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為什麼二戰時美蘇不將日本分裂成兩個國家?_二戰日本為什麼不轟炸美國本土

科技歷史說說: 當年的日本,被瓜分給了4個國家,東京大阪都被劃分給了中國。 現在的日本,其實也已經是分裂後不完…

科技歷史說說:

當年的日本,被瓜分給了4個國家,東京大阪都被劃分給了中國。

現在的日本,其實也已經是分裂後不完整的產物。

二戰末期,隨著德國在蘇聯戰場上的失敗,已經窮途末路的日本,幾乎接近瘋狂。

提出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1億玉碎計劃計劃。

這個一億玉碎計劃到底有多麼恐怖呢?

1941年12月7日,膽大妄為的日本,已經近乎痴狂,原定的北上蘇聯計劃吃了敗仗,並沒有得到想要的資源。

不僅內耗嚴重,而且為了維持高強度的對外戰爭,國民生活苦不堪言,為了緩解當前的窘況,日本決定調轉船頭南下。

但是要想實現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偉大目標,就需要解決掉美國這個大麻煩。

畢竟兩者之間的利益衝突已經到了不能不爆發的階段。

日本決定冒險偷襲美國珍珠港海軍基地。

當然,這次的戰況相當良好,打了美軍一個措手不及,讓美國太平洋艦隊元氣大傷。

僅僅在事發後第2天,咽不下這口氣的美國,就開展了報復性的關島戰役。

沒想到這時候猶如開了狂暴狀態的日軍,再一次繼珍珠港事件,大敗美軍。

極大增強了日軍的囂張氣焰。

只可惜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

本著有仇必報的原則,時隔三年,已經恢復實力的美軍,也在1944年發動第2次關島戰役。

顯然這次是有備而來,通過先進的蛙跳戰術,越過日軍防守的重要關卡,強行切斷日本的海空交通線路,進一步建立美國海空軍戰略基地。

為了這次戰役的勝利,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尼米茲上將,不僅親自指揮,而且出動了美國第五艦隊,以及第58航母特混艦隊,整整640多艘軍艦以及1000多架艦載機。

甚至還包括620架陸基飛機。

總兵力高達12.8萬人,也通過奇襲行動的方式,對日本發動突然襲擊。

1944年8月3日,駐守在提尼安島附近的上萬名日軍,幾乎被全殲,就連日本第一航空戰隊的司令官角田覺治中將,也因為戰敗,不堪受辱,畏罪自殺。

隨後,就連日本關島守軍最高指揮官,時任日本第31軍司令小畑英良中將,也隨之切腹自盡,島上的18,000多名日軍,也都盡數戰死。

也基本上宣告了美軍這次奇襲行動的大獲全勝。

與此同時,這也作為日本方面在太平洋戰場上大幅潰敗的開端,進一步加劇了日本內部統治集團的隱藏矛盾。

當年日本軍國主義代表人物東條英機,也都被迫辭去了首相職務。

但即便是這樣,隨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統一戰線,曾經囂張到不可一世的日本,也不得不面臨現實問題,國內百姓民不聊生,對外戰爭處處碰壁,日本百姓都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眼看沒有辦法平息民生民怨,已經大勢已去的日本,在1945年初,居然提出了1億玉碎的戰略計劃。

就是想要通過車輪戰以及人海戰術,無所不用其極,臨終前也要反咬一口,將當時登陸日本本土的美軍,徹底摁死在日本。

擺明了這是要同歸於盡,當時瘋狂到什麼地步呢?

由於在菲律賓巴丹半島戰役中,日本遭受巨大失敗,進一步將馬尼拉的深水港拱手相讓,可謂是屋漏偏逢連陰雨,唇亡齒寒的道理自古有之,所以直接導致日本失去了庇佑的門戶 ,不僅連日本本土赤裸裸暴露在美國海軍炮火之中,就連重要的東京,也都岌岌可危了。

可即便是這樣,腹背受敵的日本,依舊打算負隅頑抗,戰鬥到底。

哪怕是盟軍轟炸了日本重要的軍港、機場,企圖喚醒已經迷失自我的日本,卻依舊無濟於事。

即便是日本的軍工產業幾乎接近於癱瘓,無辜的平民百姓也在轟炸之中不幸遇難,但卻依舊沒有讓日本高層認識到形勢的嚴峻。

尤其是當年以東條英機為首的狂熱派好戰分子,徹底瘋狂。

好在1945年初,日本軍部還算是有所收斂,制定了生死存亡的本土決戰計劃,目的就是想要通過哪怕犧牲全體國民的性命為大家,也要守住日本國土。

所以就在這樣的大背景前提下:

日本陸軍大將阿南惟幾,直接在告全軍將士書中,明確提出了1億玉碎的口號:

「一億國民總玉碎,彈草如泥,匍匐山野,確信神州不滅,亡國永存。」

可謂是幾乎失去了理智,已經拿普通百姓的性命,作為賭注,來保護那點卑微的尊嚴。

不論是男女老幼,不論採取什麼手段,哪怕不惜派出孩童、女大學生,去跟裝備精良的美軍殊死搏殺。

當時已經認識到事情不對勁的盟軍,果斷採取了另一種作戰方式。

別看這樣的反撲看似毫無意義,本身就是傷敵1000,自損800,而且即便是贏了,也難免遭受口誅筆伐。

畢竟日本傾盡全國之力,還是相當之恐怖的,男性從15~60周歲,女性從17~45周歲,都有義務加入國民義勇戰鬥隊。

預計兵力可以增加到2,800萬。

而且當時的東條英機甚至做起了春秋大夢,一旦本土作戰失利的話,都打三槍,日本整體搬遷到中國東北長春,還想要借著頑抗的精銳關東軍,來繼續他那春秋大夢。

只可惜一切都失算了。

日本不僅在中國遭遇強烈的反擊,就連蘇聯也打算給關東軍一點顏色看看,想要出兵東北,而當時的美軍呢?

也掏出了自己的秘密武器,就是當時被德國搶先發現想要研製成功,卻沒有搞出來的原子彈。

美國雖然率先搞了出來,但卻一直沒有施展的機會。

剛好借著這個契機,試試這個秘密武器的威力,同時也威懾一下日本。

1945年8月6日,人類歷史上首枚原子彈,代號小男孩,由美軍保羅·提貝茲,駕駛著一艘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在廣島上空大約9448米的地方,投擲而下。

三天以後,第2名代號胖子的絢爛煙花,在日本長期上空550米處綻放。

距離爆炸中心500米以內,絕大多數人幾乎當場死亡,隨後伴隨著強大的核子塵埃放射,以及大面積的輻射,死亡人數從9萬遞增到14萬,截至1950年已經共計有20萬。

如此恐怖的威力,當年日本發動的1億玉碎計劃,瞬間也就被震懾到支離破碎。

如此強大的壓迫力,也讓一直強硬如斯的日本政府,終於低下了那高昂的頭顱,選擇無條件投降。

那麼日本投降了,究竟該如何處置這個二戰之中罪大惡極的破壞分子呢?

