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魯迅當年每月收入僅有350塊大洋,放到現在是什麼收入水平?_魯迅先生一生賺了多少錢

Mr0雷說: 購買力不能以單一的糧食價格或者房子價格作為參照,這兩種屬性已經有了變化。 首先,當年偉人去北大學…

Mr0雷說:

購買力不能以單一的糧食價格或者房子價格作為參照,這兩種屬性已經有了變化。

首先,當年偉人去北大學習,順帶做圖書管理員,月薪8塊。這個工資應該比較低,高於勤工儉學低於正常月薪,相當於現在在北京掙5千塊。這樣比350塊相當於25萬。

然後橫向對比,3500塊買了四合院,當年沒樓房,都是四合院所以不能算稀缺,只能相當於目前四環內大戶型價格。大概1500萬吧。這樣的話350塊相當於150萬。

取中間值的話,民國的教授確實工資高,和其他行業差距大,甚至和中小學老師差距也是極明顯。他一個月相當於現在拿七八十萬,年薪近千萬[笑哭]

故人史說:

1919年,魯迅花了3500塊大洋,在北京八道灣胡同買了一個三進的四合院,共有32間房,當時,魯迅的月收入350塊大洋,也就是說,魯迅用一年的工資,就能在北京買上一所四合院,放到現在,我們是難以想像的。

魯迅的工資在當時算什麼收入水平?

魯迅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上班相當於現在的公務員,他又是科長,薪水自然不低。

1916年2月,魯迅在日記中寫道:「本月晉升第三級俸,月工資從280塊大洋漲到了300塊大洋」。依據《魯迅日記》記載,魯迅在中華民國教育部任職,經過幾次加薪,薪水陸續漲到了300塊大洋。

這樣的收入情況,放在當時是什麼水平?

可以先和魯迅的「同行」們比,1912年在天津辦報紙的梁啓超,一年除去各項支出,「年亦僅餘五六萬金耳」,也就是每年賺五六萬塊大洋,大概每月有五千塊大洋。

1918年,22歲的作家茅盾,出版了一本暢銷書就能拿400大洋稿費,1920年擔任北大文科學長的陳獨秀,月收入是400塊大洋,蔡元培作為北京大學校長,月薪為600大洋,其他大學教授,每個月的工資也是400元大洋。

如果拿魯迅的工資和其他同時期的名人來比,其實算不上高,確實是「每月收入僅有350塊大洋」。

但是如果拋開當時的名家大師來看,如果拿普通人的工資和魯迅相比較,就會發現魯迅的工資已經相當高了。

當時魯迅所處的時期,一個普通的醫生平均月收入其實就是40塊大洋左右,一個小學老師的工資是每個月10塊大洋,上海的普通工人,月薪3塊大洋,普通巡警月薪7塊左右,大戶人家中的女傭人月薪2塊左右。

通過和普通人的對比之後發現,魯迅的工資收入,是當時普通工人的100倍,這在當時確實算得上是高收入人群了,之所以說他收入高,這得結合大洋在當時的購買能力來看。

當時的房價是怎麼樣的呢?依據當時《晨報》的記載,北京積水潭西河沿一套住宅,售價是3500塊大洋。

按照這樣的購買能力來看,北京積水潭西河沿一套住宅,相當於魯迅不到十八個月的薪水就能買下來。

而魯迅的這些錢,對於他來說,只是一小部分。

作為當時的頂流作家,在教育部任職的同時,魯迅還在北京八所高校兼課,基本都是講小說史、新文藝等。

魯迅從1920年起在北京大學國文系和高等師範學校任講師,月薪各為十八元,在世界語學校月薪十五元,在女子師範學校十三元,在中國大學月薪十元,在黎明中學月薪僅為六元。

1924年以後,魯迅的收入大幅度增加,業餘收入超過了教育部的薪水收入,僅僅是兼課費用以及特約撰述,就高達8000多大洋,此外,魯迅還有豐厚的稿費,根據《魯迅日記》的記載來看,他在1929年拿到一筆稿費,高達20000多大洋。

要是加上魯迅的這些副業收入,我們會發現,教育部每個月給他發的350元的薪水對他來說只是一小部分,而魯迅的收入,放在當時那個年代,實在算是佼佼者了。

魯迅的收入放到現在是什麼水平?

