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前盡孝的也不過三代,除非你是偉人、名人,家族有墓地。孫輩的還記得你,曾孫輩的不認得你,記得你嗎?普通百姓的暮前一般也不過三代,沒有人記得你時,也就成了孤墳野鬼了,還會被人咒罵你的後代不孝。
想想現在挖開的古暮,生前多麼顯赫的,死後一樣被遺棄,何況普通百姓呢?撒入江海,想念時去江海邊坐坐,浪濤聲也是回應。
我現在還不到60,已跟孩子說,死了就把我撒到長江裡。想我了,到長江邊坐坐。
我有一個老領導,前幾年得了癌症,堅決不治療,不化療也不放療陳,就是每星期吃吃中藥。然後一有精神就四處的遊山玩水,吃各地的小吃,組了樂隊跟老朋友們吹拉彈唱,不亦樂乎。
他早就立好了遺囑,走後,不通知單位、親戚朋友,不搞儀式,不設墓地,火化後直接把骨灰散入的白雲山裡,來時來去時去,只要珍惜當下,快樂生活就行。
後來我們單位有位大姐,閒聊時也說起這個問題。她說,生前要好好生活,走後不用計較那麼多,什麼墓地祭奠啊之類的,都是給自己的孩子和親人找麻煩,最好的辦法就是一把骨灰散入大海,輕鬆自在。人一走,你的好與不好自然不會被人記住,人最清醒的自律就是不給別人和自己找麻煩。
經過一些事情,我漸漸也接受了他們的觀點。並且在老家的小院子裡,偷偷種下一棵桃樹,春天開粉紅色的花,夏天結甜蜜的果子,秋天綠樹成蔭,冬天飛雪飄舞,然後悄悄把我的骨灰灑在樹下,「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樣也能發揮一點價值不是更好嘛?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悄悄的來悄悄的走豈不是更加逍遙自在,何必作秀給別人看。你若對我好,可在我生前多探望,你若愛我,可默默還念,其餘一切都是個形式,在乎那麼多幹什麼?
我今年32歲,提前給自己立好了遺囑:等我死後,女兒不必浪費錢給我買墓地了,骨灰直接撒海,要是嫌麻煩直接倒進馬桶裡也行。
今年清明節,公婆去墓園掃墓,墓地工作人員對他們說:從2022年元月開始,墓地價格要漲價了,每平米要漲500-1000元不等,而20年一續交的墓地管理費也會有所變動。目前墓園裡還剩下為數不多的坑位,不如提前給自己買一個,以免日後漲價讓兒女受累。
公婆考慮了幾天後,取出了50000元養老錢,買了一個最便宜、位置比較偏僻的雙墓穴墓地,花費35800元,使用面積為0.7㎡。墓地買完後,公婆又在工作人員的介紹下,提前給自己買好了骨灰盒、預定了墓碑及碑文小樣、最後預交了20年的墓地管理費。整套流程下來,50000元養老錢花的所剩無幾。
墓地購買完後,公婆回家高興地拿出墓穴證書對我們炫耀:這下可把身後事提前料理好了,等我們死後,你們就不用操心了,也給你們省了一大筆錢,至少我們死後這20年裡,不用擔心骨灰被人清走了。
我看著他們的這舉動,心裡說不上來的滋味兒,於是不到40歲的我提前給自己立了遺囑。
在遺囑中我強烈要求:
1、如果得了無法醫治的疾病,請放棄治療,千萬不要花錢去一遍遍搶救,讓我有尊嚴地死去。
2、等我死後,如果能把我遺體拉回娘家農村土葬,就把我埋在我父母墳墓旁。
3、要是不能土葬,就把遺體火化成灰,但是不要花錢去買墓地、喪葬用品也不必買(如骨灰盒),找一塊乾淨的白布直接把骨灰撒入大海。
4、要是骨灰撒海比較麻煩,找一條乾淨的河溝也行,倒馬桶也行。
5、葬禮一切從簡即可,每年清明忌日,也不必專門前往,凡水的地方都可以祭拜,心意到了就行。
如何看待骨灰撒海的做法?
