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關羽被活捉前為什麼不自殺?_關羽為何被俘

圍爐煮酒話春秋說: 關羽敗走麥城之後,士卒潰散,僅剩十餘騎,可謂山窮水盡。 此時,關羽背負著丟失荊州的罪責,又…

圍爐煮酒話春秋說:

關羽敗走麥城之後,士卒潰散,僅剩十餘騎,可謂山窮水盡。

此時,關羽背負著丟失荊州的罪責,又即將被敵人俘虜,這都是他人生的巨大恥辱,那他為何不選擇自殺呢?

關羽之所以不自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認為沒有人會殺他,並且他還是有翻盤機會的。

襄樊之戰中,關羽在水淹七軍,活捉了曹操大將于禁,一時間他威震華夏,聲勢大振。

眼看樊城就要丟失了,而距離樊城很近的許都岌岌可危,有人就勸說曹操,要將都城遷到其他地方去,以避免關羽的鋒芒。

這個時候,司馬懿站了出來,他勸說曹操聯合孫權攻打關羽,並獻上了具體計策。

那時候,孫權與關羽表面上看起來很和諧,但由於關羽向來看不起孫權,劉備又耍無賴不肯歸還荊州,孫權便同意了曹操的建議。

當時,曹操給孫權的條件是,只要孫權答應攻打關羽,他就將江南之地封給孫權(以漢獻帝的名義),孫權便堅定了攻打荊州的決心。

在此之前,在孫權和呂蒙的不斷麻痺下,關羽對東吳不設防,還將全部精銳士卒拉上前線,荊州大本營因此十分空虛。

趁著關羽在前線徵戰,呂蒙白衣渡江,奪取了關羽佔領的荊州三郡,尤其是江陵郡,那裡是關羽將士家眷的所在地,呂蒙佔領了江陵,可謂掐住了項羽的咽喉。

關羽在得知荊州丟失之後,連忙下令火速回援,但呂蒙又使用了一個計策,他派人善待關羽將士的家屬,並好好招待關羽派去的使者,還帶著使者在江陵城中遊玩。

等到關羽的使者回去之後,將士們通過詢問,最終得知自己家屬的待遇比以前更好了,因此人心浮動,漸漸脫離了關羽,轉投到東吳去了。

無奈之下,關羽只得向蜀漢境內逃竄,但又遭到了東吳大軍的夾擊,迫使他敗走麥城,不得不往距離益州不過一二十裡的臨沮而去。

如果關羽能夠順利進入益州,那他就安全了,未來還可以反攻荊州,從而一雪前恥。

但可惜的是,關羽在臨沮遇到了埋伏,被呂蒙所部馬忠襲擊了,僅剩的十幾個手下都被殺死,眼看自己與兒子關平就要被俘了。

但是,值此危難時刻,關羽卻沒有選擇自殺,而是束手就擒,因為他不認為孫權會殺掉他,他甚至覺得自己被俘之後,還有機會回到蜀漢,未來他依然可以反攻荊州,從而一雪前恥。

關羽之所以會這麼想,是基於兩點來考慮的,首先從當時的慣例而言,凡是被俘的將領,尤其是高級將領,一般都不會被殺。

在整個三國歷史上,極少有被俘的高級將領被殺的案例,大多數將領被俘之後,是可以得到妥善安置的。

遠的不說,就說被關羽俘虜的于禁,他作為左將軍、假節鉞,在曹操陣營的地位,與關羽在蜀漢陣營是相當的,但關羽也不過是關押他而已,自始至終都沒有殺他。

同樣被關羽俘虜的龐德,曾經射傷關羽的頭顱,但關羽起初也沒有打算殺他,而是試圖說服他投靠自己,只不過他非但不投降,還極盡所能羞辱關羽,關羽這才在惱怒之下殺掉他的。

總的來說,漢末到三國時期,那些被俘的將領,像于禁這樣沒被殺的,是佔絕大多數的,而像龐德這樣被殺的案例,其實是非常少的。

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那時候人才難得,尤其是能徵善戰的將領,更是可遇不可求的,能不殺就儘量不殺,萬一能為己所用呢。

再一個就是,從道義上而言,殺俘這種事在當時也是不光彩的,會被人詬病的,不但會得罪自己的敵人,也不利於日後招降其他將領。

這一點,關羽本人也深有體會,當初他被曹操俘虜,曹操非但不殺他,還給予他厚待,甚至讓漢獻帝冊封他為漢壽亭侯。

雖然關羽自始至終都沒有投靠曹操,但曹操的做法卻很仁義,最終將他還給了劉備。

當然了,也不是所有人都像曹操那樣,但很多人在俘虜高級將領之後,即便不能讓這個人為己所用,那也會是一個很大的政治籌碼,總之殺掉才是最傻的方法。

其次,就當是蜀漢和東吳的關係而言,關羽也不認為孫權會殺掉自己。

在很早的時候,劉備和孫權就結成了同盟,一起對付曹操,兩家曾一起創造過輝煌的歷史,比如赤壁之戰,可以說效果是很好的。

當然了,因為借荊州之事,孫權心裡一直不痛快,但也沒有捅破窗戶紙。

關於荊州之事,說起來太過複雜,但有一個事實大家必須清楚,劉備確實有錯在先,他應該將南郡還給孫權才對(借荊州其實是借的南郡)。

雖然劉備沒有歸還荊州,但自從湘水劃界之後,東吳和蜀漢就實現和平了,依然是同盟關係。

呂蒙偷襲荊州的時候,關羽其實知道這是孫權在討要「荊州」,並不是真正的撕破臉,也不是為了殺自己,兩家依然是同盟關係,這件事不是輕易可以改變的。

再者,劉備作為孫權的妹夫,兩家還是親戚關係,關羽認為孫權就更加不會殺自己了。

因為關羽認為孫權不會殺自己,所以他也就沒有選擇自殺,他或許還有這樣一種考慮,自己被孫權俘虜之後,孫權在已經得到荊州的情況下,會將自己還給劉備。

之所以這麼說,是基於關羽與劉備的關係而言的,史書上雖然沒有明確記載關羽和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但三人情同兄弟卻是不爭的事實。