魯迅當時擔任教育部科長一職,月薪在350塊大洋,曾有學者考證,在1914年一塊大洋的購買力已經相當可觀,在上海一塊大洋可以買到40斤的大米。

如果放到現在的話,40斤大米少說也得100元人民幣,如果按照現在的米價來換算的話,一塊大洋的購物力差不多等於100元人民幣左右,而魯迅一個月350塊大洋,相當於他的月收入能達到3.5萬元人民幣。

按此計算,光是在教育部任職,魯迅一年的收入至少在40萬左右。這還不算魯迅其他的兼課收入以及稿費等。

擱在現在,魯迅的收入也是超過了絕大多數人,妥妥的有錢人,而那時候的消費水平是較低的,魯迅在西三條21號時家中女工的工資僅為一個月兩元。

三十年代,一塊大洋在北京可以請人吃一頓「涮羊肉」,一塊大洋可以買20張公元門票,當時北京地區一個月每個人的生活費大概在3塊大洋左右,一袋30斤的麵粉大概是1.5塊大洋,8斤豬肉值1個大洋。

所以說,魯迅是很富有的,因此在當時能買下北京的四合院也完全是有能力的。

儉樸一生,卻為家人朋友散盡錢財

魯迅的薪水在當時確實不算低,反而高得很,但是其實他的花銷也大。

魯迅對自己的生活要求很低,他生活特別儉樸,衣服很樸素,就連吸菸也是廉價煙,在北京的時候,魯迅平時只穿舊布衣,褲子總是單的,日本留學時期穿過的褲子已經打上了補丁也經常穿。

由於魯迅穿著樸素,不修邊幅,還經常鬧出笑話,但是魯迅一如既往保持著艱苦樸素的作風,而之所這樣一者是是為了防止安逸的生活影響工作,一者是節約更多的錢來買書。

魯迅酷愛讀書,一生有20多個書單,購買讀書近萬本,同時他還喜歡收集版畫、金石之類的藏品,這些花費也不少。

雖然魯迅賺錢不少,但是魯迅每個月的支出卻是巨大的,魯迅是家裡的長子,他一直認為父親去世後,自己有照顧全家的義務。

魯迅的家庭負擔重,買房、養家等沉重負擔嚴重拖累了他。

1917年以前,魯迅先生一直養著紹興老家的一家子人,除了要給法定的妻子朱安、母親郵寄生活費以外,還要接近三弟周建人、二弟周作人及其家屬等。

1912年魯迅到北京後,沒有能力買房,一直孤身一人居住在紹興會館,難免覺得冷清,好在1917年4月1日,經魯迅向蔡元培推薦,二弟周作人來到北京大學任教,兄弟二人共同生活、讀書,生活中增添了很多情趣。

此時的周作人在北京大學任教,月薪大概二百多元,魯迅在教育部任職,月薪三百多元,他們寫文章的稿費也收入不菲,已經具備了在北京生活的經濟實力。

1919年,為了全家人能定居北京,實現早年曾經許諾的三兄弟共同生活,永不分家的夙願,魯迅和周作人經過一番思量,決定賣掉在紹興的周家老宅,在北京購置新居,舉家搬到北京生活。

從1919年2月起,魯迅四處看房,奔波了有半年,最終購買了八道灣11號院,這套房子總價3500元。

加上裝修費、購置家具費,總共花了四千四百多元,大概是魯迅一年多的工資收入。如果在今天,這麼大的房子起碼幾個億。

魯迅之所以不惜花費巨款,買了這套房子,是因為房間多,空地大,適宜兒童活動和玩耍,這時魯迅自己並沒有子女,倒是兩個弟弟有子女,而周作人已經有一子兩女。

房子裝修後,周作人便帶著日本妻子羽太信子、兒女從日本遊玩完畢回到了北京,12月1日,魯迅啟程回紹興接了母親、夫人朱安、三弟周建人一家,12月29日,全家住進了八道灣。

自從魯迅搬入八道灣以後,為了全家和睦,他把自己的薪水都交給了弟媳婦羽太信子支配,但是羽太信子揮金如土,所以月月虧空,作為長兄的魯迅願意多承擔一些責任,認為一家人能和睦地住在一起,就是自己心裡的理想。

