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商鞅明明是被誣陷冤枉而死,為何後世的歷任秦王不給商鞅平反?_商鞅為何不篡位

棲山君說: 公元前338年,商鞅起兵謀反被秦惠文王反殺,死後其屍身被帶回了秦都鹹陽,以五馬分屍示眾,行刑後百姓…

棲山君說:

公元前338年,商鞅起兵謀反被秦惠文王反殺,死後其屍身被帶回了秦都鹹陽,以五馬分屍示眾,行刑後百姓們拍手稱快,守舊貴族們彈冠相慶。

秦惠文王以商鞅為祭品,穩穩地坐上了秦國君主的位置。

2000多年前,中原大地進入了戰國時期,曠野城郭到處都是血染的戰場,列國諸侯為了強多地盤,背信棄義,撕毀盟約,如同嗜血的虎狼。

在列國諸侯眼中,秦國國力衰弱,又居於黃土高原之上,簡直就是個鄉巴佬,都不屑於攻打,列國卑秦已久,百年來士子不入秦已成列國共識。

可是,隨著商鞅的到來,秦國逐漸從弱秦變為了強秦,更是在百年後,由秦始皇帶領著百萬雄獅,橫掃六國,一統天下。

當初,秦孝公的百般信任成了懸在商鞅頭上的一把利刃,只待找準時機,就會將他撕得粉身碎骨。

01

變法初現

商鞅原本是衛國人,本姓公孫,據說是衛國國君的後代。後來,他投奔秦國,實行變法,打敗魏國後,受封於商地,後人便稱他為商鞅,或者是商君。

29歲時,他到魏國做了魏國國相公叔痤的侍從官,公叔痤很喜歡這個具有實幹精神的年輕人,想要將他舉薦給魏惠王

一日,魏惠王親自前往相國府看望公叔痤,看著病中的相國,魏惠王不由嘆息道:「相國,你若撒手不管,那魏國可怎麼辦呀?」

公叔痤見此機會,便向魏惠王推薦了商鞅,言辭懇切道「大王不用擔心,商鞅雖然年輕,卻又經天緯地之才,你可將國事盡交予他,他定不會讓你失望的。」

魏惠王從未聽過商鞅的大名,便沒有放在心上,坐了一會之後便準備離開了。起身之際,公叔痤叫住了他,道:「如果大王不用衛鞅,那就將他殺了,千萬不要讓他走出魏國國境。」

魏惠王心下納悶,相國一會讓我用他,一會讓我殺他,莫不是生了病,老糊塗了。於是並未將他的話放在心上,擺擺手就離開了。

公叔痤去世後,魏惠王早就忘記了有商鞅這一號人,既沒有用他,也沒有殺他,任由他離開了。

而此時,在魏國西面的秦國,一位年輕的君王正翹首以盼,他充滿著無限的野心,希望能有一人如天神降世般,來拯救他這岌岌可危的國家。

他是秦孝公,如今的秦國國君,滿腔的憤懣和不甘。遙想當年秦國是何等威風,東平晉國之亂,西霸戎狄之地,更是將河西之地收入囊中。

可如今呢?大片的國土被魏國搶去,如今已過去了兩百六十多年,歷經了十四代君主,河西之地仍未收復,秦國成了挨打的小弟,在周天子和六國諸侯心中再無一席之地!

為了能儘快擺脫國力衰弱的困境,秦孝公廣發求賢令,曉諭七國,只要有人能獻上強國大計,封侯拜相,分封土地。

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公元前361年,商鞅懷揣著求賢令和李悝《法經》,渡過波濤洶湧的黃河,來到了這個即將實現他理想的國家。

他跨在馬背上,漫天風沙中回頭望去,魏國已經看不見了,他心中升騰起熾熱的火苗,若有一日,我再回到魏國,帶來的必將是殺戮與徵服。

魏國與秦國實力懸殊之大,絕非一朝一夕就能趕上的。當年,魏國名將吳起訓練出了精銳步兵魏武卒

靠著這支精銳軍隊,魏國將秦國黃河西岸的五百多裡土地收入囊中,秦國被迫鎖到了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

魏國雖然強大,到了魏惠王這卻停下了腳步,他太過自信了,沒有將秦國放在眼裡,以至於給了秦國一次喘息的機會,而商鞅的到來,讓秦國尋到了一絲生機。

商鞅也不是書呆子,來到秦國後和秦孝公的寵臣景監攀上了關係,通過景監的引薦,商鞅第一次見到了這個敢向東方六國挖牆腳的年輕君主。

秦孝公見到商鞅後直奔主題,問了一個問題: 列國紛爭,秦國當何以自處?

商鞅沉思了片刻,就分析起了各諸侯國的形勢,如今各諸侯國連年徵戰,為了一座城池,一方土地,背信棄義,爾虞我詐,導致血流成河,而秦國當反其道行之。

秦孝公不禁有些好奇,不打仗,怎麼強國?於是,商鞅搬出了五帝之道,如此如此,這般這般地侃侃而談,居然將秦孝公說睡著了

這次會面的結果可想而知,秦孝公以為商鞅是個騙子,滿口帝王之道一點用都沒有。

景監見君上對商鞅的五帝之道不感興趣,於是想讓商鞅離開,可商鞅卻再次求景監為他引薦,希望能跟君上再談一談。

景監心想,若事情有了轉機,日後也能多個盟友。於是,在景監的勸解下,五日後秦孝公再次召見了商鞅,想看看商鞅是否還有高見。

這次,商鞅又搬出了王道之論,表示,若能用孔子的興國之道,秦國必將成為禮儀之邦。可不待商鞅說完,秦孝公就冷哼道:「若食不果腹,破衣爛衫,文明禮儀又有何用?」

商鞅隨即沉默不語,秦孝公見狀,揮了揮手,將商鞅趕出了大殿,這次,他怒火衝天,將景監也罵了一頓,是不是腦子出了什麼問題,一次又一次地為商鞅引薦。

同上一次一樣,被趕出來的商鞅還是厚著臉皮再次求到了景監面前。這次,商鞅不再遮遮掩掩,直言要與君上講一講霸道

也不知道是商鞅特別會忽悠人,還是景監特別看重商鞅,冒著被秦孝公斥責的風險,景監第三次將商鞅帶到了秦孝公的面前。

秦孝公見商鞅如此執著,不禁有些好笑,問道「先生這次有何高見啊?」

這次商鞅也不含糊,直奔主題道:君上,今日我們來講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五霸之道。」

見商鞅提到穆公,秦孝公不禁感慨道:「自穆公去後,我秦國再也不復往日雄風,也不知道我有生之年,能否振興秦國。」

商鞅見狀,心下更加明了,擲地有聲地說道:「君上,秦國再現五霸雄風。秦國如今雖弱,卻有沃野千裡,居華山天險,易守難攻,與戎狄為伍,民風彪悍,能練強兵,君上有一顆稱霸列國的帝王之心,若能輔以臣的法家之術,何愁大事不成。」

法家之術,強國之術,這是商鞅手中的王牌。在當時,各國諸侯皆是以人治國,遇賢明君主則國盛,遇守城之主則平庸,遇殘暴之主則國滅。

而法家思想講究的是以法治國,上到君王貴族,下到平民百姓,事事皆以法令行事,如此,整個社會都會以法令為依據有序發展,不會因為出現不賢的君王而導致國家大亂。

商鞅的話說盡了秦孝公的心坎裡,這不就是他想要的強國之計嗎。

當時,周氏衰微,各諸侯國都在拼命搶奪地盤,擴張生存空間,秦國被擠壓得毫無還手之力,隨時走在滅亡的邊緣,他要的就是這樣立竿見影的強國之道

他看著眼前這個年輕人,原來以為是個青銅,沒想到是個王者。於是,胸懷霸業的年輕君主和懷揣以法治國理想的衛國客卿一拍即合,他們想用一場變革席捲整個秦國。

雖然,秦孝公同意了,但真的要實行改革,還要臣子們的同意。據《史記·商君列傳》記載:

