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沁機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亮眼明星,威立強大,天下無敵,在一戰中的索姆河戰役中,🇩🇪德國軍隊在索姆河東岸據險而守,每隔一百米架設一挺馬克泌機關槍,整整十幾公裡,而🇬🇧英法聯軍和協約國進行了大規模的集團攻擊,令人遺憾的是,在第一天的血戰中,僅有八萬多聯軍死於馬克沁機槍的槍淋彈雨之下。在第二天的血戰中,有又十幾萬人被消滅。由此馬克沁機槍威名遠揚,成為各國軍中的神一般的至勝武器。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馬克沁機槍最大的厲害之處,在於徹底終結了冷兵器時代。
在清末著名的八裡橋戰役,英法聯軍還沒有重機槍,只有各種步槍和榴彈炮。
所以,為了對付僧格林沁的近萬騎兵和1萬多步兵,英法聯軍也集中了8000人。
當然,洋人不怕清軍的步兵,主要就是畏懼騎兵。
在馬克沁機槍誕生以後,根本不需要用太多兵力來對付騎兵了。
1904年,在英軍入侵西藏的戰役中。藏軍出動了上千名騎兵,英勇的衝擊英軍陣地。
然而,英軍僅僅用2挺每分鐘射速600發的馬克沁機槍交叉射擊,就擊斃了六七百名藏軍騎兵。
而藏軍騎兵僅僅造成英軍幾人傷亡。眼見這麼打仗就是送死,參與的少數藏軍騎兵只能逃走。
如果說,機動靈活的騎兵尚且如此,步兵就更別說了,簡直是活靶子。
在1900年庚子事變中,八國聯軍對義和團不屑一顧,認為他們戰鬥力低下,不堪一擊。
相反,八國聯軍認為裝備機槍的清軍新軍有一定威脅,尤其是他們的重機槍。
當時清軍並沒有普及馬克沁機槍,而是採用老舊的手搖式加特林機槍。即便如此,參加過八國聯軍的美國士兵回憶:「一挺加特林機槍可以封住寬闊的大街。它的殺傷效果相當厲害……我們必須頂著中國人射來的彈雨前進。」
在八國聯軍向北京前進途中,也曾遭遇義和團的攔截。八國聯軍只要用機槍掃射義和團的大刀長矛,總是以輕微傷亡擊斃大量團丁,導致義和團攻勢立即被瓦解。
到了一戰中,馬克沁機槍更是戰場的主力。
進攻一方只要不能摧毀敵人陣地上的重機槍,即便留下一兩挺,也會有毀滅性的後果。
一戰前,德軍曾經做過測試。在陣地上擺放50個氣球,隨後用2挺德制馬克沁機槍交叉掃射。最終一番彈雨過後,有49個氣球被擊破。
人體無論如何比氣球要大,可見如果強行面對馬克沁機槍的彈雨突破,等於是活生生的送死。
希特勒回憶自己參加的第一次戰鬥,他們步兵班衝到到敵人一個陣地前,突然遭遇1挺重機槍掃射。在短短幾十秒內,希特勒所在的步兵班除了他和另一個士兵以外,全部傷亡。
希特勒僥倖逃走以後,當天回到後方發現軍服袖子上,竟然被子彈打了兩個洞。如果子彈稍微偏一些,他就掛了。
多年後希特勒也認為,一戰那種讓大量步兵面對重機槍衝鋒,簡直就是單一的屠殺。
一般面對機槍掃射,可以臥倒或者躲進戰壕,可是馬克沁機槍可以向天射擊,彈道就是拋物線,子彈從天而降,士兵無處躲藏。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全世界傷亡慘重,是人類史上傷亡最大的戰爭之一。這場從1914年持續到1918年的戰爭共有各國6500萬人參加,3000多萬人死亡。巨大的傷亡導致歐洲各國嚴重的男女比例失衡,英國就是其中之一。
說到這件事就得說說馬克沁重機槍了。馬克沁重機槍是世界上第一把以火藥燃氣為能源的自動連續射擊的重機槍。這也是上個世紀初最強的步兵武器,也是殺人最多的槍。馬克沁的上面裝了一個水冷套,裡面裝滿了冷卻水,這些冷卻水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保證重機槍的持續性火力輸出。這種可怕的機槍可以一次打出上萬發子彈。在1916年的時候,英國的一支部隊用了10支維克斯機槍(馬克沁英國版)在12小時內連續打出100萬發子彈,現在這個記錄都沒有被打破。
馬克沁機槍首次大規模使用是在一戰的德軍,當時每個步兵團都配有6挺馬克沁,整個步兵師就有72挺。在戰爭爆發之後,整個德軍陸軍裝備了13000挺馬克沁。而德國人有一個腦洞大開的想法,那就是把馬克沁抬高,然後射擊,這樣就會下「子彈雨」。這就是所謂的「超越射擊法」。
這種設計方式類似古代的弓箭拋射,將馬克沁槍口抬高一尺,以30-45度角射擊,子彈就會以拋物線飛行,最遠射程可以達到4000米,然後在射出子彈的對面,就會下一場「子彈雨」。有人認為馬克沁在射出那麼遠之後,動能將不足以殺傷,但實際上,戰後做過實驗,只要馬克沁機槍的射角低於80度,那么子彈就不會翻滾,全程保持彈頭向前飛行,終端速度可以達到150米/秒。也就是說,對馬克沁來說,這種方法居然是有效的!
