來說才是真正的敵人,美國不斷的支援英國,給槍給錢給飛機,蘇聯不斷騷擾德國後方,黑錢黑地黑石油。

德軍若是在久攻不下的英國戰線上一直拖下去,勢必會削弱自身實力,給予美蘇可乘之機, 若是不打英國又無法統一歐洲,更談不上統一世界了, 希特勒在反覆思考之後,決定先打蘇聯,穩定後方之後,再傾全力打英國,當然結果我們都知道,德軍被蘇聯打的很慘……

1941年,希特勒的豬隊友日本,腦子進水,炸了美國珍珠港,把原本打算靜觀其變的美國,直接打成了準備死剛希特勒的反法西斯同盟。

所以即便希特勒不打蘇聯,德國也會輸,因為德國面對的敵人是美、蘇、英、中,四個「超級鐵頭娃」, 德國不打蘇聯,必將要面對「腹背受敵」的局面,而且德國的小弟們,智商又全部都不在線,義大利是個軟柿子,沒什麼戰鬥意志,日本不但不幫助德國打英國,反而還被中國拖進了泥潭裡.

戰爭的局勢瞬息萬變,二戰結束時據統計,英國的兵力有1200萬,蘇聯700萬,美國至少800上下,而德國頂天也就900萬兵力。

試想一下,若是英、美、蘇早就團結一致共同對德,希特勒恐怕早就被打成戰俘了,所以德國根本沒有盤踞在歐洲發展的機會,希特勒徵服全世界的志向也終究只是一個瘋狂的夢。

趙89112171說:

希特勒不把軍隊拿來進攻蘇聯。而穩定歐洲。如果真的這樣,今天的世界格局。已經改變,就不這樣,美國也不敢稱王稱霸,是世界的警察。當時二戰初,美國是中立國,英國邱吉爾,多次求助於美國,可是,美國也沒參戰,自美國珍珠港,被日本偷襲。美國對日宣戰,同時也對德宣戰。因為,當時德日是聯邦國,對日宣戰,就等於對德宣戰,即使德軍不進攻蘇聯,日本也有野心,向蘇聯進攻。就因德進攻蘇聯,而日本,才向東南亞擴張。如果德日兩國同時攻打蘇聯。日本不去偷襲珍珠港。德國就沒有慘敗的下場,日本也不會遭到原子彈的打擊。也許今天的歐洲。就是德國的天下,東南亞就是日本的天下。而蘇聯對敵就是德國和日本,面對的也是兩線夾擊。但是歷史沒有可能。二戰的勝利,就是今天的現實,也是美國稱王稱霸的開始。

不正經的軍棍說:

不太現實,要知道一個問題,從希特勒進攻波蘭開始,這個戰爭就根本不允許他按照自己想的去做了。

很多人都覺得,希特勒發動二戰,雙線作戰,是個非常笨的決定,但是,希特勒屬於,開戰之後,自己就陷入泥潭無法自拔了。他打誰不打誰,自己無法決定,有一樣東西叫形勢,或者說是大勢。

希特勒吞併奧地利、吞併捷克斯洛伐克,這種擴張,英法都沒能做出什麼有力的反對,而當他進攻波蘭,英法就忍無可忍了,對德國宣戰。雖說這個時候,英法並沒做什麼,但是雙方是一個戰爭狀態了。希特勒對法國,打也得打,不打也得打。

希特勒拿下西歐,擊敗了法國,這個時候,其實他有兩個敵人,一個是英國,還有一個就是蘇聯,潛在敵人,而這個敵人,亮出來獠牙。

擊敗法國的時候,希特勒並沒瘋,他知道,這個時候最好的結果就是和英國議和,然而,英國卻並不和希特勒媾和,其實希特勒要的也不過分,就是承認他就好了,承認德國的地位,拿回一戰時期德國失去的一切。但是,邱吉爾並不領情。氣的希特勒暴跳如雷,大罵邱吉爾頑固不化、戰爭狂人。

可以得出一點的結論是,只要英國不被徵服,英國就會和德國一直打下去,反正自己地理優勢巨大,德國也過不來。

這個時候,東面的蘇聯也沒閒著,又是結盟又是吞併的,蘇聯的勢力已經到了德國邊境線上了。這個時候,蘇聯想入侵德國實在是太容易了,一旦準備好了,入侵德國,德國對蘇聯一面幾乎是門戶大開。而這個蘇聯對德國來說,說不上是朋友還是敵人,很模糊,但可以確定一點,就是個威脅,不打不行,不能等蘇聯人準備好了,再商量別的問題了,既然是個威脅,那就解決掉這個威脅,這是希特勒的性格。

法國戰役後,希特勒太想過太平日子了,結果,誰都不允許。希特勒想好好經營自己得到的一切,但是這由不得自己,英國還在,蘇聯還在,歐洲只能有一派,那就是自己。

龔柳輝說:

不進攻蘇聯,可能會引發德國嚴重的經濟危機,這個時候的德國可能會要求希特勒下臺。

希特勒要是不把軍隊用於進攻蘇聯,而是把這些軍隊用於防守和鞏固歐洲,那麼結果會如何呢?

