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們對軍事家與戰略家的理解大相逕庭,有些認為戰略家是無所不能涵蓋了整個軍事戰略、軍事戰術、軍事理論……,反之又把軍事家狹意化,由於出發點不同理解的不同有些網友一定程度上就必然為帶有個人感情色彩!歷史上被後人廣為傳頌的戰略家文弱書生者頗多,他們也不是萬能的,但同樣被歷史所尊重後人所敬仰!
我們用被周總理稱為"二十世紀中國革命的裡程碑」、被軍神劉帥尊稱為"中國軍人偉大導師」、被戰神粟裕尊為"我的軍事是從朱總司令學來的」、被中共黨史稱為"軍界泰鬥」的朱總司令的歷史來解讀軍事家與戰略家最具代表性和說服力
從雲南講武堂成長起來參加護國護法戰爭成為滇軍名將,此時的朱德是名戰將,從接觸馬克思主義到拋棄高官厚祿國內外主動尋找共產黨,中途在上海見到孫中山婉拒孫先生邀請,否定了孫利用這個軍閥打那個軍閥的做法,並在德國學習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在蘇聯回答教官回國怎麼辦問話時說:隊伍大有大的打法,小有小的打法,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必要時拖隊伍上山。入黨後決心終身為黨做軍事運動認定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這時的朱德與兼具有戰略家的眼光了。
三河壩分兵力挽狂瀾保存八百日後解放全中國的虎賁之帥到"贛南三整"確列了黨指揮槍的原則,與主席井岡山會師後提出下山向贛南發展開闢農村包圍城市正確道路,開闢瑞金中央蘇區,前後與毛周指揮取得四次反圍剿勝利的軍事主官,首創紅軍大兵團伏擊戰的範例!此時的朱總司令奠定了戰略軍事家戰術軍事家紅軍之父的歷史地位!
長徵中朱毛主動靈活的戰略戰術又發揮了決定作用,草地分兵朱總運籌調賀肖會合提議張國燾與黨中央同受共產國際領導促使張取消偽中央北上實現了三大紅軍會寧大會師,又一次挽救了紅軍,避免了紅軍一次大分裂,此時的總司令已是位偉大的戰略家!
抗戰初期朱總司令是我黨最早提出"持久戰"思想的領袖,在南京國防會議上提出了日軍即將進攻上海的正確預見!幾天後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親率紅軍開赴抗日前線堅持指揮打好平型關首戰,短期內八路軍得到發展迅速!提出利用邊區鹽、羊毛資源、"南泥灣"軍墾"等經濟舉措使延安軍民有飯吃有衣穿擺脫了嚴重財政經濟危機!此時的總司令既是戰略家戰術軍事家又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專家!
解放戰爭中總司令與劉少奇提出"向北發展、向南防禦」大戰略搶佔東北,總司令科學預見三大戰役,最後的進程完全符合預見!總司令並解決了攻打大城市問題及接管大城市後如何管理大城市解決勞資各方利益發展生產提出了許多政策建議,得到黨中央毛主席的肯定並轉發全軍在接管城市中借鑑實施!建國後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其經濟建設思想也是值得肯定的,在後來的改革開放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總司令的建樹是多方面的,其思想值得去研究學習弘揚!
