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民國雙雄:為什麼屢戰屢敗的黃興要比一戰成名的蔡鍔勳高一籌?

空調雲說: 民國雙雄:黃興與蔡鍔——屢敗屢戰與一戰成名 臨時客 我的故鄉、 湖南長沙有一座名山 —— 嶽麓山,…

空調雲說:

民國雙雄:黃興與蔡鍔——屢敗屢戰與一戰成名

臨時客

我的故鄉、 湖南長沙有一座名山 —— 嶽麓山,說起這座山的特點,那就是山上的名人墓特別多,而且多是一些辛亥革命時期的民國元老的舊墓。我覺得:隨著時間的流逝,對這些民國元勳有興趣的人將會越來越少,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

葬在嶽麓山上民國元勳之中,最為出名的當數黃興與蔡鍔,他們都是湖南人。長沙城內也有黃興路和蔡鍔路,十幾年之前,這兩條路還是長沙市內最繁華的地區,可見這兩位名人的影響力。關於這兩位革命元勳的事跡及友誼,已經有浩如煙海的文章及文字描述,用不著我再來費筆墨了。但莎士比亞有一句名言:「一百個人眼裡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可見同樣的事物,在不同人的眼裡看來,總是有不同的視覺效果的。在我的眼裡:黃興與蔡鍔的最大區別就在於 —— 屢敗屢戰與一戰成名。

論名氣,黃興要比蔡鍔大得多,他是同盟會的創始人之一,孫中山的左膀右臂,有一段時間,他的個人聲望幾乎要與孫中山平起平坐,有「孫黃」之稱,只是黃興頗有自知之明,一直甘居孫中山之下,才沒有在同盟會裡鬧出分裂矛盾。不過呢,黃興這人雖然人品很好,但作為一名早期的革命家,其軍事指揮的水準就實在不怎麼地,可以這麼說,他一生指揮的戰役無數,但竟然沒有一次勝仗!武昌首義之前,他在兩廣地區策劃指揮過很多次的武裝暴動,全都失敗了。其中最出名的當數廣州的黃花崗起義,打得是驚天地而泣鬼神,72位革命志士壯烈犧牲,黃興自己的左手也被打斷兩根指頭,結果還是失敗了;後來武昌革命一舉成功,黃興受孫中山之命回國主持大局,到武漢出任戰時總司令,結果,幾仗下來,又被人家北洋軍打敗,直接導致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再後來,袁世凱稱帝,孫中山舉兵造反,二次革命,軍事上仍以黃興為負責人,結果照樣被人家北洋軍打得落花流水,最後,黃興不得不流亡美國。可以這麼說,黃興一生身經百戰,可就是沒打過勝仗。

而蔡鍔則跟黃興大不相同,他雖然只比黃興小8歲,但他卻從來就不是一位職業革命家,早年的蔡鍔雖然也參加過一次小規模的反清起義,但這次起義很快就失敗了。從這次失敗之中,蔡鍔認識到了軍事專業知識的重要性。後來,在袁世凱的資助下,蔡鍔東渡日本,在日本的士官學校學習軍事,學成之後,返回雲南,訓練新軍,在滇軍中素有威名。後來,武昌首義成功,蔡鍔率領雲南新軍響應革命,被推舉為雲南都督。但蔡鍔卻不是那種利慾薰心之輩,他是當時最先認識到軍人幹政之弊端的督軍之一,革命成功後不久,就主動放棄軍權,進京當了個有名無實的軍事參議,被袁世凱軟禁在京城。於是,就有了那段「蔡鍔與小鳳仙」的風流韻事。一般人可能都認為:蔡鍔不過是一個好色之輩而已,其實,此時的蔡鍔是極有戰略遠見的,他深知:以自己當時的處境,強行反對袁世凱稱帝是不明智的,於是,他就保持沉默。待時機成熟,在他的老師梁啓超的幫助下,再次東渡日本,輾轉回到雲南。此時的雲南,正值群龍無首之際,蔡鍔一到,立刻重握軍權,大興護國軍,討伐剛剛稱帝的袁世凱,他指揮雲南這一支孤軍,轉戰幾千裡,一路凱歌高奏,應者雲集。不到一年,蔡鍔麾下的護國軍就打敗了強大的北洋軍,逼袁世凱取消了帝制。可以這麼說,蔡鍔一生就指揮過這麼一次戰役,那就是護國軍討袁戰役,大獲全勝。可以說,蔡鍔是一戰成名的典型。