然而裂痕在悄悄出現,魯迅卻毫不察覺,直到被視若同體的二弟周作人突然有一天發難。

1923年7月,周作人聽信了羽太信子挑撥離間的話,給魯迅寫了一封絕筆信,為了避免矛盾進一步升級,魯迅又一次體現出了長兄風範,立馬搬出了八道灣十一號。

1924年,魯迅又買下了阜成門內西三條胡同21號院的平民四合院,這是魯迅第二次購買房產,用了800大洋。這套房子就是現在闢為北京魯迅博物館的魯迅故居。

魯迅買下西三條21號院時,那院子和房子都已經破敗不堪,不裝修是無法居住的,雖然說買房子用了800元大洋,但是加上契稅、改建裝修費用,共計用了兩千一百多元,這是魯迅一生中的又一次重大開銷。

房子裝修好以後,魯迅把母親和夫人朱安接了過來,魯迅在這個房子只居住了兩年,1926年7月,魯迅接受了林語堂的邀請到廈門大學任教。

當時的北京正處於北洋軍閥的高壓統治下,魯迅經常被欠薪,有時候頭一年的薪水第二年還發不下來,許多教授生活困頓,因此南下對一些教授有一定的誘惑力,這也是魯迅選擇南下的重要原因。

當時廈大給魯迅的薪水大約是每個月400元,主要講中國文學史和小說史,魯迅欣然接受了聘請。

1926年魯迅和許廣平南下,到廈門、廣州以後,他在高校講課的收入增加到400元到500元。

1926年8月26日,魯迅攜許廣平離開北京,到廈門大學任教,母親和夫人朱安仍住在這裡,一直到1947年朱安離開人世。

儘管後來魯迅南下,他都一直承擔自己的義務贍養自己的母親和原配妻子朱安以及女傭人,並且繼續接濟三弟周建人以及朱安的親屬。

比如,1929年11月25日,魯迅把他在商務印書館積存的版稅950元贈送給了周建人。

再加上此後,魯迅自己病重,連續看病,開支很大,又花去了不少錢。

此外,魯迅還經常資助學生、捐助善款等,魯迅在北京教育部做公務員期間為賑災事多次捐過銀元。

例如1914年12月30日記載:「下午助湖北賑捐二元,收觀劇券一枚」。看來,那時候賑災捐款魯迅還得了一個觀劇券的獎勵。

1919年9月26日,魯迅又在日記裡記載:「捐湖北水災賑款六元」。除此之外,魯迅還參加過幾次類似的賑災會。

1927年魯迅到廣州以後,其間更是多次捐款,捐給社會科學研究會、慰問被捕學生以及廣東救傷隊,資助學生等,平均每月開支大概在200元左右。

如此一看,錢根本不夠花啊!雖然魯迅先生賺得多,但是支出巨大,導致薪水根本存不下,以至於一輩子忙碌,最終並沒有留下什麼財產。

結語:

魯迅先生當年在教育部任職期間,每月能拿到350塊大洋,已經算是高薪階層了,再加上他的兼課費用以及稿費,魯迅先生絕對算是當時的高收入人群。

不過,魯迅先生一生雖然賺了很多錢,算是那個時代的高收入人群,但是過得日子並不富裕,他很有愛心,對自己儉樸,卻一生慷慨、多次捐款並資助學生,為家人和朋友錢財散盡。

魯迅先生的成就用金錢是無法衡量的,在那個混亂的年代,魯迅始終心繫生活在苦難中的百姓,用文字敲醒了一代人,有著高尚的家國情懷,他稱得上是那個時代的英雄,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朝文社老張說:

答:在關於民國大文豪魯迅的諸多話題裡,「月收入僅有350塊大洋」這事兒,流傳一直很廣。

那魯迅的這筆工資,真的少嗎?得先看看這工資怎麼來的:依據《魯迅日記》記載,1912年到1926年,他在中華民國教育部任職,最初月薪六十塊大洋,後來經過幾次加薪,陸續漲到了360塊大洋。但由於當時民國政府欠薪成習慣,他每月實際到手的薪水,也就是200塊大洋。「月收入僅350塊大洋」 的傳言,就是這麼來的。

