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為什麼中子彈實戰價值那麼高,至今卻也沒有國家在實戰中使用過?

大馬哈魚12說: 答 中子彈它是一款戰術性的武器,而原子彈爆炸💥,它可以說非常恐怖😱。日本的長崎,廣島都是二戰…

大馬哈魚12說:

中子彈它是一款戰術性的武器,而原子彈爆炸💥,它可以說非常恐怖😱。日本的長崎,廣島都是二戰時期,美國人投下核武器的地區。

這是中子彈的介紹:(結構圖)中子彈,亦稱「加強輻射彈」,是一種在氫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高能中子輻射為主要殺傷力、威力為千噸級的小型氫彈。它屬於第三代核武器。第一叫原子彈、第二代核武器氫彈。

中子彈(示意圖)能做到的成功的關鍵:即鈽彈引爆、氣體助爆、氚氘並用。

中子彈的特點是爆炸時核輻射效應大、穿透力強,釋放的能量不高,衝擊波、光輻射、熱輻射和放射性汙染比一般核武器小。

它的投送方式,如上圖,做成炸彈,飛機✈️投送。

或者是做成飛彈發射系統裡面的東西,由飛彈發射出去。

這個東西,轟炸機小了,很難想像,能否發射。

畢竟是核武器的一種,感覺應該在核武器限定的條約規定項目裡。

浩雲居士的小屋說:

中國什麼時候研製成功的中子彈?大家猜一下?是1988年,典型的八零後。有沒有覺得很意外?那麼美國什麼時候研製成功的中子彈呢?1977年。中子彈是一種以高能中子流作為爆炸殺傷手段的武器,美國掌握這種武器之後,曾經試圖以此為籌碼逼迫前蘇聯籤署相應的裁軍計劃的。結果這件事情遭到了法國的反對,因為在法國看來,以新式武器逼迫蘇聯來籤署相關的協議,不但不能達到裁軍的目的,反而會刺激蘇聯陣營和西方陣營的對抗升級。可是狗血的是不久的將來,法國也爆炸了自己的中子彈。隨後蘇聯也研製成功了中子彈,而我國研製成功中子彈是時間最晚的,直到1999年我國才對外宣布擁有了中子彈。那麼中子彈到底是什麼樣的武器,為什麼讓美國認為可以以中子彈為籌碼逼迫蘇聯裁軍?

中子彈是一種以高能中子輻射為主要殺傷因素的強輻射核武器,實際上它是一種靠微型原子彈引爆的超小型氫彈,它的彈體由上、下兩個部分組成,上部是一個微型原子彈扳機,其中心是一個引爆中子彈用的微型原子彈,用鈽-239做為核原料,因為鈽比鈾原料能釋放更多的中子,可使中子彈達到小型化;中子彈的中心是由一個超小型原子彈作起爆點火,它的周圍是中子彈的炸藥氘和氚的混合物,外面是用鈹和鈹合金做的中子反射層和彈殼。

中子彈區別於傳統核武器的地方是,中子彈爆炸主要是高能中子流攻擊。對裝備沒有殺傷力,對於裝備重的人員殺傷很大。核輻射殘留極少,爆炸後極短時間內軍隊就可以不戴防護裝備直接進入爆炸區。中子彈爆炸後的中子流可以傳統30CM厚的鋼板,而不損壞鋼板。但是鋼板後面的人和動物則會被輻射直接殺死。區別於原子彈和氫彈的是,中子彈幾乎是不可防護的,原子彈和氫彈爆炸以後,衝擊波向外擴散有個時間差的,所以看到核爆炸以後迅速尋找掩體躲避,很可能在核爆炸時倖存下來。處於中子彈爆炸殺傷半徑內的人,看到爆炸就意味著受到了攻擊,看到後再找掩體躲藏已經無效了,很可能就在看到的一瞬間,就已經被中子彈擊殺。這是因為中子彈的輻射射線幾乎是光速前進的。根本不會留給人反應的時間。