衛鞅欲變法,秦人不悅。

長期與戎狄為伍的秦國被貼上了野蠻的標籤,很難適應中原帶來的制度,所以,想要將變法順利地推行,光得到秦孝公的支持是不夠的,還需要得到諸位大臣的支持。

這一日,商鞅早早起床梳洗,隨後直奔秦王宮方向,今天他要去參加一場史無前例的辯論,他要用他的三寸之舌撬動秦國大臣們守舊的思想,這場辯論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大殿之上,列位臣工早已站定,秦孝公坐於高位之上,朗聲道:「今日早朝,只議強國大計,商鞅獻策欲變法,諸位可暢所欲言,恕爾等無罪。」

秦孝公話音剛落,便有大臣奪步而出,說道:「古法乃是老祖宗傳下來的,隨意改革必將會引起國家動蕩,請君上三思。」

商鞅隨即反駁道:「疑行無名,疑事無功,若凡是都畏手畏腳,那就什麼事都不要幹了。況且成大業者向來與一般人見識不同,只要能讓國家強盛,百姓富足,不必拘泥於舊禮。」

商鞅此番言論一出,朝堂上頓時吵鬧了起來。

「你一個衛國人,難道比我們這些秦國的臣子還懂秦國的形勢嗎?」

「棄祖宗家法於不顧,倒施逆行,是何居心?」

「我秦人豈是人人都可捏的軟柿子,不容你在這妖言惑眾。」

見眾人在朝堂上吵作一團,沒個結果,太師甘龍制止道:「請大家稍安勿躁,聽我辯一辯。」

他對商鞅說道:「客卿所言我不贊同,聖人之所以為聖,是不移風易俗便能教化萬民,是不變舊法就能強盛國家,這般做法必能百官順應,百姓安定。」

商鞅笑著反駁道:「我說一句,先生莫惱,先生所言,世俗之言,平庸者安於舊俗,書呆子拘泥書本,他們墨守成規,無法談論變法之道。要知道,能人制定法度,愚人只能被法度制約,賢者變更禮制,庸者被禮制約束。」

商鞅的一席話讓甘龍無話可說,時任司空的杜摯又站出來辯駁道:「古人有云,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古法沒有過錯,遵循亦不會出現過失。」

商鞅見大臣們都是一成不變的發言,瞬間失去了耐心,厲聲說道:「湯武之所以能王天下是因為敢於突破禮法,而夏殷之所以亡國是因為抱著舊法死守,眾位是想抱著舊法與大秦共成沉淪嗎?」

商鞅的質問響徹大殿,保守派還想再繼續反駁,卻只聽秦孝公哈哈大笑道:「商鞅說得好!」

秦孝公已然表明了自己的立場,變法勢在必行,眾大臣見狀,也不再辯駁,以沉默收場。其實,秦孝公安排這場辯論是有私心的。

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

他不敢正面得罪這些守舊貴族們,他深知,自古變法就是將自己處於暴風之中,稍有不慎,便是粉身碎骨,他想要試探一下貴族的態度,也想要試探一下商鞅的決心。

好在,商鞅沒有讓他失望,他相信商鞅能強大秦國,不負他的期望,而他只要堅定不移地站在他的身後,全力支持他便可以了。

秦孝公要的就是商鞅這樣面對守舊貴族好不退縮的勇氣,他知道,只有砍去他們的臂膀,刺穿他們的心臟,秦國才能真正強大起來,而商鞅就是那把最鋒利的刀。

02

變法風雲

公元前356年,商鞅被任命為左庶長,開始主持變法。

一日,秦國國都櫟陽城的南門外豎起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四周圍滿了看熱鬧的百姓,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著。

不一會兒,一位白衣官員前呼後擁地登上了高臺,此人便是新官上任的商鞅,見氣氛已經烘託地差不多了,商鞅高聲說道:

「只要有人能將這根木頭從這搬到北門,我賞十金。」

圍觀的老百姓聞言一陣騷動,可大家還是比較理智,只是輕聲質疑起來。

「這官老爺是在拿我們老百姓尋開心吧?」

「搬根木頭就給這麼多錢,別是騙人的吧?」

「官家的賞金哪有這麼好拿的,別是陷阱?」

商鞅見眾人討論如此激烈,卻沒有一個人敢上前,於是又大聲說道:「誰來?我給五十金。」

聞言,老百姓頓時炸開了鍋,這可是五十金,相當於一戶上等人家的全部財產了,搬根木頭就白白給了,簡直是不可思議。

終於,從人群中走出一個人來,這五十金的誘惑足以讓他冒一次險

眾目睽睽之下,在眾人的質疑聲中,他成功將木頭從南門搬到了北門,商鞅見狀,大手一揮,將五十金賞賜給了他,圍觀的老百姓頓時一陣驚嘆,隨即又陷入後悔之中。

這便是徙木立信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這是商鞅走的第一步,他要立信立威,他要讓老百姓知道,只要是他商鞅說過的話都要相信,他商鞅頒布的法令都要遵循。

商鞅這一舉動在守舊貴族看來就是妥妥地陰謀,想讓他們完全聽從商鞅的法令,簡直是痴人說夢,質疑聲一片接著一片飛向商鞅。

可商鞅不在乎,他第一步就是要削弱並剝奪這群守舊貴族手中的權力。

當年,周天子分封天下,這才有了齊、楚、秦這些諸侯國。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諸侯國的勢力不斷做大,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的權力被架空,諸侯國掌握了話語權。

而各個諸侯國也存在相同的問題,各國的君主為了籠絡有功之人,將國家的土地不斷分給士大夫們這些人坐擁權力後,開始欺上瞞下,利慾薰心,威脅王庭統治。

當時,晉國就被他的三個大夫韓、趙、魏給分了,齊國則由田氏做大,最後篡奪了江山,秦國的癥結也在於此,民和財都集中在貴族手中

所以,只有將他們的權力削弱,才能解決最根本的問題,不然,秦國就只能等著被大臣們瓜分,或是在諸侯混戰中走向滅亡。

很快,他就頒布了第一條法令

第一、令民為什伍,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

變法的第一條就是將老百姓十家編成一什,五家編成一伍,互相監視檢舉,一家犯法,十家連帶治罪,為此還增加肉刑、大闢,有鑿頂、抽肋、鑊烹之刑,此謂「什伍連坐」

秦有刖刑,稱斷足或稱斬趾。「五人盜,贓一錢以上,斬左趾」——《秦簡》

商鞅執法嚴苛,手段殘酷,一直為世人詬病,稱他是重刑重罰的罪魁禍首,可是,這對於有滅國危機的秦國來說是非常有用的。

在當時社會,人口是第一生產力開墾土地、耕種糧食需要人,當兵打仗、保家衛國需要人,秦國有多少人?秦孝公不知道!這些人產生多少稅收?秦孝公也不知道。

可等到要打仗修水利需要錢的時候,各個貴族就開始哭窮,找誰要錢都費勁,更可氣的是,秦孝公明知道他們有錢,卻也無可奈何。

所以,為了能摸清秦國的人口數量,商鞅第一件事情就是令民為什伍,百姓登記造冊,這樣的話,權貴們再也不能隱瞞人口,瞞報稅收,相當於將民都集中到了君主手中

貴族們沒有油水可撈了,勢必會針對商鞅,於是他提出了第二條法令

第二、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

父子、兄弟到了年紀必須分家,否則就雙倍收取他們的賦稅。

百姓們從一大家子變成了小家小戶,發布徵兵令和徵糧令都能落實到戶如果有一家拖延,其他為了避免連坐也會及時舉報,貴族們攔都攔不。

這樣做的結果便是百姓的戶數增加了,稅收增加了,兵源也增加了,貴族們看似撈到了好處,可家族卻因為分家,組織能力被打破,自身的反抗能力也一同被削弱了。

沒過多久,商鞅就下了第三條法令

第三、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鬥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

