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民國時存在的姨太太問題,建國後咋解決的?那些姨太太都去哪了?_民國姨太是什麼意思

薩沙說: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誰都知道,新中國實行一夫一妻制度,不允許妻妾成群,這是違法行為。 1950年5…

薩沙說: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誰都知道,新中國實行一夫一妻制度,不允許妻妾成群,這是違法行為。

1950年5月1日新中國頒布的第一部《婚姻法》中明文規定:「男女婚姻自由。實施一夫一妻、男女平等……」

但是,一夫多妻是民國時期的社會現象。

當時有錢人有妻妾是尋常事,有的還是結婚多年,女兒成群。

以民國軍閥為例,大多三妻四妾,比如四川軍閥楊森有12個妻妾。

對於當時四川軍閥來說,沒有幾個小妾都不好意思同人打招呼。四川王劉湘對女人不感興趣,只有一個原配妻子(長相還粗鄙),被同僚當作大怪事,整天拿來調侃。

那麼,建國後如何處理妻妾問題,就是一個難題。

如果嚴格按照法律執行,強迫這些家庭離婚,只保留一個妻子,似乎也不合適。

家庭瓦解尚且妻子,就會出現很多孩子沒有父親,會形成社會問題。

因為民國婦女大多沒有獨立生活能力,要依賴丈夫。

突然強迫小妾們離婚,讓她們獨自養活自己的孩子,這也不現實。

讓她們改嫁別人,當時很多婦女思想封建,認為「好女不嫁二夫」,堅決不改嫁,搞不好就會讓這些女人投河上吊之類。

於是,1952年人民政府出臺的《關於婚姻法實行以前重婚的處理原則的規定》提到:「在1950年5月1日以前形成的重婚由於是不合理的婚姻制度所造成的,所以一般不加以幹涉。如果當事人提出離婚要求的則準予離婚」。

也就是說,如果事實存在一夫多妻,但妻子們不要求離開丈夫,政府就不管他們,也不算是重婚。

比如在濟南戰役倒戈投靠我們的軍閥吳化文,就有4個老婆。

建國後,吳化文因為是帶兵投誠人員,受到很大的優待,任浙江交通廳廳長。

當時他的4個老婆中,原配大太太因病去世,還剩3個。

吳化文並沒有同他們離婚,保持一夫三妻到1962年病死。

不過,普通商人、鄉紳之類就不會如此,基本在50年代就會陸續離婚,保持一夫一妻。

這是因為在當年那種氣氛下,擁有妻妾會受到社會上的巨大壓力。

除非妻妾都是年齡較大,無法遣散的一類,其餘年紀較小的妾基本上都離婚了,要麼改嫁,要麼獨居。

不過,五六十年代有個好處,就是願意就業的婦女,政府都會安排一份工作,最低程度能夠養活自己。而且有了配給制度,孩子們都有一份口糧和生活必需品,單親家庭也勉強能夠生活下去。

所以,到了60年代,新中國一夫多妻現象基本就沒了,終結了中國5000年的妻妾成群現象。

學史知今說:

1949年12月,擁有7個妻妾的國軍將領範紹增率部起義,當範紹增投入到新中國的懷抱後,他的7個妻妾怎麼安置,就成了最棘手的問題。

範紹增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川軍將領,年少時曾入過袍哥,也加入過同盟會,參加過反袁護國戰爭,後來又被國民黨軍隊收編,並一路成長為國軍第88軍軍長。

範紹增由於為人憨厚,自幼就被人稱為「範哈兒」,入伍參軍後又被人稱為「傻兒師長」,曾出現多部以他為原型的影視劇,範紹增最出名的有兩件事情:

一是在1942年5月率部擊斃日軍第十五師團長酒井直次中將,創造了日本陸軍創建以來,第一個在職師團長被擊斃的先例,範紹增也因此成了著名的抗日英雄。

二是範紹增號稱妻妾成群,曾有人戲稱範紹增先後娶了40多位姨太太,並把這些姨太太的故事編排得繪聲繪色,但實際上範紹增有名有姓的妻妾只有7位。

範紹增的原配妻子名叫陳文蘭,陳文蘭比範紹增大兩歲,兩人屬於父母包辦婚姻,結婚時範紹增剛剛14歲,在範紹增外出參軍後,陳文蘭一直留在四川大竹縣老家照顧公婆。

隨著在外面的時間越來越長,範紹增又先後娶了張紹芬、葉邵芳、房世民、趙蘊華、何淑蘭、何署熙等6位姨太太,他的7位妻妾給他生下了4男8女共12個孩子。

雖然,家裡有這麼多人需要範紹增養活,但當時的範紹增並沒有感覺到什麼壓力,因為他有很多掙錢的渠道,比如跟杜月笙等人做生意等等。

正是因為來錢的渠道很多,範紹增的錢不但可以滿足家人花銷,還有富餘的錢把姨太太趙蘊華、何署熙等人打造成交際花,結識國民黨高官的太太,為範紹增加官進爵鋪路。

然而,當時間來到1949年時一切都變了。1949年9月,範紹增被任命為國民黨重慶挺進軍總司令。

初看起來範紹增的官職很大,但當時的國民黨軍隊猶如喪家之犬,範紹增知道這只不過是一個徒有其表的虛名罷了,當時的範紹增已經決定率部起義。

1949年12月,範紹增率領2萬餘名官兵在四川渠縣宣布起義,因為事先安排得很細緻,整個起義過程進行得非常順利。

不過,當起義成功後,很多人的目光又都落在了範紹增的身上,因為範紹增必須要解決我們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棘手問題——如何安置他的7位妻妾。

