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敢為難華妃,這就是一種假象,後宮嬪妃對華妃恨之入骨,這種恨意導致了她們不會用為難華妃去平衡心態,她們要的是華妃去死……
華妃害過的人,比《甄嬛傳》中任何一個嬪妃都多。當她高高在上的時候沒人敢拿她怎麼樣,可只要她落魄了……
俗話說牆倒眾人推,這樣的狀態在雲譎波詭的後宮中只會讓讀者體會得更加深刻。
別說一貫囂張跋扈的華妃,就是地位不高、也沒得罪過誰的芳貴人,她被打入冷宮後有多慘?
才過了一年多的時間,她就從一個豔冠群芳的美貌嬪妃,悽慘地變成了一個一邊白天在院子裡曬太陽,一邊髒兮兮說著胡話的瘋癲女子。
芳貴人只是得寵過,她從未害過誰,也並沒有將誰得罪得太狠,因此在冷宮中她受到的只是摧殘,不會有人真的想要她的命!
可華妃不一樣,華妃是一個張揚霸道的女人,她一生活得轟轟烈烈、花團錦簇,從來不懂得低調和隱忍。
她得勢得寵的時候,得罪的人太多太狠了。讀者都是站在上帝視角,都能看得很清楚,華妃死得悽慘。
華妃的那句經典臺詞:皇上,你害得世蘭好苦啊!這句話賺盡了讀者的眼淚……
可讀者心裡要有一桿秤,華妃的結局慘是慘,可這不能改變她作惡多端的事實,華妃整人那實在是太狠了:
對皇后,華妃敢在後宮中與皇后分庭抗禮,直接分皇后的權力。這在皇后看來。華妃就是覬覦皇后的地位;
對端妃,華妃敢直接給端妃灌一碗藥,讓端妃不能生育;
對敬妃,華妃敢用各種瑣碎的方式折磨敬妃,讓敬妃有苦無處訴;
對甄嬛,華妃是使陰謀詭計,華妃給溫宜公主吃難以消化的木薯粉,陷害甄嬛。
華妃還給有了身孕的甄嬛華罰跪;
對沈眉莊,華妃是直接想整死沈眉莊,她命手下的太監將沈眉莊推進千裡池。讀者要知道,沈眉莊不會水,她還能活著靠的就是主角光環。
華妃還陷害沈眉莊假孕,直接導致沈眉莊失寵、禁足;
對曹琴默,華妃屢次利用曹琴默的親生女兒溫宜公主爭寵且不說,為了留住皇帝,她還強行把溫宜公主養在自己的宮裡。
華妃把溫宜公主養在身邊,又不好好對待公主。華妃對乳母的飲食不精心,乳母的奶水就不好,乳母的的奶水不好公主就哭鬧,而華妃是怎樣解決這件事的?
答案是華妃直接給溫宜公主餵安神藥,這種行為已經無限接近於謀殺。
這樁樁件件都是華妃害人的實錘證據,華妃在後宮早就成了眾矢之的,那些人是齊心協力想讓皇帝下令處死華妃!