建立軍功爵制,意味著底層人民可以通過打仗建立軍功獲得爵位,貴族們幾百年來的世襲罔替制度被打破奴隸也可以翻身做貴族了。

可即便貴族們對這條法令頗有微詞,可沒有人敢出來反對。貴族之所以能享有特權,依託的是秦國的存在。當外敵入侵,毀城池,佔土地的時候,貴族就需要出錢出任上戰場。

可若是不想自己上戰場,就只能鼓勵別人去,所以好處自然要分點給別人。雖然這條法令讓貴族們恨得牙痒痒,但是佔著家國大義的名分,誰都不敢置喙,可他們又實在不甘心。

這日,秦國都城櫟陽湧進了數千老百姓,他們紛紛控訴著商鞅變法的種種不好,為了能上達天聽,甚至有人跑去了秦孝公接見列國使臣的驛館去鬧。

商鞅非常清楚,這次的抗議是衝著他來的,背後定有人指使,他不著急,他要等那個背後之人自己跳出來。

於是,抗議持續進行了兩天,商鞅始終不予理會。於是就有大臣上奏秦孝公,稱刁民聚集驛館,是對君上的大不敬,是造反,應讓商鞅速去平亂,以儆效尤,保護變法。

秦孝公看著奏章,露出了耐人尋味的表情,回復道,此乃商鞅自己的事情,無需他人置喙操心,還是此事與你有關。

大臣見狀,只得不再提及此事。

面對這次阻撓變法的行動,秦孝公不管,商鞅不管,君臣之間達成了一種史無前例的默契。權貴們的把戲就在君臣的裝聾作啞中被擊潰。

沒過過就,這數千百姓見鬧著沒什麼結果,自己就散了。

為了避免夜長夢多,商鞅快速地頒布了第四條法令

第四、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

為了增長稅收,國家鼓勵生產,施惠於民。凡是努力生產,讓糧食和布帛增加產能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和賦稅,而那些不從事本職工作,非法得利的人,要被收為奴隸。

隨秦國國力日益增強,商鞅也獲得了極高的聲望。按理說,商鞅應該趁此機會將權貴們一網打盡,儘快完成變革,可是他還是覺得時機未到。於是,一場蹊蹺的戰爭被發動了。

《史記·秦本紀》記載:

秦孝公八年,與魏軍在元裡交戰,秦軍勝。

當時,商鞅已經被任命為秦國大良造,率軍包圍了魏國的都城安邑,這一次,秦軍大勝。可是,魏國投降了,商鞅卻沒有進一步佔領城池,連秦孝公朝思暮想的河西之地都沒要。

秦孝公見商鞅勞師遠徵,發兵魏國,打了場勝仗,什麼都沒要就回來了,不禁大動肝火,可秦孝公哪裡知道,商鞅是另有目的的。

秦孝公見商鞅勞師遠徵,發兵魏國,打了場勝仗,什麼都沒要就回來了,不禁大動肝火,可秦孝公哪裡知道,商鞅是另有目的的。

若是此次滅了魏國,列國諸侯絕不會作壁上觀,秦國雖然國力日盛,可也實在擋不住列國的鐵蹄,即使拿回河西之地也守不住。

這次出兵魏國,也是打了魏國一個措手不及,魏國實力和軍力尚在,若是戀戰,秦國必將陷入苦戰,於變法不利,商鞅要的不是這些。

他真正想要的是軍功!

通過這次戰爭,秦軍迫降安邑,一些隨軍出徵的將士因驍勇善戰而得了軍功,被破格提拔,而這部分人大多都聽命於商鞅,使得商鞅對軍隊的掌控更進了一步。

之後,商鞅對國家體制和行政進行了更為嚴苛的改革,被貴族們瓜分得支離破碎的秦國重新歸於中央權力管理之下,權貴們被打倒一片又一片。

貴族們早已恨得咬牙切齒,恨不能啖其肉,喝其血,他們絕不會坐以待斃,陰謀潛滋暗長,一場瘋狂的反撲正在醞釀。

03

血色理想

商鞅變法一步步深入秦國,越來越觸及到守舊貴族的根本利益,矛盾日益加深,商鞅知道,此時想要他命的人數不勝數。

為了以防不測,他為自己制定了周密的安保措施。

每次出門的時候,他的車駕後面都跟著幾十輛隨行馬車,車上都載著披甲的武士,車隊旁還有手持矛和戟的衛士,將商鞅的車圍得水洩不通。

可是,刺客的暗殺容易防備,政敵的陷阱卻悄然張開。

這夜,秦都櫟陽一片肅殺,商鞅在府中來回踱步,他的內心早已不復往日的平靜,他必須要做出一個抉擇,這個抉擇關乎他一生的命運,他微微嘆了口氣,內心做主了決定。

這一夜似乎特別漫長,商鞅久久不能入睡。

第二日,天光大亮,商鞅便急急地入了宮。剛進秦孝公的大殿,便看見了戰戰兢兢跪倒在地的太子嬴駟和怒不可遏的秦孝公。

商鞅知道,這是對手給他編織的一張大網,將他和太子網在一起,太子犯法,如何處置?不處置,那新法就是一張廢紙,處置了,得罪了未來的儲君,性命堪憂。

此時的商鞅早已做出了決定,他對秦孝公拱手道:「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犯法,當與庶民同罪。」

嬴駟一聽,連忙磕頭求饒,可內心早已將商鞅罵了千百遍了。

商鞅頓了頓又說道:「太子乃一國儲君,上天加命,不得受刑。且太子年幼,無知,他之所以犯法,皆因太傅太師管束不嚴,所以,理應由他們代太子受刑。」

《史記·商君列傳》記載: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

太子首傅公子虔秦獻公的兒子,秦孝公的親兄弟,仗著身份地位,一般人不敢惹。可商鞅不怕,當場對公子虔用了刑,太子不敢攔,而秦孝公壓根就不準備攔。

太子雖然免於責罰,可是他心中並未有半分感激,太傅被用了刑,太師臉上被刻了字,這相當於昭告天下,天子曾經是個罪犯,人人都能戳他的脊梁骨,這口氣如何咽的下。

商鞅知道,自己已經徹底得罪了太子殿下,將來太子登基,恐怕是死無葬身之地,他如今只有一個念頭,就是將變法推行得更徹底

據西漢史學家劉向在其著作《新序》中記載:

一日臨渭而論囚七百餘人,渭水盡赤,號哭之聲動於天地。

為掃清阻撓變法的勢力,商鞅下了狠手,在渭水邊殺掉了七百多人,鮮血將渭水染得鮮紅,哭聲震天,這是商鞅在向世人展示他的決心。

面對商鞅的鐵血手腕,守舊貴族們都退縮了,沒有人會嫌命長,再去商鞅面前找死了。

公元前350年,秦國將國都從櫟陽遷往鹹陽,商鞅為秦國下了第二劑猛藥。

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而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平鬥桶權衡丈尺。