結果會在兩個方面,對德國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

其一、德國會嚴重缺乏工業原料,跨國公司和軍工企業可能會倒閉

事實上,德國的企業需要很多的工業原料,原來可以通過海路從英國的殖民地,獲得源源不斷的工業原料。

但是自從與英國開戰之後,英國在海上封鎖了德國,要知道德國的企業,很多都是跨國公司,生產能力本來就嚴重過剩。

如果沒有足夠的生產資料,德國很多跨國公司就會停止生產,造成工人失業。

如果不發動戰爭的話。德國的軍工企業就會停止生產,而軍工企業又是勞動密集型企業,軍工廠如果停工的話,也會造成很多工人失業,所以說戰爭本質上還是可以給德國帶來充分就業的,所以戰爭也是有好處的,並不是說戰爭一無是處,就看怎麼運用。

所以說,如果德國不進攻蘇聯的話,德國的很多企業都會面臨倒閉的風險。特別是一些跨國公司和一些軍工企業,將會面臨極大的市場風險。

而如果發動戰爭的話,這些企業就會獲得源源不斷的訂單。所以說如果希特勒不把軍隊進攻蘇聯,事實上國內也會亂成一鍋粥。

其二、不進攻蘇聯,德國的國內矛盾可能激化,希特勒可能會下臺

而且戰爭也可以起到團結德國老百姓的作用。減少國內矛盾,如果不進攻蘇聯,那麼國內的失業問題,企業倒閉的問題,就會非常嚴重。

大家看一看各國的經濟危機就知道了,事實上發動戰爭也是解決經濟危機的一種辦法。

如果希特勒不進攻蘇聯,那麼這些經濟危機就會繼續在德國流行。德國也會陷入經濟危機之中,事實上德國就是通過戰爭來解決經濟危機的。

只要有戰爭,那麼他的軍工廠就會獲得源源不斷的訂單,而且戰爭也解決了一些過剩的人口,這樣德國事實上可以做到充分就業。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德國真的不進攻蘇聯。

那麼德國龐大的軍隊會無用武之地,這些軍隊就會被裁減,減下來的軍隊,又要有就業的問題。

而這個時候德國的軍工廠又全都倒閉了,跨國公司,又因為英國的封鎖沒有足夠的原料,同時德國的工廠生產的商品又賣不出去。

因為德國的很多跨國公司以前可以把產品賣給英國和英國的很多殖民地,現在因為海上的封鎖,德國的這些產品都不可能銷往世界市場,所以說德國會面臨內憂外患的挑戰,這樣德國也是很難立足的。

甚至於德國不進攻蘇聯,可能會馬上引發德國嚴重的經濟危機,這個時候的德國可能會要求希特勒下臺。

我是 請關注我,和我一起走近歷史與現實。歡迎大家熱心評論、分享!

小約翰說:

在很多人看來,在二戰期間,不可一世的納粹德國之所以會失敗,是由於希特勒的戰略失誤,不該同時和西線東線同時作戰,不該先招惹史達林領導下的蘇聯,才導致德國軍隊深陷蘇聯泥潭,精兵損失殆盡,整個歐洲戰局向著不利於德國的方向發展,最終走向覆滅。

那麼,假如德軍先不進攻蘇聯,而是把重心放在收拾英國,穩定鞏固西線後再向蘇聯進攻,納粹能夠避免慘敗的命運嗎?

雖然說歷史不會假設,但希特勒如果真的先進攻英國,他滅亡的過程也許會不同,但一樣逃脫不了覆滅的下場。

首先,我們要明白,希特勒上臺的基礎是什麼?