正是因為她們共同的目的是要華妃去死,所以才不會在表面上去為難華妃。
後宮的嬪妃,需要醞釀並等待一個足以讓皇帝處死華妃的理由……
一.皇后的謀劃
在後宮之中,所有的嬪妃都清楚,沒有人比皇后更恨華妃;也沒有人比皇后更希望華妃趕快死掉。
計謀最高的段位,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當其他嬪妃認為皇后一定會出頭,幫她們除掉華妃這個禍害時,在這個時間段,其他的嬪妃絕不會輕舉妄動,去為難華妃導致節外生枝,引起不必要的麻煩的。
帝王心術就是狡兔死,走狗烹。當華妃的哥哥為皇帝打贏勝仗之後,如果他懂得收斂鋒芒,馬上交出兵權回家養老,或許皇帝還能放他一條生路。
可惜華妃的哥哥和華妃一樣,是驕傲又不懂得權謀之人,這就註定了他們一家下場悽涼……
皇帝要收回兵權、自然會在前朝調查華妃哥哥的罪狀,華妃的哥哥是鋒芒畢露,不懂收斂之人,大臣們要彈劾這樣的人,那太容易不過了。
皇帝在前朝處置華妃的哥哥,這時候皇后就會在後宮處置華妃。
調查華妃這件事情,是皇后、敬妃共同辦理的,以此二人對華妃的恨,她們會將華妃的罪狀一五一十的交代給皇帝:
除了文章開頭,我已經介紹的那些事情之外,華妃還有收受大臣賄賂;害死了淳兒的……
這些都是不可饒恕的罪狀,如果皇帝真的想追究,那華妃早就必死無疑了。
可皇帝對華妃既有內疚,又有真愛。
皇帝對華妃的內疚,源自於皇帝曾親手打掉他與華妃的孩子;
皇帝對華妃的愛,那更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說純元皇后是皇帝的白月光,那華妃就是皇帝的硃砂痣。
《甄嬛傳》中的皇帝只愛這兩種類型的女人,其他所有的女人都是純元皇后和華妃的替身,包括主角甄嬛都不例外,甄嬛是純元皇后的替身,可華妃是她自己,這就是一種獨一無二的地位。
華妃在皇帝心中的地位,皇后豈能不知。皇后明之皇帝對華妃餘情未了,在那個時間點,皇后是不方便與皇帝硬碰硬的。
於是華妃並沒有被皇帝賜死,也沒有被打入冷宮,華妃受到的處罰,只是被皇帝降為答應禁足在翊坤宮。
華妃頭腦簡單,她並不清楚,她的敵人們都比她更了解她自己。
華妃是一個隱忍之人嗎;華妃是一個認命之人嗎?
答案都是否定的,其實這個時候皇后和其他嬪妃什麼都不用做,她們只需要等待……
以華妃的自負和驕傲,她根本不甘於受冷落,她更是不甘失敗,只要皇后和其他嬪妃耐得住性子,她必然會自己作死。
信讀者再次注意,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最高段位的計謀。
當華妃獨處翊坤宮,她回憶往昔的得寵歲月,會有多少的不甘心;
當華妃深宮孤寂,她回憶往昔與皇帝甜蜜的時光,會有多少嫉妒與憤怒。
毋庸置疑、華妃會將這些垃圾情緒全部發洩到甄嬛身上,而皇后完全可以等待著那一天的到來。
二.甄嬛的反擊
甄嬛和她的好姐妹沈眉莊,對華妃都恨之入骨,只是她們都不是衝動之人,不會用為難華妃這種小兒科的手段,去為自己出氣。
當沈眉莊得寵時,華妃用手段直接要除掉她,現在換到華妃失寵,她的目的也是讓要讓華妃去死。
在後宮中,處死嬪妃的命令只能皇帝去下達,在那個時間段甄嬛和沈眉莊只能去等待。
在那個時間段,聰慧的甄嬛完全明白,整個後宮都在盯著她,所以她絕對不能輕舉妄動。
在那個時間段,華妃會盯著甄嬛,天真的華妃總以為除掉了甄嬛,華妃本人就會再一次得寵;
皇后會盯著甄嬛,一旦華妃打擊甄嬛,那皇后就可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又打擊了華妃又讓甄嬛領皇后一個大情。
皇后的人情可不好還!
這時候的甄嬛該怎麼辦?
她只能小心應對,走一步看一步。
在那個時間點,甄嬛出面讓皇帝處置華妃,那是最差的選擇。因此甄嬛只能施苦肉計,等著華妃主動攻擊她。
這是一種無奈,卻又理智的選擇……
甄嬛畢竟帶有主角光環,華妃派宮女花穗在她的藥裡面下能讓她變痴呆的東西,被甄嬛逮住了。
就算華妃做出了這樣的事,甄嬛還是沒有稟報給皇帝,這是為什麼?
原因很簡單,甄嬛並沒有變痴呆,甄嬛一旦把這件事情捅到皇帝面前,在皇帝眼裡這還不足以處死華妃。
皇帝的處置方式,不過就是無關痛癢地除死幾個宮女太監,然後呢?
那個時候的華妃已經是答應了,再降職也降無可將,皇帝最有可能的處置,是命人對華妃宮中嚴密監視。
這並不是甄嬛想要得到的結果,一旦皇帝命人對華妃嚴密監視,那華妃就沒有機會犯錯,一旦華妃沒有機會犯錯,那甄嬛和華妃就要長期在後宮共存。
時間拖久了,甄嬛和華妃之間就勝負難料,畢竟所有人都懂得兵貴神速的道理。
那時的甄嬛就是在養虎為患,她要等著華妃犯大錯,然後將華妃一招斃命!