1977年美國率先完成了中子彈的研發工作。當時的作戰設想是在蘇聯裝甲集群入侵歐洲的時候,用來殺傷裝甲集群內的人員。由於中子彈的輻射殺傷距離有限,大概只有幾公裡,所以中子彈大多被設計成1000噸級別的爆炸威力。作為戰術核武器來使用。美國研發成功中子彈之後,當時的卡特總統以此為籌碼想著逼迫蘇聯籤署相關的裁軍協議,可是沒有成功。因為法國第一個站出來反對。法國堅持認為,中子彈必將加速東西方軍備競賽,使亞歐的處境更加危險。法國所提不無道理,美國未防有詐而停產,誰料想,1980年法國竟然試爆了中子彈,並揚言將用它來保衛歐洲!此彈令法國在政治軍事上大顯神通,美國卻氣得直跳。讓美國人氣憤的還不只這些,沒過多久,傳來「更壞」的消息,前蘇聯也有了中子彈。至此,中子彈全球擴散,美國想以此作為政治武器的願望煙消雲散了。

那麼問題來了,中子彈看上去是很乾淨的核武器。雖然使用過後依然有輻射殘留,但是輻射量很小,並不影響人的生活。而且一顆中子彈在百米高空爆炸,就可以瞬間將幾百輛裝甲集群目標內的軍人全部殺死,這樣的武器實戰價值那麼高,為什麼沒有在戰爭中使用過呢?

我想主要原因還是中子彈的性質問題。本質上說,中子彈以超小型原子彈為引爆點,屬於核武器的範疇。無論其輻射多小,總之戰爭過後,爆炸區域內還是會殘留核輻射,並不算乾淨。所謂的乾淨的核彈,不過是早期宣傳給人造成的誤解。既然屬於核武器的範圍,一旦在戰爭中使用,就會誘發核武器的使用和對抗,進而就可能引發全球的核大戰。這自然是大家所不希望看到的。打個比方,美國人 羅斯人在局部衝突中使用了中子彈,無論是誰使用了這種武器。另外一方都會以對方發動核攻擊為藉口將局部戰爭升級為核戰爭。這樣全世界都會處於危險的邊緣。

中子彈雖然號稱是戰術核武器,但是說到底還是核武器。雖然是戰術武器,但是卻可能對一場戰役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而且使用限制模糊,不利於全世界遏制核戰爭的初衷。目前全球187個國家和地區都加入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在有效的限制核擴散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全人類始終處於核戰爭的陰霾之下。中國更是在擁有核彈的那一刻就對外宣布不首先在戰爭中使用核武器。可是也只有中國政府做過這種承諾。世界上所有有核國家還需要參與籤署一份關於核武器使用的準則,最好能以國際條約的方式禁止使用核武器。要不然,未來人類一定滅亡於核戰爭!潘多拉魔盒已經打開,想要收回放出去的妖魔,難上加難!

翻開歷史書說:

不得不說:中子彈的價值確實很高,未來還是有很大可能性用於實戰當中的。這種武器殺傷力有特點、威力也並不是特別巨大、屬於可控範圍之內,跟傳統意義上的核武器又不一樣。嚴格意義上來說,中子彈是一種——理想的戰術性核武器。

目前從披露出來的資料來看的話,擁有中子彈的國家還是聯合國五常。我國其實早在1988年就研製成功了,一直到1999年才正式對外公布,這個時間點有點意思——懂的人應該會懂。

1945年,美國人最早研製出了第一代核武器原子彈,並且在日本進行了使用。這次原子彈使用過後產生了極大的爭議:很多科學家、社會人士都認為,原子彈過於殘酷了,所以積極呼籲要禁止核武器的研發和使用。

不過說是這麼說的,可是核武器的研髮腳步好像從來沒有停止過。美國人在1958年開始就研製中子彈了,雖然後來遭到了甘迺迪的反對,但是最終還是在1977年6月的時候試驗成功了。

後來美國人把這個武器拿來幹了一件事情:美國人告訴蘇聯,哥們我有中子彈了,你要保證以後不要再進攻西歐地區了。蘇聯人當時心裡想:你有難道我就沒有嗎?其實蘇聯也早就在研製了。

那麼為什麼美國人如此有信心靠著中子彈就能讓蘇聯停下進攻的腳步呢?其實原因很簡單:中子彈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只殺傷人員而不摧毀建築物和武器本體。