其實,範紹增已經提前做好了籌劃,範紹增在1949年9月20日,就召集過全家老小開會,他對家人說,想走的可以去香港,想留下的可以暫時去四川大竹縣老家居住。

當時,何署熙表示想去香港,範紹增二話沒說,就讓何署熙帶著錢財去了香港,而範紹增的其餘6個妻妾則表示想要留下來,範紹增就暫時把她們送到了大竹老家。

1949年12月15日,範紹增在起義成功後,立即把6個妻妾召集在一起,開了一次特別的家庭會議,這次會議的主題只有一個,決定6個妻妾的去留問題。

範紹增的態度非常明確,必須堅決落實「一夫一妻制」,也就是說在這6個女人中,需要有5個女人離開範紹增。

不過,範紹增並沒有給大家選擇的機會,範紹增認為自己的原配妻子陳文蘭,比自己還大兩歲,不但早已人老珠黃,也沒有外出謀生的能力。

於是,範紹增就表示,只留下原配妻子陳文蘭,其他5個女人分得一部分家產後,立即與自己斷絕關係,並前往外地謀生。

6個女人聽後非常傷心,抱在一起哭得難捨難分,但6個女人也知道,這是必須做出的選擇,而且其他5個女人對範紹增選擇原配夫人陳文蘭,沒有絲毫抱怨。

很快,張紹芬、房世民、趙蘊華、何淑蘭4個女人,就收拾好行李,離開了範紹增,後來這4個女人輾轉多地,先後尋找到了自己的歸宿。

這時候,家裡除了原配夫人陳文蘭,就剩下姨太太葉邵芳了,葉邵芳雖然對範紹增選擇陳文蘭挑不出毛病,卻表示自己絕對不會離開範紹增。

葉邵芳說,自己生是範紹增的人,死是範紹增的鬼,絕對不會再嫁他人。任憑範紹增怎麼勸,葉邵芳都沒有改變自己的想法。

可範紹增知道,如果葉邵芳留下,那自己就違背了「一夫一妻制」,但如果自己非得逼葉邵芳再嫁,又怕葉邵芳尋了短見。

最終,範紹增只能選擇一個折中的辦法,他把葉邵芳送到了成都居住,打算用距離拉開兩人的關係,這樣時間長了,葉邵芳或許就會選擇再嫁。

然而,範紹增低估了葉邵芳的執著,葉邵芳始終堅持「從一而終」的思想,幾年後組織根據範紹增的實際情況,特批葉邵芳回到範紹增的身邊,負責照顧範紹增的生活。

以上,就是範紹增7個妻妾的安置情況,某種程度上講,這也反映出了,民國時存在的姨太太問題,在新中國成立後是如何解決的。

其實,表面上看,古人妻妾成群,但實際上在我國古代,一直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也就是在古代,妻子只能有一個,但妾可以有很多。

這樣的婚姻制度,對女人是不平等的,所以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1950年5月1日頒布的第一部《婚姻法》中,就專門規定了:

「男女婚姻自由,實施一夫一妻、男女平等……」

這也正式宣布了,過去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然而,在這部《婚姻法》剛頒布的一段時間裡,依舊有少數人違法納妾,甚至把「小妾」當作自己的私產。

比如,湖北一位叫李成才的地主,僅因懷疑小妾張青蓮與他人有染,就將張青蓮活活打死,而且李成才在被抓住後,竟然還口口聲聲地說,張青蓮是自己花錢買來的,想怎麼處置都行。

最終,李成才自然為自己的無知和殘忍買單,經過審判,李成才被判處死刑。很快,類似的案例就被宣傳報導出來,所有男人也都知道了,以後再也不能納妾了,可以說這絕對是時代的進步。

不過,我國在禁止重婚、納妾的同時,還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在1952年出臺了《關於婚姻法實行以前重婚的處理原則的規定》,裡面特別提到:

「在1950年5月1日以前形成的重婚,由於是不合理的婚姻制度所造成的,一般不加以幹涉,如果當事人提出離婚要求的,則準予離婚。」

這個規定,即考慮了當時的實際情況,又進一步保護了女人的權利,因為按照這個規定,如果符合條件,那男人就不能推卸自己的責任。

綜上所述,回到題主的問題,民國時期存在的姨太太問題,其實絕大多數都以離婚告終,也就是那些姨太太恢復了自由身,然後再嫁他人,至於像葉邵芳那樣回到範紹增身邊的則屬於少數。

親愛的朋友們,你們對於葉邵芳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如果喜歡別忘了點讚關注我,您的支持是我碼字的最佳動力,謝謝大家!

文/學史知今

葉公故裡近悅遠來說:

小時候,鄰居大媽家住著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奶奶,雖然已經80多歲了, 但是皮膚白白的,沒有一絲斑點,蝴蝶斑、老年斑都沒有,透著那麼一股子乾淨。

聽我媽媽介紹,說老奶奶也是個苦命的女人。她丈夫已經不在人世了,她是來繼女家串親戚的。

當年她丈夫在世的時候,娶的有正妻。正妻身體不好,常年臥病在床,一雙兒女無人照看。所以她丈夫又娶了她進門,好料理家事,一方面,照顧臥病在床的妻子,一方面照看兩個孩子。

因為我們平常看電視劇當中的小妾,通常都是忍氣吞聲的角色。所以當時聽說她的身份,感覺好可憐吶。

不過後來聽老奶奶介紹,其實她的生活也挺幸福的。丈夫在世的時候對他非常好,丈夫的原配妻子因為身體不好,一直纏綿病塌,她也是精心侍奉。雖說是苦了點,累了點,但是因為經濟條件非常寬裕,也沒有吃太多的苦。老奶奶也生養有一兒一女,平時跟著親生的兒子一起生活。

每年到了深秋的季節,我的鄰居,就是老奶奶的繼女,會把老奶奶接來住一段時間。因為我的鄰居大媽,她不會給孩子們做棉衣服,所以老奶奶過來的時候,順便也幫她把家裡,孩子們的棉衣棉被做一下。

鄰居大媽對老奶奶喊姨,看著挺親近。

所以看得出來,老奶奶跟繼子女的關係還是很不錯的。以上就是我聽說的唯一的一個「小妾」的人生經歷,跟電視劇中演的不太一樣。

很平淡,也稱得上幸福。

饕餮不碼字說:

「我身為家國幹部,必須遵守一夫一妻制度。原配阿蘭留下,其他6個姨太太,每人去帳房領取200兩黃金,重新改嫁謀出路!」1949年12月15日,範紹增突然召開家庭會議,要遣散跟隨自己多年的六房姨太太。

就在其他姨太太都聽從範紹增的話,拿了錢各奔東西的時候,姨太太葉少芳卻要堅持從一而終。

「老爺,無論怎樣,我都不會離開你的!」

「我葉少芳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這輩子絕對不會再嫁給其他人!」

範紹增好言相勸:「少芳啊,現在時代不同了,我的身份你也知道,咱剛剛歸了新中國,得聽從組織的規定。再說了,你也不希望我在這件事上被人做文章,對吧?」

「老爺,其他的事,你說什麼我都答應你。可這件事,我心意已決,此生不再嫁他人,我跟定你了!你可別逼我,逼急了我,死給你看!」

這可讓徵戰沙場的範紹增犯了難。

民國時期,像範紹增一樣三妻四妾的人不在少數。但是建國以後,規定一人只能娶一個妻子,所以,原來那些姨太太的去留就成了一個大問題,這些姨太太離開丈夫以後去了哪裡呢?