很快甄嬛就等到了這個機會,當花穗被甄嬛控制起來之後,後宮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件事華妃多少都會有些感覺。
華妃對甄嬛的暗裡算計走不通時,那個時候她已經不屑於玩陰的,而是幹了一次大的,她派人火燒碎玉軒!
當然這件事情,早就被帶有主角光環的甄嬛身邊的太監小允子識破。
當華妃派肅喜火燒碎玉軒時,被早已等候多時的小允子當場抓住。
這個時候人證、物證俱在,華妃再難有翻身的機會。
華妃火燒碎玉軒,這樣的罪名會讓她受多大的處罰?
答案是如果碎玉軒中所有的工作人員都平安,那華妃同樣罪不至死,皇帝還能保住她。
此時輪到沈眉莊玩苦肉計了,甄嬛只是想讓火燒得更旺一些,而沈眉莊則是讓火燒傷了自己。
沈眉莊的想法還是相對簡單,她認為她燒傷了自己,就能讓皇帝切身感受到,如果受傷的是甄嬛,那皇帝該有多麼心疼。
這個苦肉計,沈眉莊算是歪打正著,當時的皇帝會怎麼想?
皇帝對與甄嬛和沈眉莊的憐惜是真的,可是他更會首先聯想到自己。皇帝會這麼想,這一次,華妃把憤怒發洩到甄嬛的碎玉軒;
如果還有下一次,華妃會不會把憤怒發洩到自己身上?
當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當皇帝對華妃開始有了疑心的時候,華妃就再也沒有活下去的機會,皇帝直接下令命華妃自盡。
後宮中的確沒有人為難華妃,因為他們都算記著讓華妃去死。
從來沒人敢為難她?是沒把瓜貴人放在眼裡麼。
在年羹堯被處置之後,年世蘭也隨即被曹琴默所出賣,之前做的一系列惡事都被抖露出來不可饒恕,但是皇帝卻並沒有處死她,僅僅降為答應。
而年世蘭成了答應之後,年氏一族也轟然倒塌,失去了娘家倚仗的年世蘭,卻在後宮仍舊屬於橫著走的人,除了瓜爾佳文鴛,誰都沒有去為難這位昔日的華妃娘娘。
為什麼其他人都不去為難年世蘭呢?
一,犯不著
年世蘭是跟著年氏一族一起垮掉的,年羹堯被賜自盡,他的兒子也被問斬,曾經不可一世的年氏一族這棵大樹,也是華妃的最大倚仗,完全消失了。
以前的皇后等人,之所以忌憚華妃,不僅是因為華妃受寵,更因年羹堯茲事體大。
可是年家已經不復存在了,皇帝對於年世蘭的舊情,也屬於可有可無的存在,而且年世蘭沒有孩子也不可能有孩子,絕對是不可能有什麼威脅的。
這樣的情況下,真的想要去為難年世蘭,那真的只能是純粹出於仇恨而已,但如果僅僅因此貿然出手實在是很危險,也實在是犯不著。
二,舊情仍在
年世蘭從貴妃變成答應,看起來好像處罰很重,但其實非常輕微了。
年世蘭是犯下的罪,可謂是罄竹難書,給溫宜公主下藥,指使餘答應下毒,陷害沈眉莊,以及幹涉前朝,收取大量的銀兩等等,全都是死罪。
可就算這麼大的罪,皇帝都沒將其賜自盡,還讓其作為答應,住在翊坤宮,要知道之前的餘答應僅僅是衝撞甄嬛,就被發落去了偏僻之地,降為官女子。
