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年輕人牴觸過年回家,就連我們這些結婚多年的女人,對婚姻也不嚮往,甚至想用離婚的方式逃離過年的陋習。
①過年的意義變了,不再是團圓和歡聚的日子,而是綁架攀比,不斷的比較權衡,對成年人是個很大的負擔。
②年輕人回家,面臨的第一件事就是被逼婚,好像自己成年的兒女不結婚,他們很沒有面子一樣!過年幾天也是相親季,很多人像驢拉車一樣,見了一個又一個異性,吃了一次又一次飯,麻木了!
③有很多女性在某音裡吐槽,過年回家沒意思,回到老家,床鋪沒有鋪,家裡也沒有打掃,亂糟糟的,甚至什麼都沒有買,又髒又冷,孩子不適應。男人把自己和孩子往家裡一丟,自己夜不歸宿,連人影也看不到!打牌喝酒聊嗨了!
④年輕人一個人呆慣了,生活習慣跟老人有很大的差異,老人看不慣就說,年輕人聽著厭煩,三天不到想走!有人說,沒回家想得哭,回到家想死!家長想孩子,會在電話裡熱情呼喚孩子回家,到家沒有三天就看不順眼,開始念叨,都煩!有時候想,不如不回,自己待著清淨!
⑤本來掙得就不多,回家成本太大,需要給父母錢,拜訪親戚要花錢,如果家裡兄弟姐妹有孩子,你也得給錢,加上來去路費,一大年的儲蓄泡了湯,年年如此,很沒有意思。
⑥攀比欲,無處不在!走親訪友椅子還沒有坐熱,就有人問∶在哪裡高就,一個月開多少?結婚了嗎?孩子幾個?然後開始浮誇和點評,東家的孩子,西家的閨女,對門的女婿如何?煩死個人!一大年的好心情,被這些人破壞得特別徹底!
⑦童年的傷痛難以癒合,對自己原生家庭很排斥,不想回家,只想在外面飄著。
⑧沒錢,一無所有,負債纍纍,不想回家。感謝支持
這個博主的回答極度真實,看著文字都覺得窒息,雖然這跟農村沒多大關係,純粹是這家人懶,衛生習慣也不好,但這種情況最好還是不要回去了~
我老家也住在農村平房,就和鄉村愛情裡面劉能家的房子院子一樣的那種,就是上廁所凍屁股[捂臉]別的都滿意,尤其熱乎乎火爐旁,渾身都舒坦了。雖然外邊冷,屋子裡暖和,我爸天天看著燒爐,半夜起來屋裡還能一二十度,在屋不需要穿很厚,但出門棉襖得穿[我想靜靜]
放炮的事特別真實,我爸就是,每年放炮錢就得幾千塊,買點吃的不好嗎,非得跟人比誰家炮仗放的時間長?反正是怎麼說都沒用。
其它方面我倒覺得就是欺負你是女的,如果是你哥考出去出人頭地了回家,他想用空調他想吃煤氣灶的飯你媽能不答應嗎,怕是恨不得把他供起來吧。
有些重男輕女的地區女性長輩是不會和女性小輩感同身受的,只會變本加厲地壓榨,有一種「我媳婦熬成婆熬出頭了,你憑什麼這麼安逸,你也得經歷一遍我以前的苦」的心理[吃瓜]
我個人是因為社恐,不喜歡不習慣農村生活~ 抽菸喝酒打牌的,自己不會,顯得格格不入。也有很多人之前沒離開家鄉沒機會改變,離開後長見識了,發現可以按自己喜好生活,也挺好的。有的人就喜歡熱鬧,不喜歡城裡沒人談心聊天,憋不住想回去。這都是各人不同的選擇,沒所謂吧~
大部分人忘記了過年的真正意義,過年是為了團圓,而不是千辛萬苦的春運回家挨罵,團聚是為了聯絡感情,而不是無止境的攀比,相互炫耀~每個人還是放平心態~適合自己的就好吧~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正常的,現在的年輕人有的雖然掙了點錢,但是現在物價這麼高,很多時候都是月光族,有的還得靠父母接濟,到過年了就沒有錢了,然後不好意思回去。
有的呢就是沒有找到合適的男女朋友,回去七大姑八大姨都要問,每天都得應付這些問題,嫌麻煩,還有的回去,父母看到沒有男女朋友,都會逼著去相親,而自己又不想去,所以就乾脆不回去了。
還有就是小時候的年味已經沒有了,相信不少人都發現現在農村過年是越來越過的沒有感覺了,過年最多的是吃一點好吃的東西但,是吃一兩頓之後就膩了,對於年輕人來說過年其實和平時的放假一樣,覺得沒啥好玩的,所以就不想回去了唄!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想回家過年了呢?
