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不喜歡孩子發脾氣,我們都喜歡孩子開開心心,孩子生氣、憤怒、悲傷、發脾氣都是家長不能接受的情緒,當孩子表達出這些情緒的時候,家長總是會苦惱、生氣、指責,當孩子不肯停止發脾氣的時候,家長可能還會打罵。
其實,任何人都有發洩情緒的權力,成人如此,孩子也是這樣。但是,父母的做法通常是不允許孩子發洩情緒,讓幼小的孩子把負面情緒壓抑在內心,我們認為這樣的孩子才是懂事的孩子。殊不知,所有負面情緒都不會消失,它們會積攢在孩子的內心深處,等待時機以更加猛烈的情勢爆發出來,那時的破壞性將更大,傷害性也更大,不僅傷害別人,也傷害孩子自己。
作為父母,我們要允許孩子發洩,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如何接納,如何允許呢?方法就藏在孩子發脾氣之後,家長的第一句話裡。
家長的第一句話就要說出孩子的感受,把你看到的說出來,這樣就能很大程度上穩定孩子的情緒,讓孩子不會更激動、更憤怒。舉個例子;
當孩子因為爸爸批評他而發脾氣,孩子正在房間裡摔東西,這時候你可以走進去,平靜地對孩子說:」爸爸批評你,讓你很生氣,是嗎?「
這時候孩子可能會跟你傾訴他的感受,也可能向你投訴父親的做法,你要做的是傾聽,不要評論對錯,一旦評論了對錯,孩子的情緒就又會起來,你只需要不斷重複他的感受,不斷傾聽,時不時點點頭、嗯兩聲,讓孩子知道你在聽他說,讓孩子知道你理解他,你看到他的感受了。
你這樣做之後,孩子的情緒很快會平復,接下來,你才需要跟他溝通剛才發生了什麼,爸爸為什麼批評他,下次如何做才能不被批評。
和孩子互動過程中,要先解決情緒,再解決問題,要解決情緒父母的第一句話是關鍵。
如果你認同以上觀點,歡迎免費試聽我的6-14歲20個養育難題專欄,趕緊點擊下方連結試聽吧:
.
孩子哭鬧發脾氣的時候,父母的第一句話通常是:「安靜,不許哭。」父母不願意看到孩子哭,一方面,是不想看到孩子傷心難過;另一方面,父母覺得哭泣是軟弱無能的表現。
人有積極情緒和負面情緒,情緒沒有好壞之分,都是我們的內心感受。哭和笑都是情緒表達的一種方式,哭泣是一直很健康的行為。從孩子出生到整個人生中,哭都起著積極的作用。
· 嬰兒哭泣,是他們與父母唯一的溝通語言
· 幼兒哭泣,是他們還沒掌握足夠的語言與父母溝通
· 兒童哭泣,是宣洩情緒最快的一種方式
孩子哭泣之後,理智腦才會接替情緒腦,和父母溝通尋求幫助。所以孩子哭鬧發脾氣的時候,父母的第一句話很重要,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哭泣是一種正常的情緒表達行為,他們的情緒我們已經感受到了,並且會給他們支持和幫助。
孩子哭泣的時候,父母要仔細觀察孩子此時的感受。如果父母第一句話,就能說出孩子此時的感受,即使父母沒有幫助孩子,解決任何問題,孩子知道自己被父母理解,自己的情緒被父母認同,孩子內心的不好體驗,就會變淡許多。
比如「氣球飛走,你很傷心對嗎?」僅僅是描述孩子心情的話,和媽媽的一個擁抱。對於手中氣球飛走的孩子,也能很快釋懷,開心地跑去和其他小朋友玩,而不會倒地大哭,纏著媽媽把飛走的氣球追回來。
2歲前的寶寶,還不能用語言表達,在生氣哭鬧的時候,父母能夠採用情緒引導法,第一句話就描述孩子的心情,效果會更好。
當一個2歲前的寶寶,因為剛才疊高的積木倒了,孩子會生氣,但還不會用語言向父母表達。孩子可能就會哭鬧發脾氣,拍打自己的腦袋,抓起積木扔掉。因為孩子還不知道,除了這些本能的行為,他還能用什麼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
一、仔細觀察孩子情緒
