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變法清朝還可以苟延殘喘,變法會死的更快。
有一個佐證,最後清朝廢除了科舉,改成了大學教育,還搞了君主立憲,但是三年時間,清朝就迅速瓦解了,各地封疆大吏幾乎同時舉旗造反,看著清庭滅亡,籤署了退位詔書。
變法首先得開啟民智,民智一開,民族思想恢復,那滿清會被憤怒的人民迅速撕成碎片。
清朝上層很了解西方國家,但是一直隔絕與外部的交流,對內搞技術封鎖,到了末期被外人打破國門反覆蹂躪沒辦法才想搞搞變法,實際上,當時中國根本沒有變法的群眾基礎,怎麼玩都是一團漿糊。
不一定,還是個未知數。若能救的了,歷史就被改變了,也沒後來什麼事了。反之,歷史還是原來的歷史,一切都在正軌當中,艱難而緩慢的向前發展。
第一種可能,要是假設成功,真的奇蹟般地出現了,那麼大清朝能救得了。彼時,「戊戌變法」的時代背景,無疑是「甲午戰爭」的推波助瀾,以及有識之士的期待,從而出現了這場歷史意義非凡的改革運動。因而,改革是社會力量推動的結果,大清朝無論如何都得有所表示,於是乎「戊戌變法」應運而生。倘若,清廷推行有力,措施得當,時間允許,那麼改革真有可能成功。相應地,大清朝也會得到好處,繼而延續了它的國祚。
第二種可能,依然失敗了,那不好意思,估計大清朝被覆滅不可避免,也沒有什麼值得留戀、惋惜的,請節哀順變吧。畢竟,生活還是要繼續,未來還長著裡,不能因此就頹廢,變得患得患失了。要知道,這些情緒是要不得的,不僅很容易傷身,還影響了本來的好心情。何況,大清朝都已經覆滅一個多世紀了,又不能起死回生。換言之,假設完全無濟於事,只是徒增煩惱、遺憾罷了!
不過,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改革成功了,也失敗了。卻是為何?因為戊戌變法,本身便是一個「變數」存在,充滿太多不可控的因素。另外,「戊戌變法」失敗或成功,都必然會改變利益集團的格局,造就一大批能與大清朝抗衡的力量。其中,保守派和維新派,以及革命派勢必崛起,進而影響到大清朝的朝政方向。如此內外夾擊,迫於超前的壓力,大清朝必然會滅亡。當然,也有可能名存實亡,繼續苟延殘喘,統而不治,也說不定呢。
至於失敗的原因,恐怕依舊與「民主共和」有關。諸如改革不徹底,不能安撫朝野上下之人,沒有達到眾人期望的結果等等。具體而言,那就是改革只為了滿清貴族的繼續統治,而沒有顧及到絕大多數人的利益。亦或者,改革的中間出了差錯,半路夭折,進而導致了失敗的結果。這樣大清朝改革失敗,下場自然就不好了。故不但救不了,反而還有可能送它一程。
總之,光緒帝變法失敗,亦或者成功,都很有可能會命運趨同,以落寞無奈收場。
李鴻章曾經評價晚清是「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李鴻章在光緒元年因臺灣事變籌劃防防折:歷代備邊,多在西北。其強弱之勢、主客之形,皆適相埒,且猶有中外界限。今則東南海疆萬餘裡,各國通商傳教,來往自如,麇集京師及各省腹地,陽託和好之名,陰懷吞噬之計,一國生事,數國構煽,實為數千年未有之變局!
封建王朝的本質是通過地主階級來統治普通民眾。毛主席曾經評價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實際上,晚清能堅持這麼久正是靠著地主階級,而戊戌變法要把士紳地主階級的特權給剝奪,也就是說中國兩千年體制要在清朝改變。清朝其實已經陷入死胡同,不變法要亡,變法亡的更快。一旦變法,清朝便把唯一的擁躉者拒之千裡之外,如此等待清朝只能是提前亡國。
慈禧選中光緒,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也是對光緒寄予厚望的,慈禧吸取了同治教育失敗教訓。很早就親自為光緒選擇了帝師,光緒不滿十歲就把光緒帶在身邊讓他學習處理政務。慈禧是很想學一學孝莊,培養一位千古一帝。可是光緒的表現著實讓人失望,甲午海戰,光緒輕信翁同龢等清流主戰之言,導致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之後,日本佔領朝鮮。日本人在中國迅速推進,直逼瀋陽,清朝岌岌可危。在如此危機的情況下,李鴻章提出建議,希望清帝國和日本打持久戰。日本國土面積小,沒有足夠的資源支撐,無法迅速佔領中國,因此希望速戰速決,中國需要以廣大的土地換取戰爭的時間,不計一城一池之失,以大局為重,拖住日本,方能反敗為勝。而此時的光緒只是一心求和。清朝人口是當時世界人口的幾乎一半,如果當時和清朝死磕國力,就算不能反敗為勝,《馬關條約》也不會那麼屈辱。
首先世界上是沒有什麼「如果」的,但既然來回答了這個問題,那不妨假設一下吧!