感謝邀請。
第一,現在的年輕人壓力確實大,比如說過年回去要相親,家裡人催婚等,導致了很多年輕人不想回家,想自己找到自己適合的另一半。回到家,家裡的親戚朋友領居父母親媒婆等,就會很煩惱,很不想回家。
第二現在的年輕人有的沒掙到錢或事業不成功等,有的為了工作過年是沒有假放的。
第三現在過年的年味也變了,不像以前的時候了。現在的社會注重金錢,看錢的社會,回家過年感受不到年味。
總結,我建議在外面打拼的年輕人,春節的時候儘量回家看看自己的父母親,不要為了工作等,就不回家了。
謝謝大家,以上是我個人的意見。
為什麼現在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回農村老家過年了?我來回答一下。
一是為了休養生息。過年,本來就是讓人放假休息的,而農村的風俗又是從大年二十三開始,把一個年下的生活安排的滿滿的。有順口溜為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送閨女。二十八,貼嘎嘎。二十九,掛燈簍。三十,捏扁食。大年初一,放鞭炮,穿新衣,撅著尾巴亂作揖。初二走姥娘家,初三上墳,以後每天都要串親戚。這樣,一個假期下來,不是閒的要命,而是忙的不亦樂乎了吧。
二是回村裡不大方便。常年在外,家裡的房子已經髒亂不堪。想回去住必須得收拾好幾天才行住個三五天後又要走,感到沒有這個必要。
三是回家住著不舒服。城裡的房子一進門二十三四度,穿個單衣秋褲就行,而家裡呢,雖然燒著暖氣但屋子裡很難達到十五六度,會凍得瑟瑟發抖。所以不大願意回家去住了。
四是回家應酬太多。同學聚會,鄰居就餐,親戚拜會,朋友喝酒。一天忙到晚,也難以應付過來。
由此可知,現在的人回家過年的確實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把父母接到城裡,或全家一起外出旅遊,把忙節變成閒節,旅遊節。
不願意回老家過年的,一般有3種人。
第一種人:外債多的人。
我們都知道,過年的時候多數人都選擇了回家,這個時候,基本是要帳還帳的高峰期。一年的債,到了年底都該清算了。有的年輕人為了買房買車,借了一屁股的債,到了過年的時候,不是不想回家,而是不敢回家。
第二種人:沒有賺到錢的人。
過年回家,本來是一件高興的事。農村人外出打工,進廠的話,一般是一個月發一次工資。幹建築的話,一般年底結算工資。如果一年到頭,沒有賺到多少錢的話,會感覺沒臉回家過年。當然,還有一種情況,是為了留在外面要錢,擔心一回家,錢更要不到了。
第三種人:忘本的人。
為什麼說忘本的人呢?明明是農村人,明明才進城幾年,開始嫌棄農村環境不好了。總覺得農村的冬天太冷,總覺得回家的夥食太差,總覺得回家過年沒意思,還不如一個人在城裡,想吃什麼吃什麼,想買什麼就買什麼。這樣的人,一般比較自私,不會為父母著想。一味的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和感恩。
我感覺,不願意回家的還是少數,多數還是願意回家的,因為過年的時候,再繁華的城市,都會變成一座空城,再熱鬧的城市,也會變得冷清。只有回家,才有過年的感覺。
因為現在的過年,真的是一點年味都沒有。記得小時候過年,大年三十睡到自然醒,起床後換上新衣服,然後和爸爸媽媽一起去菜市場買菜(一般菜販子到下午兩點左右才會收攤)。