如果孫權俘虜了關羽,關羽認為孫權為了緩和關係,會將他送還給劉備;即便孫權不這麼做,作為好兄弟的劉備,也會想盡辦法將關羽弄回去的。

只要關羽回到了蜀漢,他就可以反攻荊州,洗刷自己丟失荊州及被俘的恥辱了。

當然了,從關羽的性格,以及當時的局勢而言,他也不認為有人敢殺他。

歷史上,關羽是個性格十分傲慢的人,他看得起的人就沒幾個。

關羽一生當中,最輝煌的時期,莫過於他鎮守荊州時期了,那時候他作為一方大員,在蜀漢內部的實際地位,是僅次於劉備的。

荊州,一個十分重要的地方,是兵家必爭之地,關羽鎮守荊州的時候,南連孫權,北接曹操,卻都不敢輕易攻打他,孫權甚至還要不斷討好他,以防止他攻打東吳。

可以說,在鎮守荊州的十餘年時間裡,關羽真正做到了確保荊州不失,並且他還憑藉傲人的戰績以及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威震華夏。

那時候的關羽,可以說是春風得意,沒有幾個人被他放在眼裡,我舉幾個例子來說。

先說馬超,當初馬超剛投靠劉備,劉備對馬超關懷備至,這讓關羽很吃醋,就寫信給諸葛亮詢問馬超的才能可以與誰相比。

諸葛亮情商很高,為了安撫關羽,就寫信給關羽說,馬超的才能可以與張飛媲美,但比不上你美髯公啊!

關羽見信後,果然感到很高興,但自那之後就不怎麼看得起馬超了。

除了馬超之外,還有老將黃忠,也是關羽很看不起的,他恥於與黃忠並列為將(劉備稱漢中王時冊封了四位大將,分別是關羽、張飛、馬超和黃忠),曾就此事專門詢問諸葛亮,要不是諸葛亮從中調解,恐怕他是不肯善罷甘休的。

總的來說,在蜀漢內部,能被關羽看得起的人物,也就諸葛亮、張飛等寥寥數人而已,而曹操和孫權陣營之人,被他看得起的人就更少了。

最被關羽看不起的人,是東吳首腦人物孫權,有一次孫權曾派人向關羽求親,說要自己的兒子娶關羽的女兒,但關羽卻說,犬子(孫權之子)豈能娶虎女(關羽之女)。

後來,關羽進攻樊城,孫權作為盟友,卻遲遲沒有派出援軍,他就感到很生氣,當即怒罵「狢子敢爾」,還揚言等奪取樊城之後,就滅了孫權,嚇得孫權趕緊派人去道歉。

除了孫權之外,東吳大將呂蒙,也是被關羽極其輕視的一個人,只不過這種輕視,是呂蒙主動示弱和獻殷勤所導致的,實際上呂蒙根本不怕關羽,他只是在麻痺關羽而已。

當然了,對於曹操陣營之人,關羽也不太看得起,就說曹操本人吧,他雖然很感激曹操當初對他的厚待,但打心眼裡看不起曹操,也是不爭的事實。

曹操派到襄樊的曹仁和龐德,以及後來前去支援襄樊的于禁,因為都是他的手下敗將,而被他看不起。

因為太過於傲慢,結果關羽吃了大虧,而孫權和曹操,也都是利用了他這一弱點,才有機會擊敗他的。

當然了,擊敗關羽的關鍵人物,自然是孫權和呂蒙了,兩人對關羽都十分不滿,但在長達十幾年時間裡,都沒有表現出來,而是對關羽非常客氣,甚至卑躬屈膝,極盡諂媚。

由於孫權和呂蒙的這種態度,讓關羽產生了一種錯覺,那就是這兩個人都很害怕自己,他們或許會偷襲荊州,但要說他們敢殺掉自己,他是不會相信的。

這種自信,是關羽骨子裡的傲慢在作祟,而他的威名以及背靠的蜀漢政權,則是他的底氣所在。

只不過,關羽錯看了孫權和呂蒙,這兩個人長期演戲給他看,將他給徹底麻痺了,並且他們還不按「規則」出牌,竟然毫無顧忌地將他給殺掉了。

至於說,孫權為何要殺掉關羽,這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總之這個結果所有人都沒意料到的,並且事後孫權也是很後悔的,就連配合孫權攻打關羽的曹操,也是非常震驚的。

關羽被殺之後,劉備震怒,揚言要攻打東吳,孫權這才意識到自己太衝動了,作為應對之策,他將關羽的頭顱送給曹操,試圖甩鍋給曹操。

哪知道曹操也很「雞賊」,竟然以諸侯之禮將關羽的頭顱葬在洛陽,就又將鍋甩回給了孫權。

孫權見一計不成,就再施一計,派人向劉備求和,可以說是展示出了極大誠意的,只不過那時候劉備心中有氣,並沒有答應而已。

最終,孫權見自己徹底得罪了劉備,就投靠了曹操,曹操去世之後,他又示好曹丕,由此成為曹魏的盟友。

從孫權和曹操的表現來說,我們也可以反推出關羽之所以不自殺,是有一定道理的,他篤定以蜀漢的實力,以及自身的地位,無論是曹操也好,還是孫權也罷,都不敢擔負殺他的罪名。