孩子的內心感受,會毫不掩飾地表現在行為上,父母細心觀察很容易判斷,孩子所處的情緒狀態。
只觀察不阻止,允許孩子有負面情緒。孩子的好情緒和負面情緒,如同打包出售的商品,無法讓父母挑選自己喜歡的,父母不要因為孩子的負面情緒,而激動生氣。
二、描述孩子情緒
用準確表示情緒的詞彙,描述孩子的情緒。「你疊得積木倒了,你現在很生氣,對嗎?」經常用情緒詞彙,描述孩子的情緒狀態,可以幫助孩子,把他的情緒感受,與具體的詞彙建立對應關係,孩子能更容易學習情緒詞彙。
允許孩子哭泣,哭泣是孩子生氣、傷心等負面情緒,本能表達的方式,有助於孩子的情緒恢復。父母只需要讓孩子知道,除了用本能的方式表達情緒,用語言表達情緒是更好的方式。
三、共情孩子情緒
語言描述完孩子的情緒感受,不要阻止孩子的情緒表達。語言溫柔地回應孩子,就是要讓孩子明白,他的情緒感受,父母已經明白了,而且理解他的情緒。「如果我的積木倒了,我也會很生氣的。」
共情孩子的情緒,讓孩子知道,父母同樣有負面情緒,並且知道那是一種什麼感受。傾聽(允許孩子哭泣)是對孩子最好的安慰,傾聽讓父母與孩子之前的關係更加親密,給孩子安全感,讓孩子明白任何時候,父母這裡都能得到支持與幫助。
四、引導孩子用語言表達情緒
情緒沒有好壞之分,但情緒引起的行為有好有壞。不允許孩子哭鬧,是堵住孩子情緒表達的通道,孩子可能屈服父母權威停止哭泣,或者反抗哭鬧更厲害。
鼓勵孩子用語言,或者其他更好的方式表達情緒,比起阻止孩子,更容易讓孩子朝著父母希望的方向發展。比如「你生氣的時候,可以對媽媽說,媽媽會幫助你的。」
我們應該引導孩子,用更好的方式,表達出自己的情緒感受。等孩子自己能說「媽媽,積木倒了,我很生氣。」孩子的負面情緒,能用語言表達出來,並且尋求父母的幫助。孩子的情緒很快就會趨於平靜,父母及時地回應孩子,並給予幫助。孩子掛著淚痕的臉蛋上,很快就有笑容。
大家好,我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現在正在看孫女,孫女發脾氣,哭鬧,我看著她笑,告訴她哭沒用,雖便哭,不理她,她在哭我就走了。正管用,她看我真不理她,自然就不哭了。現在她想幹啥不讓她幹,她就生氣,她爸爸說她,你哭呀,她說,我奶奶說了,哭不管用,小孩要聽話。真是這樣,不知道我這個做法對不對,我的孫女真的聽我的話,我就是不慣著她,讓她知道對錯。
「孩子發脾氣」是困擾過很多家長的問題,跟孩子講道理根本就不聽,不理孩子的話他哭的更厲害,如果跟孩子妥協,又怕嬌縱了孩子。
其實孩子發脾氣很正常,這說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在正常發育。關鍵是家長的處理方式,這個很重要。
與其講道理和壓制,面對和接納更重要
有一次和老公出去吃飯,鄰桌做的是一家人,那家人有個4歲的男孩,孩子飯吃到一半的時候就不好好吃了,就想玩兒,他媽媽多說了幾句,孩子就開始哭鬧。
小男孩的媽媽對孩子說的第一句話是:「你這個孩子,怎麼這麼不講道理。」這句話就是在告訴孩子,你是一個不講道理的孩子,結果孩子哭的更厲害了。
然後爸爸對孩子說:「吃飯的時候就好好吃飯,吃完飯在玩兒。」孩子肯定不聽啊。最後還是孩子被爸爸揍了一頓,才老實不哭了。
通過打罵的方式管孩子,當時問題是解決了,但實際上卻是在孩子日後的行為埋下了隱患。
腦科學研究表明,人類的理智腦比情緒腦發育落後。6歲以前的孩子,更容易陷入情緒的綁架中,無法抽離。
在沒有處理好孩子的情緒以前,他是沒有能力用理智腦思考的。所以比起講道理和壓制,和孩子一起面對情緒,先接納情緒,才是最重要的事。
「我知道」是緩解孩子發脾氣的第一句
有一次去閨蜜家玩兒,她有一個5歲的女兒佳佳,我們在吃飯的時候,佳佳在茶几上堆積木,好像是積木塌了,孩子把積木一推就開始發脾氣大哭。