光緒帝的變法如果成功了,那麼有可能會改變近代年。
戊戌變法的時候,中國還處於封建社會,無論是知識分子還是老百姓都把希望寄托在朝廷上,就連孫中山也覺得大清朝沒什麼大問題,只要在制度上改良一下就可以了。
中國有著2000多年的封建思想,人們已經習慣了有皇帝的生活,所以君主立憲制是符合當時的國情的。
無論是英國還是日本,都依靠君主立憲制,走向了富強。
可惜的是,我們的光緒帝太弱小了,背後的慈禧太強大了,變法觸動了權貴的利益,光緒成了孤家寡人,慈禧反而眾望所歸。
此時的光緒帝身邊只有康有為、梁啓超等一幫書生,沒有軍隊的他們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凱身上,結果袁世凱投向了慈禧,百日維新以失敗告終。
康有為、梁啓超流亡海外,譚嗣同等五人被砍,光緒帝被囚,大清朝失去了最後的復興機會。
中國的近代史也是中華民族的屈辱史,中國能夠奮起改變的機會,也只能數戊戌變法了。
如果戊戌變法能夠成功,很有可能會改變大清的命運,戊戌變法沒有成功,有著必然性,現在回頭重新看戊戌變法,總給人一種鬧劇的感覺。
首先一點就是光緒皇帝的不成熟,慈禧太后的打壓只是一方面,當時慈禧已經垂簾聽政三十多年,人始終都會老的,權利最後還是要交回到光緒的手上,但是這位皇帝,在羽翼未豐的時候,就像跟慈禧拼個你死我活,如果他聽話一點,說不定就是另外一種結果。
還有就是光緒皇帝身邊,沒有一個能夠挑起大梁的人,康有為作為維新變法的發起者,現在看來有點空談理想,在光緒還沒有握有實權的時候,就鼓動光緒和慈禧太后作對,光緒皇帝也選擇相信了他。
而康有為錯誤的選擇了相信袁世凱,在袁世凱向慈禧高米之後,光緒的前途和命運也就此斷送。
所以說如果變法成功,大清的命運將會不同,但這件事註定不會發生!
光緒二十四年(1898)興起的變法維新運動,可以給奄奄一息的大清帝國帶來最後一線生機,但是,在隨後觸及自身靈魂和利益的改革中,帝後兩黨兵戎相見,帝國主義勢力趁虛而入,大清帝國在血與火的混戰中,走到了歷史的盡頭!
(光緒皇帝照片)
一,文山會海
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端午節剛過不久,農村「雙搶」結束,大地一片安靜。這註定是不平凡的日子。就是這一天,光緒皇帝長時間的努力下,終於向全國頒布了明定國是詔書。
接著就是頒布具體的詔書,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許多領域。光是政治領域的改革詔令共有七十多件。
制定的國策就是「以工商立國,鼓勵民間興辦實業;大力發展鐵路和礦業,等等。其中很重要的一條:「不準八旗子弟經商、通政司、光祿司、太僕寺、大理寺等陳舊機構統統裁去。
甚至鼓勵「官民論政」,就是地方基層官員和底層百姓,都可以「呈遞條陳」,而且廢了以前的「先行抄錄,再為呈遞」的老規矩,要求有關部門對「士民上書,原封進呈,毋需拆看,隨到隨遞,不準稽壓。」
為了表示決心,光緒帝將沿襲舊習,百般阻撓主事王照上書的禮部六堂官統統撤職,給勇予上書的王照破格提拔。
今天我們點評光緒帝這一非常舉措,應該看到,確實極大地鼓舞了全國的維新力量,每天的上書直接送到光緒帝手中的就有幾十封,有的平民上書,居然文章開始不寫抬頭,光緒帝非但不惱,反而十分欣喜,從這一點來說,光緒帝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帝王中,應該稱為「千古一帝」!
這驚天舉動,對於那些守舊的官僚以極大的震撼!只是,光緒帝操之過急,欲速不達!
二,「三個說客,當不了一個奪客」
在這場歷史性的大變革中,慈禧太后也希望離經叛道的康有為能夠扭轉乾坤,使大清帝國獲得新生,她實在拿不定主意,她的主心骨之一的恭親王奕欣於五月間故去,另一個旁支慶親王奕匡是國務總理大臣,貪汙行賄是大清帝國頂級高手,根本不懂政治為何物,只曉得為太后弄錢。另一個醇親王奕譞是海軍總理大臣,資格的為慈禧洗錢的白手套。
只剩下李鴻章了,李中堂對西太后說:「康、梁都是典型的書生意氣,一腔熱血等於零,只曉得空談救國,不懂中國的官場之道,沒有任何政治謀略和經驗,更缺乏起碼的政治手腕和妥協精神。」
他同樣不看好光緒帝,認為:「光緖帝也是書生意氣。」
應該說,李鴻章幕年說的這番話是有道理的,也預見到變法不會成功,其中很重要的一句話是:「妥協精神」。
聽到這些話,慈禧太后內心深處的沉渣泛起:「你娃娃曉得蛇是冷的了吧,曉得馬王爺有三隻眼了吧,曉得治國的艱難了吧,你總會向老娘低頭!」
(總理國務大臣奕匡)
三,慈禧太后的「十二字真言」
李鴻章雖然沒有過多捲入新政,但是,他的眼光獨到,光緒帝果然與朝中大臣的矛盾激化了。當然,撤銷禮部尚書六位主官的職務,朝中大臣不敢多言,但是,這些臣子都是宗室子弟,被撤職的懷塔布老婆和慈禧太后是「閨蜜」,經常到頤和園陪太后抽旱菸嘮嗑,見自己老公被免職,氣得到頤和園找太后告狀,當然是加油添醋誣告光緒:「光緖重用漢人,要殺光滿族人......」
慈禧太后召見光緒,狠狠訓斥一番。
光緒認為慈禧太后是變法實施的最大障礙(在歷史的關鍵時刻,光緒的書生意氣就是這樣任性),把矛頭指向慈禧:必須除掉太后。
他手下的譚嗣同把希望寄託於小站練兵的新軍頭領袁世凱,而袁世凱與徐世昌密議後,向直隸總督榮祿告密,維新派的全部計劃暴光......
