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在沒有炮兵雷達的時候,是怎麼判斷對方炮兵在哪的?_火炮偵測雷達

真正鱷魚不哭說: 炮兵校正了解一下。 其實在「砲」尚未為炮的時代,就有相關的瞄準方法了。拋石機準頭確實捉急,但…

真正鱷魚不哭說:

炮兵校正了解一下。

其實在「砲」尚未為炮的時代,就有相關的瞄準方法了。拋石機準頭確實捉急,但決不是隨便亂拋打到哪算哪——石彈可不是隨便揀來的石塊,要經過加工的,打仗燒的都是錢啊,浪費是敗家子行徑。

怎麼瞄準呢?用眼晴,登高瞭望一覽無餘,沒有制高點就造一個,雲梯、樓車、攻城塔之類都能用——反正敵人的遠程兵器也部署不了太遠。

火器時代初也是這麼偵察的。但隨著炮兵射程越來越遠,遮擋物越來越多,單純登高已經難以滿足需求了。於是先派偵察兵前出觀察,用旗語等方式通知己方炮兵(後來改無線通訊設備,《英雄兒女》中王成就是幹這個的)。

再後更進步了,不是制高點不夠高嗎?那就上天!於是炮兵校正氣球和校射機相繼應運而生……

遼寧資深球迷二代說:

在連續劇歷史的天空當中,有過這樣一個情節:

韓戰爆發後,志願軍某師師長姜必達(姜大牙)率領本部官兵入朝作戰,原國民黨軍校科班出身、解放戰爭中加入我軍的陳墨涵擔任該師參謀長。一天晚上,該師官兵利用夜色秘密行軍,由於在朝鮮戰場上夜戰是我軍最經典的特色,也讓美軍驚恐萬分,因此在夜間經常對可疑地點展開火力襲擊。

這一天晚上,姜必達和手下官兵利用夜色在山路上秘密行進,前進途中,志願軍突然遭到連續20多發大口徑榴彈炮的襲擊,由於這股炮擊並沒有停頓,而是20多發炮彈幾乎在同一時間砸了下來,因此姜必達判斷,襲擊他們的是美軍一個標準榴彈炮營。因為美軍一個炮兵營的火炮數量大概也在20門左右。而參謀長陳墨涵根據看到敵方炮彈出膛的火光再到炮彈爆炸,中間相隔了大概20秒,再根據美式榴彈炮每秒650米左右的速度,判斷這個炮兵營距離志願軍大概13公裡左右,進而該步兵師根據兩位師級領導的預測,迅速做好了安全防衛工作。

可以說在炮兵定位雷達問世之前,老兵的經驗判斷是偵測敵軍炮兵方位的主要方法之一!當然,光靠著人體器官的功能肯定不行,必須還要借用更精密的儀器設備。在近代戰爭中,尋找敵軍炮兵陣地的設備有很多,而其中幾個常用的主要設備,就是偵測氣球、聲測設備和飛機偵查等。

所謂偵測氣球,在20世紀之前就已經出現,多年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偵測氣球更成為了主要參戰國家的在戰場上的重要觀測設備。它通常由熱氣球或者飛艇類氣球組成,地面部隊利用鋼索控制氣球起降,觀測員在幾千米的高空中,利用更大的視野範圍追蹤敵軍炮兵陣地。

由於地球是圓的,地面也成曲面化狀態,單純的在地面觀測,視線會受到很大範圍的限制,而觀測員升入到高空上,方圓幾十公裡都處於他的視野之下,除非有特殊的障礙物阻擋,否則敵軍的炮兵陣地難以隱形。

而聲測設備,則是一種特殊的順風耳,偵查小組通過設備對準不同的方向,偵聽所對方向可能傳來的炮聲,一旦在某個方向聽到了炮彈出膛的響聲,便立刻以此方向為基準點,開始進行左右角度的移動。通過不同方向角度炮聲的分貝程度,來推算出敵軍炮兵陣地的精確方向。一旦確定了大概方向,在如同文章開頭那樣,根據開炮時可能發出的光速和聲速,以及炮彈落地爆炸的時間差,來計算敵軍炮兵陣地距離己方陣地的距離。當然,這樣的操作較為複雜,也需要一定水平的經驗和數學知識。

飛機偵察,這就更不用多說了,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飛機偵察幾乎成為了對地面所有軍事目標進行偵察的最有力武器,越是掌握制空權的國家,越在這樣的偵察對抗中佔據上風,畢竟整個天空都是他們的!