說實話,美國沒想過,蘇聯想過,但還沒來得及制定計劃。

這是為何呢?

簡單點來說,原本以為讓日本投降,必然會是一場惡戰。

不論是蘇聯、美國,還是當時的中國,甚至遠在歐洲的英國,都已經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可哪裡想到?

前一秒還喊著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口號,下一秒隨著那兩顆絢爛煙花的爆炸,日本人直接慫了。

突如其來的投降,儘管在情理之中,但屬實有點意料之外了。

因為原本按照盟軍計劃部署:

要想啃下日本這塊硬骨頭,美國也沒有十足的把握,主要也想通過蘇聯,聯合中國,英國跟幾個實力強勁的盟軍,將日本徹底打服。

然後就可以順順噹噹瓜分戰利品了。

早在1945年5月,隨著德國的投降,如何佔領日本?也已經被盟軍提上日程。

主要就是通過一分為4的方式,建立各國的佔領區來共同肢解日本:

擁有發達基礎設施的核心區域本州島,初步控制權必須掌握在美國手中,工業發達的九州島交給英國軍隊佔領,農業資源豐富的四國島,可交給中國派兵駐紮,而北海道和本州北部,放心的交給蘇聯駐軍。

原則上是這樣,具體的領土劃分,就是中國佔領四國島,並且和美國共同分享大阪府,以及與美國,英國,蘇聯共同瓜分東京都。

蘇聯佔領北海道和本州島北部,美國在佔領本州島中部發達地區,英國的則佔領九州島和本州島的中國部分地區。

當然,美國作為當時這項計劃的牽頭人,擁有優先選擇權。

其實當時的美國幾乎沒有受到多大的戰亂影響,所以總之打算布置80萬兵力,提前完成部署。

隨後才打算讓蘇聯、英國、中國入駐。

其中的主要原因也很明顯,美國那兩顆絢爛的煙花,直接促成了日本投降。

以至於蘇聯沒有用多大勁兒。

中國和英國甚至都沒有來得及出兵日本。

這一切就都結束了。

理想是美好的,現實也是骨感的。

計劃永遠跟不上變化。

眼看著這塊肥肉,也掉不到嘴裡,二戰期間損失慘重的英國,率先放棄了日本的瓜分權。

畢竟自己曾經的小弟,印度也都在那獨立,主次還是要分明的,哪裡有空管日本呢。

更為重要的是,當時的日本其實已經幾近癱瘓,對於英國而言,沒有太大的戰略價值。

對於當時的中國而言,日本犯下下滔天罪行,必須要拿出一部分來抵債。

也合情合理,只不過在日本投降後沒多久,老蔣卻突然把矛頭轉向內戰,對於出兵佔領日本這件事,始終不積極。

忙著搞內戰,結果時間久了,也幾乎快把這事兒忘了,後邊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反觀美國和蘇聯呢?

二戰是結束了,但他們之間的鬥爭才剛剛開始,美蘇爭霸格局的形成,反而也讓他們無暇顧及對日本的收編了。

而且為了對抗蘇聯,日本居然給美國當小弟,為此徹底撕破臉了,蘇聯只能通過佔領日本北方四島,來表明自己的態度。

直至現在,日本和俄羅斯關於北方四島的歸屬權問題,也一直爭論不休。

儘管日本沒有被分裂成兩個國家,但其實對於本身就猶如彈丸之地的日本,當年丟失北方四島,也一直讓他們捶胸頓足。

如果真的按照原計劃執行,那場面簡直不要太有趣。

咱們是不是可以都不需要籤證?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去日本島上浪一圈呢?

小約翰說:

其實一開始是想分裂日本的,不是兩個,而是四個:

按照盟軍最初的構想,佔領日本後,要把日本分為四個部分:美國,佔領大部分的本州島。英國,佔領九州島和一部分的本州島。中國,佔領四國島和東京大阪各一部分,蘇聯佔領北海道以及本州島北部。

那麼為什麼這個構想沒實現呢?

因為日本降了!降的太快,這是盟軍完全沒想到的,也是盟國各國沒有準備好的。

盟軍對日本投降沒有心理準備

在1945年,如果你問美國人對日本人的看法,他們大概率會說出一個詞——「crazy」,瘋狂。

1945年的日本人,在盟軍眼裡就是瘋子。

美國人也好,英國人也好,從來沒有見過二戰日軍這樣的軍隊:他們不知道怕死是什麼東西,他們不知道恐懼是什麼感覺。他們可以整個師團成千上萬人毫無顧忌的奔赴死亡,沒有絲毫的畏懼。

要知道,在1945年,美國人對日作戰中提的最多的詞就是「一億玉碎」。

啥叫一億玉碎呢?

「玉碎」這個詞來自於1942年的阿留申群島戰役,當時的阿圖島上,2600名日本守軍,經過數日激戰之後,僅僅有28個人因傷被俘,其餘所有人全部陣亡。日本軍部為了鼓舞士氣,給這種「英勇」的獻身精神起了個名字,叫做「玉碎」。

從哪之後,「玉碎」就成了日本人死亡的代名詞,戰場上無論你是被打死的燒死的還是走路摔跤磕死的,通通都叫玉碎。而日本兵也的確比較「爭氣」,在太平洋戰爭中,日軍的「玉碎率」那是相當的高:

1944年,塞班島戰役,日軍共四萬三千人,陣亡了四萬一,兩千人被俘虜。

1945年硫磺島戰役,日軍共兩萬三千人,僅有一千人被俘,餘者全部戰死。

1945年衝繩島戰役,日軍十萬人,戰敗後七千人被俘虜,這是太平洋戰爭中美國俘虜人數最多的一次,不到日軍總人數的十分之一。

不得不說,在武士道洗腦下,日本軍人成了最瘋狂的戰士,他們甚至克服了人類最基礎的本能——對死亡的恐懼,所以他們能幹出開著飛機撞軍艦的事情。神風敢死隊這種組織,是美國人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想像出來的:

所以,在1945年,美國人明顯感覺到隨著戰爭越來越逼近日本本土,日本人的抵抗越來越瘋狂,美國的傷亡也越來越大。面對著日本人未來的抵抗,美國人心裡也沒有底。

恰在此時,日本人提出了「一億玉碎」計劃。當時的日本,滿打滿算有一億人左右。日本軍部準備讓全日本的一億人全部上戰場。男女老少有槍的拿槍沒槍的自爆,哪怕拿著鋤頭菜刀也要上戰場,準備全民族跟美國人同歸於盡。

1945年日本投降時,他們還有53個整編師團,還有號稱三千萬人的預備役部隊。實際上日本此時的青壯年已經死的差不多了,這些部隊裡都是一些老弱病殘。可是不要輕視老弱病殘,老弱病殘要是敢玩命,也是很可怕的。納粹德國在窮途末路之時,柏林保衛戰也給蘇軍以巨大的殺傷。而日本人很顯然在力量上和抵抗意志上強出德國太多。

所以,美國人是完全相信日本人要搞「一億玉碎」的計劃的,他們也的確相信日本人能做到。美國中將李梅就主張在登陸日本之前先用燃燒彈把整個日本的城市農村都犁一遍,用他的話說就是「日本人唯一能聽進去的就是爆炸聲」。

日本投降之路

前面說了,美國人沒想到日本人會投降。

在當時,美國海軍和陸軍聯合制訂了登陸日本的計劃。登陸九州島的計劃叫做「冠冕」,登陸本州島的計劃叫做「奧林匹克」。美國人預計,佔領整個日本的話,至少需要付出八十到一百萬人的傷亡。

美國軍隊裡,最普通的勳章是紫心勳章,獲得門檻很低,只要在戰場上負傷就能得到(甚至生病都能得到),二戰時美軍基本人手一份。為了登陸日本,美國軍隊足足製作了五十萬枚紫心勳章,準備發放給負傷的美軍士兵。

後來由於這場戰爭沒有開打,直到阿富汗戰爭結束,這匹勳章都沒發出去五分之一。

在1945年8月,8月9號蘇聯踩著點向日本宣戰(美蘇約定在德國投降三個月後蘇聯對日開戰),蘇聯紅軍攻入日本關東軍。但出人意料的是,蘇聯人的進展幾乎是以小時來計算的,關東軍號稱有七八十萬人,三天就被蘇軍所粉碎了。

在此之前,曼哈頓計劃出了成品,兩枚原子彈造好了。

杜魯門總統決定扔一枚看一看效果,一則看一看殺傷力,二則也震懾一下日本,三則也震撼警告一下蘇聯。

8月6號,蘇聯出兵的前三天,美國投下第一枚原子彈——廣島原子彈「小男孩」。

原子彈投放以後,美、蘇、日,全都是懵逼的。

由於之前沒有過核彈的實測實驗,美國人對核彈究竟有多大殺傷力也沒有一個很具體的概念。在他們的想像之中,這就是一種威力巨大的炸彈,比德國扔在布列斯特的那個還要大上百倍的那種。

但廣島原子彈爆炸之後,整個廣島沒有了!整個城市在幾秒鐘之內就被炸成了平地,八九萬人幾秒鐘就沒了,這是美國人完全沒有預料到的。

多年以來一直有人好奇,為啥當年廣島原子彈沒有扔在東京呢?

有人說是美國人為了「做人留一面,日後好相見」,有人說是為了保護東京的古建築等等。那都是無稽之談,美國人之所以不轟炸東京,是因為當時的東京是這樣的:

在廣島原子彈之前,東京已經被美國的李梅(就是上面說話的那位)BBQ戰術給燒的啥也不剩了。李梅將軍是個狠人,他為了炸東京,結合了日本的木製建築的特徵,專門發明了凝固汽油彈。在1945年的前幾個月,整個東京被美國的燃燒彈燒的跟煉鋼爐一樣,已經完全喪失了轟炸價值。

廣島和長崎,是日本在二戰末期最後的兩個相對比較完整的工業城市,美國人用一枚原子彈,一瞬間就把廣島給抹去了。

日本軍部用了將近一天的時間才真正明白了廣島發生了什麼,他們的抵抗意志極大動搖了。

本來想一億玉碎,沒想到美國人發明出了原子彈這麼個超級粉碎機,照這麼個驅使下去,想要跟美軍同歸於盡,於儘是肯定的,同歸估計夠嗆了。

所以在廣島原子彈爆炸之後,投降就立刻成為了日本軍部第一議案。

然後三天之後,長崎原子彈爆炸了。

兩枚原子彈徹底摧毀了日本人的抵抗信心,天皇和日本軍部經過最後幾天痛苦的討論後,在8月15日宣布投降。

其實當時美國已經用盡了自己僅有的兩顆原子彈,再造一顆需要一年,只是日本和蘇聯不知道而已。

關於戰後日本的劃分

日本的投降,打亂了盟軍之前的部署。

在美國人原計劃中,消滅日本陸軍,需要美蘇合力,所以本州島北部歸蘇聯,南部歸美國,因為日本這塊骨頭太硬,美國一口啃不下。

可是在日本投降的時候,蘇聯軍隊剛剛攻下南千島群島(也就是現在日本所說的北方四島),還沒來得及進攻北海道。

史達林此時要求美國不要接管北部日軍,由蘇聯負責受降北海道及本州北部日軍。

但杜魯門堅決的拒絕了蘇聯的要求,快速受降了整個日本本土的日軍。此時的杜魯門已經不需要蘇聯的協助,所謂念完經打和尚,現在連經都不用念了,直接不讓蘇聯和尚進門了。

史達林本來還有點憤怒,但是蘇聯軍隊高層制止了他。為什麼?沒必要啊!日本北海道一塊鳥不拉屎的農業區,佔領了也沒啥油水,為了它跟美國人撕破臉,不值當!

那麼原計劃裡佔領日本的四國裡,蘇聯只得到北方四島,英國和中國呢?

美國倒是並不反對英國和中國佔領屬於自己的那一塊日本領土,可是這倆國都沒出兵。

英國人在二戰結束的時候,已經窮的快當褲子了。國家黃金儲備全部消耗光,老百姓吃配給糧(這是兩百年都沒有發生過的事),整個國家百廢待興,加上殖民地鬧事,英國人此時忙的焦頭爛額。什麼?日本九州島???還是讓他們自生自滅吧。

中國人倒是準備好了接管四國島,連部隊和將領都選好了,準備讓孫立人帶著他的遠徵軍老班底去接管四國島和東京大阪的一部分。

結果呢?

還沒等中國這邊的接管部隊整訓完事,國共就開始摩擦了,蔣介石說小孫你先等等,這邊可能有事情需要你做……

後面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

總之,日本算是撿了個大便宜,在合適的時候投降給了合適的人。如果日本現在真的分成了四份,那現在的局勢想想也是挺有趣的呀!