今天,我們就以範紹增這個最典型的例子來講一講。

01,出身地主家的俠義英雄,棄暗投明獻身救國事業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英雄促局勢。

在抗日戰爭中,湧現出了無數個抗戰英雄,範紹增便是其中一位。

1894年,範紹增出生在四川省的一個地主家庭。因為家庭條件較好,家裡人希望他可以好好讀書,學習知識。家裡人給他花重金請了教書先生,相當於現在一對一的輔導學習,就是希望他將來可以考取功名,為家門增光添彩。

這如果換到別的地主家庭,或許就是一個富貴人家出身的故事。但是範紹增不同,他從小就不喜歡學習,卻喜歡學一些拳腳功夫。

範紹增一看書就頭疼頭暈,打不起精神。一開始家裡人還真的以為他生病了,給他請郎中,但是後來發現這些都是他裝的。

無奈之下,範紹增的家人就拿著棍子盯著他學習,可就是這樣,他也學不進去,氣得範紹增的爺爺說:「你就是個哈兒,怎麼都不開竅!」

「哈兒」在四川話中的意思是傻子,於是後來的範紹增也有個外號叫「範哈兒」。

當然他是個性情中人,不會在乎這些。

常言道,東邊不亮西邊亮。既然上帝為範紹增關了學習的這道門,那麼也在其他地方給他開了一扇窗。

範紹增從小喜歡去茶館裡,聽說書的講那些英雄行俠仗義的故事,久而久之也夢想著自己有朝一日,可以成為故事裡的大英雄。

或許是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範紹增今後的道路,正如他想的那樣。

成年後的範紹增先是加入了當地的袍哥組織(民國時期盛行的一種幫會組織,其他地方也叫哥老會),並且因為自己的俠義心腸在不久以後混成了當地的老大,手下小弟無一不對他信服。

再後來,機緣巧合之下,範紹增加入了同盟會。沒多久他帶領的隊伍被國軍收編,官位一直做到第88軍軍長。

但當時蔣介石任命範紹增的這個軍長只是一個光杆司令,手底下一個兵都沒有。不過範紹增並不在意,他在外打拼多年賺錢的門路很多,自己也攢了不少錢。

於是他自掏腰包招兵買馬,買各種武器,愣是自己把這個軍隊組建起來了。

隨著抗日戰爭爆發,範紹增帶著自己組建的隊伍與日軍進行對抗。在一次戰鬥中,還擊斃了一個日軍中將,這是中國軍隊第一次在戰場上消滅日軍高層將領,極大地鼓舞了士氣。

後來,範紹增帶領軍隊多次挫敗日軍。為抗日戰爭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長期和蔣介石打交道,範紹增也意識到國軍的無能和蔣介石的個人思想。於是後來他多次在暗中幫助我軍人士運送物資和藥品。

「管他什麼派,只要殺鬼子,都是好軍人!」範紹增在心裡想,自己能幫一把就幫一把。

一番接觸下來,範紹增決定棄暗投明。

1949年,國軍將領範紹增率兵起義,從此成為新中國大家庭中的一員。

不過,範紹增也迎來了一個棘手的問題:新中國成立以後,規定實行一夫一妻制,廢除之前的一夫多妻制。

02,堅決落實「一夫一妻制」,遣散姨太太

作為起義的大將軍,範紹增當然也要做個表率。

之前傳說範紹增有40多個姨太太,實際上,範紹增有證可考的女人只有七個。

範紹增的正室妻子是陳文蘭,當時陳文蘭嫁給他的時候,只有16歲,而範紹增更小,只有14歲。不過,當時因為範紹增和人打架結下了梁子。對方揚言要置範紹增於死地,於是他只好逃走。

陳文蘭嫁過來以後,就在範家伺候範紹增的父母,一直等到範紹增發達了以後才被接走。

後來,在範紹增的成長曆程中,張紹芬、房世民、趙蘊華、何淑蘭、葉少芳、何蜀熙,這六位姨太太又參與進來。

這七個女人給範紹增生育了十幾個孩子,他們一起居住在位於重慶的範莊公館。

當然,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範紹增的老婆和孩子們生活還是不錯的。除了平常的教育經費和日常支出,範紹增的每個老婆每月還可以從他那裡領200塊錢的零花錢。

解放以後,一切都變了,政策下來,範紹增也犯了難。

範紹增有七個老婆,手心手背都是肉,這個男人誰也不捨得,但是既然範紹增投入新中國的懷抱,就要遵守新中國的規定。他只好忍痛割愛。

經過了好幾個晚上的深思熟慮,範紹增最終決定留下比自己大兩歲的正妻陳文蘭。

於是,在起義成功以後,範紹增立刻召開了家庭會議。

他當著大家的面說:「新中國的政策,大家也都知道,必須落實一夫一妻制。我決定了,留下老大陳文蘭,她現在年齡大了,以後也不好嫁人,出去也不能找到什麼謀生的工作。更何況,早些年伺候了我父母那麼長時間,你們都還年輕,有機會選個好人家。」

其餘姨太太覺得範紹增說得很有道理,也沒有反駁。

「之前我問過你們,想走的可以去香港,留下的就在這裡暫時居住。何蜀熙已經帶著錢去香港了,你們還有想去的嗎?」

六個女人默不作聲,過了一會,範紹增又說:「沒有的話,剩下的人就收拾東西,來我這裡領錢離開吧。」

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範紹增還是有些家底的。既然不能繼續照顧這些姨太太,那就給她們一大筆遣散費,也不枉夫妻一場,好聚好散。

忽然,一提到「離開」兩個字,在坐的女人都哭了起來,畢竟這一走,就是永生不見了。

看著女人互相抱著哭,範紹增心裡也不是滋味。他安慰:「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我多給你們一些錢,以後日子過得好點。走吧,走吧,祝福你們!」

姨太太們聽了範紹增的話,擦了擦眼淚,互相道別。況且現在離開的話還可以拿走一大筆錢,於是幾個姨太太就收拾好東西領了錢離開了。

但是範紹增其中一位姨太太葉少芳,卻始終不肯離開。

她不僅表示自己要從一而終,而且堅決不會離開範紹增。

範紹增勸了好久都沒用,最後怕葉少芳尋短見,就先把她安排去成都居住。範紹增心裡想:「時間一長,你看不到我就想著離開了,我可不能因為你破壞組織的規矩。」

沒想到這個葉少芳非常有恆心,有毅力。過了很長時間,還是堅持要留下來。

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最終這件事情還是被組織上的有關部門知道了。出於人性化的考慮,領導認為這件事是歷史留存的問題,再加上範紹增和妻子年齡大了,以後範紹增也需要有人照顧。所以,組織寬大處理,同意葉少芳回到範紹增的身邊。

後來,葉少芳便和範紹增的妻子陳文蘭一起生活。

陳文蘭去世以後,葉少芳依舊陪在範紹增的身邊,一直伺候到範紹增83歲去世。葉少芳成為孤家寡人也沒有離開,直到離世都居住在範家。

不得不說,葉少芳應該是真心喜歡範紹增的,否則也不可能一分遣散費都不拿,也要留在他身邊。

03,普通百姓實行「一夫一妻」制,結果如何?

事實上,早在民國時期,就已經實行一夫一妻制,只是當時管的松,沒有人去遵守。更何況,那時候的統治者,自己都妻妾成群,怎麼做表率要求下面的人呢?

