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朱元璋和馬皇后感情如何?馬皇后是個怎樣的人?_朱元璋和馬皇后的感情怎麼樣

奇聞趣史評說說: 朱元璋的皇后馬氏,是鍾離富商家庭,馬氏是典型的大家閨秀。 不幸的是趕上亂世,只能舉家逃亡。馬…

奇聞趣史評說說:

朱元璋的皇后馬氏,是鍾離富商家庭,馬氏是典型的大家閨秀。

不幸的是趕上亂世,只能舉家逃亡。馬氏的父親不忍心女兒跟著他們到處漂泊吃苦,就把女兒託付給好朋友郭子興照顧。

郭子興是一支義軍的首領,手馬氏為義女,基於兄妹交情,郭子興給了馬氏一如既往的大小姐的待遇。

到了及笄之年,郭子興準備為馬氏找一個好夫婿,媒婆把郭家的門檻兒都快踏爛了,馬氏都沒有挑中合適的意中人。

直到遇見還是個小兵的朱元璋,那真的就是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馬氏和朱元璋結婚了,朱元璋得事業也開始了。馬氏對朱元璋的付出,對國家的貢獻,其他人難以望其項背。

如果歷史上的皇后有一個排名,馬皇后就是當之無愧的第一賢后,人人擁戴,威望高卻不謀權,地位高不欺人,智慧無雙,大度善良,為國為家奉獻良多,她的付出幾乎決定了明朝的命運。和朱元璋患難與共,一路相互扶持,是朱元璋唯一當成家人的女子。故事還得從濠州說起。

——

馬秀英對朱元璋情深義重,吃苦耐勞

1360年,朱元璋剛和馬秀英成親不久,姨父郭子興就被孫德崖抓了,朱元璋單槍匹馬闖入孫德崖帥帳談判,成功救出郭子興。可是沒想到剛回來沒兩天,朱元璋就被郭子興關進大牢了。

因為朱元璋的能力太強了,入軍沒多久,就已經在軍中站穩了腳跟,威望不斷提高,這讓郭子興感到了濃重的威脅。

所以,把馬秀英嫁給了朱元璋,既是給義女找個有本事的好夫婿,也是趁機讓馬秀英監視朱元璋。

但是讓郭子興沒想到的是,他看錯了馬秀英,朱元璋的影響力已經遠遠超出了他的預估,早就在他之上了。

孫德崖為了濠州城的控制權,可以毫不猶豫的半路抓他,沒有絲毫顧忌。

可是就這麼強勢的孫德崖,卻因為忌憚朱元璋,冒著寧願和他郭子興最終火拼的後果妥協放人。

這就讓郭子興對朱元璋非常忌憚了。所以總想找個辦法除掉朱元璋。

郭子興有兩個兒子,他們非常了解自己父親的心思。

在郭子興無聲的授意下,兩個兒子轉眼就誣陷朱元璋圖謀不軌想要反叛。

郭子興不顧眾將的懷疑和勸解,趁機立馬就把朱元璋關進了府上後院的柴房裡,想讓他不知不覺的死掉。

他的兩個兒子暗地裡吩咐看守人員,不讓人給朱元璋送吃的,準備活活餓死他。

來送餐的馬秀英三番兩次的被擋在了柴房外。聰慧的她瞬間明白,朱元璋出事是誰授意的了。

只要一想到,自己最尊敬的義父那麼對待自己的丈夫,馬秀英心裡就非常難受。

身為富商家庭出身的她,錦衣玉食的大小姐,要不是元末亂世遭遇家庭變故,被託付給父親的好友郭子興照顧,她和丈夫又怎麼會受這種委屈?

一時間悲從心來,眼眶溼潤。

但是一想到丈夫朱元璋已經多日沒吃飯,馬秀英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難過。

她來到廚房,拿了幾個剛出鍋的大餅準備給朱元璋偷偷送去,可是剛出廚房的門口,就迎面撞上了郭子興的夫人張氏。

驚慌失措之下,急忙把大餅揣進懷裡,滾燙的餅讓她瞬間臉色蒼白。只能強忍著疼痛給張氏請安。

張氏看她臉色不對,問她怎麼了,可是馬秀英支支吾吾的就是不說。於是張氏就故意說一些東拉西扯的話纏著不讓馬秀英走。

時間一久,馬秀英疼的再也堅持不住,一下子哭了出來。張氏嚇了一跳,急忙問明原由。

到了這個時候,馬秀英也沒有再隱瞞,一五一十的告訴張氏。

張氏趕緊解開馬秀英的衣服,只見大餅已經燙的她胸前發紅,餅子和乳頭都連在了一起。張氏心疼的跟著哭了出來。

一邊忙著敷藥一邊罵馬秀英不知輕重,然後又讓廚子做飯給朱元璋送去。

馬秀英趁機向張氏給朱元璋求情,張氏心軟,而且是個什麼也不懂的女人,更何況馬秀英求情的時候聲音故意很大,站在門口的十幾個丫鬟僕人都聽見了,也不好拒絕,當天晚上就勸郭子興。

郭子興一看這情況,朱元璋根本無法神不知鬼不覺的殺掉了,一旦朱元璋死了,他郭子興的名聲也就臭了。

更何況現在的朱元璋也沒有什麼實力,對他造不成威脅,也許是自己太敏感了,這麼一想,郭子興只能放了朱元璋。

朱元璋在馬秀英聰慧盡心的努力下,得以逃出生天。不然也不會有以後的朱元璋了。

夫妻同甘共苦,終成大業

朱元璋也沒有讓馬皇后失望,通過這次事件之後,朱元璋離開了郭子興的陣營開始單幹,正式開啟了他波瀾壯闊的傳奇一生。

聰慧勤勞的馬秀英跟隨朱元璋到處漂泊,四處作戰,實力不斷壯大。

後來有了穩定的地盤,馬皇后就在大後方組織軍中家眷織布種田,教育孩子,為將士們提高生活水平,為朱元璋獲得了大量的人心。

心地善良的馬秀英看不得世間悽苦,收養了一批無家可歸的孤兒,盡心培養成才,為朱元璋打天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經過多年徵戰,朱元璋終於一掃南北,建國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朱元璋為洪武奉天承運皇帝,馬秀英冊封為正宮皇后,他們的嫡長子朱標為太子。

