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公知想讓你認為的結果,當你信了以後,它們就會往體制問題上引導你,讓國內人心不穩。首先,西方在當代科學領域積累比我們深厚,這是人家的家底,你急也沒有用,必須一步步來;其次,西方的精英教育一點都不懈怠,它們的學生也是非常刻苦的,不要被電視劇騙了;最後,西方確實有錢,人家就是可以砸錢砸到你心動,收割全球人才,還有「民主自由」神教讓不明就裡的人心嚮往之。再補充一句,中國沒有人才,那每年留在美國不回來的都是為啥,難道美國搞慈善收留了他們?
我曾經在澳洲留學三年,我想我是有資格來談這個問題的。
首先,東亞教育的目的和歐美發達國家教育目的就完全不同的。
歐美發達國家教育更看重對學生人格的塑造,歐美教育本質是「你可以不是一個有用的人,但你必須是一個好人。」
東亞地區教育目的則更看重學生對技能的掌握,本質是「不管你是不是好人,你必須是一個有用的人」。
所謂為什麼歐美有嘲笑「書呆子「傳統?
原因就在於學習技能並不是歐美義務教育的目的,學習做一個符合歐美社會道德的好人才是目的。
比如說美國和澳洲都比較推崇男性尚武和勇敢,所以在美國和澳洲,不管是私立學校還是公立學校(中學階段)在學校明星永遠是橄欖球四分衛,是的,澳洲也是,澳洲人玩的英式橄欖球比美式橄欖球還「血腥」。
沒有團隊合作精神,沒有不懼怕犧牲的勇敢尚武的精神的人是玩不好橄欖球這項運動的。
我曾經澳洲的一個華裔同學,他高中的時候為了融入澳洲本地社區就跑去打橄欖球,雖然付出了手掌骨折的代價,但是因為他敢於玩英式橄欖球,所以他是當時為數不多移民澳洲後能順利融入當地社會的華裔。
和他一樣讀墨爾本精英私立高中的華人學生成績比他更好的有不少,但是沒有一個融入了他們所在高中的,大家都覺得那幾個成績好的華裔就是「書呆子」。
之所以歐美發達國家在義務教育階段重點是塑造學生人格,主要還是因為歐美發達國家經濟發達,即使藍領工作也能衣食無憂,所以他們覺得「好人」比「會好多技能的人」對整個社會和國家更有用。所以歐美國家義務教育階段對於紙面知識要求不高。
我另一個澳洲同學告訴我,他在澳洲上的第一節高中數學課,題目是「如何求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他當時都驚呆了。
不過,歐美國家在義務教育中也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比如有學生在高中階段就對數學/物理/化學感興趣,那麼在完成很簡單的教育任務後,願意繼續鑽研的完全可以選學更深奧的課程。
許多真正在數理化有天賦的學生,很多時候在高中時期就上完了全部大學相關課程了,而且他們上大學以後是可以不用上這門課的。
但是,歐美這種塑造學生人格為主的義務教育也有一個最大的弊病就是容易造成兩頭多,中間少的不健康的啞鈴形狀。
就是有一大群平庸到高中畢業還不如二元一次方程的「笨笨的好人」,同時也有一群真正天賦異稟,在各領域當領軍人物的頂尖天才,但是中間普通工程師、普通程式設計師、普通科學家、普通教師這些中堅階層很少。
不過發達國家解決這個中間層的問題主要是靠移民,用新移民的精英來填充這批中間階層。事實上二戰以後歐美發達國家(包括澳洲)一直在割欠發達國家人力資源韭菜來填充自己中間階層。
對於歐美發達國家來說,理想的社會是一群印度、東南亞、東亞普通科學家、工程師、程式設計師在歐美天才的帶領下不斷的在各個領域開疆拓土。
事實也是如此。
其實這些年日本也逐漸成為老牌發達國家後,它的教育也呈現這種「兩頭多中間少」的現象,原因也是因為日本教育從「塑造有用的人」轉變成「塑造好人」。
大家有興趣可以對比一下日本與韓國。
韓國目前教育還處於「塑造有用的人」階段,所以普遍韓國大學生的素質要比日本大學生高的,但是論真正頂尖精英人數韓國是不如日本的,這從2005年開始諾貝爾獎獲得者數量就能看得出來。
日本能培養出望月新一這樣頂尖數學天才,但是韓國就不行。