所以在當時只有這個制度,但是人們不能接受,也基本沒有人願意去遵守。

一直到了新中國成立的第二年,新中國頒布了第一部《婚姻法》,裡面明確規定: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實行一夫一妻制,這次就嚴格執行了。

大部分的人都遵守規矩,只留了一個妻子在身邊,剩下的姨太太全都和他們辦理了離婚手續,好聚好散。

這些姨太太們有的改嫁,有的獨自生活,總之,和原來的家庭徹底脫離了關係。

當然,這其中也有一些人企圖矇混過關。

他們對外宣稱,這些姨太太是自己的下人,還與他們一起生活。這種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一時間並不可能立馬清除。

更何況,有的女子離開了夫家,連生存都成問題,還有的妻子是從小作為童養媳賣給夫家的。這一類人出身窮苦,也沒有生存技能,如果真的離婚了,恐怕自己養活自己都難,並不是所有的男人都像範紹增這樣能夠給姨太太一大筆錢。

況且這些女人思想保守,就算真的要和他們離婚,他們也會尋死覓活。

不過,大部分人還是遵守制度的。

但也有部分人懷著僥倖心理頂風作案,在法律頒布以後仍然娶了小妾,只是這類人的結果並沒有多好。

據說,當時湖北有一個地主,懷疑小妾給自己帶了綠帽子,就關起門來綁上小妾,拿著一根棍子活活把小妾打死了。

一看出了人命,有人偷偷報了案。這個地主被抓以後還嘴硬,口口聲聲說這個小妾是自己買來的,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別人管不著!

在當時他嚴重觸犯了法律的底線,首先違背了一夫一妻制的規定,其次,故意殺人罪,所以最後他被判處死刑。

當時這個地主也被當成了反面教材進行報導,隨後人們引以為戒,也就不敢娶小妾了。

幾年以後,政府又頒布了一條新規定:在1950年5月1號之前的一夫多妻制,屬於歷史留存問題,是否離婚,要尊重女方的意願。但是,在這個時間以後的家庭,必須要保證一夫一妻。

不得不說,政府考慮還是很周到的,結合實際情況做出妥善改變,不至於讓很多女人無家可歸。

記得之前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在戰亂時期,軍官帶著髮妻跑去寶島了,把姨太太留了下來,這個姨太太就嫁給了當地的一個農民。

這個姨太太從小受過很好的家教,有文化有涵養,當時為了生存,不得已嫁給了現在的丈夫,後來兩個人生了兒子,就再也沒有生育。

歸根結底還是這個姨太太瞧不起自己的丈夫。丈夫沒有文化,兩個人也沒有共同語言。

後來丈夫去世,這個姨太太活到80多歲的時候依然很精緻。雖然沒有之前花枝招展的打扮,但一看就是和其他的老人不一樣,本身的氣質就與眾不同。

她坐在那裡,坐姿端正,端莊優雅,這個女人也在農村完整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寫在最後:

其實,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一個男人如果和小妾離婚的話大家都覺得正常,但是如果拋棄自己的糟糠之妻,留下小妾的話,法律也是不允許的,男人也會受到周圍人的鄙視。

所以,回歸到問題本身來說:民國時期存在的姨太太,在建國以後基本上按照規定都和丈夫離婚了。她們有的再嫁,有的單身到老。

咱們從原來的一夫多妻制,到現在的一夫一妻制,是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女性的地位有了顯著的提高,男女平等,人人平等,共同構建美好藍圖。

圍爐煮酒話春秋說:

簡單來說,建國後姨太太們大多都選擇離婚了,之後她們或改嫁或獨自生活,總之是徹底解放了。

我們都知道,我國古代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這個制度在清朝滅亡後依然存在,民國時期就有很多男人是三妻四妾的,但新中國採取的是一夫一妻制的,那麼那些男人的小妾們,也就是所謂的姨太太,她們都去哪兒了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用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個人物來說明,他就是哈兒司令的原型人物範紹增。

範紹增是四川人,自幼不喜歡讀書,喜歡賭博和結交江湖人士,人送綽號範哈兒。

很年輕的時候,範紹增就加入了袍哥會,後來又經介紹加入同盟會,參加過討伐袁世凱的護國運動,最後被收編為國軍,並一步步成為國軍高級將領,最巔峰的時候擔任過八十八軍軍長、第十集團軍副司令。

範紹增最讓人稱讚的地方,還是他在抗日戰爭中的表現,他雖然出身草莽,但有著拳拳愛國之心,抗戰爆發後請纓抗日,帶領川軍到中部地區作戰,並散盡家財作為軍費。

並且,範紹增在抗日戰爭中戰績顯赫,不但收復了不少敵佔區,還擊殺了大量日軍,其中不乏日本高級將領,比如日軍第十五師團長酒井直次中將、日軍第四十師團的少將旅團長河野,等等。

而範紹增得到的榮譽也不少,獲得過軍政部明令嘉獎及軍委會頒布的各級勳章、獎章數十枚,是一位有名的抗日名將。

不過,抗日戰爭快要結束的時候,範紹增因為不是蔣介石嫡系而遭到排擠,被委任為沒有實權的第十集團軍副司令,他一氣之下就辭職回了重慶,憑藉幫會及川軍舊部等關係從事民主活動,並與我黨地下組織取得了聯繫,曾為我黨運送國彈藥和藥品,這為他日後起義打下了監視的基礎。

1949年,範紹增被任命為國防部川東挺進軍總指揮,奉命率領二萬餘人在四川一帶繼續抵抗解放軍,但他在接管軍隊之後,於當年十二月通電起義,由此成為革命大家庭中的一員。

起義之後,範紹增作為愛國將領,受到了我黨優待,被任命為湖北省沙市軍分區副司令員,也算是得到了妥善安置。

不過,範紹增也面臨著一個棘手的問題,那就是新中國主張一夫一妻制,但他卻有多位妻妾,該怎麼辦呢?

事實上,早在1949年九月範紹增起義之前,他就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了,他曾將妻子陳文蘭及六位小妾張紹芬、葉紹芳、房世民、趙蘊華、何淑蘭、何蜀熙召集在一起開了一個會,討論她們的去留問題。

這裡簡單介紹一下範紹增的六位妻妾,陳文蘭是他的結髮妻子,比他大兩歲,是他的祖父範守中給他包辦的婚姻,陳文蘭與他結婚後一直留在老家生活,而她後來則在外先後娶了六位姨太太,還生育了十幾個子女。

解放前,範紹增是個十分富有的人,曾在重慶修建豪華的範莊公館,將妻妾們安置在裡面居住,除了子女教育和生活開銷之外,每個人還可以領取二百元的零花錢,生活可以說是過得相當不錯了。

當時範紹增對妻妾們說,想要去香港的可以走,想要留下來的就住在大竹縣老家,眾人都沉默不語,只有何蜀熙表態要去香港,範紹增便發給她一大筆錢,讓她去香港過上了富人生活。

至於其他六位妻妾,則都被範紹增送到老家去居住了,直到他起義之後,面臨新中國的婚姻法,他不得不將妻妾們再次召集在一起,討論她們的去留問題。

其實,範紹增心裡清楚,只有一個人可以留下來,其他五個人必須跟他離婚,那麼誰該走誰又該留呢?