這一次,商鞅將分家制度徹底的法律化了,之前不分家者賦稅雙倍,這對下層的民眾來說可能是泰山壓頂,可對上層貴族來所根本不算什麼,很多貴族還是只交罰款不分家

而這次,商鞅明文法令,不分家就是違法,任何人沒有例外,這一步不僅將勞動力挖掘得更加徹底,還將門閥貴族打得支離破碎。

藉此機會,他改革了土地政策,將土地重新丈量,登記在冊,將貴族們手中的閒散土地收回,使中央完全掌握了土地數量並能合理分配,從而將軍功受爵賜田制度發揮最大的作用。

商鞅走的每一步都讓秦國變了個樣,可他每走一步,守舊貴族們的地位、金錢、權力就一再受到挑戰。於是,就有不怕死的公子虔再次觸犯了法律,而商鞅也不怕事,下手更狠。

行之四年,公子虔復犯約,劓之。

商鞅將公子虔的鼻子給割了,這次他終於老實了,躲在家裡八年沒有出過門。

商鞅的第二波變法推行到第五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秦國終於大步踏上了國富兵強的道路,拳頭硬了,列國諸侯也不敢再來侵犯。

如今的秦國,百姓溫飽,士兵勇猛,軍隊銳利,猶如一頭沉睡的雄獅,隨時可能向列國奔襲而去,這種不怒自威,霸氣外露,讓各個諸侯國再也睡不安穩了。

居五年,秦人富強,天子致胙於孝公,諸侯畢賀。

周天子終於正視了秦國的強大,賜來了祭肉,各國諸侯不敢再藐視秦國,紛紛趕來祝賀,此時的秦孝公終於揚眉吐氣了。

此時,與秦國相鄰的魏國正與齊國交戰,大敗而歸,元氣大傷。商鞅趁此機會,向秦孝公諫言,魏國乃秦國的心腹大患,不如趁此良機,發兵魏國,奪取河西之地,成就帝王霸業。

公元前340年,秦魏邊境,商鞅率領大軍進攻魏國。時隔多年,他終於重返這片土地。他想起離開時許下的諾言,他日若再回到這片土地,他必將徵服這片土地。

兩軍對壘之際,商鞅派人給魏軍統帥公子卬送去了一封信。

吾始與公子驩,今俱為兩國將,不忍相攻,可與公子面相見,盟,樂飲而罷兵,以安秦魏。

意思是,我當初在魏國受公子照顧,如今兩國交戰,作為將領,不得不向公子刀戈相向,軍令如山,非我本願。我願意與公子訂立盟約,痛飲幾杯,各自罷兵,從此秦魏相安無事

其實,與秦國交戰也非公子卬本願,魏國連年徵戰,軍力大損,秦軍進犯之時,魏軍正在與趙軍交戰,分身乏術,不得不派遣公子卬應戰,實在是趕鴨子上架。

如今,見商鞅如此顧念舊情,公子卬不疑有他,便想著去秦軍大營會會老友,藉此休戰。

席間,公子卬與商鞅推杯換盞,共同聊起在魏國的歲月,商鞅舉杯,感謝公子卬當年在魏國的照顧,更是替兩軍將士感謝公子卬,前來赴約,避免一場廝殺。

公子卬聽罷,開懷大笑,正準備舉杯飲酒之時,商鞅將手中酒杯擲於地上,隨即,從暗處竄出了一隊秦軍士兵,他們一擁而上,將公子卬抓住。

此時的公子卬才意識到自己上當了,破口大罵:「商鞅,你這個背信棄義的小人。」

魏軍群龍無首,很快就被秦軍擊潰。面對如此強大的秦軍,魏惠王終於屈服了,他以割讓河西之地六百裡作為求和的條件,又將都城遷往大梁,遠遠地躲開了秦國。

此時的魏惠王無比後悔,他後悔沒有聽公叔痤的話,將商鞅殺死在魏國,可惜,為時已晚。

打敗魏國的商鞅回到秦國後,權勢與聲望都達到了人生的巔峰。秦孝公也兌現了當年的諾言,封商鞅為列侯,領商於之地十五城為食邑,封號商君。

也就是這一年,這個為秦國憂心忡忡的君王,商鞅變法最堅定的支持者終於病倒了。他知道,商鞅為了變法樹敵無數,已然沒了後路,他更深知,太子繼位後,不會放過商鞅。

為了保全秦國,保全變法,保全商鞅,他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禪位於商鞅。

《戰國策》記載:

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

秦孝公知道,商鞅與太子日後必有一爭,以如今商鞅在秦國的聲望和權勢,太子未必能討到好處,他如此做,不過是希望商鞅繼位後,能保全太子嬴駟。

此時的商鞅處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一步走錯便是萬劫不復,可面對如此誘惑商鞅還是拒絕了,他向秦孝公承諾會好好輔佐太子。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太子嬴駟繼位,史稱秦惠文王。此時,蟄伏多年的公子虔再度復出,他夥同其他貴族,羅織罪名,誣陷商鞅謀反

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到邊境關口,想要住店,可店家不知道他是商鞅,要求帶了證件才能入住,不然會獲罪

商鞅聞言不禁仰天嘆息道:「制定新法的遺害竟然到了這一步。」

於是,商鞅離開秦國逃到了魏國,可是魏人恨他欺騙公子卬,致使魏軍大敗,將他捉住,送回了秦國,回到秦國的商鞅逃回了封地,發兵攻打鄭縣。

秦惠文王見商鞅還想做困獸之地,於是出兵討伐,將他殺死在彤地。商鞅死後其屍身被帶回鹹陽,處以車裂示眾,並誅滅了商鞅全家。

商鞅用自己的血為秦國鋪就了霸主之路,依靠法家治國打下的基業,秦國羽翼漸豐,勢不可擋,正式走上了討伐六國的徵途。

04

變法本質

商鞅死後,百姓們拍手稱快,貴族們彈冠相慶,君主如釋重負。

據《戰國策·秦策一》記載:

商君歸還,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

商鞅活著的時候,秦孝公甘願退居二線,成了一位「虛君」,導致當時的百姓只知商鞅而不知秦王,所以,對於剛剛繼位的秦惠文王來說,想要樹立君威,商鞅便是最好的祭品。

殺了商鞅,可以換取貴族們的支持,殺了商鞅可以抹去自己曾經的恥辱,殺了商鞅可以讓天下人知道,如今是他嬴駟掌權!

可商鞅死了,秦惠文王並沒有捨棄商鞅的法令,秦國依然繼續著沒有商鞅的商鞅變法。此後,秦國的每一代君主都堅定不移地推行著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看似是動了守舊貴族的利益,其實他是一個專制馭民政策的推動者。有道之君,務在弱民!其變法的本質在於制民。

怎麼制民?將人劃分成分。

  • 喜歡談抱負談理想的人,具有自我的意識形態,不容易聽從國家的號令。
  • 喜歡論政治談時弊的人,具有政治思想,容易輕視朝廷法令。
  • 好勇鬥狠的人,具有反抗意識,不易受君主統治。
  • 做買賣的人,有錢有閒,荒廢田地,到處遷徙,不利於戶籍管理。

這些人有獨立的意識形態,不容易受君主的控制。在秦國,百姓只能有兩種職業,一種是農,一種是兵,商鞅將他們稱為「耕戰之民」。

閒時開墾土地,種植糧食,戰時披堅執銳,上陣殺敵,這是他的疲民政策。商鞅要的是強化意識形態控制,使民眾見識短淺,思想局限於君主的控制。

所以有人說,讀了《商君書》以後,會被商鞅思想的狡詐、殘酷和冷血深深震撼。

窮民以便君用,愚民以利役使,弱民以削反抗。

民窮,就會對君主的賞賜感恩戴德,更方便民為君用;愚民,就不會輕視朝廷的命令,思想受限能更好地受君主統治;弱民,消滅民眾的組織,使其不能反抗君主。

自始至終,商鞅出臺的一系列法令看似是在削弱權貴以富民,其實是將民眾完全控制在股掌之中,將其限制在在飢與飽,賤與貴的邊界上。

所以說,商鞅變法表面上是依法治國,以法強國,而更深層次的則是高明的君主役民統治術

昔之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先勝敵者,必先勝其民者也。

可見,商鞅才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君主統治的集大成者,這便是,商鞅雖死,變法猶在!

