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如何發揚光大,從幾點發表自己個人想法:
一、中醫形成背景:中醫誕生於原始社會,是我國人民在生產、生活以及同疾病作鬥爭實踐中的經驗總結。中醫的發展經歷了從遠古至春秋、戰國至秦漢、晉唐、宋金元、明清及20世紀六個時期。中醫誕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後歷代均有總結髮展。中醫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其獨特之處,在於「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及辨證論治。
二、中醫學理論基礎 中醫理論來源於對醫療經驗的總結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專著《黃帝內經》問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時至今日,中國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 中醫學理論體系是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在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指導下逐步形成的,它來源於實踐,反過來又指導實踐。通過對現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內在機理。 中醫學這一獨特的理論體系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整體觀念,二是辨證論治。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氣血津液、髒象、經絡、運氣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1.運氣學說 運氣學說又稱五運六氣,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氣象、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的學說。五運包括木運、火運、土運、金運和水運,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長夏、秋、冬的季候循環。六氣則是一年四季中風、寒、暑、溼、燥、火六種氣候因子。運氣學說是根據天文曆法參數用來推算、預測來年的天象、氣候、疾病發生流行的規律,並提供預防、養生的方法。2.精氣學說 精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氣的運動稱為「氣機」,有「升降出入」四種形式。由運動而產生的各種變化,稱為「氣化」,如動物的「生長壯老已」,植物的「生長化收藏」。氣是天地萬物之間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應。如:「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天地之精氣化生為人。3.陰陽學說 陰陽是宇宙中相互關聯的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光為陽,背日光為陰。陰陽的交互作用包括:陰陽交感、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相互轉化。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範疇。鄧氏的現代陰陽是「對立統一」或「矛盾關係」的一種劃分或細分,兩者是種屬關係。對立統一規律是「陰陽」的上位屬概念,陰陽則是對立統一的兩個下位種概念。陰陽是互不相容又緊密聯繫的兩個對立面的一對性態或屬性。陰陽的內涵互相否定,一個概念「陰」肯定對象的陰的屬性,另一個概念「陽」則以否定陰概念所肯定的屬性,作為陽對象的屬性。陰陽的外延互相排斥,又相互互補,其總和等於它們最鄰近的屬概念的外延,即兩個種概念外延的和或並。陰陽是對立統一或矛盾關係中兩個不同性態,屬性的一對哲學或邏輯範疇的概括,就是兩事物或一事物即相互依賴,相互聯繫,又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反相承的一對並列的種概念。人們通過對矛盾現象的觀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為陰陽範疇,並用陰陽二氣的消長來解釋事物的運動變化。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由陰陽二部分組成,凡是劇烈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於陽。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屬陰。因而陰陽存在兩個對立面,在陰陽消長和對立統一作用下,相互資生、相互制約、相互變化中構成世界萬物。中醫運用陰陽對立統一的觀念來闡述人體上下、內外各部分之間,以及人體生命同自然、社會這些外界環節之間的複雜聯繫。陰陽對立統一的相對平衡,是維持和保證人體正常活動的基礎;陰陽對立統一關係的失調和破壞,則會導致人體疾病的發生,影響生命的正常活動。4.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成就。五行學說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個哲學範疇來概括客觀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屬性,並用五行相生相剋的動態模式來說明事物間的相互聯繫和轉化規律。五行學說中以五臟配五行,即:肝與木、心與火、脾與土、金與肺、水與腎。五臟與五行相生相剋應保持相對平衡和穩定,和諧相處。如果五臟與五行發生失調,出現太過、不及或反侮,也會致疾病的發生,這對於推斷疾病的好轉和惡變,治療方法,提供了充足依據。中醫主要運用五行學說闡述五臟六腑間的功能聯繫以及臟腑失衡時疾病發生的機理,也用以指導臟腑疾病的治療。五行於中醫則體現了具備這五種屬性的人體五大系統的相互關係。木火土金水這五個符號分別代表肝心脾肺腎所統領的五大系統。中醫不是研究微觀的病毒細菌如何作用於人體的理論而是研究人體整體的各個系統之間的關係,並且通過中藥、按摩、針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調節各個系統之間的平衡,以此保持身體健康。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剋、制化、勝復、相侮、相乘、母子相及。5.氣血津液 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是腑臟、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氣是構成人體和維護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在生理上具有推動、溫煦、防禦、固攝、氣化等功能。氣聚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有機體,氣散則形體滅亡。莊子說:「通天下一氣耳」,全天下就是一個氣。有了這個氣就運動,就生生不息,就變化不止,沒有這口氣就完了。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具有很高的營養和滋潤作用。血必須在脈中運行,才能發揮它的生理作用。血在脈中循環運行,內至腑臟,外達皮肉筋骨,不斷對全身各腑臟組織器官起著充分的營養和滋潤作用,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津液是指各腑臟組織器官的內在體液及正常分泌物,是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津和液的性狀功能及分布部位各有不同,津是指性質較清稀,流動性較大,分布於體表皮膚肌肉,並能滲注於血脈,起著滋潤的作用。