閨蜜走過去趕緊安撫孩子的情緒,說的第一句話是:佳佳,媽媽知道你很難過,要是媽媽的積木塌了,媽媽也會跟你一樣難過的。佳佳立馬就止住了大哭,換成了小聲委屈地抽泣。
幫助孩子確認自己的情緒,並藉助同理心表示對孩子的接納和理解。閨蜜就是用這一點安撫住了孩子。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說:「人最本質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
孩子發脾氣的時候,與其說「別鬧了」「別哭了」「你這樣做是不對的」,不如換成「我知道你很難過」「你是不是很生氣」「如果是我,也會像你一樣難過的」這樣的話管用。
一句「我知道」,能讓孩子的潛意識浮出表面,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後,理智腦開始慢慢恢復工作。
當孩子的理智腦開始思考時,他的怒火就少了一半。這時,理性腦就和情緒腦就開始產生連接了。
「溫柔的堅持」是培養孩子處理自我情緒的重要方法
孩子發脾氣時,家長說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一句「我知道」,勝過苦口婆心地講道理;
一句「我也會」,勝過簡單粗暴地壓制;
一句「我懂你」,勝過千言萬語地安慰。
孩子發脾氣時,在非理性狀態,家長第一句話很重要,是因為這句話可能讓孩子的情緒和行為走向兩個極端,還會影響親子關係的走向。具體要從「同理心」和「共情」兩個角度來理解。
同理心和共情是有區別的。同理心是理性的,也就是代入他人的處境,分析自己的在此場景中的感受與行為,以理解他人的行為。共情是感性的,即感受對方當下的情緒,理解與接納對方當下的情緒表達,以及情緒背後的原因。
孩子發脾氣是一種情緒的表達,表達的是憤怒與不滿,這種情緒背後是某個需求未被滿足。
一般來說,面對孩子的脾氣,家長會有如下兩種反應:
第一種情況,不接納孩子的脾氣。這種情況下,孩子的情緒是不被接納的。也激起了家長的脾氣,家長很憤怒的教訓孩子「沒事發什麼脾氣!會不會好好說話!」。
這個時候孩子可能會出現兩種反應:①在權威下,孩子壓抑了自己的情緒,脾氣收斂了,不再做聲;②孩子脾氣更大,家長也更憤怒,到最後孩子還可能挨一頓打或者體罰,最後孩子妥協了,不再做聲。
這種情況下,孩子的脾氣看似沒有了,其實只是被壓抑,可能內心深處更加的憤怒。次數多了,孩子也就知道了,父母是不理解我的,我發脾氣是沒有用的,所以乾脆不說,也拒絕交流。久而久之,可能與父母的隔閡越來越大,親子關係變得緊張。面對孩子的各種問題,父母感覺有心無力,無法交流也無法提供幫助。
第二種情況,接納孩子的情緒。並試著問「是因為某某原因,所以生氣了對嗎?」「你希望怎樣呢?」,孩子的要求可能是合理也可能是不合理的。等完全理解了孩子的需求,再拒絕或者滿足,但是要說明清楚原因。
這種情況下,既為孩子脾氣找到了一個出口,又能藉此規範孩子的行為。孩子知道父母是理解我接納我的,我可以自由的表達我的情緒,親子溝通會越來越順暢,關係也會越來越好。
真實的生活場景中,會比以上兩種情況更複雜。總的來說,當孩子發脾氣時,恰當的方式是用「同理心」來分析與理解其情緒及背後的原因,但要用"共情"的語言來溝通。
孩子發脾氣時,父母的第一句話真的很重要。因為我們要明白,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脾氣差,很任性。更多時候是他的需求沒有被你看到。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允許憤怒的發生。而不是試圖強制壓制。可以對孩子說。感到生氣沒關係,可以哭一會兒,而不是上來就說。你不應該生氣。孩子發脾氣時,父母最忌諱的就是高高在上的指責。無法消化的情緒終將侵蝕孩子的內心。允許孩子發脾氣的父母,才能養出輕鬆快樂的孩子。