只不過,還是那句話,孫權沒有走尋常路,而是出人意料地將關羽殺掉了,關羽在被殺那一刻才知道自己失算了。

再一個就是,關羽在中馬忠的埋伏之前,其實也沒有料到自己會被俘,在最後時刻,他甚至連自殺的機會都沒有。

最開始與項羽交戰的,是曹操派去的徐晃,當時關羽在圍攻樊城,與徐晃爆發大戰,結果關羽戰敗了,但好在他渡江之後派人扼守江口,徐晃因此無法追擊。

但是,就在關羽與徐晃交戰的時候,呂蒙白衣渡江,奪取了關羽佔據的荊州三郡,一直到關羽戰敗於徐晃之後,這才知道後院起火了。

於是,關羽率軍快速回撤,同時派遣使者去見呂蒙,但呂蒙又施展計策,反而導致關羽的部眾倒戈相向了。

眼看著部眾越來越少,關羽知道奪回荊州已經很難了,就決定返回益州,以圖東山再起,為此他率軍撤退到了麥城,並多次下令鎮守上庸三郡的劉封和孟達率軍救援。

儘管劉封和孟達最終沒有去救援,但關羽並未放棄逃亡,他大選繞道祈求益州,只要他成功回到了益州,那孫權就不敢再繼續追擊了。

但是,讓關羽沒想到的是,孫權為了抓住他,真的不惜血本,除了荊州的呂蒙之外,他還派遣蔣欽扼守住漢水,又讓陸遜從西面阻擊關羽。

可以說,孫權為關羽布置了一張天羅地網,幾乎斷絕了關羽進入益州的所有通道,但關羽依然突圍到了距離益州只有一二十裡的臨沮。

當時,關羽所部不多十餘騎,目標並不是很大,加之臨沮地區山川河流比較多,非常利於隱蔽行軍,因此關羽有很大概率可以逃回益州。

但是,孫權為了抓住關羽,早就派遣朱然、潘璋來到了臨沮,兩人率軍住在夾石之間,長達一個多月,只為等待關羽的到來。

按照概率而言,關羽與朱然、潘璋相遇的機率,其實並不是特別大,但事情就是這麼湊巧,關羽與潘璋的部下馬忠相遇了。

由於當時大戰已經結束了,關羽也沒有意料到山溝裡還有伏兵,所以他完全不設防,當他進入馬忠的包圍圈之後,很快就遭到了突然襲擊。

關羽身邊只有十幾人,馬忠很輕鬆就殺光了他的部下,還沒等他想要不要自殺的時候,他與兒子關平就被俘虜了。

一切來得太過突然,也可以說是個意外,關羽到死也不相信,自己明明已經快逃出生天了,怎麼就遭遇了伏兵呢?

關羽被俘之後不久,就跟兒子關平一起,被馬忠斬殺於臨沮,一切就像做夢一樣,關羽連思考發生什麼事的時間都沒有,就身首異處了。

總結一下,關羽之所以在被俘前不自殺,主要在於他認為沒人會殺他,也沒人敢殺他,到他被俘之前,也沒有自殺的時間。

史曉生說:

因為關羽真的沒想到有人敢殺他。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個問題,那就是關羽在被害之前的身份,就他當時的身份而言,按規矩來講,孫權是完全沒理由殺他的。

什麼身份呢?第一個,就是朝廷正式授封的漢壽亭侯。

除此之外,他還是蜀漢政權的二號人物,官職為前將軍,更重要的是,當時的關羽,剛完成「威震華夏」的壯舉。

這樣的一個人,如果要殺他,只有三個人能做到。

首先是皇帝,以下達明詔的方式,對關羽定罪,然後昭告天下,列舉其犯下何等大罪,最終在詔書裡將其問斬。

其次就是曹操,曹操勢力最大,挾天子令諸侯,他也可以強行殺了關羽。

最後一個則是劉備,劉備是關羽的主公,更是他的結義大哥,如果劉備真的想除掉關羽,個人認為,依照關羽的性格,他很有可能會慷慨赴義。

不過,這只是理論,上述這三個人,沒有一個會殺了關羽。

比如,當時的皇帝是漢獻帝,而漢獻帝則是一個傀儡,所以,他即使下詔要砍了關羽,但大概率是沒人會聽的。

再說曹操,曹操要是想殺了關羽,就不會在當初擒拿住關羽後,對其禮遇甚厚了。

至於劉備,那就更不可能了,開玩笑,作為與自己一路走過來的兄弟,並且還是一個得力的助手,除非劉備傻了,才會去想除掉關羽。

因此,就當時的局勢來講,是不會有人殺了關羽的,而這一點,關羽自己也十分清楚。

另外,在當時那個時代,除非是在兩軍陣前因戰敗被斬,一般被活捉的將領,尤其是高級將領,很少有被殺掉的。

比如于禁,于禁是在關羽「威震華夏」時期被其所擒,而當時于禁在曹魏集團的身份,是左將軍加上假節鉞,這個身份,並不遜色關羽在蜀漢集團的地位。

而他被關羽所擒後,關羽也僅僅是將他關押而已。

當然,有人會說當時關羽雖說沒殺于禁,但卻殺了同樣位高權重的龐德,但是這裡存在的問題是,關羽最開始是準備勸降龐德的,結果龐德不投降倒還沒什麼,又口出惡言,對關羽、劉備一番痛罵。

他是過癮了,但卻惹惱了關羽,畢竟誰也不願意自己和自己的大哥被人罵做「豎子」和「庸才」,因此,龐德被殺,也是自找的。

而說回關羽,他自身的身份,以及他曾經對待于禁的方式,都讓他認為,自己就算兵敗被擒拿,但起碼不會被殺,頂多就是像他對待于禁那樣,被長期關押,成為政治交換的一個籌碼。

不僅如此,就當時的局勢而言,也沒有殺關羽的理由。

首先,於理來說,關羽所處在蜀漢陣營,與當時的東吳陣營屬於聯盟關係,雖說兩家的聯盟有些摩擦,比如因為荊州的歸屬問題,但不管怎麼說,孫劉兩家正處於聯盟狀態,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而於情來講,劉備還是孫權的妹夫。

要知道,當初曹操捉了關羽,那可是好生招待,又是禮遇甚厚,又是上表封侯,給足了關羽面子。

不僅是曹操,還有夏侯淵的兒子夏侯霸,他的父親,那可是妥妥的死在了劉備手裡,但在多年之後,夏侯霸走投無路之際投奔了蜀漢,人家蜀漢是怎麼做的呢?