蘇聯當年號稱一個星期就能踏平整個歐洲,那麼靠的是什麼呢?其實蘇聯靠的是幾萬輛坦克的鋼甲洪流。

試想一下,如果對蘇聯的幾萬輛鋼甲洪流使用中子彈,令對方所有作戰人員死亡或受傷,通訊中斷,坦克則完好無損,如此不僅令蘇軍慘敗,也可使蘇軍的進攻直接瓦解。

不過後來的事情又發生了變化,法國人出來反對美國試驗中子彈,理由是:這樣大家都會模仿,然後導致新一輪的軍備競賽。可是後來的事情估計讓美國人能氣死:先是法國人自己研發出來了中子彈,後來蘇聯也宣布自己有了中子彈。

其實武器研發往往就是這樣,當別國研發出來了之後,很多國家就會不遺餘力去研發了。沒辦法,誰也不願意搞到後來自己成了落後和挨打的對象了。

我們來分析兩個問題:一是,到底什麼是中子彈,為什麼說中子彈更加有可能用於實戰呢?二是,為啥到今天為止還是沒有國家把中子彈用於實戰呢?

中子彈相對於傳統的核武器來說,更乾淨、威力更低,實際使用價值更高

核武器的研發和升級實際上經歷了三個階段:最低檔次的是原子彈、隨後是氫彈、最後是三相彈。當然了很多人還說有終極核武器——鈷彈,不過好像並沒有國家造出來。

原子彈最早是由美國人發明的,其實原理很簡單:利用鈾或鈽等容易裂變的重原子核在裂變瞬間釋放巨大能量從而引發爆炸。往往是不斷地裂變、指數級的裂變,從而產生巨大的能量。

可是這玩意的裝藥量是有嚴格限制的,這是因為核裂變有一個臨界值,比如鈽彈的鏈式反應臨界值為10.5公斤,也就是說到了10.5公斤的時候,鈽自己就可以直接引爆。

隨後人類又發明了氫彈這個武器。氫彈就是把原子彈的外層包裹上氘和氚,通過引爆裡面的原子彈產生高溫從而引發核聚變,釋放出高於核裂變的巨大能量。

目前人類研製並試驗的最大當量的氫彈是前蘇聯的——沙皇炸彈,外號「大伊萬」。這個大傢伙的爆炸當量有5000萬噸TNT。

人類關於武器的研究並沒有就此止步,後來又研究出了更加厲害的核武器——三相彈。科學家們在氫彈的外圍裹滿了大量的鈾238,這樣一來就做成了一種三相彈,裂變、再聚變、最後裂變。

這種核彈威力非常大,動則上千萬噸TNT當量,爆炸後呢?它既有氫彈的爆炸威力,又有原子彈的輻射汙染,一舉兩得。大家目前對這種核武器有一個共同的稱呼叫做「髒彈」。目前很多核大國的核武器其實就是這個東東。

可是以上的核武器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威力太大了,輻射強度和時間太久了。試想一下,這樣幹下去,如果大家都互相放核武器的話,那麼離人類滅亡、地球徹底毀滅也就不遠了。

於是乎,科學家們需要研發一種:威力小一點、輻射強度低一點、輻射時間短一點,最好不對建築物造成毀滅性破壞的武器。後來經過研究,中子彈就符合這種標準了。

中子彈是一種以高能中子輻射為主要殺傷因素的強輻射戰術核子武器。說白了就是:中子彈爆炸以後並不產生很強的衝擊波、光熱輻射、核輻射和放射性汙染。中子彈僅僅靠放射出來的中子束來殺傷對手。

這種高能中子對建築物、武器裝備基本沒有什麼殺傷力,他的目標主要就是:殺傷生物、殺傷人類。中子穿過人體以後,可以破壞細胞組織,使人發生痙攣,間歇性昏迷和肌肉失調,嚴重時會在幾小時內死亡。

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什麼說中子彈未來很可能直接用於實戰呢?其實他的主要優勢有四個:

1、中子彈只對人類有殺傷,並不具備毀滅性,說白了只是一枚「輻射彈」而已。

2、中子彈一般威力有限,當量比較低屬於戰術核武器。這樣一來,如果使用中子彈來進攻對手的話,不至於徹底撕破臉從而搞成了核大戰的情況。

3、中子彈放射出的高能中子放射性汙染的時間短,也就是說中子彈釋放出來的高能量中子持續時間不長。一般經過數小時到一天,中子彈爆炸中心地區的放射性就已經大量消散,武裝人員即可進入並佔領遭受中子彈襲擊的地區。這一點在軍事上和經濟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4、中子彈爆炸釋放出來的高能中子穿透力特別強,可以輕鬆穿透約30釐米厚的鋼板。這樣一來,中子彈就可以毫不費力地穿透坦克裝甲、掩體和磚牆等物,殺傷其中的人員,而坦克、建築物、武器裝備等卻能完好地保存下來。