從1948年11月23日起,東北野戰軍十個主力縱隊和全部特種兵部隊大舉入關,70多萬名指戰員頭戴狗皮帽子身穿嶄新棉軍裝手持繳獲的美式武器,簇擁著3000輛汽車、8000輛大車和14萬匹騾馬,後面跟著15萬名支前民工,浩浩蕩蕩向長城沿線進發。然而這樣的大軍開拔卻是極其隱蔽的,報紙上甚至還有林彪在瀋陽出席活動的新聞。
東野縱隊數量不對吧?沒錯,由第4和第11縱隊(塔山阻擊戰的參戰主力)組成的「先遣兵團」,早已經在河北遵化地區完成集結,在司令員程子華的率領下先期從熱河方向的冷口、喜峰口越過長城,西柏坡給他們的任務是:以最快速度直撲京西的懷來和南口地區,切斷北平與懷來之間的聯繫,配合華北軍區部隊消滅「平張線」上的所有守軍或者援軍。
東北野戰軍發起的遼瀋戰役整整打了52天,至1948年11月2日才全部結束,東野各部傷亡較大(全軍傷亡69000餘人)、解放戰士成分增加、百萬大軍的糧秣函需補充,甚至還有幹部戰士離開家鄉南下的思想問題等等,因此進行一定時期的休整非常必要。儘管華北戰場軍情如火,林彪還是電請休整至12月中旬,而傅作義根據軍事常識判斷:東北野戰軍至少需要休整四到五個月才能再戰。
這只是軍事家們對戰爭的通常或者說正常理解,西柏坡的毛澤東則站在戰略高度強調抑留傅部的緊迫性,強調東野提前入關的重要性,致電林羅劉指出:「欲抑留蔣、傅兩部於華北,以華北我軍現有兵力,是無法完成的」,於是1948年11月18日,囑東野提前入關的命令不容置疑地下達了,次日上午林羅劉回電:「我們決遵來電於22日出發」。
先遣兵團司令員程子華將軍雖然55年沒有授銜,卻是當之無愧的軍事家,早年就是強悍的紅25軍軍長(徐海東轉任副軍長),也是東北野戰軍最早建立的兩個兵團部(原番號為第一、第二前方指揮所)司令員之一,另外一名是開國大將肖勁光,軍界資歷顯而易見。他率領先遣兵團入關後,12月4日逼近密雲縣城,即現在的北京市密雲區。
密雲縣城座落在潮河與白河的匯流處,雖然我軍步兵可以徒涉,但如果不能控制城郊的渡口,東野先遣兵團的輜重車隊就難以過河,並且根據情報顯示,密雲城內只有敵人一個保安團和少量警察,至多不超過2000人。兵團前指經過研究決定,順手牽羊解放密雲,為了不影響大部隊前進速度,只派出11縱第31師獨立完成作戰任務。
從純軍事角度出發,程子華司令員的決定沒有錯誤,東北野戰軍在遼瀋戰役結束後,編成內重武器數量較多,攜帶的裝備和彈藥為數不少,如果輜重車隊不能跟上隊伍,則必然影響兵團戰鬥力。然而從戰略高度來看,擅自攻擊敵人重兵把守的京郊重鎮,極有可能暴露東北野戰軍秘密入關的企圖,事實也果然如此。
戰鬥打響後就出現了意外情況,由於敵正規軍第13軍的464、465、890共三個團,之前一天剛剛從古北口收縮進密雲,使守敵數量驟然大增,東野第31師登時陷入激戰和苦戰。接到報告後的程子華,只好命令已經渡河的第32師折返回去,配合第31師共同攻擊密雲之敵,兩個師的解放軍官兵經過12月5日整整一天的戰鬥,才終於解放密雲。
密雲戰役,東野先遣兵團以1500人的傷亡代價,全殲守敵四個團6700餘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藥和輜重物資,也算是個成功的攻堅作戰,參戰部隊理應得到嘉獎。然而程子華接到的,卻是西柏坡雷霆大怒的電文,電報同時命令先遣兵團不得停留全速前進,增援華北軍區的楊得志第二兵團。
西柏坡關於平津戰役第一階段的戰略構想,是假意圍攻張家口,誘使傅作義派出機動部隊第35軍前往增援,然後在野戰中包圍之,從而使傅作義捨不得起家部隊暫不南逃。然而這一切的戰略布局,是建立在傅作義判斷東北野戰軍必須休整相當時間的基礎上,如果他發現林彪百萬大軍有入關的跡象,會不顧一切西撤、或向東從海上逃跑。
