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應該是歷史唯一一個開國皇帝被架空。
通常來講開國皇帝都擁有對開國功臣無與倫比的掌控力,你甚至可以通過弒君來奪取皇位,但是想在開國皇帝春秋正盛時候奪取他的權力,簡直不可思議了了。
而李世民做到了,還穩穩做到了,說明一個問題,在李唐開國過程中李世民的作用超過李淵,既然可以當,那為什麼不當呢
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雖然他不是唐朝的開國皇帝。但是李世民在從李淵起兵到李淵建立大唐,再到大唐消滅割據勢力從而平定天下,在這過程中,一路走來,李世民是有極大貢獻和戰功赫赫的,故而李世民在當時雖然沒有被立為太子,但是他的地位和權利卻很大,同樣也因此嚴重威脅到了太子李建成的地位。
後來因為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矛盾不斷加劇,最終發生了玄武門之變,李建成、李元吉被殺,唐高祖面對這樣的事,也無可奈何,於是立李世民為太子。
沒多久李淵就退位,李世民登基登基為帝,是為唐太宗。唐太宗在位期間,勵精圖治,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而唐太宗本人為被當時的各族人民尊為天可汗。李世民在古代帝王中,是一位文治武功頗高的帝王。
那李世民為什麼不等李淵去世了再做皇帝呢?
李世民沒有發動玄武門之變前,因為他戰功赫赫,故而威脅到了太子李建成的地位,太子為了自己的地位不被動搖,所以就對李世民頗有忌憚。於是他們兄弟間的矛盾不斷加劇,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李世民於是就先行部署,最終發生了玄武門之變,李建成、李元吉也因此喪命。
唐高祖知道此事後,心裡雖然難過,若也無可奈何,權利不僅已經在李世民手中。同時李建成死了,李元吉也死了,那皇位的繼承人已經是李世民的了。
李淵迫於無奈,心裡亦悲痛心灰意冷,反正皇位最終是李世民的。同時李淵心裡知道李世民素來很有志向、理想,於是就先立李世民為太子,然後就退位,讓李世民登基了。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他除了自保的因素,還有就是爭奪皇位的因素,再則李淵在開始起兵時,就是李世民大力建議的,後來李世民又東徵西討,說明李世民是有遠大理想和抱負的。
李世民很想有一番作為,想為天下做一些事,但是前提就是需要有權,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只有這樣才能施行良好的政策,施惠於民。李世民想儘早的實現他的願望,他想做一個有作為的皇帝。
此時既然已經發生了玄武門之變,既然是為了皇位而發動政變,唐高祖李淵要退位,他就沒有必要在強行推辭了。李世民登基後,他在手下大臣的輔佐下,也算是實現了他心中的理想,成為了一個很有成就的皇帝,同時亦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
玄武門事變之前,李淵幹了兩件事,直接把李世民逼到牆角,如果不動手,李世民將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千萬不要小看了李淵,他能幹到這個位置,不是個簡單人物。
對於李世民想奪嫡這事兒,他也是心知肚明的。
但是,那畢竟是親生兒子,又打下李唐半壁江山,功勞巨大,殺肯定是殺不得滴。
因此,李淵一直在試圖調和這兄弟二人的矛盾。
當經歷了太子黨的楊文幹謀反事件、秦王中毒事件後,李淵卻發現李世民兄弟二人的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
此刻,他面臨兩個選擇:
- 支持李建成,殺掉李世民,永絕後患。
- 支持李世民,廢黜太子李建成。
- 支持李建成,撤銷李世民所有能產生威脅的權力、官職。
很明顯,李淵不忍心也不願意殺掉兒子,他選擇第三個選擇,不殺李世民,但必須把李世民的權力收回來。
只要李世民沒了權力,就不具備威脅,他們兄弟二人也不至於刀兵相見。
所以李淵的計劃就是剪除李世民的羽翼,收回他的兵權,李淵為此做了兩件事。
第一件:剪除李世民的智囊團隊。
問題是,李世民又沒犯錯,不管是免官還是撤職,總得有個正當的理由吧,李淵為此頭疼不已。
關鍵時刻,李元吉送來神助攻!
只聽李元吉說道:
請父皇為天下安危考慮,誅殺秦王李世民!
此話一出,李淵心裡大驚,這小子竟然要殺親哥哥,看來他們兄弟之間的矛盾已經到了要動刀的地步了。
殺自己親兒子這種事,李淵是萬萬下不去手的。
所以當即對李元吉說道:
秦王平定天下,功勞巨大,你說的那些罪行,都沒有證據,怎麼能無故殺掉?
元吉因密請加害太宗,高祖曰:「是有定四海之功,罪跡未見,一旦欲殺,何以為辭?」——《舊唐書》
這其實是李元吉的心機,他知道李淵不可能殺了李世民,因此故意說這話,好給自己留下討價還價的餘地。
所以緊接著又拱了幾把火,歷數李世民各種罪行,但李淵依只是沉默不語,反正你說破大天,也不能殺。
但很明顯,李淵對於李世民的種種舉動,奪嫡之心還是明白的,沉默本身也是一種擔憂。
李元吉顯然是看懂了這一點,也看懂了李淵的表情。
於是話鋒一轉,當即說道:
既然秦王不能殺,那麼請父皇下令驅逐秦王府中的奸黨,去其羽翼,以消除秦王的奪嫡之心。
好傢夥,不得不說,李元吉這話說得正是時候,正中李淵下懷啊!
於是李淵問道:奸黨為誰?
李元吉:行臺考功郎中房玄齡、秦王府屬臣杜如晦!
就這樣,李淵找到了合適的窗口,剪除秦王府智囊團隊。
此刻的秦王府裡,李世民的謀士們,根據這段時間以來,太子一黨的各種手段和舉動,他們已經嗅到了危險。
房玄齡在和長孫無忌商議時,已經一致認為秦王危在旦夕,應當儘早採取斷然措施。
就在兩人準備將想法告訴李世民之際,突然接到聖旨:
即日起,房玄齡、杜如晦禁止再接近秦王府半步,違令者立斬不赦!
好了,現在李世民智囊團隊中最優秀的兩名謀士光榮地退出秦王府。
又譖杜如晦、房玄齡,逐令歸第。——《舊唐書》
第二件事:拿走李世民的兵權。
說來也巧,李淵還沒想出以什麼理由收了李世民的兵權時,突厥人竟然送來助攻。
就在秦王府首席智囊被調離後,沒過多久,邊關傳來急報:突厥數萬騎兵圍攻烏城!
看著這份邊關急報,李淵立刻就有了想法,加上太子李建成又推薦李元吉為帥。
所以幾天後,朝堂上發布了李淵的聖旨:
令李元吉代秦王掛帥出徵,秦王府將軍尉遲恭、程咬金、秦叔寶、段志玄等人,以及秦王府精銳戰士一併隨軍出徵,聽從主帥李元吉號令。
會突厥鬱射設屯軍河南,入圍烏城。建成乃薦元吉代太宗督軍北討,仍令秦府驍將秦叔寶、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玄等並與同行。又追秦府兵帳,簡閱驍勇,將奪太宗兵以益其府。——《舊唐書》
這份聖旨發出後,李淵總算把第二件事也做完了。
這兩件事對李世民產生了致命的影響!