Mer86說:

現在的日本,實際上已經是被美國和蘇聯瓜分後的產物。

蘇聯進攻日本之前,整個千島群島、整個朝鮮半島、半個庫頁島以及中國的東四省,都是日本的控制範圍。日本當時把蘇聯在東北亞的所有擴張路徑都給堵死了。蘇聯的遠東海軍想要擴張,根本就沒有出口。

到了1945年2月,美蘇英三國首腦齊聚雅爾達開會。在這個會議上(其實就是一個大國的分贓會議),美國將日本在北緯38度線以北的領土劃為蘇聯佔領區,其餘為英、美佔領區。後來美國把四國島單獨劃出,也邀請中國也派兵佔領。

同時美國還承諾,蘇聯佔領千島群島後,擁有這一地區的主權。蘇聯當時還想要北海道的領土主權,但被美國拒絕。

雖然美國拒絕了蘇聯吞併北海道的請求,但是按照會議上談好的劃分協定,半個本州島,整個北海道島以及日本控制的北朝鮮、中國的東四省,仍然是蘇聯的受降範圍。

如果按照這個方案,日本基本上也就跟德國一樣了。美國是魔鬼,蘇聯是禽獸,禽獸比魔鬼更恐怖,日本人心裡很清楚。

同時,美國人心裡也很清楚。如果把半個日本劃給了蘇聯,那麼蘇聯在東北亞地區就有了一個很大擴張突破口。如果讓蘇聯在東北亞搞擴張,那麼美國在整個北太平洋的軍事壓力會特別大。但凡還有一絲轉機,美國都不願意與蘇聯平分日本

但是由於日本當時的軍方太軸了,堅持要跟美國決戰,甚至叫囂要一億國民總玉碎。尤其是衝繩戰役後,美軍死傷慘重。為了減少士兵的上完後,美國也就只能極力拉攏蘇聯儘快向日本宣戰。即便這會導致日後蘇聯在遠東獲取巨大的利益。

這裡插一句,因為美國有求於蘇聯,所以蘇聯藉此機會敲了一把,成為最大贏家。除了半個日本外,還包括讓美國同意外蒙古的獨立,承認蘇聯在中國東北的利益,給中國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結果沒想到,當美國投下原子彈後,蘇聯居然下山摘桃子了。更讓人沒想到的是,日本對本土決戰也產生了動搖。

就在日本投降的前幾天,蘇聯在中國東北狂掃關東軍,日本的抵抗決心瞬間奔潰。為了督促日本投降,也為了警告蘇聯,美國在長崎投下了第二顆原子彈

日本受此恐嚇,居然立即就宣布投降了。並且天皇還在第一時間派代表去菲律賓找麥克阿瑟談判,要求美軍儘快登陸日本。否則半個日本就將要插上蘇聯紅旗。

看到日本宣布投降,蘇聯認為投降只是日本單方面的決定,拿下千島群島不能因為日本的投降而停滯。因為美國已經許諾了千島群島的主權歸蘇聯。

於是就在日本投降後的第三天,也就是1945年8月18日,蘇軍發動了千島戰役。之後的兩周時間內,蘇聯迅速控制了日本佔領的千島群島和庫頁島的南部。

可是此時,蘇聯還想進一步行動,也就是得到北海道,控制半個日本。

看到蘇聯如此搶地盤,美國新任總統杜魯門怒了。他不是羅斯福,沒有那麼好說話,他是將蘇聯當做死敵來看待的。於是杜魯門迅速派人與蘇方攤牌,態度十分強勢,絲毫不肯做出半點讓步。

史達林考慮到當時蘇聯的整體實力明顯不如美國。蘇聯是半殘廢狀態,美國是火力全開的狀態。真要打起來,蘇聯明顯要吃虧。

並且,雖然蘇聯的陸軍很強,但是攻打北海道主要看海軍,蘇聯的海軍太差。如果蘇軍與美軍開戰,沒有海軍支持,那麼在作戰當中,蘇軍就沒有主動權可言。

這還僅僅是常規軍事力量的對比,美國當時手上還有原子彈。雖說美國當時沒有現成的原子彈,可是蘇聯並不知道這個情報。

於是乎,在這種實力差距,以及原子彈的威懾作用下,蘇聯最後做出了讓步。可即便是史達林讓步了,蘇聯在遠東地區依然獲取了巨大的利益

首先,蘇聯脅迫美國同意外蒙古獨立,這是一個巨大勝利。並且大連商港國際化,蘇聯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掠奪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一半的經營權,美國也都沒有出面阻止。儘管中國不同意,但是根本沒有國家理會中國的意見。

其次,蘇聯實際佔領北方四島,獲取了鄂霍次克海的擴張通道,這也是巨大的勝利。蘇聯在出兵之前,它的整個鄂霍次克海都是被日本給堵住的。打通了這片區域後,蘇聯在遠東的勢力範圍大大的增加了。

相比於這些既得的利益,一個北海道,似乎也就不重要了。

總的來說,按照美蘇的原計劃,半個日本要劃給蘇聯佔領。但是美國吸取了德國被分區佔領的教訓,在日本問題上堅決不妥協。因為蘇聯一旦插足日本,蘇聯海軍就可以通過北太平洋航道進攻美國,美國基於軍事上的考慮,並且在擁有原子彈的優勢下,果斷的回絕了蘇聯的要求。

至於蘇聯方面,在奪取庫頁島和整個千島群島後,蘇聯已經基本達到了自己在戰前的戰略計劃。對於是否拿下北海道,蘇聯內部的意見也不統一,很多蘇聯高層認為:為了拿下沒有工業基礎,且比較農業還落後的北海道,與美國翻臉,不划算。經過權衡利弊之後,蘇聯也放棄了佔領北海道,乃至半個日本的計劃。

冷暖7v0d說:

事實上,在二戰結束前,同盟國已經草擬劃分日本的勢力範圍。分別是美國、蘇聯、英國、中國,由這四個國家佔據日本。那我們為什麼沒看到日本被分裂成多個國家?首先是英國的退出,經過二戰後,英國的實力大大縮減。英國人認為去遙遠的遠東佔據日本,利益難以保障。加上英國統治的殖民地,都在鬧獨立,沒有實力的英國也很無奈。再者,英國對日本的態度,遠沒有達到對德國的仇恨態度。最終心有餘而力不足,是英國最好的體現,實力衰落,殖民地動亂不止,他沒有心思去佔領日本。