果然,密雲漏網的敵人迅速逃回北平報告:「發現戴狗皮帽子的解放軍」,傅作義馬上判明東野主力正在入關,因為我華北軍區部隊的兵力已用到極限,而沒有其它什麼部隊可以在24小時內吃掉他6000餘人。於是傅作義12月6日緊急下達命令,著第35軍火速返回北平,一刻也不能耽誤,電影《平津戰役》中特別呈現了這個鏡頭,就是華北「剿總」早晨升旗那一橋段。
於是郭景雲的第35軍乘坐400多輛美式卡車,從張家口沿平張公路全速向北平撤退,途中遭到華北軍區部隊的節節阻擊,而與此同時,傅作義又派出了第16軍、第104軍前往接應,楊得志兵團腹背受敵,差一點被郭景雲衝過新保安,那問題可就大了。所幸東野先遣兵團強行軍抵達戰場,迅速擊潰了從懷來出援的第16軍和第104軍,楊得志兵團才得以集中兵力完成了對第35軍的合圍,戰場形勢當真是千均一發。
林彪與程子華都是優秀的軍事家,但他們在平津戰役第一階段對全局的戰略認識都有所欠缺,沒有深刻理解西柏坡的戰略籌謀和部署,不過都能在西柏坡的巨大權威下修正自己的不足,反之,華北之敵和南京方面的戰略思想卻始終不能達成一致,失敗在所難免。所以說,軍事家擅長的領域多為戰役和戰術層面,能夠做到判斷準確和指揮得力,但是戰略家更著眼於戰爭全局,對戰役戰術的細節,反倒可以放手讓手下的軍事家自由發揮,區別還是非常明顯的。
遼瀋戰役之前,國軍在東北的五十萬人軍隊,基本上龜縮在三個要點,非常集中,也就是長春、瀋陽和錦州三個地方。東北解放軍當時總兵力實際已超過五十萬人,數量上佔有優勢,而且主力集中在北滿,因此,東總的想法是,圍困長春,吸引瀋陽敵軍來援,搞圍點打援,守株待兔。
但當時解放軍的這個戰術國軍已經比較了解了,所以很難成功。在是否救援長春的問題上,國軍統帥部與各級將領之間分歧很大。新到東北代替陳誠指揮的衛立煌認為國軍只要出城,沒有工事掩護,就容易被解放軍在運動中包圍消滅,所以應該憑藉城防工事固守。統帥部則希望能將東北主力撤入關內,確保華北。但總的來說,救援長春不是主要可供選擇的方案。
解放軍圍困長春達半年之久,國軍仍然沒有動靜,絲毫沒有大舉救援長春的意思,但東總認為這樣守株待兔在軍事上是最安全的辦法,佔據主動。中央則逐步形成了將東北國軍就地消滅,不讓東北國軍入關,或者從海上逃走的戰略意圖,這樣就可以加快戰略決戰的步伐,進而可以加快全國解放的速度。
因此,中央主張先打錦州範漢傑集團。錦州是國軍在東北的三大重點之一,是東北與華北兩個戰區聯繫的必經之路,只要打下錦州,切斷東北與華北的鐵路聯繫,就可以讓東北國軍成為孤軍,並且失去物資補給通道。但錦州是國軍重點經營多年的據點,設有永備工事,防守兵力約十萬人。而且,打錦州就意味著解放軍必須從北滿側敵南下,越過瀋陽,有遭到瀋陽與華北兩個國軍重兵集團的夾擊的可能性,存在一定的危險。
這樣,中央的主張和東總的主張之間就有了矛盾。不能說誰對誰就一定不對,而是因為雙方考慮問題的視角不同。東總考慮的是如何安全的完成東北解放的任務,只要東北沒有國軍了,東北戰場的任務就算完成了,至於東北國軍撤退到其它戰場,對其它戰場的形勢有什麼影響,那是中央和其它戰場需要考慮的問題,東北不需要考慮。
中央考慮的是全國戰略問題,東北戰場的作戰不僅只著眼於東北的解放和勝利,而是要能夠對全國戰場的整體有所貢獻。如果東北國軍席捲入關,徹底放棄東北,東北解放軍也算是完成任務,但這必然會加大關內戰場作戰的難度。所以,從全國戰略需要的角度看,將各個戰場的國軍分割在不同戰場加以消滅,當然是最為有利的。
這就是局部戰場和整體戰略之間的矛盾和衝突。但在中央做出這樣的戰略要求的時候,其實本質上對東北解放軍的實力是比較有信心的,認為東北解放軍有能力把東北的國軍完全就地消滅在東北,不放入關內,反而是東總自身對東北解放軍的實力不那麼有信心,顧慮比較多。但最後的事實證明,這種顧慮雖然有必要,但還是有能力完成這個任務的。
相比之下,中央要求華野粟裕率三個縱隊渡江南進,同樣是為了全國戰場的勝利的需要,但背後透露出來的是對華野在長江以北與敵人進行戰略決戰並沒有太大信心,所以要求仍然是華野分兵作戰,扯散敵人,減輕中原戰場的壓力。但粟裕則用事實證明,華野是有能力在長江以北與敵人進行戰略決戰的,不需要渡江南進就可以達成這個目標。