當時的英國軍隊採取的還是人海戰術。那麼馬克沁當然不會客氣,就像割韭菜一樣一茬接著一茬的收割著英國軍隊的生命,導致英軍傷亡慘重。即便當時英軍採取臥倒、匍匐、戰壕等等,還是無法逃脫「超越射擊法」帶來的傷亡。這些也是當時英國出現「剩女」的原因。當時一戰共有600萬英國成年男子參戰,此外還有海外及殖民地部隊參戰,但是當時英倫三島的總人口不過4000萬,在前線至少有90萬士兵死亡,傷殘人數更是無法計數。總數估計突破200萬,這幾乎就是當時整整一代的英國成年男性,而當時的女性更是失去了結婚和做母親的機會,足足200萬的英國女性成為了「剩女」。
戰爭是可怕的,也是殘忍的,在今天這個和平的年代更要知道,和平是多麼的來之不易,那是多少先烈用生命換來的,更值得我們去珍惜。
這張圖很多人都見過,大清時李鴻章李中堂訪問德國時,德方展示馬克沁機槍的威力——直接幹倒一棵大樹。
看到關於機槍的問題,就不得不說村裡曾經的抗戰老兵重機槍手董大祥。
他使用的民二四式(民國24年製造)重機槍,正是馬克沁機槍的中國版,根據1934年8月23日的中德「合步樓」條約,由金陵兵工廠按照德國MG08式7.92毫米馬克沁的圖紙,於1935年成功製造出的一款水冷重機槍。
馬克沁機槍在戰爭中的「威名遠揚」之戰,非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索姆河戰役」莫屬。
這一戰,幾乎成了英法聯軍甚至整個歐洲都揮之不去的噩夢,1916年的7月1日一天之內,6萬迅猛衝鋒的左翼英軍倒在了德軍MG08式馬克沁重機槍的火舌之下。
而整個索姆河戰役共造成雙方1300000以上的士兵傷亡,此戰也因此被稱為「絞肉機」,「索姆河地獄」,這次戰役竟然殘酷到讓很多歐洲人開始產生厭戰情緒。
馬克沁重機槍由此獲得了一個「寡婦製造者」的諢名,一代歐洲女青年甚至因此失去了結婚生子的機會,可以說,一戰中重機槍的使用,讓戰爭開始進入快速大規模傷亡的時代,馬克沁重機槍讓軍隊的集團衝鋒成為歷史。
1882年,英籍美國工程師馬克沁到英國考察時發現,士兵射擊的子彈需要一顆一顆地裝填,很多時候士兵還沒來得及裝填第二顆子彈就被對方擊斃了。
而且射擊時士兵的肩膀經常被撞傷,這說明子彈擊發時具有相當的能量,受此啟發,他利用子彈出膛時產生的燃氣氣體作為動力,於1883年發明了一款可以連續自動射擊的武器——馬克沁機槍。
1888年該槍正式服役,機槍口徑為11.43毫米,槍重 27.2千克,採用槍管短後坐 (19毫米)自動方式,水冷槍管散熱。
採用333發6.4米長的帆布彈帶供彈,理論射速 600發/分鐘,可以單發也可以連發射擊,還可以通過射速調節器調慢到100發/分鐘。
馬克沁重機槍首次實戰應用是在1893年,羅得西亞英國軍隊在一次戰鬥中,一支50餘人的英國部隊僅憑4挺馬克沁重機槍,就打退了5000多麥塔比利人的幾十次衝鋒,打死了3000多人。
機槍彈打中的搶救機會也不多,很多人中彈部位直接就給「打碎」了,不然索姆河戰役怎麼被稱為「絞肉機」呢。
