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晚期,戰亂頻繁,亂世出名將,名將都是伴隨著戰爭的洗禮而成名的,秦、趙兩國是戰國晚期名將最多的諸侯國,秦國有司馬錯、白起、王齕、王翦、王賁、蒙驁,趙國有趙奢、廉頗、樂毅、李牧、龐煖、田單。
長平之戰時,最初秦軍主將是王齕,趙軍主將是廉頗,秦軍主攻,趙軍主守,王齕率領的秦軍數次擊敗廉頗率領的趙軍,趙軍被斬殺6名都尉,1名裨將,被攻破兩座重要城池以及數個營壘,直接導致廉頗領導的趙軍堅守不戰。
秦軍在野外作戰,戰鬥力最強,東方六國無一是其敵手,如果秦國強行攻打城池及營壘,雖然能夠攻下一些營壘,但是損失較大,是難以接收的,廉頗拒不出戰後,秦軍也非常為難,畢竟每天有幾十萬軍隊在前線作戰,後勤壓力及損耗是相當巨大的。
根據史書的記載,戰事處於膠著時,秦國丞相範雎派人攜帶千金到趙國施行反間計,同時散布傳言說道:廉頗很容易對付,秦國最害怕的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於是趙孝成王就傻呼呼地把趙括派到前線接替廉頗。
趙孝成王再怎麼傻,也不可能光憑傳言就把一個毫無作戰經驗的人派到戰場去統領趙國40餘萬將士吧?這可是國本之戰,萬一輸了,趙國能不能存在都是個問題,趙孝成王在歷史上的名聲雖然不是很好,但好歹也不會傻到這種地步,筆者認為趙國讓趙括當統帥絕對不是因為秦國的傳言和反間計,而是另有原因。
一、趙國無將可用
1、趙奢
長平之戰時,名將趙奢已經去世,趙奢憑藉閼與之戰擊敗秦軍,受封馬服君,發生在公元270年的閼與之戰是秦軍少有的慘敗之仗,當時秦軍的主將是胡陽,擔任秦國客卿,曾經與白一起指揮過華陽之戰,華陽之戰時胡陽與白起聯合韓國斬殺魏趙聯軍15萬人。
但在閼與之戰,趙奢表面示弱,暗中爭行軍佔據制高點,配合閼與守軍,裡應外合大敗秦軍,秦軍傷亡過半,失去戰鬥力,趙奢則一戰成名,但是長平之戰發生在閼與之戰的十年後,此時趙奢已經去世了。
2、樂毅
樂毅是樂羊的後裔,樂羊是戰國初期魏國的將領,曾率領魏軍滅亡中山戰,一戰成名,樂毅最初也在趙國做官,當時發生了趙武靈王被困沙丘活活餓死一事,樂毅就離開趙國來到魏國,也受不到重用,後來又到了燕國。
當時的燕國是燕昭王統治,是燕國歷史上最英明的國君,燕昭王禮賢下士,到處招攬人才,以圖強燕國,山東的齊國強盛,其國君齊湣王四處徵戰,得罪了其他諸侯國,結果發生了五國伐齊,五國聯軍的統帥就是樂毅,樂毅用了幾年時間攻下了齊國幾十座城池,只有三座城池沒有攻下來。
後來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他猜忌樂毅,派騎劫接替樂毅指揮燕軍攻打齊國,結果騎劫被田單打敗,燕軍也因此失敗,而樂毅不敢回燕國,直接跑到他的家鄉投靠了趙國,被趙國封為望諸君。
樂毅投靠趙國的時間大概是公元前279年,此時趙國國君還是趙惠文王,離長平之戰還有19年,樂毅在投靠趙國之後,幾乎沒有作為,應該是沒有得到趙國的重用,他原本就是趙國人,當燕國大將卻不受信任,到趙國也可能不受信任,樂毅後來死在趙國,他的去世年份不詳,以他一生的活動軌跡來看,他很可能在長平之戰發生前就已經去世了。
3、龐煖
龐煖的身世比較神性,他是趙武靈王時期的將領,曾與趙武靈王談論後事,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在沙丘行宮被活活餓死,跟隨趙武靈王的那一批人大多離開或者隱居,龐煖就是其中之一。
自此之後的四五年之中,沒有龐煖的消息,也可能是他沒有受到趙國重用,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去世,趙悼襄王即位,趙王想用樂乘來接替廉頗帶兵,但是廉頗卻不理智地率軍攻擊樂乘,樂乘也失蹤,趙國一下子損失兩員大將。
於是就有人想到了80多歲的龐煖,因此龐煖被任命為趙國大將,當時正值並國大舉攻打趙國,趙國在長平之戰後損失了40多萬主力軍隊,實力大減,被燕國認為可以欺負,燕趙一戰,燕國大敗,龐煖俘殺燕國大將劇辛,斬殺2萬燕軍。
隨後趙國聯合韓國、魏國、楚國、衛國一起攻打秦國,這就是公元前241的五國伐秦,但被呂不韋領導的秦軍挫敗,之後龐煖下落不明。
長平之戰時期,龐煖應該是活著的,雖然他是趙武靈王時期的將領,算是四朝元老了,但由於長期不受重用,龐煖在趙國也沒啥知名度,更沒有實戰戰績,並且年齡還很大,相比於趙括來說,龐煖並沒有特別的優勢,趙括好歹是趙奢的兒子,龐煖沒有這樣的身世。
4、田單
田單是齊國人,是齊國復國的大功臣,燕國大將樂毅幾乎就要滅亡齊國,只有2座城池沒有被攻破,而其中一座就是田單鎮守的即墨城,田單用火牛陣大破騎劫,並且擊敗了各路燕軍,成功復國,並迎立齊襄王即位。
根據史書的記載,田單後來成為趙國丞相,趙國用三個大城池加上一些小村城鎮共五十七個送給齊國換來田單,趙國這是下了血本,田單成為趙相後,為趙國攻下燕國三座小城,趙國封田單為都平君。
田單擔任趙相的時間是在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65年田單還率軍攻打過燕國與韓國,此時離長平之戰爆發相當近,趙孝成王為何不用田單代替廉頗而用趙括呢?