老公對我這種過分「未雨綢繆」的做法表示很不理解,甚至覺得中國人自古講究「入土為安」的說法,人死後骨灰不入土,反而撒海,就無法「為安」。
針對人去世後「骨灰撒入大海」的這種做法,我的看法如下:
1、就拿我們當地墓園來說,墓地一平米價位在25000元-100000元內,甚至高出10萬元,比住宅房還要貴,與其在未來兒女們需要花這麼多錢去買一個不到1平米的土坑安置骨灰,還不如用這筆錢幹些更有意義的事情。
2、如今很多城市的公墓都是商業化運營,就像是居民的住宅房一樣。公墓的使用期是20年,20年後,一旦公墓安葬人沒有繼續跟墓地管理者續交費用,或者長時間無人前來拜祭,而墓地方有聯繫不到安葬人,骨灰盒可能會被挖出來,公墓將二次售賣給別人使用。與其這樣,還不如最開始時不要購買墓地。
3、只要有墓地,每年清明節兒女們就需要去掃墓拜祭,兒女後代孝順還行,能按時掃墓,要是遇到不孝順的兒女,只怕會慢慢變成無主孤墳,這種結局豈不是更悽涼。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會選擇「骨灰撒海」的殯葬方式?
骨灰撒海其實就是「海葬」,這種下葬方式並不是近些年流行的,而是從古時候就存在的。水作為人們生命之源,古人對水寄予無限美好的嚮往和遐想,海葬最早可以追溯到北歐的海盜,後來逐年的演化中這種形式被軍隊所用,之後又逐步被普通群眾所認可和接納:在人死後,把逝者的遺體直接沉在大海中或者把遺體燒成灰後拋撒在大海中。
現代骨灰撒海的殯葬方式已經被列為「新型環保生態葬」,與冰葬、樹葬、草坪葬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這種環保的殯葬方式,是徹底解決骨灰入土佔地問題,節約殯葬支出最有效的處理方法之一,未來也會成為骨灰處理的最好辦法。
而且隨著人們思想不斷進步,人們不再墨守成規地追求「入土為安」的下葬方式,什麼樣的殯葬方式最省錢、最省事兒、最方便後人拜祭,就越容易被民眾們接受。
總而言之,人們如今更偏向於「骨灰撒海」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價位方面比墓地葬要便宜。
很多人選擇海葬的原因就是覺得價格比墓葬要便宜。骨灰撒海不需要人們為逝者購買墓地,在人死後走一個火化的流程後,把骨灰直接灑向大海,這節省了一大筆開支。
根據哈爾濱新聞網的資料顯示,集體海葬的基本費用為3000元,兩位家屬可以攜帶兩份骨灰,也就是一份骨灰只需1500元。當地為了鼓勵骨灰撒海,從 2016年4月起,黑龍江省全面實施骨灰海葬補貼政策,即每戶骨灰海葬補貼標準1000元(一戶居民原則上可攜帶兩份骨灰)。
而網上其他城市裡的集體海葬的費用大致也是在1000-3000元左右,如果是私人海葬費用也在1萬元以內,這個價位普遍能被民眾接受。
2、骨灰撒海能為兒女們「減負」。
上文中也提到了,很多老年人在活著的時候就趕緊給自己買好了墓地,免得未來墓地費太貴給兒女們造成經濟負擔。雖然墓地是買好了,但無形中也給兒女們帶來了壓力和負擔,只要父母有墓地,兒女們每年忌日就必須要去拜祭,如果不拜祭就會遭到世人的口舌,兒女自己心裡也有負擔。
但是海葬形式的出現,讓子孫後代祭祀親人更加便利,不用千裡迢迢趕回墓地,就算臨時有事無法回來拜祭,也可以有墓園專業的工作人員代為祭祀,同時很多墓園都推出了「網上祭奠」、隔海遙思等多種祭拜方式,聽上去也特別的方便省事。
3、給自己省去了麻煩,不用再操心身後事。
現在的墓地都是20年一續交墓地管理費,如果管理費到期不續費,骨灰就會被清理走。也就是這個原因,很多老人就對未來特別擔憂,擔心兒女以後不給自己續交管理費,經常糾結這個問題,很容易引起家庭矛盾。
但骨灰撒海算是徹底的打消了這個顧慮,撒向大海的那一刻,就不必再去操心身後事了,真正做到了一了百了,徹底回歸大自然,讓自己解脫也讓兒女們解脫了。
骨灰撒海的流程是什麼?