總之一句話,未來戰場上使用中子彈還是很有可能的,畢竟這種武器並不具有毀滅性而且只是一種戰術核武器而已。

我再來簡單地分析一下:為啥中子彈這麼好用,至今還沒有哪個國家把這個武器直接用於實戰呢?其實主要原因有二個:

原因一:小國沒得用,大國不敢用

前面分析過了,有這個武器的國家就那麼幾個大國,絕大部分國家都沒有這個武器。這樣一來,大國打小國根本不需要用,小國之間打架也基本沒得用。

如果大國與大國之間打仗的話,兩家手裡都有更大強度的核武器。這樣一來,誰也不敢用中子彈了,畢竟中子彈嚴格意義上來說就是核武器了。

現如今只要有一個大國用了所謂的「核武器」即使是中子彈的話,那麼潘多拉的盒子就會就此打開了。這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例如:核不擴散條約基本廢了、大國之間的核互信基本廢了、然後就是處於隨時核大戰的狀態。

我特別想告訴大家一句話:核武器是用來威懾的並不是用來實戰的。試想一下,一個大國發射了中子彈,其他大國一定認為其首先使用了核武器,往後局勢的發展那真是細思極恐了。

原因二:背負著使用核武器的罪名,可是效果不一定好

中子彈之所以被稱為:戰術性的核武器,是因為其只殺傷人員、殺傷範圍和時間都有限。往往因為裝藥量的問題,中子彈的殺傷範圍也就方圓幾公裡左右。

這樣一來的話,戰場上放個幾枚中子彈根本就改變不了戰局走向,也不能實現完全震懾對手的目的。可是你還要背負上一個首先使用核武器的罪名,很多大國也就不願意幹這個事情了。

話說回來,很多國家要的就是核威懾力,威力越大越好,所以他們在中子彈的研發上並沒有多少興趣。這些國家往往更加喜歡的是戰略核武器了,例如:巴基斯坦、以色列,最典型的就是我們隔壁的最強80後等等。

總結一下,為啥沒有國家使用中子彈這種戰術核武器呢?其實主要因為:一是,威力有限,用了也不能確保包打天下;二是,這玩意屬於核武器,大國之間沒人敢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只能做核威懾用。

最後我想說,不過最近的局勢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俄方面在自己極度不利的情況下,會不會在戰場上使用這種戰術核武器,我覺得這是有待觀察的。畢竟俄方面已經多次號稱要使用核武器,大殺器不敢用,中子彈還是有可能使用的。

數智風說:

中子彈屬於第三代核武器,只有少數幾個大國有,包括中美俄。它依靠高能中子流殺人於無形,建築物掩體卻基本沒有損害,這也就是題主說的實戰價值高。但迄今為止,沒有國家在實戰中使用過,原因主要有三個:

1、小國沒有,大國不敢

中子彈的原理是用一顆微型的原子彈引爆一顆小型的氫彈,爆炸產生大量高能中子來殺傷有機生物。雖然原理說起來就一句話,實現的技術難度非常高,比原子彈和氫彈難上百倍。當今世界,中子彈技術只有幾個大國掌握了相關技術,中小國家手上根本就沒有

真打起仗時,如果大國和小國之間開打,大國軍事技術遙遙領先於小國,根本無需使用這個武器。大國和大國之間開戰,兩家手裡都有核武器,誰也不敢第一個使用核武器。因為一旦使用核武器,可能會引發核大戰,互相毀滅地球。最終,核武器都只是用來威懾對方,保證自己不被對方用核武攻擊。

2、難度大,成本貴

中子彈的技術難度之大,普通人無法想像。我們可以和原子彈以及氫彈來對比。眾所周知,原子彈要發生爆炸,必須在臨界體積內,高濃度核燃料自發裂變產生的中子擊中U235原子發生裂變產生更多中子,然後持續發生鏈式反應。通常採用化學炸藥將臨界體積下的核燃料擠壓成超過臨界體積,從而發生核爆炸。而氫彈要發生爆炸,則需要瞬間達到高溫高壓,利用重氫(氘或氚)的核聚變鏈式反應。