最根本的原因是趙孝成王不相信田單,也不敢重用田單,田單是齊國王族的遠親,齊趙兩國經常發生戰爭,把舉國之兵交給一個齊國人,趙孝成王沒有這個魄力,也不可能信任他,況且田單是趙國用城池換來的,這種政治交易產生的將領,不可能有忠誠度的。
5、李牧
李牧是趙國最有名的將領,也是能力最強的,李牧最早是鎮守邊境的將領,長期駐守代地雁門郡,以防備匈奴,李牧一生的活動時間大概是從公元前245年到公元前229年,長平之戰是在公元前260年爆發,那個時候的李牧要麼沒有威信,要麼還非常年輕,畢竟這中間隔了15年時間。
長平之戰時,李牧遠在邊關,還不甚出名,或者還相當年輕,也進不了趙孝成王的法眼,從趙孝成王的地位來看,他能夠選擇的將領並不多,除了廉頗之外,就只有趙括、田單、龐煖三人可以選擇,這三人中,能夠貫徹趙孝成王的戰略意圖只有趙括了。
因為趙括初出茅廬,急需一場勝利來證明自己,他是趙孝成王提拔的,顯然會貫徹趙孝成王的戰略意圖,而田單、龐煖都是有獨立思想的老將,很可能並不接受趙孝成王急於決戰的戰略意圖,綜合比較之下,趙孝成王只有選擇趙括了,趙國無將可用。
二、趙國急於決戰
促使趙孝成王拜趙括為統帥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趙國急於決戰,趙國為什麼急於決戰?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趙國耗不起,戰爭拼的是資源與國力,長平之戰持續一年時間,幾十萬軍隊都在前線作戰,而且還是青壯年,國內的糧食耕種及農業生產都沒有青壯年,嚴重影響趙國的糧食供應。
《史記 白起王翦列傳》: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趙王數以為讓。
《史記 白起王翦列傳》:趙王既怒廉頗軍多失亡,軍數敗,又反堅壁不敢戰,而又聞秦反間之言,因使趙括代廉頗將以擊秦。
從史書的記載來看,趙孝成王數次派人責備廉頗,他對廉頗的戰略非常不滿,一是生氣廉頗的指揮導致趙軍傷亡很多,二是生氣廉頗堅守營壘又不出戰,前線的消耗對於趙國來說是一個天文數字,趙國耗不起,相比於秦國來說,趙國國力遠不如秦國,即使像廉頗這樣堅守,趙國依然耗不起,到時候沒有糧食和資源,趙國一樣會崩潰。
趙孝成王急於決戰,而廉頗的戰略是堅守不戰,很有可能廉頗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為由拒絕趙王的命令,作為一國之君,趙孝成王怨恨自己的命令不能在軍隊中實施,所以換掉不聽話的廉頗,把聽話的趙括換上,也實屬合情合理,這決不是秦國的反間計導致,反間計只是個巧合罷了。
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來回答,第一個是為什麼不派其他人出戰,樂毅、田單、李牧、廉頗確實每一個都是戰國時期的名將,這個班底夠其他諸侯羨慕的了。
先說樂毅,樂毅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攻下了齊國七十多座城,差一點就讓齊國亡國了,這份能力是可以和白起一爭長短的。但是趙王不會讓樂毅去,原因有三,第一個原因是樂毅的身體不允許,當時樂毅的年紀已經很大了,且正在患重病,根本就沒有辦法帶兵上前線;第二個原因是樂毅還沒有得到趙王的信任,到了趙國不過是為了避禍,且樂毅的兒子還在燕國任職,因此趙王不會放心將軍隊交到他手上;第三個原因是樂毅自己壓根就沒打算淌這趟渾水,他和白起對戰可能會毀了自己一世的英明。
再說田單,田單看一己之力讓齊國復國,靠火牛陣打敗燕軍不假,但是他的對手不是樂毅,因為當時燕王中了田單的反間計,樂毅已經逃到趙國去了。因此田單才能獲勝,如果樂毅還在,田單基本沒有翻盤的機會。田單擅長出奇謀,缺少真正的大規模集團軍作戰的經驗,況且他也是從齊國逃到趙國避難的,做為一個外人,趙王也不會信任他。收留他的原因和收留樂毅是一樣的,主要目的就是找個高參同時為了震懾諸侯。
第三個人廉頗,廉頗和秦軍交戰勝少負多,讓趙軍失去了銳氣,如果繼續讓廉頗為將的話,秦軍固然無法找到擊敗趙軍的好辦法,但趙國的國力已經耗不起了,堅守不戰的策略無法讓趙國獲得勝利,最後還是必敗無疑,只有進攻才有可能有一線生機,因此趙王決定棄用廉頗。