最後給大家簡單科普下「骨灰撒海」的流程。目前很多城市已經推出了這種生態環保的殯葬方式,比如在哈爾濱,如果想要給親人們舉辦海葬,可以通過市殯葬服務受理專線預約報名,也可以到哈爾濱市殯葬服務調度中心辦理登記報名。
海葬並不是像我們所說的那樣:直接找個水溝把骨灰一撒就行了。海葬對於場地的選擇也是有其要求的,大致的流程如下:
1、海葬的場所必須避開漁場、釣場、和海上一些交通要道,並且附近沒有大量的船隻聚集,利用船舶到達海葬地點後,就可以進行後續的海葬環節了。
2、在海葬前,還是需要先把遺體進行火化,而且火化後的骨灰還需要進行二次加工。為了不汙染海洋的環境,大塊的骨灰不能直接拋灑,需要磨成粉狀(2mm以下),並用水溶性紙張包裹好。
3、海葬又分為海撒和海葬兩個環節,具體選擇哪一個可以跟殯儀館工作人員溝通,當然不同的選擇價位也是不同的。
4、海撒就是直接把骨灰伴隨著花瓣撒向大海;海葬就是把骨灰裝入降解罐中下葬到海底,下葬的位置會有導航系統定位具體的經緯度,方便以後家屬拜祭。
結語。
在未來,從環保的角度看,新型的殯葬方式可能會代替墓葬成為主流。很多人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認為海葬不吉利,其實無論以何種殯葬方式下葬,大家最後的結局都是融入到自然中去。
我個人認為,與其讓花十幾萬元買的墓地在未來變成「無主墓」,還不如火葬後直接把骨灰撒入大海一了百了來的乾脆利落。花開花落一輪迴,生命源於自然又回歸自然,這樣既踐行了國家倡導的「綠色殯葬」理念,又給兒孫減輕了喪葬負擔。
跟著母親去了一次墓園,我決定死後撒在河裡就行,兒女不孝就丟在馬桶裡衝走,打死我也不買墓地,這不是孝不孝的問題。
姥爺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當時姥爺是土葬,可是後來土地重新分了以後,姥爺被拉去火葬,安葬在了縣城裡的公墓裡,母親在家的時候,到日子都會去給姥爺掃墓燒紙。
我們縣城裡的墓地雖然不貴,但是當初也花了幾萬塊錢,為了錢的事,母親和舅舅還發生過爭執,因為那時候家裡本就不富裕,幾萬塊錢對於我們來說已經是天文數字。
但是為了讓姥爺安息,母親和舅舅東拼西湊借了好多錢,才把錢交上,卻不想墓地不是一次性的,還要到期續交才行。
去年年底,母親接到墓園打來的電話,說是我姥爺的管理費馬上過期了,如果不續費的話,墓園就直接挖出骨灰就地處理。
管理人員告訴我母親:「你們埋在墓園親屬的管理費馬上到期了,抽空把管理費續上,延期的話,墓園就會就按無主墳處理。」
母親委屈地說不在家,能不能等春節回去再交錢的時候,對方說不行,如果不按時交錢的話,墓園就會將姥爺的墳墓挖開,然後墓地賣給其他人。
母親讓他給我舅舅打電話,對方卻說我舅舅就接通過一次,後來再也不接電話了,要不是我母親當初也留了電話,姥爺的墳墓早就被他們給處理了。
掛完電話,母親趕緊給舅舅打電話,舅舅卻說:「我好幾年沒有回家了,而且現在又是疫情期間,我回不去,你想個辦法回去吧!」
母親聽完以後,氣得破口大罵:「那不是你爹嗎?你好意思說幾年沒有回家了,因為疫情就不能回去,你想讓咱爹被人家挖出來?」
舅舅那邊很吵,只是說有時間再打過來,可是從那以後,都沒有給母親打電話,母親打過去他也不接聽。
後來給墓園打了電話,問怎麼交錢,對方說微信轉帳就行,但是因為家屬不在現場籤字的話,一些資料就沒有辦法辦理,最好是家屬到現場籤字,省的出現有爭議的事情。
為此,我帶著母親回來一趟老家,趕到那個墓園還真的看到了一些人拿著工具在拆一個墳子,而且在墓園辦公室外的空地上,散落著一些破碎的骨灰盒和骨灰罐,一個工作人員拿著登記表在畫著什麼。
後來管理人員告訴我們,那些空地上的骨灰盒,都是找不到家人或者家人不交管理費才這麼做的,其實他們也不願意挖死者的墳墓,但是墓園有墓園的規定,他們也只能照做。
我看到有些骨灰盒的都腐爛了,裡面的包裹著骨灰的紅布也都破爛不堪,有些骨灰都漏了出來,撒了一地。
最終我們交了2000塊錢以後,管理人員給我們了一張收據和協議以後,姥爺才得以繼續在墓園裡「安家」。
回到家以後,我獨自一個人坐在陽臺上,突然想到一個問題:人死了以後,兒女到墓前盡孝很重要嗎?