夫妻齊心治國,馬皇后智慧解決難策

但是出身低的朱元璋文化不高,在治國上容易走入誤區。

從不幹政的馬皇后就會給他提供意見,總能讓朱元璋豁然開朗,對國家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開國之初百廢待興,朱元璋想發行寶鈔,但是沒有頭緒,而且還有很多人阻止,讓朱元璋頭疼不已。

在睡夢中夢見有人告訴他:要想事成,必取秀才心肝。

朱元璋醒來後反覆琢磨,難道這事要變成就要取了秀才的心肝嗎?馬皇后聽見後,急忙勸阻道:「依臣妾看來,秀才心肝,不正是秀才心中的錦繡文字嗎?」。

朱元璋聽後大喜,找到秀才們寫的研究心得來借鑑,寶鈔得以成功發行。馬皇后再次用她的聰慧善良改變了明朝的命運。

不然的話,若是朱元璋為了發行寶鈔,真的取了秀才的心肝定會失盡人心,那他一定會成為天下人眼中的暴君,說不定會再次天下大亂,無數百姓受苦。

心善為國保忠良,勸夫息怒良苦心

馬皇后不僅聰慧無比,而且善良大度。朱元璋由於幼年的家庭經歷,對官員沒有好感,像防賊一樣的防著他們。

好多武將由於性格大大咧咧,說話間很容易惹到朱元璋動殺心。都是馬皇后急忙勸解,才讓這些武將免於一死。眾武將感恩戴德,馬皇后就是他們心中最好的主母。

馬皇后的好不止是在朝堂,在後宮,她寬容對待眾多妃子,從不以地位壓人,也不欺負她們,對待她們的孩子也如親子一般,洪武時期的後宮氛圍一片祥和。

平易近人,親民和善,深受百姓擁戴

在民間,馬皇后廣受老百姓的愛戴,她關心民生,體察民情,把她看到的老百姓的所求所需一五一十的建議朱元璋施行,百姓生活得以顯著提高。

最為明顯的就是馬皇后提高百姓地位,講歷代只有皇家和皇帝皇后特許才能使用的鳳冠霞帔,允許民間女子自由使用。

正如她當時所說:「我大明兒女高貴,不低人一等,凡是婚嫁,女子均可著鳳冠霞帔嫁娶」。

民間百姓無不感動振奮,對老百姓來說馬皇后就是母親一樣的存在。

但是馬皇后也不當老好人,她雖然大度善良,但也不會沒有原則的爛好心,為人明理,講原則。一旦有人犯罪,她又會極力支持依法辦理,不濫用私刑重刑。

壽終身死,萬民相送,天地同悲

但就是遮陽一個聰慧無雙的女子,卻沒有得到長壽。甚至在臨死前,她的心裡都是一片傷痛。

洪武十五年九月,她一手養大的嫡長孫朱雄英病逝,年僅八歲。馬皇后深受打擊,一病不起,扛了兩個月,也去世了。

舉行葬禮當天,天降大雨,朱元璋暴怒,隨即又釋懷了,這不正像剛才給他勸諫的人所說,這場大雨是老天在為她哭泣嗎?