黃泉之下,商鞅若再見秦孝公,也能說一句,臣不負君上所託!

知行史話說:


商鞅明明是被誣陷冤枉而死,為何後世的歷任秦王不給商鞅平反?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說說商鞅是怎麼死的。

很多人說,商鞅怎麼死的?我知道啊,他是被車裂而死。說實話,這是對歷史的誤讀。商鞅是被秦軍在鄭縣的澠池殺死的。車裂的只是他的屍體。

他作為一個秦國的改革先鋒,秦國富強的關鍵人物,為什麼他會被秦軍追殺呢?

法家的宿命

戰國時期,最顯眼的標籤其實不是「戰爭」,而是「變法」。整個戰國史其實就是變法史。

所有變法,都是不滿當時的現狀,希望通過變法,涅槃而成為強國。當時的「現狀」是怎樣的呢?就是周王朝禮樂思想下的變了味的「仁義道德」,主要是以儒家思想為宗旨。

而要改變這種現狀的,是法家的實用主義者。他們是一群周文化的反叛者。周文化追求的是典雅、寬容、仁愛、穩定,這種文化比較適合周初和平年代,但在生死傾軋的戰國時期就顯得刻板、遲鈍和顢頇。法家文化,推崇制度理性,要用制度而不是道德來解決問題,相比之下更直接、痛快、高效。

然而法家文化是有嚴重缺陷的,它精於算計而不擇手段,雖然高效但是殘忍。所以,戰國時期的改革者,基本上都不能善終。

比如吳起,他精明至極,算計猛狠,成功迅速,權傾朝野,但最終「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他在楚國變法雖然風光一時,但是支持他的楚悼王一死,他就被射死在楚悼王的葬禮上,對他滿懷仇恨的楚國貴族將他射成了一個刺蝟。

又如韓非子,他提醒秦王,不要相信任何人,任何人都是陰險、自私而貪婪的。秦王覺得他說得很有道理,於是懷疑他來到秦國也是有陰謀的,把他投到監獄裡。韓非子最後被跟他有同樣思想的李斯毒死,因為李斯懷疑他來秦國是為了奪自己的權。

可以說,吳起、韓非子的死都是自己「作」的。商鞅比他們「作」的更厲害。

商鞅其人

商鞅,是衛國國君的妾生的兒子。

很多人一看《史記 商君列傳》第一句話的反應就是:商鞅原來是公子哥們啊,怪不得這麼有才。這其實又是對歷史的誤讀。

商鞅,在被秦國封在「商」這個地方之前並不叫商鞅。而叫公孫鞅。看名字就知道,他不是公子哥。

最早,在周朝伊始,國君的兒子叫公子,其中嫡長子也就是正妻所生的大兒子就是太子,是要接國君位置的(所以說投胎要趁早)。而國君的孫子,稱為公孫。

商鞅,既然是國君的妾生的,為什麼不叫「公子」而叫「公孫」呢?這明顯就是為了美化他的出生而寫的。

到了春秋時期,國君的後代越來越多了,基本上無恥一點的都自稱「公孫」了,那個時候,「公孫」已經不是國君的孫子的意思了,而是國君的子孫後代的意思。公孫鞅就是這群人中的一員。

周朝實施的是世襲制和井田制。世襲制,就是嫡長子接國君的位置,其他兒子分封為大夫,大夫的庶子就成為了士。井田制呢,就是國君跟大夫以及士的土地,由農民耕種,將收成納給國家或士大夫家。換句話說,士大夫家自己是不會耕種的。可是,幾代以後,士大夫已經分不到土地了,自己也不可能去開荒,他們就只好去讀點書,出去做點文職工作謀生。商鞅也就是這樣一個不知道是第幾代的沒落之士。

於是,他在魏國的相國公叔痤那裡謀了一個「中庶子」的職位,幫助公叔痤整理文案寫寫告示。

公叔痤是個什麼樣的人物呢?放在本文,很多人不知道。但是,跟吳起聯繫起來,很多人就恍然大悟「原來是他啊」。

他就是魏國公主的丈夫,他害怕吳起會威脅他的相國位置,於是跟妻子演了一出「野蠻公主折磨老公」的戲,故意讓吳起看到。同時又向國君魏武侯建議把魏國另一位公主嫁給吳起以留住他。吳起想起公叔痤的「悲慘」遭遇,一口就回絕了,魏武侯由此懷疑他有二心。吳起不得不從魏國出逃到楚國。

所以說,公叔痤其實是一個很沒有春秋時期宣揚的「道德」的人。從名字上看,他應該是魏武侯的叔叔,所以權傾朝野。那時,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變法」或是學習變法。所以,他是完全接受法家思想的。

商鞅的人格跟他很接近,又愛學習。所以,公叔痤很欣賞他。把平生所學尤其是法家那套全部教給了他,去哪裡都帶著他。兩個並不高尚的靈魂就此碰撞在一起。

前三六二年,公叔痤帶著公孫鞅在少梁與秦國作戰,結果一起被秦國俘虜了。俘虜他們的,是秦國的寵臣景監。於是,公孫鞅就這樣認識了景監。

從公孫鞅到商鞅

公叔痤死了,魏武侯並沒有依照他死前的囑託重用公孫鞅。剛好秦國對外招攬人才(前三六一年),公孫鞅於是就來到了秦國。通過景監見到了秦孝公,開啟了他在秦國的造作之路。

前三四零年,也就是公孫鞅來到秦國實施變法後的二十一年。公孫鞅建議國君趁魏國跟齊國混戰的時機,出兵侵略魏國。秦孝公同意了,剛好也可以檢驗一下變法後秦軍的強大。

魏國面對秦軍,派貴族魏卬迎戰。這個魏卬,正是當年跟公孫鞅一起在公叔痤門下學習的好同學、好朋友。

於是,公孫鞅就寫信給魏卬說:我們原來是好朋友,現在各為其主,不得不成了對抗的兩軍統帥。但我內心並不願意跟你開戰(多麼的虛偽!),不如我們面談一下,商量看能不能用和平的手段來解決兩國之間的糾紛,然後舉杯痛飲,各自班師回朝,免得兩國人民陷入戰火之中。

這麼言真意切的友誼之詞,魏卬感動了。親自來到了秦軍大營。

兩人把酒言歡,回憶起當年的往事,悲喜交加。歃血盟誓:兩國永為兄弟。

就在魏卬為有這樣和平的結果而高興的時候,在公孫鞅為他準備的盛大的歡送宴會上,公孫鞅手臂一振,伏兵突然出擊,生擒了魏卬。秦軍同時向魏軍發起攻擊。失去了統帥的魏軍,頓時崩潰。

此役,魏國以割讓河西地區告拜。

為表彰戰功,秦國將「商」這個地方封給了公孫鞅。從此,公孫鞅變成了商鞅。

從此,世人看清楚了這個沒有人性擅於欺詐的商鞅的真面目。

太史公在《史記》裡這樣評價商鞅:商君的天性本來就是個殘暴少恩的人,他當初用帝王之道遊說孝公是憑藉著浮說,不是他自身的素質。再說他的被任用全是因為國君寵臣太監的推薦,等到任秦相後就刑罰公子虔,欺騙魏將公子卬,不聽趙良的忠言,這些足以證明他殘暴少恩了。我曾經讀過商君開塞耕戰的書,與他的為人做事很類似。但他最終還是在秦國落個謀反的惡名,這是有原因的呀!