第四個人李牧,倒不是因為李牧的能力不行,因為李牧當時一直在北方抵禦匈奴,根本就沒有辦法調到前線作戰,秦國能滅趙,匈奴也可以;第二個原因是李牧就算回來也會和廉頗一樣採取堅守不出的策略,因為那是從軍事實際情況出發做出的最好的對策;第三個原因是趙王不信任李牧,就像他不信任廉頗一樣,後來中了反間計殺害李牧就說明趙王從內心裡對李牧十分忌憚並不信任。
派趙括出戰主要原因有四點。第一個原因是趙括主張主動出擊,反對堅守不出等待時機,他有擊敗秦軍的強大決心;第二個原因是趙括領會了趙王的意圖,就是趙國耗不起了,堅守不戰就是死路一條,只有主動出擊才可能有一線生機;第三個原因趙括並不是紙上談兵,要知道他的父親趙奢經常在戰鬥時把他帶在身邊,很多勝利就是得益於趙括的奇謀,因此趙括不缺少經驗;第四個原因是趙王對趙括絕對信任,這是其他人不能比的,原因就是趙括是平原君趙勝極力推薦的,而平原君是擁立趙孝成王繼位的最大助力。
下面說一下為什麼趙括選擇主動出擊,是不是真的如世人所說因為他紙上談兵不懂實際的兵法呢?我看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堅守不戰就是死路一條,因為趙國耗不起了,打消耗戰趙國必敗,秦國強的不是一個兩個白起,強的是商鞅變法之後的強大國力,和誰打都耗得起,補的上,恢復的快,直接點就是國力強,生產關係先進,生產力強。
二、趙王讓他為將就是要主動出擊扭轉局面,趙括是清楚領導的意圖的,他不執行的話只能比廉頗更慘,不是你免去職務的問題,是人頭落地的問題。
三、趙括沒有發現對方換帥,因為最開始秦軍的統帥不是白起,後來趙括發現是白起後就立刻改變了戰術,採取了刺殺的行動,就是現在常說的斬首行動,就差一點就成功了。
四、年輕人都有夢想有追求,父親趙奢可以說天下無敵,一生都沒有戰敗過一次,做為他的兒子也絕對不能允許失敗和怯懦。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沒有那麼多如果
首先說明趙國在長平之戰期間並沒有這麼多可用之人。比如晚年歸隱趙國的樂毅,他寫下了著名的《報燕惠王書》駁斥燕惠王的無端指責,同時追思燕國先王。言下之意只有燕昭王的知遇之恩才能讓他捨身忘死,其他人是請不動他的。
再比如挽齊國於危亡的田單,趙國用53城換他伐燕,卻只得來燕國3座小城。姑且不說他能不能指揮得動趙國彪悍的騎兵部隊,面對「人屠」白起他未必是對手。
再說戰國四名將之一的李牧,長平之戰時他只是個中下層軍官,尚未成長起來也無甚名氣。任何人也不可能貿然用一個基層軍官做統帥。
而廉頗就更不用解釋了,之前一直都是他指揮趙軍,如果趙國高層信任他也就不會臨陣換帥了。
所以,大局勢如此,算是給了趙括「萬古留名」的機會。
二、為什麼用趙括
趙括之所以能夠替換廉頗,這是一個不得不細說的問題。
首先,趙括是趙奢的兒子,也正是趙老將軍對兒子的評語創造了「紙上談兵」這個成語。趙奢是當時唯一打敗過秦軍的趙將,所以年輕的趙孝成王懷有「老子英雄兒好漢」的思想派趙括前去救急。
其次,三年的對決拖垮了趙國經濟,迫使防守的廉頗被換。很多人存在誤解,認為秦軍的給養來自鹹陽,所以用國力雄厚來作為理由。其實當時秦軍的給養來自南陽,這片原屬於魏國的河東之地早就被秦國控制,成為了上黨戰場的補給基地,這些糧草可以通過水路運輸到前線,即使這樣秦國也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而邯鄲雖然離前線不遠,卻隔著太行山,運輸艱難程度遠超秦國。這樣的艱難處境造成趙軍幾次糧食危機,以至於廉頗被迫將糧草擺在一個山坡上,一者穩定軍心,二者迷惑秦軍,薄薄一層糧袋下面全是石土,這個山坡被人起名為「大糧山」。長平之戰僵持到後期,趙國已經向齊國借糧,這說明趙國已經到了山窮水盡必須速戰速決的地步了。
最後看看廉頗對換將的態度。廉頗脾氣並不好,在攻打魏國的時候趙國派樂乘陣前換帥,廉頗竟然率軍攻打樂乘,之後跑到了魏國躲災。再加上之前的「將相和」可見廉頗的性情。