史書上記載,當時劉禪拉著夏侯霸的手,指著自己的兒子說,你看,我的丈母娘,就是你的妹妹,而我的兒子,就是你們夏侯家的外甥,所以,大家都是一家人。

之後,劉禪不僅留下了夏侯霸,還讓他跟隨姜維北伐。

所以,這麼多例子,以及當時的局勢等因素,同時也曾有過被敵方俘虜經歷的關羽,是說什麼都不認為自己會在被擒之後,遭到殺害的。

既然認為自己不會被殺,那自然也不會有在被活捉前自盡的打算。

畢竟,很少有人會在剛被俘虜之際,就想著自盡了事,即便是歷史上那些最終捨身取義的人,也是到了最後,確認自己除了投降變節,已經沒有退路而言之後,才會甘願赴死的。

萬一形勢發生了變化,如果早死,豈不是可惜?而這一點,關羽同樣十分清楚。

再者,關羽被活捉時,時間為公元220年,這一年,雖說劉備已經成了漢中王,但卻沒有登基稱帝,因此就名義層面而言,他依舊是大漢的臣子之一。

而當時的曹魏、孫吳,與劉備的情況類似,大家都在名義上,臣屬於大漢。

所以,既然大家同朝為臣,那麼如果是在戰場上廝殺的過程中,因為技不如人被砍那也就算了,或者也是被俘,但是個小角色,殺了也能說的過去。

但是,正如前文所言,關羽的身份決定了他不是小角色,並且他也不是在戰場上正面對決時被砍的,因此就當時的規矩而言,關羽說什麼都不應該被殺的。

可任誰也沒想到的是,孫權根本就不講這個規矩。

就在關羽被擒的消息傳開後,大家都以為,關羽最壞的下場,無非就是前文提到的軟禁,或者是孫權拿他和劉備交換點什麼東西。

誰會想到,誰又能想到,孫權居然殺了關羽。

別說動手殺關羽的不是孫權本人,要知道,如果沒有他的指令和授意,僅憑他手下的那些人,說破大天也不敢對關羽下手。

只能說,關羽低估了人心,更低估了不守規矩的孫權,估計到他死那會,都沒想通孫權居然敢這麼做。

而孫權也是「雞賊」的很,都已經幹出了殺關羽之事,卻在事後盤算著如何甩鍋給曹操,即把關羽的首級給送了過去。

但曹操可不傻,他怎麼會上孫權的當呢?當即下令,以諸侯之禮,將關羽安葬於洛陽。

看到曹操這麼做,孫權也意識到自己幹了什麼蠢事,於是趕緊想辦法補救,他同樣以諸侯之禮,將關羽的軀幹,安葬於當陽。

但是已經晚了,劉備最終沒有選擇原諒孫權,而是舉傾國之兵前來徵討,雖說最終劉備大敗,但東吳也傷了元氣,最終便宜了曹魏。

所以說,孫權不僅是個不守規矩的人,同時還是一個愚蠢至極的人,他不該殺了關羽,不然也不會惹出這麼多麻煩事出來。

除了上述幾點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因素,也是關羽沒必要自盡的原因。

什麼因素呢?就是關羽原本的計劃,是突圍,而就當時的局勢而言,關羽的突圍計劃,還是有很大希望會成功的。

之所以這麼說,我們可以看一個時間表。

關羽敗走麥城的時間,史料中記載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的「閏月」,而翻越萬年曆,可以查到當年的閏月是十月。

而關羽被抓的時間是什麼時候呢?這一點,同樣也有記載,是在當年的十二月,即關羽僅率領十餘騎出逃之後。

「權先使朱然、潘璋斷其徑路,十二月,璋司馬馬忠獲羽及其子平。」

從這個時間線上就能看出,從敗走麥城的十月,到十二月被抓,關羽至少有一個多月的時間,而這段時間他在幹什麼呢?自然是想辦法躲過孫權的搜捕,並儘可能的逃至益州。

若是放在平時,依照關羽的能力,這麼長的時間,他突圍出去問題並不大,就算遇上點阻礙,照樣也攔不住關羽的腳步。

但可惜的是,孫權為了捉住關羽,真的是下了血本。

當時孫權的布置,可以說是天羅地網,東邊的漢水一帶是蔣欽,南面的荊州是呂蒙,西面則是陸遜。

如果選這三個方向突圍,那無疑是自投羅網,因此關羽只得選擇往北,試圖從當陽北部的山溝中逃走。

這也是他為何會只帶了十餘騎的原因,畢竟人帶的多了,目標也大,容易被發現,關羽的本意,就是喬裝打扮矇混過關,自然是人越少越好。

但在當陽北部的山溝附近,孫權布置的還有朱然和潘璋,而這也是關羽沒想到的,畢竟當時大戰已經結束,誰會想到這山溝溝裡還有伏兵呢。

而結果,就是關羽被潘璋的部下馬忠所擒。

所以從這一點來講,關羽之所以不選擇自盡,是他本身就打算突圍出去,並且自認為希望很大,而最終被擒,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

而在被擒之後,便是上前文提到的幾點原因,讓關羽認為自己不會被殺,況且,他還有過被擒後得到禮遇經驗,因此,就沒必要尋死了。

但世事難料,人心更是叵測,關羽做夢也沒想到,會遇到了一個不守規矩的孫權,所以才會慘遭殺害。

老張談話說:

因為誰也沒想到呂蒙真的敢殺關羽

換了任何一個人都不會對關羽有這樣的想法,關羽是什麼人?

他可是劉備最親的兄弟啊,到了關羽這種級別的將領,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不會第一時間就地斬殺,而是好吃好喝的供著

二戰的時候,蘇德打的你生我死的地步了,捉到了高級將領後也不是第一時間就斬殺的,像到了這種級別的大官,日後一定是在談判桌上重要的砝碼

而且按照以往的慣例來說,孫權也不該這樣對關羽,曹操在活捉關羽後,好酒好肉的供著,關羽想走也可以隨時就走

要知道當時的劉備還只是一個小小的遊擊將軍而已,曹操也沒有想過要斬殺關羽,因為曹操知道一旦惹怒了劉備,那麼劉備一定會誓死不休的給關羽復仇,所以非常識相的把關羽給放了

而且在當時孫劉兩家還處於聯盟關係,劉備還是孫權的妹夫,單單就這兩個關係,孫權都沒有理由斬殺關羽

但是誰想到孫權竟然真的敢下死手,這完全就符合當時的邏輯,夏侯淵被黃忠斬殺後,他的兒子夏侯霸被擒時,劉禪也沒有對他趕盡殺絕,而是第一時間招降他

哪怕是關羽活捉龐德的時候,也沒有第一時間就斬殺龐德,而是先勸降,龐德沒有答應,反而咒罵劉備,關羽這才把龐德斬殺的,而龐德僅僅是一個二流偏將而已

不得不說孫權這幫人真的是離譜到家了,在那個時代,關羽的重要性就跟美國的麥克阿瑟五星上將一樣,關羽乃是朝廷任命的漢壽亭侯,前將軍,當時曹劉孫三家都還名義上屬於朝廷管轄的

孫權有什麼理由斬殺關羽?