結束語
陰曆八月初四(9月19日)晚、太后突然回宮,直抵光緒臥室,幾名親信把所有文件奏章裝入蛇皮口袋後,慈禧太后怒氣衝衝地指著光緒:「痴兒,今日無我,明日安有汝乎!」寫到這裡,我實在無法參透慈禧太后的這十二字真言;網友教我......
古今中外,哪一個王朝,都怕開啟民智,怕老百姓更多地了解世界,尤其是落後的大國!
小國好一些,船小好掉頭大,日本明治維新就成功了;但大國的歷史沉澱太重了,變法的阻力太多,效果會大打折扣的。
落後的國家,古今中外,還是害怕底層老百姓見到外面的世界,害怕真相。
19世紀末的中國,跟世界落伍太遠,身子板太薄弱,如果要變法,要下猛藥,估計很快就會完蛋,等不到1912年;歷史事實已證明,1905年又開始的一番嘗試,哪怕小小的變革步伐,還是讓大清王朝發生陣痛,徹底了結;記住,大清王朝終結時,財政並沒有破產。。。
說實話,洋務運動開始後,有甲午戰爭失敗的背景,光緒帝搞自上而下的變法,還是有必要的,有些基礎的,但動作太大下藥太猛了,如果真的繼續下去,是中華之幸,但大清王朝估計很快會終結。
慈禧太后之所以一開始不幹預,後來堅決反對,正是看到了光緒帝變法繼續下去的後果。。。
光緒帝變法成功能否救大清朝?那要看如何定義變法成功。
實際上,變法成功與否對光緒帝來說並不特別重要,光緒帝只是藉助變法去奪權。一旦擁有權力之後,變法還能不能持續下去,這就是一個未知數了。
可能在光緒帝的看來,變法其實是一種重新整合權力的過程,他要藉助變法裁撤一批舊人,啟用一批新人,而新人是否擁護維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新人要完全徹底地擁護光緒帝。一旦光緒帝實現了這一目的,他所認為的變法就算是成功了。
至於法究竟變了多少,變得怎麼樣,對於光緒帝來說,可能就不太重要了。
實話說,我個人並不認為光緒帝是一個有維新志向的人,更不懂得如何去維新。相比於之前的清朝帝王,他對國家的落後與衰亡有著切身的體會。但問題是,歷朝歷代哪個末世君主沒有體會呢?
學習西方,在光緒帝生活的時代是最時髦的詞彙,是一桿大旗,有它矗立,身邊就能聚攏起一大群擁護者,這才是光緒帝的志向。
但他並沒有意識到,他的親爸爸,慈禧太后,比他更懂得什麼叫維新,也比他更明白怎樣維新更穩妥,更高效。所以,真正懂維新、會維新的人都在慈禧這邊,而這群人恰好又是辦了幾十年洋務的掌權派。他們深深明白,想讓大清變強,慈禧不一定行,但想讓大清死掉,投靠光緒帝就可以了。
所以,有真本事真權力的人都不會站在光緒帝一邊,光緒帝的所謂變法必然失敗。如果光緒帝真的通過變法奪權成功了,這也就意味著真正能辦事的人都已經被幹掉了。靠著康有為這類人,清朝估計也離死不遠了。
我認為有這個可能性,身處亂世的光緒帝本身有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思變圖強的遠大抱負。
如果戊戌變法成功了,光緒帝果能勵精圖治,吐故納新,中國近代史上演一次驚天大逆轉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
當然,戊戌變法事實上是失敗了,究其原因,在那個家天下的皇權社會,除了朝臣中頑固的封建守舊勢力,罪魅禍首當屬慈禧太后。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沒有這位權傾天下的老佛爺從中作梗,在那個皇權至上的年代,有幾人能攔住這個一心想作中興之君的皇帝呢?
世上的事情就是這樣,萬般皆有可能,與光緒帝變法前後不超三十年的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了,本來也曾遭受西方列強欺凌的日本一躍而起,成為世界數一數二的強國。
並且,一直發展到今天,日本的國體還是天皇制,雖然只是象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