而趙括前來接替廉頗的時候,雙方在前線的一個村莊悄悄完成了交接,為了怕引起軍中騷亂,廉頗把他平時騎的一匹大白馬留在村裡製造一種他未走的假象,自己則騎了另外一匹連夜回到趙國,那個村子因此得名「白馬村」。能讓廉頗這麼急切離開戰場的理由只能是長平堅持不下去了,我們有理由推測,如果趙王不換將失敗的會是廉頗,趙括只不過是個籍籍無名的貴家公子而已。
三、趙括為何主動攻擊
換了班的趙括一到前線發現廉頗的堅守戰術是完全正確的,可是趙王以斷糧為要挾催促趙括速戰速決。其實趙括完全可以像廉頗一般堅守將趙國耗空為止,可是他不行,因為他姓趙。
此「趙」就是彼「趙」,趙括家與趙王家是一脈相傳,如果趙國亡了廉頗可以跑到別國繼續當將,可趙家就徹底沒了。
幾經斟酌之後,趙括致信秦軍要求在長平決戰。因為長平是上黨地區最大的開闊地,滿足大規模決戰需求,雙方從攻防戰轉變成為野外遭遇戰。在長達45天的對決中,趙軍中從缺糧變成吃人的境地,全軍竟然無人投降或逃跑,可見當時趙括的統帥力。
秦軍在援兵到達之後發動攻擊,第一波竟然就射死了趙括,身邊副將毫不猶豫穿上趙括的盔甲繼續指揮戰鬥。但他的指揮能力欠佳,造成趙軍首尾不能相顧,被秦軍逐個擊破。
戰後白起曾到處尋找趙括屍體未果,於是將其衣冠厚葬,並取趙括佩劍自用。事後他對秦王說趙軍腹中飢餓卻鬥志不懈,這是趙括的本領。我軍勝利但精銳盡失,不值得稱讚。
長平之戰後,秦軍也是元氣大傷,用了將近20年的時間才恢復了元氣。期間五國聯軍曾經打到了鹹陽附近的藍田地區才止兵,差一點就滅掉了秦國。
正所謂「否極泰來」,趙括去長平之前曾經到邊關作戰,發現了一個叫李牧的二十多歲校尉,並斷言「此子當為趙國梁柱。」沒想到一語成真,算是為趙國留下了希望。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李金鍚
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拼上全部國力展開的對決豪賭,同時也對戰國七雄的滅國兼併態勢產生著決定性的影響力。
從長平之戰催生的成語「紙上談兵」來看,對於這場使趙國掏空了身子的戰爭,歷來的觀點是趙軍主帥、少壯派將領趙括的莽撞出擊,才鑽了秦國戰神白起的口袋陣,以至於40餘萬趙軍被坑殺殆盡。
本來,在趙括之前廉頗統帥的趙軍,已經在長平一線構築起牢固的壁壘防禦體系。戰局證明,廉頗的戰法雖未能擊敗秦軍,卻也維持住了拉鋸的態勢,以至於無可奈何的秦國用起了反間計,在趙國都城邯鄲到處散播秦軍懼怕趙括、輕視廉頗的流言。
秦國的舉動,表明了秦軍急於決戰心理。然而趙國臨陣換將,撤換防禦型的廉頗,改派進攻型的趙括,也並非完全在於秦國的輿論戰。
逼得趙國不得不傾向於決戰的原因,其實很簡單——趙國沒糧了!
趙國地處今日山西一帶,農耕並非趙人擅長。這方面秦國可就太有優勢了,坐擁關中和蜀地兩大平原糧倉的秦國,幾乎從來都不用為糧食發愁。
秦國自商鞅變法開始,採取鼓勵耕戰的國策,政府以法律的形式將土地授予自耕農,生產方式的改變極大得激發了秦國老百姓的積極性,耕種和戰爭成為了當時秦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拿糧食、人頭換土地和爵位是秦人最普遍的價值觀。
趙國雖然也在趙武靈王的主導下,通過實行「胡服騎射」改革,國力得到了極大的振興,可胡服騎射只是側重於軍事力量層面的提升,缺乏類似商鞅變法鼓勵農耕的經濟模式調整,綜合國力對比自然難以相提並論。
因而,長平之戰拖延的時間一長,趙國立馬就成了最先熬不住的一方,軍糧器械的供應成為了壓在趙國君臣身上的巨大包袱。
要說這長平之戰的起因,論起理來也是趙國不地道。秦國大軍辛辛苦苦浴血奮戰把上黨從韓國手裡剝離開來,只等著把這塊大肥肉吞進肚子裡,沒成想上黨民眾自願歸附趙國,讓趙國白白得了這麼個大便宜。秦國氣不過,才有了接下來的長平之戰。
本來嘛,趙國白拿上黨也沒什麼,戰國本來就是大爭之世,戰爭的目的說白了就是要兼併別國的土地、掠奪別國的人口,只要實力足夠、槍桿子夠硬,該吃吃、該拿拿也沒什麼關係。
商鞅變法後的秦國的確是很厲害,但胡服騎射後的趙國也不是吃素的啊!況且長平之戰不久前的閼與之戰,也是秦趙兩軍對決,趙國竟然打贏了!因而趙國絕對有底氣從秦國的虎口裡奪食。
然而,閼與之戰的勝利,也在潛意識中誤導了趙國上下對於長平之戰的認識。