而中子彈需要兩者的技術難度疊加在一起,而且爆炸的控制要非常精確,這就讓難度提升了好幾倍。同時,中子彈需要小型化,要在核原料最少的情況下,滿足微型原子彈的鏈式反應,同時,微型原子彈爆炸必須製造足夠的條件引爆小型氫彈。這一切在微觀世界裡變得難上加難。除了技術難度高,這裡面需要的高濃度核燃料也是非常難以獲得的。所以,中子彈的製造成本是非常昂貴的,可能需要數百億

3、能量相對低,殺傷範圍有限

中子彈之所以被人們稱為「最乾淨」的核武器,是因為它的殺傷力主要來源於高能中子。但是,從原理上來說,中子彈爆炸對外界的傷害和原子彈、氫彈一樣有「光輻射、衝擊波、放射性汙染」。而太強的光輻射容易燒毀一切建築物和生物。太大爆炸衝擊波則直接摧毀建築物。太多的鈾燃料會使得輻射汙染太高。中子彈必須要減少這方面的攻擊傷害,同時,又要增強高能中子流。但這兩個條件是互相矛盾的,所以,中子彈不得不降低爆炸當量。一般中子彈的當量都是在幾千噸的TNT爆炸當量,殺傷範圍也在幾公裡內。

總結

中子彈雖然實戰價值很高,但已經屬於核武器範疇,大國都不願意首先使用它,小國手上根本就沒有。同時,中子彈製造難度大,成本高。而且為了不摧毀建築和降低汙染,小型化後殺傷範圍有限。所以,至今也沒有國家使用它,只拿它來做核威懾力量。

用戶探索化解未知說:

目前只有三個國家擁有中子彈,分別是美國,法國,中國。中國是在1977年到1988年期間研製了中子彈,並且在1999年7月15日宣布擁有中子彈。為什麼中子彈至今沒有國家使用,因為它畢竟屬於核武器,是一種以高能中子輻射為主要殺傷力的低當量的小型氫彈,中子彈是特種戰術核武器,爆炸波效應減弱,但是輻射增強,只殺傷人員,對建築物破壞很小,所以對人員殺傷力超過一般核武器所產生的殺傷效果,被稱為戰神,所以擁有中子彈的國家,輕易不敢動用。

小魚兒73966說:

中子彈是小型氫彈,它使用的聚變物質是氘和氚而不是常規氫彈的氘化鋰。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中子彈的使用成本遠遠大於大威力的氫彈,連超級大國都沒法長期承擔!
常規氫彈的日常成本主要是定期更換核扳機的中子源。中子彈除此之外還要有氘和氚的保存(提純)設施(備)封裝入彈體的設備…彈藥儲存使用都要保證氘氚都要處於液態?這又衍生出中子彈的材料全是耐極低溫的,而不是像普通鋼鐵在極低溫條件下一碰就脆…而且氘和氚要不斷提純提純(本來提純就很難,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世界上所有的工業化製造氘氚的工廠都停產了。),因為氘氚是會變質的?!(半衰期只有十二三年的樣子)……一句話,忒麻煩不實用!所以現在世界上已經沒有中子彈了,模型倒是有……
同為第三代核武的三相彈也有類似的問題…現在就看第四代的了……

