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獨立營是什麼營,有多少人,戰鬥力如何,怎麼才叫獨立營?_獨立營2

薩沙說: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獨立營屬於特殊編制,不屬於正規部隊的正常編制。 整個抗戰期間,獨立營是很少的,…

薩沙說: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獨立營屬於特殊編制,不屬於正規部隊的正常編制。

整個抗戰期間,獨立營是很少的,獨立團倒是有不少。

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其實非常複雜,薩沙儘量說一說。

正規軍是班排連營團編制,這個沒什麼好說的。

由於戰爭的特殊性質,出現了獨立營和獨立團,當然要分類來看。

第一,脫離編制的獨立團營部隊。

正常來說,團指揮營,旅或者師指揮團。

但是因為戰爭的特殊需要,經常出現一種超出編制指揮的現象。

這也分為很多種情況。

比如紅軍時代的江西工農紅軍獨立第一到第五團,就是這種性質。

這些獨立團本來並不是正規軍,而是正規軍派出一些骨幹部隊,聯合蘇區各縣地方部隊組建的。

這些獨立團編組的目的,是在反圍剿期間主力部隊大範圍機動作戰,各縣就失去了自衛能力。

所以獨立團就負責在當地本鄉本土作戰,打擊來圍剿的國軍力量,但一般也不會同敵人硬碰硬,以打遊擊和騷擾為主。

由於獨立團也好,獨立營也罷的性質特殊,不便於讓已經機動作戰離開的野戰軍師或者團指揮,就編為獨立編制。

這些獨立營和獨立團,平時服從蘇區當地政府指揮作戰。

類似的部隊,在紅軍時代有很多個。

比如紅軍皖南獨立團:民國23年(1934年)9月,支援石太祁黟邊暴動的贛東北遊擊大隊與皖南蘇區遊擊隊合編為皖南獨立營。12月與紅軍抗日先遣隊留下的偵察營及一些縣區武裝合編為紅軍皖南獨立團,團長熊剛,政委劉毓標。獨立團共有500餘人,建制3個營8個連,屬中共皖南特委領導。翌年元月,國民政府重兵「清剿」蘇區柯村、新棚一帶。劉毓標與熊剛率一營,轉入皖贛邊境障公山開闢新區,其餘部隊就地堅持鬥爭。

其實北伐期間,葉挺的獨立團也差不多。

當時李濟深很厭惡共產黨員,不願意葉挺獨立團在他們的部隊中。所以葉挺的獨立團並不受李濟深指揮,是由中共廣東省委直接領導。獨立團內部建立中共支部,吳巨嚴任書記。團部直屬隊和各營均建立黨小組。

到了抗戰時期,獨立團和獨立營就更多了。

當時八路軍和新四軍滿地開花,常常派遣小股部隊深入敵後建立根據地,發展壯大。這些部隊可能最初只有一二百人甚至幾十人,慢慢發展到數百人甚至數千人規模。

但他們並不是正規軍,平時主要就是在自己建立根據地擴大規模,進行反日遊擊戰。

所以,他們一般隸屬抗日根據地指揮,是獨立存在的。

再說通俗點,一個抗日根據地建立本來只有一個連的部隊,是八路軍正規軍派來的。後來擴大規模到幾百人,就建立了獨立營。但是周邊並沒有其他八路軍部隊,獨立營並沒有直接的上級,直接服從根據地的指揮。

後來獨立營繼續壯大,數量達到一兩千人,就成為了獨立團,同樣沒有上級,服從根據地指揮。

自然,也存在根據地地方部隊直接升級而成的獨立營,獨立團。

根據地可能一直駐紮著八路軍正規軍,比如某某團。同時根據地也建立了自己的縣大隊、區中隊這些地方部隊,配合正規軍作戰。後來八路軍正規軍調動離開這裡,或者去進行大規模作戰,縣大隊就直接升級為獨立營或者獨立團。