閼與地形狹窄,不利於大兵團展開陣型大規模對決,因此作戰模式呈現「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情形,很快就決出了勝負。長平之戰則不同,秦趙兩國幾乎傾盡了全部的力量,形成了打陣地戰、拼消耗的長期對峙局面。
趙國在這方面,暴露出了戰前對長平之戰的估計不足。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長平之戰也並非單純的秦趙兩軍廝殺。
趙國沒有立足於國內農耕經濟的短板,在戰前展開對周邊國家的積極外交,獲取政治、軍事方面的聲援,哪怕是獲得一些糧食方面的供應也好。可見,趙國君臣並未預估到長平之戰的嚴重性。
等到戰役進入到白熱化的膠著狀態,趙國才想起來向齊國借糧。齊國呢,則記恨著前些年趙國參與五國伐齊的仇,不肯借糧給趙國。
國內儲糧消耗殆盡,他國又不肯借糧,趙國無奈之下只得尋求決戰,解開綜合國力消耗殆盡的死局。
廉頗那套築壘固守對峙的辦法,此時在趙國君臣看來顯得十分不合時宜。而青年將領趙括的進攻主張,則符合趙國當下急於決戰的普遍心理。
趙括的軍事理論素養,幾乎是所有人公認優秀的。至於因長平之戰失敗落下的罵名,則應該客觀得區別看待。
與趙括對陣的是秦國戰神白起,換成是別的名將趙軍也不一定能夠扭轉戰局。何況此戰過後,秦軍也是折損過半,不得已休養生息的很多年才緩過勁來重啟攻滅六國的統一之路。更為難得的是,趙括本人是在激烈的突圍戰鬥時,死於秦軍的強弓硬弩之下,他盡到了一個軍事將領應有的本分。
綜合看來,趙國在長平之戰的慘敗,除了戰場上採取冒險的進攻決戰外,根本因素在於趙國缺乏類似秦國獎勵農耕的經濟激勵體系,綜合國力層面難以支撐與秦國的長期對耗。
我也來說兩句吧。
長平之戰,趙國以趙括換廉頗,是有其偶然因素,但也有必然因素。
先簡單說幾句背景吧,這是當時的歷史環境,大致說說這個之後,我們也可以從這個角度看下趙國在長平之戰中為啥必然失敗了。
這是長平之戰時,戰國的形勢圖。
可以看到,戰前,秦與韓魏趙三家以及楚國接壤,然而楚為大國。就只能時不時的先揍幾回小國了。
不得不說啊,韓國,不管是什麼地方的韓國都是奇葩啊!
秦國攻打韓國,想出來以上黨郡獻給趙國引起秦趙之戰保全自己的是韓國;
後十幾年,突發奇想,派鄭國去秦國咔咔挖鄭國渠以達到消耗秦國保全自己的還是韓國……
秦國攻打韓國的野王,斷絕了上黨地區與韓國本土的聯繫,所以上黨守馮亭就以上黨獻與趙國,嫁禍趙國,解除韓國暫時有可能的滅國危機。
而且趙國在接受上黨時已經考慮到可能面臨的危險,同時覺得有可能白起會作為秦軍主帥,所以平原君也建議趙王用廉頗為將,並且說廉頗野戰打不過白起,但是防守肯定是沒問題的。所以趙王才撿了這個便宜,也以廉頗為主將前出至長平。
但是趙軍出至長平,有一個大問題,就是地形的問題。
趙國與上黨隔著太行山,上圖是有名的太行八陘示意圖。
這個圖不太清楚,但是是網上搜到最好的地形圖,謝謝這個圖的作者。在這裡就可以看到,從邯鄲到上黨,只能選擇走滏口陘、白陘和羊腸徑。而白陘就算是現存的古道,也是寬僅2米。供給45萬趙軍每日軍需,實屬不易。
背景說完,現在就該聊聊用人的問題了。
比如樂毅、田單倆人是對頭,但是結局都跑到了趙國呆著,但是倆人待遇是不一樣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先說 田單,
確實《戰國策》說田單到趙國後,一段時間被拜為趙相,這可不是長平之戰前不久的事兒哦,因為田單和趙括的父親趙奢還有對國家常備兵力的討論呢,長平之戰是,趙奢可是已經死了。
當時田單和趙奢在討論時就說一個國家不應該超過三萬的軍隊,而趙奢卻說應該有幾十萬軍隊,並且不客氣的說「君非徒不達於兵也,又不明其時勢。「
說田單想的有些脫離時代了。在戰國末期這麼險惡的時候,尤其是面對強秦,肯定沒戲啊。
所以田單以保有兩城而收復齊地,其實不過是燕國以騎劫代替樂毅為將後,才可能達成的。雖然和長平之戰相比都是換將,但燕國軍隊和秦國軍隊簡直不是一個檔次這是大家都知道的。
另外《史記·田單列傳》的結尾是」襄王封田單,號曰安平君。「 就完了。這也說明司馬遷認為田單的事跡也就到這裡了,在趙國的事跡完全沒有列出來。
所以這也說明了田單即使曾為趙相,但是趙國也不可能用他去指揮45萬大軍
(誰有這個小人書啊?)