這樣的收入情況,放在當時是什麼水平?可以先給魯迅的「同行」們比比:魯迅在北京任職的這十二年裡,同時期入職《申報》的陳景韓,每月底薪300塊大洋,比魯迅的「到手工資」多一百塊。1912年在天津辦報紙的梁啓超,一年除去各項成本,「年亦僅餘五六萬金耳」。也就是每年「只賺」五六萬塊大洋,每月「最多只有」五千塊大洋。1920年代任職北大的陳獨秀,月收入也是400塊大洋。是魯迅「實際到手工資」的一倍。

跟這幾位比的話,魯迅確實是「每月收入僅有350塊大洋」。

但還可以換個角度比,比如比房價:依據當時《晨報》的記載,北京積水潭西河沿一套「20間」「帶洋房」的住宅,售價是3500大洋,相當於魯迅不到十八個月的「實際公務員到手薪水」。1918年在北京大學任教的胡適,租了鐘鼓寺一套有十七間房的四合院。每月租金也就二十塊大洋。魯迅的「到手薪水」,能在北京城租10套。

還可以比比同時期另一些「風雲人物」。比如一位未來革命戰爭年代裡,讓多少日寇聽到名字就打哆嗦的新中國元帥,1917年時還是河北阜平縣十來歲的小學徒工,幹了一年學徒工只拿到三塊大洋,卻令他激動得不行。晚年還回憶說「我之前從沒拿過這麼多錢」。還有另一位未來新中國傑出的外交家,1918年時才10歲,還是個湖北武昌小知識分子家庭的苦孩子,父親靠給學校謄抄講義為生,抄一張講義「得酬幾個銅板」,一塊大洋都是奢求。

甚至還可以比比農民負擔:在同時期的河南省,每畝地的地租在三塊錢到十二塊錢之間。「愛國軍閥」吳佩孚統治河南時,更在河南強制種植鴉片,每畝強收八塊大洋的「鴉片稅」。這錢比比魯迅的到手工資,似乎不算多,對於農民來說卻好像絞索,不知逼得多少農民流離失所。

總的來說,僅看魯迅「實際到手」的每月公務員工資,就相當於當時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產業工人一兩年的年收入,相當於學徒工六十六年多的收入。不但能在北京黃金地段租10套四合院,還能在河南交20多畝地的「鴉片稅」。看上去要用「僅僅」形容的收入,放在那時代,是標準的有錢人。

而且這些錢,對於當時魯迅來說,也只是一部分收入。作為當時的頂流作家,魯迅在做公務員的同時,還在北京八所學校兼課。這份「兼職」的待遇十分優厚,僅1924年這一年,只按照《魯迅日記》裡的統計,他全年收了8000多大洋的「兼課費」,平均每月670多元,是他「實際到手公務員工資」的三倍多。更重要的寫作收入,他為教育部做「特約撰述」,每月300大洋,另外還有稿酬,那更是天文數字,僅他1929年拿到的一筆「版稅賠償」,就有兩萬多大洋……

換句話說,這其實非常優厚,可以幫助魯迅隨手買天買地的「公務員工資」,放在魯迅的每年收入裡,不過是筆「小錢」,甚至是「工資基本不動」。

如此景象,也是那個時代,民國「大師」們的生活掠影,民國大師雲集,大師們工資奇高,僅看教師工資,民國時代的正教授,月薪就有四百大洋,南京國民政府廢除銀元後,正教授的工資又變成了月薪六百國幣。普通大學教授的月薪,也在一百八到二百八以上。出版一本書的版稅收入,更是四百大洋起,大學裡最不濟的普通老師,月薪都是一百大洋以上。

如此「高工資」,也讓這個民國時代,長期以來「圈粉」無數。今天的不少「精英」「名流」們說起民國,更是常見各種嚮往,脫口就是「民國是知識分子的幸福時代」。但是請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的知識分子,都能在民國時期這麼「幸福」。

就以教師隊伍來說,民國的「大師」們,大多掛著「教授」「講師」的名號,給了後人「民國教師工資很高」的感覺。但實際上民國的教師裡,人數最多的是小學教師,幾乎佔到百分之九十。他們的「高工資」,就相當可憐了。魯迅每月拿200塊大洋時,北京、河北等地的小學教師,每月也就五六塊大洋工資。廣東等省的小學校長們,每月也就20塊錢工資。等到大洋變成「國幣」後,抗戰前夜的浙江省,小學教師工資最多也就10幾元。