回頭說一下這位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的機槍手董大祥,生前一直念叨自己是馮玉祥的兵(其實馮將軍的第二集團軍和他參軍時的那個已經不完全是同一隻部隊了),他生前講過重機槍的威力有多可怕。
這款仿馬克沁的民二四重機槍,全重49公斤(不含水冷),槍身20公斤,槍架29公斤,經過改進,更適合中國士兵操作和拆卸移動,扳機擊發也更方便可靠。
7.92毫米子彈,射程2200米,有效射程也超千米,他說,幾百米的距離上,能輕鬆擊穿兩頂鋼盔。
用重尖彈對著日本裝甲車連續射擊,能對裝甲車造成破壞甚至擊穿(其實日軍坦克裝甲比起德國可以說簡直和紙糊的一樣)。
民二四重機槍射速每分鐘600到700發,使用250發帆布彈鏈供彈,可以說是當時國軍部隊最重要的陸軍重火力之一。
由於水冷沒有散熱限制,把日軍「92式」重機槍(風冷)和大正十一年機槍(俗稱「歪把子」)打得抬不起頭來,對衝鋒的日軍像割草一樣撂到,一掃一大片。
日軍為了敲掉民二四重機槍,很多時候不得不調來戰防炮,因此,董大祥說重機槍手(小組)是陣地上最危險的士兵。
一場激戰下來,機槍小組能完整存在的簡直是奇蹟,很多時候都是連槍帶人被炸飛,一個小組近10名戰士都壯烈犧牲。
但重機槍仍然是一線部隊裡最重要的武器,用他的話說就是「子彈像潑水一樣」,他看到過好多次被擊中的敵軍士兵慘狀,凡被重機槍擊中,肢體都被打得斷裂甚至碎掉,即便僥倖得救,以後也失去了作戰能力。
馬克沁重機槍的威力實在是太大了,主要是因為水冷下,連續發射的能力太強大,可以一直射擊,當年李鴻章參觀時,那時候的馬克沁重機槍就可以直接打斷一棵大樹了。
只是當李中堂問德國人這槍射擊得有多快時,德國人炫耀地說每分鐘6、700發,本以為這麼一說,代表清政府的他會決定採購,沒想到這位曾經洋務運動的先鋒竟然說:「太費子彈了,大清軍費承擔不起。」
好嘛!一挺機槍子彈用不起覺得貴,結果不說各種特權利益,只軍費賠償一項,列強獅子大開口,各國就一下鯨吞我中華4.5億兩白銀,清政府哪裡拿得出,只有向列強貸款分期償還,本息合計超過9.8億兩白銀。
這已經不是因小失大了,而是「因小失巨大、超級巨大!」可見一個國家的戰略眼光是何其重要甚至致命!
這時候還是1900年之前,如果當時能有遠見採購一批馬克沁機槍,很可能八國聯軍侵華就會受到有力抵抗,列強知難而退,甚至庚款都可能不用賠了。
或者不會賠那麼超多,《辛丑條約》可能也不會籤了,即便籤約,有了「議價權」,條件也不會如此苛刻,一紙文書,列強簡直是把中國完全肢解瓜分了。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到二次世界大戰時,以馬克沁為代表的重機槍,已經成為了士兵的噩夢,包括直到後來「新兵怕大炮、老兵怕機槍」的俗語,也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重機槍的可怕之處。
以上原創回答,碼字不易,喜歡的朋友請點讚評論、轉發關注,感謝支持!