範紹增首先給妻妾們講述了國家相關政策,然後直接告訴所有人,陳文蘭是他的結髮妻子,並且年紀大了,離開後又沒有生存能力,所以她必須留下來。

五位小妾聽範紹增這麼說,也不好再說什麼,只是使勁在那兒抹眼淚,範紹增分給她們一部分家產之後,還跟她們辦了離婚手續,之後便讓她們離開,臨走前又告訴她們,以後不要再回來找他了。

張紹芬、房世民、趙蘊華和何淑蘭打包行李之後都走了,她們後來的事跡不詳,或許是改嫁了,只有葉邵芳死活不肯離開,他還說願意一輩子照顧範紹增。

範紹增無奈之下,只得讓葉邵芳繼續住在家中,但這顯然不是長久之計,畢竟他是剛剛起義過來的,如果不在政策上積極靠攏,是會被人嚼舌頭根的。

最終,範紹增想到了一個辦法,他決定將葉邵芳送到老家去住,這樣做的好處有二,既可以不被人說成是違反一夫一妻制,也可以與葉邵芳保持距離,或許時間長了她就改變主意了呢。

就這樣,葉邵芳來到了四川老家居住,但讓範紹增想不到的是,葉邵芳自始至終都沒有打消繼續跟著他的想法。

後來,這件事被有關部門知道了,組織上經過討論之後,認為這是歷史遺留問題,可以酌情處理;再結合範紹增的家庭實際情況,考慮到陳文蘭年紀也大了,最終決定讓葉邵芳回到範紹增身邊照顧他的生活。

就這樣,葉邵芳來到了範紹增身邊,加上陳文蘭,他就有兩位妻妾了,但實際上跟他存在合法婚姻關係的也只有陳文蘭。

陳文蘭去世後,葉邵芳繼續待在範紹增身邊,而在範紹增八十三歲去世後,她依然沒有離開範家,直到自己也去世為止。

看完了範紹增處理姨太太的案例,我們再來談談新中國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姨太太們又都去了哪兒。

事實上,早在民國建立的第一年,也就是1912年,民國政府就出臺了婚姻法,明確規定實行一夫一妻制,這是制度上的進步,也是文明的進步,是中國走向民主之路的一個重要環節。

但是,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一夫一妻制根本沒有得到保障,這主要是因為當時封建社會的殘留沒有完全被消除,畢竟一夫一妻多妾制深入人心,短時間之內是無法根除的。

並且,民國政府在執法上也不嚴格,就連幾任元首(孫、袁、蔣都曾納妾)也無法做到的事情,又怎麼去約束民眾呢?

事實上,在整個民國時期,許多政府官員和軍官也都是妻妾成群的,這在當時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也沒有人去刻意指責,甚至認為這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事情的轉折點發生在1950年5月1日,國家頒發了新中國第一部婚姻法,裡面明確規定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實施一夫一妻制。

雖然法律條文並不新鮮,但重點在於執行過程是嚴格的,也是始終貫徹的,並不像民國政府那樣只是說說而已,背地裡根本不當回事。

一時間,全國凡是妻妾多的男人都著急了,思想進步的人忍痛遣散了大多數妻妾,只有那些頑固分子拖著不肯執行。

實際上,在實行一夫一妻制的執法過程中,是無法做到盡善盡美的,因為很多男人的妻妾出身貧苦又沒有生存技能,離婚後連吃飯都是問題;還有些人是童養媳或者買來的妻妾,她們思想固化,根本不敢邁出那一步,尋死覓活的也不在少數。

而有些男人則頑抗到底,他們之中一些人就是不肯離婚,還有些人則假裝離婚,然後將妻妾藏在家中,甚至給她們一個傭人的身份作為掩飾,這就給執法造成了極大困難。

因為種種困難和現實原因,新中國在1952年僅對婚姻法進行了完善,出臺了《關於婚姻法實行以前重婚的處理原則的規定》,規定1950年5月1日之前形成的重婚,是因為不合理的婚姻制度造成的,則不加幹涉,但當事人如果主動提出離婚,則準予離婚。

也就是說,國家將主動權交給了婦女,讓她們可以自由選擇是否離婚,這也是考慮到實際情況而做出的調整,顯得更加人性化。

因為這一政策的出臺,男人的妻妾們有了自我選擇的機會,但她們之中大多數人還是選擇了離婚,畢竟時代進步了,人也在進步,更何況她們是受壓迫的對象,當然想要擺脫的了。

舉個接地氣的例子吧,1950年6月的《人民日報》曾刊登一個故事,一個三十歲的王姓女子,在三七年的時候到四十多歲的周某開的米店中工作,周某已經娶妻生子,但後來兩人同居,王某因此成為周某的小妾。

解放後,王某響應國家政策,外出尋找了一份工作,打算跟周某離婚後獨自生活,周某雖不情願,但也無可奈何,最後給了王某三百斤米作為補償。

事實上,國家為了解決離婚女子的生存問題,給她們提供了很多適合的工作崗位,這在一定程度上給了她們改嫁或者獨自生活的勇氣。

因為國家的鼓勵和扶持,大多數小妾都選擇了離婚,但也有一些人比較特殊,她們遇到了很大的困難,為此國家也充分予以考慮。

比如說,有些小妾孤苦無依,年紀又比較大,雖然離婚對他們來說充滿風險,但她們受夠了給人做小,最終還是鼓起勇氣選擇離婚。

對於這種情況,國家一般會讓男人對小妾盡到一部分補償或者贍養義務,政策上也會有所傾向,避免小妾離婚後無法生活的情況發生,至於說小妾離婚後是獨自生活還是改嫁他人,那都由她自己選擇。

當然了,也有一些生育了子女的小妾,她們內心其實是很痛苦的,不離婚就會繼續遭受壓迫和歧視,離婚了又不得不離開子女,獨自生活也會顯得更加艱難,因此無論如何抉擇都不完美。

對於這種情況,其實國家也有一些扶持政策,比如讓小妾帶著子女一起生活,給她安排工作,或者給一些經濟救助,時間長了就慢慢好了。

最可氣的是男人選擇留下年輕貌美的小妾,而讓年老色衰的結髮妻子離開,對於這種惡劣行徑,政策上一般是不予支持的,多是情況下正式的夫妻關係是受到保護的(特殊情況除外),即男人只能優先選擇將妻子留下。