不管多大的孩子,不要只在他可愛、好相處、有吸引力的時候愛他、接受他;
也要在他鬧情緒、惹麻煩、難以親近、令人生氣的時候,愛他,接受他。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感受到,自己整個人,無論好的一面,還是壞的一面,都是被父母接納的。
孩子也許不是在發脾氣,只是想要引起你的注意,想要你去抱抱她。
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家長的第一句話很重要。這句話說得很對。這就要求我們做爺爺奶奶的,做爸爸媽媽的,對孩子平日的習氣掌握和了解的,是必較清楚。譬如說愛發俾氣,愛哭的孩子,和不愛發俾氣,什麼是都很看淡的孩子,他的內心世界是不一樣的。無論哪一類孩子,當他(她)在不可抗拒、大勢發俾氣和放洩的痛哭時,智明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或阿姨,一定會選擇一個最優勢,最適合兒童心理,提示他本人,能有積極向上的精神,第一句話就能提示他,積極舒展出好的心情。如果是氣球被風吹走了,可以驚奇的對他表態說:啊呀,該死的壞風婆,它竟敢吹走我寶寶的氣球,來,給仍仍一塊兒去,看能否追得回來!當得知他的玩具被大一點的小朋友搶走時,對待這一俾氣和大哭面前,也是有講究的:原來如此,我的寶寶從來就是男子漢,小帥哥,從不示弱哭泣,今天是小哥哥欺負了我寶寶,我寶寶讓小哥哥再玩會兒,就只一會兒,馬上退還我寶寶的。還可調過頭去問問,是不寶寶?這樣對話,絕對會帶來好效果!笨人在這此獻醜了,請多多點讚,謝謝!
感謝邀請,我是愛分享育兒的寶藏媽媽。
關於這個問題,我是這麼認為的:
接納孩子的情緒,比指責更重要
當孩子發脾氣時,家長的第一句話往往決定了我們到底是接納孩子?還是指責孩子?就拿我家孩子來說,他每次發脾氣,我都會先說,「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你能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情令你這麼生氣嗎?」但我的先生往往會說,「你怎麼又發脾氣?」
這就是接納與指責。很明顯,我對孩子發脾氣的事情,是接納的。而先生對孩子發脾氣,明顯帶有指責的意思。
接納孩子的家長,往往更容易獲得孩子的信任;而指責孩子的家長,往往會遭遇孩子更加強烈的反擊。
這也就是為什麼當孩子發脾氣時,家長的第一句很重要的原因。
孩子發脾氣,家長怎麼辦
當孩子發脾氣時,家長不要急著指責, 接納孩子的情緒,才能讓孩子願意敞開心扉和你說說他為什麼發脾氣。找到發脾氣的原因,接納並肯定孩子的情緒,孩子才會和你深入溝通。
孩子發脾氣時哭泣是正常的。如果你越是制止他,他哭得越厲害。當他哭得厲害時,你又會忍不住罵他,甚至打他。這樣就更加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讓孩子心中對你產生不信任。
我覺得孩子發脾氣,沒有什麼好辦法。因為孩子本身就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就連承認都不能。所以 ,給孩子的成長一點時間,包容並接納孩子的情緒,當孩子信任你的時候,再做出合適的引導。這種方法比一開始指責和講道理都要更加實用。