南京城萬人空巷,百姓冒著大雨跪在道路兩旁,男女老幼的嚎哭之聲震天動地,一路相送,直到紫金山陵寢長眠。

馬皇后死了,諡號為「孝慈高皇后」。

但是她活在了所有人的心裡,於國於家,她貢獻良多。

馬皇后身雖死,但她以不同的慈愛形象活在所有人心中

對於朱元璋而言,馬皇后的出現,就是他悲慘命運裡的一道光,一種救贖,讓他體會到了人世間從來沒有體會過的溫暖,所以,脾氣暴躁的朱元璋在他面前就像換了一個人。

也正因為如此,經常和朱元璋政見不和的朱標在父子發生爭吵的時候,逝去的馬皇后都是他的保命符。

馬皇后逝去後,在一次父子二人發生爭吵,朱元璋要打他,朱標故意掉出懷裡的畫像,朱元璋就不動了。

因為那幅畫上畫的,是瘦弱的馬皇后背著昏迷的朱元璋逃跑情景。

當初朱元璋和陳友諒交戰時,因為伏擊受傷,遭到陳友諒的人追殺,是馬皇后背著受傷嚴重的朱元璋拼命逃出虎口轉危為安。

當時的馬皇后剛放下他,就累的昏過去了,睡了三天才醒過來。看到這副畫,朱元璋大哭,他太過思念亡妻了。

對於子女來說,馬皇后是最偉大的母親,是馬皇后把她們含辛茹苦的撫養長大,女兒個個聰慧明理,深得眾人的誇讚。

兒子們驍勇善戰,是不可多得的名將。

眾多養子文武雙全,是明朝最強大的中堅力量,對整個大明王朝都有深遠影響。

沐英就是例子,沐家世代守護大明,直到最後與大明共存亡。

沐英的所為,既是為忠,也是為孝,所以他姓沐,永沐皇恩。

將他一手培養成才的馬皇后,更是沐英人生最大的救贖,也只有馬皇后這樣的母親,才能讓沐英這種久經沙場的漢子,聽聞死訊後吐血三升,終身病魔纏身。

對於臣子而言,馬皇后就是他們的第二次生命,是她一次又一次的把他們硬生生的,從死亡的屠刀下拽出來,救命之恩大於天。

對於百姓,她更是像救世主一樣的存在,是她讓百姓們第一回感受到了什麼叫萬民平等,什麼叫大明子民的自豪。

對於敵人和對手而言,她就是礙眼又完美的找不到抹黑的的存在,所以清朝只能說她腳大,再無其他。

事實也是如此,比起清朝被打折了的腰和殘廢的三寸金蓮來說,馬皇后確實腳大,走遍了大明王朝,恩澤惠及萬民。

但這就是馬皇后,一個深受萬民擁戴,勞苦功高,讓人找不到缺點的賢后。

她生的平凡,卻一生高光,死得讓人萬般難受不舍。

這就是馬皇后,馬秀英。

瑤山畫音說:

朱元璋見馬皇后坐在龍椅上頓時勃然大怒,聲高八度地問道:誰準你坐在這的?普天之下,只有咱才能坐在上面!馬皇后氣定神閒地說道:你的又如何,我就是坐了,你又能把我怎麼樣?

說罷,馬皇后拉過朱元璋一起坐下。朱元璋坐下後,搖搖頭,笑了笑,道:「咱還真不能奈你何啊。」馬皇后聽了,靠在朱元璋的肩上打盹了,而朱元璋則在一旁看起了案牘。

從上面的一個小故事可以看出,馬皇后和朱元璋的感情的深厚程度了!

明太祖朱元璋的結髮妻子馬氏一生對他的幫助很大,堪稱一名賢內助。

馬氏,宿州人。其父馬公,仗義好施,富甲一方,早年與郭子興有刎頸之交。

馬氏幼時,馬公殺人避仇,把女兒託付給了郭子興。郭子興夫婦把馬氏當成親生女兒,從小就教她讀書識字,讓她與兩個兒子騎馬射箭。共習武藝。

郭子興起兵後,在妻子張氏的慫恿下,把馬氏嫁給了朱重八。朱重八成了軍中令人羨慕的「朱公子」,正式取名朱元璋。那一年,馬氏二十一歲,朱元璋二十五歲。

馬氏身材粗壯,有一雙大腳,長相併不漂亮。但她知書識禮,穩重端莊,確實令朱元璋既高興又佩服。馬氏見朱元璋雖有些智謀,但不思進取,恐怕成不了什麼大的氣候,就勸他說:「我義父把我嫁給了你。我看你身強力壯,可是胸無點墨。你要想建功立業,還得在書本上下點功夫,沒有見識是成不了大事的。」

朱元璋開始不以為然,但經不住妻子的一再勸說,終於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徵戰之餘總要抽出時間來學習,漸漸地文化有了提高。從此,朱元璋說話、辦事也有了頭緒,很得郭子興的喜歡,他在軍中的地位也不斷上升。

但是,郭子興暴躁多疑,心胸狹窄,朱元璋常常無端受罪。為了消除翁婿矛盾,保全朱元璋,馬氏就拿出私房錢,討好郭子興的愛妻張氏,請她在郭子興面前說好話。

一天,在討論軍事行動的會議上,朱元璋提出的正確主張,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稱讚。不料,這又引起郭子興的嫉妒。

第二天,郭子興找個藉口,把朱元璋關了禁閉,並嚴令夥房不得送茶

飯。從早到晚,朱元璋水米未進,這可急壞了馬氏。天剛一黑,馬氏溜進夥房,偷出幾塊剛出爐的燒餅就往外走。剛出門,恰見張氏迎面走來,慌忙中她把燒餅放入懷裡。等見了朱元璋,解懷取餅時,卻發現餅已把胸前的皮燙焦了一大塊。

後來,朱元璋領兵出徵,馬氏就鼓勵將士,撫慰一眷屬,穩定後方。有一次,「漢王」陳友諒的大兵圍攻朱元璋的根據地應天,應天城內一片恐慌。

馬氏臨危不亂,她從容自若,大出金銀,犒賞將士,安定人心,這對打敗陳友諒的大兵無疑起了很大作用。在匆忙的戎馬生涯中,朱元璋養成了把思考的事情隨時記下來的習慣。

由於朱元璋識字還不多,所以這些札記卡片上常有因不會寫的字而出現的空白或者記號。每天晚上,馬氏就把這些卡片收攏起來,把空白和記號用文字補上。這對朱元璋隨時總結經驗教訓,處理好各方面的關係起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馬氏還經常勸朱元璋收用儒士,嚴明軍紀,這些都對朱元璋奪得天下有極大的幫助。可以說,沒有馬氏,也不會有朱元璋的皇帝寶座。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時常對大臣們稱道馬皇后的賢慧,把她比為唐太宗的長孫皇后。馬皇后聽說了,又進一步開導朱元璋說:「你今貴為天子,仍能不忘當年貧苦,我很欣慰。古人說,夫妻相保易,君臣相保難。你既然不忘妾身,也更不要忘了一起同過患難的群臣。」朱元璋點頭稱善。

但是,作為萬乘之主,朱元璋時常要大發脾氣,嚴懲大臣。這時,馬皇后就溫和地勸誡他:不要隨便發怒,更不要因怒隨意殺人。參軍郭景祥守和州,有人報告說郭的兒子拿稍要殺父親。

朱元璋聽後,不問三七二十一,就要派人去殺掉郭景祥的兒子。馬氏知道了這件事,勸朱元璋說:「郭景祥只有這一個兒子,別人告訴的話也許不真實。如果把他的兒子殺了,郭家就絕後了。」後經調查,郭景祥的兒子果然受了冤枉。