商鞅之死

終於要講到商鞅是怎麼死的了。

跟所有變法者一樣,靠山死了,自己也就差不多要亡了。這個道理,商鞅的朋友(他居然還有朋友!)趙良提醒了他。(看「趙良」這個名字,我覺得是司馬遷杜撰出來警示後人的。)

然而,商鞅自以為是,根本聽不進去。他忘記自己樹立了那麼多的仇家。

他剛實施變法的時候,為了增加威懾力,抓住了當時的太子嬴駟的小錯誤,要進行處罰。因為是太子,所以處罰就由太子師傅贏虔承擔。商鞅不顧太子的求情,把贏虔的鼻子給割了。這對於太子師徒來說,是莫大的恥辱。

而皇家教師公孫賈,也因此事,被商鞅在臉上刺字。從此不敢出門。

而商鞅的變法內容中,「連坐」與「告奸」,把秦國上下都逼成象他一樣殘暴少恩的奸民。

秦國管理層雖然都認可商鞅的變法確實令秦國的國力、軍力提升了。但全國上下沒有一個人不怨恨他。

前三三八年,商鞅的靠山秦孝公嬴渠梁去世了。接替國君位置的,就是對商鞅滿懷仇恨的太子嬴駟。

根據商鞅的「告奸」之法,太子師傅贏虔與皇家教師公孫賈同時告發商鞅陰謀叛國。也同樣是依據「告奸」之法,凡被告者,無論青紅皂白,首先要被抓起來,再慢慢審理(嚴刑逼供)。

商鞅明白,自己一旦落入自己設計的毫無人性的嚴苛法律之中,只有死路一條。而且,在嬴駟跟贏虔手裡,沒有死得最慘,只有死得更慘。

商鞅只好違反法律,不等執法人員上門,連夜就出逃了。

他先是往魏國跑,魏國人一句廢話也沒有,直接把他扔回了秦國。商鞅只好逃到自己的封地,組織家屬,攻擊鄭縣,希望佔一個小地盤進行抵抗。

秦軍在他的威逼變法下,已經是戰國最強的軍隊,怎麼可能給他機會?很快就在鄭縣的澠池把商鞅殺了。並把他的屍體帶回都城,五馬分屍以示眾。

聽到商鞅死了,秦國上下一片歡呼。在當時,沒有比這件事更激動人心的了。做人失敗,莫過於商鞅!

結論

作為一國之相,不遵守本國法律,出逃外國,組織部隊跟政府對抗,這些行為,結結實實地坐實了商鞅的「叛國」罪名。

所以,商鞅並不是「被誣陷冤枉」而死的。他是違背了自己設立的「告奸」之法,不願意接受政府的審查進而出逃甚至對抗政府軍。

既然不是冤枉,也就不存在「平反」之說了。

......

以上個人觀點,歡迎留言探討。

感謝朋友閱讀!

從來去留說:

商鞅變法,有老君主撐腰,完成了秦國巨變,功高至偉。老君主一死,商鞅心裡異常明白,變法圖強之後的後遺症會馬上降臨頭上;之前因為變法得罪的太子成了國君,還有一大群虎視眈眈的貴族大臣,誰都恨不得嚼碎了商鞅。

問題就出在這裡,別人會報復你,畢竟還沒動手,商鞅就先下手為強了,這一回明顯是一招死棋。商鞅自知秦國已無容他之地,也無容他之人,可是逃亡其他諸侯的路也被封死,走投無路,只好鋌而走險,在封邑內召集親兵舉起刀槍,正好給了仇人口實,你確實謀反了,最終兵敗身死。唯一能讓他含笑九泉的可能就是法還在了。

他的死都知道冤枉,只是他當真造反了,一記昏招導致後世歷任拿著他變法紅利縱橫天下的秦君不能給他平反。到這裡我有一個問題,如果商鞅不造反,採取什麼辦法才能保住性命?採取什麼辦法能夠保住名聲?他擁有什麼樣的智慧,能保住他在秦國的榮華富貴呢?

江湖小曉生說:

商鞅怎麼會是被冤枉而死的呢?秦孝公死後,商鞅在秦國就處於很尷尬的位置。新上臺的秦惠文王,必須要從商鞅手裡奪回權力。

這裡面是有名堂的,秦孝公之所以敢放權讓商鞅去搞,那是因為秦孝公,本來是有權力的,所以他依舊可以佔據最高地位。

而秦惠文王剛上臺,他什麼威信都沒有樹立,就放手讓商鞅去做,豈不是活生生要把自己變成傀儡嗎?

寧可權力有一個交接的過程,也不能繼續讓商鞅直接掌權。因此商鞅當時如果沒有功成身退的打算,那麼他就只有必死無疑了。

一、商鞅的確做了謀反的事情。

當時秦孝公剛剛去世,被商鞅收拾過的公子虔,立刻誣告商鞅謀反。而秦惠文王則順水推舟,讓人去抓商鞅回來。

如果商鞅不逃跑,那麼事情還有迴旋的餘地。回去把事情說清楚,哪怕最後商鞅的確被秦惠文王給害死了,以後也是有機會平反的。

但是商鞅的確跑路了,他之所以跑路,其實也是想要撿回一條命。他知道,被抓回去肯定是會被處死的,以後再平反,對他來說沒有任何意義,只有活著才是最真實的。

他本來打算逃跑出境,結果在住店的時候,因為沒有帶身份證,按照自己制定的法律,沒有身份證是不能住店的,因此商鞅壓根沒地方住。

商鞅想要到魏國去避難,但是當年他可把魏國欺負壞了,因此魏國拒絕讓他入境。陷入絕境的商鞅,只好選擇逃回自己的封地商於。

這個時候商鞅做傻事了,他居然帶領自己封地裡的兵馬,去攻打秦國的鄭縣。你說這是什麼行為?這不就是謀反嘛!

因為商鞅的這個糊塗行為,坐實了他謀反的事情。公子虔、老甘龍他們也不需要羅織什麼罪名了,商鞅畢竟的確做出了傷害秦國利益的事情。

大戰過後商鞅戰死,這是商鞅最好的結果了。死後的商鞅,再被秦惠文王帶回去車裂,其實對他來說沒有任何意義了。

不過秦惠文王順帶著滅了商鞅全家,這的確有點過分了。估摸著這是防止商鞅的親人會為他報仇雪恨吧。因為商鞅沒留下個後人,所以沒人為他平反也很正常。嶽飛要是沒有個孫子嶽珂在的話,他的事情也未必就能得到洗刷。

二、商鞅在變法時,得罪了太多人。

秦國過去一直都是老貴族們的天下,老百姓們純粹就是韭菜,每天幹活不是為了自己,全都是為了秦國的這幫貴族。

這幫貴族每天的工作,就是教育這些韭菜,一定要愛國,愛國的前提就是要愛自己的主人,也就是這些秦國的貴族。

因此老百姓們壓根就沒有什麼積極性,農耕做不好,戰鬥力也不強。秦孝公立志改革,這才讓商鞅在秦國大放異彩。

不過這種變法,為啥秦孝公自己不主持呢?因為他也知道,這是得罪人的事情。所以秦孝公一直在背後看著,卻從來不插手商鞅做事。

商鞅一改過去秦國的各種政策,開始對貴族們毫不客氣了。他廢除了世卿世祿制度,確立了軍法獎勵軍功,建立了二十等爵制。

只要你願意在戰場上立下功勳,那麼你就可以得到相應的爵位。同樣,就算你是貴族出身,只要沒有軍功,對不起,以後你就無法享受到爵位。

而且商鞅的法令執行力度相當強,上到王子王孫,下到黎民百姓,全部都要嚴格按照新法令來執行,違法必究。

這麼一搞貴族們的利益受到了嚴重傷害,老百姓的積極性雖然提高了不少,但是也對這些法令的嚴苛程度感到害怕。所以說商鞅是把秦國從上到下的所有人都給得罪透了。

不過商鞅也給很多人帶來了希望,可惜這些人在商鞅活著的時候,無法走到最高層,所以無法決定商鞅的生死。

三、秦國後期歷代君王,不會為了一個死去的商鞅,去得罪活著的那些貴族。

商鞅變法對秦國的確有很大的好處,但是這不代表商鞅就一定能夠得到秦國人的尊重。商鞅變法這種說法,也只是後人這麼說而已,秦國人可不會說這是商鞅變法。

他們最多會稱之為秦孝公改革,也就是說,商鞅在與不在,其實都不影響變法的實行。 所以說商鞅死後,變法還是繼續進行了下去。

喜歡商鞅的人,則願意主觀上將變法的成果,全部歸功於商鞅。其實客觀來說,秦孝公和秦惠文王才是商鞅變法最大的功臣,沒有秦孝公的支持,商鞅壓根就搞不成變法。而沒有秦惠文王的延續,商鞅變法也會戛然而止。