倘若是妻子主動選擇與丈夫離婚,而讓小妾留下來,該怎麼辦呢?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就按照正常的夫妻離婚程序去辦就可以了,畢竟他們是合法夫妻關係,離婚的理由只要充足,也是予以支持的,否則則堅決駁回,這與鼓勵小妾離婚的概念是不同的。

總之,在國家的鼓勵之下,大多數小妾都選擇了離婚,只有少數人因為傳統觀念和實際困難而選擇繼續留下,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夫一妻多妾制度最終還是走向了消亡。

不過,由於歷史遺留問題,在港澳臺一些地區,仍然存在男人納妾現象,比如澳門賭王何鴻燊就有四個妻妾,別人質疑他為何如此,他說自己娶姨太太的時候,澳門還沒有廢黜一夫一妾多妾制(七十年代才廢黜),當今法律對他不適用。

很多香港富豪也有樣學樣,他們在回歸之前瘋狂納妾,甚至拿出大清律來作掩護,因為這一緣故,這些富豪去世之後,留下了眾多妻妾兒女,也產生了很多爭奪遺產事件。

由於大陸已經全面實施一夫一妻制了,因此看到此類消息,往往會讓人產生時空錯覺。

睿哲讀書說:

1948年,濟南會戰打得難捨難分時,國民黨將領吳化文率領的2萬人部隊臨陣倒戈,幫助我軍取得此戰的最終勝利,這還多虧了他的三姨太林世英,一個有著特殊身份的女人。

吳化文有4個太太,其中2個太太身份特殊。新中國成立後,吳化文對太太們的安排,羨煞了中國絕大部分男性。

吳化文的原配馬玉珍,是一個普通的女人,兩人是家裡包辦的婚姻。之後吳化文又分別在20年代、30年代、40年代各娶一個老婆,其中二姨太和三姨太的身份最為特殊。

二姨太叫趙華珍,表面身份是北京協和醫院的一名護士,戴笠是她的乾爹。但她的隱藏身份,其實是一名軍統特務。

三姨太叫林世英,出身書香門第,知書達禮,她的祖父是秀才,官至御史,父親是舉人,滿清滅亡後,曾經做到了濟南鹽業局局長。

這樣的女子,為什麼會嫁給別人當姨太太呢?

這是因為林世英的身份並不單純,她其實是我黨的一名地下情報人員。

趙華珍的任務是奉軍統之命,防止併力阻吳化文投共,而林世英的任務是及時掌握吳化文的思想變化,防止他動搖,同時保護他的安全,防止特務暗殺。

4個老婆,有2個是臥底,這麼離奇的事,縱觀兩黨高層,也找不到第二個人了。

令人稱奇的是,吳化文也知道兩個老婆各自的身份,但他就是不說。

是一直到濟南戰役打響前,左右搖擺的吳化文收到了一封綁著手雷的恐嚇信,吳化文一怒之下對林世英破口大罵,林世英才知道丈夫已經知道自己以及趙華珍的身份。

吳化文究竟何德何能,能得到兩黨的青睞?看一下後人對他的評價就知道了。

後人稱他為「跳槽先驅」,他的一生有過四次叛變五易其主。

吳化文祖籍山東掖縣,1911年隨父親遷入安徽蒙城。

1920年,16歲的吳化文投靠西北軍馮玉祥部當兵,因為比較機靈又很會來事兒,頗受馮玉祥器重,被馮玉祥送進北京教導團學習,之後又到北洋軍閥開辦的陸軍大學深造,畢業後回馮玉祥部任師參謀長。

1930年,吳化文為了保張自忠(當時蔣馮閻中原大戰爆發,張自忠投靠了蔣),吳化文帶頭聯絡三個旅長上書,惹怒了馮玉祥,要將他捉拿。吳化文得知後,就投奔了當時的山東省政府主席、國民黨第三路軍總指揮韓復榘。

七七事變後,韓復榘因抗戰不力,被國民政府判決,而吳化文因力抗日軍,脫離了韓復榘,搖身一變,成為蔣政府下的一員大將,任師長兼山東保安第一師師長。

但因為吳化文是雜牌軍,並沒有得到重用,連兵源都得不到足夠的補給,抗戰爆發後,吳化文抵抗得十分吃力。

在這種情況下,吳化文就起了叛變的心思,但是叛到八路軍去,他又吃不了苦。正在他無計可施時,恰逢汪精衛偽政府成立,吳化文馬上率部加入汪偽政府。

汪偽政府投降之後,兵強馬壯的吳化文立即成了香餑餑,又重新被蔣政府招收,成為國軍新編第五路軍中將總司令。

但蔣看不起吳化文這個人,他只是想利用他來對付共產黨,可又不放心他,畢竟他是立場如此不堅定的人,便讓他的二姨太趙華珍盯著他,以免他投身共產黨。

與此同時,我黨認為吳化文其實是屬於可以爭取的力量,便秘密聯繫他的三姨太林世英對他進行策反。

論相貌、機智和能力,二姨太趙華珍都不如三姨太林世英,而吳化文最寵的也是三姨太。林世英的弟弟林世昌,是華北的地下黨,姐弟兩齊協力,將吳化文的母親也發展成了地下黨。

吳化文雖然一直在國共兩黨之間搖擺不定,但在關鍵時刻天平還是向林世英傾斜。

當然,這主要是因為林世英在背後做了不少的工作。

在濟南戰役的關鍵時刻,林世英對丈夫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勸丈夫棄暗投明,給自己的妻兒老小一條生路,而另一邊的的趙華珍則一直勸他要對共產黨開戰。

事實上,在解放軍兵圍濟南城時,吳化文就已經下定決心要起義了,不過當時負責守濟南的是蔣介石的嫡系驍將王耀武,而當時吳化文的父母都在安徽,如果他反水,不僅自己有危險,他的父母也會有危險。

林世英就讓她的大哥林世達、三弟林世勳乘軍用飛機將吳的父母接到濟南來。

同時為了保證吳化文的安全,不被軍統暗殺,林世英又想方設法不讓他去參加王耀武召開的軍事會議。

解決了吳化文的後顧之憂後,9月16日夜24時濟南戰役打響,19日晚吳化文率部2萬人起義成功。

濟南之所以能在短短8天內就解放,吳化文起義功不可沒。不僅大大加快了戰役的進程,同時減少了部隊的傷亡,減少了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

10月22日,毛主席發電祝賀吳化文起義,並將吳化文部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五軍,吳化文為軍長。

1949年4月24日,吳化文率的三十五軍一馬當先,佔領了南京總統府,將總統府的青天白日旗換成了紅旗。5月3日,吳化文又率部解放了杭州,並被任命為杭州警備司令。

新中國建立後,吳化文因病退出軍界,政府也沒有虧待他,讓他投入政界。

他在杭州西湖邊上買了一套獨棟的院子,帶著3個姨太太(原配妻子因病早逝)和子女們其樂融融地生活在一起。

人們只知道西湖邊上住著一個大官,殺過很多日本鬼子,至於他曾經四次叛變五次易主的事,只有少數人知道。

新中國成立的第二年,1950年5月1日,我國就頒布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當中第一條就規定:「男女婚姻自由,實施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第2條則規定:「禁止重婚、納妾。」

那為何吳化文仍然可以和三個姨太太生活在一起?