首先,李世民的智囊團隊中,最厲害的兩名謀士被調離,並禁止再接近秦王府。
房玄齡和杜如晦可是唐初赫赫有名的人物,所謂「房謀杜斷」,就是在說這倆人。
房玄齡多謀略,杜如晦善斷,兩人合力則會釋放巨大能量,現在已經被禁止接近秦王府了。
其次,按照以往的慣例,向來打仗的時候,都是李世民為主帥,指揮全軍作戰。
現在這主帥的位置,作戰指揮權也被收走,移交給了李元吉,相當於變相地削了李世民的兵權。
於是,秦王府受到的影響是這樣的:
李世民的智囊團隊被驅散,府上的精兵強將被抽調一空,兵權也拱手讓人,這讓李世民瞬間就陷入了一種絕對的孤立狀態。
秦王府一時間門羅可雀,相當冷清,除了長孫無忌、高士廉這倆屬於李世民親戚外,再沒有任何人造訪。
那些原本跟李世民關係還不錯的大臣們,顯然是看懂了李淵發出的信號。
有些乾脆臨陣倒戈,有些選擇裝睡,反正從此以後,大家都對秦王躲著走。
李世民被老爹拔了牙齒,降低了威脅,但李建成和李元吉哥倆不準備放過他。
他們決定幹掉李世民!
就在李世民謀劃反擊之策時,突然收到秘報:太子與齊王合謀將要謀害秦王!
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計策是這樣的:
在李元吉出徵那天,由李建成擺下送行宴會,給李元吉送行,並邀請李世民參加。
宴會中設下伏兵,到時候趁李世民不備,事先埋伏的兵士一擁而上,將其亂刀砍死。
至於李世民的那些舊部,像尉遲恭這種油鹽不進的,找個理由直接拖出去坑殺掉。
事後再上報李淵說,李世民是得了急性病,救治無效,當場死亡,以此騙過李淵。
建成謂元吉曰:「既得秦王精兵,統數萬之眾,吾與秦王至昆明池,於彼宴別,令壯士拉之於幕下,因雲暴卒,主上諒無不信。——《舊唐書》
這就是著名的「昆明池密謀」,沒想到這個機密被李世民給知道了,於是先發制人。
他向李淵舉報李建成和李元吉穢亂後宮,李淵當即表示第二天找他們哥倆問清楚。
這就給李世民部署玄武門之變迎來了寶貴的時間。
第二天,李世民就帶著人埋伏在進宮的必經之路——玄武門,將這哥倆送進了地府。
對此,我們可以做個基本的分析:
有人說,李世民有篡改史書的嫌疑,昆明池毒殺秦王之事很難說。
就算把這事放一邊,就說李淵幹完那兩件事之後,李世民其實已經是被拔了牙的老虎。
那麼我們大膽一點推測,假如李世民依然不動手,該上班的繼續上班,會發生什麼?
老虎嘛,光拔了牙是不行的,因為老虎發動攻擊的時候,主要是用前面一雙虎爪。
哪怕是你家的貓咪,也得把指甲剪了,不然自己身上又會多幾道血痕對不對?
所以,剪除李世民的智囊團,抽調其精兵猛將只是第一步。
要想徹底解除威脅,還要把虎爪剁了,才算完。
這個虎爪到底是什麼呢?
要知道,李世民當時還是天策上將、太尉、中書令。
天策上將可以自置官署,任命官職,即便沒了智囊團,他照樣可以通過天策府招納人才隊伍。
太尉是武官之首,全國最高軍事長官,中書令是首席宰相,文官之首。
這便是李世民的虎爪,是擁有實權的官職。
那麼,一旦李世民選擇沉默,李淵和李建成接下來的行動很可能就是免去他掌握的實權了。
比如明升暗降,像太尉、中書令這類握有實權的官職,到時候讓他當個更高級的太師、太傅之類的虛職,同時免去他的太尉職還是可以做的。
如果是這樣,那李世民就算完蛋了!
即使是李淵不想殺他,那李建成也不大可能放過他。
站在李建成的角度,他會這麼想:
李世民徵戰四方,為李唐打下半壁江山,可謂勞苦功高,戰功赫赫。
因此,他擁有無可比擬的威望和軍事能力,在軍中有很多舊部,在朝廷有不少支持者。
即便你拔了虎牙,剁了虎爪,他也照樣能威脅你。
如果李世民振臂一呼,軍中會不會有眾多的將士響應,朝廷裡會不會有很多大臣支持。
這對於李建成來說,就是一個威脅,是必須要除掉的!
所以,對於李世民來說,他根本等不到李淵去世那天。
退一萬步來說,即使李淵在世時,能保他性命,那李淵去世後,沒有任何權力的李世民,就是粘板上的肉。
到時候李建成也不會放過他,既如此,那玄武門事變是一個必然選擇!
最後,玄武門事變後李世民已經是太子,為何不等李淵去世了再做皇帝?
有兩個細節:
1、玄武門事變時,尉遲恭控制了皇宮以及李淵後,在尉遲恭的威懾下,李淵當即表示,李世民做得對。
還要將李世民立為太子,當場把所有兵權交給李世民,還表示要把所有國事交給李世民處理。
2、李世民成為太子後,大肆任命了很多官職,朝廷核心要害部門全部換成了李世民的心腹。
比如,房玄齡成了中書令,長孫無忌做了吏部尚書,杜如晦成了兵部尚書等等很多。
同時,李世民以太子的名義發布各種朝廷政策。
可知兩點:
- 李淵識時務。
- 李世民架空了李淵。
因此,李淵一方面痛失兩子,心力交瘁,無法安心做皇帝。
另一方面,李淵識時務,這點很重要,而且他這個皇帝已經變成擺設。
既然識時務,自己的皇帝位置也成了擺設,當不當皇帝已經沒意思了。
所以,乾脆把皇位傳給李世民,退休養老豈不是最好的選擇。
並不是李世民硬要逼著李淵退位,而是這種情況下,李淵這個皇帝已經沒必要當下去了。
李淵識時務,這是他退位的重要因素。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不念兄弟之情殺死皇兄李建成、皇弟李元吉甚至包括他們的兒子,顯示出他殘酷無情的一面。但,都說「最是無情帝王家」,李世民這麼做也是被逼到絕境了,可是,他的所作所為難道只是為了消除威脅嗎?當然不是,皇位如此誘人,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自然是衝著皇位而去的。
(玄武門之變,秦王李世民一箭射死太子李建成)
玄武門之變的過程我就不加詳述了,可是,玄武門之變發生後唐高祖李淵的情況卻必須要說一下,知道了政變後高祖的情況,我們才能知道高祖之後為什麼會甘心讓位給李世民。
政變發生之時,渾然不知宮外情況的高祖正在宮內的海池上划船,玄武門的流血事件剛結束,李世民即命尉遲敬德帶兵入宮扈衛高祖,當然,扈衛是假,控制住高祖才是真。果然,高祖看到身披鎧甲,手握長予的尉遲敬德來到的他的御船上,大驚,質問他到:「今日亂者誰邪,卿來此何為?」(白話文:今日作亂的是誰?愛卿到此做什麼?)尉遲敬德回答高祖曰:「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驚動陛下,遣臣宿衛。」(白話文:秦王因為太子和齊王作亂,起兵誅殺了他們。秦王殿下擔心驚動陛下,故派臣擔任警衛。)高祖這才知道宮外發生了驚天大政變,太子、齊王已經被殺,作為秦王心腹的尉遲敬德此時來肯定不是什麼好事,但他又強裝冷靜的聞宰相裴寂等人:「不圖今日乃見此事,當如之何?」(白話文:不想今日會出現這等事,卿等認為應該怎麼辦呢?)