從這些方面都能夠看得出,年世蘭在皇帝心目中到底還是有地位有舊情的,如果誰在這個節骨眼落井下石,很可能惹禍上身,反而被皇帝給問罪,這實在危險。
不管是皇后、敬妃,還是甄嬛與沈眉莊,她們雖然都恨毒了華妃,想要將華妃置諸死地,但是她們都沒有貿然出手,更沒有不知輕重去刁難華妃。
只有剛進宮的祺貴人,只是想耍個橫,沒想到還被華妃給懟了,憋了一肚子氣。
僅僅是想要逞個口舌之快,完全是沒必要的,甄嬛等人要的,是華妃的命,所以慢慢等待時機等到了華妃自己先出手,然後火上澆油,把華妃推向深淵。
最終華妃因為指使人火燒碎玉軒而被問罪,但皇帝仍舊是不肯自己親自出面的,只是讓皇后與敬妃全權處理,他終究不忍心對華妃下狠手。
大胖橘:「去查,凡是和華妃有來往的宮人,形跡可疑的一律杖斃。華妃年氏,久在宮闈,德行有虧,著廢除封號,降為答應」。年羹堯倒臺,華妃失勢,大廈傾頹,
真是驗證了那句「牆倒眾人推」的俗語,大胖橘對年羹堯下手,後宮中的嬪妃也聞風而動。皇后趕緊組織後宮嬪妃召開了一個緊急會議,
皇后與華妃素來是勢不兩立的宮鬥敵人,華妃憑著哥哥的功勳和皇帝的寵愛,處處鉗制皇后,甚至與她分庭抗禮,
分走了半個皇后的權力。但皇后在這個會議上,在眾嬪妃面前,表現的是一副母儀天下,寬容大度的模樣,
並讓各宮嬪妃不要對華妃落井下石,畢竟是一宮姐妹,這是一本正經地在述說著假仁假義假慈悲。皇后的狐狸尾巴真是深藏不露啊。
實際上她召開這個會議就是奔著華妃去的,此刻表情嚴肅,但在她的心裡都笑得樂開了花吧!差點就沒憋住笑意!
讓皇后也沒有想到的是,從前華妃的狗腿子軍師曹琴默在這次會議上立了大功,華妃以前幹過的那些壞事,被曹琴默搬到了這次會議之中,
這可是搬來了個「置」華妃於死地的大瓜,把吃瓜嬪妃驚得目瞪口呆。皇后可是等來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她立刻就派人去審問了華妃身邊的周寧海,
還把大胖橘請來舉持會議,從周寧海的口中吐出了不少大瓜,皇后把一張狀紙甩到大胖橘的面前,該怎麼處理,看著辦吧:
皇后:皇上這是周寧海的供狀,上面說到,有曹貴人所訴的木薯粉之事,淳貴人之死,收受賄賂保薦官員,更有指使餘氏在莞嬪的藥中下毒,推惠貴人落水,陷害惠貴人假孕。並把得了時疫的宮人用過之物給惠貴人用,使惠貴人一同染上時疫,以及謀害其他嬪妃之事,請皇上過目。
皇后當機立斷地把華妃的翊坤宮翻了個底朝天,找到了不少秘密。皇后狀紙上羅列的那些罪過,也真乃罄竹難書。
皇后當著眾嬪妃的面向大胖橘發出了怎麼處置華妃的疑問,當著這麼多人的面,大胖橘也不能太過護短,當場就宣布了處罰決定,最壞的結果也只是廢除封號,降為答應。
這麼多的人命綁在華妃身上,華妃雖然可恨也可憐,但是視生命如草芥,殺她百回也不為過啊!華妃降為答應之後翊坤宮一切照舊,
除了和新進來的祺貴人有過一次衝突之外,另外沒有任何人敢為難她,那些拜高踩低的奴才,那些落井下石的小人,此時為什麼都收住了為難的手呢?