至少從二戰後各國教育歷史來看,想培養出真正意義上的頂級天才就是要採取寬鬆的,塑造人格為主的基礎教育方式。
「塑造有用的人」的基礎教育方式,培養出最多的只是平庸的科學家、平庸的工程師、平庸的程式設計師,這是一種「兩頭少中間多」的模式。
魚與熊掌,真的是不能兼得。
我女兒15周歲,在國外生,國外長。
我的侄子22歲,在中國生,中國長。
兩個小朋友都是當地好學校的學霸,兩個小朋友都學鋼琴。
不同的是,我的侄子在國內15歲就考過了鋼琴十級,我女兒學了八年鋼琴,到現在一級也沒考過。
跟弟妹比起來,我這個媽媽看起來是太失敗了。弟妹買最好的鋼琴,帶著我侄子找最好的鋼琴老師,付最貴的學費,考級之前她監督孩子每天彈琴12小時。
我在國外,花300歐元買了個二手鋼琴後來搬家500歐元賣掉。找一個學音樂的臺灣留學生來家裡教女兒,她們倆的關係不是師生,而是親親愛愛的閨蜜。我每天也催女兒彈琴,不想彈也沒關係。
更大的不同是,
侄兒在15歲時,按時完成了媽媽指定的十級任務後,從此再也不碰鋼琴,一下都不碰。
有一年夏天,九個孩子在他們家玩,小朋友們紛紛興致勃勃輪流彈琴,只有侄兒依偎著二樓的欄杆,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看熱鬧的表情,繼續表明他堅決不碰一下鋼琴的態度。
而在國外連一級都沒考過的女兒,因為八年斷斷續續的鋼琴學習,牆裡開花牆外紅。
除了學校裡每年的音樂課老師經常誇她音樂素養好之外,一年來,我意外發現,女兒的聽力驚人。
英文歌曲只要聽上一秒鐘,就知道歌曲名字,哪個歌手唱的。我開玩笑說她是世界小曲庫。以她今天的歌曲儲備,假以時日,做一個職業音樂主持人完全沒有問題。
所以應試教育磨滅的是孩子的熱愛,興趣教育讓孩子擁有可以陪伴隨一生的愛好。
我的女兒在俄羅斯出生,俄羅斯的學校8點上學1點放學沒有作業,一年四季都放假,而且夏天是5.25號到9.1號才開學,小學畢業回國,回國的前學了國內小學二年級的語文,回國前我就給她打預防針,考倒數第一不要緊,第二次就倒數第二,一次次有進步就可以,因為漢語不行,回國開始念六年級,早7點到晚上,然後跟著念初中,每次考試都有進步,學校補課也不參加,老師說她不想學習,問她就是挺好,結果高中考了重點高中還是公費的,從來不用家裡超心,我感覺就是在俄羅斯的小學老師教會你學習方法了,所以她回到國內順利考上重點高中,然後考上自己心儀的大學。
首先得確認一下子這個國外教育到底是哪一個?國外是非洲國家還是歐美國家?
插一句話,對於大多數人心目當中,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一個是中國,另外一個是外國。
如果指的是美國的話,那麼本身美國的精英階層教育就不是懈怠的,而是競爭性非常強,很辛苦的。
那些懈怠的只是部分窮人的孩子。
教育的本質啊,本身就是幫助大家實現競爭力的提升,可以做生產率高的工作。在實現競爭力提升的過程當中,本身就是很辛苦的,不付出就想得到成長的回報,不練習就想實現大腦皮層的發育,本身就是有不勞而獲的潛意識。
作為留學過的說說感想。我是90年代國內某985本科。35歲 又自費英國讀商科碩士。感覺本科啥都沒學啊。一年碩士 特別特別累 但是把整個社會商業運作模式搞明白了。
國外教育特別大學 一點不鬆懈。比我本科嚴格多了。
國外的基礎教育 也鼓勵創造和思辨能力。比如 英國初一年級的作業是 論禁足是否和憲法衝突。反正你說衝突也行 不衝突也行 關鍵是要有完整的邏輯。
而我們中學教育 多半是找正確答案。
創造力就是做沒做過的事情 習慣找正確答案的思維 會遏制創造力。
教育是一國之根本,是培養人才的根本途徑,而人才又是事關立國興邦的大事。教育搞不好,培養不出頂尖的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歐美發達國家基礎教育不如國內,高端人才卻比國內多,那差距到底在哪?