天子沒有下詔,丞相曹操也沒有叫你孫權直接砍了關羽,而孫權當時的官職還是徐州牧,你哪來的那麼大理由斬殺一個大將軍的?

關羽這個人雖然傲氣十足,但是人家做事也沒有那麼絕,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時候,捉到了于禁也沒有第一時間就斬殺,同樣是好吃好喝的供著

關羽被活捉前為什麼不自殺?

這個問題很簡單,能活著誰想死,而且以關羽自身的脾性他是不屑於自殺的,而且他當時最大的想法應該也是最多把他活捉,並不會第一時間把他斬殺

所以這才有了他拼命突圍的舉動,在關羽看來,雖然兩家都不懷好意,但是最起碼明面上還屬於聯盟關係,東吳最多是奪回一些土地而已,事後再把他還給劉備

這也是關羽厚道的地方,他把人心想得簡單了,還以為東吳會按照正常套路出牌,所以沒到最後一步,關羽是不會自殺的

原本關羽是不用死的,當時他有兩個選擇:

當時關羽正在跟曹軍對峙,在突然收到東吳突襲荊州的時候有兩個選擇

一個是率領剩餘的軍隊退回益州,放棄荊州

以劉備的性子來說,就算荊州丟失了也不會怪罪於關羽,最多就是安慰一下關羽,然後在安慰眾人日後在重新奪回來

第二個選擇就是:率領剩餘軍隊回援荊州,重新奪回荊州,但是這樣的風險很大,很容易陷入兩面被圍的情況,前有曹軍後有東吳

後面的事大家也知道了,關羽選擇了第二條,回援荊州也沒有錯,唯一沒想到的就是自家人的背叛

於是在東吳的伏兵和叛軍的雙重打擊下,關羽敗走麥城,最後呂蒙率軍對關羽一路追殺,關羽這才走到了窮途末路的時候

關羽抵抗了,也努力了,奈何還是無力回天,關羽在最後關頭肯定也是想活的,只是他想不到東吳真的會對他下手

有意思的是孫權得到了地盤並不滿足,還做了一個最大的錯誤,那就是斬殺了劉備手下第一大將

這個決定只能說東吳真的是鼠輩盡出,不僅讓自己失去了一個盟友,還多了一個生死仇家,最搞笑的是,既然做了,那就做好開戰的準備,等劉備率領70萬大軍來復仇的時候,你東吳又害怕了

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在孫權當上東吳領主的時候就已經徹底的失去味道了

超級七品小芝麻官說:

事實上,關羽在被活捉前,之所以不選擇自殺,主要是因為以下三個原因!其中第一個原因大多數人都能看透,但後面兩個原因卻鮮少有人知曉!

關羽的結局

關羽是劉備手下的最強猛將,戰鬥力和軍事能力都令眾人欽佩,然而在襄樊之戰中,關羽卻遭受到了人生中最大的失敗,令人唏噓。

當時劉備剛剛打贏漢中之戰,志得意滿,竟然自稱漢中王,令曹操非常憤怒。在曹操看來,劉備不夠資格和自己平起平坐,他自稱漢中王的行為,是在挑釁自己,於是曹操決定出兵進攻漢中。然而曹操剛剛在漢中損兵折將,又怎麼可能輕易攻下漢中呢?於是曹操在司馬懿的建議下,準備聯合孫權,共同圖謀荊州!

曹操的計劃被劉備探知了,於是劉備立馬找諸葛亮前來商議,而諸葛亮給出的建議則是派關羽進攻樊城,以此震懾孫曹兩家,就這樣,襄樊之戰爆發!

在劉備和諸葛亮看來,只要關羽出兵拿下樊城,便可以震懾住孫權和曹操,使得兩家不敢結盟圖謀荊州,哪知道關羽雖然將曹操打得狼狽不堪,但是孫權卻在背後搞小動作,偷襲了荊州,致使關羽兵敗麥城,最終被俘。面對孫權的勸降,關羽嚴詞拒絕,最終遭到孫權的誅殺,自此,一代名將關羽,黯然隕落!

看到這裡,很多人都為關羽的遭遇而唏噓,但在感嘆之餘,大家也不禁好奇,既然關羽有寧死不降孫權的心理,又為何不在被俘虜之前自盡呢?如果關羽在被活捉之前自盡,豈不是可以少卻被俘虜的汙名?

事實上,關羽之所以不在被活捉前自殺,以全名節,主要是因為以下三個原因!其中第一個原因大多數人都能看透,但後面兩個原因卻鮮少有人知曉!

一、關羽誤以為孫權是個正常人

關羽之所以沒有選擇自盡,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他錯估了孫權的為人,他誤以為孫權是個正常人了!

站在正常人的角度來看,雖然當時的天下被魏蜀吳三家瓜分,但曹魏的實力其實是最強大的,它的國力甚至超過了吳蜀兩家之和,在這種局面下,劉備和孫權要想生存,必須得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曹操!赤壁之戰就是一個例證!