大將李文忠守嚴州,楊憲誣告他胡作非為。朱元璋火冒三丈,準備把李文忠調回治罪,並徵求馬氏的意見。馬氏說:「嚴州毗臨敵境,輕率地更換將領,實在不妥當。而且,李文忠平時為人正派,楊憲的話不見得可信。」朱元璋採納了馬氏的意見。後來,李文忠在邊境銳意經營,立了大功。

學士宋濂,因為孫子宋慎的事情受到牽連,被逮捕了,要處死刑。馬氏向朱元璋建議說: 「老百姓家裡為了子弟請老師,尚且講究禮節,有始有終,何況當皇帝的呢?而且,宋濂現已住在老家,不一定知道他孫子的事情。」

朱元璋沒有理睬。晚上,在飯桌上,馬氏既不吃肉,也不喝酒,朱元璋感到奇怪,驚問怎麼回事。馬氏說: 「我為宋先生作祈禱啊。

朱元璋聽了,心裡很不是滋味,扔下筷子站了起來,第二天即傳令赦免宋濂!

馬皇后起於民間,對前朝的剝削苛重而激起百姓抗爭、夭下大亂的情景記憶猶新,常常提醒朱元璋說:「百姓才經厲過戰亂,元氣還沒有恢復,就像初飛的小鳥不能拔毛,新栽的小樹不能搖根。作為開國之君,應奉行仁政,讓老百姓過好日子,這樣才能享國久長。」

一些地方官橫徵暴斂,對百姓肆行剝奪,朱元璋就拿馬皇后的話來告誡這些官吏,並嚴令輕搖薄賦,與民休息。

對那些太學生的家屬,馬皇后也沒有忘記。有一次,朱元璋觀察太學。回到宮中,馬皇后問起太學中有多少學生,朱元璋答說有數千人。馬皇后說: 「人才多了。這些學生有官府給以凜食,但是他們的妻子兒女在家靠什麼生活呢?」於是,朱元璋決定設立紅板倉,積糧供奉那些太學生的家屬,為太學生們解除了後顧之憂。

馬皇后注重對皇子的教育,說服朱元璋為諸子遴選名儒教讀。她以太后之尊,待朱元璋的其他妃殯如姐妹,遇到她們有孕時特加照顧。有時宮人因事犯錯,朱元璋怒斥,馬氏也故意發怒,命左右將犯錯的宮人押交宮正司議處。

朱元璋怒消,問馬後道:「我發怒,你也跟著發怒,你不自己責罰,卻將他們交付宮正司,這是為何?」「賞罰公正才能服人」,馬皇后這時才說,「為君的,不要因高興而加賞,不要因憤怒而加罰。喜怒之時,必有所偏重,而不能公正地處置。我將宮人交給宮正司,就是要由他們按其輕重作出公正裁決,這樣才適宜啊。」為了避免宮人們因照料朱元璋不合意而得罪,馬皇后不辭勞苦,親自操持朱元璋的飲食起居。

有些宮人不解,馬皇后說:「我知道宮裡有那麼多人照料皇帝。但是,一個女人,侍候丈夫本是份內之事。如果飲食不潔,或者不合口味,遭殃的是你們。你們受罰,我心裡也不好受,所以我要自己做這些事情。」因而,宮中上下對她愛敬有加。

但是,馬皇后也未放鬆對妃嬪的約束。她命人編輯《宋代家法》,收集宋代賢良后妃的事跡及宋宮的紀律,頒行六宮,教育宮中諸女。

明太祖讀後,大受啟發,立刻精擇數條,如「后妃不得預聞政事」、「后妃以下宮繽女御不得私自出外」等,用鐵牌鑄字,掛在每一宮門之內。這一措施執行嚴格,影響久遠,終明之世,宮閨嚴正,沒有出現女主弄權亂政的現象。

為了感激馬皇后,明太祖多次尋訪她的族人,準備授以官爵,予以光耀。馬皇后一次一次地拒絕,她說:「古訓說,爵祿私外戚之家,不合法啊。」明太祖沒辦法,只好封馬後的父親馬公為徐王,母親鄭溫為王夫人,修墓建廟,僅此而已。

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馬皇后病倒了。官吏紛紛上疏,要求祭告山川神靈,為馬皇后祈福。他們並請皇上徵集良醫,為馬皇后治病。馬皇后知道後,搖著頭對朱元璋說: 「人生在世,死生有命,禱告有什麼用?再說,好的醫生也不能改變天命,我這病已經治不好了,所以就不要再找醫生了,免得他們被連累。」

不久,馬皇后的病情迅速惡化。垂危之際,朱元璋問她還有什麼話。馬皇后輕輕地說:「我希望陛下尊重人才,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謹慎處理問題,做事有始有終,子孫後代更加賢明,大臣和百姓各得其所。倘得如此,妾死也膜目了。」八月二十五日,馬皇后去世,享年五十一歲。

相伴30多年的女人沒了,朱元璋悲痛不已,嚎啕大哭,以高規格安葬,諡號「孝慈皇后」,一生再也沒有立後。馬皇后離世後,朱元璋變得暴躁,常因小事誅殺大臣。心中獨一的柔軟走了,再也沒人能擋住朱元璋的大刀。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關注遙山書雁,帶您領略文化的博大精深!

老曹覌天下說:

朱元璋和馬皇后的感情那並非一般,

年輕時,青梅竹馬,中年患難之交,老年相依為命。沒有馬皇后的真摯愛情,和捨命相救,朱元璋幾回都死過了,就關禁閉那此餓也餓死朱元璋,那有明朝,所以朱元璋和馬皇后,是夫妻,是朋友,是知已,也是救命的大恩人。

馬皇后是一個通大理,講人情,懂政冶的女中豪傑。

許科雲說:

1⃣️小時候聽老人講,朱元璋的老婆馬秀英是個大腳(沒有裹腳的女人),民間都稱她為大腳馬皇后!