即便方式不同,結果都是一樣,就是長期駐紮在某一個地區的部隊。

第二,超出編制的部隊。

以八路軍115師獨立團為例,本來是紅一方面軍的主力部隊。

但是1937年8月改編為國軍的時候,國民政府只給了紅軍三師六旅十二團的編制,每師一萬五千人。

當時按照軍委命令,紅一軍團、紅十五軍團,以及一千人的陝南紅七十四師改編為八路軍第115師。

好不容易編了4個團,也就是685、686、687、688四個團,但還多出來楊成武、鄧華的紅一師1500人。

換成其他部隊就算了,而楊成武這些部隊都是身經百戰的老紅軍。

但國民政府不願意給更多的編制,紅軍又不願意讓這支部隊降級為民兵,只能編為115師獨立團。

這個獨立團很特殊,直接受115師指揮,不隸屬於某一個旅。另外,國民政府對此不支持也無法反對,反正不給獨立團任何軍餉,不給任何補給。

後來八路軍編制不斷擴大,從4萬多人到了1945年就有60多萬規模。

這些擴大的部隊,國民政府一律不承認,八路軍只能自己建立編制,包括教導旅、獨立師、獨立團,當然也有很少量的獨立營。

其實抗戰期間,八路軍由於擴大很快,編制是很亂的。

一個旅下面,往往有正規團、獨立團、教導團、遊擊大隊等等,屬於特殊時期的特殊現象。

說來說去,《亮劍》裡面的獨立團並不是老資格的紅軍部隊,而是抗戰中後期擴大的部隊。

度度狼gg說:

根據軍委會副參謀總長白崇禧回憶錄的記載,至1944年底,抗日軍隊的番號共有120個軍、354個師、31個獨立旅、150個獨立團和15個獨立營,而到了1945年底第一期裁軍結束時,共裁掉了34個軍、110個師、21個獨立旅、83個獨立團和10個獨立營(或特種兵營)的番號。也就是說,在抗戰結束之時,整個國軍400多萬軍隊中,只剩下5個獨立營的番號,可見所佔比例非常之小!

為什麼佔比這麼小呢?因為部隊正規番號授予的最低一級,應為團級或者相當於團級的建制,比如抗戰時期的師級番號原本限制在200個(青年軍突破了這個限制),比如第5軍第200師所屬三個步兵團的番號分別為第598團、第599團和第600團,還是有數字序列番號的。而各團所屬的步兵營,則只是自己排序的一營、二營和三營了,不再有數字番號,所以從理論上說,「獨立營」並不是一個完全合規的部隊番號,它的存在有一定的特殊性。

除去地方雜牌或者軍閥時期自擬的獨立營番號之外,民國時期「獨立營」的編制大致只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正規軍裡面的「特種兵營」,包括獨立的炮兵、工兵、裝甲兵等單位,因為當時的中國軍隊仍然以輕步兵為主,特種兵佔比較小,一時無力編組團以上的級別建制。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第200師的前身:軍事委員會直屬的戰車營,既然是軍委會直屬而不隸屬於任何團、旅、師、軍等單位,那麼它就是一個妥妥的「獨立營」。

畢竟當時的中國還不具備生產坦克和裝甲車的能力,因此徐庭瑤考察歐洲軍事回來之後,雖然提出了組建裝甲部隊的建議,可惜國弱民窮,只是在1934年購買了英國「維克斯」輕型炮戰車16輛、水陸兩用戰車16輛以及英國重型哈雷二輪、三輪摩託車若干,以此為基礎結合原戰車隊和汽車駕駛訓練班畢業的學員成立了中國第一個戰車營,因為這麼點重裝備也只能暫時編組為營級單位。