飛機利用自己的高速度和高空視野,在短時間內橫掃整個戰場,任何大面積的陣地都難以躲過飛機偵察的眼睛。更重要的是,隨著飛機的發展,加裝了機槍和炸彈的飛機更可以在發現敵軍炮兵陣地的同時,對敵軍炮兵陣地展開火力壓制。而缺乏防空能力的炮兵陣地在敵軍的空中打擊面前,是完全沒有還手之力的!

例如,1938年的臺兒莊戰役,在戰況最激烈的時候,參與反擊的我軍動用了陸軍最大的殺器——德國32倍150毫米榴彈炮,由九門150毫米榴彈炮組成的炮兵營,秘密進入戰場,設定方位後立刻向日軍陣地開火射擊,巨大的殺傷力炸的日軍人仰馬翻。甚至日軍參加此役被摧毀的30多輛坦克,有相當一部分是毀在這款榴彈炮的射擊之下。但受困於空中的劣勢,我軍的炮兵陣地只能進行不斷更換,炮兵部隊進行短暫的射擊後迅速轉移,在尋找新的陣地重新進行炮擊準備。正是在這種不斷循環的轉移之下,日軍動用大量飛機進行多日的偵察搜索,也未能有效發現我軍炮兵陣地。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有你的方法,我有我的對策,在炮兵定位雷達沒有問世之前,炮兵與反炮兵作戰就是在這樣的模式下不斷拉鋸展開。

曠野退思說:

沒有炮兵雷達的時候,有經驗的炮兵可以通過停聲音大致判斷出炮彈來襲的方向和炮彈落點,但沒辦法準確判斷敵方炮兵的距離,所以還需要及時派出炮兵偵察員,就是集結號裡趙二鬥幹的那個活。炮兵偵察員找到敵方炮兵後,對地方炮兵陣地進行測距,然後根據自身坐標和己方炮兵陣地的坐標,可以通過三角函數快速計算出敵方炮兵陣地相對己方炮兵陣地的方位和距離,然後引導己方炮兵進行反擊。所以定位敵方炮兵的三要素:網格地圖,偵察員,帶測距功能的觀察鏡。反擊的時候可以告訴炮兵方位和距離,也可以直接把應該覆蓋地圖上哪幾個格子報給炮兵。

德國的SF.14.Z 炮兵偵察鏡

加拿大士兵使用的炮兵偵察鏡

炮兵使用的地圖,是一種網格化地圖,覆蓋時一般時可以報格子坐標來覆蓋

不過這對炮兵觀察員本身的素質要求還是比較高的,而且人畢竟不是100%可靠的,對方的炮兵如果隱蔽的好,實際作戰中沒法準確找到對面炮兵陣地的情況也不是沒有。

今天炮兵雷達已經普及,定位起來已經方便多了。現在除了炮兵雷達,還有一種技術,就是麥克風陣列定位法。通過在不同位置部署麥克風形成的被動聲源定位系統,可以較為準確計算出炮彈的飛行軌跡和落點。美國也拿這種技術用在裝甲車上,來定位敵方狙擊手的方向。

可以偵測炮彈來襲方向和落點的被動聲源定位系統

馬志說:

謝謝邀請。

很榮幸當了多年炮兵偵察兵。

在沒有炮兵雷達的時候,判斷對方炮兵陣地位置的最有效方法,就是炮兵偵察,具體講就是敵後偵察和抵進偵察。

有很多方法可以直接或間接撲捉信息,發現並定位敵方炮兵陣地位置,並火力壓制、摧毀、殲滅之。

詳細的你可以百度「炮兵偵察」,這已經不是秘密。

度度狼gg說:

1949年1月間,東北野戰軍某炮兵部隊的偵察連長,帶著一個報務員、一個炮兵見習參謀、一個偵察兵組成「炮兵觀察小組」,在總攻之前潛入天津城區進行觀測,為東野炮群指示方位,這就是最原始的判斷敵人炮兵位置的觀測手段,結果同志們打野救人去了,嗯,這就是《解放·終極營救》。

片中關於炮兵觀察的軍事專業展現出三個要素,第一是觀測小組要爬樓登上制高點,這是炮兵觀察的基本條件,同樣敵人的炮兵也是如此(小組成員因此直接被轟掉樓下一個),以保證視野開闊。第二是望遠鏡稍微業餘了些,要用專業的「炮隊鏡」。第三就是得有電臺或者步話機,隨時跟後方炮群進行聯絡,報告坐標和炮擊效果。

先說炮兵雷達,它的準確稱謂是「炮兵偵校定位雷達」,也有的產品稱為「反炮兵雷達」,基本原理就是通過雷達反射波,根據敵方炮彈的落點和軌跡,來計算和追蹤其發射陣地的位置,為己方的炮火反制提供精確坐標資料。炮兵雷達甚至可以判斷出對方火炮的口徑,一般用於定位15公裡到30公裡範圍的重炮(榴彈炮或者火箭炮等)陣地,誤差半徑在8到12米左右。

最早研製炮兵雷達的是美國,大約在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左右開始,越戰時投入實戰,基本上越軍大口徑榴彈炮一開火,就會被美軍炮兵定位雷達捕捉到大概位置,然後美軍的重炮和飛機就一湧而上進行打擊,因此戰場效能還是不錯的。但是炮兵定位雷達也有缺點,那就是近距離是盲區,同時不能觀察到炮擊效果從而及時修正,還是需要人力觀察和炮兵校射飛機來輔助。

所以在炮兵雷達沒有問世的二戰時期,主要還是依靠炮兵觀察員的肉眼搜索和小型炮兵校射飛機的巡航,而炮兵觀察員最專業的傢伙什當然就是「炮隊鏡」。炮隊鏡是由兩個單目鏡筒組成的,為了防止觀察員遭敵火力襲擊,一般設置成為雙筒的潛望鏡,這樣觀察員便可以躲在戰壕或者掩體裡面,從容地搜索和定位敵方炮兵陣地。

當然,炮隊鏡也可以成為司令部人員觀察戰場、搜索目標和偵察地形的專業用具,二戰影視中的蘇德兩軍高級指揮官,大多用炮隊鏡觀察敵情,既安全又清晰,放大倍數可在8到16之間。炮兵則主要用來觀察和測定敵炮陣地、觀察射擊效果和測定彈著點偏差量等等,至於炮隊鏡太專業的密位啊、仰角啊這裡就不展開說了。

我軍在戰爭年代裝備的炮隊鏡較少,主要原因是對手也比較落後,尤其是日本人把「九三式八倍炮隊鏡」那是當成寶貝的,即便投降之前也多半毀掉了,所以東野剿獲的也不是很多。「九三式炮隊鏡」又被稱為「重觀炮隊鏡」,是日軍山炮和野炮兵重觀測車的制式裝備,全重29斤,質量也相當可以,一直到抗美援朝時我軍還在使用。

八路軍繳獲的第一架「九三式炮隊鏡」,是陳賡將軍的386旅在1939年2月的「香城固伏擊戰」中得手的,當時幹掉了日軍一個步兵中隊和一個炮兵中隊。至於炮兵校射飛機,解放前我軍肯定沒有條件裝備的,蘇德兩軍戰場上配備很多,那畢竟是現代化的大炮兵戰爭。日軍的炮校飛機則主要配備給了正面戰場的野戰部隊,比如第11軍、第23軍等等,因為八路軍也沒什麼炮群可以偵察。