液是指性質較稠厚,流動性較小,流注於骨節、腑臟、腦髓等組織,起著濡養作用。氣血津液都是機體腑臟、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所需要的能量,而氣血津液又依賴於腑臟、經絡等組織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動。如果氣血津液代謝不正常或腑臟、經絡等組織器官不能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就會引起疾病的發生。6.臟腑學說臟腑學說主要是研究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小腸、大腸、胃、膀胱、膽、三焦)和奇恆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藏:指人體內的五臟六腑、奇恆之府,通稱為臟腑。象:一指「形象」,即臟腑的解剖型態;二指「徵象」,即臟腑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三指「應象」,即臟腑相應於四時陰陽之象。透過外在「象」的變化,以測知內在「藏」的生理病理狀態,稱為「從象測藏」。即「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臟腑」不單是解剖型態的概念,而是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在內的綜合概念。五臟:指肝、心、脾、肺、腎,一般籠統功能為「化生和儲藏精氣」。六腑:指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一般籠統功能為「腐熟水榖、分清泌濁、傳化糟粕」。奇恆之府:指「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氣血津液氣、血、津液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氣的生成源自先天與後天。稟受於父母的精氣,稱為「先天之氣」。肺吸入自然的清氣,與脾胃運化水榖產生的水榖之氣,合稱為「後天之氣」。氣有推動、溫煦、防禦、固攝、氣化、營養等作用。人體的氣可分為元氣、宗氣、營氣、衛氣、臟腑之氣、經絡之氣。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失常,稱為「氣機不調」。其表現形式有氣滯、氣鬱、氣逆、氣陷、氣脫、氣閉等。7.經絡學說 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的通道。經絡系統包括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別絡、浮絡、孫絡、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經絡在中醫學的重要性正如《扁鵲心書》所說:「學醫不知經絡,開口動手便錯。蓋經絡不明,無以識病證之根源,究陰陽之傳變。」8.經脈學說 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與臟腑相互關係密切的學說。經絡被定義為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道,起溝通內外,網絡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況下,經絡系統功能發生變化,會呈現相應的症狀和體徵,通過這些表現,可以診斷體內臟腑疾病。9.病因學說 《黃帝內經》將病因分為陰陽兩類:「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把病因分為三類:「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房室、金刃、蟲獸所傷」。宋代陳無擇提出「三因學說」:外所因、內所因、不內外因。10.元氣學說 中醫認為,元氣為先天之精所化生,是人體最基本最重要的氣,由先天之腎所藏,後天脾胃來濡養,借三焦和經絡流行分布並彌散全身。中醫學是在指在中國產生,又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形成的一門具有獨特理論體系、豐富的養生和診療經驗與手段的傳統醫學,它包括中醫基礎理論、中醫預防醫學、中醫臨床醫學三大部分。中國傳統醫學包括漢族醫學、藏醫、蒙醫、壯醫、彝醫等等,我們習慣上稱的中醫多是指漢族的傳統醫學。這就是中醫的概念,但實際上,中醫包容了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思想,可以說是博大而精深!其中,中醫的理論體系是:古代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陰陽五行學說,整體觀,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以及辨證論治。中醫的診療手段是望、聞、問、切四診法和內外用藥物、針灸、刮痧、推拿、拔罐等治法。。此外,中醫學發源於中國古代,受到當時哲學思想如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的深刻影響。古代天文學、氣象學、地理學、農學、生物學、植物學、礦物學、軍事學、數學以及釀酒技術、冶煉技術、等都曾對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起到過促進作用。因此,中醫學成為了一門以自然科學為主體,多學科知識相交融的醫學科學,而正是多學科的交融,構建和形成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診療特色。
三、在中醫理論基礎上,發揚光大
1.精通中醫基礎理論,上述已論述
2.多向不同中醫老前輩及一些中醫精英討教,並形成自己的指導論文。
3.參加不用中醫論文討論研究活動,表達不同的實踐經驗。總結不同方案,方法,用於社會,包括在各址發布。
4.在中醫基礎理論上,同時了解研究西醫理論及目前的西醫醫療設備,結合一些科學技術應用到中醫上,目前已在廣寬應用於社會中,得到很好推廣。
最後,呼籲大家積極參與中醫學習和討論活動,發表自己一些建見和看法,使中醫知識在每一個地方都得於傳播。
無可非議,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各國的傳統文化中都存在糟粕,這倒不是因為現代人民鄙視古人,或者說背叛了老祖宗,而是(當時)源於人類進化時間有限,生產力水平極低等種種原因,人類的思維能力不可能有科學發現,畢竟現代科學是人類進化到現在高度才能產生(近百年歷史)的結果,從現代科學來分析世界各國的傳統醫學以及中國中醫陰陽五行理論給人診療疾病的這個角度,完全可以說都是不科學的東西,畢竟醫學是現代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人類的生老病死問題,只能通過研究人體生理生化、組織解剖、細胞學、生物分子學、基因工程學……等等才可能取得成功,真正造福人類,世界上所有脫離了現代科學理論的所謂醫學都是不科學的。
隨便寫寫。
一、誰規定中醫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我認為中醫只是一項技術。
二、中華文化都要發揚光大?裹小腳、鬧洞房、三妻四妾要不要也發揚光大。
三、現代教育天然具有拆解傳統的作用,用概率的角度分析,發現絕大多數中藥都沒用。有用的中藥也和中醫理論沒關係。
四、有了電影,戲曲就沒市場了。有了槍炮,武術就沒市場了。有了西醫,中醫就沒市場了。
所以,沒有所以了。
非常簡單方法:國家衛健委設立中醫管理局和西醫管理局,中醫生只能給持中醫卡的人看病,信中醫的發中醫卡,只許看中醫吃中藥並且報銷100%醫藥費(名貴補藥只報50%),信西醫的發西醫卡,只能看西醫吃西藥,報銷80%,自費每年最高不超過2萬元,中醫就完全能發揚光達,網中醫愛好者至少有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