2⃣️朱元璋當過放牛娃,當過小和尚,識字不多,他打下了江山,如何守住江山,這馬皇后的賢內助也發揮了不少作用。因為賢惠的馬皇后旁觀者清,他與朱元璋關係密切,為了防止犯錯,馬皇后不斷監督他,幫助糾錯。

3⃣️就說我們民間臘月二十四日家家戶戶要在大門兩邊的屋草裡插兩根芝蔴杆,一種說法是灶神爺上天回報民情的梯子、實際上是由朱元璋引起的。

4⃣️有一年的臘月二十四日早上,朱元璋出巡經過一農戶門口,被屋內一農婦潑了一身洗臉水,當時朱元璋很生氣,由於時間緊沒空治理農婦,就吩咐手下做個記號,回頭再來收拾她,隨從就順手從芝蔴杆中抽出兩根插在了屋簷上。

5⃣️此消息傳到了馬皇后耳朵裡,為了不讓皇上濫殺無辜,馬皇后就吩咐手下號召這裡的農戶家家都插上了芝蔴杆。當朱元璋回頭來找有記號的農戶時,發現家家都一樣,這叫法不治眾。從此民間傳說插芝蔴杆的第二個含義是躲避血光之災!

謝謝!

聞學天史說:

朱元璋和馬皇后感情甚篤,而且朱元璋頗為尊重馬皇后,即使馬皇后過世以後也沒有再立皇后。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歲月裡,馬皇后一直追隨朱元璋南徵北戰,精心輔佐朱元璋,穩住後方。朱元璋能夠發跡,馬皇后功不可沒。甚至有人說要是沒有這位馬皇后,朱元璋只能是那個窮一輩子的朱重八。

歷史上人人稱道:模範夫妻

馬皇后,原名馬秀英,出生於宿州,父親是當地的富豪,母親在她出生後不久便去世了。父親馬公從小視馬秀英為掌上明珠,因不愛纏足,就有了馬大腳的綽號。

後來,父親因為惹上人命的官司,無奈之下,將女兒託付給生死之交的朋友郭子興,郭子興念及兄弟情義,將她收為養女,對她視同己出,義父教她識字,義母教她刺繡。

元末動蕩不安,各路英雄都趁亂起義。郭子興也趁亂在濠州揭竿起義。這時候,朱元璋也因走投無路而前來投起義軍。

起初,郭子興非常賞識有勇有謀的朱元璋,由於郭子興的賞識,機緣巧合之下,朱元璋和馬皇后走到了一起。朱元璋就成了郭子興的幹女婿。

而之後,由於朱元璋在短短的時間裡快速提升,引起郭子興兒子的記恨,郭子興受兒子的挑撥離間,說朱元璋有謀逆之心,郭子興一氣之下,將朱元璋關起來,不給吃的,打算餓死朱元璋。

馬秀英見此性情,就偷偷地給送吃的,據傳說剛出爐的餅太熱,馬皇后把熱餅放在衣服裡,把身體燙壞了。正是由於有馬姑娘的相救,朱元璋才熬過了那段日子,最終,郭子興看在義女馬秀英的份上,將他放了出來。這就是馬皇后「懷餅救夫」的故事。

馬皇后與朱元璋同生共死的見證,使得他們之間積累了深厚的感情。後來,朱元璋憑藉著自己的威望和能力收攬了郭氏餘部,成為一方統帥。

在與陳友諒對攻時,朱元璋血親侄兒朱文正,這是老朱為數不多的血緣親戚。朱文正守南昌,非常辛苦,後來因為戰後封賞給得太少了,朱文正不太高興,開始墮落了。

把老朱氣得要治罪,馬皇后出來說文正怎麼怎麼不容易,又戰功赫赫,況且就是耍耍脾氣,也不是造反。這一勸說,老朱不再追究。

馬皇后一直追隨朱元璋南徵北戰,精心輔佐朱元璋。她親手為將士縫衣做鞋,撫慰眷屬,鼓勵將士。此外,為了幫助朱元璋穩住軍心,她還拿自己的金帛拿出來散發給軍士們。

朱元璋稱帝後,馬皇后更是表現出賢良的一面,多次保護朝中賢良的大臣,因此受到舉朝稱頌。朱元璋開創了「洪武之治」,與馬皇后的賢良是分不開的。

朱元璋的賢內助:馬皇后

朱元璋登基後即冊封她為皇后,並且對她非常尊重和感激,對她的建議也能聽取和採納。

至此,馬皇后正式成為一國之母。馬皇后是文體兩開花,不光是能做朱元璋的賢內助,有時候不打仗了,馬皇后就帶領著軍隊的家眷熬夜為前線部隊織造軍衣,所以說,她雖然是個女子,卻頗有膽識。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朱元璋攻克太平後,率領主力部隊渡江,當朱元璋帶大部隊走後,剩下的只有一幫老弱婦孺了,馬皇后認為元軍有可能會趁機進攻後勤,所以她當機立斷,率領後勤緊急渡江。

也整如馬皇后所料,她前腳剛走,元軍就正好來進攻。

元軍走了,陳友諒又來了,大舉來攻,直逼集慶(今南京),朱元璋率軍於龍灣和陳友諒展開激戰時,後方若亂了,前線必然軍心大亂,但馬皇后卻臨危不懼穩定了後方。

朱元璋幾次要封官加賞馬皇后親族,都被馬皇后勸止:「皇上如果偏袒外戚,有可能會引起臣民的不滿。」除此之外,馬皇后還多次告誡娘家人,不可驕奢自大。

朱元璋容易暴怒,動不動要殺大臣將才,馬皇后總是積極地勸諫,婉言規勸,甚至勸告朱元璋不要忘記民間的疾苦,使朱元璋有所節制,

相傳,明初有個商人叫沈萬三的,曾資助過朱元璋的紅巾軍,號稱「貲鉅萬萬,田產遍吳下」,江南第一富商。

《明史》記載這樣一段對話:

朱元璋問:「朕有百萬軍,汝能遍濟之乎?」

沈萬三說:「沒問題,每一軍犒金一兩。」

朱元璋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的也是我的。」

所以朱元璋要以亂民罪殺掉他,馬皇后及時出來勸說,最後沒收財產,流放了沈萬三。

可見,馬皇后不僅關心朝政國事,且對朱元璋產生了一定影響。

最能左右朱元璋的人:馬皇后

要知道,創業容易,守業太難。對於朱元璋來說,後面的考驗還多著呢。他需要克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脾氣太爆,動不動就想把人幹掉。

而最能左右朱元璋的人,確實只有馬皇后。在朱元璋晚年對官場的清洗下,許多功臣和黨羽遭到殺戮,動不動一殺就是上萬人,這要不是有馬皇后在一邊攔著,朱元璋可能殺的人更多。

《明史》說:朱元璋處理完政事時,非常生氣,等朱元璋回到後宮,這時候馬皇后常常會委婉地勸阻。所以朱元璋雖然性格比較烈,但是馬皇后的勸阻讓很多人獲了救。

不過還好,馬皇后這份朱元璋欣賞不了的仁慈,並沒有降低她在丈夫心中的位置。

總之,朱元璋一想殺殺戮,大腳馬皇后就要想辦法救人,翻閱史書,你會發現馬皇后的善意是那種發自內心、沒有任何雜質的。

除此之外,還能看出,馬皇后是一個對自己有著高要求的人。話說,馬皇后本人很喜歡看史書,所以空閒的時候,她就要求宮裡的妃子們也都學習一些古代聖后賢妃的品行。

朱元璋治理國家傷在一個「猛」字上,做事太過刻薄。相比之下,馬皇后卻顯得寬仁慈愛。

由此可見,朱元璋與馬皇后還是互補一類的夫妻。

生命垂危依舊為臣民著想:馬皇后

洪武十五年,跟朱元璋一起從苦難中並肩走來馬皇后卻染病在床,臨近了生命的終點。

之後,馬皇后病情加重,群臣紛紛上表,請求下詔遍訪名醫。朱元璋此時也因馬皇后的病情加深,顯得憂心忡忡,焦躁不堪。榜文發下去很多天了,所謂的名醫也來了不少,可就是不見效果。

朱元璋大發雷霆之怒,惡狠狠地說:要是救不了皇后的命,全讓你們陪葬,哪個也活不了!」群臣和宦官一看皇上情緒不好,都不敢言語,只會低著頭望「病」興嘆。

馬皇后勸朱元璋說:「生死有命,禱祀何益?白白地浪費人力財力。世有良醫,也不能起死回生,倘若服藥後不見效,大家恨罪起治病的醫生,豈不是增加妾的罪過嗎?」

因後馬皇后拒絕吃藥。不久,馬皇后就去世了,享年51歲。朱元璋悲痛得大哭,從此不再立皇后。

馬皇后是和朱元璋一起從患難中走過來的人,只有她的話朱元璋才肯聽,她的去世使得朱元璋嗜殺的性格再無遏制,於是,一場又一場的大屠殺發生了。

寫到最後

馬皇后與朱元璋感情深厚,即使馬皇后過世很久,朱元璋看到馬皇后的遺像時,也睹物思人,嚎啕大哭。可見,朱元璋對馬皇后的感情絕對的真摯。縱觀馬皇后的一生,她的賢良、為人,都是令人敬佩的,所以說,她的格局很大,站得很高,看得很遠。而且在她生命垂危時,仍記掛著讓老朱「求取賢能之人」,讓百姓有所依靠。


歷史逸事說:

我是歷史逸事,我來回答問題。

朱元璋與馬皇后肯定有真情。

我們分為兩個時期來談,一是朱元璋未建立明朝前;二是建立明朝後。

一、未建立明朝前,他們患難與共,同呼吸,共命運。

首先:他們有都有悲苦的童年,容易同病相憐,互相愛惜。

朱元璋出生貧寒,很小的時候就進少林寺當和尚,沒過幾年就爆發了大饑荒,他離開少林寺到處乞討,過著風雨漂泊的日子,之後去參加義軍,投在郭子興的帳下。隨著郭子興東徵西戰,作戰表現勇猛,深得郭子興的重用,朱元璋逐漸打出一些自己的名氣。

馬皇后的幼年也很悲苦,家道中落。幼年喪母,父親馬公因殺人避仇,臨行前將馬姑娘託付給生死之交郭子興撫養,郭子興將馬姑娘收為義女。由於馬姑娘天性聰慧,能詩會畫,尤善史書,而且識大體,遇到突發事情總能處變不驚,因而頗受郭子興夫婦喜愛。 郭子興看朱元璋頗有能力,做主撮合義女(馬皇后)與他。

朱元璋夫婦二人幼年遭遇極度相像,結婚以後,朱元璋和馬皇后的關係一直很好。

其次,戰爭時期,患難與共,並肩作戰馬皇后儘自己所能,保住朱元璋安全與性命。

感人故事有許多,摘取一二共同分享。

(1)郭子興生性多疑,對朱元璋自然也少不了猜忌,有一次把朱元璋關了禁閉。馬姑娘害怕朱元璋餓死,每次都偷偷給朱元璋送飯。怕被人發現,馬姑娘都將炊餅放進自己的懷中。為了讓朱元璋吃到熱的食物,自己胸脯每次都會被燙傷,可是她毫不介意。