薩沙說: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薩沙第10,584 條回答。

目前為止,世界上只用過兩次核武器。

就是在二戰後期,美國在日本投了2枚原子彈,迫使日本軍國主義分子投降。

之後,再沒有任何國家敢於使用核武器。

這是因為任何國家使用核武器,後果很難預料。一旦爆發核戰爭,可能是兩敗俱傷,誰也沒好果子吃。

即便是有核國家,對無核國家使用核武器,也存在一個誤傷問題。

當年二戰大家殺紅了眼,拼命對對方大城市做無差別轟炸,炸死了很多平民,尚且不講究這一套。

今天的國際秩序不同,沒有國家敢於隨便大量殺死無辜平民。

戰術核彈如果僅僅是炸在軍隊集結地,死的都是軍人尚且好說。

但現在軍民往往是混雜在一起的,如果一枚核彈像二戰時那樣炸死數萬平民,使用核武器國家會遭到全世界輿論聲討,甚至本國人民也會大規模反對。

我們再看看中子彈,說幾個要點。

第一,中子彈誕生較遲。

美國於1958年開始研究中子彈,但直到1977年才大體研究成功。

世界其他國家,基本都是在80年代以後才陸續研究成功中子彈。

可以說,中子彈生不逢時。

在冷戰高峰時期,也就是五六七十年代,北約華約都強調打核大戰。

北約因為常規軍力較弱,非常強調利用戰術核武器摧毀進攻的蘇聯裝甲洪流。

當年美國之所以不惜代價研究中子彈,主要目的也是對付蘇聯坦克裝甲部隊。

因為中子彈可以穿透30釐米的鋼板,殺傷坦克和裝甲車內的敵人士兵,是坦克殺手。

可惜,到了80年代冷戰已經接近尾聲,蘇聯瀕於解體,核大戰已經不可能爆發,無論原子彈、氫彈、中子彈都無用武之地。

第二,中子彈研究門檻較高。

目前全世界共有9個國家被認為擁有核武器,分別是美國、俄羅斯、法國、中國、英國、印度、巴基斯坦、朝鮮和以色列。

但是,只有美、俄、中、法、英這5個國家擁有中子彈。

這是因為中子彈有一定的技術門檻,研發難度比原子彈大了幾十倍,而且研發和使用成本都非常高。

所以,中子彈不是隨便可以研究出來的。

而目前擁有中子彈的國家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自然不可能隨便使用任何核武器。

第三,中子彈的裝備成本太高。

目前中子彈的保存比較困難,任何一枚中子彈保存時間不能超過10年。

因為中子彈的主要熱核材料是昂貴稀有氘氚混合氣體,不但成本非常高,而且氚氣的半衰期只有12年。

換句話說,一枚中子彈最多保存6年左右,就要更換內核。而氘氚混合氣體本身也不穩定,可能會出現很多提前更換的情況,導致中子彈維護非常麻煩。

以往要應付核大戰,就算麻煩也要裝備一些中子彈。

現在世界大戰幾乎不可能爆發,誰還會裝備這種繁瑣的玩意。

一般認為有中子彈的5個國家中,最多只有3個還實際上擁有隨時可以實戰的中子彈。

第四,軍人對於中子彈還是有辦法的。

中子彈雖然厲害,卻不是沒有辦法防禦的。

中子彈主要用於摧毀敵人裝甲機械化部隊,殺傷坦克裝甲車內的敵人。

以往沒有什麼好辦法對付中子彈,但今天的科技不同了,可以在裝甲鑲上一層特殊的襯裡,或在裝甲中間加上特殊的夾層。

美國在20年前的測試表明,這個夾層可以將對抗中子彈能力提高到原來的5倍。

隨著科技發展,今天的技術應該更高明。自然,中子彈仍然會造成坦克兵和裝甲成員的傷害,不過沒有之前那麼嚴重,至於破壞坦克車載設備則是無法預防的。

另外,如果是固定建築的防禦能力更強:多層高強度的金屬與塑料複合材料也可以作為理想的防護材料,而且諸如水、木材、聚乙烯塑料等都可以較好地慢化並吸收中子。

歷史看歷史說:

中子彈1977年由美國首先研製成功,主是為了對付蘇聯的「鋼鐵洪流」——「華約」部署在歐洲的6、7萬輛坦克裝甲車的。

必須要承認,當時蘇聯的鋼鐵洪流太可怕了,整個西歐都在顫抖。

有人說不是有反坦克武器嗎?反坦克炮、反坦克地雷、反坦克飛彈等等,幾十輛、幾百輛可能還等頂事,但幾萬輛這是無濟於事的,即便損失50%的坦克,剩下3萬多輛也可以直接碾壓西歐。

使用原子彈、氫彈肯定可以擋住,但這玩意兒不是美國獨有,蘇聯更多更厲害,「大伊萬」已經創了世界核爆炸當量紀錄,而且核大戰沒有贏家。

怎麼辦呢?有沒有一種既能達到原子彈氫彈的殺傷力,又能不造成那麼大環境物質破壞的武器呢?