當然,沒打過一次勝仗黃興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他那為推翻滿清王朝而奮鬥不止的精神、那種屢敗屢戰的勇氣,都足以使他名彪青史。黃興死後,國學大師章太炎有一幅輓聯:「無公則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很形像地說明了黃興在辛亥革命中的歷史地位。

有趣的是:蔡鍔與黃興兩人還在軍事上有過一次交流,那還是袁世凱剛剛稱帝的時候,孫中山和黃興正在策劃反袁的二次革命,但蔡鍔卻認為:此時軍事上反袁的時機尚未成熟,不宜立刻舉兵,所以,他託人帶話給黃興,要黃冷靜看待形勢,不要輕舉妄動。可惜啊!常敗將軍黃興沒有聽取蔡鍔的忠告,仍舊一意孤行,鑄成了他一生最後一次大敗。黃興所未竟的反袁大業最後還是由蔡鍔一舉完成。

完成反袁大業後的當年,1916年10月31日,黃興病逝於上海,八天後的1916年11月8日,蔡鍔病逝於日本福岡。民國雙雄,一代天驕,就此隕落。1917年的4月中旬,兩位民國元勳都國葬於名城長沙的名山嶽麓山之上。按照其歷史功績和地位,屢敗屢戰的黃興還是要比一戰成名的蔡鍔高出一籌的。所以,位於嶽麓山山頂的黃興墓也比位於山腰的蔡鍔墓略高一籌。

宋業華說:

大奇兄出山了:

說到黃興與蔡鍔之間最大區別就是黃興以文人之氣所領導一群烏合之眾,以幫會形式推反清王朝起義,的確大大小小起義不下於1百次,雖有他的老鄉和前輩曾國藩所創造性地改造了`屢戰屢敗'與`屢敗屢戰'之間的含義。確實黃興所領導的起義軍實在不咋地,暴露了紀律不嚴明,通風報信有之,私吞募款也有之。這種烏合之眾的隊伍怎麼能打仗,假如打贏也算個天大笑話。然而蔡鍔可不同,他以軍閥方式整肅新軍,以嚴明紀律和戰術,在護國戰爭中一戰成名!而名揚四海!從中看出他倆的性格:一個弱中有強,另一個強中更強!

的確,作為英雄黃興,他的性格是有短板的。在很多史料中所發現他與孫中山的決裂,是有前兆的。中山執意去除同盟會中黑幫形式,而改組國民黨。因此,他倆之間產生激烈矛盾。

矛盾的焦點就是中山所言:我每次募捐款項,給予你購買之軍火,可你每次述職帳目始終混亂不清,所買來槍彈濫竽充數,可次品多多,而百次起義百次失敗,其中必有你的過失。我曾耳聞國內有種說法,每次募捐款到了上海,黃興路,武康路上就會有人置業云云!黃興大怒道:血口之噴人,吾拼死彊場,你在日本觀望乃盡享其成,志士拋頭顱,灑熱血,你回國內指揮過沒有,美其言做好自己份內事,你是個膽小鬼,懦夫!你只是個言語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今天,現在你我割袍決裂!

孫中山與黃興,在日本改組國民黨會議上大吵大鬧最終由於性格和理念不合,很遺憾地分道揚鑣!然而蔡鍔人生太短暫,未能在民國大舞臺上所表現自己同時與黃興也未產生交集,所以沒有可比性!

史論縱橫說:

功勳這個東西也不能這麼比,黃興和蔡鍔兩個人在民主主義革命期間都用自己的行動創造了屬於自己的輝煌,沒有誰比誰功勳更高,只能說所處環境和命運不同,做出了不同的貢獻。

題主所說,黃興與蔡鍔最大的區別在於一個是屢敗屢戰另一個一戰成名,這個形容的很貼切。

縱橫今天就來說說黃興與蔡鍔的革命經歷。

屢敗屢戰,越挫越勇的黃興

黃興真是奮鬥一輩子,就沒成功過一次,在孫中山的英明領導下,黃興先後組織了幾十次革命,一次敗的比一次慘。

由於孫中山是廣東人,十分欽佩太平天國運動的洪秀全,因此思想上受到洪秀全的影響,太平天國運動的軌跡想必大家都了解的,那就是從廣西金田起義,然後一路北伐,僅僅兩年就打到了南京,孫中山也希望能夠進行一次北伐,一次由南到北的統一之戰。因此,孫中山將起義的地點都定在了兩廣地區,先後讓黃興參與或指揮了欽州、防城起義,鎮南關起義,欽州、廉州、上思起義,雲南河口起義,時間地點方式都不相同,只有失敗是相同的。