(宅心仁厚的唐高祖李淵)
其實,高祖這麼問多是白問,當時他的周邊都是李世民的兵士,加上心腹大將尉遲敬德震懾左右,老臣裴寂不敢多說什麼,倒是作為秦王黨的蕭瑀和陳叔達寬慰高祖道:「建成與元吉本來就沒有參與舉義兵反抗隋朝的謀略,又沒有為天下立下功勞。他們嫉妒秦王功勞大,威望高,便一起策劃奸邪的陰謀。現在,秦王已經聲討並誅殺了他們,秦王功蓋宇宙,天下歸心,陛下如果能夠決定立他為太子,將國家大事委託於他,就不會再生事端了。」
蕭瑀和陳叔達口才了得,但高祖也不是那麼容易被他們兩忽悠,只是現實緊迫,周邊都是秦王黨的人,高祖此時不表態,恐怕於己不利啊,於是,他違心的說到:「善!此吾之夙心也。」(好,這正是我素來的心願啊。)
(《貞觀之治》劇照:李世民面見高祖)
一語定乾坤,玄武門之變秦王李世民完勝,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並他們諸子全部被殺,算是斷了高祖所有的希望,此時的高祖,即便有一萬個不情願,在這種情況下,也不得不選擇明哲保身,聰明的李世民早早就做了安排,雖然沒有對高祖怎麼樣,卻已經在宮裡安排了自己人,高祖即便對秦王大開殺戒,對兄弟諸侄痛下殺手感到極為不滿,但奈何自己連人身都受到限制,又如何能反戈一擊,打倒這個屠兄殺弟的逆子呢?
武德九年(626年)7月5日,群臣上表,請立秦王李世民為太子,高祖雖然百般不情願,但也不得不頒布詔書曰:「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白話文:從今天起,軍隊和國家的各項事務,無論大小,全部委託太子處理和決定,然後再報告給朕。)這份詔書,明確了李世民的太子地位,而且,還負有監國之事,此時的高祖,已經為禪位做了提前準備。
從目前的史料來看,李世民並沒有以強硬態度迫使高祖讓位,可是高祖讓位,卻真的是被逼的。
為什麼這麼說,從他立李世民為皇太子之時,又付其監國之實,他這個皇帝已經名存實亡。當皇帝當到這個份上,不如順水推舟,讓皇太子早日登基,一日連喪兒子再加十個孫兒,高祖這個皇位早已經是做如針氈。都說「最是無情帝王家」,李世民連皇兄、皇弟都敢殺,難保他哪一天會「滅父」,與其這麼心理煎熬,不如早早將皇位讓出,遠離朝堂紛爭。
(唐太宗李世民)
高祖之所以自願讓出皇位,除了自己皇權已經被架空,無心眷念皇位。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當時對皇位繼承人已經沒有第二種選擇。竇皇后所生四子,衛懷王李玄霸早亡,隱太子李建成和巢剌王李元吉都死於玄武門之變,嫡子之中只剩下發動政變的秦王李世民,李世民既是嫡子,又頗有治國才能,高祖晉陽起兵僅僅一年便建立唐朝,李世民居功至偉,也因此,他才放棄其他庶子,而不得不確定李世民為大唐儲君,並完成退位過渡,以彌合自己與太子之間的緊張關係。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已經達到了成為大唐儲君的目的,踩著皇兄皇弟的身軀上位的李世民,再幹出逼迫高祖讓位的事情,那就真的是大失人心了,在當時的情況下,李世民是斷然不敢以武力逼迫高祖讓位的。更何況,玄武門之變時李世民才27歲,高祖卻已經年過60,再等個幾年李世民還是等的起的,但高祖顯然經歷了這一場宮廷的血腥政變後,心理上受到了沉重的打擊,這不僅僅是李世民對他的監視控制,更多的是高祖確實想放下了,為了避免再起禍端,不如成全秦王,將皇位讓出,彌合父子之間的緊張關係,以期能頤養天年。
我談談我的看法。
玄武門之變後,是李淵主動提出要退位的。
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發生玄武門之變,六月初七立李世民為太子,六月十六日,李淵就對裴寂表示:朕當加尊號為太上皇。此時,距離玄武門之變不過12天。
李淵主動退位,而且退的很急,這分明是李淵自己等不及了,非要退位,而不是李世民等不及了。
對此,有人懷疑,是否有可能是李世民在逼迫李淵退位。我認為可能性不大:
一、李世民是否逼迫李淵退位
當時,李世民已經成為太子,並且實質掌握了軍政大權。但是,相關人事調整並未完成,李淵原來的一眾老人兒還分布在各個崗位。這種情況下,對於李世民來講,應該是暫時延緩李淵退位,以李淵的名義完成相關人事調整,這樣比較有利。如果李淵退位太快,人事調整隻能由李世民以新皇帝的身份來完成,這樣的話,矛盾過於集中。
後來,李世民在貞觀末期,就有意為新君李治理順關係,先後拿掉了與原魏王李泰關係較密切的劉洎和張亮,並外放了李世勣,以便由李治即位後再將其召回。這樣,得罪人的事情由現任君主完成,不把矛盾留給新君,是比較穩妥的。
因此,從當時情況看,李世民應該不會逼迫李淵過快的退位。李淵退位,應該是老爺子自己的意思。那李淵為什麼要退位呢?
二、李淵退位原因
我覺得李淵退位,主要是因為他自己身心疲憊,可以說,自從武德二年開始,李淵就開始逐漸的陷在李世民與李建成的鬥爭中,作為皇帝和父親,李淵必然是非常難做的,所以,李淵一直在武德九年(626)五月以前,都在採取制衡策略,一方面維護李建成太子之位,另一方面在軍事上充分倚重李世民,同時不斷調和雙方之間的矛盾。從皇帝的角度看,李淵的這種做法確實很高明,兩大集團互相制衡,有利於皇帝統治。但是,從父親的角度看,李淵是不會有多高興的,因為爭鬥的是自己的兒子。因此,李淵才會各種和稀泥,對於李建成,武德七年楊文幹事件,這麼嚴重的事情,而且很明顯牽扯到李建成了,但李淵也不做嚴厲處罰,只是處罰東宮官員,還順帶處罰了秦王府的官員;對於李世民,甚至想出讓李世民到洛陽建天子旌旗這種主意,其背後其實是能透漏出李淵作為父親的無奈和糾結的。
武德九年(626)五月太白經天后,李淵經歷了過山車一樣的心情起伏。先是傅奕密奏:太白經天見秦分,秦王當有天下。從天象上看,李世民明顯威脅到李淵的統治地位了,因此,李淵的立場發生驟變,對李世民開始極度猜忌。而這一消息被李建成和李元吉掌握了,於是他們開始勸說李淵殺掉李世民。對於這一血淋淋的提案,李淵的反應是:高祖不對,就是李淵什麼話也沒說。這四個字的背後,李淵當時究竟是個什麼心情,我想有孩子的人應該不難體會。
後來,六月初三,李淵把「秦王當有天下」的佔卜結果告訴了李世民,有人認為,其意思就是讓李世民自裁,讓自己兒子自殺,李淵作為皇帝,他要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沒辦法,但是作為父親,他的心情難道是輕鬆愉快的嗎?
緊接著,李世民密奏,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亂後宮,這對李淵來說,又是一個沉重打擊,於是李淵又開始搖擺不定,準備六月初四這天,召集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共同對質、問詢。請注意,這是在李淵已經向李世民攤牌的情況,又臨時決定不攤牌了,可見這件事對李淵又是一個沉重打擊。
然後就是六月初四玄武門之變,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當時,李淵在泛舟,「上方泛舟海池」,很多人覺得這不可信,李淵當時怎麼可能有心情泛舟。我倒是覺得,這反而是可信的,這是李淵在極度鬱悶的情況下,試圖排解煩惱的一種方式。結果卻等來了兒子被殺的噩耗。
可以說,在經歷了自五月份開始的這一系列打擊之後,李淵已經是身心俱疲了。
而六月初四玄武門之變,對這一切做了個了解。雖然給李淵造成了很大的衝擊,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說,對李淵而言,這也是一種解脫,以後他再也不用操心兒子們之間的爭鬥了。在經歷了極度糾結、極度痛苦以後,我估計李淵已經看開了,累了,不想幹了。
正因為如此,他才在玄武門之變12天以後,就要退位。因為當時還沒有完成最基本的人事調整,勉強堅持了2個月,八月初八正式退位了。
因此,是李淵主動退位,老爺子不幹了,李世民必須要接,不接都不行。
以上是我的一點分析,歡迎大家討論。
如對唐朝歷史感興趣,請關注我,繼續深入討論。
因為沒必要,況且,李世民手下的人也不會答應。
玄武門之變發生的兩天後,也就是武德九年(公元626年)7月5日,唐高祖李淵下詔,立李世民為太子。
之後在當年9月3日,也就是玄武門之變發生的整整兩個月後,李淵正式將皇位傳給李世民,至此,李淵退位,李世民登基,是為唐太宗。
而在李淵退位之後,又足足活了九年之久。
要知道,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已經取得成功,也誅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並且,李世民已然被立為太子。
按理說,此時李世民的所有威脅均已解除,同時他的地位也得到了鞏固,皇位早晚都必然是他的。
但是,為何他就不能等到李淵去世後方才登基,非要這麼著急上位呢?