然後是中國的退出,當時的國民政府,正在積極備戰,他要發動內戰,統一整個中國,因此,也顧不上去佔領日本。畢竟美蘇兩國,是同意國民政府去佔領日本的。最終蔣介石放棄了這個機會。如果能佔據日本,估計今天中國的士兵,就會出現在日本的領土上,只能說是可惜了。

那蘇聯呢?在日本本土上,蘇聯沒有佔據很大地區,北方四島算是一小塊。但蘇聯收回了被日本佔領的領土,比如庫頁島等地。那蘇聯為何不派兵去佔據日本?這就要說美蘇的爭霸即將開始。二戰結束後,1947年,美國和蘇聯進入冷戰。為了應對來自歐洲的威脅,蘇聯只能放棄佔領日本。因為蘇聯怕被兩面夾擊,美國在東部威懾蘇聯的遠東地區,歐洲在西部威懾蘇聯的莫斯科地區。

不佔領日本,就避免了與美國在遠東的激烈摩擦。加上海軍力量,本就是蘇聯的短板,二戰結束初期,蘇聯的海軍無法和美國相比。日本是個島國,想要佔領日本,是離不開海軍的。蘇聯感覺控制日本,沒多大意義。當然,蘇聯也想佔領更多的領土,畢竟他也不嫌棄領土大。只不過羅斯福死後,接手的杜魯門,拒絕了蘇聯要求佔據日本的北海道地區,蘇聯也無奈。

在蘇軍進攻朝鮮半島時,美國密電蘇聯,建議蘇軍不要越過38線,意思就是美蘇兩國劃分朝鮮半島。蘇聯給出的條件是,一是北方四島必須歸屬於蘇聯,二是蘇聯在北海道駐軍。鑑於蘇聯的條件,美國只同意第一條,第二條是以後再商量。結果蘇聯以為美國全都答應了,事實上第二條,美國是拒絕的。這就是後來蘇聯無法在北海道駐軍的原因,有美國在幹涉著,畢竟都冷戰了,矛盾已經公開化,之前的承諾都作廢。

當矛盾激化後,蘇聯面對美國擁有實的戰原子彈,也感到恐懼。蘇聯直到1949年,蘇聯才擁有實戰的原子彈。如果在日本問題上,蘇聯過於強硬,蘇聯也害怕美國的原子彈,畢竟當時,沒人知道美國生產了多少原子彈。等到1949年,日本和朝鮮問題,基本解決。事實上,日本北海道比朝鮮半島南部重要的多,美國寧願不要半島南部,也不會放棄北海道的。因為把北海道給了蘇聯,蘇聯就會擁有進出太平洋的口岸和基地。美國也無法完成對蘇聯的威懾,這是美國不願意看到的。

面對美國的威懾和實力,蘇聯最終放棄北海道的駐軍,也放棄了朝鮮半島南部。因為蘇聯海軍幹不過美國海軍,美國更有原子彈在威脅。就這樣,蘇聯無法在日本上駐軍,如果是羅斯福的話,估計還能實現,但杜魯門不是羅斯福,他的態度和手段,都要強硬些,明顯是針對蘇聯的。美國也最終實現自己獨佔日本的目標。這就是日本沒有在二戰後,分裂成多個國家的原因。可惜看不到南日本和北日本的局面了。

千佛山車神說:

如果沒有原子彈,今天恐怕就要出現兩個日本了

1944年6月6日,美英等國盟軍在諾曼第登陸,正式開闢歐洲第二戰場,而就在3個月後,美軍攻入德國本土。而僅過了一個月,蘇軍也攻入了德國的東普魯士,德國本土受到了兩面夾擊,至1945年4月25日,美軍兩軍在易北河完成會師。

考慮到攻打柏林會造成巨大的傷亡,美國政府最後將攻佔柏林的行動讓給了蘇聯人。而任憑邱吉爾如何規勸,艾森豪和杜魯門都執意放棄柏林,這氣得邱吉爾破口大罵。之後蘇軍佔領柏林,美、英、法、蘇四國完成了對德國的分區佔領。(盟軍佔領德國)

(不僅是德國,奧地利也被盟軍分區佔領)

在戰後,隨著冷戰的拉開,蘇聯和美英法在各自的佔領區內分別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東德」和「西德」,至此德國被分裂成兩個國家。

而奧地利的命運要相對好一點,在得到奧地利將成為中立國的保證後,史達林最後放過了這個阿爾卑斯山脈上的小國家,使得奧地利免於遭到分裂。

其實1945年初的美蘇的規劃中,日本在戰後也是要被中、美、英、蘇聯合佔領的。因為當時美國還沒有研製出原子彈,而面對瘋狂的日本法西斯,美國估計要拿下日本本土至少要傷亡150萬!這個數字比攻打德國的傷亡還要多,因此美國需要蘇聯的幫助。

在雅爾達峰會上美英蘇三國都想好了,美英先拿下日本衝繩群島,然後以此為基地從西南部攻入日本。而蘇軍則在拿下庫頁島和千島群島後,從東北部攻入日本,雙方南北夾擊,打他個生活不能自理。

至於戰後如何瓜分日本,美國也早就想好了方案。美國提出以北緯38°線為界,38°線以北的朝鮮半島和日本本土由蘇聯受降,而38°線以南的朝鮮半島和日本本土由美軍受降,此後的佔領地區也大致按照這個界限來劃分。(中美英蘇分區佔領日本示意圖)

如果這個方案真的執行下去,估計現在就有倆日本了,一個北日本,一個南日本。但在關鍵時刻,盟軍內部的勾心鬥角給了日本人倖存的機會。

按照美蘇達成的協定,蘇聯要再結束對德戰爭後3個月內對日本宣戰(此前蘇聯和日本一直維持和平)。但是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後,蘇聯卻遲遲不對日宣戰。很明顯,史達林的目的就是希望美軍能最大限度的消耗日本,然後蘇軍再來個秋風掃落葉,摘個桃子,撿個便宜。

眼瞅蘇軍在遠東地區隔岸觀火,美軍等不及了,恰逢此時原子彈已經研發成功,杜魯門決定往日本扔兩顆,看看效果。

1945年8月6日,美國向日本廣島扔下來一枚原子彈。兩天之後,蘇聯卡著三個月的時間點正式對日本宣戰了。

而就在蘇聯對日作戰的次日,美國又向日本的長崎投下了一枚原子彈,日本政府徹底扛不住了,8月15日天皇裕仁正式向盟軍無條件投降,此時距離蘇軍對日作戰才剛剛過去一個禮拜。