再後來又向德國購買了一批裝備,包括17輛「I號戰車」和12輛「Sd.Kfz.221型」裝甲車等,再添置一些雜七雜八的裝備和補充一些人員後,1936年底才有條件將戰車營擴編為陸軍裝甲兵團,由黃埔一期的杜聿明少將擔任團長,戰鬥序列則仍然是由軍事委員會直屬,那麼這支部隊的性質就是「獨立團」了。這個裝甲兵團也就是後來組建機械化第200師的基礎,然後再以200師為基礎擴編成為第5軍,所以國民政府的第一個機械化軍(不太夠格)其實是從一個「獨立營」發展起來的。

另外比較苦逼的一個兵種就是炮兵,國內各兵工廠不能生產重型火炮,那就只能依賴花錢進口,所以在抗戰爆發之前的1935年3月,軍事委員會曾在武漢行營(主任陳誠)設立「炮兵整理處」,開始對全國炮兵部隊按照火炮種類進行整理。當時共編成兩團制的炮兵旅4個,獨立炮兵團5個,獨立山炮營、獨立野戰炮營、獨立重迫擊炮營各3個,也就是共有九個獨立的炮兵營。道理很簡單:裝備不足,除去配屬給各軍、師作戰單位的火炮外,剩餘的山炮、野炮、重迫只能以「營級」編組。

因為那個年代的炮兵配屬,還達不到每師裝備一團的水平,最精銳的德械師也只夠條件裝備一個炮兵營,如果把剩餘的山炮、野炮、重迫以團為單位編組,那麼可用作戰單位就太少了,戰時不敷分配,這些獨立炮營也都是臨時配屬給戰區、集團軍級別的建製作戰,戰役結束就要歸建,仍由軍委會直接掌握。相比較之下,日軍一個師團就編有一個炮兵聯隊,同時在戰役中還有獨立的野戰重炮兵、獨立山炮大隊(也是獨立營的意思)、獨立迫擊炮大隊的火力加強,炮力差距一下子就拉開了。

除此之外,還有若干獨立的通信兵營、高射炮營、交輜兵營、憲兵營等等特種兵單位,而正規的作戰單位中,「獨立營」的編制是基本沒有的,前面介紹過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營級並不是一個戰術基本編成單位,沒有序列番號、沒有司令部設置、沒有後勤保障分隊,軍事委員會擁有數百萬陸軍,沒有必要編成「獨立營」這樣的建制。而沒有番號的部隊,在軍政部的花名冊上都不能存在,如何進行軍政管理和撥發糧彈軍餉?

當然了,這事也不是絕對的,主要是抗戰時期軍隊編制比較混亂,各戰區、各集團軍根據作戰需要,可能會臨時編組獨立營的建制,不過既然是「獨立」的番號,意味著必須是由兩級以上的作戰單位所轄,而不能是團屬(可以是師屬、軍屬或者集團軍屬)。前幾年有個電視劇叫《我的特一營》,這支部隊的人設那就是裝備精良的特種部隊,由軍部直轄,所以也可以視為獨立營的建制,至於歷史上到底有沒有這支部隊,那只有鬼知道了,反正我是不信,一色的M3衝鋒鎗明顯穿越了。

獨立營的另外一種主要存在形式,其實是我軍的地方部隊編制,抗戰時期在八路軍主力部隊以外,各大軍區紛紛建立地方武裝,於是出現了區小隊、區中隊、縣大隊等編制。經過八年的浴血奮戰和不斷發展,到抗日大反攻階段,地方武裝也逐漸升格擴編,通常情況下,一個縣的地方武裝如果超過了500人或者更多,就可以編組成為「獨立團」,如果人數實在不足,比如只有200到300人,那就編成「獨立營」,因此不少根據地所屬的縣大隊,最後都授予了「獨立營」的番號。

以羅帥領導的山東軍區為例,到1945年8月初,整個軍區(一級軍區)共轄5個軍區(二級軍區)、22個軍分區、3個教導團、18個獨立團、24個基幹團、4個獨立旅、2個支隊、1個海軍支隊、113個獨立營(縣大隊)和800多個區中隊,總兵力已經達到27萬餘人。