希特勒不同於西方國家任何一個政客,他是個獨裁者,不僅想幹一任總理,而且想一直幹下去。就像一個政客高喊的那樣,給我20年,給你一個全新的德國。

德國人民覺得《凡爾賽條約》不公平,不僅讓德國失去了大片土地,而且承受了太多的賠款,導致德國經濟受到重創,民眾生活水平下降,失業率居高不下。

在此背景下,希特勒對德國民眾說,讓我幹吧,我不僅可以給你們麵包,給你工作,還能給你們自由,拿回德國在一戰後失去的一切,讓德意志民族當歐洲老大。

希特勒上臺後,德國經濟真的復甦了,起死回生了。主要原因就是擴軍、備戰刺激了經濟發展。但由此帶來的增長是短暫的,要長期保持經濟增長,必須要繼續戰爭以保持經濟增長,對外才能開拓市場,攫取資源,換言之只能靠對外侵略。

希特勒靠戰爭拿走了德國在一戰失去的土地,吊起了德國人的胃口,也讓他本人野心膨脹。

所以,如果希特勒的腳步無法停下,也不符合希特勒的性格。

一旦停下,希特勒執政的合法性就成為問題,能不能繼續執政也就成為一個未知數,這是獨裁者難以接受的。

而且還有一點,在希特勒吞併蘇臺德,佔領波蘭之後,戰場的主動權已經不完全掌握在德國人手裡,幹不幹,怎麼幹,也要看英國人是怎麼打打算的?

希特勒吞下奧地利,拿下捷克,英法並沒有過激反應,也可以說兩國對此是默許的,一切似乎還在兩國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

可是當德國進攻波蘭的時候,英法就忍無可忍了,他們覺得被希特勒耍了,推翻了彼此之間的默契,於是兩國大聲對希特勒說不,立馬就向德國宣戰。

英法的態度出乎德國人意料,在希特勒看來,英法應該承認既成事實,吞下苦果的,可是他們竟然宣戰了,彼此之間不管有沒有準備,都要兵戎相見了。人家都跟你宣戰了,你還能有什麼選擇,除非把吃下的吐出來,這對德國來說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因此,德國跟英法必有一戰,無法避免。

德國矛頭指向法國,法國這塊肥肉也被吞下,希特勒如願了。

但希特勒清醒得很,知道英國不是法國,不是肥肉是個硬骨頭,弄不好會硌牙,於是他向英國人伸出橄欖枝。

希特勒的意思就是說,英國只要承認德國所做的一切,我們就相安無事。

可是邱吉爾根本就不理睬,邱吉爾1938年還沒有當首相的時候在議會發表演講,就把德國納粹當做民主國家的敵人。1940年5月他上任後訪問的第一個國家就是法國,再次向世人宣布,即使法國投降,英國要跟德國戰鬥到底。

邱吉爾領導下的英國,一直站在意識形態的角度把納粹當做勢不兩立的敵人,擔負起拯救歐洲的使命,跟德國的大戰是不可避免的。

邱吉爾的意思,你希特勒不招惹英國,英國也要消滅你。

因此,德國沒有入侵蘇聯之前就在1940年9月對英國開戰,對倫敦進行了兩個月的空襲,但沒有奏效,或者說失敗了。

而且德國在空襲英國的時候,美國雖然沒有跟德國宣戰,但當即對英國開展大力援助,等於表明了態度,希特勒覺得英國的骨頭啃不動,只能先放一放,只能向蘇聯開刀了。

而且要想將戰爭繼續進行下去,佔領蘇聯是最急迫的,因為蘇聯有取之不竭的煤炭、石油等戰爭資源。

總之,德國不是不想先鞏固歐洲,而死它去這樣做了,英國不配合,不讓它鞏固。

歷來現實說:

希特勒是個十惡不赦的魔鬼,但也是個軍事天才,在先進攻英國和先進攻蘇聯的問題上,希特勒是明智的,清醒的,他的決定是正確的。

一、蘇聯是最危險的敵人。

1918年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布爾什維克建立起蘇維埃政權,受到蘇聯的影響,1919年4月,德國慕尼黑工人在巴伐利亞建立起一個紅色政權——蘇維埃共和國。

希特勒的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與共產黨人爭奪的都是同一批潛在信眾,嫌隙很深,他上臺前對共產黨人恨之入骨,視共產主義為洪水猛獸。

史達林雖然跟希特勒同流合汙,籤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希特勒心裡比誰都清楚,史達林不是泛泛之輩,跟自己一樣雄心勃勃。