在日本投降後,美軍迅速接管了整個日本,到日本正式籤署投降書時,蘇軍才差不多剛拿下北方四島,而史達林見美國已佔領日本,於是下令蘇軍停止進攻北海道。

此後由於種種原因,日本由最開始的中、美、英、蘇四國佔領,最後變成了美國一家獨自佔領,日本也幸運地避免了德國的下場。

歷史不能假設,但如果美國沒有核平日本,那麼日本將會頑抗到底,屆時美蘇兩國就會攻入日本本土。說不定蘇軍在攻克柏林後,又要上演一出攻克東京的大戲。而就算美國最終還是扔了原子彈,蘇聯哪怕能早點對日作戰,那麼日本今天的結局也將會是完全不一樣的。

薩沙說: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根據雅爾達協定,蘇聯實際上已經獲利很大了。

當時蘇聯在戰後不但奪取了面積高達7.6萬平方公裡的庫頁島,還藉機佔領了整個薩哈林群島。

而其中南薩哈林群島,就是日本的北方四島,也被蘇聯武力佔領。

同時,蘇聯根據協議派遣軍隊奪取了朝鮮半島北部,又佔領了中國的東三省和內蒙古一部。

可以這麼說,當時蘇聯已經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日本剩下的只有本土的本州、四國和北海道了。

8月11日蘇聯成功登陸庫頁島和千島群島,幾天後高喊要「本土決戰」的日本人突然在8月15日宣布投降。

客觀來說,當時蘇聯還在北方四島激戰,並沒有足夠能力強佔北海道。

因為北海道的日軍兵力雄厚,蘇軍擅自進攻未必能夠短時間內勝利。

另外,根據協議,對於日本本土,是有盟國共同佔領,但僅僅是維持秩序,而不是當做自己地盤。

這不就等於自帶便當,為日本人做軍警嗎?

不但英美都要駐軍,還拉著中國、蘇聯一起駐軍。

但這種駐軍其實並沒有太多意義,因為不可能像東德西德、南韓北朝鮮一樣實際佔領,扶持自己的政府,最終都是要撤退。

既然要撤退,那麼佔領還有多大意義?

所以,中國根本沒出兵,英國也只象徵性的出兵幾千人,蘇聯也是乾脆不出兵,變成美國一家唱獨角戲。

其實,對於當時的蘇聯來說,它對佔領日本本土沒有興趣,更關注的是東北、朝鮮,這才是決定東亞秩序的關鍵。

翻開歷史書說:

我首先亮出我的觀點:二戰後的日本基本還算是幸運的。如果按照《雅爾達會議》的精神,來處理戰後日本的領土劃分的話。估計現在的日本很難成為一個發達國家了,說不定還會長期在內戰之中不斷的掙扎。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現如今的日本其實已經是美、蘇瓜分後的產物了。

很多人一定知道,日本目前領土上面存在點爭議的就是:北方四島了。不過這也沒啥可爭議的了,因為俄羅斯佔領北方四島那是二戰以後定下來的事情。這就跟德國被美、蘇分別佔領是一樣的。

很多人會有一個重大的疑問了:當年的戰勝國們為什麼沒有徹底把日本給瓜分掉呢?德國人戰敗以後那可是被四國佔領的,分別是:美、蘇、英、法。

二戰後的日本又是如何逃脫掉被多國佔領的情況的呢?

故事還得從1941年12月7日說起,這一天日本人帶著毅然決然的決心和勇氣——偷襲了美軍的珍珠港基地。第二天,也就是12月8日:美國人全面對日宣戰了。

日本人與美國人作戰了以後,才算是知道了一個事實:美國人原來不是假老虎,原來是只會吃人的真老虎。從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開打之後,日本人的優勢瞬間被美國人強大的生產能力給抵消了。

日本人在太平洋上的島嶼作戰中接連失敗,中途島海戰又讓日本聯合艦隊的主力無情的覆滅了。此後的瓜島戰役、馬紹爾島戰役、雷伊泰灣海戰等等戰役中,日本人幾乎都是處於失敗的狀態。

此時來到了1945年的2月份了,當時的太平洋戰爭中,正在進行血戰硫磺島的戰役;最後那個造成美軍傷亡7.5萬人的衝繩戰役還沒有開打。

不過美國人發現了一個重大的問題:越是距離日本本土越近,日本人的抵抗越是激烈,給美軍也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

此時正好是《雅爾達會議》的開會期間。當時美國人為了促使蘇聯儘快的對日作戰,給蘇聯人提出了優厚的佔領日本的條件,例如:庫頁島和北方四島歸日本、美蘇南北佔領日本等等。

當時蘇聯的心理狀態很清楚——座山觀美、日鬥。美國和日本打的越激烈豈不是對蘇聯越有利了。隨著羅斯福的死亡,整個美國對蘇的戰略發生了轉變,敵意也就越來越大了。

衝繩戰役讓美國人付出了7.5萬士兵的死亡,此時美國人對登錄日本的作戰開始猶豫和徘徊了。

戰爭打到7月份的時候,盟軍根據《波斯坦公告》宣布: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按照雅爾達會議的精神:蘇聯應該在5月份德國投降以後就對日宣戰的,可是蘇聯人那是一拖再拖。

於是,這個公告就成了中、美、英三國發出來的了。由於此時美國的原子彈已試驗成功,美國新總統杜魯門對於蘇聯的參戰並不抱太大興趣,所以未邀請蘇聯協商或署名,造成蘇聯頗為不滿。

其實在這個時候,美國人的態度就發生了重大變化了。1945年7月25日,麥克阿瑟就向杜魯門建議由美國單獨佔領日本,杜魯門也表示同感。杜魯門的意思很明確的表示:日本與德國的情況不同。

1945年8月6日,美國人在日本的廣島投下了第一顆原子彈。其實就在前一天,8月5日的時候,美國人的200架戰機又對東京及九州進行了轟炸。炸彈與原子彈齊下,日本又有十二座城市受到重創。

蘇聯人此時有點著急了,他們非常害怕一件事情的發生:萬一日本人直接對美國人投降了的話,那豈不是沒有蘇聯人啥事情了。雅爾達會議上面給蘇聯人的利益不也就成了泡影了。

於是乎,蘇聯在美國投下原子彈的第二天,宣布全面對日開戰——出兵東北打擊關東軍。其實美國人在日本投下第二顆原子彈的時間與蘇軍出兵東北的時間差不多,都是在1945年的8月9日的時候。

我們一起來看看:日本人在投降的最後時刻都在幹什麼呢?

1945年8月10日,美國人收聽到了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廣播。隨即發表了一道復文,意思是:日本投降以後,天皇必須聽命於美國佔領軍的話。不過後面還補了一句,那就是:日本到底要不要保留天皇,需要日本人自己做決定。

從8月10日到8月15日這幾天,日本人內部一直爭論一件事情,那就是如果美國人要懲罰天皇怎麼辦呢?