從這個意義上說,遼瀋戰役是在中央戰略計劃之內的,是應該而且必須完成的任務,而淮海戰役則是在中央戰略計劃之外的,屬於華野送給中央的一個意外驚喜。尤其是在淮海全殲黃維兵團、杜聿明集團的三個兵團,這都是戰前中央與粟裕電報往來討論的時候沒有考慮過的,甚至粟裕也不認為華野有這個能力,反而一直試圖在殲滅黃百韜兵團之後,下一步應該全力圍殲李延年、劉汝明兩個敵人在華東戰場上相對較弱的兵團。
戰略家是站在金字塔頂尖上唯一的軍事家,站得高看得遠,掌握的是全盤和大局,戰略家運籌帷幄方寸之內,決勝於千裡之外,對全盤和大局負責,而軍事家只對局部某戰役戰術負責。軍事家絕對服從戰略家的領導和指揮。
偉大領袖毛主席既是戰略家也是軍事家。
只說三個人就是:毛主席是偉大的軍事家和偉大的戰略家;粟裕是偉大的軍事家和戰略家;林彪是偉大的軍事家!但是他沒有戰略眼光和戰略規劃。
粟裕在軍事作戰的同時,已經考慮到了戰後的重建及簡單規劃。而同樣是軍事問題,林彪只是執行中央軍委和毛主席的決定和既定方針,甚至還派政工羅帥「看著他」。而粟裕卻不一樣,毛主席說:軍事上的事情,緊急情況下,粟裕同志可以不匯報,直接決定。光從軍事才能方面,毛主席曾多次公開點讚粟裕。
當然,粟裕同志在解放戰爭中才成為頂級掠食者,是因為他受傷太多,沒有參加長徵,這一點成了評判資歷的一條標準,不像林彪參加了長徵,而且戰功卓著!所以在抗戰時期就已經成為我軍僅有的三個師長之一。而同一時期,粟裕僅僅是新四軍支隊副司令,跟八路軍師長相比,確實相差不少。
進入解放戰爭時期,粟裕是頂級掠食者的本性才迅速展現出來。粟裕指揮的戰爭,都是「精打細算」出來了,必須是全局一體,所以毛主席說「粟裕同志,盡打神仙仗」!
頂著「幹擾中央決定」的風險,「淮海戰役變超大型戰役」,粟裕說「把敵人消滅在經濟落後的長江以北,讓經濟發達的江南少些戰火,有利於戰後重建」!最後毛主席一句「我們軍委的膽子就是你粟裕給撐起來的」!說明了一切!「孟良崮戰役」,只有兩個人「想不到」,一個是蔣介石,一個是毛主席!毛主席都不敢想的事,粟裕就敢做,而且非常成功!這就是能力跟膽識!
林彪也承認,粟裕指揮的戰鬥,他不敢!不然,粟裕同志也不會成為「攻臺總指揮」和「東北邊防軍司令員」。
軍事家是從局部看問題,而戰略家是從全局和長遠看問題。
遼瀋戰役,林彪他看問題是從局部上看,最初林彪考慮是先打長春。毛主席看問題,就從全局來考慮,為什麼要先打錦州而不是先打長春?這是從全局角度考慮,只有拿下錦州才能解放東北,堵住國民黨軍隊的後路,這叫關門打狗,也可以阻止國民黨軍隊從華北增兵東北。
東北地區,在全國來講,當時是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地理位置的優勢,東北是大糧倉,又是物產豐富,交通發達,這樣,就為奪取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勝利的第一步基礎,這是從大局全局,這就是戰略家的思維。
舉例說明:以蔣介石為例,他就是一位戰略家,而不是一位軍事家。
周總理曾這樣評價蔣介石的軍事能力:「蔣介石的戰略水準要遠高於他的軍事水平。他能老練地策劃一場戰役,協調平衡、合縱連橫各種有利於自己的力量,來佔據上風。所以,他能夠歷經數十年的軍閥混戰,而屢屢獲勝。但是,在軍事戰術運用層面上,蔣卻顯得很幼稚。他總喜歡把自己想像為一位前線的連長、甚至排長,以為單憑勇敢就能解決一切問題。所以,每當他親臨前線指揮時,國軍就必敗無疑!」
偉人的觀察力是很敏銳的,尤其是對熟悉對手的觀察。記得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軍民都親切地稱蔣介石為「運輸大隊長」,這就是對蔣的軍事能力的最佳評價。
軍事家和戰略家的區別在哪裡?