其中這100多個獨立營以平均每營300人計算,就達到了4萬人之多,是根據地內部各縣的重要武裝力量,主要任務是保衛地方政權、保衛土改、應對土匪和小股敵人的威脅。既然是地方武裝而非野戰部隊,所以其兵員素質、裝備水平和戰鬥力當然是第三檔的,在沒有組建山東軍區各主力師的情況下,排在它前面的既有八路軍的旅、團等正規作戰單位,也有獨立團、基幹團和支隊等野戰補充力量。

因此從任務性質看,這些「獨立營」的戰鬥力肯定是相對較弱的,也就比縣大隊、區中隊和區小隊強那麼一丟丟。

國平軍史說:

中華民國成立以後,軍隊逐漸開始西化,擁有了軍、師、旅、團、營、連、排、班等作戰單位,相應的軍事主官就是軍長、師長、旅長、團長、營長、連長、排長、班長等。

至於兵團、路軍、集團軍、方面軍、戰區等作戰單位的軍事主官,基本上都稱司令,都是此後陸續誕生的,且比軍級更為龐大的作戰單位,稱得上是戰役集群了。

在軍隊的編制中,上述軍隊都是有番號的,比如第12兵團、第74軍、第180師、第359旅、第771團等,但有些軍隊在特殊時期,並未取得軍中正式的番號,此時,就出現了所謂的「獨立團」,或是「獨立營」等。

抗戰時期,開始了第二次國共合作,在陝北地區的中國工農紅軍被改編了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此後被重新命名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擁有三個主力師,即第115師、第120師、第129師,每師下轄2個旅,每旅下轄2個團等。

八路軍東渡黃河,挺進山西開展了抗日戰爭,在太行山等地建立了抗日根據地,八路軍第129師越戰越強,其軍隊規模不斷擴大。

其中,陳賡擔任旅長的第386旅,下轄由紅31軍第91師改編的第771團,以及紅31軍第93師改編的第772團,這兩個主力團,作戰人員都是在國防部備案的,軍需處會按月撥付軍餉。

第386旅自行擴充的團,比如《亮劍》中新一團、新二團、獨立團等團級作戰單位,都無法從國防部軍需處領取軍餉,所有的作戰物資包括部隊生活給養,都得各團自行解決。

當陳賡第386旅,下轄自行擴建的新一團、新二團、獨立團等,儘管是沒有正式番號的團級作戰單位,但都在戰鬥中不斷成長。

《亮劍》中李雲龍的獨立團,最後,在攻打平安縣城時,竟然有了將近上萬人的龐大規模,實際上是抗戰時期一個師級作戰單位的人員。

獨立營,並不是獨立團下屬的作戰單位,這個作戰單位在中國的軍史上,實際上是非常罕見的,其上級不是讀者想當然的獨立團,而是軍(分)區直轄下的營級作戰單位,或是由司令部臨時組建,隸屬司令部直接管轄,因此,獨立營也不是正規的作戰單位。

抗戰時期,就軍隊編制而言,正規的營級作戰單位,有三連制(三個步兵連)、四連制(三個步兵連和一個機槍(炮)連)和五連制(四個步兵連和一個機槍(炮)連),一個滿編的營,擁有500-800人。

關於獨立營,似乎沒有這方面非常詳細的相關資料可查詢,獨立營,作為沒有番號的作戰單位,與正規作戰單位的營級人員,平常應該沒有什麼大的區別。

本文作者據此判斷,獨立營擁有500人、600人、700人和800人,甚至超過800人的一個特大營,900人乃至上千人,都是有可能的。

比如臨時執行重要的任務,由司令部組建一個獨立營,擴編一個1000人的獨立營,這個獨立營的作戰人員規模,僅從軍事角度而言,堪稱是一個正規作戰單位中的加強營。

勤勞的軍建說:

我作為長期擔任師司令部的作戰參謀,對該問答可以說是再熟不過,請網友們關注我。

題主所問獨立營是什麼營,有多少人,戰鬥力如何,怎麼才叫獨立營?和平年代步兵團不再有獨立營,師直屬部隊裡有幾個獨立營,人數一般在360人左右。比如師直編制有獨立工兵營、工兵營下轄三個連隊,即工兵連埋地雷起地雷、逢山開路、工兵二連為舟橋連遇水架橋、工兵三連為機械連發電、挖戰壕等。獨立高炮營下轄三個高炮連,主要任務防空。獨立通信營下轄三個連隊,主要任務是電臺報務、電信架設、確保通訊暢通無阻。

師直這三個獨立營屬於師司令部管轄,平時這三個獨立營的軍事、軍訓、政工人事任免都由師參謀長負責。參謀長是師前直黨委書記。

抗戰時期我軍的獨立團、獨立營不在少數,當時的獨立營的編制為四、五個連隊,兵力約有五百來人。也就像老電影《南徵北戰》的高營長率領的加強營也就是獨立營,這樣的獨立營戰鬥力非常強,有時直接受師首長的親自指揮。

解放後的獨立營長和政委是中校軍銜,普通步兵營的主官稱呼為營長和教導員,而獨立營的主官稱呼為營長和政委,這就明顯獨立營的規格比普通的步兵營高出半格。

痴騎朽翁說:

軍隊中的獨立營,是執行特殊軍事任務的大軍事單位直屬獨立團,營,連。

師級有獨立的工程兵營,通訊兵營,高射炮兵營,,,,,,

軍級有獨立的坦克兵團,武裝飛行團,飛彈兵團,,,,,,

戰區級有相應的獨立旅,,,,,,

各級軍事單位的獨立軍事專業分隊,他們是執行專業的軍事仼務,由本級軍事首長直接和親自下達命令並指揮。

他們如果協同下級單位軍事行動,不受協同單位指揮和調動。

當然還有很多獨立連,如,警衛連,偵察連,噴火連,防化連,,,,,,這些單位的指揮權都由司令部的各個專業機構擔任。非專業機構無權指揮。

夏目歷史君說:

在電視劇《亮劍》中,我們經常能夠聽到獨立團的稱號。也許是受李雲龍這個角色的影響,也許是受平安縣城攻堅戰的影響,很多人都產生了一種錯誤認知,那就是獨立團是一個相當強悍的正規編制。

畢竟,李雲龍的獨立團似乎只有旅長調得動,連師長都無法安排他。而且,一個小小的獨立團,後來擁有1萬多人的編制,其實力幾乎不下於一個師級。

可是獨立團又沒有數字番號,宛如一個編制外的存在一般,所以網上就有了一種說法,獨立團是一個具有相當獨立性的組織,猶如二郎神的在編不聽調的感覺一樣。

那麼問題來了,在真實的歷史記載中,獨立團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呢?而且與之同時存在的獨立營又是個什麼概念呢?

根據我們早期的定義,正規軍包括野戰軍和地方軍,不過野戰軍是主力部隊,地方軍不完全是主力部隊,多數情況可以稱之為某一地區的主力部隊。

正因為如此,野戰軍往往有番號,這就是歷史上所謂的紅某軍和八路軍某師。

當然一些地方部隊也可以獲得八路軍某師某旅某團的稱號,這些都是一些有編制的部隊。但是,其他沒有番號屬性的,則屬於非正規編制部隊,甚至不被列入為主力。

對此可能很多人會驚訝,電視劇裡面李雲龍的獨立團那麼強悍,每次都是啃硬骨頭的角色,難道說就是個雜牌軍嗎?答案並不完全,但多數情況還真是如此,只有李雲龍是個例外。

在搞清楚李雲龍獨立團的屬性之前,我們首先要搞清楚我黨早期的軍隊編制劃分問題。

和國民黨的部隊不同,我黨的部隊都有著政委,而且每一位領導幹部都可以劃分出去,不斷地發展壯大新的部隊。

正因為如此,我軍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了星星之火燎原的態勢,很多種子部隊甚至已經達到了本部的規模。