實際上,這並非是李世民著急,他之所以不等李淵去世就登上皇位,是因為當時的局勢,讓他不得不這麼做。
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第一點,是李世民本來就是奔著皇位來的。
在很多人概念中,似乎玄武門之變的發生,是源於李世民的太子哥哥李建成,以及他的弟弟齊王李元吉,對李世民的不斷排擠,最終導致李世民為了自保,才發動了這一事變。
當然,這個說法也不完全錯,但只是因素之一。
在前期,李建成和李元吉,確實沒少給李世民「穿小鞋」,導致李世民受到李淵猜忌,甚至一度還想殺了李世民。
正因為如此,李世民才和李建成、李元吉勢如水火。
但到了後期,事情已經演變到,誅殺李建成和李元吉是小,奪取皇位才是真,這一點,就連李世民的手下,都是這麼認為的。
比如當時尉遲恭就說,「大王(指李世民)之名,合之成「唐」字,大王終主唐祀」。
另外,李世民因猶豫不決,故而去找房玄齡商議時,房玄齡也提到,李世民是應當「承大業」的人。
世民召玄齡謀之,玄齡曰:『大王功蓋天地,當承大業,願大王勿疑』。---《資治通鑑》
瞧見沒,就連李世民的手下,都知道他們真正的目的,可不是弄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就完事了,最終要想要的,是皇位。
而在事變當天,同樣也是如此,你以為李世民帶著一幫人,又是提前埋伏,又是玩了命廝殺,為的是什麼?難道就是洩私憤嗎?肯定不是。
如果真的單純是為了洩私憤,那麼李世民完全可以帶著人埋伏在李建成所在的大明宮(備註,大明宮那裡也有個門叫做玄武門),等李建成出來了,給他一板磚,多解恨。
但是,李世民沒去大明宮,而是帶人埋伏在了太極宮的北宮門,也就是玄武門,而太極宮,裡面住的那可是李淵。
看到這裡,還不明白李世民真正的目的是誰嗎?
所以,那天李世民的計劃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要是能來,那肯定要把這二人給弄了,但如果他倆聽到風聲不來了,那麼李世民絕對會調轉方向,進入太極宮。
之後會發生什麼,就不言而喻了。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並且也弄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本來就是奔著皇位而來的李世民,怎麼可能在做完這一切後,安安心心的等著李淵去世,自己再登上皇位?
這就好比,李世民是在登山,已經距離最高峰僅剩一步之遙了,馬上就可以「一覽眾山小」,他卻停住了腳步,非要等適合的時辰到來,再登上最高峰欣賞美景。
你說,他這麼做,這是不是有毛病?
因此,既然本來的目的就是皇位,那麼外圍的事情都解決了,那就痛痛快快的登基得了,如果要是等,有句老話叫做「夜長夢多」,誰知道會發生什麼,萬一出點變故,那李世民這一番功夫就白費了。
所以,早點登基,早點安心,畢竟忙活了一出,為的就是這個。
其次,李世民能在玄武門之變發生的兩個月後就登基,也有李淵的「功勞」。
為什麼會說李世民登基有李淵的功勞呢?我們先來看一看相關的史料上,是如何記載李淵在玄武門之變後的反應。
前文提過,在玄武門之變發生的兩天後,即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的7月5日,李淵下詔,立李世民為太子。
癸亥,立世民為皇太子。---《資治通鑑》
並且,李淵還在詔書中提出,今後,凡是軍國大事,「悉委太子處決」,即先報告給太子李世民,由他處決,然後再奏報給李淵。
這意思十分明顯,就是把權力全部下放給了李世民。
不僅如此,在武德九年(公元626年)7月14日,也就是玄武門之變發生的11天後,李淵將親筆詔書,賜給了大臣裴寂等人。
詔書的內容是什麼呢?很簡單,李淵表示,自己應當加上「太上皇」的名號。
壬申,上以手詔賜裴寂等曰:「朕當加尊號為太上皇。」---《資治通鑑》
而這個意思就更明顯了,要知道當時裴寂雖說擔任宰相,但已經是堅定的「秦王黨」了,李淵正是想通過他,向兒子李世民委婉的表示,自己願意主動退位。
之後,又過了將近半個月,李淵下令,撤銷李世民的天策上將府邸,而這麼做,說白了就是為李世民登基做準備。
最終在當年九月,李淵正式下達詔書,將皇位傳給李世民,自己則成為「太上皇」。
也就是說,從這個過程中來看,李世民等在玄武門之變發生的短短兩個月後就登基,是因為其父李淵一直在主動交出權力,並願意退位。
故而,李世民才會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登基。
當然,作為當過皇帝的人,李淵不是不知道當皇帝的好處,而他之所以這麼主動的退位,也是有原因的。
曾經在玄武門事變那天,當尉遲恭身披著血淋淋的鎧甲,進入太極宮,並向李淵「請安」時,史書上是這麼記載的:
時宿衛及秦府兵與二宮左右戰猶未已。---《資治通鑑》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很簡單,當時渾身是血的尉遲恭在見到李淵後,李淵自然明白外面發生了什麼。
與此同時,在太極宮外面,原本應當「宿衛」李淵的士兵,正和李世民的士兵聯合在一起,忙著砍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馬。
這就是當時的情況,換而言之,當時李淵身邊的武裝力量,都成了李世民的人。
要知道,李淵可是皇帝,大唐地位最高的人,而他身邊的人卻願意為李世民而戰,這就說明,李世民早已開始在李淵身邊下功夫。
正是因為基本掌控了李淵身邊的武裝力量能為自己所用,所以李世民才敢帶著八百人就發動了玄武門事變。
而要做到這些,顯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再往深處想,既然李淵身邊的武裝力量基本都成了李世民的人,那麼朝中大臣呢?自然也有很大一部分成了李世民的忠實擁躉。
別的不說,就說事變當天,陪著李淵在太極宮的湖上划船玩兒的幾個大臣,即裴寂、蕭瑀和陳叔達等,裴寂自然不用說,蕭瑀也是「秦王黨」,而陳叔達則是中立派。
這麼一來,李淵幾乎就成了光杆司令。
總之就是,在玄武門事變發生之前,李世民其實已經具備了二分天下的能力和實力,正是有了這份底氣,他才敢以小博大,發動玄武門之變。
而這樣的局勢,以及自己目前處於什麼狀況,李淵不是不清楚,誰強誰弱也是一目了然。
所以,擁有多年從政經驗的李淵,在聽到大臣們勸他將大權交給李世民後,才會馬上「見風使舵」,當即說到,「此吾之夙心也」。
之後,李淵又發揮了影帝級別的演技,與隨後而來的李世民,上演了一出「父子情深」。
既然在心裡已經承認自己輸了,那麼李淵在接下來,又是立李世民為太子,繼而又把皇位正式交給他,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如果,李淵在當時,依舊抱著皇位不放,那麼李世民是不介意再添一條惡名的,即便是他不動手,他的手下也會幫他完成這個事情。
反正,太子和齊王都殺了,再殺個皇帝,也就那麼回事。
當然,李淵可不想死,所以才會如此痛快,也正是因為他這麼「識時務」,故而李世民才會登基後,給了李淵長達九年的快樂退休生活。
換句話說,李淵在退位後,能有九年的吃吃喝喝以及不斷生孩子的退休生活,也是自己識時務爭取來的。
所以,不是李世民非得在玄武門之變後很快登基,實在是他的父親李淵,「發自內心」的想趕緊退休去享受生活啊。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如果在當時,一旦李世民說要等李淵去世後才上位,那麼跟著他發動玄武門之變的一幫手下,第一個就不答應。
要說明白這其中緣由,就得先了解一下玄武門之變中,參與的人數。
按照史料記載,當時跟隨李世民前往玄武門的,僅其心腹,就有二十個上下,其中不乏有我們熟悉的長孫無忌、尉遲恭、房玄齡、杜如晦,以及侯君集、程知節等。
除了這些心腹之外,另有數百人名將士,總體人數,大約在八百人(此處存疑)。
而刨除這些人之外,還有李世民多年經營的「暗樁」,比如玄武門當天的守衛常何,以及那些負責宿衛大明宮的武裝力量。
當然,參與此事的人肯定不止這些,之所以要提到參與人數,是為了說明一點,玄武門之變,是一幫人,更準確的一個以李世民為中心的團隊,共同策劃的事件。
所有參與此事的人,不管是在明處還是暗處,都算是這個團隊的程院長之一。
而這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該團隊所謀劃的這件事,不是要搞公司團建,也不是幹遵紀守法的事情,而是要幹一件把腦袋拴在褲腰帶上的大事。
如果成了,那麼這群人封官加爵,但如果敗了,那就是一個個人頭落地。
並且,如果敗了,死的可不止參與的人,他們身後的家庭乃至家族,親人、朋友等,都有可能會因為這件事而死於非命。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大傢伙好不容易把事情辦成了,就差一步便可以登天了,結果李世民卻說,咱們再等幾年吧,等我老爹死了,我再當皇帝。
你說,真要如此,就算李世民願意等,他的一幫手下,以及參與此事的所有人,願不願意也等呢?