直到武昌起義成功,這種失敗才停止。

很多人認為辛亥革命的成功也是在同盟會的領導下完成的,真實的歷史並非如此,當時參與武昌起義的湖北新軍雖然想邀請黃興來領導,黃興卻沒有來得及趕到湖北,湖北新軍提前發動了起義,並且獲得了成功,這就尷尬了。

等黃興趕到湖北參與指揮的時候,與清軍打了一陣,為各省獨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隨後黃興就被北洋新軍打跑了。

黃興的厲害之處在於即使屢戰屢敗,也要屢敗屢戰,並且越挫越勇!

在民國初年的政治舞臺上,黃興也積極活躍,畢竟為了這張入場券,黃興前前後後賣命這麼長時間,光鮮亮麗的端起酒杯喝碗紅酒怎麼了?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黃興任陸軍總長,後來孫中山辭職讓位給袁世凱,黃興也只能是靠邊站了。

後來孫中山發起二次革命,黃興再次打頭陣,結果失敗,流亡日本,為了中華革命黨的事還和孫中山鬧掰了,1916年因病去世,年僅42歲,可謂是壯志未酬啊。

對於黃興的評價,章太炎的評價最高「無公乃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

兩戰成名,曇花一現的蔡鍔

歷史對蔡鍔的評價還是很高的,近代偉大的愛國者,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民主革命家,民國初年傑出軍事領袖。

你要是光看頭銜,可能感覺孫中山都不夠資格,蔡鍔卻都名副其實,這個就厲害了。

蔡鍔雖然和黃興都是死在1916年,但卻比黃興晚生了8年,蔡鍔死的時候年僅34歲,比黃興的壯志未酬只能是英年早逝了。

蔡鍔的一生十分短暫,在革命活動中的經歷更是短暫,只做了兩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期間領導了雲南的辛亥革命,另一件是第一個反對袁世凱稱帝,掀起了護國戰爭。

然而就這兩件事,前後相差四年,卻奠定了蔡鍔在歷史上的地位。

在投機的民初政壇上,蔡鍔始終順應歷史潮流,投身革命運動,是一位堅定的革命家,但是歷史對蔡鍔是不公平的,在取得了如此矚目的成績後,卻在34歲時因病去世,實在是可惜。

1917年北洋政府在長沙嶽麓山為他舉行國葬,蔡鍔也成為民國歷史上的「國葬第一人」。縱橫對蔡鍔的評價是兩戰成名,曇花一現。

在浩瀚的歷史上,能夠留下名聲的人並不多,黃興和蔡鍔都是好樣的!

晉右史說: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蔡鍔不是國民黨員,而且在幾次都沒有幫助國民黨;而黃興是國民黨員,是其重要的先驅,自然是要重點宣傳的對象。

蔡鍔和黃興是老鄉,也是好友,但政見不一樣,蔡鍔不喜歡政黨政治,只是推崇國家強大;而黃興是同盟會元老,國民黨核心,自然不可能離開這裡。

1、蔡鍔的幾次擁袁

在一般人眼裡,蔡鍔是反袁的。其實除了袁世凱稱帝之外,蔡鍔對袁世凱的行為整體都是支持的。因為蔡鍔推崇強大中央,推崇國家強大。

(蔡鍔)

在辛亥革命後,蔡鍔做了雲南督軍,和各省不一樣的是,蔡鍔一方面裁撤軍隊,一方面不要中央協餉,且照舊交中央款項。

在定都問題上,支持定都北京,這和同盟會要求定都南京就不一致。

在政黨政治方面,蔡鍔在雲南限制同盟會,且為了防止一家獨大,蔡鍔鼓勵其他發展,諸如他老師梁啓超的黨派。同時嚴謹軍人介入黨派。

在二次革命中,蔡鍔擁護袁世凱,並積極出謀劃策,且西南四督聯合通電反對「二次革命」。

在各地督軍心懷鬼胎,蔡鍔依然進京。

(護國戰爭)

護國戰爭中,梁啓超的進步黨和蔡鍔的關係很近,國民黨基本和其沒往來。

2、國民黨核心人物黃興

黃興是國民黨的核心人物。在南京國府時期,構建的十次反清大起義,黃興參加了一多半,自然是重要宣傳對象。

(黃興)

