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歷代,都是指「父傳子,家天下」的奴隸主政權和地主政權。
這種建立在私有制之上的政治體制只能是家族體制,對於統治者,家國一體。
而一個朝代一旦建立,「兔死狗烹」現象多次發生。
原因有二個。
其一,不排除幫助君主奪取天下的功臣有謀反之心乃至行動。如西漢初年的異姓王就是如此。只能除掉。
也可能功臣並無謀反之心,但君主並不信任這批人,因此,必須解除功臣們的兵權,使其對君主不構成威脅。如北宋初年的「杯酒釋兵權」。
其二,為君主能順利將權力交給下一代,使第二代君主能駕馭政權。跟隨第一代君主打天下的功臣,絕大多數對於第一代君主是服從和聽命的。但對於第二代新君未必如此。無論從年齡,功績,能力等各方面,新的君主很難駕馭這批功臣。所以,從未來新君能有效掌控政局考慮,第一代君主也會尋找各種理由,將這批功臣除掉。典型的如明初朱元璋就是如此。按朱元璋自己的說法,就是為新君的權杖削去毛刺。
一句話,「兔死狗烹」是奴隸制和封建王朝的死結。
謝邀回答:
這是鐵律。奪取政權的用人之道並不等同於鞏固政權的手段。前者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積極因素而推翻敵對勢力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後者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杯弓蛇影,懷疑一切,打倒一切。最可憐的是"走狗"!
其實就是為了實現權力獨家私有!功臣能力高威望也大!關係多人力多!坐定江山後,本該誰有大能力讓民強民生幸福國強就誰當政的,這是動物世界的共識,這時功臣們本事大就會不自覺地競爭當政,!皇帝於是為了消除獨家獨裁永遠坐大的障礙只有把對此威脅最大的功臣們收拾掉!
然後找一些俯首貼耳喜吹捧拍馬屁媚上的奴才來幫襯皇家!
非常簡單,一代人有一代人使命。一代人有一代擔當。好比冬天天氣寒冷,你不穿皮衣棉衣,一定會被凍死。相反過了春天到了夏天,如果這個人還穿著皮衣和棉衣還不會一樣被熱死嗎?
人們不懂這個道理,打獵的人知道,不能將鳥兒打盡,打盡了鳥兒,便只好把良弓藏了起來,否則放在身邊會礙事的。野兔死盡了,再養那麼多狗也沒有用了,還浪費糧食,不如煮著吃了,這樣利於生態平衡。
這樣的道理也適用於題主說的歷代功臣的作用與下場問題。
但凡在開國時期的功臣良將,都是能徵慣戰的,同時又是彪悍難制的,不能有前者就打不贏對手,不能隨機應變就生存不下來,在戰時不成問題,但到了平時時過境遷,能徵慣戰變成了任住橫蠻。隨機應變,變成了難受制約,自行其事,所以明智的大臣,有這種見識的人會主動用治世盛世的方法去主動消除誤會,尋求適應時代變化的方式來自保,而不能適應時代變化的,便成了被清理的對象。
宋太祖趙匡胤用杯酒釋兵權的方式,用榮華富貴來換取武將們手中的權力,結束了自西漢以來,悍將權臣,尾大不掉的局面,雖然有宋一朝積懦積弱,但為中央集權,加強國家制度建設還是起了作用的。
因此,功臣良將應是識時務之人,到了戰時應當縱橫捭闔,到了治時就應學會夾著尾巴做人才能有始有終!
劉邦把秦朝的上林苑改成農田,那天農民正在種地,劉邦想和百姓近乎,百姓問你是蕭丞相嗎,劉邦心中有些不悅,不知漢王只知丞相,蕭何為官清廉,愛民如子,一日,門客對蕭何說,公不久滿門操斬,何聽後大驚,功高蓋主,只有自毀聲名,才能自保,想來只能回自己的家鄉強佔土地,苛捐田稅,後來百姓告到京城,這才使劉邦放心。韓信建立漢朝居功至偉,雖然自討封得齊王,但不久就以叛逆的罪名被劉邦殺害,異姓王彭越滅三族,九江王英布都死於劉邦之手,「狡兔死,走狗烹」,為防止拉幫結派,滅功臣,鞏固自己的政權,只能共苦,不能同甘,從漢高祖劉邦開始。
可以避免,主要看皇帝的心胸以及為此採取的政策。歷史上唯一一個避免了殺功臣,迫害功臣的皇帝是光武帝劉秀。
他經過艱苦戰爭取得天下之後,給了功臣集團很高的待遇,但是限制他們的權力,經常勸誡功臣們不要為非作歹,要善始善終,並賜給他們丹書鐵券。在他們犯一些小錯時,劉秀也大度的不予追究,還經常給他們大量的賞賜,劉秀的兒子漢明帝還修建了雲臺,供奉助劉秀打天下的功臣,史稱雲臺二十八將。簡單來說,就是限制功臣的權力避免他們犯大錯,小錯警示教育,給很高的待遇和榮譽,死後還能名傳千古。
漢光武帝劉秀是個非常戀舊的人,與妻子陰麗華非常恩愛,但卻不得不另娶了郭聖通,在多年以後當上皇帝,他堅持立陰麗華為後,夫妻恩愛異常,一個對妻子都如此好的皇帝是非常少有的。
最讓人感動的其實是他們的兒子漢明帝:十七年正月,當謁原陵,夜夢先帝、太后,如平生歡。既寤,悲不能寐。會畢,帝從席前伏御床,視太后鏡衣中物,感動悲涕,令易脂澤裝具,左右皆泣,莫能仰視焉。
永平十七年正月,漢明帝就去給劉秀和陰麗華祭祀,當天夜裡,他就做了一個夢。夢中他依然是嬌憨的稚子,承歡父母膝下,而父母也如再世時恩愛。漢明帝醒後,趴在父母舊時床邊懷念悲泣,看到母親曾用過的梳妝盒,令人用胭脂將其裝滿,一如母親在世時一樣。
每當史書讀到此處,我總忍不住淚流。史家筆下千秋,惜墨如金,卻毫不吝嗇筆下文墨,記錄下一段溫情。所以,家人才是最重要的,可不要等人逝去,才想起悲泣床前。
言歸正傳,數千年來也只出了一個劉秀,所以絕大多數時候,還是要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因為功臣在取得天下後,不僅沒用了,反而極有可能居功自傲,不好掌控,所以能善終者少。
兔死狗烹的下場是歷代開國時候都會出現的問題。而且被處死的開國功臣多數都是有兵權的人。而那些沒有實權的人,大多數都不會有這種下場,就是因為在建國前需要帶兵打仗,而在建國以後主要是治理國家,而那些在帶兵打仗的人,常常會居功自傲不把皇帝放在眼裡,而且還存在犯上作亂的可能。所以會出現兔死狗烹的情況。
總之學會隱藏自己的鋒芒才是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