答案顯而易見,肯定不願意等。
就連我們現代人,去買個彩票中了五百塊錢,都知道趕緊兌獎,以求「落袋為安」,難道古人就是憨子,不知道這個道理嗎?
況且,老話說得好,夜長夢多,遲則生變。
真要是等李淵死,那麼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更保不準李淵會在繼續當皇帝期間,對這些人一一下手。
明的來不了,暗的還是可以的,誰叫李淵還是皇帝呢?
而一旦李淵利用手中的權力發起清算,到時候讓這群人怎麼辦?如果反抗,那就是謀反,而如果不反抗,則就是把自己的命給交代了。
誰會這麼願意繼續等著?誰又敢這麼耗著?
所以,即便是李世民當時不願意馬上登上皇位,而是非要等李淵死了才登基,那麼他手下的人,不僅不會同意,並且還會有一百種辦法,把李淵悄悄弄死。
比如吃飯被噎住,騎馬摔下來,划船掉湖裡,總之就是,辦法有的是。
還有,當時第一個進入太極宮並見到李淵的,為什麼是全副武裝,且鎧甲上帶著血的尉遲恭,而不是李世民?
這啥意思還不明白嗎?李淵要是識趣,那一切都好說,要是不識趣,尉遲恭一點都不介意,讓李淵感受一下「手中長劍鋒利否」。
所以歸根結底,在玄武門之變發生後,李世民是完全沒有必要等著李淵去世再做皇帝的,一來,他本就是奔皇位來的,二則是,李淵也很識趣,主動讓出了皇位,而第三,這是一件玩命的勾當,不成功便成仁,而事情都到了最後關頭了,李世民的手下不管用什麼手段,都會讓李世民登基,因此,這就是為何會說李世民沒有必要等著李淵去世的原因。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被立為太子,他為何不等李淵去世後再當皇帝?
原因其實很簡單,形勢不允許李世民等太久,為此他採取措施將李淵架空了;而李淵見自己被徹底架空,也只得順水推舟,禪位給李世民。
玄武門之變,不單單是為了自保,其實也是皇位爭奪戰。
617年,李淵在晉陽起兵,李世民作為主謀,他曾許諾李世民,事成之後封李世民為太子。
若事成,則天下皆汝所致,當以汝為太子。
自那時候開始,李世民就將自己視為李淵的繼承人,為此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最終為大唐的建立立下了巨大功勞。
但是,李淵稱帝之後,卻食言了,他絕口不提當年之事,而是立了長子李建成為太子,這讓李世民十分不滿,但又無可奈何。
隨著時間的流逝,李世民的功勞越來越大,先後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割據勢力,他的地位也越來越高,最終成為秦王、天策上將,僅次於李淵和李建成。
李世民地位的不斷提升,讓他產生了更大的野心,那就是取代李建成成為太子;而李建成也逐漸意識到他的威脅,開始明裡暗裡與之爭鬥。
武德七年,李世民使用計策,將李建成牽連進楊文幹謀反之事,李淵惱怒之下再次許諾,只要李世民平定了楊文幹叛亂,就改立李世民為太子。
但是,李淵在李元吉等人的勸說下,再次沒有兌現諾言,這讓李世民十分生氣。
汝宜自行,還,立汝為太子。
也正是因為這件事,李世民與李建成的矛盾,進入了白熱化,之後李建成聯合李元吉及眾多黨羽發起了對李世民的不斷攻擊。
到武德九年五月的時候,李世民秦王府的大小官員,幾乎被驅散殆盡,他也由此失去兵權,成為砧板上待宰的羔羊。
武德九年六月初一,突厥入侵唐朝的消息傳來,李建成心生一計,他上書讓李元吉作為主帥出徵突厥,得到了李淵的同意。
按照李建成的設想,他先讓李元吉掌握兵權,然後讓秦王府屬臣一同前往,而在數日後舉行的送行宴會上,他再讓李元吉將出兵李世民及其親信一網打盡,來個斬草除根。
但是,讓李建成沒想到的是,他府上一位官員是李世民的臥底,李世民提前得知了消息。
只不過,這並不能改變什麼,因為李世民無法拒絕去給李元吉送行,只要他去了,那就只有死路一條了。
該怎麼辦呢?
李世民起初並沒有什麼辦法,但在六月初三這一天,又發生了一件事,這一天白天,太白金星出現在秦王府的方位,按照古人的說法,這預示著李世民要謀反。
李建成怎麼可能放過這個機會,就讓人上書李淵,說李世民打算謀反,李淵便將李世民召入宮中詢問。
當時,李世民被李淵逼迫得沒法說話,但他突然心生一計,他沒有正面回答李淵,而是反告李建成淫亂後宮,直接戳到了李淵的痛處。
李淵便不再追問造反之事了,而是讓李世民與李建成、李元吉第二天一大早入宮對質,李世民得令後就回府了。
李世民回去之後,與長孫無忌等人商議之後,得出一個結論,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了,必須要發動政變了,而第二天一大早李建成和李元吉入宮之時,是最好的機會。
六月初四一大早,李世民就進入玄武門埋伏起來,之後就爆發了著名的玄武門之變,李元吉和李建成及其眾多黨羽,被一網打盡。
玄武門之變,其實是李世民發起絕地反擊的一次政變,政變的目的不單單是自保,其實也是為了逼迫李淵交出皇位。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在此之前,李淵多次對李世民食言,並且在二子相爭的過程中,一直都很偏袒李建成,他甚至動過殺掉李世民的念頭,只不過後來不忍心罷了。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如果只是為了自保,完全不用殺掉李建成,但他最終毫不猶豫地殺掉了李建成,這是出於爭奪皇位考慮的,因為只要李建成還活著,自己就無法當上太子,日後也就無法成為皇帝了。
並且,李世民如果只是為了自保,也沒有必要再派遣尉遲恭去挾持李淵,因為在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之後,李淵就只剩下李世民這一個兒子,皇位也大概率只會傳給李世民了,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了。
但是,李世民卻將李淵控制起來,用這種威脅李淵安全的方式,讓李淵承認李世民發動政變的合法性,並且將軍權全部交給李世民。
種種跡象表明,李世民對皇位是非常渴望的,因為只有這樣他才能真的變得安全,也才有機會施展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負。
關於這一點,還有一件事不可忽視,那就是李世民的部下們,也是為了幫助他成為皇帝,才跟著他發動政變的。
這其實很好理解,因為政變這種事,說的難聽點,其實就是造反,是要掉腦袋的事情,如果李世民不當皇帝,個人利益又如何實現最大化?