為了更好地應對這一現象,我軍實行了新的軍事制度,具體就是與軍區和軍分區制度結合,形成了一套主力部隊,地方部隊和地方民兵三者閉環式的部隊制度。

主力部隊拆分出種子發展成地方部隊,有著主力部隊的骨幹參與,地方部隊可以快速壯大。

而當地方部隊壯大以後,地方部隊也可以反饋主力部隊,例如百團大戰時期,各地方部隊配合主力部隊作戰。

民兵自衛隊也是如此,其級別略低於地方部隊,但卻也是主力部隊的重要兵源地。三者循環往復,部隊戰鬥力生生不息。

也正是在這個制度下,八路軍除了幾個有限的編制外,各旅團都發展出了很多種子部隊,這些種子部隊被冠以獨立為名,獲得新某團為名,這就是亮劍中的新一團和獨立團的由來。

但也正因為如此,獨立團是有別於主力部隊的,不僅在戰鬥力方面差不少,而且也的確屬於雜牌部隊。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說李雲龍這個獨立團是獨特的呢?這就不得不說到我黨的葉挺獨立團部隊以及著名的115師獨立團。

葉挺獨立團早期只有一個連的兵力,但後來在我黨的努力下擴張為一個團,可是因為蔣介石的緣故,所以葉挺獨立團掛在了國民革命第四軍軍長李濟深的麾下。

因此,葉挺獨立團並不屬於李濟深的部隊,也沒有他的編制,而是直接聽我黨調遣。

但我們並不能說葉挺獨立團是雜牌軍,畢竟當年北伐時,葉挺獨立團被稱之為鐵軍,立下了赫赫戰功。

除此以外,八路軍115師獨立團也相當了不得,在1937年,我紅軍部隊被改編為八路軍後,國民黨就給了我們三個丙種師的編制。

由於這是最低級的師級編制,所以我黨的人數被限制在45,000人之內,裝備和軍餉也都局限於此。

但抗戰時期我黨發展迅速,在編制之外出現了大量的所謂的黑戶口,但這些黑戶口雖不在編制內,卻也創造了不少的奇蹟。

其中八路軍115師獨立團就是如此,他們以1700人的早期規模,卻創建了我黨當時最大的抗日根據地,被稱之為八路軍NO.1。

因此,獨立團屬於編制之外,有雜牌軍之嫌,但同樣創造了奇蹟,因此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在了解了主力團的概念後,接下來的獨立營就好理解了,獨立營也是脫胎於主力與地方和民兵三位一體的制度。

根據記載,我黨的野戰軍部隊經常需要流動作戰,但主力退出該區域以後,難免會形成一個防禦空缺,為了守住該地區,很多農村和縣城就會根據主力部隊留下來的裝備和骨幹組織起獨立營。

這些獨立營的編制相比於獨立團規模更小,實力也更弱。但是,獨立營也有其特殊性,因為獨立營作戰規模小卻深紮根於民間,往往採用遊擊戰術破壞敵人的運輸以及反掃蕩。

在我黨中,比較著名的獨立營有兩個,一個是大名鼎鼎的左權獨立營,還有一個就是紅四方面軍婦女獨立營。

其中,左權獨立營成立於1941年初,當時這支部隊還被稱之為遼縣獨立營,早期部隊只有250餘人,裝備也十分簡陋,只有60支步槍和一挺機槍。

不過,這支部隊深深地紮根於縣城,全縣30歲以下的青年民兵都積極參加,而且他們的主要任務是監視和寮公路敵人的動向,深入敵戰區宣傳抗日,瓦解偽軍,還有配合主力部隊作戰,保護縣城百姓的安全。