在辛亥革命中,黃興在武昌擔任戰時總司令,先後在漢口、陽夏作戰,雖敗猶榮。

(武昌攻防戰)

在攻取南京後,黃興擔任副元帥並代大元帥職權,在孫文回國後,積極擁護孫文。

在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黃興擔任陸軍總長。

(討袁軍行動)

在二次革命中,在南京組織軍隊北伐作戰。

黃興是國民黨早期的軍事核心人物,雖然屢戰屢敗,但其行事光明磊落,對理想追求的純粹自然是之後宣傳的首選之人。

黃興和蔡鍔雖然都是民初的重要人物,但區別就是他倆壓根不是一個系統。

歡迎關注、點讚、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不省人史說:

黃興是與孫中山並肩的人物,號稱「孫黃」,孫中山先生是什麼地位?

蔡鍔說到底只是一方諸侯,對於時代,他當然有他的努力和貢獻,只是黃興和孫中山是屬於總攬全局的人,蔡鍔則是全局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上的掌控者;「孫黃」是開創者,蔡鍔則是追隨者。

黃興在與孫中山聯手進行革命活動的過程中,擁有了很多追隨者,蔡鍔只是其中一人。比如堪稱民國政壇、軍界「不倒翁」的閻錫山,他也曾經作為孫中山的追隨者,或者說響應者,只是後來因為成為山西都督而逐漸陷入到了對權力的瘋狂追逐的泥淖中,從當時的情況去看,孫中山在權力方面可比得上閻錫山?顯然比不上,可是你能說閻錫山的地位和影響力高於孫中山?

如果要說打戰的話,黃興屢戰屢敗,孫中山又何嘗不是如此?

因為「孫黃」就不是領兵打戰的將軍,他們是革命領袖。蔣介石因為當黃埔軍校校長而拿到了國民黨的軍權,但是你要說打戰的話,他能和他手底下的將領比?

黃興在1903年11日以慶祝生日作為掩護和宋教仁、陳天華等人秘密成立了革命團體——華興會,1904年2月華興會正式成立,由黃興任會長。蔡鍔在1902年考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與蔣百裡、張孝準並稱「中國士官三傑」,1904年回國後在清政府軍中任職,練過兵,也辦過軍事學堂。1905年孫黃聯合成立了同盟會,1906年在蔡鍔黃興的主持下加入了同盟會,黃興也曾幾番策反蔡鍔,只是蔡鍔因時局不明沒有及時回應,但也為革命黨人提供了不少幫助和掩護,比如在黃興策劃鎮南關起義的時候,蔡鍔便曾秘密派人送了一批武器給黃興,所以說黃興和蔡鍔還是有不少淵源的。

黃興策劃的諸多起義之所以「屢戰屢敗」,關鍵還是因為手裡沒有軍權,想以幾十數百的革命人士便想發動一場成功的起義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如果我們將「屢戰屢敗」換成曾國藩的「屢敗屢戰」,對於革命的意義便完全不同了。

所謂的蔡鍔「一戰成名」,我想應該說的是「護國討袁」。當時袁世凱在兒子袁克定和「籌安會」的慫恿和策劃下,正準備稱帝,蔡鍔是袁世凱極為看重的人才,對他是極力拉攏,蔡鍔則說著恭維袁世凱的話,也表示支持袁世凱稱帝,事實上也是因為蔡鍔確實對袁抱有期待,只是在反對袁世凱稱帝的聲音越來越大的時候,蔡鍔也轉變了自己的政治立場,然後悄悄潛回雲南,成為第一個豎起「護國討袁」旗幟的人,從雲南出兵討伐袁世凱。蔡鍔這邊剛起兵,那邊便有很多人紛紛響應,最終袁世凱迫於壓力只好宣布取消了帝制,蔡鍔自然因此名利雙收。

回頭再看「孫黃」1913年發動「二次革命」,以失敗草草收場,國民黨被袁世凱強行解散,孫中山、黃興等人也被迫流亡日本。後來,黃興更是遭到了孫中山的排擠,最後黯然退場。

為什麼黃興和孫中山失敗了,蔡鍔卻成功了?