我們可以舉例來說明一下,相信大家就會一目了然。在建立新中國的革命過程中,出現了1000多名戰將,而在這些戰將之中又產生了不少軍事家、軍事戰略家、戰略家。
軍事家:林彪
能夠指導他人進行具體軍事活動,或者擅長負責具體的軍事行動實施的人,我們可以稱之為軍事家,軍事家具有下面的特點:
-
軍事家更關注一場戰役、通常只考慮與自己相關的局部的行動和結果。比如,關於遼瀋戰役的決策過程中,毛主席從最開始就要求林彪南下平寧線,首先攻佔錦州,但是林彪一直在猶豫是先打錦州還是先打長春,猶猶豫豫一直從1948年2月到4月份才給中央回了信,說要先打長春,理由是:
從上圖,遼瀋戰役的決策過程中林彪的表現就能夠看出,一個軍事戰術家的眼光和戰略家的眼光的差別是很大的,林彪,只看到東北野戰軍自身的可能遇到的困難、只著眼於自身局部的利弊,而看不到,如果國民黨軍隊從東北撤入華北,將對關內的解放軍帶來多大的影響,將對全國局勢帶來多大的影響。
軍事戰略家:粟裕
軍事戰略家是介於軍事家和戰略家之間的層次,軍事戰略家主要從軍事領域上去考慮戰爭的規律和方向、用一場一場戰役去影響和推動戰爭的進程,簡單舉幾個粟裕大將的例子。
-
戰鬥形勢的轉變:1945年,就在考慮今後的戰鬥形勢的問題,認為今後戰鬥方式將由遊擊戰逐漸向運動戰、殲滅戰轉變,典型的實踐就是天目山戰役;
-
解放戰爭初期,粟裕將軍就在思考今後的戰略方向的問題,並最終提出了影響整個戰局的內線殲敵的建議,經典戰例就是七戰七捷,成為中央明文責令全軍效仿的典範;
-
中原大決戰的建議:粟裕大將有一套戰爭拐點論,粟裕大將與其它戰將的最大不同就是能夠從局部戰爭中洞察全局。
從上圖可以看出,粟裕將軍每時每刻都在思考戰爭、戰略方向問題,並由於他身處第一線,往往能夠比中央獲得更準確的戰場情報,做出的預判也更準確,同時他在思考這些戰略問題時,並不是中央出了題目,他是根據戰場態勢、力量等的變化,主動地思考戰略問題,而不是被動地等中央給出指令;
戰略家:毛澤東
戰略家考慮問題,往往不再拘泥於軍事領域,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的優勢得失都是他們做出戰略規劃的因素之一,考慮問題時從全局出發,比如偉大的戰略家毛澤東主席的戰略眼界:
-
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於消滅敵人有生力量,這是蔣某人最大的短板;
-
犧牲局部,千裡躍進大別山,盤活全局;
-
佔錦州,關門打狗,與林的決定,形成鮮明對比,孰高孰低,大家評判;
-
堅決出兵抗美援朝;
總結一下,三個層次:
- 軍事家:優秀的戰場指揮員,精於算計,但大局觀不足;
- 軍事戰略家:戰場規律觀察者、思考者、建議者和優秀的戰場指揮員,比較好的大局觀;
- 戰略家:大腦、方向制定者,非凡的大局觀、大氣魄。
從戰爭軍事層面看,軍事是戰略的一部分。革命年代的軍事家基本都是戰略家,如毛澤東,他既是戰略家,也是軍事家。軍事家基本都有豐富的軍事理論知識,這個軍事理論知識當然是包含戰略理論在內的。
如果從非戰爭軍事層面看,戰略不一定服務於軍事,也可能服務於政治、經濟、商業等。如鄧公,他既是戰略家,也是政治家。在政治理論中,國家發展戰略,也是特別重要的一環。
戰略家與軍事家,沒有必然的聯繫。戰略家不一定是軍事家,軍事家也不一定是戰略家。戰略和軍事雖然關係緊密,但不代表,所有的戰略都和軍事有關。
民族解放是軍事層面的戰略,改革開放是政治層面的戰略。
真沒必要,一定要把戰略和軍事扯上關係。戰略不僅僅和軍事有關,還和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工商業等有關。
戰略是全局的,軍事是其中一個方面。軍事上需要用到戰略,政治和其它非軍事方面一樣要用到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