再說樂毅,
樂毅確實受迫害之後就跑到了趙國,但是基本上沒幹啥事情,燕王不管是忌憚還是後悔,也有召回樂毅的想法並給樂毅寄書說明,樂毅的回覆中說的是」今我仍義先王之恩,雖身託外國,而心亦不敢出也。「所以他也是在燕趙兩個國家都是作為客卿的,屬於半退休狀態,那就沒法用他為將了。
並且」自邯鄲圍解五年,而燕用慄腹之謀,曰「趙壯者盡於長平,其孤未壯」,舉兵擊趙。「燕趙之間本來就容易互相攻伐,樂毅這個在雙方關係都還可以的人,怎麼可能為趙將並且是統帥趙國全部主力呢?
李牧呢,確實後世對李牧的評價是非常高的,但是有幾點我覺得需要注意一下,一個是我們判定一個人當時的地位是否重要,其實《史記》也是一個標準,就是看這個人有沒有個列傳,而李牧,只是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之中的人,其重要程度可見一斑。李牧也只是在廉頗攻樂乘,跑到魏國之後,趙國才啟用趙牧為將進攻燕國,以及之後才作為大將軍抵禦秦國的。雖然有所勝績,但是其實也只是略微延緩了秦滅趙。而長平之戰時,他只不過是」趙邊地之良將「而已。
而廉頗與趙括的選擇,我覺得也有趙王想複製趙奢 」閼與之戰「勝利的結果。
秦伐韓,軍於閼與。王召廉頗而問曰:「可救不?」對曰:「道遠險狹,難救。」又召樂乘而問焉,樂乘對如廉頗言。又召問趙奢,奢對曰:「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王乃令趙奢將,救之。
在這場戰役前,趙奢說的就是 兩軍相逢勇者勝 的典故。閼與之戰中就是趙軍先堅壁不出,而後縱兵而出,戰勝秦軍了。所以從這個角度說,雖然趙括沒當過大將。但是趙王在秦國離間計之下,覺得趙括紙上談兵聊的也不錯,複製他 爸比 的戰役總可以吧。另外確實以趙國的國力,再堅守下去,維持四十五萬大軍的補給也不容易。耗下去的話,弄不好也被耗死了。而且時間一長,一旦糧道被隔絕,趙軍必亡。這種情況下必須換上能出擊的統帥。
當然結果也是秦國立刻暗中換上武安君白起為將,發全國十五歲以上男人為軍,以25000人為奇兵,遮蔽趙軍後援糧道。展開了世界上最早的合圍戰,這比漢尼拔的小兒科要早好多年,規模也大很多。不過確實不值得驕傲,因為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這是內戰。
就到這裡吧。吃飯去了~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樂毅田單這兩個對頭後來都跑到趙國,但是趙國根本不敢用他們。田單是外國人不說,趙國為了得到田單,大大小小送了齊國五十七座城池,而田單到了趙國僅僅為趙國攻下燕國三座小城,不得不讓趙王懷疑他的實力,他雖然用火牛陣助齊國復國,但是當時樂毅已經溜了,棋無對手,田單的實力就不得不讓人懷疑了。
至於樂毅,首先當時他身體已經出現問題了,無法支撐他領兵作戰,其次樂毅到趙國後和燕國依舊眉來眼去,心不純,趙王自然不敢把如此重要的戰爭交給他。
李牧很強,但是那是以後的事,長平之戰時他還是個在趙國北方和遊牧部族打遊擊的小軍官,不配指揮這場仗。
所以當時長平之戰也就只有廉頗和趙括二人可用。
那麼為什麼趙王放著老成持重的廉頗不用,卻要用紙上談兵的趙括呢?
反間計是原因之一,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趙國拖不下去了,如果按照廉頗的打法繼續下去,撐不下去的一定是趙國。
趙國擁有非常繁榮的畜牧業、手工業、商業,但是農業水平實在不行。趙國的大部分國土不是山地就是草原,能種地的河北、河南、山東部分又和魏、齊、燕三國接壤,大小戰爭連綿不斷,以趙國的農業水平是扛不住40多萬趙軍和秦軍一直對峙的。
在秦國還沒用反間計的時候趙王就多次派人責令廉頗主動出擊,但是廉頗紋絲不動,此時趙王就已經有換掉廉頗的念頭,正好秦國支了一招反間計,趙王不論信不信都要藉此換了廉頗。
而且守仁君認為趙王根本就沒信秦國的反間計,因為儘管廉頗被換了,但是他還是趙國主帥,而且在長平之戰過後不久還率兵大敗燕國,包圍燕都三個月。
然後就到了趙括吹牛逼時間了,趙王問他能行嗎?他說白起來了我不行,但是王齕沒問題。而且他是要準備主動進攻的,正好應了趙王的心思,於是趙王不顧藺相如和趙括老媽的反對就讓趙括上陣了。
趙括能不能打過王齕真不知道,但是他肯定打不過白起,因為秦國為了確保勝利也偷摸換帥了,白起悄悄成了秦軍主帥,而且還嚴禁走漏消息。毫不知情的趙括意氣風發的帶著四十萬趙軍走向了地獄。
戰國時期有四大名將,分別是趙國的廉頗和李牧,秦國的白起和王翦。
長平之戰的時候,四大名將之中,參與戰爭的有趙國的廉頗和秦國的白起。廉頗打仗的時候,對陣的秦國的將領,並不是白起。
也就是說長平之戰,並不是四大名將之間的對決。
當初對於趙國來說,若是選人去打長平之戰,首選肯定從四大名將裡來選了。那時候廉頗就被選了去打長平之戰。