而蘇式理論的指導思想就是解放全人類,註定要將自己的價值觀推行到全世界,這跟希特勒的主張水火不容。德國跟蘇聯遲早會有一場衝突。

希特勒只有解決蘇聯問題,才能放手去攻打英國。不然的話,跟英國開戰之後,史達林一定會趁火打劫、落井下石、乘人之危,在背後狠插一刀,讓德國腹背受敵。

事實上蘇聯的確有這樣的打算,在1941年制定過一個"大雷雨計劃",計劃對德國進行先發制人的軍事打擊。如果德國先全面進攻英國,納粹會比原來死得更慘。

相比蘇聯,英國人的參戰決心沒有那麼堅定。在納粹開戰的時候,英國採取的是綏靖政策,後來的首相邱吉爾也仇視蘇聯,希望將禍水引向蘇聯,讓兩頭猛虎殺個兩敗俱傷。

二、蘇聯是最好的大後方。

德國是資源缺乏的國家,打仗拼的就是資源。蘇聯有當時世界上產油量最大的油田巴庫,已經探明、尚未開採的油田石油儲量也非常驚人,可以說是取之不竭。

歐洲最大的糧倉在蘇聯的烏克蘭,蘇聯的煤炭儲量和鐵礦石儲量也非常豐富。

蘇聯人口眾多,是非常龐大的德國產品傾銷地。

蘇聯的工業設施齊備,工業基礎雄厚。

只有拿下蘇聯,德國的戰爭資源才不會枯竭,納粹才可以有恃無恐將戰爭長期打下去。

三、蘇聯比英國更好打。

在希特勒看來,英國跟美國的關係是血濃於水,如果向英國開戰,會讓美國迅速捲入戰爭,即使美國不出兵,僅僅向英國提供戰略物資的支持也夠德國人喝一壺的。美國是世界上第一經濟大國,有著無窮無盡的戰略資源;有了美國支援,英國就是比蘇聯還難啃的骨頭。所以暫時先放過英國,以免招惹美國這個巨人。

蘇聯軍隊雖然龐大,但卻沒有戰鬥力,不堪一擊。因為經過蘇聯的大清洗,蘇聯軍隊失去了百分之八十的優秀將領,軍隊戰鬥力受到重創,在跟芬蘭的戰爭中,蘇軍面對弱小許多的芬蘭軍隊,卻表現得非常糟糕,顯得非常吃力,以120萬大軍對抗裝備落後的芬蘭軍隊,卻付出了37萬人傷亡的代價。

蘇聯軍隊的拙劣表現,讓希特勒深信,蘇聯這個龐大帝國已經腐敗不堪,只要輕輕一擊,立馬就會土崩瓦解。

而事實上,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軍隊的確不堪一擊,戰爭開始不到20天便有28個師被全殲,70個師人員武器損失過半。據戰後西方公布的統計資料,在蘇德戰爭的頭18天,蘇聯損失2000列火車的軍火,3000門大炮,2000架飛機,1500輛坦克,以及30萬蘇聯紅軍被俘。1941年7月的基輔戰役,蘇軍一戰就失去了66萬軍隊。

蘇軍可以說是打一仗敗一仗,幾乎都是整建制的軍隊被德軍包餃子全殲。

哪怕是蘇聯軍隊到了後期之後,蘇德較量也都是德國人傷亡要少於蘇軍。莫斯科保衛戰德軍傷亡50萬,蘇軍85萬。史達林格勒戰役蘇軍傷亡112萬,德軍傷亡84萬。

而在蘇德開戰的時候德軍跟蘇軍的軍力對比是800萬:1200萬。

德軍為什麼傷亡最小卻失去了戰爭的主動權呢?唯一的原因不是蘇聯軍隊能打,而是美國對蘇聯的援助。

如果沒有美國的援助,蘇聯早就撐不下去。而德國也可以從容地把蘇聯作為大後方跟盟軍硬扛。

可見,希特勒先打蘇聯沒有錯,是最正確的選擇,「錯的是美國,不該拉偏架,卷進戰爭。

如果德國試圖先全面染指英國。史達林在後方趁火打劫的可能性也很大,希特勒就要兩線作戰、腹背受敵。

美國毫無疑問也將提前參戰,德國在羅馬尼亞的石油供應就會更早被掐斷。這樣的話,沒有戰略縱深的德國,無論多少軍隊也無法施展開,只能被動挨打,德國就會提前滅亡。

鋥文說:

關於歷史,很多人提出了不少假設,有時仔細想一想,歷史發展在關鍵時刻做出不同選擇,也許真會有不同的結果吧。但那也只是假設。

二戰初期的德國能否在佔領波蘭,擊敗法國,席捲西歐,逐出英國於歐洲大陸後,停止進攻蘇聯呢?這種可能性非常小,有朋友提出,進入戰備動員的德國經濟如果停止戰爭,反而會陷入社會危機,確實是如此,不僅是國家經濟進入戰爭狀態不能回頭,希特勒所領導的納粹德國也不會答應元首停止戰爭。一戰後德國政局由動蕩走向法西斯化,除了有希特勒這樣的納粹黨人推波助瀾,關鍵還有德國民眾對凡爾賽條約普通不滿,糟糕的經濟狀況,激化的社會矛盾等一系列的原因,德國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領導力量改變這一局面,不幸的是選擇了希特勒,選擇了一條向外擴張的道路,選擇了一個看似一勞永逸,其實是萬劫不復的錯誤策略。

二戰初期的德國是從混亂,衰退,不滿,動蕩中走出來的納粹國家,當德國被納粹領導,走向經濟復甦,軍事壯大,社會穩定,民心一致的時候,就決定了必須要走向戰爭,如果不打仗,德國又會陷入過去的危機中。關於這個原因,在歷史資料中早有指出,邱吉爾曾評論凡爾賽條約時說,這不是一場戰爭的結束,而是另一場戰爭的開始。他非常了解德國人的性格和決心,一場大戰讓德國心不甘情不願地成為二流國家,受到波蘭,法國等國家的無情瓜分,復仇是遲早的事情。

當然,德國並不是一定要走向戰爭的,解決德國戰後危機的方法很多,希特勒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德國悲劇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假如德國是一個懷有雙胞胎的產婦,那麼納粹黨就是幫助她生下戰爭嬰兒的助產師,和平是死胎。二戰前,歐洲不僅德國有走向戰爭的極權傾向,義大利,西班牙都轉向法西斯化,甚至在盧森堡等小國家還有大批的納粹法西斯的同情者,支持者,法西斯主義如同瘟疫一樣在歐洲傳播,加上蘇聯與西方國家的對立,對德國來說,不僅在國內,從當時的國際環境來說,一場戰爭的爆發已經不可避免。

發動戰爭是必然的,如何打一場戰爭又是另一個問題,假如希特勒不對蘇聯發動進攻,只攻擊英,法,波蘭的話,這並不符合納粹黨的既定方針,納粹黨人鼓吹的是民族社會主義,就是種族優越論,骨子裡反猶,反共,在希特勒看來,共產黨是世仇,國會縱火案就是一個證據,而劣等的斯拉夫人又是被清除的對象,向蘇聯進攻是戰略方針。從軍事上來說,德國處於歐洲中部,素有歐洲走廊之稱,極有可能受到東線和西線的同時進攻,蘇聯是當時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敵人,勢必向西擴張時攻打德國,這也是後來被歷史證實的事,東德在二戰後成為蘇聯與西方陣營對峙的最前沿,也是冷戰的最前線,如果不趁蘇聯未強大前發動進攻,一切都會愧之晚矣。

退一萬步講,如果希特勒不進攻蘇聯,那他又會將戰爭路線引向何方?首先,他必須要攻下英國,改變當年一戰腹背受敵的局面,而這又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其次,要向中東進攻,實現其稱霸世界的夢想,但海上力量的不足又會影響這一計劃實施。最後就是哪裡也不進攻,如果這樣的話,英國人遲早會從海上打來,德國也不會從英國人那裡獲得永久的和平,因為二戰前,英國是世界上唯一能在經濟上和美國抗衡的國家,美國正在用自己的美元系統取代英國老牌殖民資本主義經濟地位,假如美國幫德國人打英國,無異於養虎為患,德國人只有飛機大炮,沒有海外殖民地,難道再和他打一仗搶殖民地不成?所以幫英國人去打德國,借德國人削弱英國的殖民帝國體系,再從經濟上取而代之。

看來看去,德國人在二戰如果按兵不動,遲早會被英國人打,被美國人打,再被蘇聯人打,與其這樣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也許還會絕地求生。這種冒險主義思想也是日本發動戰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日本一旦走向戰爭,不可能只打中國,因為難以消化這樣一個大國家,北進又打不過蘇聯,所以只有南下,為石油,橡膠和鐵礦,而這一步戰爭步驟必然會與美國為敵,東條英機不是迫於無奈,其他軍政要員也不是不敢說話,而是一旦走向戰爭,只能如此,日本如果不挑起太平洋戰爭,不進攻東南亞,美,英,蘇會放過它嗎?新的霸主美國也不會答應,看看今天美國的作風,就知道日本為啥會先下手為強,也許,冥冥之中知道了今天會被美國碾壓的原因吧。歷史就是這樣有趣,上蒼給了德,日徵服世界的機遇,但能不能抓住就是他們自己的事情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194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