一、華妃是「始皇既歿,餘威震於殊俗」
「始皇既歿,餘威震於殊俗」是什麼意思?這句話的意思說的就是秦始皇去世之後,他的餘威(依然)震懾著邊遠的地方。
華妃在後宮之中的威懾力也相當於是這麼回事,雖然和秦始皇不可相比。她平時那種傲視群雄,不可一世,雄赳赳氣昂昂的架勢是不會這麼輕易服輸的。
雖然大勢已去,但霸氣餘溫尚存!就如同與祺貴人的狹路相逢,此時她已經降為答應,但在氣勢上卻碾壓了祺貴人,
搞得祺貴人一副小可憐樣,在大胖橘面前哭得梨花帶雨,直到大胖橘答應她去處罰華妃方才肯罷手,這證明比華妃身份高的祺貴人也是受了華妃的氣。
祺貴人雖是大胖橘的新寵,並且地位也不容小覷,華妃也並不把她放在眼裡,依舊一副霸氣側漏的樣子,
所以華妃的餘威並沒有隨著她的失勢而消逝,此時的她已經是破罐子破摔,最壞的結果不過如此,並且她的心裡還心存希望和幻想,
總有一天會有翻身的機會,不只她自己是這麼看的,她身邊的人和後宮中的很多人也是這麼看的,那種高光時刻的餘溫並沒有立即消失在人們的心裡。
而且她對胖橘的愛寄予希望,只要有愛就有希望,難道不是嗎?大胖橘還會給予她一份愛的回應嗎?在她心裡存在的最後的餘溫和底氣,
應該是來自對大胖橘的期待,所以該跋扈時繼續跋扈,也沒有人敢出來為難她,因為她說「那賤人就是矯情」的眼神極具殺傷力。
年家的勢力,大胖橘雖然已經拔除了主要人物,連年羹堯的兩個兒子的命都不曾放過,但年羹堯樹大根深,
要完全摘乾淨卻不是那麼容易的,所以整個年家,華妃、年羹堯、年富、年興雖都已失勢,但震懾力的餘溫卻不能完全消除。
華妃在宮中被降為答應,還能橫著走,沒有人敢刁難,一個是具有強勢的性格,平時的厲害得讓人心有餘悸,落魄了也沒人敢招惹。
第二個是整個年家的威力大胖橘沒有這麼快摘除乾淨,實際上這種威力的聚集不是三五日就能成的,它是慢慢地一個匯聚過程,
是日積月累,是一件件戰功疊加起來的威望,在世人的心中,這種威望的地基打得很牢固,赫赫戰功,所向披靡,誰敢與之爭鋒。
所以大胖橘殺年羹堯本就頗有微詞,有一種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味道,功高震主而已!年家的威望是憑戰功積累,
這種威望的消失自然也不會隨著年羹堯的失勢而立刻消失,年家失勢餘威尚存,落實到華妃身上也是一個道理,華妃失勢,餘威尚存!
二、大胖橘對她舊情難捨,心中有愧疚
華妃罪行罄竹難書,殺人償命,罪該萬死,然而大胖對她既沒有處死,也沒有打入冷宮,只是給了一個降級處分,翊坤宮都還允許她住著,
眉莊聽到這個處罰結果是扎了心。罪行重,處罰輕,這不明顯的偏袒了嗎?在宮中的那些人當然也會看皇上的臉色行事,
大胖橘所在意的人,誰敢輕易冒犯。大胖橘對華妃的處罰較輕,或是難捨舊情,又或是心中有愧。舊情難捨畢竟華妃曾帶給過他一段充實而又快樂的時光,
她的驚豔活潑,她的任性可愛,曾經填滿了他的生活,至少在甄嬛沒有出現之前,華妃的位置無人可以替代。
當然他對華妃除了舊情難捨之外,一份深深的愧疚之感是少不了的,華妃愛他入骨,大胖橘卻親手謀殺了他們之間愛情的結晶。
並且贈她一縷「歡宜香氣」,燻得她再也不能懷孕,剝奪了她做母親的權力。這對於華妃心中那一份熱烈的愛意是不是充滿了諷刺,
那個她所深愛的人,傷得她體無完膚。大胖橘為了所謂的江山,為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華妃只是她手中的一顆棋子,
並且讓她走進的是一個死的棋局,所以華妃壞事幹盡,大胖橘不僅不殺,還保其衣食無憂,這仿佛是他對華妃的彌補,
抑或可以給華妃帶去一點心靈上的慰藉,因此而得到諒解。所以大胖橘對華妃的處罰決定留給了後宮之中人的一個眼神,