歷代秦王都會延續商鞅變法,那是因為他們本身不把商鞅變法當成是商鞅的成果,而是當成了自己的祖先秦孝公和秦惠文王的成果。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昂,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餘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史記》

所以說當商鞅和秦國貴族之間產生矛盾以後,你覺得後世秦王會願意為了死去的商鞅,得罪這些貴族們的後代嗎?當然是不願意的了。

秦王要考慮的是綜合的利益,屬於商鞅的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在他們看來,就算變法有成,那麼也不是商鞅的功勞,而是歷代秦王所堅持執行的功勞。

總結:打工者需要擺好自己的心態。

說到底商鞅就是跑來秦國打工的職業經理,而秦王和秦國的貴族們,才是秦國集團的董事會主席和董事會成員。

你一個打工的,要去動董事會的權益,你覺得你們集團的老總們,會答應嗎?肯定不會答應的。就算你工作能力再強,給他們掙了很多很多錢,但也只是一時的。

一旦你失去了利用價值,他們就會無情地一腳把你踢走,這就是最現實的情況,別覺得殘忍,在現實社會談同情,那只會讓人家覺得你掉價。

所以說擺在商鞅面前的,就只有一條不歸路。既然你沒有徹底改變秦國的貴族結構,那麼你就要忍受被人家狠心拋棄的結果。

參考資料:《史記》

五愛教育凌遠長著說:

商鞅所制定的嚴刑峻法

極大地增強王權

唯王獨尊

生殺予奪

全在大王一念之間

確定秦王聖明

無過錯

乃天下唯一完人

臣民依律而行

違者重刑侍候

兵者

以斬獲敵方首級數

封賞各級爵位

致使

秦人思想上成大王的奴隸

軍事上勇猛嗜血

無人能敵

商鞅播其種

自得其果

後世秦王

豈能給商鞅平反

給商鞅平反

將有損於秦王的光輝形象

大王偉大正確

錯則盡在臣工

故,給商鞅平反

進入死胡同

#凌遠長著#

逍遙歷史交流閣說:

商鞅變法,這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一次重要變法,促進了秦國的強大,為以後統一六國奠定了強大的經濟基礎。

可以說沒有商鞅變法,就沒有後面的秦始皇統一六國,因為秦國的經濟沒有發展,拿什麼去統一六國呢?這個是一個關鍵問題。所以說,富國之後才有強兵,國家都不富裕,到哪裡拿錢來發展軍事力量呢?畢竟發展軍事力量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的,只有在經濟富裕之後才有可能發展強大的軍事力量,這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而且有先後順序的。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後,經濟大幅增長,經濟增長,才有足夠的錢去發展軍事力量,購買軍用武器設備,不然經濟凋敝怎麼有錢買武器呢?沒有優良的武器,怎麼能夠一統六國呢?[愛慕][愛慕][愛慕][愛慕][愛慕][愛慕][愛慕]說明,商鞅變法對於秦國‬而言‬,十分之重要‬。類似‬裡程碑‬似的‬地位‬。[愛慕][愛慕][愛慕][愛慕][愛慕][愛慕][愛慕][愛慕][愛慕]

商鞅他帶頭開展的變法影響了秦國大地主的利益,所以有很多仇人。

因為商鞅變法得罪了很多大地主大田產主,富裕的財主的利益,加上本來就有仇人,

所以,秦孝公一死太子繼位,商鞅的好日子就不長了。[哈欠][哈欠][哈欠][哈欠][哈欠][哈欠][哈欠][哈欠][哈欠][哈欠][哈欠][哈欠][哈欠][哈欠][哈欠][哈欠][哈欠][哈欠][哈欠][哈欠][哈欠][哈欠]他們宣布商鞅的罪名,然後搜捕商鞅,商鞅去投宿,因為到處是搜捕他的搜捕令,而無處可投宿。最後輾轉來到他的封地,越想越怕,只得倉促起兵,對抗搜捕,那麼一個封地對抗一個國家的軍事力量人生不可能獲勝的,所以最後的結局可想而知。商鞅被捕,宣布罪名,然後五馬分屍處死。

那麼,秦孝公去世了,商鞅的最大的支持人沒有了,原來的太子登基成為皇帝,

而商鞅與他關係不好,曾經處罰過他的兩個老師。那麼^_^商鞅自然難逃清算,古代就是這樣的,在政治鬥爭中十分明顯,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後面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了,商鞅逃到了他的封地,然後又跑到了衛地,然後舉兵反叛,最後被擊潰,然後被捉到,之後被五馬分屍。^_^

這就是商鞅的結局,雖然商鞅去世了,但是秦國卻因為商鞅變法而導致國家強盛了,為以後的秦滅六國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商鞅為秦國立下了不世之功勞,沒有商鞅變法就沒有後面的秦始皇統一六國。[愛慕][愛慕][愛慕][愛慕][愛慕][愛慕][愛慕][愛慕][愛慕][愛慕]

因為,是皇帝公布商鞅的罪行,所以沒有後代君王為商鞅平反,大概情況就是如此。謝謝大家。[愛慕][愛慕][愛慕][愛慕][愛慕][愛慕][愛慕][愛慕][愛慕][愛慕][愛慕](圖來自網絡,侵刪)

紀元的尾聲說:

因為世人都覺得,平反商鞅不值得。

自古以來,法家在強國一途上是最有發言權的,不論是古代中國還是其他文明,在每一個強大的時期,幾乎都能看到「法家思想」的影子,而法家思想從宏觀層面概括來講,那就是強國弱民,所以法家的強國之法,也註定是「疏民之術」。

每每經過法家的洗禮,都難免被百姓評價一句:

毫無「人性」!

而商鞅,就是這句話的最大代表者。

商鞅變法,毫無疑問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序列較高的經濟和政治改革的重要事件,它為後來的秦朝統一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而這次變法也是被後世人認為十分成功,在後世的變法家眼中,商鞅的偉大就是精準地抓住了「富國強兵」的目標,正確地指導了變法的方向。

關於商鞅的變法思想,其實可以總結為三點:

一:順應時勢、廢除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促進基層百姓的生產積極性。

二:提倡絕對嚴厲的刑治或法治。

三:弱民強國,中央集權,讓統治者變得至高無上。

在商鞅之前,並不是沒有法家主導的變法,著名的「李悝變法」就讓魏國強盛起來,而李悝變法中,充斥著很多「不可思議」的思想,譬如削弱貴族地位,肅清國家財政經濟,譬如嚴法鎮壓不安分的百姓,使百姓回到正常的生產軌跡中。

這種種不可思議的改革,事實上又是周代後期強國的一種趨勢,以往以禮治國的辦法已經腐朽了,講究實際的法,那顯然更加適合。

所以商鞅的變法乃是從歷史的發展趨勢出發,商鞅明白變法改革如果不符合絕大多數百姓和階層的利益願望,是不能成功的。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疑惑,前面不是說商鞅的變法乃是「弱民之術」嗎,怎麼一下子又符合絕大多數百姓的利益了呢?