為了彌補肉眼觀察、炮校飛機兩者之間的盲區,日軍在抗戰時期還使用了觀測氣球,觀察員站的更高、看的更穩定,這本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產物(法國人發明的),但鬼子欺負中國軍隊沒有制空權,所以也敢放膽使用。比如1937年淞滬會戰的時候,日軍炮兵就升起了觀測氣球,用以對中國軍隊的炮兵陣地進行觀察和測距,這玩意雖比較古老,但是它一般升起在日軍陣地的後方,儘管其防護能力特別之差,但普通的步機槍射程都不足以幹掉它。

後來在日寇進攻南京時,就在城外升起了幾十個氣球(編有專門的氣球中隊)觀察南京城的部署,日寇憑藉著氣球觀察得到的準確信息,再指揮炮兵開火,所以炮彈就像長了眼睛一樣射向抗日軍隊的陣地。這就是我們技術和裝備落後的結果,同樣是這玩意,在1939年的諾門坎戰場上,鬼子只要升起來就會遭到蘇軍飛機的射擊,那麼大一個薄皮氫氣球,飛機掃射非常輕鬆,所以日軍後來都不敢用了。

現代科軍事技的發達,偵測敵方炮兵陣地就更簡單了,高空有衛星、低空有無人機、地面有相控雷達,再加上先進的計算機(測算+火控)系統,定位和測距非常簡單迅速,炮兵陣地那是無處遁形的。

兔哥哨位說:

謝謝邀請!兔哥回答:按照題目所示,判斷對方炮兵位置,也就是說如何打擊對方的地炮陣地了。其實地炮雷達的發展是落後於高炮雷達的,主要是地形的限制。即便是今天對於地炮陣地的雷達偵查也不能完全依靠雷達,這是因為,地炮陣地可以預先設置,但火炮並不進入陣位,也可以臨時設置,打完幾發就快速撤離,還有就是火箭炮,自行火炮隨時都能發射,同時隨時可以變換位置。從偵查尋找對方地炮陣地的角度來說,現在的地炮雷達有兩個工作模式存在,一個是通過探測對方炮彈來襲方向、射角、距離來分析其位置,例如,著名的辛柏林雷達就是這種工作模式。

第二種是直接探測對方炮兵陣地,不過這個模式實戰中的作用不大,因為炮兵陣地都有隱蔽措施,而且如果受地形遮擋也無法尋找。第一種的地炮雷達模式現在也受到了挑戰,原因就是自行化火炮的發展,具備及打及撤,變換陣地,這樣就給反擊帶來了困難。無人機,衛星技術的發展是戰場敵情獲得的重要手段,另外,發現後的快速反擊是決定能否消滅對方地炮的重要環節,因此,對付機械化作戰模式的地炮部隊,需要信息化體系的支持才能獲得實戰效果,這也是為什麼部隊作戰模式從機械化邁向信息化體系作戰的原因,一句話,節奏都快了,必須具備以快制快的本領。

地炮的發展可不是天生就有雷達、信息化體系支持的。早期如何能夠找到對方的地炮陣地呢?下面就說說這個問題。我們都知道,過去部隊中都有偵察兵,現在依然有,也都知道偵察兵都是有點功夫,擒拿格鬥、武裝泅渡、敵後偵察、化妝偵察、抓舌頭(俘虜)等等,很神秘。偵察兵們為什麼要抓舌頭?刺探情報,偵察兵被喻為首長的耳目,沒有雷達、衛星、等等新技術前,指揮員如何制定作戰計劃?怎麼能知道對方有多少人,什麼裝備,等等信息都來自於偵察兵。可以說是偵察兵在指導指揮官在制定作戰布署。早期的偵察兵非常重要,沒有偵察兵指揮官們就是聾子、瞎子。