之所以沒有選李牧,是因為李牧駐守在趙國的西北,他在抵禦北方的強大的匈奴呢。
當然了趙國選了廉頗去打長平之戰,也是最明智的。
廉頗在長平這個地方,和秦軍對峙了三年的時間,雖說在這期間廉頗都是以防守為主,但是,廉頗在這裡並沒有失去寸土寸城。
秦國想把長平給拿下來,但是,面臨著廉頗紋絲不動的防守,結果是絲毫沒有進展。
可以說這種持久戰,對於任何一方來說,都是不利的。畢竟他們兩國的國力消耗了,對於當時的其它國家來說,絕對是一件好事。
秦國肯定不想到了,當然了趙國也不想打,但是,趙國是被逼迫的,秦國不撤,趙國也不能撤。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秦國使用了反間計,看看能不能把龜縮在城池裡的廉頗給換掉。一旦換掉廉頗,拿下長平來就不成問題了。
所以,他們就散布謠言,說趙國人沒種,不敢出城和秦國一戰,廉頗更是縮頭烏龜。天天躲在城池裡不敢出來.......。
他們不怕廉頗,廉頗一出來肯定就會打敗仗,他們怕的是趙括,若是趙括將軍來的話,不出幾日,秦國肯定就會兵敗退走。
軍營裡充斥著各種對於廉頗的詆毀。
同時秦國也花費了大量的金銀,來買通趙國的文官,讓他們做趙王的工作,主要的目的就是讓趙王把廉頗給換掉。
趙王也是個昏庸的主,他覺得廉頗太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了。
所以,他有了把廉頗換掉的想法。這說明秦國的反間計奏效了。
那麼若是把廉頗給換掉,到底用誰去換廉頗呢?
首先李牧肯定不行,因為李牧要防禦匈奴,樂毅和田單更不行,因為他們是降將,樂毅來自燕國,田單來自齊國,趙王怎麼可能把四十萬大軍交給他們呢?
所以,這時候趙王只能用自己最信得過的人了,這時候也只有趙括是最佳人選。
趙王選趙括當然不是意氣用事了,因為趙括自幼熟讀兵書,就連他的父親,趙國最有名的將領趙奢,在談論兵法的時候,都說不過他。
因為趙括經常在趙王面前談論兵法,再加上他父親是名將,趙王以為趙括肯定能擔任大將軍之職,順利擊退秦軍的。
所以趙王就命令趙括換取了廉頗。
可惜的是,趙括剛一上任。秦國就換上了著名的將領白起,白起上陣之後,沒有聲張,也就是說,那時候趙國的全體士兵,根本不知道和他們對戰的主將是有屠夫之稱的白起。
白起先是截斷了趙國的軍糧,然後又把趙括的四十萬大軍給截成了兩段,使趙國的士兵,收尾不能相互用。
最後趙國斷糧幾十天,趙括在突圍的時候戰死。
趙國全體官兵在趙括戰死之後,投降了白起,白起就把四十萬趙軍,全部給坑殺了。
趙王近臣郭開被秦所收買,說廉頗已老,秦國不怕廉頗就怕趙括。若趙括為將,秦國必不戰自退。趙王聽信了郭開的蠱惑之言,命趙括替換廉頗為將。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改變了廉頗堅壁固守的部署,盲目主動出擊,鑽進白起的口袋,趙括被亂箭射死,四十萬大軍被坑殺。奸賊郭開帶著秦國獎賞的幾大車金銀財寶從趙國投奔秦國,史載路上被盜賊所殺,實事上可能是被秦軍扮盜賊所害,並被秦國搶奪回那些金銀財寶。
長平之戰在中國戰爭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一戰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最為堅實的基礎。
當時的戰國七雄,只剩下一個趙國還能抵抗住秦國,這也是為何長平之戰一爆發,秦國傾全國之力也要耗下去的原因。這也有了長平之戰結局後,白起坑殺四十萬降卒的原因所在。留著,始終是禍患,等趙國恢復再打可能就犧牲更大了。
樂毅、田單、李牧、廉頗這些名將,趙王為何不派?
樂毅
做出的最大貢獻為幫組燕國幾乎滅亡齊國,後來被燕王猜忌,所以就逃亡到趙國,趙國封樂毅更大意義上也只是為了威懾燕國和齊國,白話就是樂毅到趙國是去養老的,考慮樂毅投奔趙國負氣行事的性格、加上他的兒子被封為燕國的君,就怕樂毅三心二意,打著打著就不打了,肯定不敢把重任委託給樂毅,讓他去負責長平之戰。
田單
他的貢獻剛好和樂毅對上,樂毅滅齊,他收復齊國,不過還來也是被齊王猜忌,不得不逃亡到趙國,趙王一看田單也是個大名人啊,趕緊給塊地讓他在趙國養老。在趙王眼裡,田單能夠復國完全是運氣好,沒啥軍事才能,關乎趙國命運的大決戰,不可能派一個外來的不懂軍事的人去打的。
李牧
不派李牧出戰大概是因為李牧被定位在戍邊的守將,拿來堅守邊疆用的,是地方上的將軍,並不是在朝的大元帥,還沒到廉頗這個級別,秦趙之間的大決戰,這麼可能會讓一個邊將來打呢。
廉頗
至於廉頗,長平之戰之所以能夠拖那麼久完全要歸功於廉頗,他主張嚴防死守。他的長平打造的三條防線,堅壁清野,與秦軍僵持,在廉頗被替換掉之前,趙國本有希望贏下這場戰爭的,但是趙王還是選擇派趙括替換掉了廉頗。
為何選擇趙括?又為何非戰不可?