我姥爺在我8歲的時候就去世了,他去世前的30年都是在床上度過的,母親和舅舅輪流照顧他,因此舅舅和母親都不能離開家太遠,說白了,就是要在姥爺跟前守著。
在這30年裡,舅舅和舅媽爭吵了無數次,因為舅舅賺的錢大都補貼在了姥爺的病上,我母親和父親也有過類似的爭吵。
但是作為兒女,不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父親死去,所以說,姥爺在世的最後30年,掏光了他兒女所有的積蓄。
非但如此,姥爺死後本是安葬在農田裡,可是後來分地以後,姥爺被挖了出來,不得已還要讓本就不富裕的兒女花錢買墓地。
生前已經盡孝了,為何死後還要抓著兒女不放手呢?
而且通過這一次,我才知道墓地不是永久性的,而是只有20年的期限,一旦過了這個期限沒有交錢,那麼墓地就會被拆了,兒女要一直記著這件事。
可是,萬一兒女老了,也走了,該怎麼辦?
思前想後,我偷偷地給自己寫了一份遺囑,我不希望自己死後變成兒女的累贅,更不想N年以後,因為沒有後代幫我續費,我被無情的行墳墓裡「趕」出來。
我在遺囑針對遺體的處理方式有幾個方向,讓子女自己看著選擇,前提是怎麼省錢,怎麼省事怎麼處理,不用買骨灰盒,用個塑膠袋把骨灰裝上就行,提著「我」回家,然後按照以下一個選項處理。
1、火化後,丟在河裡
為什麼是丟在河裡而不是海裡呢?
主要是因為我家是內陸城市,離海很遠,如果撒在海裡,兒女還要幾經周轉,這不是我想要的,而且如今的油價這麼貴,去一趟海邊來回油費都要大幾千,不花那冤枉錢。
在我家隔壁有一條小河,聽老人說小河最終會匯入黃河,我從來沒有去過黃河,就讓我的骨灰順著河流,在黃河裡流逝吧。
2、火化後,丟在草裡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第二個選項就是丟在路邊的草叢裡,讓小草伴隨著我,野火燒不盡小草,我要與小草一樣永存。
3、火化後,丟馬桶裡衝走
這個選項是我想了很久的問題,考慮的是兒女不待見自己,怎麼做都嫌麻煩的話,就丟到馬桶裡,用水把我衝走,眼不見為淨。
4、火化後,買房骨灰房放著
對於這一點,我也是有感而發寫上的,主要是考慮兒女不捨得把我「丟」了,而我又不想讓他們花錢買個20年的墓地。
大家不要小看小小的一座公墓,實際上費用是非常高的,網上的資料顯示,北京朝陽陵園的收費是158000元起 ,外僑公墓的收費是148000元起,最便宜的是永寧陵園,但收費也是7800元起。
要知道一座公墓的面積是非常小的,單人或者合葬的公墓佔地面積都不超過1平方米,很顯然公墓的均價比房價還要高了。
和只有20年期限的墓園相比,有些地方的房價只要幾千元,只要花上10幾萬就能買上十幾平方的房子,而且居住權是70年(聽說現在是永久的了),仔細一算,比公墓還划算,而且現實中確實也有很多人這樣做的。
早些時候在網絡上出現了一個「網紅」小區,3000元一平米的房價一經開盤就即將售罄,並且吸引了大量的慕名而來的外地求購者。
據知情人透露,這個小區特別偏僻,遠離市區,而且交通特別不便利,房子賣得那麼好,就是因為很多人買房子不是用來給活人住的。
中國人自古講究「人死為大」,有死亡那就勢必要為其操辦後事,而以前的「入土為安」的土葬已經被火葬代替,為了節約土地資源,保護環境,國家提倡遺體火葬。
火葬帶動墓地需求量大增,而墓地的價格也越來越高,於是很多人就想到花幾十萬買一套住宅房,住房產權70年,買來不住人,專門用來存放骨灰,還不用繳納墓地管理費。
如果兒女不捨得把我「丟」了,那我生前就會給自己買個這樣的房子,死後「住」進去。
畢竟誰都不願意去世後,子女們因為心疼高額的墓地費用不給自己續費、拜祭,自己就真的是「死無葬身」之地了。
結語:
就像我姥爺一樣,生前拖累了自己的兒女,死後還要有人惦記著墓地的事,萬一哪天我父母也離開了,我能做到續交管理費,我的孩子能做到嗎?