地炮陣地也是偵察兵們重點尋找的目標,敵後偵察是偵察兵八大訓練科目之一,就是滲透敵後去尋找炮兵陣地。早期的炮兵陣地並不難尋找,通常的陣地設置都和前沿陣地有一個大致固定的距離,而且車輛、馬匹來往也容易判斷,還有就是陣地設置後基本不動,不會像現在到處亂跑。最困難的是怎麼進去,這是最難的,所以,偵察兵們才訓練一些本領,單兵技能要求高,遇山攀登,遇水泅渡。偵察兵把偵察到的敵情信息通過電臺後送到指揮所,偵察兵都需要會地形學,識圖用圖,這是有電臺才能做到的,沒有電臺怎麼辦呢?

早期沒有電臺,都是偵察兵把目標標註在地圖上,然後送回情報,信鴿也是一個情報傳遞的手段。感覺是不是很原始,但確實是這樣的,全部依靠偵察人員。空中偵察起源也非常早,沒有雷達時就有了飛機,飛機用於戰場早期就是搞偵察的,開到戰場上看看對方的兵力部署情況,火炮陣地在什麼地方了,標在地圖上,回來告訴指揮官。早期就是這樣尋找對方炮兵陣地的,尋找炮兵陣地也是一個首要任務。戰爭催生武器裝備的發展,而這種發展是偵察與反偵察共存的。正是這樣的矛盾相生相剋才促進了武器裝備的發展進步。目前已經形成了陸海空天電網的信息化作戰模式,戰爭節奏更加快速而精準,當然,反制手段也更加有效,所以,矛盾對抗還要繼續下去。

以上是兔哥個人觀點,歡迎關注兔哥,歡迎探討評論!圖片來源網絡。

軍武資料庫說:

謝邀,沒辦法。

很多人回答是靠聲音來辨別,其實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很多人都相信這件事情的。

在1913年一個德國軍官申請了利用麥克風陣列偵測炮兵方位的專利。

在數公裡的範圍內放置多個麥克風,統一進行錄音,然後播放出來,用秒表計算不同的麥克風所接受到的炮聲時間差,然後再利用三角定位法來判定對方炮兵陣地的位置。

聽起來似乎很合理,而且在一戰和二戰期間德國也一直在用這個方式搜索盟軍的炮兵。

在一戰結束後,1920年的時候法國甚至也按照這個專利做了自己的炮兵偵測系統。

現在還在博物館裡面擺放著呢。

但是問題點在於,當時的技術很難分辨出炮聲和回聲,並且計算的精度也達不到測定精確距離所要求的測量精度。

而炮兵陣地的範圍其實都並不大。

精度差了幾百米根本對人家的炮兵陣地沒有任何威脅,所以啊在二戰中期德國和盟國也就完全不用這種技術來偵測對方的炮兵陣地了,而是直接派偵察機去找炮兵陣地。發現炮兵陣地後,偵察機會呼叫己方火炮進行射擊,這時偵察機再根據彈著點的偏差不斷的給後方信息,讓後方修正火炮射擊方位。

直到二戰結束後,50-60年代,電子技術、電晶體的出現才讓電子設備可以精確的測定炮彈聲音的定位數據。然而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炮兵定位雷達就被製造出來了。

也就沒必要用其他的方式再偵測炮兵陣地了。

魂舞大漠說:

▲在雷達掃瞄範圍和距離內,出現任何目標,都能快速被鎖定。

能工巧匠不用尺子也能打桌子,這是因為心裡有把尺子,工具都是人類造。對於軍事來說,再高級的裝備,都來戰爭實踐的產物,比如反炮兵雷達。有了它,對方只要一開火,就會暴露。雷達依其彈道,能迅速準確地測算出其距離和方位,並自動裝定好射擊諸元,開火即可實現壓制。

▲炮兵指揮車內部

沒有炮兵雷達的時候,要用人工來測算,速度自然沒有雷達快,再神的老炮兵,也跟不上計算機,裝備雷達正是與時俱進的結果。有雷達也要預防雷達被炸毀的時候,人工測算到啥時也少不了。