其實就差在這一個地方,那就是高等教育的差距,例如歐美國家有兩種學校,一種是公立學校,這樣的學校實力都參差不齊,教育不出多少的人才;另外一種就是接受精英教育的私立學校,在美國有一種說法,就是留給孩子最好的東西不是財產,而是精英教育,足以證明他們的精英教育體系有多麼的強大。但是這類私立學校雖然實力強大,卻也不是誰都能上的,除了需要財產的支撐,還要有過人的才能。而每個從裡面出來的學生,都會有無限光明的前途。高等教育是我們的短板,我們也在努力鄉國外的精英教育從小學到高中一點都不輕鬆。並不僅僅是進到大學才會努力。
你見到哪一個人從小是松松垮垮的學習,到了以後他會很努力。同樣精英群體和普通的群體是不同的。另外由於美國大學收割了全世界有錢有勢高智力的精英。所以這一部分更加突出。不是懈怠,而是教育思想不同。國外的教育是經過嚴格設計的,不是隨機的任意。這種設計建立在最新的心理學、教育學思想基礎上。而我們很多人是看不懂得,因為我們沒有他們的教育思想。中國與西方的教育差距要用百年來計算,比一般自然科學的差距要大得多。自由的、輕鬆的快樂教育與勤奮的、殘酷的應試教育,哪個更強?為什麼西方的精英會把孩子送進比中國的學校要求還要嚴格、壓力還要大的私立學校就讀?而世界名校的生源也絕大多數來自這些私立學校呢?歐美的公立學校,老師基本只管自己教,學生學不學那是他自己的事。
我們有些教育過於死板僵化。一個人成功最需要的創造力、獨立精神、想像力、質疑能力,我們在基礎教育方面鍛鍊得都不好。因此,我們發現中國的孩子到國外去,在考試方面比較有優勢,尤其在數學方面有比較明顯的優勢。但是,在走向成功的過程中,我們很快就會被基礎還不如我們的西方發達國家的人超越了。我們應該反思,所謂的基礎不應該只是會背書,還包括把知識和能力結合起來。而為什麼中國教育培養不出世界級的 頂尖人才或大師?為什麼中國出不了諾貝爾獎獲得者,出不了世界級的人才和大師,對現代文明的貢獻那麼少,而對古代的文明做出了遠遠超過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重大貢獻,古代科技領先世界,創造了令世界震撼的「四大發明」,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
我個人覺得,這與我們現在的教育有很大關係。我們的基礎教育無疑是很好的,但是我們從小學時候甚至是幼兒園也就是教育和人生的始端就開始的軍人式的教育理念就根深蒂固,老師說的什麼都是對的,說什麼就是什麼,我們的學生缺乏懷疑和否定的精神,缺乏挑戰權威的勇氣,更不要說去創新了,小孩子從上小學起就要求坐得象軍人一樣,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好的只是學習機器,調皮的只能被老師視為異類。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如何在孩子起步的時候不壓抑他們的天性,引導他們將興趣和愛好與學習合理結合,是基礎教育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有很多家長在孩子還該玩的時候就讓他上這樣那樣的補習班,學這樣那樣的東西,讓自己的孩子先行一步,比其他孩子更有競爭力,將來找個好工作。 其實,任何一種教育,都有優點和不足。同樣,不論何種教育,培養出的頂尖人才和極端廢材都只佔少數,大多數是中間的基礎人才。
這完全是想當然。
在任何國家,要想上好的學校,除非你家世驚人非富即貴,不脫成皮都是不大可能的。
發達國家的教育,用「學區房」不動聲色的實現了教育的分層。富人區交稅多,學區條件好,且不說還有大量收費奇高的私立學校供他們選擇,比如美國最好的大學,基本都是私立的,中產階層也要提前好多年替孩子攢學費。這些好的學校,學生競爭激烈,上各種培訓班,參加各種俱樂部,晚上弄作業搞到凌晨的也有的是——誰說只有中國孩子才辛苦?有這些精英學校託底,加上發達國家經濟實力雄厚,無論是社會還是家庭,都可以用大量的資源去培養精英,所以頂尖的人才有很多機會出人頭地。其實國內現在也有這樣的趨勢,很多頭部企業也開始了人才收割——你一定要記住,在這個年代,培養人才是要花很多錢的,尤其是工程技術和基礎研究領域。學校教育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單純比學校教育的鬆緊,是不完整的。
但發達國家的普通學校,確實比較「懈怠」,這導致的後果就是,他們的普通工作崗位的員工,素質比同檔次的中國員工要差一大截。只要有出國經驗的人就能發現,發達國家的精英階層都很厲害,但普通人裡沒見識的反智的極多,這就是基礎教育普通學校放羊的直接後果。你所知道的快樂教育,通常在那些社區學校或窮人區的學校裡存在,他們上學時「快樂」了,成年後不快樂的事就接踵而來。
看問題要看本質,社區學校放羊和精英輩出一點都不矛盾。而且,發達國家由於有「先發」優勢,還可以在全世界收割各領域的優秀人才,就像印度把自己最優秀的商業人才都送美國去了,所以美國大企業裡印度高管奇多,但對印度有多大幫助,只有天知道。
不管在哪裡,學校放羊,長遠來看都是民族的不幸。本來普通人需要更多的更嚴格的訓i練,你讓他們放羊,不是害了他們一輩子嗎?