公墓使用年限20年,到期後要續交管理費,可是過了兩代以後,就不好說還有人會繼續繳納墓園管理費了,到那個時候,還是會按無主墓進行處理,也就是說,一時的續費,只能得到短暫的安寧,並不能確保永生的安寧。
雖然說買個「骨灰房」要比公墓好一些,但是,「骨灰房」對於左右正常居住的鄰居們來說,絕對也是無法接受的,不能為了自己的安寧,而讓鄰居不得寧靜。
所以說最好的辦法就是火化後,讓子女將骨灰撒進海裡、河裡、小溪甚至是馬桶裡。
隨著科技的進步,目前我國開始試行冰葬、樹葬等不同類型的處理方式,不給後代添麻煩的同時,還能省去一大筆墓地費,相信會有更多的人選擇用這些方式給自己的人生畫上句號。
最後想說的是,隨著墓地越來越貴、人離家越來越遠、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的大環境下,海葬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
正如《再別康橋》中寫道的詩句一樣: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
我輕輕地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來;
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海葬還是太麻煩了。我最希望我的身後事是這樣處理的:當醫生確定我將熬不了多久後,趁著還有口氣在,把身體凡是可以利用的器官該割的割該挖的挖出來,捐獻給有需要的人。剩下沒用的東西燒掉,骨灰不管是河湖也好林間草地也好,甚至是馬桶也行,哪裡方便就在哪裡丟掉,絕不能留下來!能夠赤條條來去無牽掛,是我最大的願望!
回到正題,首先要簡單了解一下什麼是海葬。
海葬,其實就是水葬的一種。這種喪葬方式最早起源於北歐海盜,後來逐漸被一部分人所接受。海葬又分為兩種,一種是直接把死者沉在海中;一種是先將屍體火化成灰,然後將骨灰撒向大海。
中國人對身後事自古以來是崇尚「入土為安」的,但是,為什麼現在很多人表示希望死後將骨灰撒向大海呢?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科學的發展,使人們的思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生死問題有了比較正確的認識,對身後事希望從簡為上。
2、墓地太貴,不想成為無主孤墳。在目前,城市裡墓地比房價還要貴,有些人實在買不起。即使現在買得下來,但二十年一續約,到時候又要囉嗦一次。而在農村,又怕子孫不能按時祭掃,到時候自然就成了無主孤墳。正是「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子誰見了?」與其這樣,不如撒向大海一了百了!
3、真心不想麻煩子孫。現在生活節奏很快,生活壓力也大,何必讓子孫為了自己這一堆冢中枯骨勞碌奔波。子女若真愛自己父母,在父母健在時多盡孝心即可,又何必在等他們死後作那些假惺惺的表面文章?
4、給自己保留最後的尊嚴。「質本潔來還潔去」,乾乾淨淨的來到人世間,何不瀟瀟灑灑的走。留下一小撮骨灰或一堆白骨,不但會使人驚恐,也會使人嫌棄。
5、與世決裂。有些人認為自己一生辛苦勞碌、得不償失、受盡屈辱,對這人世間早已失望透頂,若有來世,寧願做牛做馬做花做草,也絕不願意再世為人了。
……
其實,一個人本來就是由幾百億億億個原子組成。這些原子中有些早已歷經幾億十億甚至上百億年,而人死後,不管你是實行土葬還是海葬、天葬、冰葬、樹葬,依然會化作億萬個的原子存在下去,只不過形式變了而已。從這一層面來說,我們每一人不都是佛、永世長存嗎?所以我認為,對身後這一堆腐肉枯骨的處理,越簡單越好!