馬克沁,這挺重機槍,開了人類自動槍械的先河,其誕生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類的戰爭模式,至少步兵扎堆密集的衝鋒,在擁有馬克沁重機槍的防禦陣地面前,堪稱割韭菜一般,讓人見識了什麼叫做殺人如麻。
相對於先前步兵手中打出一發子彈,就得裝填一發子彈的單發槍械來說,馬克沁於1883年發明,次年獲得了專利,採用彈鏈供彈模式的馬克沁重機槍,能噴出持續不斷密密麻麻的彈丸。
一挺馬克沁重機槍輸出的火力,就相當於數十支甚至上百支單發步槍,火力兇猛的馬克沁重機槍一經面世,就受到了軍方的高度關注。
採用槍管短後坐式自動方式,水冷式的馬克沁重機槍,口徑11.43mm,最初,是用6.4米333發帆布彈帶供彈的,此後,則被改為金屬彈鏈供彈。
重機槍中,馬克沁是較為罕見的能實施單發和連發兩種不同的射擊模式,理論射速每分鐘600發,但一般戰鬥射速控制在每分鐘100餘發,可通過射速調節器來調整,可見理論射速和實際射速有較大的差距。
駐羅得西亞(今稱辛巴威共和國)的英國軍隊,與當地麥塔比利-蘇魯士人的戰爭中,一支只有50餘人的英國地面部隊,在防禦陣地上,僅憑4挺馬克沁重機槍,就打退了5000多麥塔比利人的衝鋒,打死了3000多人,讓馬克沁重機槍名聲鵲起。
馬克沁重機槍一戰成名,包括清政府在內的許多國家軍隊訂購了馬克沁重機槍;此外,也有許多國家的槍械工程師對馬克沁重機槍進行了仿製,生產出了本國的重機槍。
德軍裝備了MG-08式馬克沁重機槍,在索姆河戰鬥中,在一天內據稱就打死了6萬餘名密集衝鋒的英軍士兵,成為一戰中被重機槍打死最多的一次戰役。
至此,馬克沁重機槍,迎來了列裝的高潮,許多國家的軍隊裝備了馬克沁重機槍,馬克沁重機槍也成了非常著名的殺人利器,自動槍械中的王牌,並在二戰中,成了許多國家軍隊的制式重機槍。
德軍儘管裝備了大量射速高、性能先進的MG-34/42通用機槍,但仍然裝備了數量不少的MG-08式馬克沁重機槍。
根據馬克沁重機槍仿製的民-24式重機槍,口徑改成7.92mm,採用100/250發彈鏈供彈,成了抗戰時期,中國軍隊對日作戰時,最主要的步兵火力輸出單元,參與了許多和日軍的會戰,在戰時有不俗的戰場表現,給予侵華日軍以極大殺傷,死於民-24重機槍槍下的日軍不計其數。
馬克沁重機槍被俗稱為「戰場收割機」!因為它的出現改變了戰場之上的態勢!
它的口徑為11.43毫米,槍重27.2千克,水冷槍管,採用彈容為333發6.4米帆布彈帶供彈,彈帶不夠還可以接續,理論射速為600發/分。因為它的出現致使騎兵與步兵的集團衝鋒成了活靶子!最終讓騎兵這個曾經不可一世的超級兵種永遠地退出了歷史的舞臺!著名導演史匹柏拍攝的電影《戰馬》,裡頭就充分了展示了馬克沁重機槍對騎兵集團衝鋒時的恐怖威懾力!
馬克沁機槍在發射瞬間,機槍和槍管會扣合在一起,它利用火藥氣體能量作為動力,通過一套機關打開彈膛,槍機繼續後坐將空彈殼退出並拋至槍外,然後帶動供彈機構壓縮復進簧,在彈簧力的作用下,槍機推彈到位,並再次擊發。這樣一旦開始射擊,此機槍就能一直發射下去,直到子彈帶上的子彈全部打完為止,從而節省了裝彈時間。
在第一次大戰的索姆河戰役,德軍依靠馬克沁重機槍一天之內就打死了60000名英軍!所以血流成河的索姆河戰役也被稱為「一戰絞肉機」!
我們中國接觸馬克沁重機槍也非常早,早在晚清末年洋務派大臣李鴻章就將馬克沁重機槍引入了中國!革命戰爭時期,它還曾陪伴過我軍度過了紅軍時代、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偉大的歷史階段!此槍的服役期之長,可以說是冠絕一時!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此槍仍在我國民兵部隊服役!