這樣的待遇,比起「大師」們來,簡直天上地下。

如此對比,也就有了民國文化的怪現象:一邊是大學教育繁榮,大學裡隨便一個上歲數的都是大師,男男女女們各種優雅。另一邊卻是奇低的識字率,整個中華民國識字率百分之十五(國際聯盟的統計,實際更低),也就是每十個中國人就有八個人是文盲。農村和軍隊的文盲率甚至接近百分之百。抗戰晚期時,國民黨軍隊增援西南戰場,那些精挑細選出來補入「青年遠徵軍」的「精兵」,文盲率竟高達百分之九十七。

反而是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根據地裡,那些面向農民開設的「識字班」,才真正解決了當時中國老百姓的「文盲率」問題。直到今天,「識字班」依然是山東農村對女子的代稱。只這一個「班級」的價值,就遠遠大於多少「民國大師」們的工資。

更讓人唏噓的是,中華民國有錢養大師,卻除了沒錢辦小學教育外,其他的民生問題,也基本捏緊荷包。就以基本的城市工人居住環境來說:當時北京工人,平均每家佔有一點一間屋,上海工人是一點四間,居住條件更是極差,北京的工人大多住在「破席窩」裡,北洋紗廠的女工,12人擠在一間屋子裡。上海工人家庭四五人擠一間屋,工人住宅區臭水溝遍地,這樣的事情,國民政府基本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幾乎不掏錢。

直到新中國立國後,首先展開大規模的衛生清理運動,僅建國頭兩年,就把各地工人小區整頓一遍,然後大規模興建工人新村,改善工人居住條件。當時的上海工人就興奮的說:「現在家裡的蒼蠅都沒了,只有人民政府真正關心我們」。

對比涇渭分明的生活,這一句「真正關心我們」,才是近代中國,新舊社會,一個最大的差別。「大師收入如何」只是民國的表面,慘澹的民生,才是裡子。


參考資料:李開周《一塊大洋能買什麼》、裴毅然《民國初年文化人的收入與地位》、徐向前《徐向前回憶錄》、李文樓《民國時期河南土匪研究》、裴長洪《西原借款與寺內內閣的對華策略》、趙豔萍《民國時期蝗災與社會應對》、孫自儉《民國鐵路工人群體研究》、嚴奇巖《民國時期教師生活待遇研究的回顧與反思》 、陳宇《西原借款問題新探》、胡紅梅《民國公共衛生體系及其與疫災的互動》、謝廬明、蔡宇龍《民族主義與文化運動:1930年代的強迫識字運動》 、陳明遠《胡適的經濟生活》、舒同《民國時期的房價》、唐博《清末民國北京城市住宅房地產研究》、劉秀紅《民國時期的疾病與工人的社會保障問題》

作者:張嶔

楊周彝說:

你不懂歷史,但是口氣極大,「僅有350大洋」?你知道魯迅同時代上海工人的月薪嗎?一個月3塊大洋!你去看看作家陳明遠二十多年前出版的專著《文化人與錢》,詳細考證了上世紀二十到四十年代包括魯迅在內的中國作家、學者、演員等不同職業人士的收入與支出,以及當時的銀元換算為九十年代人民幣購買力的情況,非常詳實。了解歷史就不會信口開河胡說八道。另外,不能用當時一塊銀元等於現在多少元人民幣簡單換算不同時代的購買力。當時底層工人家庭3塊大洋就能夠一家過日子,魯迅的收入是上海工人的一百多倍,按照現在標準,普通工人月薪五六千元,一百倍就是五六十萬!

丙潤老師說:

魯迅的收入,只有350塊大洋而已。

很多人都會拿魯迅的收入來說事,可是你知道嗎?這350塊大洋在當時究竟有多麼大的影響力?

一些人在談到魯迅的時候,總會想當然地認為魯迅非常的貧困,貧困到什麼程度呢?