如果不是親眼見到墓園的工作人員把骨灰盒給挖出來,那我一直堅信的是把自己葬在墓園中是最合適,但看到這一幕之後,打死我也不會讓子女買墓地,寧願把骨灰撒入大海,或者直新丟在馬桶裡衝走就行。因為這並不是孝不孝的問題。
隨著火化的不斷普及,現在很多人去世後都會選擇火化,這個時候骨灰就會由子女安葬在墓園中,這一個舉動可以說還算是比較好,但是隨著時間的不斷的推移,後面就基本沒有人去祭祀,所以這個時候就出現一個情況,很多人表示死後都不想麻煩兒女去墓前盡孝了,他們都想著把骨灰撒入大海。那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原因,我給大家分享一個真實的情況。
我有一次跟著家人去一個墓園祭祀一個親戚(清明節),這個親戚說是和我爺爺奶奶有關係的,到我這一代估計就沒有什麼親了,但是架不住父母的勸說,所以就一起去了。
到了墓園的之後,我們上前去祭祀,當時人還是比較多的,畢竟是清明節大家都會去悼念自己的親人,但這個時候我看到了讓我非常難忘的一幕,
有一個工作人員正在挖掘一個墓園前的骨灰,當時我們以為發生了什麼情況,上前打聽才知道,原來是這戶人家沒有繳費,同時也一直聯繫不上,這個時候沒有辦法那工作人員只能是把他挖出來,後面我就問了一句,這樣挖也出來的骨灰一般放哪裡呢,
工作人員指著那邊的一塊空地告訴我,就堆著哪了,我順著他的手指過去看看了,那邊還有很多骨灰盒放在哪,當時看到這一幕讓我非常吃驚,為什麼會這麼多的骨灰盒被挖出來呢,經過了解才知道這些都是沒有續費的,聯繫不到家人的,所以最終只能是挖出來放在旁邊當做無主墓處理了。
當時我非常奇怪,我們不是都講究入土為安,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直到工作人員的一句話,才讓我瞬間清醒,這個時候我也就能理解。
工作人員說這些墓地都是有時間期限,並不是無限期的,當你買下來的那一時起算,時間只有20年,而這20年之間你還需要交物業費,如果20年之後沒有人來說續費,那就只能是當無主墓處理,所以最後也就只能挖出來,把這個墓地騰出來再賣給其他人。
可以說賣的永遠都比買的精,同時也證明次資本是不講任何人情的,所以最終才會出現工作人員把骨灰給挖出來的情況。
也正因為是這樣的情況,所以很多人就會說,死後不願意,也不想麻煩子女他們到墓前盡孝,直接把骨灰撒入大海,方便自己,也省去女兒的負擔,但我覺得這種還是不太可取,其實還有很多的其他方法可以選擇。
很多人表示死後不麻煩兒女墓前盡孝,骨灰撒入大海,您怎麼看?
其實有這種想法也完全可以理解,畢竟去世後子女會不會盡心盡力的去墓前盡孝,並沒有人知道,所以在這樣的情況,倒不如一了百了,在去世之前就告訴子女,讓他們把骨灰直接撒入大海,這樣就不用去買墓地,也不用每年都去悼念了,只需要時不時在遺像前看一看,或者說燒燒紙錢,
當然這種做法雖然說比較方便,也省去了子女的後期的麻煩,但是做為一個有著上下五千年歷史的國家,肯定是不能這麼做的,如果大家真的都這樣去效仿,那就失去人情味,也失去了一些沒有必要的親情,所以我個人覺得還是不太可取的,這樣也不太好。
當子孫後代想要去悼念時,或者說想要去看望時,那就基本不存在,在這樣的情況無疑是有點讓人失感,雖然說一個人的去世本就不可避免,但留下一個念想還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說這種做法我個人覺得不太好。
如果說一個人連親情都可以不要,那估計他在這個世界也很立足,當然也會有部分人覺得這個做法還是非常好,畢竟每個人的想法是不一樣,但是不管是選擇支持的,還是選擇反對的,都希望大家根據實際情況出發,而不是為了圖省事,為了方便,選擇了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去處理。
畢竟能成為一家人,那也是緣分,雖然這個緣分已經斷了,但是保不齊未來還是可以續上的,所以說儘量好好的去墓前盡孝。
除了骨灰撒入大海,還有什麼其他的方法可以處理這樣的事情
如果說真的嫌墓地太貴,或者說以後不想麻煩子女去墓前盡孝,那還可以選擇這幾種方式去安葬自己的骨灰:
第一:樹葬