再者說了,李世民此前飽受迫害,但最受傷的還是他的部下們,要麼被貶黜,要麼被扣押,他們只有將李世民扶上皇位,自己才有可能安全著陸。
最直接證據,其實在史書中是有記載的,李世民在與部下商討政變之事的時候,部下們就明確對他說了,只有殺掉李建成和李元吉,才能奪取太子之位。
彼與太子謀亂未成,已有取太子之心。亂心無厭,何所不為!若使二人得志,恐天下非復唐有。以大王之賢,取二人如拾地芥耳,奈何徇匹夫之節,忘社稷之計乎!」
房玄齡和尉遲恭則更加露骨,此二人直接告訴李世民,他是唯一可以繼承皇位的人,他要是不願意的話,那就是違背天意。
所以說,在玄武門之變前,無論是李世民也好,還是他的部下也罷,都是將奪取皇位作為最高目標的,殺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以自保,只是最低目標。
只不過,李世民雖然殺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但他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殺掉父親李淵,更不敢明著要求李淵立自己為太子,或者逼迫李淵禪位給自己。
這幾件事,李世民無論做了哪一件,他都會被認為是亂臣賊子,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即便坐上皇位,也是不會安穩的。
尤其是,李世民已經殺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落了個殺兄弒弟的惡名,就已經讓他很難承受了,他就更加不能再對李淵怎麼樣了。
但是,李世民不敢把李淵怎麼樣,但不代表他沒有辦法讓李淵禪位給他,這就要從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的操作說起了。
李世民架空李淵,迫使李淵禪位給他。
李世民在殺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後,又在玄武門擊潰了趕來支援李建成的部眾,那時候李淵還在宮內的水上划船。
為了獲得主動權,李建成讓尉遲恭入宮「保護」李淵,尉遲恭身披鎧甲,手握長予,帶著一對人馬就徑直來到了李淵的船上,嚇了李淵一跳。
尉遲恭也不含糊,直接對李淵說,李建成和李元吉作亂,已經被秦王殺掉了,秦王還叫他入宮保護李淵的安全。
李淵聽了大吃一驚,又見尉遲恭帶著大隊人馬,這哪裡是去保護他的,簡直就是綁架。
李淵有些不知所措,就問身邊人該怎麼辦,蕭瑀和陳叔達是聰明人,他們知道現在李世民已經控制皇宮了,如果李淵不妥協的話,安全都可能成為問題,於是對李淵說:
建成、元吉本不預義謀,又無功於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為奸謀。今秦王已討而誅之,秦王功蓋宇宙,率土歸心,陛下若處以元良,委之國務,無復事矣。
蕭瑀和陳叔達的大致意識是,李建成和李元吉沒什麼功勞,只是嫉妒李世民罷了,所以才合謀犯上作亂的,現在李世民殺掉了二人,是符合大家心意的,陛下應該將國事委託給李世民才對。
蕭瑀和陳叔達的言外之意是,只有將其權力交給李世民,才有可能安全著陸,不然李世民會再幹什麼事,那就不好說了。
李淵也是個老江湖,聽懂了蕭瑀和陳叔達的話,就對眾人說,好,這正是我一直以來的心願!
很快,李淵就下達了一道諭旨,讓李世民節制天下兵馬,李世民由此掌握了軍權,但這距離他成為太子乃至皇帝,還有一段路要走。
可以說,李淵出於求生欲,做出的反應其實是很明智的,但讓他痛苦的事情還在後面。
李世民掌握軍權之後,先是殺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各自的五個兒子,然後將其家中女眷發配到宮中為奴,繼而又派人誅殺了兩人的一眾黨羽。
隨著李世民殺的人越來越多,李淵越來越感到害怕,為了保住自己,他下令李世民代替自己處理國事。
待了六月十二,李淵越發感覺到威脅了,於是做出了一個決策,那就是冊封李世民為太子,讓李世民全權處理國事,只需要報告給他知道就行了。
癸亥,立世民為皇太子。又詔:「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
至此,李世民在執政這件事上,就變得完全合法了。
有人可能會說,既然李世民已經掌握軍政大權,為何不等到李淵去世後再當皇帝呢?
還真不能,倒不是因為李世民的部下們等不了,而是李世民等不了,並且李淵也在皇位上坐不住了。
李世民成為太子之後,利用手中職權,將一幹功臣全部封為高官,充斥了整個朝堂,功臣們都歡飲鼓舞,更加忠心於李世民了。
這當然是李世民刻意為之的,一是為了進一步抓緊權力,二是為了獎勵功臣,穩定內部團結。
但是,李世民很清楚一件事,只要自己不登上皇位,事情就可能有變化,因為那時候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許多黨羽分散在各地,這些人並不支持他,萬一他們合起夥來對付自己,那就麻煩了。
如果李世民登上皇位,那就不一樣了,因為已經一切已成定局,就很難再改變了。
再一個就是,李淵是不是真心想要傳位給李世民,李世民不能完全確定,如果李世民讓李淵繼續待在皇帝寶座上,時間長了可能還有變化。
要知道,那時候李淵除了李世民這個嫡子之外,還有眾多庶子,雖然古代有立嫡立長的傳統,但庶子成為皇帝的案例,也是層出不窮的。
誰知道李淵是不是在實施緩兵之計,等到某一天再從李世民手中奪取權力,將皇位傳給其他兒子呢?