每個月的收入只有350大洋,但如果你真的這樣想,那我得告訴你不好意思,你徹頭徹尾地被騙了。

第1點,魯迅收入的真實來源。

關於魯迅一個月的工資究竟有多少錢,其實只要我們去查就能夠查到資料。

為什麼呢?因為在那個年代裡面魯迅日記就已經有過詳細記錄記錄的是1912年到1926年,魯迅工資的起伏波動。

在最開始的時候工資的確比較低,一個月只有五六十塊大洋左右,後來工資慢慢提高,等到最高的時候基本一個月的收入在360大洋左右。

數學家對於那段特殊歲月裡面的工人工資以及包括魯迅在內的多個作家、演員、學者不同職業的工資做了詳細調查。

這個調查最終得出來一個數據,只不過這數據和魯迅的工資無關,是上海的平均工資,一個月有多少錢呢?答案是三塊錢。

這個公司是上海工人的月薪,而當時上海工人的月薪在全國範圍之內那也是數得上的。

如果按照這個數據做一個簡單比例折算,魯迅的工資相當於普通工人工資的100倍的話,我們按照現在的平均工資為8000元來計算,那麼100倍是多少?

一個月有80萬的工資,我們按照5000元來計算,一個月也有50萬的工資,不說別的,辛辛苦苦工作兩年時間就可以在一個一線大城市裡面買一套豪宅了。

而實際情況也正是如此,忘記在哪裡看到的數據資料了,指的是在北京有一個20間的大宅子,那個大宅子的總售價是3600塊錢大洋。

魯迅的工資只需要工作10來個月,就能夠買得起一套20間的大豪宅。

第2點,魯迅先生的其他收入。

在1912年的時候,魯迅買了一個四合院,這個四合院是在北京買的,不管在什麼時候,只要是四合院而且是特別大的院子,哪怕價格再便宜也不是普通人能買得起的。

而魯迅當時買的這個大宅子,一共有32間房子,總佔地面積大概在500多平方米左右,而購買的總費用估計是魯迅先生一年左右的工資,也就是3000來塊大洋。

然後我們做一個同比例的換算,你來考慮一下,如果你能夠買一個大宅子或者大的四合院,你需要多長時間。

所以對於魯迅的工資沒有必要過分貶低,也沒有必要過分抬高,只是實事求是地去講魯迅,這個工資那可真的不低了。

因為其實在當時那種狀態之下,誰要說魯迅的工資低,估計就連魯迅都不同意,當然在同時期比魯迅工資高的有的是,只不過魯迅的日子可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寒酸。

此外這些收入,僅僅是魯迅在當時的工作收入,這個工作收入基本就可以理解為固定工資。

但凡是個當時有文化有能耐的,有本事的人都會有點其他收入,這一些魯迅也是有的。

包括但不限於自己的稿子所獲取的稿費以及其他的收入,這些收入雜七雜八合在一起。

可能魯迅先生一年的收入就抵得上其他人一輩子的收入,甚至別人兩輩子三輩子都得不到這麼多的收入。

而根據當時的換算以及相關的埋線記錄,其實民國時期不同階段的錢的價值也是不同的那一段時間,金錢的購買力漲跌超乎了日常想像。

我只舉一個簡單例子就行了,在當時有15個銅板,就可以吃一頓午飯,還是特別豪華的那種,另外還能再要一罐飲料。

而當時100多個銅板才能夠抵得上一塊現大洋,而魯迅一個月的工資就是300多塊,現大洋可想而知,很多力工一天拼死拼活,能有二三十個銅板就已經是了不得的了。

另外已有一些文獻表明,魯迅可不是老老實實指上自己的本職工作,還是有兼職的,而當時魯迅的兼職收入達到了一年8000左右的現大洋。

而這些8000左右的現大洋折合成每個月,差不多有個六七百塊的大洋收入,這一個是真是假,不得而知。

我也仔細查看了與魯迅相關的資料,只不過這部分資料,一來可能不太權威,二來各說各話,基本就混為一談了,所以我也不敢打保票,只是這麼簡單提一嘴。

但無論如何我們要認清一個現實,魯迅的工資收入在當時是非常可觀的,這一部分收入也絕對不低。

當然魯迅之所以有這麼高的收入,和其文採是有著必然聯繫的。

畢竟不是誰,都能夠拿到這麼高的工資,如果沒點本事還想拿這麼高的工資,就有點痴人說夢了。

夏目歷史君說:

魯迅當時一個月的收入足足有350塊大洋,這完全可以讓他們一家人過得非常舒服了,而且這350塊大洋就算是放到現在也是中產階級中的佼佼者。其實我們從大洋的購買力上來看,就可以大致知道魯迅的收入水平處於哪種階段。

大洋絕對是民國時期最通用的貨幣之一,大洋在中國使用的時間超過30年,哪怕是在建國初期,在市面上依舊能夠看到大量大洋。不過由於局勢的不同,大洋的購買力在不同階段也有所差異。

在北洋軍閥時期,大洋是當時中國最通用的貨幣之一,絕大多數大洋就是在那個時代鑄造出來的。根據歷史記載,在1914年一塊大洋的購買力就已經相當可觀,在上海一塊大洋可以買到44斤大米。

如果按照現在的米價來換算的話,也就是說一塊大洋的購買力差不多等於160人民幣左右。而魯迅的月薪一度達到一個月360大洋,也就是說他的月收入現在可以達到57600元人民幣。要知道現在90%以上的國人其平均月收入都低於5000塊,這充分說明魯迅的月收入放在現在也超過絕大多數國人。

現在我們再橫向對比一下,根據民國時期所公布的統計數據來看,在當時,一個位於上海的車夫拋去租車的費用的話,一個月的收入也就是8~12大洋左右。

而且車夫在當時中國社會就已經算得上是中產階級人群了,很多農民努力一個月恐怕也就只能掙1~2個大洋,也就是說魯迅一個月收入就相當於360個農民一個月收入,也相當於幾十個車夫努力一個月的收入。

而且這些文人、教授們的收入也比當時工人階級要高不少,根據民國時期編算的《交通史路政編》統計來看,一個五口人的普通家庭在北京每個月的生活費起碼都要在8塊大洋左右。

而如果想要活得好一點,要保證12塊大洋才可以,也就是說一年的消費要保證120大洋才算得上是能夠吃飽穿暖。

而那時一個北京鐵路工人的平均年工資是125大洋左右,也就是說一個北京鐵路工人全年無休努力工作,也就是勉強為生,而這些鐵路工人一年的工資,也就相當於魯迅一個月工資的1/3。

就算是像醫生,銀行職員或者是從事金融行業的工作人員,這些同樣接受過較高水平教育的人士他們的工資水平也遠遠不如魯迅這樣的教授。

在民國時期,一個普通醫生的平均月收入其實也就是40~80大洋左右,好一點的醫生可能要超過這個水平,但是很多水平不那麼高的醫生,也就是開個小藥堂小診所維持生活罷了,雖然要比普通老百姓過得好不少,但是也很有限。魯迅每個月的平均月收入,也是這些醫生的數倍。

到了上世紀二十年代,雖然大洋的購買力有所下降,可還是非常值錢。在1922年,想要在當時的北京租下一座老四合院的話,一個月的租金大概在30~35大洋,如果想要買下北京附近的一個帶洋樓帶花園的小別墅,則需要差不多4000大洋。

如果想要在民國首都南京購買一個四合院的話,則需要50~60大洋左右,也就是說魯迅只要攢上十餘個月的工資,就可以在北京或者是南京購買一座四合院了。

就算是不買房子,靠租房子也可以過得非常舒坦。而如今我們想要在北京、南京買一套房子需要多少錢?對房市有所了解的人應該都清楚。當然那時的房價和現在的房價是不能相提並論的,不過這也足以證明魯迅先生的月收入絕對達到了一個非常不錯的水準,能讓他一家人財富自由。

我們再縱向對比一下,這一時期恰恰是民國的黃金髮展時期,社會相比北洋政府時期有所發展,所以大家的平均收入上漲了不少。

可是依舊按照普通車夫的例子來看上海的車夫,一個月的總收入依舊不超過20大洋。

況且魯迅的收入也一直在漲,他在剛入職教授時只能拿80大洋左右,但到上世紀二十年代中期他工資已經漲到300大洋以上,因此在當時魯迅的月收入還是車夫的數十倍。

那時的大師、教授們的社會階級,算是介於上流社會到中產階級的中間水準,算得上少數一線中產階級。要知道,絕大多數普通人一年平均收入也只有100大洋左右,而對於那些做生意的上流階級,甚至是軍閥政客而言,上百大洋也不算是事。