▲炮兵測地作業,邊觀察並把數據傳送給炮陣地。

過去的炮兵射擊,分為陣地和前觀兩大塊,二者加在一起,就能加快諸元測算。很厲害的觀測兵,能預估預判對方有可能部署炮火的位置,再通過觀察,即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找到敵方炮陣地。這樣往往對方還沒有開火,或準備開火時,即被我方炮兵反覆蓋。所以裝備雷達,只對瞬時出現的炮陣地有意義。換個說法是,就是裝備了炮瞄雷達,也只能是一個輔助工具,不能把雷達看得太神了。

▲沒雷達就不打仗了嗎?照打不誤。

炮兵作戰,有了先進的裝備,作用是大,但不能過度依賴裝備,這就是人們通常說要打勝仗靠的永遠是人的意義所在,人的能動作用永遠是第一位的致勝之因。再有就是,炮兵打仗靠配合,是有效發揮集體力量的結果,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差池,即會造成整門炮的戰鬥失利。

炮兵裝備越來越先進,但也從來沒有忽視了炮兵隊伍本身的建設。當代炮兵已建立起地面炮火體系,炮本身只是其中的戰鬥平臺之一,正是科技日益進步的結果。但是建立一支強大的炮兵隊伍,仍是首要任務。

戰情解碼說:

炮兵雷達又稱炮兵偵查定位雷達,它的主要作用是在敵方火炮開火後,利用雷達技術,跟蹤敵方的炮彈參數,根據炮彈的彈道,對敵方火炮陣地進行精確定位,引導我方火炮進行攻擊。由於火炮是非常重要的火力壓制武器,所以被稱為戰爭之神。如果可以成功壓制或幹掉敵方火炮陣地,那無疑會給我方的作戰提供極大優勢。如果沒有炮兵雷達的話,又有什麼方法可以判斷敵方的火炮位置呢?

(火炮是主要的火力壓制武器)

(辛柏林炮兵雷達)

炮兵雷達雖然具備很強的探測能力,但也會受到地形的影響。所以在實際作戰中,炮兵並不會完全依賴炮兵雷達。炮兵雷達首次實戰是在越戰的溪山戰役期間,在炮兵雷達沒有發明的時代,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來判斷敵方的火炮位置。

(越戰中美軍的炮兵雷達)

首先,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依靠偵察兵進行前期偵查。偵察兵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潛入敵方控制區,偵查敵方的火炮陣地,並將情報發回指揮部。因此,偵察兵自然需要極高的單兵作戰能力,還要具備極強的滲透和偵查能力,以便可以順利完成偵查任務。

(偵察兵)

其次,那就是要靠航空偵查了。飛機自一戰就開始用於航空偵查,其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偵查敵方的火炮陣地。由於火炮陣地相對比較固定,目標也比較大,所以依靠航空偵查還是非常有優勢。不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隨著防空武器和戰場偽裝技術的發展,航空偵查所受的局限性和風險也越來越大。

(飛機從一戰就開始承擔空中偵查任務)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衛星偵查和無人機偵查的出現,也為發現火炮陣地的位置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衛星偵查可以覆蓋很大面積,而且安全性高,可靠性強,精度也高。無人機偵查則更為靈活多變,戰場隱蔽性強,可以與偵查兵或特種兵配合使用。

(衛星偵查)

(無人機偵查)

隨著技術的發展,對於火炮陣地位置的偵查手段也在不斷進步。相應的現代火炮系統的反偵察能力和機動性也在不斷提高。現代自行火炮已經可以隨打隨走,可以隨時變換位置,使得生存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現代戰爭已經進入了信息化作戰時代,針對火炮陣地的偵查與反偵查對抗會一直持續下去。

和風漫談說:

如今無論自行火炮還是牽引式火炮都非常強調機動性,行進間急停射擊,打一炮換一個地方,從目標獲取、火力協調、射擊到撤離陣地不超過3分鐘。

之所以這樣苛刻,是因為現代炮兵反擊速度實在太快了。在各種炮位偵察校射雷達、移動目標偵測雷達和先進計算機加持下,反炮兵火力5秒之內就能定位目標,1分鐘內炮火就覆蓋過來。

再像以前那樣慢悠悠的開炮、轉移陣地是萬萬不行的。

不過現代炮偵雷達雖然反應速度快,極大的改變了炮戰面貌,但也不是完美無缺、包打天下的裝備。因為:

1、雷達受各種自然環境限制,如地形、雨雪霧霾等天氣影響,定位精度仍然不足,不能滿足精確射擊要要。

對近距離迫擊炮定位還比較精確,如瑞典「亞瑟-A」 反炮兵雷達對迫擊炮定位精度在8*12米範圍內,炮火覆蓋就能摧毀目標。

但對遠距離榴彈炮、加農炮、火箭炮等目標,炮偵雷達的定位範圍就較為寬泛,大於炮陣地範圍,達不到精確射擊要求。

2、各種身管火炮都有冷炮發射問題,身管、發射藥在適應過程中導致首輪發射彈著點散布較大,難以直接命中目標,給對手留下躲避時間。

再加上飛行距離越遠,炮彈受風速、重力、地球自轉等因素影響越大,彈著點散布也越大。

所以在敵方炮兵快速機動情況下,首輪炮擊殺傷程度有限。敵方自行火炮完全可以在極速射後1分鐘內轉移到200米之外,從而遠離反擊炮火覆蓋。

3、己方炮兵射擊時還要時刻提防對方反擊。尤其炮偵雷達是個非常拉仇恨的傢伙,是對方重點清除和打擊的裝備。

炮偵雷達屬於主動雷達,容易受幹擾和攻擊。敵方可以用雷達幹擾機幹擾,也可以用雷達偵察機交會定位測定坐標,發起火力反擊。如果打不著敵人反而被敵人反擊成功,那就虧大了。

所以直到今天,想消滅敵方一個炮兵群也不輕鬆,在沒有炮偵雷達的年代就更加困難。二戰時,在戰術合理的情況下壓制敵方一個炮兵連也要上百發炮彈,摧毀一門炮更需要幾百發炮彈才行。

如1941-1944年間,蘇軍和德軍在列寧格勒打了三年艱苦炮戰,用盡了各種裝備和戰術。為了消滅德軍2門170毫米火炮,蘇軍用8門130毫米鐵道炮發射了300多枚炮彈,才摧毀1門。其難度可見一斑。

那沒有炮偵雷達的年代裡,炮兵又如何進行反炮兵作戰呢?

沒有先進科技,就用人力、戰術和大量彈藥來彌補。一、二戰時期,僅發現敵方炮陣地就要大量人力和複雜戰術,精度還不高,需要大量火力覆蓋來壓制和摧毀。

1、光學偵測。

光學偵測適用於近距離炮戰。在目視通視的情況下,安排多個觀察員用望遠鏡、炮隊鏡等光學觀測設備監測敵方開火時產生的濃煙、炮口閃光等現象,再通過交會定位確定敵方陣地,引導己方火炮攻擊。

一條光測基線建立後,正面寬度約6-10千米,偵察距離約10-15千米。

光學偵測距離近,受天氣影響大,複雜地形及叢林地帶中效果不佳。敵方多門火炮同時開火時,觀察員也來不及分辨目標,無法定位,所以要和其他方式配合使用。

2、聲測偵察。是一種廣泛使用的偵測方式,直到今天仍在很多國家使用。

它是被動偵測方式,不發出任何聲音,只用拾音器或大喇叭接收敵方開火時產生的脈衝聲波,通過量取多個聲測站接收聲音的時間差,經過一系列計算得出火炮坐標。具有作業隱蔽、抗幹擾能力強、不受能見度限制、能偵察隱蔽物後方的敵人火炮等優點。