於是高能中子輻射開始進入科學家的視野。中子彈就是以高速中子流(速度達幾千到幾萬公裡每秒)來殺傷人員的武器,本質上它還是原子武器,也就是核彈,但這是一種相對「乾淨」和破壞性小的核彈。

來看看它的原理就知道為什麼中子彈理論上可以做戰術核武器使用。

中子彈是用一個超小型原子彈(百噸TNT當量)做「雷管」,引爆下面的「儲氚器」裡由氘氚混合物做的微型氫彈。

原子彈「雷管」使用鈽239做原料,同體積的鈽比鈾原料能釋放更多的中子,便於中子彈小型化,在外層還包裹著一層鈹作為中子反射層,最外面是鈹合金做的外殼。

鈹不僅起到反射中子以進一步加劇氘氚完全聚變的作用,它本身還具有中子增殖效應,即一個高能中子擊中一個鈹原子核後,會產生大於1個的中子。

這些中子反過來又加劇了氘氚的核聚變,從而釋放更多的中子。由於中子彈的外部沒有一般氫彈包裹的鈾238(貧鈾)外殼,所以中子可以自由輻射,同時大大減弱了放射性汙染的強度和範圍。

中子彈爆炸時,一般是上部鈽239周圍的高能炸藥最先爆炸,給中間的鈽球巨大的壓力,使其密度迅速增加,達到超臨界狀態時就會發生裂變反應——原子彈爆炸,爆炸後產生的超高溫高壓作用於儲氚器,裡面的氘氚混合物開始發生裂變——氫彈爆炸,釋放出大量高能中子。

這個過程其實非常非常短暫,釋放的大量高能中子到達外部的鈹反射層後,被增殖並立即反射回來,進一步加劇氘氚的聚變反應。

這種中子增殖的正向反饋循環,使得中子彈的體積可以做的很小,直徑20釐米左右,彈長50多釐米,和大口徑炮彈類似。

中子彈爆炸時超過80%的能量是以高能中子流的方式釋放出來的,所以其核衝擊波、光輻射、熱輻射以及核汙染沾染都小很多。

中子彈爆炸時,其釋放的高能中子比同威力的裂變彈高5到6倍,因此,中子彈又被稱為「加強輻射彈」。

中子彈的當量很小,一般都是千噸TNT級別,造成的衝擊波比普通氫彈小得多,所以還稱為「弱衝擊波強輻射彈」。

它主要以高能中子流的輻射來殺傷人員,對於物體和環境的破壞性相對小得多。

由於原子核裡的中子不帶電荷,不受外界電磁場幹擾,因此,高能中子流的穿透力驚人,可以輕鬆穿透30釐米厚的鋼板。

中子穿過人體時,會導致人體內的分子和原子變質或變成帶電的離子,引起人體組織裡的碳、氫、氮原子發生核變化,破壞細胞組織,使人發生痙攣,間歇性昏迷和肌肉失調,嚴重時會在幾小時內死亡。

所以,中子彈在戰場上使用時,坦克裝甲車、掩體以及磚牆建築物可以基本上完好保存下來,但裡面的人員已經被殺死,而且由於放射性汙染較小,爆炸1天之後即可以進入目標區域作戰。

另外,一般核彈爆炸時的主動防禦方式,對於中子彈來說是無效的。一般核爆時,爆區附近人員在發現核爆炸閃光後迅速臥倒、穿戴防化器具等,可以大大減弱衝擊波、光輻射和放射性沾染的傷害。

但中子彈則不同,由於γ射線以光速向四周傳播,中子的速度可以達到每秒幾千千米甚至幾萬千米(速度差別依據中子質量不同),當中子彈殺傷範圍內的人員看到核爆炸閃光時,已經受到了早期核輻射作用,再躲避已然來不及。

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就已經研製出203毫米和155毫米的中子彈炮彈,而且只要能夠攜帶225公斤級別炸彈的戰術飛機,也能夠攜帶中子彈,各種戰術飛彈也大都能夠使用中子彈戰鬥部。

以一顆1000噸TNT當量的中子彈在120米高空爆炸為例,爆心2公裡範圍內的人員即使不會當即死亡,也會在不久之後死於放射病,也就是說一枚千噸級中子彈可以消滅2平方公裡內的敵軍。

中子彈雖然核爆炸的光、熱、衝擊波和放射性汙染小很多,但從原理上看,它畢竟是用裂變原子彈引爆的,也存在一些放射性汙染,所謂「乾淨」也是相對的。

所以回到題主的問題,中子彈雖然理論上相對「乾淨」,但那畢竟屬於具有較小放射性汙染的第三代核武器,能隨便用嗎?