下午四點左右,媽媽開始準備下廚房,我和爸爸貼對聯,掛燈籠。忙完後一家四口,我,爸爸,媽媽,姐姐坐在一起開始包餃子。餃子包好後就開始放鞭炮,然後餃子入鍋,六點左右我們開始吃年夜飯。
七點半左右,我和爸爸下樓,給祖先燒紙,以前姐姐也去,後面慢慢的長大了姐姐就不去。燒完紙到家差不多剛好八點,一家人坐在電視前看春晚(春晚是一年不如一年),外面的煙花聲吵得啊,電視都聽不清楚,第二天還得看回放,想想都懷念啊。
小時候不知道困是什麼,非要熬到12點,放鞭炮,守歲,媽媽會在臥室裡給外婆打電話,電話兩頭啥也聽不清,但我知道,那通電話是親人間的聯繫。
後來啊,慢慢的,我們家的年夜飯從餃子變成了炒菜米飯,再到後面變成了火鍋。
搬了新家,市裡也不讓放炮了,樓下也不讓祭祖了,姐姐也在幾年前出嫁了,我們的新年也終究變成了大眼瞪小眼。
回顧過去的十多年,從吃的,看的,聽的,玩的,各個方面,新年早已不再是人們的期待,逐漸演變成了一個節假日而已,所以在哪過,和誰過,怎麼過都變得無所謂了。
回答這個問題,作為旁觀者,我的感觸也頗深,我的一個初中同學,家在農村,因為父親的貧窮所以到了快40歲才結婚,並生下了他,年少的時候父親常年在外打工,母親因為右腿有些殘疾且又不識字,就留在家裡照顧他,(這些都是我們初中時到他家去過才了解到)初中時我們走的比較進,他自尊心非常強,容易走極端,在初中因為打架輟學外出打工,多年以後我們是在一個同學聚會才見到的,當時互相留了聯繫方式,他的微信朋友圈裡發表的大多都是些關於情愛的東西,平時不太注重打扮,曾經交往過一個女朋友因為他好吃懶做分手了。
在2016年底的時候主動跟我聊天說,他過年不想回去了,我問他為什麼,他說沒錢沒女朋友回去幹什麼,我說回去看看父母親戚不好麼?他答到,沒有什麼好見的,回去了親戚們問東問西的很煩人,我知道他愛好打網路遊戲——夢幻西遊,基本上工資都砸在裡面了,估計過年的那就好會一直泡在網吧裡。2018年我再見到他的時候仍然是一事無成,不注重打扮,沒有精神,一副還沒有活醒的樣子。
所以我覺得年輕人是一個很特殊的群體,在沒有成家以前對家的重要性理解的並不是很深,在城市生活久了,對家的想念會因為科技、遊戲、金錢等等許多因素轉移,相信有許多屢見不鮮的新聞報導到,「某某春節放假期間在網吧度過」「某某因外出打工沒有掙錢,無顏回家」等等新聞。
我們所提到的年輕人,大多都已經到了適婚的年齡,然而因為父母越發年邁,能幫孩子們做的越來越少,唯一期盼的就是過年能夠帶一個女朋友回家,就這一點上就會給許多年輕人巨大的壓力,每月掙的錢僅僅夠自己花,哪裡還有錢去結婚,買房,所以當過年回家親戚們圍繞這些問題談論時,心裡也很不是滋味。
「家」是一個很重的字眼,不論走了多遠,根永遠都在那裡,我們長大了,父親母親的心裡的那根線一直都隨著我們而動,當隔了幾千公裡以後,溫度也就無從談起。記得我爺爺跟我說的一句話,「孩子們能常回來看看就是我們老兩口最大的幸福、最高興的事情」。
歡迎大家談談你對家的理解,讓我們把溫度傳遞下去。關注錘錘,每一字都來自內心的對白。
問題很簡單,因為年輕人背後還有父母在家做支撐,人長事故都被父母頂去了,如果父母不在你看看,你還敢不敢不回家過年?特別是已經結婚了的年輕人,過年別人家裡闔家團圓,你家冷冷清清,只要是為人父母基本都不會。這就是區別,別看別人瀟瀟灑灑,只不過是父母在後面風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