這是因為我國在禁止重婚、納妾的同時,中央人民政府和司法部還結合了當時的特殊歷史情況,於1952年出臺了《關於婚姻法實行以前重婚的處理原則的規定》,根據該規定:

在1950年5月1日以前形成的重婚,由於是不合理的婚姻制度所造成的,一般不加以幹涉,如果當事人提出離婚要求的,則準予離婚。

也就是解放後的法律規定,重婚是違法的。但對於解放前存在的姨太太問題,也就是多妻婚姻,如果他們沒有正式離婚,新中國也是承認她們的存在,並承認各個配偶都有平等的繼承權,至於遺產份額的分配,要視其勞動能力、所盡義務及經濟狀況等條件而有所不同。

和吳化文有類似情況的,還有鼎鼎大名的「傻兒師長」,川軍軍閥範紹增。

只不過範紹增比較狠,起義前就先對自己的多個妻妾進行了安排。當然,和吳化文的投機主義不同,範紹增是一個很講義氣的人。

範紹增起義是1949年12月,新中國已經成立了,範紹增是個明事理的人,知道我黨實行的是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便在決定起義前,召集一家老小開了一個家庭會議,他很嚴肅地說道:

現在已經解放了,我們都要聽共產黨的。但現在家裡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家並不符合『一夫一妻』制度。因此,這個家以後就會散了,大家都早點做準備吧。

範紹增是「袍哥」出身,「袍哥」是清末民國時期四川、雲南、貴州盛行的一種民間幫會組織。

1911年,17歲的範紹增因一個偶然的機會加入了袍哥會。

1916年,範紹增隨袍哥首領參加反袁護國戰爭。後來袍哥首領被親袁的川軍偷襲殺害,範紹增扛起隊伍的大旗,繼續帶領袍哥隊伍參加反袁運動。

當達縣、渠縣一帶起義討袁時,範紹增也參加了起義。之後範紹增開始東徵西戰,後來被楊森收編,一路做到國民革命家第八十八軍軍長,並積極參加抗日。

從1939年到1942年,在抗日戰爭中,範紹增帶兵多次立功,然而在前線打了勝仗的範紹增卻沒有得到蔣介石的嘉獎,反而被調任到第十集團軍當一個沒有實權的副總司令,範紹增一氣之下就回到重慶。

1949年9月,大批解放軍已經挺進了四川,蔣介石的結局已定,但他仍然不死心,命範紹增建立4萬人的軍隊,守住四川。

而此時共產黨員楊震東接收到組織的命令,要求他策反範紹增。

楊震東便找到了他的外甥黃行倫,黃行倫不負眾望,將形勢向自己的舅舅分析後,原本就對蔣介石不滿的範紹增,便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棄暗投明。

起義前,範紹增對他的部下說:「範大哥隨蒙共產黨看得起,要收留我,給口飯吃,那好,端人家碗,服人家管。」

所以他要以身作則,先解決自己「妻妾成群」的問題。

傳言,範紹增在當軍閥時,有四十多個妻妾,不過這完全就是子虛烏有,據範紹增的女兒範之俐所說,她的父親實際上一共娶過七房太太,總共有八個女兒,四個兒子。

第一任妻子叫陳文蘭,是範紹增明媒正娶的妻子,比範紹增還要大2歲,兩人的婚姻是父母包辦的。

後來在東徵西戰的路上,範紹增又娶了六個妾室,分別是二姨太張紹芬、三姨太葉紹芳、四姨太房世民、五姨太趙蘊華、六姨太何淑蘭和七姨太何蜀熙。

其中五姨太趙蘊華和七姨太蜀熙最漂亮,為了搞好人際關係鞏固自己的地位,範紹增還將這兩個姨太太培養成了當時有名的交際花,將他們送進了國民黨高官太太們的圈子裡。

但現在形勢走到不得不分開的地步,能留在範紹增身邊的只有他明媒正娶的妻子陳文蘭。

對於範紹增的這個決定,二姨太張紹芬、四姨太房世民、五姨太趙蘊華、六姨太何淑蘭都欣然接受了這一結果,和範紹增辦理了離婚手續,帶著分得的家產和各自的孩子,離開了範家,去到各地開始了各自新的生活。

而七姨太何蜀熙在這個家庭會議之前,就已經帶著大量錢財和一雙兒女去香港投奔杜月笙了。

眼下就只剩下三姨太葉紹芬,她死活不願意離開範紹增,表示自己要從一而終。範紹增沒辦法,只能將他送回四川老家。

葉紹芬獨自帶著兒子範秋生在四川老家生活了幾年後,對範紹增仍然念念不忘,也沒有再嫁。

組織上得知這個情況後,就給了範紹增一個特批,讓他把葉紹芬和孩子接到河南鄭州一起生活,當時範紹增任河南省的體委副主任。

所以,我們從吳化文和範紹增對他們妻妾的安置,也可以大概看出在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對於民國時期遺留的姨太太問題的解決,基本上就是根據《關於婚姻法實行以前重婚的處理原則的規定》來進行安置的。

這一規定,既體現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原則,又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保護了婦女的權益,因為有些姨太太們年紀也大了,沒有謀生的技能,強迫他們離婚也不現實。總體來講,這樣的規定是非常人性化的。

煙火紅樓說:

我哥哥今年快70了,他一位好朋友W家裡就有兩位奶奶,W的爸爸是小奶奶生的。

W爺爺原本只有一個老婆,40多歲的時候,20歲的獨生子患病去世,沒有孩子的兒媳改嫁,老兩口為了延續香火,用幾畝地幾頭牛換了一個16歲的女孩做小,次年生了一個兒子,就是W的爸爸。

當年國家要求一夫一妻制,大奶奶已經六十多歲,小奶奶主動提出和老爺子離婚,去和自己兒子過。後來大家一直在一座院子生活,和和氣氣。

大奶奶晚年主要是由小奶奶伺候,W是在大奶奶的懷裡長大的。

藏墨谷說:

我外公87歲走的時候,曾經在西安的姨太太特意趕回老家,去見了最後一面。那也是媽媽頭一次見到她。精緻的妝容,乾淨樸素的穿著,一位72歲的老太太,氣質卓然。她一生無兒無女,外公是她的丈夫,卻是一別30多年未見,當年只因為她的一封信,給家人帶來了滅頂的災難。