這種方式可以說是最簡單,也是最方便的,同時還比較省事,相比撒入大海來說,還算是比較友好一點,因為這種方式就是等到火化之後,把骨灰直接安放在樹根底下,如果說子女後期想要來悼念,那就可以留下一下牌子,如果不想,那就直接讓他和樹相融合一起。
這種方式可以說不僅省錢,還能省去很多的麻煩,同時也比較環保,相比起撒入大海來說,還是更有親情味一些,所以說大家後期真的有想法的話,可以選擇這個方式,目前這種方式已經在部分城市存在了。
第二:隨風而去
這種方式可以說那是想當灰都不留,就像那句詩一樣的,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就讓自己隨風而去,這樣做不僅省了很多的費用,同時也讓子女斷了所有的念想,可以說有點殘忍,但是這種方法還是不太建議大家去做,畢竟誰都想讓自己的親人入土為安。
第三種:直接撒入大海
還有一種方式就是直接撒入大海,這就是題主所說的這種方式,這種其實目前也有很多人都是這樣做的,包括我們國家一些偉人也都是這樣做的,當時我估計很多人都接受不了,雖然說可以省去一些麻煩,也能讓子女不需要去墓前盡孝,但是總感覺少了一點人情味和親情,所以說我個人是不太喜歡這種方式的。
第四種:購買一個專門用來存放骨灰的房子
這種可以說之前在網上出現過一個這樣事情,據說有一個縣城的小區就出現過所謂的「骨灰樓」,一整棟樓都是用來存放骨灰的,這種方式雖然有違人義道德,但是這個方式也算不錯,因為相比起墓地來說這個具有一定的投資意義,所以說如果大家經濟允許,或者說有這個想法可以去試一試,但同樣也不建議大家這樣做,因為一來會把房價抬高,二來會影響到其他的人居住,所以說還是不太建議大家這樣去做。
親人在世時多回家看看,多陪陪他們,去世後多悼念,這才是我們做為子女該做的事情
為什麼會有一些人想著自己去世後不願意去麻煩子女呢,就是因為他們生前就看清了子女的一些嘴臉,所以說為了自己去世後能有一個好的休息環境,所以他們才會想到用這樣的方式去處理自己的骨灰。
所以在這也想和所有人說一聲,當親人在世時,我們一定要多回家看看,多陪陪他們,特別是這兩年疫情的影響,大家也是聚少離多,所以說更要多陪陪他們,錢任何時候賺都不晚,但親人在世的時間是有限的,所以說一定要趁他們還在的時候,多陪陪他們。
正所謂床前一碗水,勝過墳前萬堆灰,這個道理我相信大家都知道,所以不管是親人在世時,還是去後,大家都不要嫌麻煩,一定要好好的去孝敬他們,多悼念一下他們。
最後:
每一個人都需要面對生老病死,這是一個自然的規則,任何人都避免不了,所以說在這個時候大家一定要好好的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間,當親人去世後也一定要常去祭祀,多去給他們燒點紙錢,讓他們在另外一個世界能過更好一些。
我認為死後這樣做蠻好的,不然能怎麼樣,讓兒女花幾萬幾十萬買個墓地,再買個骨灰盒,數十年以後兒女們也老了,父母的墳地沒人續費了,不是照樣被殯葬管理所給撅了嗎?
所以趁早別給兒女增加麻煩,告訴兒女們把骨灰撒到大海裡挺好。
人這一輩子也就那麼回事,死了就什麼都不知道了,還留著個骨灰有什麼用。
現在的墓地還很貴的,一般的家庭真的買不起,死後還要讓兒女花那麼多錢來安葬自己,沒有那個必要了,只要生前兒女們孝順也就足矣了。
看到這個問題我心裡特別難受,我就來說說我的爸媽吧。
我媽是90歲去世的,我爸是95歲去世的,他們之間沒有愛情,只有一輩子的相互冷暴力,可是到最後我和哥哥們卻將他們的骨灰一起撒入了黃河…
我媽命很苦,沒文化沒工作,一輩子家庭婦女,可她為照顧我們兄妹四人早早累彎了腰,吃苦受罪了一輩子。但我媽很堅強,即便上了年紀只要自己能做的事從不讓孩子們插手。
記得我媽第一次跟我們提她身後事時是八十歲,當時她十分平淡地告訴我們,等她百年後把骨灰撒進黃河(離我家不遠)原因是我們兄妹都不富裕,我媽不想讓我們花錢為她買墓地,當時我媽還被我們兄妹吵一頓。
後來我媽不止一次這樣說過,還說周總理那麼大的官走後都把骨灰撒了,咱們老百姓還留著它有啥用。當時有這樣念頭的老人不多,我們雖然難過但也沒再說什麼。
我媽和我爸不對勁,就是現在說的三觀不合,倆人誰也不理誰,分居幾十年也不離婚,怕丟人。
我媽90歲去世後,我爸讓我們先把我媽骨灰留著,等著他以後一起撒入黃河,為了我爸這句話,我偷偷哭了好幾次,是被感動了,還是為我媽不值,我也不知道。