總之,李世民認為只有自己登上皇位,才能徹底保護勝利成果,自己才有更多時間在皇位上大展拳腳。
本著這個原則,李世民通過安插親信到關鍵部門,逐漸掌控了朝堂,而那些曾經忠於李淵之人,則多半都投靠到了李世民一邊。
值得一提的是,當初勸說李淵放權給李世民的蕭瑀,其實早就是李世民的人,而陳叔達則是個中立派,唯有裴寂等少數幾人,依然忠於李淵。
可以說,隨著權力向李世民轉移,李淵逐漸成為了孤家寡人,以至於話語權越來越弱,想幹涉一下朝政,都無從下手了。
隨著時間的流逝,李淵越發感覺到無助,他名為皇帝實為傀儡,不如退位算了;再加上親眼目睹了兒子相殘的悲劇,痛定思痛之後發現,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於是感到十分自責,就更加不想繼續當皇帝了。
再考慮到,當時李淵已經是個六十歲的老人了,早就對朝政感到力不從心了,因此對於皇位留念也沒有那麼強烈。
武德九年七月十六,李淵第一次向身邊的裴寂道出了心裡話,他說自己應該退位為太上皇了。
九天之後,李淵下令撤銷天策上將府,為禪位給李世民做準備。
八月初八,李淵正式下達詔書,禪位給李世民,第二天李世民登基稱帝,改元貞觀。
李淵唯一的訴求,其實是在退位之後能夠安享晚年,為此李世民沒有吝嗇,而是讓李淵繼續住在太極殿(皇帝才能居住的地方),自己則住在東宮,前後達數年之久。
並且,李淵享受的物質待遇還是很好的,後來又回了九年才去世,期間他日日鶯歌燕舞,又與妃子們生下了許多兒女,日子過得好不快活。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李淵急流勇退得來的,如果他繼續賴在皇位上,結局恐怕就不好說了。
總結一下,李世民之所以不等李淵去世後再當皇帝,一是因為他本來就是衝著皇位去的,局勢不允許他等太久;二是李淵在失去權力之後,感到心灰意冷,也沒有興趣再繼續當皇帝了,所以做個順水人情,將皇位傳給李世民,換自己一個太平晚年。
李世民不敢等,也不能等。
等的久了,老爹李淵這裡大概率會出問題,出問題的原因,則可能有這麼3個。
首先,「玄武門之變」對李淵影響很大,就像扎在心上的一跟刺。
「玄武門之變」,李二(李世民)殺了當朝太子李建成。那是他的大哥。
還殺了齊王李元吉。那是他親弟弟。
殺了哥哥和弟弟之後,李二讓手下猛將尉遲敬德前去逼宮唐高祖李淵。
出發時,李二有交代,尉遲敬德必須得到這樣的結果:
讓唐高祖李淵對參與玄武門之變的人進行特赦,並且,唐高祖必須將京城各軍的指揮權交給李世民。
尉遲敬德身披盔甲,手持長矛,進入宮中,來到了高祖李淵附近,並提出了秦王李世民這邊的訴求。
當時,蕭瑀和陳叔達兩人陪著唐高祖李淵在宮內海池划船,一看尉遲敬德這樣子,知道李世民已經控制了局勢,如果處理不慎,三人可能會被尉遲敬德這個愣頭青咔嚓了。
所以,這兩人開始幫助李世民說話:「太子和齊王本來功勞就少,他們又嫉妒秦王李世民功勞太大,屢屢製造事端,如今被秦王誅殺,這很正常,現在立秦王為太子,情況就穩定了。」
李淵大驚!
陪自己玩的人都如此誇讚李世民,說明李世民的影響力已經太大了,而且自己敢說個「不」字,就會流血五步。
於是,李淵提高了聲調,故作鎮靜地下令:特赦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眾人,京城各軍歸秦王李世民調遣。
這命令一下,秦王李世民那邊如虎添翼。
本來,李世民因為常年在外作戰,軍中威信極高,如今獲得京城各軍的指揮權,這樣,能做到真正的一手遮天了。
李世民迅速掌控了京城,然後將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兒子們,統統殺害了,將兩人的妻妾、女兒們也做了一定處理。
這些事都是在唐高祖李淵眼皮子底下做的,試問,哪個當爺爺的會看著自己親孫子被砍頭?
李淵心中的悲痛可想而知,心中一萬頭羊駝呼嘯而過。。
因為李世民策劃和操縱了玄武門之變,李淵就此被架空。
此種情況下,要說李淵沒有憤怒,那一定是假的。
如果李世民不提前做皇帝,不給李淵製造壓力,那麼,假以時日,李淵會在形勢穩定後,大概率誅殺李世民。
當時的朝廷上下,並不是沒有李淵的擁護者,對於一個有一定權謀能力的皇帝來說,只要一直在位,那麼,設計收拾李世民,並非難事。
幸虧,在李世民的各種壓力下,李淵禪位了。
如果李淵沒有禪位,而是長時間坐在皇位上,那麼,李世民的日子可能越來越不好過,道路越走越窄,因為扎在李淵心上的那根「玄武門之刺」,實在讓他難受。
其次,李淵還有不少兒子,換太子的概率不是沒有
唐高祖李淵的生育能力極強,不說玄武門之變以前了,就是之後,依然和妃子們合作,生了不少孩子,有男也有女。
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後,李世民並不是李淵唯一的兒子。
這就說明,李淵如果某一天中意另外一個兒子了,也可以將李世民這個太子換了。
如果沒有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恰好是太子,那麼,可以等待李淵自然地老去、死去,然後順利繼位。
問題是,玄武門之變以前,李二不是太子,皇位輪不到他。
為了皇位,為了和大哥競爭,不得已之下,李世民才發動了「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已經在李淵心上扎了一根刺,李淵又有其他的兒子,如此情況下,李世民就不能等了,等的越久,風險越大。
與其看著這種風險的存在,不如給老爹一點壓力,讓其主動退位,如此,才能一勞永逸,否則夜長夢多,非常容易發生變化。
這其實和我們現實中的企業經營一樣,如果你企業的產品是獨家壟斷,那麼,和甲方溝通時就會淡然自若,根本不怕出現變局。
如果,甲方需要的產品,市場上有很多,分分鐘可以代替你家的,那麼,最重要的是,要速戰速決,快速拿下訂單,價格低點也可以,絕不可拖延時間和拿捏別人,否則雞飛蛋打,最終落得一場空。
一句話,就算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就算李世民已經立為了太子,鑑於李淵有眾多的兒子,又有玄武門事變刺激,李淵如果再長期執政,李世民的皇位大概率出問題。
既然如此,讓老頭子提前下課,才是最優解。
3、李淵如果沒有及時下臺,擁護李世民的臣子們的心思就會變化
人心,不可測!
特別是在利益面前,更難測。
李淵身體挺好,活的歲數挺大,如果一直在位,跟著李世民的那一幫下屬們怎麼辦?
他們是冒著風險,跟著李世民做了一件瘋狂的事情。
這樣拼命,如果李世民還不能快速做了皇帝,那麼,參與玄武門之變的臣子們,風險就會加大,因為,皇帝要處理一個臣子,比捏死一隻螞蟻的困難,大不了多少。
如果李淵遲遲不退位,臣子們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和利益,保不齊,會對李淵表示十足的忠心,畢竟,人家可是當朝的皇帝,當太子黨們的忠心順序成了:皇帝>太子,那麼,李世民的危機就來了。
李世民最大的資本就是戰功,以及一幫擁戴自己的鐵桿下屬。
如果李世民遲遲不上位,這些臣子,大概率會成為李淵忠誠的下屬。
當李世民的手下都成了李淵能夠自由調配的臣子時,李世民上位的風險會幾倍幾十倍地增加。
鑑於這種情況,李世民還會等李淵去世了再坐皇帝嗎?
不能,越快越好!
於是乎,玄武門之變發生後,僅僅過了一個月,李淵就禪位了。
為何要如此快速禪位?
只有一個原因,架空的日子太難受,禪位不禪位,都是一樣。
而且,李淵只要不禪位,他的每一天都會面臨風險,他會小心翼翼地活著,吃飯、走路、上朝都會有不安全感。
所以,基於自己被架空的情況,李淵的最好策略是:禪位,然後快樂地享受退休生活。
回到開頭,李世民為什麼不等李淵去世了再做皇帝呢?
害怕夜長夢多,玄武門之變已經徹底得罪李淵了,李淵還有很多孩子,這些都會影響李世民正常繼位。
另外,李淵身體很好,時間久了,保不齊,擁護李世民的人成了李淵的大忠臣了,那就大事不妙了。
所以,李世民必須快速上位,必須讓李淵快速讓位,從發動玄武門之變後起,李二已經沒有了其它選擇,只有這一個。
謝謝邀請!
李世民南徵北戰,捨生忘死,為了什麼?不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登上皇位,大展才華,成就一番不朽功業嗎?