這個態度中的眼神就是誰都不可以輕易地去動華妃,更不能落井下石地去為難她和欺負她。雖然他沒下明旨,
態度就已經說明了一切,宮中的那些老油條大多是看人下菜盤碟的,皇上的一個眼神一個態度,他們立刻就能心領神會。
大胖橘留給華妃的最後的溫情大概也就是對她的暗中保護吧!但我還是會為華妃的愛感到不值,因為大胖橘對華妃情感複雜的背後隱藏的是心機和利用。
舊情難捨,心中有愧又能真正的彌補什麼呢?一切都已經隨著煙消雲散了,華妃最終帶著遺憾和對大胖橘的絕望而離開。
三、犯不著為難,沒有意義
從貴妃跌落到答應,對於華妃而言已經是恥辱,這絕對比殺了她還要難受。大胖橘處罰雖輕,但華妃已然很慘。
華妃平時在宮中除了一批宮鬥敵人之外,對待下人還是很慷慨的,平日裡賞賜下人的錢財就是一筆很大的開銷。
翊坤宮的開銷比起其他各宮的開銷要大得多,華妃靠基本工資根本就不能維持日常的生活,皇后告發她收受賄賂保薦官員就是為了賺點外快,
填補家用,因為平時哥哥年羹堯已經給了她不少資助,作為宮中已經處在妃位的娘娘,老是伸手向娘家要錢,也有失體面。
於是她只能自己想辦法,把手伸進了官場。所以華妃平時對待下人不錯,身邊的人也不會對她落井下石。
宮中的太監奴才大部分也是有底線的人,就如皇帝身邊的蘇培盛,你若平時得罪了他,到時出了事,肯定就會藉機火上澆油。
平時對他畢恭畢敬的人,遭了事,卻會為之說情。所以人做事都是有底線的,若想他人怎樣待你,首先就看自己怎樣對待人。
華妃在奴才們面前也是收穫了一波人心,那些下人在她出了事之後,也自然就不會去為難她了。然而對於那些宮鬥敵人呢?
似乎再也找不到一個站出來為難她的人,對於皇后而言,她只會在背地裡耍陰招,在明面上她還會為華妃說話呢,
這樣的人說來最陰險,也最不好對付,皇后對華妃的為難肯定是有的,但是她會把事情做到名正言順,肉眼當然看不見,比如周寧海的狀紙之上多加內容,
這對於皇后而言是輕而易舉的事。甄嬛和眉莊對華妃也同樣恨之入骨,她們兩個又有沒有為難華妃呢?對於她們兩個的答案只能用三個字回答,那就是「犯不著」。
為難已經沒有意義,她們的最終目標是要讓華妃以命還債,私下裡的那些為難不過是雕蟲小技,也登不得大雅之堂。
之後華妃自己跳坑,派肅喜火燒碎玉軒,這一次放火,讓甄嬛眉莊二人死死地抓住了華妃的把柄,華妃的人生也因此事終結。
犯了這麼重的罪,大胖橘還捨不得殺華妃,可甄嬛怎肯罷手,最後甄嬛搞了一把「誅心殺」,讓華妃自己踏上了黃泉路。
華妃的人生何其悲哀呀,皇后暗中下手,甄嬛眉莊伺機而動!逮住機會就往死裡整。所以表面上的為難已經沒有實際意義,
置其於死地才是那些宮鬥敵人所追尋的目標,不管是皇后還是甄嬛抑或是眉莊,她們三人的目標是一致的,
而那些奴才們則是你平時待他們好,他們在你落魄時也待你好!這樣說來,平時做人最好留一線,否則不幫別人留路,就是自斷後路!
寫在最後
華妃降為答應之後,為何從來沒人敢為難她呢?第一個是餘威尚存,沒有人敢為難;第二個是有大胖橘的暗中保護,就更沒有人敢為難了;
第三個是,華妃平時待下人不薄;第四個是敢為難的人,不會公開的為難,因為已經沒有意義,她們需要的是逮著一個機會,讓華妃永無翻身之日才是最終目標。
不管為難與不為難,華妃的悲劇已成定局,或許從踏入皇宮的第一步起,世蘭便在一份執著的愛中不可自拔,
不得不說,她是後宮之中少數對大胖橘交出一份真心的人,然而她的這一份真心卻赤裸裸地遭到了褻瀆,也正是這份執著的愛葬送了自己的一生。
或許她出生的家庭錯了,與皇家聯姻,終究讓世蘭成了政治利益的犧牲品。華妃心想,唯願下輩子出生在普通之家,做一個普通人,過正普普通通地生活!