畢竟他們有時可能一瓶酒就值上百大洋。但是不管怎麼看,對大多數普通老百姓而言像魯迅這樣的教授已經非常讓人羨慕了。

而且魯迅的月收入也代表了當時很多教授、大師的平均水平,在清朝滅亡後,西方思潮被中國新一代青年所接納,很多新青年都在國外接受過教育,他們為中國帶來了新思想。

像魯迅這樣的文學家,在中國社會是很受歡迎的。而且由於當時中國整體識字率依舊只有百分之幾,大多數老百姓連字都認不全,所以對文化人的特有崇拜算得上深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

當然這些學者確實值得尊敬,正是他們這一批人帶動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他們是中國近現代思想文明體系的奠基人。

總而言之,在民國時期中國的文人過得還是相當不錯,不過這也僅限於他們。在軍閥混戰的時代,大多數普通老百姓依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中。民國的確是一個繁榮與貧困,發達與落後並存的特殊時代,並不值得懷念。

趣史說新語說:

不少了,駱駝祥子跑一天車才掙60-70個銅子。一個大洋差不多120-140個銅子,屁顛屁顛跑一天也就半個大洋。一個大洋合現在100塊的樣子,魯迅先生放到現代月薪最低3萬5,還不包括他昂貴的稿費。那會兒的物價,一個月薪水到郊區買套房都有富餘。所以魯迅先生實屬大財主,不折不扣的上流社會!

WILLSON39說:

首先,不是「僅有350塊大洋」,而是「高達350塊大洋」。須知,魯迅當時是任北洋政府的教育部的科長,而北洋政府的首都在北平(現在的北京),首都的工資跟現在一樣,是比其它地方要高的。

以同期(1919年)在北平的幾位歷史名人的薪資來比較,可見350元已經是很高的。

蔡元培,北京大學校長,月薪600元;

陳獨秀,北大文科學長,月薪300元;

李大釗,北大圖書館館長,月薪120元;

毛澤東:北大圖書館助理員,月薪8元。

與當時北平的普通工人一個月收入3元相比(其它地方還更低),魯迅的薪資是工人的100多倍。按現在(2021年)北京普通工人平均月工資5000元來算,魯迅的月薪應該在50萬(年薪600萬)以上。

1919年魯迅在北京買了一個四合院,共計32間房子,使用面積500多平方米,佔地面積近2畝,購房及中介費3765元,加上簡單裝修改造,大約是他一年的工資。

而現在年薪600萬,要在北京買一套500平方米的別墅是不可能的。可見魯迅當時的薪資算是很高的了。

勿非多思說:

很多人算出來了,我覺得不能一塊大洋現在賣200,就是350✘200吧。當時北京的房價來說,2000大洋可以在主城區買一座很敞亮的四合院了,按現在北京四合院的價格最低2000萬,那一個月就是350萬。安當時的黃金價錢來說,80個大洋就買1斤黃金。350大洋4斤多黃金呢,按照現在的黃金價格折合人民幣15萬多元一月。首先肯定的是魯迅先生每月350個大洋,在當時和現在都是非常高收入的了。

糾結女王亦超說:

首先,民國紙面工資和實際工資是有差異的,魯迅的實際工資是300元。

在當時,老舍在北京郊外做勸學員,月入100元。

老舍對當時的日常開銷的說法是,花15個銅子就吃噸飽飯——一份肉絲,三個油撕火燒,一碗餛燉帶兩個蛋(老舍吃得夠葷的),還能弄一壺白幹。

所以,15個銅子相當於一頓飯還能叫瓶啤酒。

這倆都是教育局的。

出了教育局,在教育界,小學校長是40元,小學老師是25元,學雜工6元。

而北大圖書管理員是8元。

用現在北京收入標準來看,2021年,北京最低工資標準是2320元。

我們假設學校學雜工是底層收入,方便計算,取整2400元。

那麼,1大洋等於今天的400元。

那麼,北大圖書管理員就是3200元,小學老師1萬,小學校長1萬6,勸學員4萬。

魯迅就是12萬。

在北京,12萬,也就是個普通中產吧!

在北京買房還得賣了老家的房子,自己貼點。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2141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