當時的局勢瞬息萬變,加上袁世凱手下的將領逐漸坐大,他對段祺瑞、曹錕這些人的掌控力已經越來越小,並且他們的政治野心正在膨脹,這也促使了他們在「護國討袁」的時候一邊袖手旁觀,看看袁世凱能否解決,如果能解決的話便繼續蟄伏;一邊也在跟著「討袁」的人起鬨,這個說你不應該稱帝,那個也說稱帝已經不合時宜,總之當時真心想要幫袁世凱對付討袁軍的人沒幾個。一邊是群起攻之,一邊是袖手旁觀,袁世凱不敗也難。

但是在二次革命的時候,袁世凱正處於權力的頂峰,誰敢忤逆他?黃興他們剛打出反袁的旗號,袁世凱這邊已經派人打他們了,當時的黃興、孫中山革命的力量還是來自於地方的實權人物,這些實權人物沒多少敢惹袁世凱,自然也沒多少人敢幫黃興和孫中山,所以黃興他們肯定會敗。

但是不管怎樣,黃興都是領袖級別的人物。

蔡鍔不管是在雲南還是在四川,也終究只是一個牧守一方的諸侯。

在政治地位上,作為華興會和同盟會的最重要的兩個創始人中的一個,黃興的地位當然會高於他們的追隨者。所謂的政治地位,在絕大多數時候也並不是戰功的多寡,否則的話孫先生將一文不名。

只能用戰功來提升政治地位的永遠只會是將領,絕不會是領袖。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語說:

感謝邀請。

黃興和蔡鍔均為民國風雲人物,正如如題主所說:屢戰屢敗與一戰成名!沒有高下,只有感動。

黃興在辛亥革命之前組織並參與了很多次的起義,均以失敗告終,多次流亡。在武昌起義發生的時候,黃興應該還在香港。他迅速返回國內並趕到武漢,擔任革命軍戰時總司令。他在前線打著一面「黃興到」的大旗激勵士氣。標準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蔡鍔,也算少年英雄,辛亥革命時期在雲南領導了新軍起義,更在四年後領導並贏得了護國戰爭。可惜天妒英才,34歲病逝。

在清末和民國初年,湧現出一大批傑出人物。成功、失敗,受各種條件的影響和限制。但非常值得尊重的是,他們為了理想的不斷努力。

樂樂愛收藏說:

民國雙雄黃興與蔡鍔,他們同是湖南人,死時只隔了八天,是一同國葬的,同樣都埋在湖南的嶽麓山上,但是黃興葬的位置要高於蔡鍔。他們的勳位是相同的,都是勳一位。但黃興是陸軍上將,而蔡鍔是上將銜陸軍中將,軍銜上差了半級。

論名氣來說,黃興要比蔡鍔大得多,黃興是革命家,辛亥革命的元老,是孫中山的左膀右臂,與孫中山並稱」孫黃」。組織領導了長沙起義、欽廉起義、鎮南關起義、河口起義、黃花崗起義、漢陽保衛戰、圍攻南京之戰等一系列戰鬥,但都失敗了,所以被稱為」屢戰屢敗」。雖然他」屢戰屢敗」,但是他那種」屢敗屢戰」的不屈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激勵著其它的革命志士不斷的奮鬥進取,最終取得了辛亥革命的勝利。1916年10月31日黃興因肝硬化在上海去世,時年僅42歲。孫中山親自主持治喪活動。次年4月15日國葬黃興於長沙嶽麓山雲麓峰下小月亮坪。

蔡鍔是軍事家並不是一個職業革命家。蔡鍔早年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回國後受到李鴻章的侄子李經曦的提拔,28歲就當上了旅長。辛亥革命後,雲南起義,蔡鍔當上了雲南大都督,為了報恩,他阻止了革命黨人要殺雲南總督李經羲,並且將李一家禮送出雲南。後來袁世凱出於政治統治的需要,將蔡鍔調京軟禁起來。在京期間,為了蒙蔽袁世凱,流連於煙花之地,從而演繹了一段轟動一時的蔡鍔將軍與小鳳仙的風流韻事,後來蔡鍔將軍在小鳳仙的幫助下逃離了北京,回到了雲南,組織反袁的護國運動,他領導的護國軍打敗了北洋軍,也正是此戰使蔡鍔」一戰成名」。在雲南首義的影響下,其他各省也紛紛起義反對袁世凱,最終袁世凱在舉國痛罵聲中死去。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為民國大總統,1916年7月6日任命蔡鍔為四川督軍兼省長。同年東渡日本治喉癌,因醫治無效,病逝於日本福岡,時年34歲。後來北洋政府在長沙嶽麓山為他舉行國葬。