媽媽和3姨差了7歲,這7年,是外公去西安做生意娶了新婦的7年。

外婆在家帶著孩子,守著茶葉店,外公逢年過節偶爾回家,姨太太的事,外婆知道,但是無能無力,那是當時的社會習俗。

外公生意做得好,走南闖北,姨太太出生在西安,見多識廣,帶出去也有臺面。

姨太太從來沒帶回甘肅天水秦安的老家,路途遙遠是藉口,外公好像從來沒有想把她帶回來的意思。

外婆伺候公婆,帶著好幾個孩子,還管著店鋪,從外公做店小二開始一起陪著他吃苦,是沒文化的糟糠之妻,但苦勞和功勞都有。

外公長得帥,我高中一個女生見到我外公的照片居然迷上了他,把我這唯一一張照片悄悄拿走,給我造成了一生遺憾(我剛剛想從網上搜一張民國時期的帥哥照,但是居然找不到一張和爺爺那張差不多的,穿長衫,拿文明棍的外公完全不輸現代帥哥)。

按照外婆的話,外公帥到出了巷子,就有人追著誇讚,女孩子們明知已經結了婚,還生生地上杆子追。

外公穿一件長袍,能文善武,寫一手好字,打一手好算盤,走南闖北做生意,到了西安,認識了這位姨太太。

這姨太太是西安城的洋學生,義無反顧地嫁給了外公,那幾年,外公只在祖爺爺和奶奶去世時回過老家,即使回去,也是辦完事就匆匆地走了。

但是遺憾的是,這位姨太太一直無法生育,時局變化,爺爺回到家鄉,公司也公司私合營,外公成了一名職工。

回到家鄉的外公不得不安定下來,這時候才有了媽媽和小舅舅。

再後來遇到很多變動,連吃飯都成了問題,外公帶著一家人去了新疆,和姨太太也失去了聯繫。

外公因為有文化,在當地鎮上供銷社幫助打算盤,記帳,全家人總算有了飯吃,6歲的媽媽看到大白的饅頭,吃到蹲在地上吐。

但是好景不長,姨太太輾轉打聽到外公的消息,從遙遠的西安寄來了一封信,訴說相思之苦。

信沒有到外公手中,信中的內容坐實了外公的過去,做生意,有姨太太。

外公丟了工作,被派去掃大街,全家人在當地低人一等,即使大姨還能當老師,媽媽也無法繼續學業。

一直到1980年,外公平 反回到了老家,補了工資,還了院子,賠了錢,還給大舅安置了工作。

但是我的3個姨和母親永遠留在了當地,小舅舅在那個年代沒能活下來。

這個姨太太的一封信,毀了一家人的生活,本來就有恨,孩子們無法見到父親,在那些年,寧可讓這個人永遠不要再存在。

外婆先走的,外公是87歲走的,得知外公的消息,姨太太還是從西安趕了過來。

她後來做了老師,和外公分開後再也沒有嫁人。

媽媽說:「那是我第 一次見她,她氣質太好了,我那一刻終於明白了父親為什麼會拋下家庭。」

我相信她們曾經也有愛,在姨太太心裡有無法忘卻的愛,她才會獨守一生,當社會規則改變,人總要做出選擇。

民 國時代的姨太太,命運應該各有不同,我不知道其她人,只知道家裡的這一個,她的一生,從與外公分別後,應該就沒有了快樂。

她不遠千裡,去看望自己曾經的丈夫,這是多大的執念,才會趕去送他最後一程,而這一切,是時代,是歷史的進程。

勇敢的多米R說:

我老爺(我們了這裡是爺爺的爸爸這樣叫,老太,是爺爺的媽媽)建國前有3個老婆。聽我奶奶說,她嫁過來的時候,只有兩個老婆了,一個在蘭州一個在西安。聽奶奶說老爺年輕的時候做的是運輸的生意(應該類似於鏢局或者馬幫吧),西安到蘭州.

我爺爺兄弟姐妹10個,我爺爺是老大。爺爺走的早,我8歲的時候就不在了,那時候晚上都是跟奶奶睡,上學的時候奶奶不讓看電視。晚上就講爺爺家的事情。

奶奶說解放,老爺怕批鬥他(最後還是被抓去坐了幾年牢),蘭州住了一個老太,和他的五個子女。西安住了一個老太和他的五個子女。還有一個大老太,聽奶奶說走的早,可能是我爺爺的親媽(我奶奶猜的)。奶奶說爺爺跟西安這邊的弟弟妹妹長得不是特別像。

西安這邊的老太比我爺爺早走了一年,應該是九七年走的。蘭州那邊的老太什麼時候走的,我也沒印象。老爺不在了,兩邊幾乎不怎麼聯繫,蘭州的子女只知道西安的家在哪?也沒有來過,只有一個四爺(爺爺的四弟,甘肅那邊的)來過這邊。知道家在哪裡,這邊老太不在了,四爺也來了。也在這邊家住過。我小時候也幾乎年年都能見到四爺。(四爺零幾年去世的,具體那年我忘了,我父母,二爺三爺家的人都去了)四爺走了,徹底跟甘肅那邊斷了。兩邊在沒有交集了。

前幾年,一六年還是一七年,甘肅那邊的一個姑奶奶來了。跟著他的孩子,把這邊的兄弟姐妹家裡都走動了一下,該見的都見了,走的時候說可能是最後一次來看姊妹了。這些年又斷了。沒有人在來過了。也沒有聽二爺三爺說去過那邊。如果都在的話,都是70歲上下的人了。

我因為是家裡最大的孫女,我奶嫁過來的時候,也比較早,也是大媳婦,奶奶性格好,老太在的時候,有事也喜歡給奶奶說。我又是奶奶帶大的。晚上躺床上,奶奶就說年輕時候的事,說解放前解放後,文化大革命家裡的變遷史。如果放在現在我也聽不進去,也不願意聽,小時候沒電視看,奶奶說的就當故事聽了。

跟著小白學財稅說:

我有一個親戚,據說就是一個軍官的姨太太,軍官跑到臺灣了,把她留在當地,後來嫁給一個農民。她那個歲數的人很多沒上過學,但她有文化,讀書寫字沒問題,嫁給沒文化的農民肯定不高興,所以只生了一個兒子就沒有再生。

我見到她時 ,她已經八十多了,雖然是耄耋之年,依然端莊優雅,腰板挺直,白白淨淨,一看就是大戶人家的富太太,不像農村不修邊幅的老太太。只是歲月弄人,本來是養尊處優的闊太太,流落到民間。

想起納蘭容若的那首詞:

非關癖愛輕模樣,別有根牙,不是人家富貴花。謝娘別後誰能惜,漂泊天涯。寒月悲笳,萬裡西風瀚海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2253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