而且一旦使用中子彈,即便是戰術使用,也突破了人們對核武器的心裡底線。

核武器是一個雷池,敢越過去一小步,接下來就有觸發核大戰的風險,所以自從二戰在日本種了兩顆正義的「蘑菇」之後,核武器就成了世界戰略平衡的代名詞。

即便古巴飛彈危機那麼劍拔弩張、千鈞一髮之際,各方尤其是赫魯雪夫也保持了最大的冷靜,最終退讓了一步,甘迺迪雖說表面強硬,內心也是虛的。

美國雖然當時在「槍」(火箭)上佔有一點優勢,可在「彈」(核彈)上卻處於劣勢,之前蘇聯剛剛試爆了一顆迄今為止仍保持記錄的超級核彈「大伊萬」,6000萬噸TNT當量,這已經從當初設計當量1億7000萬噸調低了很多。

結語:只要「沾」核,不管是原子彈氫彈還是所謂「乾淨彈」的中子彈,其實對於人類的危害都是相當大的,所不同的可能是前者具有毀滅性,而後者只是局部人員殺傷,對環境和物體破壞不大,可一旦使用了中子彈,「禁核」的心理就被突破,相當於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人類離核大戰的危險就不遠了,這也是至今沒有國家在戰爭中使用中子彈的重要原因。


以上原創回答,碼字不易,喜歡的朋友請點讚評論、轉發關注,感謝支持!

張姓觀世界說:

中子彈屬於核彈範疇,它是國家的戰略威懾力量,它的威力巨大,中子彈爆炸是毀滅性的災難,它不會在實戰中應用,哪也國家也不會在實戰中應用,永遠不會。

中子彈屬於核彈範疇,但,比核彈威力更大。核武器的威力表現在其爆炸時的局部瞬間高溫和大範圍強核輻射,核武器爆炸時一定範圍內的空氣溫度會瞬間上升到1000度以上,一切生命會即刻死亡,周圍建築等會遭到毀滅性的損害,同時,更嚴重的是核爆造成的大面積核輻射,核爆後的地區,五十年之內寸草不生,生命皆無,其核輻射能延續百年,核爆是人類的巨大災難。當然,世界上唯一遭受核爆的國家就是侵略成性的日本,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給世界人民帶來了巨大死亡和災難,它遭受核爆咎由自取。

中子彈的威力遠超普通核彈,中子彈一旦引爆,將會是更大的死亡和更大的災難,甚至是全球的毀滅。

目前,擁有核彈的國家很多,擁有中子彈的國家也不在少數,如美國,俄羅斯,以色列,英國,法國等。

俄羅斯總統普京曾有一句名言,他說,如果俄羅斯沒有了,還留世界做什麼。他的意思很明白,他說,如果俄羅斯遭到核彈襲擊,俄羅斯將奮起反擊,並一舉將對方毀滅,畢竟俄羅斯擁有世界第一的核武器,而且具備三位一體的打擊能力,當今世界誰也不敢招惹它,包括美國。

包括中子彈在內的核彈是對人類對地球具有毀滅性的,無論哪個國家也不敢輕易投放和引爆核彈。為了防止有「瘋人"引爆核彈給人類或地球帶來毀滅,引爆核彈都制定了一系列程序,單人是無法引爆的,引爆核彈必需多人進行,而且需有密碼輸入程序,每個人都有他人不可獲得的密鑰,引爆核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從現實看,沒有哪個國家領導人或領導集體願意毀滅人類和地球,也沒有哪個國家出現「瘋子「一樣的領導人或「瘋子「一樣的領導集體,沒有誰願觸發核弾或中子彈按紐,所以,包括中子彈在內的核彈只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略威懾武器,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哪個國家在戰場上也不會引爆包括中子彈在內的核彈。

魏一茗說:

中子彈是對付大規模裝甲集群的利器!隨著前沿反裝甲武器日增完善和成熟,特別是精確制導武器的出現,改變了戰場模式。局部小規模的衝突,用中子彈是殺螞蟻用牛刀。它可以改變戰場的態勢和格局,是屬於戰略性的武器。想像一下,成千上萬輛坦克裝甲車,一枚中子彈完事了,且還沒有核輻射。想像一下那得是多大的場面,不是小國家可以玩得起的。使用中子彈必然會引起核報復,最終結果是大家一起玩完兒。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22466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