此外,馬姑娘還利用自己的智慧遊說義父郭子興,並請郭子興的妾張氏為朱元璋多說好話,最終使朱元璋成功脫險。

(2)在與朱元璋並肩作戰的日子裡,她不僅為朱元璋整理軍事文件,而且還積極勸說朱元璋要收服民心,深得朱元璋信任。

在與朱元璋敵對的陳友諒進兵龍灣時,不少官員百姓準備逃難。在人心慌亂的緊急時刻,馬姑娘拿自己的釵環犒勞軍隊,穩定了軍心,並且發動女子為戰士縫補衣服,對朱元璋獲得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在殘酷的戰爭裡,朱元璋從妻子馬皇后那裡得到了足夠的溫暖與支持。馬皇后成為了朱元璋一生都無法替代的人。

二、建立明朝後,朱元璋對結髮妻子依然尊重與愛戴。

(1)不改初心,生活一如當初。

馬皇后登上了「後宮之主」的寶座,也並未因此驕奢淫逸,反而崇尚簡樸的生活。平時自己穿的衣服,都要洗了又洗,補了又補。不僅如此,她還時時勸諫朱元璋要為政勤儉,善待百姓。她的一句「願得賢人共理天下」,被朱元璋引為至理名言。

(2)馬皇后賢惠善良,妥善處理後宮事宜,讓朱元璋安心治理國家。

(3)國事上,經常勸戒朱元璋不要過度殺戮,要有仁愛之心。

在1382年,馬皇后重病纏身,醫治無效死亡。她在病榻上留下了給朱元璋的遺言:「願陛下求賢納諫,有始有終,願子孫個個賢能,居民安居樂業,江山萬年不變」。 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朱元璋和馬皇后可以說是兩個人一起白手起家的,共同經歷人生中的低谷,同風雨共患難,這麼一路走過來的,感情很深厚。 此人之後再無皇后,沒有人能替代馬皇后在他心中的地位,朱元璋沒有再立皇后。

豬豬奧莉奧說:

洪武十五年八月,一個人去世了,這個人的死在歷史上似乎並不是什麼大事,但對於朱元璋而言,卻是一個真正的悲劇。這個人就是馬皇后。

馬皇后她救朱元璋於危難之中,在朱元璋被困、就快餓死的情況下冒著生命危險給朱元璋送飯。即使在大富大貴後,她也保持了簡樸的作風,不驕不奢,並勸告朱元璋不要忘記民間的疾苦,甚至在用人上,她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願得賢人共理天下」,被朱元璋引為至理名言。

更難能可貴的是,她阻止了朱元璋的很多惡行。朱元璋要殺朱文正,她勸告朱元璋,朱文正是你的侄子,立有大功,請你不要殺他;朱元璋要殺李文忠,她勸告朱元璋,李文忠是你的外甥,也是你的養子,留他一命吧;朱元璋要殺宋濂,她跪下求朱元璋,宋濂是太子的老師,老百姓尚且尊師,何況帝王家呢?

她就是這樣用她的慈愛去關懷每一個她認識或是不認識的人,把他們從朱元璋的屠刀下救出來。她比朱元璋更知道人命的可貴。

她重病後,自知很難醫好,居然拒絕醫生為她醫治,朱元璋問她原因,她的回答實在感人心魄。她說:人的生死是由命運決定的,求神拜佛是沒有用的,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如果讓醫生為我醫治,服藥無效,陛下一定會降罪於醫生,這是我不想看到的。這是一個始終用自己的愛心關懷他人的人,即使在生命即將結束的時候,她還是那樣做的。

她在病榻上留下了給朱元璋的遺言:「願陛下求賢納諫,有始有終,願子孫個個賢能,百姓安居樂業,江山萬年不朽。」含笑而逝。朱元璋靠在她的身邊,這是他一生中最愛的女人,這個女人給了他無數的幫助,卻從未向他索取過什麼,她的一生就是這樣度過的。

經過了那麼多的磨難,朱元璋的心早已比鐵石更加堅硬,自從他的父母死後,無論多麼絕望、多麼痛苦,他也很少掉淚。因為他知道,哭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但此時,他終於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他放聲大哭,只有痛哭才能哀悼眼前的這個人,只有痛哭才能發洩他心中極度的痛苦!因為他終於發現,眼前的這個人就是他的一切,就是他的唯一。

馬姑娘,這個平凡的女子,在困難的歲月裡,她沒有嫌棄出身貧賤的朱元璋,而是跟隨著他,為他奉獻了自己的一切,無論環境多麼險惡,情況多麼複雜,她始終遵守了自己當年的承諾。無論貴賤生死,永不相棄。在她的丈夫成為皇帝後,她仍然以愛心待人,每當朱元璋舉起屠刀時,她總是上前阻止。

她用女性特有的母性和慈愛關懷,挽救了許多的人。雖然她最終也沒能把朱元璋這輛失控的車拉回軌道,但她已經做了她能做的一切事情。

在今天,我們可以說,她是一位偉大的女性。生如夏花,逝如冬雪;人生如此,何悔何怨。馬皇后的死給了朱元璋巨大的打擊,之後朱元璋在錯誤與偏激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直到他生命的終點。

可見馬皇后在朱元璋背後默默做了多少事情,在一個王朝建立之時,她為了他付出了多少,朱元璋對於任何人都會持以懷疑,但唯獨對這個人,一直不讓他做錯事的女人,沒有任何懷疑,只有深切的愛。

當年,他宴請群臣,告訴他們,創立明朝,功勞最大的人中,就有我的妻。

他敬她、愛她,甚至有點怕她。

她去了,他從此再沒有皇后。

如果說這世間有最美好的感情,莫過於萬千人中,我的心中,只有你一人。

她嫁給他真心真意,他娶了她也倍加珍惜。

愛有緣,情無價,黃金不掩沙。

這是多麼浪漫的一段感情啊!