民國雙雄黃興與蔡鍔,他們的歷史功績是有目共睹的,值得我們緬懷和景仰。

昨日投調幹倒金日投調說:

我就是黃興故居附近的人。我來說說所了解的黃興。家裡是土豪,自己是富公子卻憂心於家國,冒著敗家子的名號將數百畝糧田家產拿去投身革命。(黃興故居位於現在長沙縣黃興新村,以前叫善化涼塘,差不多有一大半個鎮的土地他家的)

其二,年少的黃興科舉未被錄用,後將自己的應試時策再次複寫給他科舉出生的爹,他爹讚賞他有大公之心,送他在省城學堂入學後留學日本,日本期間其聲望和能力都是留學生中居首。能文能武。

其三,一個說法,孫氏之理想,黃氏之實行。孫中山在歐美日本各國華僑區募捐,答應給黃巨款買置軍火大部分都是空頭支票;黃興聯合的是哥老會湖南的老大等一些江湖朋友和學生黨起義,能對朝廷造成這麼大影響已經是很震撼了。況且他一直是大公無私,堅持執行,無我篤實。甚至有一大批支持他反對孫的黨羽都被他拒絕了。他為革命無一私心奔走呼號心力憔悴。

彭城墨者說:

民國雙雄,黃興蔡鍔。

之所以把二人並列:

一是他倆人幾乎同時去世,都在1916年,前後差了8天。他們是一同國葬的。

第二,他二人都是湖南人,黃興是湖南長沙人;蔡鍔是湖南邵陽人。

第三,二人均壯年去世。黃興42歲,蔡鍔34歲。

第四,就是兩人勳位相同。這個勳是1916年雙十節,當時的大總統黎元洪授予的。袁世凱稱帝失敗,隨後去世,副總統黎元洪繼位。到雙十國慶時,他廣授勳章。

大勳(1人):孫文。

勳一位(6人):黃興、蔡鍔、唐繼堯、陸榮廷、梁啓超、岑春煊。

「勳一位」不分文武。勳後面稱作「章」,「章」分文武,文官為文虎章,武將為嘉禾章。

比如馮國璋、王士珍、李烈鈞等人都是一等嘉禾章。

黃蔡二人勳位相同,同享國葬,但還是有輕微差別的。且看黎元洪的大總統令:

「勳一位、陸軍上將黃興……」

「勳一位、上將銜陸軍中將蔡鍔……」

蔡鍔的軍銜低了半級。蔡鍔比黃興小8歲。

說起蔡鍔,也是天縱奇才,志氣高潔。蔡鍔1882年生,13歲中秀才,鄉人稱他神童。蔡鍔去日本士官學校留學,妥妥的前三名。小夥長的又帥,學的騎兵科,跳馬技術好得很,槓槓的。

蔡鍔回國後,遇到貴人提攜,一路順風順水。這個貴人就是李鴻章的侄子李經曦。李經曦當廣西巡撫時帶著蔡鍔,升任雲南總督時也帶著蔡鍔。蔡鍔28歲時,已經在雲南當了旅長。試問今天誰能做到?

辛亥革命時,雲南起義,蔡鍔當了雲南大都督。革命黨人抓住李經曦要殺他。蔡鍔力保李經曦,不但保住他的人,還保住他的財產,派兵護送出省。為此蔡鍔受到不少非議。但是蔡鍔必須這麼做。

1913年,袁世凱把非北洋系的各省大都督,調入北京,這其中包括蔡鍔。在以後幾年裡,蔡鍔位高權輕,無所展示。所以是「上將銜陸軍中將」。

蔡鍔死後,家有老幼婦孺近10口人,但沒留下什麼財產,令人感動。想當年當雲南大都督,他是帶頭減薪之人。

黃興比蔡鍔大8歲,不是白大的。黃興在同盟會是二把手。在長沙起義、欽廉起義、鎮南關起義、河口起義、黃花崗起義、漢陽保衛戰、圍攻南京之戰等戰鬥中,黃興均是直接領導者。

可謂是屢敗屢戰,但是有句話說,你可以擊敗我,但是你不能制服我。胡漢民說,黃興是標準的「湖南騾子」!

民國成立後,黃興先任陸軍總長,後任南京留守,「統轄南洋各軍」,地位比各省都督高半級,所以其「陸軍上將」當之無愧。

不管怎麼說,黃蔡二人都是湖南人民的驕傲,是民國柱石。

黃興、宋教仁、胡瑛、陳天華、章士釗、柳揚谷等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20097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