整個聲測站由多個聲測哨和計算中心組成,各聲測哨間相距約1000米,用有線電纜連接起來。聲測陣型展開後正面寬度約10千米,對迫擊炮偵察距離3~5千米,對加農炮、榴彈炮偵察距離15~20千米,定位精度約100-300米。

聲測偵察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就出現了,一開始用於反炮兵作戰,後來又應用到防空領域,監聽敵人飛機。

當時的偵測設備很原始,各種各樣的大喇叭就像大耳朵一樣,看起來頗有喜感。二戰中,美軍有75%的反炮兵偵察是通過聲音偵察方式實現的。

後來聲測設備不斷完善,從早期的有線連接變成無線連接,計算中心也由人力改成計算機。反應時間大大提高,確定目標時間縮短到5~15秒。

80年代後,各國又積極開發新型聲測器材。美國研發的「帕爾斯」聲測器材,使用微電子技術和計算機處理信號,能同時監聽多個目標,並在顯示器上將敵方炮陣地坐標標出來。未來,聲測偵察仍將發揮重大作用。

3、航空偵察。

地面偵測終歸受地形、環境、距離、視野等各方面限制,航空偵察就能很好的彌補缺點。它極大的拓展了偵察範圍,提高準確性。現代無人機能偵察 40-50千米外的敵方炮兵陣地。

一、二戰時期沒這種技術,各國就用大型氣球載人偵察,也為己方火炮校射。

新興的飛機也加入到偵察陣營中來,是其重要任務之一。蘇德炮戰中,蘇軍用伊爾-2炮兵校射飛機偵察德軍火炮。對必須要摧毀的重點目標,還直接從空中打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日常觀察和判斷分析。

戰場上,雙方都對敵方仔細觀察,從任何蛛絲馬跡中推斷炮陣地方位。如重型火炮群體型龐大,需要平整堅實的地形部署,不可能出現在陡峭山坡、鬆軟溼地和沙灘中。

炮群需要大量物質、彈藥補給,通常會依託公路構建。若某天觀察員發現公路附近人員、物資異常調動,就有可能是敵人在新建炮陣地。

另外,從一些隱蔽地形和植被變化也能發現敵方觀察所和炮陣地跡象。甚至通過彈坑大小、散布,也能推斷敵方火炮種類、口徑和大體發射位置。這些工作需要平時大量培訓和練習才能完成。

但就算有眾多設備和戰術,反炮兵仍然不容易。

因為「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敵人不會呆在那裡讓你猛炸,他們也會進行各種偽裝和防禦,如:

1、構築各種混凝土和土木工事,將火炮和人員藏在其中。炮火來襲時,人員躲避。大炮鋼筋鐵骨,不怕衝擊波和破片打擊,除非準確命中,否則很難摧毀一門火炮。

就算被炸傷,修復一門火炮也不算困難。只要人員傷亡不大,火力點隨時可以復活。

2、布置假陣地、製造煙霧、利用偽裝物掩蓋真正的射擊點。真假陣地同時開火,用聲音、煙霧和閃光混淆對方判斷。

多門火炮同時開火時,光學偵測、聲音偵測都會因環境惡劣和數據急劇增多而無法給出準確坐標。和風漫談原創,禁止抄襲。

3、構築多個備用陣地,火炮在其間機動轉移。反擊速度稍慢一點,敵方就轉移到下一備用陣地去了。

綜上,戰場上反炮兵非常困難,很多時候只是壓制射擊,需要大量彈藥支持。沒有炮偵雷達的年代,每一次反炮兵作戰都需要周密計劃、精確部署,再加上優秀指揮才能取得戰果。

縱然今天有先進雷達,反炮兵仍然是一項系統、複雜、多單位協作的任務。炮兵是技術兵種,指揮、偵察、射擊各環節都需要大量專業人才,是當之無愧的「戰爭之神」!

和風漫談原創文字,歡迎關注。圖片來自網絡,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2161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