可在他前進的路上,最大的障礙不是劉黑塔,王世充等地方勢力,而是自己的父親李淵和親哥哥李建成以及親弟弟李元吉。
李建成作為長子,被李淵立為太子,可他心胸狹窄,能力有限,嫉妒李世民比自己功勞大,所以聯合李元吉想要除掉李世民以絕後患。而李淵作為父親,對此卻保持沉默態度,這就等於默認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對李世民的打壓。
萬般無奈之下,李世民只好發動了玄武門事變,一舉剷除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為自己登上太子之位鋪平了道路。
對李世民剷除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淵是很不認同,很有看法的,加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勢力還在,為了防止李淵與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勢力聯合起來對付自己,所以李世民在登上太子之位後,急需要做的的一件事就是逼迫父親李淵儘早讓出皇位,以防夜長夢多。
李淵開始肯定不願意,可架不住李世民派尉遲恭手拿著鉄鞭多次去宮裡威脅。李淵明白,如果乖乖讓出皇位,還能活著,可如果拖拖拉拉不想讓出皇位,就只有死路一條,說不上那一天尉遲恭的鉄鞭就會砸碎自己的腦殼。一個殺自己親兄弟眼都不眨一下的人,殺自己這個半老不死的父親,和殺一條野狗沒什麼區別。
所以李淵不敢拖延,在李世民登上太子之位不到兩個月,就乖乖讓出了皇位。
登上皇位的李世民也終於出了一口氣,地位有了,威脅也不存在了,終於可以一展才華,創立一番事業了。這才有了貞觀之治,才有了大唐盛世。
所以說,李世民脅迫自己的父親李淵讓位,既是形勢所迫,也是國家穩定發展的需要,做的很及時,也很正確。
一句話,李世民等不及了,因為玄武門之變的真正目標,不是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而是自己的老爹李淵,幹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不過是手段,迫使李淵退位才是目的。
長期以來,玄武門之變被認為是「兄弟鬩牆」的典型,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爭奪皇位早就的血雨腥風,但實際上,這是一樁「父子反目」的戲碼。
李淵的地位和貢獻
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如秦始皇嬴政、如漢高祖劉邦、如光武帝劉秀、如隋文帝楊堅、如宋太祖趙匡胤、如明太祖朱元璋、如清太祖努爾哈赤,無不鼎鼎大名。
然而,作為盛唐王朝的開國皇帝,李淵毫無存在感。
這並非李淵沒有能力,沒有貢獻,如果真是這樣,他也當不了開國皇帝。
因為在史學家的「春秋筆法」下,李淵的地位和貢獻被淡化甚至忽略了。
史學家為什麼要淡化李淵的地位和貢獻呢?這一點要「歸功於」唐太宗李世民。
李淵是出身貴族門閥,祖上是西魏八柱國之一。李淵的祖父李虎在北周時被追封為世襲唐國公,李淵靠著祖上的蔭庇,7歲就襲封為唐國公,後來隋代北周,李淵因為獨孤皇后是她的姨母,又成了皇親國戚,比如隋煬帝楊廣跟李淵就是姨表兄弟。
隋末天下大亂時,李淵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起兵反隋,開啟了統一全國之路。
關於李淵起兵反隋的原因,後世的史書無論是《舊唐書》《新唐書》還是《資治通鑑》,清一色地都說是李世民首先提出倡議並且鼓動李淵下定決心,表明李世民立下「社稷第一功」。
1,《舊唐書·高祖本紀》「太宗與晉陽令劉文靜首謀,勸舉義兵。」
2,《新唐書·高祖本紀》:「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陰結豪傑,招納亡命,與晉陽令劉文靜謀舉大事。計已決,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懼不見聽。」
3,《新唐書·太宗本紀》:「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
但實際上,李淵晉陽起兵時,李世民只有19歲,即便他卓有見識,影響力跟李淵也沒法比,不可能直接決定晉陽起兵這樣的驚天大事。合理的推測是,李世民參與了晉陽起兵的謀劃,但李淵才是晉陽起兵的主要謀劃者和決策者,只要李淵不反,李世民成不了氣候。
統一天下的功勞
在很多人心目中,李世民被認為是大唐統一天下的首功之臣,是一個接近完美的皇帝,李淵只是一個優柔寡斷的老爹,哥哥李建成只是一個坐享其成的太子,弟弟李元吉只是一個四肢發達的莽夫,只有李世民徵戰四方,披荊斬棘,為天下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
據《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記載,晉陽起兵主要是李世民的謀略,因此李淵曾口頭承諾將來得了天下,立李世民為太子,李世民當然是很謙虛地推辭了。
「若事成,則天下皆汝所致,當以汝為太子。」世民拜且辭。
後來李淵晉陽起兵,自稱「唐王」,準備兌現承諾,立李世民為世子,武將們跟李世民關係密切,也很支持,但李世民「固辭而止」,堅決推辭不幹。
李淵是個實在人,把李世民的推辭當了真,所以他後來當皇帝後,沒再徵求李世民的意見,直接把長子李建成立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三子李元吉為齊王。
應該說,李淵這個決定沒毛病,完全符合規則和慣例。
但李世民不高興了,他雖然表面推辭了,可誰不想當太子,他之所以賣力打仗,就是希望用實力和戰功徵服所有人,堂而皇之當上太子,可老爹居然把自己的虛偽客套當了真。
很不巧的是,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都有顯著缺陷,並且兩人有一個共同毛病——妒賢嫉能,李世民的搶眼表現讓李建成感受到威脅,於是聯合李元吉排擠李世民。
太子建成,性寬簡,喜酒色遊畋;齊王元吉,多過失;皆無寵於上。世民功名日盛,上常有意以代建成,建成內不自安,乃與元吉協謀,共傾世民,各引樹黨友。
可憐的李世民就這樣成為老爹說話不算數的犧牲品,哥哥弟弟聯合欺壓的對象。
玄武門之變的真相
不管是誰先挑事誰的鍋,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兩大股勢力的明爭暗鬥是客觀存在的,這種明爭暗鬥不斷升級,最終釀成了玄武門之變。
後人常把玄武門之變歸咎於李淵,認為是李淵的優柔寡斷讓兒子們兵戎相見。
實際上,李淵絕不像人們想像地那樣無能,一方面把李建成立為太子,另一方面卻抬高李世民的地位,甚至不時表現出讓李世民取代李建成的意圖,這些都是他老謀深算的表現。
狡猾的李淵知道這三個兒子都不是省油的燈,他相信不論自己的兒子無論怎麼樣明爭暗鬥,都不至於上升到刀兵相見的地步,更不可能對自己這個老爹動粗。相反,兒子們的爭鬥對李淵的皇位最為有利,他可以讓兒子相互牽制,自己居中調節,始終掌握最高決策權。
只是李淵失算了,他被李世民的謙虛迷惑了,低估了李世民的野心。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迅速解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並把兩兄弟的十個兒子無論大小全部誅殺,將他們從宗籍中除名。如果只是為了自身安危反擊,何必要製造滅門慘案?
玄武門之變發生太過突然,完全出乎李淵的意料之外,所以他毫無預備,正不知如何應對時,而李世民已派手下大將尉遲敬德率精兵以保護的名義,控制了李淵的人身自由。
李淵這才知道,李世民殺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只是一個環節,他真正的目標是將自己取而代之,只好當眾說了一句極其違心的話,掩飾自己內心的惶恐不安:
「善!此吾之夙心也。」
事已至此,李淵無力反擊,只好下詔立李世民為皇太子,並宣稱:
「自今以後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委任太子處決,然後奏聞皇帝」。
這回李世民不客氣了,開開心心當起了太子。
此時的李淵表面是皇帝,實際上是傀儡,他深知自己的皇帝寶座是個燙屁股的位子,所以過了幾個月,李淵很自覺地宣布退位當太上皇,讓太子繼位。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最終目標不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而是李淵;不是太子位置,而是皇帝寶座。當玄武門之變成功後,他不可能甘心情願等著李淵死後才接班,而李淵也深知與其等著被兒子趕下臺,還不如主動禪讓。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