孩子發脾氣,肯定是有原因的,作為孩子媽媽應該細心細緻的調查觀察,調查觀察孩子發脾氣的內在原因內在理由,細心調整一下孩子的情緒,不要在孩子情緒不穩定的前提下去責怪去責備去責罵,這樣會加重孩子的情緒化,這樣會使孩子情緒更情緒化,這樣會使孩子情緒更澎湃,這樣會使孩子情緒更澎漲,這樣會使孩子情緒更不穩定性,因耐心分析,因耐心調理,因耐心調整,因耐心調查清楚,因耐心調侃而談,因耐心調查研究,因耐心調節氣氛,因耐心調教一下,因耐心調研,以耐心耐克的心態態度,查清楚孩子發脾氣的內在原因,以實際行動搞定孩子的內在矛盾啊!切記不要疑問疑惑的認為孩子是在無理取鬧,切記不要怨言怨語埋怨責備,切記不要怨天尤人責怪,切記不要怨天怨地責備求全,切記不要怨氣衝天責罵,切記不要怨氣撞鈴責問,切記不要怨聲載道責無旁貸責罰,這樣會誤會孩子,這樣會誤解孩子,這樣會誤導孩子,這樣會誤傷孩子,這樣會誤事,這樣會冤屈孩子,這樣會冤枉孩子,這樣會冤屈屈辱孩子,甚比那竇娥冤還冤,應以端正的態度去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問題啊,應以端正的態度去解決矛盾,而不是製造矛盾啊,以免會傷害孩子傷害自己!以免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傷害自己的自尊心,以免會傷害孩子的信仰之躍,以免會傷害孩子的信仰之名!
孩子發脾氣的時候,這是天賜給家長引導孩子心理健康的良機,家長的第一句話當然重要了。
別人的故事:
我的一位同事,經常痛心地告誡辦公室年輕的父母:一定要認真對待孩子的發脾氣,一定要認真對待他們的訴苦。
她的女兒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回家,努著嘴說:好煩啊!並用力摔了自己的書包,書包裡的書本和文具散落一地。
我的同事說,她是個完美主義者,對自己孩子的要求當然是不能有一點兒瑕疵。女兒竟然這樣,那還了得?
於是,她立即修理女兒。
她立即氣洶洶地吼道:「小孩子家家的,有什麼可煩的?大人給你創造的條件好很了你服不過?你要成為人人都討厭的女孩子?」……
每次講到這裡,我的同事幾乎都是噙著眼淚。
孩子愣了一下,哇的一聲哭了。但是敵不過母親的淫威,哭著收拾了書包。
從此,再難看到女兒天真快樂的表情,再難聽到女兒爽朗的笑聲。而她天真地認為:孩子變乖了變聽話了。
直到後來,當了幾屆班主任,聽到了許多孩子的心聲,才知道:孩子說不高興,那是真的真的不高興;孩子說難受,那是真的真的難受。
可是自己,卻親口對女兒雪上加霜!!
大人有大人的世界,小孩有小孩的世界;大人有大人的認知,小孩也有小孩的認知。所以,小孩發脾氣應該引起家長和老師像對待成人發脾氣一樣的重視態度。這第一句話當然就重要了。
我的建議: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家長千萬不要責罵,如果是10歲以下的孩子,最好的做法是蹲下來,擁抱著孩子,用暱稱親切地稱呼他,並問:怎麼了?媽媽(爸爸)可以幫你嗎?
如果是10歲以上的孩子,最好的辦法是讓他把脾氣發完,然後用暱稱稱呼他,並說:媽媽(爸爸)知道你有委屈,可以說來聽聽嗎?或許我還能幫你解決呢。
人心都是肉長的,家長如果用這種態度,等於站在了孩子一邊,孩子感受到你不是敵意的,自然會情緒冷靜下來,向你開口了。只要他開口了,一切都容易化解了。
題外話:
孩子發脾氣,不能簡單粗暴地認為是孩子的頑皮、不懂事、耍公主公子哥氣息,其實孩子發脾氣,正是我們引導孩子做一個心裡健康陽光的孩子的教育良機。
因為孩子發脾氣的背後,也許是與同學交往中有了矛盾、也許是在老師面前受到了委屈、也許是自己的某些過分的言行遭到阻礙、也許是學習中遇到困難遭到嘲笑……找到發脾氣背後的原因,並指導孩子正確對待的方法才是上策。
所以,孩子發脾氣時,家長的第一句話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