這支獨立營部隊相當了不得,面對敵人的掃蕩,部隊和百姓積極配合,發明了諸多警報手段,而且還多次策反敵軍,對敵人的運輸路線造成的莫大破壞。影視作品中常見的端炮樓場景,很多就取材於這個獨立營。

尤其是1942年5月,日軍糾集3萬重兵掃蕩太行區,甚至還想合擊我八路軍總部,在這場空前的大掃蕩下,遼縣獨立營化整為零。

所有人都依託百姓與敵進行深入鬥爭,結果使得鬼子處處伏,不僅繳獲了日軍的軍用物資,而且還打死打傷不少日軍。此戰將獨立營的靈活性展現得淋漓盡致。

可惜,就在當月,為了掩護總部機關和百姓的突圍,左權將軍壯烈殉國,而遼縣獨立營也被命名為左權獨立營。

不過,左權將軍雖然已經離開,但是這支獨立營卻依舊充分繼承了他的精神。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從激戰上黨到挺進大別山,進軍大西南。

後來這支部隊甚至還參加了抗美援朝和對越自衛反擊戰,前前後後歷經大小戰役100餘次,創造了數不清的傳奇。

除了左權獨立營以外,紅四方面軍婦女獨立營也很著名,當時我黨組建革命根據地,除了大量男性參軍以外,也有大量婦女參軍。

據統計當時一天就有300多人報名,於是我軍就藉機組建了這支婦女獨立營。當時獨立營下轄四個連,由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主任直接領導,而這支部隊也成為了紅軍第1支正規婦女部隊。

在之後,這支部隊參加了多場戰鬥,立下了很多戰功。1934年,這支部隊被改編為婦女獨立團,1935年又被合編為獨立師。其人數也由原先的4個連擴編到了1萬多人。

但可惜,這支難得的部隊在西徵途中遭遇圍困,結果全軍官軍浴血奮戰,多數婦女同胞陣亡,之後也沒有再出現類似的部隊。但紅四方面軍婦女獨立營被載入了史冊,為後人所銘記。

瀟湘文說:

獨立營是什麼營,有多少人,戰鬥力如何,怎麼才叫獨立營?

何必扯那麼遠,現在還有飛彈營,一般沒有設營了,番號是團為單位。

對越自衛還擊,應該是獨立營參加了戰鬥的。

零陵軍分區就是獨立營,師級,原來少將龍書金司令員。

文化革命是強全義司令員。

我見過營長,在茆江橋三連吧!

原來軍分區是93分隊,後來是76分隊,其實就是獨立營。

湖南省看押部隊才是師級。

廣州軍區,從省地市軍區調兵。

省軍區軍級,實際兵員沒有的,只是各地市的獨立營,又分布在各區縣,人數不講了。

我只講,當時部隊還是學習林彪的三三制,四塊一慢,三猛戰術,猛打,猛衝,猛追。

裁軍百萬,告訴大家,各軍區部隊解放軍,改為武裝警察部隊了。

軍區沒有部隊了。

武裝警察部隊是地方部隊,現在屬於中央軍委領導。

永州市武警支隊遷往冷水灘區。

支隊不屬於軍分區管理,直屬湖南省武警總隊管理。

有支隊司令部,政治部,團的編制,實際是營級,包括各縣的才是吧!

這個只能講到這裡。要說明的是,部隊的戰略戰術,所說戰鬥力,已經改變了。

我講的可能不存在了,一個是獨立營分隊,二個是林彪的訓練方式,三個軍分區沒有兵權了。

所以,已經過去的事情不存在秘密的,也不會再講了。

yvshou說:

簡單說營的上一級是團,受團部轄制,獨立營直接歸師轄管,獨立團.獨立師聽說過,沒聽過獨立軍,獨立師歸軍區轄管,或歸集團軍轄管。

抗日戰爭時期,軍隊基層來源關係或受編制限制就有了獨立營團和大隊。解放戰爭出觀獨立師多是軍區,分區建立的軍隊。

花近高樓1說:

八路軍來獨立營,

誰來參加誰光榮,

光榮光榮真光榮,

騎著駿馬披著紅……

這首《參軍歌》在華北平原地區被廣為傳唱,那些騎著駿馬,身披大紅花,八路軍獨立營的年輕戰士們,是無數女孩兒心目中的偶像,是無可替代的真英雄。

在八路軍編制中,獨立營的地位很特殊,不同於《亮劍》中李雲龍的獨立團,一般獨立營三個字前面都要加上地名(縣名),比如八路軍渤海軍區寧津獨立營,鹽山獨立營等,一些人口較多的縣還會有獨立一營,獨立二營的劃分,滄縣有三個獨立營,可能是擁有獨立營最多的。

獨立營是八路軍的地方部隊。很多人認為八路軍地方部隊是一些縣大隊,區小隊等等,這些都是八路軍的遊擊隊,而獨立營是正規軍。

八路軍獨立營與主力部隊相比,他們的武器裝備未必是最好的,但吃穿用度要稍好一些,另外傷亡比例也不高。

當時日軍在華北平原有許多據點和炮樓,日軍需要按時為這些據點和炮樓運送物資補給,日軍運送物資的運輸隊,就成為各獨立營重點襲擊的目標。

日軍之所以能橫行華北,主要還是因為漢奸為虎作倀。

獨立營在本鄉本土活動,對敵情了如指掌,尤其是那些臭名昭著的鐵桿漢奸,一旦惹起民憤,獨立營就會不畏險阻,堅決採取行動。

獨立營在處決漢奸時往往也會累及其家人,雖然這種「斬草除根」的做法有些殘忍,可極具威懾力。

1943年3月,泊鎮滿莊一個叫於寶亮的鐵桿漢奸,帶著鬼子偷襲小白莊,把八路軍「東挺縱隊」九名在那裡養傷的傷員抓走,五花大綁的丟在鐵路上。

於寶亮自知罪大惡極,但仗著有日本人撐腰,把一家老小都藏進滿莊火車站。

八路軍南皮獨立營夜襲火車站,把車站燒成一片白地。按當地百姓的話說:偌大的車站,一條狗都沒有跑出來。

經此一戰,當地的漢奸們都噤若寒蟬,再也不敢明目張胆的為非作歹。

沒了鐵桿漢奸帶路,日軍的運輸隊就成了睜眼瞎,在烏寨公路上,短短一個五月份,日軍的運輸隊就被獨立營襲擊了十幾次,雖然消滅的日軍人數不多,可繳獲的物資卻不計其數。

九月份,在一個叫燈明寺的小鎮,八路軍寧津獨立二營襲擊了日軍一個運輸隊,附近日軍幾個據點出兵救援,獨立營虛晃一槍,放棄到手的補給車隊撤退。

日軍如願以償的把丟失的物資搶了回來,可是沒有多久,幾個據點同時出現大規模的食物中毒事件,原來獨立營事先向日軍食用的糧食中投放了毒藥。

就在鬼子忙於解毒之際,幾個據點同時受到八路軍的攻擊,最終日軍丟下滿地奄奄一息的傷兵,倉皇的撤走了。

鐵打的獨立營流水的兵,一個獨立營一般有六七百人,獨立營的戰士們經過一段系統訓練後,就會劃撥出三分之二的兵力補充進主力部隊。

另外一部分縣大隊、區小隊的遊擊武裝,經過篩選後,補充進獨立營。這樣即可以保證主力部隊兵源的質量,又能讓那些有志青年順利的加入八路軍的隊伍。

因為獨立營一般不會參加較大的戰鬥,很多戰士把他當成受訓過程,在戎馬倥傯的歲月裡,這種平靜的生活很容易被淡忘。

另外獨立營只在八路軍渤海軍區大規模出現過,八路軍其他根據地沒有見到相關的記載。今天把所知的鳳毛麟角寫出來,就權當是拋磚引玉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2267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