當時曹操一統北方,又輕易拿下荊州,嚴重威脅到劉備和孫權的安全。若劉備和孫權任意一方去單獨的和曹操作戰,結局都將是必敗無疑,然而當兩人聯手以後,竟然成功的擊敗了曹操,而且反推佔領了大量的荊州土地,可見兩人聯手的實力是多麼的強大。也正是因為忌憚孫權和劉備的聯手,所以在赤壁之戰以後,曹操幾乎再未對孫劉兩家大舉用兵,反而是出兵去攻打西涼馬超、漢中張魯了。

對於曹操的忌憚,孫權自然也是非常了解的,所以他大方地把荊州南郡借給了劉備,並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了劉備,其目的就是想更好的聯合劉備,對抗曹操。即便孫劉兩家因為各自的發展出現了小矛盾,最終雙方仍然能在大方向上保持一致,一直秉承著共同抗曹的目的行事。

比如當年的湘水之盟,其實就源於孫權和劉備的領土爭端,孫權想要回南郡,劉備不願意給,於是孫權出兵進攻荊州,劉備也率軍前來迎戰。最終在曹操的壓力下,雙方握手言和,劉備割讓三個郡給孫權,以此換取南郡的歸屬。

總的來說,雖然孫劉兩家時有摩擦,但雙方一直秉承著共同抗曹的大方向,最終都能和平解決雙方的爭端。也正是基於這一認識,所以當呂蒙率軍偷襲荊州以後,關羽才會想方設法地和呂蒙取得聯繫,他一直不敢相信孫權會幹這麼蠢的事情,明明關羽在襄樊已經把曹操打了個半死,孫權在合肥繼續努把力,完全可以趁機把曹操趕過黃河,他實在想不通,為何孫權會不打曹操,反而出兵偷襲關羽的後方?

懷著對孫權偷襲荊州行為的不理解,關羽一邊撤退一邊聯繫呂蒙,希望通過外交手段化解雙方之間的矛盾,就像之前孫權進攻荊州那次一樣,結果呂蒙根本不給關羽正面回應,最終活捉了關羽。而關羽在被活捉之前,仍然不相信孫權會殺他!

一方面,關羽乃是天下名將,實力超群,有了他將非常有助於提升己方實力,所以關羽認為孫權不會殺他,而會像曹操一樣,對他「上馬金、下馬銀」,努力爭取讓他改換門庭;另一方面,關羽在劉備集團的地位很高,誅殺關羽乃是和劉備集團決裂的行為,而失去了劉備的配合,孫權不可能打贏曹操,不可能逐鹿中原,所以關羽認為,孫權為了東吳的前途,絕對不可能殺他!

然而,關羽錯誤地估計了孫權的戰略眼光!孫權這哥兒們,壓根兒沒有爭霸天下的雄心,他壓根兒沒有想著聯合劉備去擊敗曹操,最終一統天下,他的想法僅僅是偏安一隅而已,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他才出兵偷襲了荊州,將整個長江防線掌握在自己手中,認為只要擁有了長江防線,便可以徹底的高枕無憂了。

站在正常人的角度來看,孫權本不應該偷襲荊州,即便偷襲了荊州,也不應該誅殺關羽,因為留著關羽,可以讓劉備投鼠忌器。然而大家都高估了孫權的智商,他完全就不是一個正常人,有如此強大的敵人曹操在一旁,他還敢去捅盟友刀子,還敢去誅殺關羽,徹底和盟友撕破臉皮,這完全不是一個正常人能作出的事!

二、關羽並不認為自己會被活捉

關羽走南闖北,闖蕩天下這麼多年,什麼險境沒有見過,當年的呂布、曹操那麼強悍,都沒有傷到他一根毫毛,現在的孫權又怎麼可能傷到自己呢?所以說從始至終,關羽其實都不認為自己會被活捉!

當呂蒙偷襲荊州的消息傳到關羽耳中時,如果他選擇逃跑,他完全可以跳出吳軍的包圍圈。即便他已經確認東吳徹底翻臉時,其實他也有能力跑回益州,只不過他不願意而已。當時關羽率眾撤退至麥城,本可以再進一步,跑到上庸劉封的地盤,結果他卻停下了腳步,就地構建工事,想要阻擋吳軍,趁機讓廖化回去報信,搬取援兵,令人大為震撼!

原文:關公從之,催促殘軍前至麥城,分兵緊守四門,聚將士商議。趙累曰:「此處相近上庸,現有劉封、孟達在彼把守,可速差人往求救兵。若得這枝軍馬接濟,以待川兵大至,軍心自安矣。」

可以看到,當時的關羽以及他的手下親信們,大多不願意就此返回益州,他們想的是在麥城拖住吳軍,等待上庸援軍到來,再等劉備發兵而至,這樣不僅可以解了麥城之圍,還可以重新搶回荊州,就如同湘水之盟一樣。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關羽才沒有選擇自盡。而當關羽發現劉封不願意救援以後,他立馬選擇了突圍,準備回益州去找劉備。反正從始至終,關羽就沒想過自己會被活捉!既然他沒想過被活捉,自己也就沒想過自盡了……

三、關羽的身份特殊,不能夠自盡

往大的方面說,關羽是漢獻帝親封的漢壽亭侯,他如果選擇自盡,有辱漢室名聲。往小的說,關羽乃是劉備集團的二號人物,他對荊州的情況了如指掌,一旦他死了,劉備就徹底失去了對荊州的掌控,而且會極大的傷害劉備集團的人心,所以關羽不能選擇自盡。

關羽的身份非常特殊,他是同劉備一起創業的元老,是劉備集團蒸蒸日上的象徵,他絕對不能輕易死去。即便死,也要戰死沙場,這能夠激勵人心,讓更多的人有感於他的忠義,為蜀漢集團效力。而一旦關羽選擇自盡,那麼這些人將會大受打擊,你想,連集團二號人物都選擇了自盡,這豈不是意味著蜀漢要亡?

更為重要的是,荊州的得失,還沒有最終決定!孫權雖然靠偷襲拿下了荊州,但這並不意味著他的軍力強於劉備,一旦劉備反應過來,派出援兵,孫權不一定能夠抵擋。關羽畢竟在荊州經營了這麼多年,對當地的地理、人情都非常了解,一旦劉備出兵荊州,關羽絕對是統兵的最佳人選,即便不讓關羽統兵,關羽提供的情報也會給予劉備極大的助力,所以說關羽絕對不能自盡,他活著更加有利於劉備集團!

結語

綜合來看,關羽在被活捉前,之所以不選擇自盡,主要是因為以下三個原因!一、關羽誤以為孫權是個正常人,不會對他痛下殺手;二、關羽並不認為自己會被活捉;三、關羽身份特殊,不能選擇自盡,戰死沙場都比自盡好!