看這個問題還有另外一個角度。
學校只是給人打基礎,社會才是個大熔爐。競爭越激烈,越有利於培養人才,這恰是商業社會的優勢。比如任正非先生如果不是當年在國企裡做業務的時候被人騙走了巨款,在那個單位裡安安穩穩地呆下去,現在就是一個在公園裡打太極的退休老頭,很難取得今天這樣的地位和成就。這就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搏殺和在安穩的環境裡「成長」,產生的截然不同的結果。
如果有一個好的競爭環境,人才自然會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地「冒」出來。
所以我們觀察人才的培養途徑,一定要多元思維,不能只盯著學校。我們的優秀企業,應該為學校教育做出更多的貢獻,這也會為人才的成長提供另外一種助力。
這是一個片面的認識。國外的教育有鬆懈的一面但也有嚴格的一面。兩極分化十分嚴重。
我們就以美國為例,美國的教育的確有它懶散鬆懈的一面,學生上課不聽老師講課,還嬉笑打鬧,甚至調戲女老師,整個學校簡直就和動物園一樣,沒有任何紀律可言。但這是面向窮人的教育——公立學校,只給窮人一個受教育的機會,至於教學質量美國政府從不做出任何承諾。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的私立學校,學費很高面向的都是中產階級以上的人群,這些學校首先管理嚴格,採取考試錄取的方式才能進入。美國的教育從小學到高中都有精英學校,以史蒂文森高中為代表的最著名的九所高中的大學入學率基本上都在99%,而且大部分學生都能進入常春藤盟校。這些高中的錄取率都不到10%,堪稱全美最難考的高中。每年都能吸引來自全美的數萬初中畢業生投考。
為了考上斯坦福這樣的著名大學,一些精英高中的學生每天只睡4至5個小時,美國睡眠基金會統計青少年每天要睡8到9小時,可見這些精英學校的學生的努力程度。
高等院校我們就以美國的西點軍校為例。國防大學的金一南教授在講座中專門講到了西點軍校的招生情況,下面我援引他的數據:當年報考建檔人數12744人,符合條件且獲得議員推薦人數降至4308人,通過考試的人數進一步降低,只有2058人,最後錄取1192人,錄取率不到10%。再看這些被錄取的青少年的素質,其中76%的人在高中階段學習成績名列前5名,國家或者州級優秀男女206人,班長或者學生會主席200人,學業獲得全國性獎勵的有215人,校刊編輯或者助理編輯有335人,學校體育運動隊的選手1054人,體育運動隊隊長741人。這是什麼素質?文武雙全的素質!
而那些耳熟能詳的常春藤聯盟學校的招生情況在學業要求上和西點軍校不相上下,而且還很注重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每年暑假都有很多美國家長帶著孩子到非洲去搬磚,給黑人建各種設施,把這些經歷都要記錄下來,除了文字的還有照片甚至錄像,不管建好的設施有沒有用,這段經歷就是美國學生投考名校的重要砝碼。
美國的大學向來以寬進嚴出而著名,一般大學每年的畢業人數只佔入學人數的10%,當年入學學生的90%被淘汰。這些畢業生走上社會成不了頂尖人才,作為一般人才還是很過硬的。著名大學不但嚴出而且嚴入,每年能畢業的學生都要經過刻苦學習才能達到這個目標,國內的一些著名大學的學生以交換的方式到美國著名大學學習,感到壓力極大,甚至有北大交換生說在美國著名大學一星期的閱讀量相當於在國內一個學期。
除了教育上精英化的一面之外,美國以高薪在世界範圍內大力網羅人才,所以世界範圍內的頂尖人才都願意為美國服務,造成美國人才規模大、質量高、結構合理,強有力的推動美國的經濟科技迅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