當時日本分兩派意見:一是,如果美國人不答應赦免天皇的話,就應該戰鬥到底;二是,沒有必要打下去了,還是可以無條件投降的。

不過最後時刻裕仁天皇做出了決定,說道:「我的異乎尋常的決定沒有變……」

8月14日的晚上,日本的主戰派們還準備挾持天皇的,不過最終失敗了。最終日本在8月15日這一天,裕仁天皇通過廣播向日本國民以及向全世界宣布:無條件投降了。

看完了日本投降的全過程以後,我們再來分析一下:為什麼日本沒有被分片佔領呢?

1945年8月15日,當日本投降以後的第二天,史達林致信杜魯門,提出蘇聯應佔領北海道北部。

可是杜魯門回信稱「我打算要日本本土各島——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的日本部隊向麥克阿瑟投降,並且已經為此做出安排」。

此時,蘇聯人立刻發起了對北方四島的進攻。可是蘇聯人的海軍實力太差,兩棲登陸作戰實力更差了。島上的日軍拼死抵抗導致蘇軍損失慘重。

另外一邊蘇軍從北海道準備南下搶地盤了,可是情況也差不多,進度比較緩慢。此時的美軍已經搶先一步開始登錄日本本土了,蘇聯人一看:希望全無了,還是繼續鞏固自己現有的地盤——北方四島。

按照以前的計劃,日本那是要被分區佔領的:蘇聯佔領北部、美國人佔據中部和關東、我們佔據四國島、英國佔據九州、東京由四國共同佔領的。

大家看看這個方案如果被執行下去的話,估計也就沒有現在的日本了。

可是隨著現實情況的發展卻出現了變化,蘇聯由於行動遲緩直接被美國人否決了;我們忙著打內戰沒時間去佔領;英國本身在二戰中損失就很大,又是美國人的盟友所以沒來。

最後就成了現在這種局面了:日本除了北方四島被蘇聯佔據以外,其餘的地盤都被美國人收入囊中了。

話說回來,蘇聯人當年是非常想和美國人平分日本的,當時他們提出由麥克阿瑟和蘇軍的華西列夫斯基共同擔任佔領日本的司令官。由於自己實在是不太爭氣,直接又被美國人給否決了。

我們一起來總結一下:日本為什麼在戰後得以保留,而沒有被美、蘇徹底的瓜分呢?

1、蘇聯人自己不給力,他們的軍隊沒能搶先佔據北海道,美國人搶先登陸以後不帶他們玩了。由於美國人明確地拒絕了蘇聯平分日本的方案。當時蘇聯人認為:為了一個小小的北海道與美國人徹底翻臉不划算,也就算了。

2、蘇聯在二戰期間與日本那是籤訂了《互不侵犯條約》的。蘇聯直到最後一刻才對日宣戰,自己貢獻比較小,所以也沒有理由與美國人平分日本。

3、當時日本還是有談判的價碼的。大家都沒有打算直接登錄日本本土作戰,畢竟這傷亡太大了。這樣一來,日本就有議價的空間了。至於到底投降誰才靠譜,我想日本人也不傻。

後來通過歷史的發展脈絡來看的話,日本人投降的對象好像真的沒有選錯。

隨著二戰的徹底結束、隨著美、蘇爭霸的全面拉開,日本搖身一變成為了:美國人在亞洲冷戰的橋頭堡了。

後來又隨著韓戰的爆發,日本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了,美國人開始大力地扶植起日本了。如今的日本依然是美國人在亞洲的一顆重要棋子和軍事基地。

電視劇裡看歷史說:

誠邀,如題。同為二戰戰敗國,為何日本沒有像德國那樣被蘇美分別佔領呢?小編以為可以這樣理解。

其實日本也被設想瓜分過。

早在日本投降前,其實日本本土就已經被同盟國劃分佔領了,同盟國當年瓜分日本的計劃如圖。值得注意的是當時計劃的是蘇美英中四國佔領日本,也就是說我們其實也有部分日本領土哦,大概就是今天日本的四國島一帶,只不過老蔣的國民政府忙著打內戰,不想抽出兵力去軍事佔領日本罷了,話說回來,要是當年把日本給佔領了,看他們還有啥說法來討要我們的釣魚島。

可惜,日本逃過一劫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日本人也許真的運氣好。由於蘇聯海軍的遲疑,蘇聯沒能及時佔領原計劃的北海道,英國邱吉爾也忙著歐洲重建沒有時間,實際上佔領日本的只有美國。而且美國極力想得到戰後遠東的利益,日本距蘇聯近,距美國遠,對於美國控制遠東有著非凡的戰略地位,於是日本在美國遏制蘇聯的陰謀下,得以逃過被肢解的命運。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史之策說:

不得不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世界格局有著極其重大的影響。先不說日本,先來談一談被分裂的德國。德國在戰後被分裂成了東德和西德,美國和蘇聯共同控制了德國的政治,也進一步隱隱地統治了德國的領土。

由於蘇聯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與西方國家的資本主義制度是一種天然敵對。於是西德在美、英、法的控制下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東德在蘇聯的控制下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隨著二戰後美蘇的冷戰,東德西德的關係日益緊張,西德在美國的扶持下經濟開始復甦,飛速發展的經濟對於發展相對較為弱小的東德,有著很強的吸引力。大部分來自東部的難民和逃亡的人在西德安家立業,開始了新生活。

更加自由、民主的西德很快就在經濟方面超越了東德。到90年代蘇聯解體,東德併入了西德,分裂了45年又重新統一的德國從此迎來了新生。

與德國有相同分裂情況的還有朝鮮。二戰後,同樣在美蘇的不同扶持下,朝鮮分裂成了現在的朝鮮和韓國。只是與德國不相同的是,朝鮮和韓國至今也沒能統一。抗美援朝就是朝鮮想要統一朝鮮半島,結果還是被美國所阻。美國還幫助韓國一路把朝鮮打到了鴨綠江,最後還是中國支援才緩解了危機。

但為何蘇聯解體後東德併入了西德,而朝鮮和韓國仍然還在膠著呢?韓國被美國扶持,美國希望通過韓國還控制亞太地區,對蘇聯和中國起監督、震懾作用。朝鮮雖然失去了蘇聯的幫忙,但他背靠中國。數千年來都是中國的番邦,並且自己也不願意就此臣服於韓國,於是雙方都宣布自己的是唯一合法政府,自然也是沒有辦法統一了。

日本與德國一樣作為二戰中的戰敗國,而且本身野心極大。有人問為何世界上其他國家沒有對他進行領土劃分呢?其實曾經是有的,中、美、蘇、英四個國家在二戰結束之前都有對日本的劃分計劃,那為什麼沒有實現呢?