對此,你是怎麼看待的呢?歡迎留言討論哦!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演義》)

愛生活的小魚Sh說:

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之所以沒有選擇自殺,是因為他本身是一個意志十分堅毅的人,不到最後一刻都不會放棄,而且他也有機會逃出去,屆時就能搬救兵來反攻東吳,把荊州給奪回,再者說關羽自視清高,覺得自己就算被抓也沒有人敢殺他,畢竟東吳也可以想結下如此深仇大恨。

都書華說:

關羽如果在活捉前主動自殺,那麼關羽的高大形象將更加光彩!

關羽沒有選擇自殺、似乎缺少真正的「鐵漢」性格!(他以前的硬氣表現都是氣傲性格、這和鐵漢性格有差距!)在生死面前他似乎遠遠不如龐德、高順、張遼、張任和王累等人!

另外,關羽不自殺基本反映生物(人物)共性:當死亡來臨時內心都帶有深深恐懼、能拖一刻是一刻!

歷史笑春風說:

關羽在荊州之戰中慘敗,大軍離散,自己也被迫走保麥城。在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困境中,關羽只得突圍而走,在前往益州的路上被吳軍所擒,隨即被殺。關羽作為一員心高氣傲的大將,被敵人生擒是他的恥辱。為何關羽在關鍵時刻不殺身成仁呢?

一、關羽被擒是他意料之外的事。

關羽的失敗是十分迅速的,不但出乎曹操、孫權的意料,也出乎他自己的意料。原本在襄樊之戰中,關羽水淹七軍,圍攻樊城,勝利似乎在指掌之間。如果關羽拿下樊城,揮師北上,曹操在中原的統治將遭到沉重的打擊。

誰知道,就在轉瞬之間,孫權派呂蒙白衣渡江襲取了荊州。荊州守將傅士仁、糜芳投降了東吳,使得荊州瞬間落入敵手。當關羽聞訊撤軍回到荊州時,由於部下的家眷都在江陵,被吳軍使用攻心計渙散軍心,使得大軍離散。關羽被迫收拾殘部,到麥城困守,等待援軍。

東吳的軍隊隨後圍困了麥城,迫使關羽做出最後的選擇。關羽如果守麥城,他兵力單薄,無法久守。因此,關羽只得選擇突圍,返回益州。東吳也判斷關羽可能會選擇突圍,於是在關羽突圍的路上預設了伏兵。

不過孫權對關羽突圍的結果還是心存疑惑,他為此還讓虞翻佔卜。虞翻佔卜說關羽「不出二日,必當斷頭」。由此可見,由於關羽驍勇善戰,孫權不認為東吳的軍隊能夠百分之百的阻擋關羽的突圍。孫權這樣認為,那麼關羽就更對突圍懷有信心了。

因此,關羽在臨沮遭到吳軍伏擊的時候,他一定是措手不及的。因為他認為以自己的威名,那些東吳的將士不敢阻擋自己的去路。正是遭到了突然襲擊,才使得關羽落入吳軍之手。由於事出意外,關羽根本沒有太多的反應時間,才會被東吳擒獲。

二、關羽被擒是他對孫權的羞辱。

在關羽遭到吳軍伏擊的時候,他就應該知道孫權絕不可能放他回到益州了。關羽對東吳一貫不滿,這是因為東吳的所作所為讓關羽難以忍受。由於赤壁之戰的主力是周瑜率領的吳軍,這使得東吳趾高氣揚,認為劉備集團只是藉助他們的力量才生存下來的。

東吳的態度當然與劉備集團的態度相衝突。劉備集團認為自己的主公劉備是漢室宗親,自己是漢室的正統,因此他們把東吳集團看成地方割據勢力,在地位上低自己一等。因此,劉備集團和東吳集團長期勾心鬥角,矛盾叢生。

由於東吳的小動作不斷,使得鎮守荊州的關羽對他們十分反感。尤其是東吳發動湘水之爭,奪取了一半荊州後,更是讓關羽忍無可忍。雖然他依然按照「北抗曹操,東和孫權」的方針辦事,但在很多場合併不給東吳留情面。當孫權為自己的兒子提親的時候,就被關羽「撕書辱使」,不同意婚事。

由於關羽對孫權君臣的輕視,再加上他的軍事才幹,使得東吳上下對他又恨又怕。在荊州之戰中,孫權並不死心,想要降服關羽,因此派人去麥城勸降關羽。誰知道關羽假意投降,然後在城牆上設置假人,趁夜突圍而走,讓孫權受到了戲弄。

在遭到吳軍的伏擊時,關羽不選擇自殺,就是對孫權進行最後一次羞辱。孫權一直想把自己襲取荊州的行動披上一層合乎道義的外衣,因此降服關羽或者讓關羽戰死沙場就是他所追求的目標。然而關羽並不讓他如願以償,偏偏活了下來,向世人展現孫權不義的一面。這也是關羽對孫權最後的羞辱。

三、關羽被擒是他給孫權最後的選擇。

關羽本人並不想死也是他被東吳擒獲的主要原因。兵法雲,必生可擒也。關羽並不想讓自己這樣死去,他還想東山再起,輔佐劉備繼續一統天下的大業。正是有了這個必生的信念,才使得他不願意輕易死去,成為了孫權的階下囚。

同時,關羽被俘也給孫權出了一道選擇題,這道選擇題的答案關乎三國的命運。孫權對於關羽被俘,有著三個選擇,或放或囚或殺。如果孫權想要釋放關羽的話,他就不會那麼大費周章地去活捉他了。孫權在襲取荊州後,便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關羽身上,對他圍追堵截,唯恐會放虎歸山。因此,孫權是不會這個選項的。

如果把關羽囚禁起來,作為與劉備談判的條件,甚至接受關羽有條件的投降,這對孫權還是有利的。有關羽在手中,劉備可能會用荊州交換關羽。但是孫權最後也沒有選擇這個選項。因為這個選項帶來的不確定因素太多,讓孫權難以掌控。

如果用關羽做籌碼與劉備做交易,那麼釋放關羽後,以關羽的性格,他很可能會興兵反攻荊州。同時,孫權雖然投降了曹操,卻沒有得到曹操的信任。在關羽撤軍時,曹操命令前線的曹軍不得追擊,就是想見到關羽和孫權互相火拼,打得兩敗俱傷。