我是彩虹之南R,感謝您的閱讀!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年氏一組倒臺,牆倒眾人推,朝堂人屢屢有人參奏年羹堯,宮內曹琴默向皇上告發華妃。皇上大怒,賜死年羹堯,卻留華妃一條活路,褫奪封號為答應。華妃身邊也就剩個頌芝陪著。華妃已經落魄至此,為什麼沒有人敢為難她?
沒有人敢為難華妃的原因
1、華妃的性格使然
華妃多年來寵冠六宮,從來都是囂張跋扈,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皇后見了她都得禮讓三分。現如今她雖然落魄了,但是她的性格沒變,也不會隱忍,不爽了就會罵!她以前風光的時候大家都害怕她,現在她落魄了,也沒人敢惹。祺貴人就惹過華妃,華妃幾句話懟的她說不出話,委屈巴巴向皇上告狀,華妃還說祺貴人早晚落的自己一樣的下場!結果祺貴人的下場比華妃還餐。
2、皇上對她還有感情和愧疚
祺貴人向皇上告狀,華妃衝撞她,皇上也只是說了一句「你惹她做什麼!」年家犯了那麼大的錯,華妃多年來為非作歹,殘害嬪妃,私收官宣賄賂,手上的人命可不止一兩條。就這樣,皇上也只是降她為答應。皇上和太后還商量,華妃如果安分守己,日後給她一個貴人的位份平安終老。這說明皇上對她還有感情,其實還是有愧疚。當年他親自授意打下華妃肚子裡的孩子,還讓華妃這麼多年懷不上孩子,心有不安。
3、聰明人不會表面上太過為難華妃
皇上既然都沒有賜死華妃,聰明點的嬪妃自然不會為難華妃。為難華妃就相當於和皇上的意思背道而馳。曹琴默一心想把自己摘乾淨,請求皇上賜死華妃,皇上很不高興,認為曹琴默太惡毒,於是讓身邊的人給她下毒,讓她突然病死。甄嬛和沈眉莊當然希望華妃死,但是她們沒有在明面上做什麼,而是在暗處尋找華妃的錯處。終於抓到了華妃身邊的太監來燒碎玉軒,一舉除掉華妃。
華妃的一生也是可悲,愛而不得,想要孩子卻被枕邊人算計。但是她也可恨,濫用自己的權利去害人,機關算盡反倒誤了卿卿性命。
首先,不是嬪妃們不敢難為華妃,而是因為劇情進行到第40集,那些沒腦子的嬪妃們例如麗嬪、餘氏等人早已下線,如果這些人還在世,沒準兒會組團去為難羞辱年答應。
而剩下嬪妃基本上都是「人精」,她們看得出皇上對華妃還有情,不忍殺了她,心中已經料到了華妃的位份不會只限於答應。所以她們不會去故意為難。
其次,初入宮便得寵的祺貴人,偶遇年答應想要為難她,卻被年答應一頓羞辱,哭哭啼啼找到皇上告狀,皇上竟然輕描淡寫的就略過了此事。
這事傳到其他嬪妃的耳朵裡,大家心中就更加有數了,年答應還有崛起的一天,不要輕易得罪她。
再有就是,華妃年世蘭得勢的時候,雷霆手段鐵腕之治,嬪妃們都懼怕她的狠辣,敢怒不敢言。即便現在她失勢了,曾經的威嚴也未減退,甚至又加上了些魚死網破的架勢,所以,滿宮嬪妃任誰也不想去點著這個炸藥包吧。
因為雍正皇帝的態度不明朗!