其實商鞅變法的「弱民」,主要是體現在法治和思想上,如果就生活和經濟而言,商鞅的變法其實是促進了基層百姓的生活質量發展的。

他深刻分析了當時秦國基層百姓具體的情勢,明確了變法改革的出發點,也是這些政策,讓商鞅被百姓們「詬病不已」。

首先,商鞅禁止百姓們接受新的文化思想,他強調要讓農民百姓「回歸」自己該做的事情,那便是一心種田,為此,商鞅阻隔了那些週遊天下的思想家在秦國傳播文化,實行政策上的信息繭房。

其次,商鞅還要求所有的娛樂性場所要關閉,禁止百姓用業餘的時間去玩樂,為的就是延長生產的時間。

關於前兩點,商鞅的核心思想是「貧者使以刑則富」。

因為在他看來,國家和百姓的貧困都是由於百姓沒有努力,沒有拼盡全力從事農業生產造成的結果,說白了,就是還不夠拼命。

因此他要通過刑罰來鼓勵百姓努力從事農業生產。

而他這種觀點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對,只不過靠著秦孝公的支持,他毫不動搖地堅持了下去,最終獲得了成功罷了。

最後,商鞅出臺了強力的社會維穩政策,具體落實就是嚴苛的律法,譬如百姓之間發生口角或者是鬥毆,那麼就要處以嚴刑,這也是弱民之術的核心所在,當一種高壓在基層社會發生作用時,那麼社會的秩序就會得到很好的保障。

在客觀角度來說,這些變法都很肯定的地保證了經濟的發展,農業的發展,可在百姓們的主觀角度來看,商鞅「扼殺」了他們的一切思想和休閒活動,所以在內心裡,他們是厭惡商鞅的。

這也是商鞅的成功之處,他看似「逆天而行」,事實上是在整個禮法崩潰之後的順應時勢,他也不拘泥於古代禮法,而是採用法治來管理國家,強化了政府的權威。

商鞅正是因為認識到土地私有是發展生產力和富國強兵的關鍵,因此推行了土地私有制,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只不過他所強調的富國強兵的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民的精神和思想活動,過於追求國家的戰爭力量,這也與治國理念中的以民為本不符。

在和基層百姓形成了對立局面後,商鞅還沒完,他又緊接著「得罪」另一個重要的群體,那就是權貴階級。

權貴階級的包括範圍很廣,上至國家的王室宗親,下至靠著祖上功勞從而世襲的大夫,甚至是一些免稅,免徭役的士大夫後裔,而這個群體在人口基數並不龐大的秦國,簡直對秦國的經濟造成了致命打擊。

為了消滅這種弊端,商鞅廢除了世卿世祿制,徹底宣告秦國貴族世襲罔替的結束。

所以商鞅在變法的時候也迎來了權貴階層最猛烈的攻擊和反對,但即便如此,商鞅仍是不為浮議所動,即便在推行變法時,遭到了各方面的反對,但他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自己的改革方案。

在這個過程中,也不是沒有大人物跳出來反對商鞅,譬如秦孝公的太子就跳出來公然犯法,和商鞅唱反調,而商鞅頂著壓力也要把太子進行「處罰」,雖然後來是找太子的老師代替受過了,可商鞅不為權貴擾法的精神,註定了他的成功。

其實商鞅變法最可怕的地方在於,他的實質是廢除奴隸制。

奴隸制的廢除,毫無疑問直接觸犯了一些上層舊貴族的利益,因為奴隸的產生背後,意味著貴族對他們的剝削,奴隸多做一些,貴族就可以少做一些,久而久之,就不僅僅是勞動力上的剝削,還有經濟和思想上的剝削,可奴隸消失了,都變回百姓去種田了,那麼貴族還能是貴族嗎?

可即便貴族不滿意又如何,面對不同的意見,商鞅毫不猶豫地進行打擊,他採取了專政的手段,以保證其變法改革政策的推行。這些行為都反映了在商鞅變法期間,統治者和貴族階級的益對立性。

試想,一個既得罪了百姓又得罪了貴族的政治家,他完全是靠著「君權」的保護才活著,那麼一旦這個保護他的君倒臺了,他的安危就不言而喻了,所以當秦孝公去世後,商鞅的「末日」就正式到來了。

秦孝公在位的後期,商鞅徹底將秦國「帶飛」,雖然百姓們敢怒不敢言,但商鞅推動的「軍功二十等爵制」,卻讓百姓們有了上升的渠道,不管怎麼說,普通人靠拼命終有向上攀爬的機會,所以秦國在一種內部矛盾被壓制的荒誕背景下,一下子超越了其他強國。

在軍事上,商鞅還收復了此前丟掉的土地以及開疆拓土,他被秦孝公封為「商君」,正是因為他在領土上有著巨大的貢獻,所以在秦孝公病重之後,商鞅獲得了秦國的大權,成為了秦國的「攝政王」,雖然不至於達到篡位的地步,可他的風頭一時兩無。

但俗話說,一個沒有根基的人,他爬得越高,摔的時候也越慘,因此秦孝公去世後,商鞅開始被貴族報復了。

太子成為了秦惠文王,太子的老師終於有了機會找回場子,你商鞅不是權勢滔天,不是變法全能嗎,那麼接下來就誣告你意圖謀反,看看誰能給你辯護,再看看誰能來救你。

果不其然,當太子的老師公子虔誣告了商鞅後,幾乎整個天下人都默認了商鞅的罪行,說白了,商鞅到底有沒有犯這個罪,大家不知道,但可以確定的是,大家都想著看商鞅倒黴,因為不論是百姓還是貴族,對商鞅都只有厭惡,雖然有百姓因為商鞅的變法得以成為新貴族,可更多的還是那些失去了思想自由的普通百姓,他們巴不得商鞅遭殃。

當秦惠文王下令追捕商鞅時,可謂是「人人得而誅之」,而商鞅跑到任何一個地方都沒人敢收留他,為了博得一線生機,商鞅跑回自己的「封地」組織起那數量少得可憐的子民,真的準備造反,因為這是他唯一的機會。

可商鞅的軍隊又怎麼可能打得過被他辛辛苦苦組織起來的朝廷大軍,沒打幾場正規的戰鬥,商鞅就被殺死了,商鞅被殺後,秦惠文王對此還不滿意,非要將商鞅的屍體拉回都城「分屍」,這一招就是做樣子給百姓和貴族們看的,為的就是讓大家看著商鞅伏誅然後拍手稱快。

秦惠文王是轉移矛盾的一把好手,只不過有點廢商鞅。

即便秦惠文王以這麼極端的方式處決了商鞅,可秦惠文王卻還是老老實實地繼續實行商鞅的變法,當秦惠文王坐上了秦國國君之位後,他就明白了商鞅變法的真正受益者是國君,而不是什麼商鞅,所以商鞅要死,變法也需要繼續。

後來秦惠文王又「查出」公子虔誣陷商鞅,就把一群誣陷商鞅的人全部處決了,秦惠文王以這個方式肅清朝堂勢力,在一些人看來秦惠文王估計就快要為商鞅平反了,可除掉了公子虔等人後,秦惠文王就沒動靜了,他並不準備為商鞅平反。

不僅是秦惠文王,後來的幾代國君都是如此,甚至對商鞅這個人都是「緘口不談」。

事實上,秦國內部對於商鞅會如此並不奇怪,還是前面所說的,商鞅得罪了很多人,而為一個人平反,前提是有人覺得冤那才存在平反的意義,可如果沒人覺得商鞅冤屈呢,那麼還有平反的意義嗎?

甚至說,根本沒人希望給商鞅平反,假如秦國國君還平反了,反而會弄巧成拙。


本文原創自「紀元的尾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2285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