1. 趙括確有才能的
他和他爹(趙國最出名的大將軍)趙奢談論兵法,他爹都說不過他,但是戰爭是實打實打出來的,並不是說出來的,最終的失敗讓趙括有了紙上談兵的笑話;
2. 秦國的離間計
秦國的丞相範雎給趙國權貴送珠寶,讓他們在耳邊說秦軍不怕廉頗就怕趙括,讓趙王產生了替換廉頗的想法;
3. 趙國需要決戰
三年的鏖戰讓趙國已經沒有國力去支撐廉頗的嚴防死守了,這個時候趙王繼續一場與秦國之戰的決戰,必須替換掉廉頗才行。
換掉廉頗,秦國把主將換成了白起,長平大屠殺開始上演。趙王怕是沒有認清形勢,以為這場戰爭哪怕是輸了也只是割讓一些土地,但是白起,亦或是秦王想要的是滅亡六國,統一天下,這一戰必須滅亡趙國儘可能多的有生力量。趙王和秦王之間格局的不同,讓趙王對最終的結果無法預判,當得知秦軍坑殺趙軍四十萬降卒的時候,趙王怕是悔之晚矣。
長平之戰發生在持續了250多年的戰國後期,這是一場關乎趙國和秦國國運的戰略級別的大決戰。
在這個關鍵時刻,趙國使用趙括做主將,而沒有使用另外三個資歷更老的名將。
並且,在大會戰後期,趙括選擇了冒險出擊。
這兩件事原因好多,每個人都有個人的一些看法。
下面,本人就談談本人的淺顯理解,希望能拋磚引玉。
為什麼派趙括為主將。
趙括出身於將門之家,將門虎子這個說法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好多典型案例。
他的父親叫趙奢,是六國公認的八個名將之一。
可惜的是,在長平之戰發生之前,趙奢已經去世。
因此,趙括自幼就熟讀兵法,還能得到父親手把手的指導。
個人認為,趙括絕對不是紙上談兵那種人。
不然的話,趙孝成王根本就不會考慮,將四十萬大軍,交給這樣一個看似沒什麼閱歷、帶兵打仗能力也需要考驗的年輕人。
為什麼不用廉頗。
實際上,長平之戰前期,趙軍的指揮人其實就是廉頗。
廉頗老成持重,善於防守。
他率軍期間,雖然以防守反擊為主,但秦軍想獲勝很難。
因此,當時的秦王秦昭王就採用了丞相範雎的反間計,派出大量間諜,讓他們攜帶千兩黃金賄賂趙王的一些重臣,並散布秦兵害怕趙括,但不害怕廉頗的言論。
最終,趙王中計,不顧名相藺相如和趙括母親等人的勸解,選擇了棄用廉頗,改用趙括的決定。
為什麼不用李牧。
戰國四大名將,分別是秦國的白起和王翦、趙國的廉頗和李牧。
很明顯,李牧絕對是一位超級名將,並且,不管敵人是誰,他都沒有過敗績!
另外,在率部抵禦北方的匈奴等胡人的燒殺搶掠當中,創造了輝煌。
如,在重創匈奴的最後一次戰鬥當中,創造了步兵打敗騎兵的大兵團戰鬥的成功典型案例。
此戰,李牧率部殺死十多萬匈奴騎兵,讓匈奴人十幾年不敢靠近趙國邊境!
但,因為只有李牧有抗擊匈奴等胡人的能力,趙王不方便讓他千裡迢迢的來長平率軍打仗。
為什麼不用樂毅和田單
和趙括這種根正苗紅的小將相比,樂毅和田單雖然資歷更老,但卻是外援,得不到趙王的充分信任。
因而,樂毅和田單雖然能力更強,但卻沒有帶兵的機會。
趙括領命帶兵後,為什麼選擇主動出擊?
個人認為,原因有兩個。
第一,和廉頗相比,趙括更年輕,冒險精神更強。
第二,趙括上任後,秦昭王啟用了更能打的戰神白起,讓原來的主將王齕擔任副將。
最重要的是,白起率部徹底圍住了40萬趙軍,並斷絕了趙軍的糧道,還派騎兵將趙軍分割成兩部分。
就這樣,斷糧四十六天後,發現部下們為了不被餓死居然人吃人,之前的突圍部隊失敗好多次厚,趙括忍無可忍,決定親自帶精銳部隊希望能闖出一片天。
可惜的是,趙括居然死於秦兵的箭雨之下。
而剩下的二十幾萬趙軍不得不投降,並被集體坑殺!
算上之前被打死的,趙軍一共死亡45萬精銳,從而導致趙國元氣大傷,並一蹶不振!
總結。
趙括其實很有能力,趙王用他,而不用李牧、樂毅、田單,棄用廉頗,有一定的道理。
但,趙括的能力還是遠比不上更厲害的白起,因而在長平之戰後期,趙括不得不選擇決死衝鋒,企圖突出重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