華妃是因為哥哥年羹蕘,才被降為答應,雖然被降為答應,但虎死威猶在,當時後宮的妃嬪,真沒幾個敢挑釁華妃,當時年羹蕘雖然倒臺了,但並沒有被處死呢,雍正的心思,誰也猜不透。
正因為當時雍正,沒有明確的表態,要處死年羹蕘,所以華妃被降為答應了,其它的嬪妃也都是在觀望,下一步會怎麼發展。
很多嬪妃不敢惹年答應,就是怕雍正,不處死年羹蕘,年羹蕘還有東山在起的一天,因為年羹蕘平定西北,確實是立了大功,年羹蕘又在雍正爭奪皇位的過程中,堅定的支持過雍正。
後宮的嬪妃,都是見風使舵的高手,年羹蕘一天不死,就沒人敢惹年答應,雍正把華妃降為答應,很多人也看出來了,雍正對年家,有手下留情的意思,這種情況,其它嬪妃就更不敢惹年答應了
當時雍正在處理年羹蕘的時候,也是手下留情了,是年羹蕘自己不注意,又被人抓到了把柄。
剛開始年羹蕘只是被貶為杭州將軍,這年大將軍,還擺譜呢,不知道收斂,當時在朝廷內部,很多人也恨年羹蕘,牆倒眾人推,非要置年羹蕘於死地,八百雙眼睛盯著年羹蕘。
雍正對年答應手下留情,也是對年羹蕘要手下留情了,可惜年羹蕘沒把握住機會,性格張揚,又被貶去守城門了,年羹蕘還把象徵著皇權的黃馬褂穿身上了。
年羹蕘幼稚的舉動,徹底激怒了雍正,雍正在處死年羹蕘之前,還問過大臣張廷玉,難道年羹蕘非死不可嗎?
雍正是想留年羹蕘一條命,可年羹蕘,任性妄為,把雍正也是弄得騎虎難下,不得不處死了年羹蕘,年羹蕘一死,年家徹底敗落,年答應也去了。
在《甄嬛傳》中,華妃可謂是一個性格跋扈又不失真性情的人,她有貌有勢又有寵,一直是高高在上的模樣。一句「賤人就是矯情」更是把她的不可一世展現得淋漓盡致。即使被降為答應後,人們依舊不敢為難她,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皇帝對他的感情如復燃的死灰,明眼人是看得出來的。我們都知道,華妃是被甄嬛逼死的,筆者一直在想,如果華妃沒死,那她應該是會重新獲得皇帝的恩寵的。畢竟皇帝對她是有感情的。葉瀾依因為會騎馬,身上有華妃在王府時的氣質,皇帝寵幸她、包容她,祺貴人因為愛耍小性子而顯得可愛,就跟對著自己撒嬌的華妃一樣,所以他一直笑著看她胡鬧。他後來寵的人,身上都有華妃的影子,可見皇帝是愛華妃的。明眼人看得出來,只要華妃還在,只要皇帝還愛她,她就有可能復寵,那誰還敢惹她?
第二,華妃自身的氣質告訴了大家,我不好欺負。華妃在面對趾高氣昂的祺貴人時毫不示弱,她在告訴對方,我再落魄,我也曾擁有你這輩子也別想比上的榮華和恩寵,我落魄了,並不是我的錯,而是人的命運就是如此,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別高興得太早。她自己是因為心碎了,而開始看淡人生,已經達到了拿得起放得下的地步。她一貫高傲,就是被降為了答應,她的高貴氣質還在,而且氣場強大,輕易撼動不得。
第三,曾經的經歷讓大家覺得,不必去欺負她。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華妃一樣,對待感情的時候那麼真摯而純粹的,華妃對待皇帝是如此,對待自己的僕從頌芝、黃規全也是。雖然劇中沒有鏡頭是展現她對僕從好的,但從她落難後頌芝對她不離不棄,黃規勸為她做事從來如魚得水就知道,她看起來壞,卻也壞得明明白白,是敢愛敢恨那種。所以她落難了,已經沒有殺傷力的時候,人們對曾經的「鐵漢子」也會有一絲敬畏,不為難她,是最質樸的自尊。
華妃囂張跋扈,仗著自己的家世和皇帝的寵愛,目中無人,以至於到了可以明目張胆加害後宮嬪妃,眾人卻對她也是敢怒不敢言。華妃可以肆意妄為的資本,無非是先有一個手握兵權的好哥哥,後有華妃自以為是的恩寵,有這兩樣捧殺華妃,已使她無法無天,做事不計後果。
華妃先前加害嬪妃皇嗣,皇帝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無限放縱,後宮能上位之人,皆是人精,看得出皇帝對華妃獨一無二的縱容之意,寵愛之情。華妃雖降為答應,並未完全失寵,年羹堯也未完全失勢,復寵的可能性也是有的,如果有誰這時候去為難華妃,按華妃性格,復寵後那秋後算帳肯定少不了,為難華妃豈不是自斷後路。再者後宮那個不是玩弄陰謀高手,多數人看的出華妃形式做派在後宮中走不遠,也是懶得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