在蘇聯的原計劃裡,是要佔領日本的北海道地區。但是由於蘇聯海軍的遲疑,行軍速度緩慢,只佔領了日本北方四島。當蘇聯想要進一步佔領日本的時候,此時日本已經投降。蘇聯如果再出兵日本就在名義、道理上落了下風。況且此時美國對日本已經實施了一定的控制,不想重蹈德國的覆轍再讓蘇聯插手戰敗國領土分裂的問題,準備實行自己單獨統治日本的計劃。於是竭力扼制蘇聯的進軍,這才使得日本逃過一劫。

中國是因為自己家的事還沒擺平。二戰結束後,老蔣把對戰重心指向了共產黨。他不允許國民黨和共產黨共治中國,於是發動了全面內戰。原本對日出兵到一半的中國也因此把軍事力量全都撤了回來,參與了國共內戰。奈何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發動國共內戰卻被共產黨打得近乎團滅,對日本也是顆粒無收。

一戰前的英國和二戰後的英國完全是兩個不一樣的英國,一戰前那個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國,在二戰後國力已經所剩無幾。並且由於日本距英國相隔遙遠,英國在當時已經快要維持不住歐洲的局勢和自己殖民體系的穩定了。所以他即使出兵日本對日本實施佔領殖民,也是一個賠本買賣,索性就不出兵了。

美國在對德國的劃分出現了問題,迫使美國不得不考慮要怎麼樣劃分日本,才能使得自己是最後的贏家。於是美國對原本計劃好的四國分制的日本採取了行動。美國的想法是讓日本被自己單獨統治。

甚至有人猜測美國放日本的那兩顆原子彈,就是為了提前結束太平洋地區戰鬥,儘快實行對日本的統治,阻止別的國家來佔領日本。而且美國此時作為世界超級大國,沒有中國與英國內部的擔憂,又正好借日本的手來威懾亞洲各國。於是到最後美國一定要保持日本領土的完整,並且也一定要好好扶持日本。

利刃號說:

在日本投降前,同盟國就已經做好了瓜分日本乃至東亞的準備。當時,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一敗塗地,美軍甚至已經打到了衝繩群島。而美英蘇三國首腦也在1945年2月,召開了「雅爾達會議」。雅爾達會議的結果也被稱之為是「雅爾達體系」,它規定了盟軍對德日的處置措施,包括蘇聯何時對日宣戰,各方如何「瓜分」在德日的利益,各自受降區的劃定。在雅爾達體系中,中華民國也被邀請到日本駐軍。但是,這並不代表著中國在當時的國際社會,尤其是在「雅爾達體系」中扮演了重要作用。「雅爾達體系」框架下,外蒙獨立,朝鮮一分為二,日本駐軍只能是美國,這些都是「安排」好的。而為了滿足蘇聯的「胃口」,美國將千島群島「割讓」給蘇聯,也允許蘇聯獲得南千島群島那四個島的控制權。

結果毫無疑問,外蒙真的從中國獨立出去並「迅速」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朝鮮當時的「受降區」也一分為二,只是北朝鮮不服「雅爾達體系」的結果,擅自向南朝鮮和美國發起進攻,直接導致了韓戰的爆發。而蘇聯也在這之前,出兵拿下了日本稱之為「北方四島」的南千島群島。而在這些基礎之外,其實還包括了對中國的「瓜分」,比如美國「承認」蘇聯在中國東北的「利益」。此外,中國大連港將成為「國際碼頭」,舊日本關東軍和偽滿經營的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蘇聯也將佔有一半的經營權,旅順港也將成為蘇聯海軍的軍事基地。不過,令國民黨,蘇聯,美英以及任何國家任何人都始料未及的是,抗日戰爭結束後,國共爆發了內戰,解放戰爭的打響,打亂了雅爾達體系在中國乃至東亞的所有規劃。

在解放戰爭中,人民解放軍摧枯拉朽的擊敗了數百萬國民黨軍,取得了全國的控制權。蘇聯在這一時候,也遭到了美國的施壓,迫退出中國。但是,1950年爆發的韓戰,又給了蘇聯進入中國東北的一個藉口,蘇聯空軍以協防為目的,在中朝邊界開闢了著名的「米格走廊」,而且還給了入朝作戰的志願軍大量的二戰軍事裝備。這其中,除了中國有著自己的考量之外,蘇聯也同樣渴望中國能夠出兵協助朝鮮人民軍抵抗北進的聯合國軍。一旦聯合國軍飲馬鴨綠江並站穩腳跟的話,蘇聯在遠東西伯利亞的「戰略大後方」也將不保。所以這一時期的發展可以簡單歸納為,美國並不想蘇聯染指中國,尤其是在中國境內駐軍,因為那樣會強化蘇聯在東亞的控制能力,美國勢力將遭到打壓。在蘇聯退出中國後,韓戰又給了蘇聯「回歸」的藉口和理由。

當然,蘇聯之所以對美國讓步,並不是對中國的主權尊重,而是迫於美國原子彈的威力。按照當時蘇聯的條件,雖然軍隊規模超過了600萬,而且裝備精良,但是很多物資都是美國供給的。美國的援助做支撐,蘇軍當時根本維持不了600多萬蘇軍的編制。要知道,這600多萬蘇軍不但無法從事生產,每天的消耗也是一筆巨大的開支,如果再加上裝備的話,蘇聯是難以滿足的。如果那時與美國重新開戰,國內廢墟一片的蘇聯將會直接失敗。蘇軍雖然規模龐大,但是後勤供給全靠美國,美國那時雖然已經用光了原子彈,但如果再生產的話,還是能夠在短時間內抵消蘇軍的規模優勢。而且,美軍當時的規模不比蘇聯少,兵力達到了830多萬人,雖然絕大多數沒有經歷過像蘇軍那樣的殘酷戰鬥,但是在裝備和彈藥的優勢下,還是不虛於蘇軍。

所以,二戰末期日本為什麼沒有被瓜分,而是被美國一家獨佔,根本原因在於美國的優勢太過於明顯。而中國之所以能夠逃過被再次瓜分的命運,還是因為新中國已經成立。緊隨而至的抗美援朝戰爭讓世界重新對解放軍有了新的認識。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聯合國軍一敗塗地,投入的資源不計其數,都沒有打贏數十萬志願軍。倘若繼續瓜分中國,直接面臨數百萬解放軍的話,那下場必然會更加悽涼。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2103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