興安雜談說:

我是興安雜談,我來回答。

馬皇后是郭子興戰友的女兒,也是他的養女,朱元璋在投奔郭子興後,得到郭的賞識,便將馬姑娘許配給了還是中下級軍官的朱元璋,從此他們相濡以沫、伉儷情深。令人欽佩的是,馬皇后沒有嫡出的皇子,朱元璋依然對她愛護有加,可見他們感情的牢固,而馬皇后也是一個十分賢明的皇后和賢惠的妻子。

1、患難與共。馬姑娘嫁給朱元璋的時候,還是他創業階段,她沒有嫌棄他出身貧賤,而是夫唱婦隨。有一次,郭子興把朱元璋關了起來,還不給他飯吃,在朱元璋快餓死的情況下,她冒險把滾燙的餅藏在衣服裡偷偷送去,胸口多次被燙傷,但依然堅持送飯。

2、勤儉有德。在朱元璋作戰時,馬皇后把自己的所有首飾拿出來犒勞軍隊,還組織婦女為士兵縫補衣衫。即使後來成了皇后,馬皇后依然勤儉節約,還勸告朱元璋,不要忘記民間疾苦,而且在用人上也提出了建議:「願得賢人共理天下」,被老朱奉為至理名言。

3、宅心仁厚。朱元璋在統治中期開始,大肆誅殺功臣,很多臣子受到牽連,馬皇后多次出面營救。太子的老師宋濂,因孫子涉及謀反,被朱元璋下令處死,馬皇后下跪求情道:「民間尚且尊師重道,何況帝王家」,於是朱元璋赦免了宋濂。朱元璋要處死李文忠,馬皇后為之求情,讓李文忠保住了性命。朱元璋中期後行為偏激,除了馬皇后外,很少人能改變他的決定,馬皇后救了很多人。在馬皇后患重病時,她居然拒絕太醫為她醫治,她說:「太醫只能醫病,不能醫命,太醫醫治不好,皇帝一定會降罪,這是我不願意看到的」。馬皇后就是這樣一個仁慈的人。

洪武十五年八月,馬皇后病逝,年51歲,諡號孝慈皇后。永樂元年上尊諡號:孝慈昭憲至仁文德承天順聖高皇后。嘉靖十七年加上尊諡號:孝慈貞化哲順仁徽成天育聖至德高皇后。馬皇后去世讓朱元璋悲痛無比,沒有再立皇后。

小歷說史說:

朱元璋有很多妃嬪,總共為他生下了二十六個兒子,十六個女兒。但在眾多妃嬪中,他最敬重的還是結髮妻子馬氏。有道是「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朱元璋與馬氏的感情非常好,關於大腳馬皇后的各種傳說也一直在民間廣泛流傳。她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賢后之一,當之無愧的賢內助楷模,如果沒有她的時時關心與幫助,朱元璋的功業肯定要受到很大影響。

當朱元璋還在郭子興軍隊裡的時候,由於戰功越積越多,聲望也日漸高漲,結果經常受到郭子興的猜忌,有戰事的時候依靠他帶兵打仗,安定下來以後就開始找他的麻煩,有一次甚至把他關起來,不許人給他送飯。馬夫人暗自著急,最後偷了新出爐的熱餅給他送去,又怕被人看到,只好揣在衣服裡,把皮膚都給燙傷了。後來她處處想辦法照顧朱元璋的生活,寧願自己不吃飯也要省下來給丈夫送去,又處處想辦法在郭子興面前說朱元璋的好話,才使他平安度過難關。

後來朱元璋常年徵戰,馬夫人又開始為各種事務奔波,忙著在後方撫慰將士家眷,帶領她們給前線將士做軍衣軍鞋,甚至拿出財物獎賞有功將士,為穩定後方起到了很大作用。等到明朝建立之後,她又在後宮倡導勤儉之風,教導王妃公主們要知道社稷的艱難。除此之外,她還每天幫著整理朱元璋隨手記下的事件記錄,讓朱元璋隨時可以找到,省了不少心思和精力。朱元璋為擁有這樣一位賢內助感到無比幸福,向別人提起馬皇后時,常把她和唐太宗的長孫皇后相題並論。但馬皇后卻覺得自己比長孫皇后還差得遠,同時提醒朱元璋注意保持好和開國功臣們的關係,希望能做到善始善終。

後來朱元璋的疑心病越來越重,開始大殺功臣,太子的老師宋濂也因為孫子宋慎被牽連在胡惟庸案之內,即將被連坐處死。馬皇后向朱元璋求情,說即使是平民百姓家為子弟請先生,也要好好對待,更何況是皇帝為太子請的老師,怎麼能說殺就殺?更何況宋濂早已回家養老,孫子的事情和他無關,但朱元璋只是不許。結果到了吃飯的時候,馬皇后就坐在那裡不吃不喝,朱元璋以為皇后病了,連忙詢問原因,馬皇后只說是為宋先生祈福。朱元璋聽了也難過起來,於是赦免了宋濂的死刑。

到了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馬皇后患了重病,大臣們建議祈禱祭祀,又建議尋找良醫治病,但馬皇后卻說死生有命,祈禱沒有什麼意義,又說假如自己吃了醫生開的藥仍然不能好轉,朱元璋一定會遷怒於醫生們,於是拒絕了各種努力,病情越來越重,不久後去世,終年五十一歲。朱元璋慟哭不已,從此再也不立皇后。馬皇后在後宮中很有威望,當她去世之後,思念她的宮人們為她作歌唱道:「我後聖慈,化行家邦。撫我育我,懷德難忘。懷德難忘,於萬斯年。毖彼下泉,悠悠蒼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2425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