五年後我爸也去世了,遵從爸媽的遺願,我們兄妹抱著二老的骨灰來到了黃河邊,之前我買了些鮮花,我們把爸媽的骨灰放到一塊,伴著鮮花一起撒入了黃河。那天天很冷,水面很靜,我們兄妹都沒哭,因為不管怎樣我們的父母最後終於在一起了,這也是我們期盼已久的事情。
我們很感謝父母,他們雖然感情不好,但處處都為孩子們著想,怕連累孩子,怕孩子們多花錢,同時他們也把生死看得很淡。
如果將來我去世了,也會像爸媽一樣讓我的孩子把骨灰撒進黃河,人走了留著它也沒用了…
我婆婆1994年在北京去世的,遺囑中就是要海葬,不給兒女添麻煩。我倆特意從天津坐船回大連把老人骨灰和菊花撒入了大海。那時好象還不太有海葬這概念,所以老人很了不起!而我倆選擇一大早天剛亮儘可能避開別人異樣的眼光。前幾年想坐船去祭奠一下,遺憾的是天津到大連的船早已停航了。
我覺得現在的墓地確實太佔土地,不如換成種樹埋在樹下,既綠化環境,又符合中國人「入土為安」的觀念,兒女有空來澆澆水看一看,隨著小樹慢慢成長也有個念想。而且樹下還不受空間限制。
我一直就是這麼想的,我前幾天還跟我兒子說起這事。我跟兒子說,如果等我哪天走了的時候,你就直接把我送到火葬場火化,不用告訴任何人,不舉辦任何儀式,火化後把我的骨灰做如下處理:如果嫌麻煩,就直接把骨灰撒入渾河,如果嫌麻煩,就把我的骨灰分成三份,一份撒入渾河,二份帶回老家,把其中一份撒入老家的遼河,另一份埋在我媽、爸的墓地旁邊。 而且我還告訴他,花的一切錢都不用你出,我的喪葬費足夠用了。
我說這話那天是有點心情不好,發生一點事讓我特別傷心 ,但說這話絕不是那天心情不好的一時衝動,而是這種想法早就醞釀在我心中。
我媽和我爸都已經作古 ,墓地在老家的殯儀館墓園內。我們兄妹四個,現在三人在外地生活,只有二哥在老家。
每年我都會回老家兩次 ,一次是在清明,一次是在春節,都是為了給父母掃墓特意坐高鐵回去的,每次都是早上去晚上回。
這三年中就只回去過一次,大家都知道原因的。為此我心中特別難過,今年清明那天,我的眼淚就止不住地流,晚上睡不著覺,眼前總是浮現出爸媽的影子。
好在老家還有二哥和侄兒 ,他們到墓地祭奠後,我二哥把擺滿鮮花的墓碑發到家庭群裡,讓我心中有了些許安慰。
想起我媽病重時,我媽從她的積蓄中拿出兩萬元錢給了我侄子,叮囑他到墓地多給燒些紙錢。我媽不糊塗,她知道我們都在外地回去不方便,歲數大了也就更不方便回去了,她只能把祭奠的期望放在她唯一的孫子身上,我心裡是太明白我媽的擔憂了。
我在這裡再說說我姐夫家的事。我姐和姐夫現在也在瀋陽生活,他們家族的墓地在姐夫的老家祖宅上,姐夫家八個兄弟姐妹,現在已經走了三個,其他五人都不在老家生活。
每年清明時都是我外甥開車回去,先到我父母墓地祭奠後再開車到我姐夫老家 。我姐夫家是家族墓地,爺爺、奶奶、爸媽、叔叔、哥哥、弟弟,都埋在一起。
今年清明我們都沒有回去,我姐夫就說做夢了,夢到老人了,姐夫在他家男孩中算是老大,因為他哥哥30多歲就去世了 ,姐夫這是有責任擔著,日有所思 ,夜有所夢呀。為此,我外甥在8月份時特意開車帶姐夫回了一趟老家 ,這才解了姐夫心中的牽掛。
我以上說這些,就是說老人的墓地就是兒女的心之所向,是兒女的牽掛,每年清明、春節兒女都要去祭奠 ,以此寄託對父母的哀思。中華民族也是非常講究孝道的民族,國家把清明都列入了法定假日,足見清明掃墓的重要性。
將來掃墓祭奠面臨著什麼情況呢?
1.我們這一代都是獨生子女,而且兒女背井離鄉在外地工作的特別多,還有好多子女在國外的,回家祭奠成了一件奢侈的事,這是特殊時代留下的特殊產物。清明節如果回家吧,一天假日不夠還得請假,不回吧,心裡總有份牽掛,何必難為孩子們呢。
2.哪的墓地也不是永久的,像房子一樣是有期限的,到期就得續費,不續費還指不定咋樣呢。就是荒郊野嶺的墳塋也是這樣,隨時有可能被佔用。我單位在施工時佔用一塊地,這裡就都是墳塋,單位在施工前發了一份告示,指定墳塋在一月內遷出,結果到了日期,只遷出一半,另一半被施工人員深埋,地上面被平整了。
3.親情不過三代,記得爸媽,記得爺爺、奶奶,有誰記得祖爺爺、祖奶奶,過了三代,還有人去祭奠嗎。
其實,人活一世草木一秋 ,活著時就要好好地活著,善待自己 ,健康有質量地活好自己的一生,然後坦然地走向衰亡。人沒了也就灰飛煙滅了,哭著來,笑著走,不帶走一片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