馬克沁機槍是一款由美國工程師帕特森於1862年發明的機槍,最初是為了用於美國內戰而設計的。它的最大特點是可以持續射擊,並且每分鐘可發射400-600發子彈,遠遠超過了手動裝填的步槍的射速。
在歷史上的戰爭中,馬克沁機槍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廣泛使用,被認為是改變了戰爭形態的一項技術革新。它的出現使得戰場上的火力突破了過去的限制,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對敵方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綜合來看,馬克沁機槍的確是一種極為厲害的武器,對於當時的戰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馬克沁機槍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支以火藥動力實現自動射擊的武器,它通過火藥氣體作用於槍管使其短後座,帶動肘節式自動機實現開鎖、抽殼、拋殼、裝填、閉鎖和擊發循環,因此有著極高的射速,達每分鐘600發。同時因為有一個設計合理的三腳架結構吸收後座能量,使得穩定性也很好。
在馬克沁之前人類不是沒有設計過連發武器,最有名的就是加特林機槍,但是加特林的轉膛當時是靠著人手搖實現的。如果搖動擊發柄的人訓練有素,心理素質穩定那麼加特林的射速也確實不錯,但是還是達不到馬克沁的這個水平。可是加特林的關鍵缺點在於,人的情緒總是會印象心理導致動作變形,戰場上隨著敵人越來越近,機槍手必然開始緊張,那麼搖動的速度就不均勻了,加特林很快就會出現故障。
馬克沁得益於機械加工水平的提高,所以零部件較為堅固,而火藥氣體自動排除了人的情緒因素。所以對機槍手的訓練要求大大降低了,同時相較於因為複雜的轉膛機構必須放在拖車式底盤上的加特林,馬克沁的系統重量其實算小的。這樣一來,進攻步兵就有了可以較為容易搬運的強大伴隨火力,而他的高射速和相對密集的彈著點也使得防守一方可以方便可靠的封鎖對手的前進路線。
這種變化帶來了作戰方式的極大改變!線膛槍以及栓動式步槍的出現使得步兵的射速極大提高,最開始的「排隊槍斃」戰術就此走入了歷史,馬克沁的出現讓步兵集群衝鋒的作戰模式也走入了歷史,把大家趕進了塹壕裡。
很多人喜歡舉例,英國羅德西亞殖民地戰爭中英軍一個排的四挺馬克沁打倒了數千祖魯人的衝鋒,其實這種對抗是不平衡的,祖魯主要還是處於冷兵器時代。真正有說服力的第一個戰例是日俄戰爭。雙方使用馬克沁機槍其實並不普及,但是正是這少量的機槍,在雞冠山和203高地等要塞爭奪戰中製造了可怕的屠殺。當時歐洲國家觀戰武官們紛紛寫報告提出了作戰模式應當發生轉變。
悲劇的是,這些報告很快被人遺忘了!!!十年後,歐洲的戰場上,索姆河會戰雙方都大量裝備了機槍,但是開始階段使用的步兵戰術仍然是集團衝鋒模式,結果就發生了規模更大的屠殺!回過神來的交戰雙方,都乖乖的開始挖戰壕了……
不過人總是不容易接受教訓的,東歐和蘇俄國家因為裝備的機槍數量還是相對較小,所以一戰後仍然存在大量的騎兵衝鋒,畢竟馬衝刺速度比人快了十來倍,機槍數量不大的時候仍然看不出來這種可怕。那需要日後大量裝備重機槍和輕機槍去教育了……
還有不接受教訓的就是日本了……因為國土狹小資源貧乏,舊日本軍隊一邊認識到機槍的重要,另一邊還在強調「刺刀衝鋒」。也許是他們當時主要欺負中國,面對的對手機槍數量也是非常有限,而且缺少掩護的炮火,沒法形成完整火力配系,可以被他們的擲彈筒和92步兵炮很容易壓制。
但是到了瓜島上,第一次面對美軍進行陸戰的時候,一木支隊因為讓約翰.巴斯隆中士用一夜之間用兩挺馬克沁撂倒了上千人之多,結果寸步難進。
最後總結一句話「什麼讓兇悍草原民族變成了田園牧歌式的溫和牧人?——馬克沁!」
有多厲害呢?
我們總是聽說一個詞,叫做,劃時代。
什麼叫做劃時代呢?
就是說,自從有了這個東西,上一個時代終結了,新的時代開始了!
而馬克沁機槍,就是這麼一種劃時代的產物。
在馬克沁機槍發明之前,戰爭的主要形式是排槍陣,就是一群人在50-100米的距離內,互相用單發火槍槍斃,一場戰爭死不了幾個人。
決定勝負的,往往是看雙方誰先受不了而陣線潰散。
這個時候,騎兵,這個持續了幾千年的戰場之王,依然是可以一錘定音的重要兵種。
而馬克沁機槍出現後,單位範圍內火力的密集度達到了一個質的改變,尤其是馬克沁和鐵絲網配合,士兵想要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更是直接淘汰了騎兵這個驕傲了幾千年的兵種,使得以前被當做戰爭決定力量的戰馬只能被當做輔助兵種,甚至只能被當做馱馬去拉裝備!
更是把人類逼成了地鼠,硬是把本來要在地面衝鋒、迂迴、閃轉騰挪的地面部隊,逼得只能靠挖地洞打仗!
用我的矛與盾的發展理論來說,馬克沁是新時代的矛,它的出現,使在它以前的所有盾都變成了笑話!
在 1916年的索姆河戰役中,僅 一天的時間,英國損失了21000人,其中許多人被Spandau機槍(上圖,德國版的馬克沁機槍)殺死
第一次世界大戰通常被稱為「機槍戰」,原因是諸如馬克沁重機槍之類的自動武器的使用 。
炮火實際上殺死的人數多於機槍,但統計數字根本沒有傳達出在西線面臨全自動武器的歐洲軍隊的恐懼。例如, 在1916年的索姆河戰役中,一天之內,英國損失了21000人,其中許多人被Spandau機槍(德國版的馬克沁重機槍)殺死。
馬克沁機槍(Maxim gun)是1884年由英國爵士馬克沁發明的第一種全自動式的機槍,發射7.7 x 56mmR(.303 British)子彈。全自動發射,射速550—600發/分鐘,槍口初速744米/秒。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所有戰鬥部隊都裝備了馬克沁重機槍。早期的槍迷包括德國的皇帝Kaiser和俄羅斯的沙皇,這也為德國和俄國大量裝備馬克沁重機槍打下了基礎,即使它是英國人發明的。
機槍的出現意味著少數人第一次具有可以擊殺大量敵方步兵的能力。馬克沁重機槍於1893年進行了首次大規模屠殺,距槍的發明僅八年時間。非洲羅得西亞憲章公司的五十名英國保安人員帶去了四挺馬克沁重機槍對付祖魯族的部落成員,在不到90分鐘的時間內殺死了3000名參與進攻的祖魯人。
1898年9月2日,當赫伯特·基奇納爵士(由年輕的溫斯頓·邱吉爾協助)在尼羅河的奧姆杜爾曼遇到了穆斯林原教旨主義者大軍時,馬克沁重機槍展開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戰鬥。英軍殺死或打傷了2萬多名敵人,而僅付出了極小的代價。
馬克沁的強大威力讓馬克沁爵士成名,英國詩人兼愛國主義者海萊爾·貝洛克曾說:
「不管發生什麼,我們都有馬克沁機槍,而他們沒有。(Whatever happens, we have got the Maxim Gun, and they have not.)」
在1898年的恩圖曼戰役中,英軍也以機槍的優勢造成大量蘇丹騎兵的慘重傷亡。
在1904年爆發的日俄戰爭中,俄羅斯帝國陸軍配備的馬克沁機槍只有1899年採購的58挺,在戰敗前增購了450挺,雖然數量不大,但是在防衛旅順的作戰中配合由鐵絲網與壕溝精心設計的陣地,成為日本陸軍的屠殺絞肉機;日軍雖然在1895年曾採購少量馬克沁機槍,但是在權衡步兵攜帶能力後轉向採購法國研發的哈齊開斯機槍,且數量也乏善可陳,該戰役傷亡中有近半是由於馬克沁機槍造成。
早期馬克沁機槍較嚴重的問題是火藥硝煙讓槍枝布置地點極易遭到察覺,但是在馬克沁的兄長,化學家哈德遜·馬克沁開發出配合馬克沁機槍的無煙火藥後,馬克沁機槍的戰術價值得到飛躍性的改善,改進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索姆河戰役中得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