孫權如果和劉備講和,把關羽放回去,就會徹底失去曹操的信任。如果劉備與孫權發生衝突,東吳將處於曹魏和劉備的夾擊之下。這樣,東吳很可能就會陷入滅頂之災。孫權不能保證自己奪取荊州,用關羽講和會不遭到劉備的報復,因此他沒有選擇這個選項。

這樣,孫權就只能選擇殺死關羽了。可是這個選擇實際上是最差的選擇。因為關羽被殺的話,劉備和孫權就再也沒有講和的餘地。出於種種考慮,劉備必定要向孫權施加報復。如果劉備和孫權之間發生戰爭,劉備和孫權兩敗俱傷,曹魏則會漁翁得利。這樣劉備和孫權與曹魏的實力差距越來越大,曹魏統一天下是遲早的事。

關羽被俘是他給孫權最後的選擇,如果孫權想要統一天下,就只有選擇第二個選項,保留關羽的性命,留待與劉備講和。但是孫權沒有這樣選擇,而是殺了關羽,還自作聰明地把關羽的首級送給曹操,企圖嫁禍於人。曹操一眼就看穿了孫權的詭計,以王侯之禮安葬了關羽。

正是孫權目光短淺,使得他沒有接受關羽給他的最後選擇,殺害了關羽。緊接著他就遭到了這件事的反噬。為了防備劉備的報復,他向曹魏稱臣,卑躬屈膝忍受侮辱。在夷陵之戰中損兵折將,雖然取勝但也兩敗俱傷。最後,東吳只能死守長江防線,不能進入中原一步,永遠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藍風破曉說:

關羽低估了孫權!

從正常邏輯來分析,關羽不自殺的根源是:他認為孫權不會殺他,他也不怕孫權殺他。

而支撐這個根源有三大理由。

帶有這種思維,別說是關羽,放項羽都不會自殺。

一、關羽不自殺的三個理由

1、從大局看,從正常邏輯看,孫權不能殺關羽

三國鼎立時期,曹操的實力明顯強於孫劉兩家,如此,孫劉兩家必須進行聯盟,才能做到風險最小化。

這應該是孫劉兩家的總指導方針。

實際當中,劉備和孫權也是這樣做的,而諸葛亮也給蜀漢制定了外交的基本國策:東聯東吳,北拒曹操。

雖然,後來發生了不少的不愉快,但是,大敵當前,孫劉聯盟才是正道。

呂蒙偷襲了南郡後,關羽得知此事,開始南撤。南撤途中,多次派使者和呂蒙聯繫。

這是要幹啥?

從關羽的角度看過來,就算雙方之間有齷齪,最多就是搶些地盤,不會對自己下殺手的,畢竟,兩方最大的對手還是曹操。

因此,按正常邏輯來看,就算關羽被擒獲,殺頭的概率還是不大,畢竟,關羽除了說了些狠話,沒主動進攻過東吳。

可是,有些事,不能用所謂的淺顯邏輯來分析,孫權就是個不按常理出牌的人。

2、關羽過去的經驗,對他應該有影響

關羽關二爺,曾經斬顏良誅文丑,好不英雄。

一不小心,兄弟走失,關羽成了曹操的「俘虜」。

曹操是怎麼對待這個「俘虜」的呢?親自解綁,封其為偏將軍,而且非常重視。

曹操何等樣人物,俘虜關羽後都不殺,孫權怎麼敢殺呢?

何況,此時的關羽已經是朝廷封的漢壽亭侯,還是漢中王劉備的結拜兄弟,這等身份,孫權又怎麼敢殺呢?

但是,孫權此人,不是曹操,也不買劉備的帳,更不買漢獻帝的帳,就此,關羽的腦袋落地了。

關羽還是低估了孫權,論能力,孫權不如曹操,論殺人的膽量,孫權不輸於曹操。

但論陰謀權術,看起來,曹操好像更高一籌。

3、關羽不自殺,是他不怕出現最壞的情況

自古艱難唯一死,可是,真正的大英雄並不怕死,嶽飛也好,關羽也好,這些都是頂天立地的大英雄。

對一個大英雄來說,戰死沙場是一種非常的榮耀,馬革裹屍也是種理想的歸宿。

曾經,關羽在敵陣中,橫衝直撞,左衝右突,殺死敵將無數;曾經,關羽跟著劉備四處奔走,受盡各種苦難;曾經,關羽刮骨療傷,震驚世人。

死,對於關羽這樣的大英雄來說,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別人笑他「膽小」,可怕的是,他的「忠義之名」不再。

關羽不會自殺,至於別人要殺他,他也毫無懼意。

對於這樣的一個人來說,殺不殺他,他都能坦然面對。

所以,關羽最理想的狀況是,戰死沙場,其次是俘虜後被殺死。這兩種都會讓關羽流芳百世,至於苟且偷生,或者自殺,這不是關羽的選擇。

二、孫權為何一定要殺關羽?

說完了關羽為何不自殺,我們說一說,為何孫權一定要殺關羽?

1、關羽不死,孫權必遭反噬。

孫權如果不殺關羽,放虎歸山,那麼,關羽要徵伐的就是孫權了,畢竟,東吳呂蒙白衣渡江,利用醜惡的手段進攻了荊州地區,奪了南郡等地。

孫權已經從關羽手上奪走了荊州好幾個地方,關羽回去後,勢必要進行大反攻。

關羽如果不把失去的土地搶回來,像他這麼驕傲的人,是不好意思回去見哥哥、弟弟和軍師的,那孫權將是不斷受到關羽的攻擊,會不勝其煩。

已經偷襲進攻了關羽,並且佔了不小便宜,此時,如果放回關羽,勢必後患無窮。

2、荊州非常重要,孫權為了江山穩固,想強行擁有荊州。

孫權派呂蒙搞偷襲,殺關羽,最重要的目的,還是為了獲得荊州大地。

荊州各地,在赤壁之戰後被劉備的人佔據不少,孫權只佔有一部分。

為了直接控制住這個重要的地區,為了將利益最大化,關羽必須被殺死。關羽不死,東吳奪了荊州也站不住腳。

所以,關羽被抓住後,走向了被斬首俄命運。

看似殺的僅僅是一位大將,實際上是為了獲取土地而進行的「必殺術」。

3、孫權對關羽還是有幾許仇恨

孫權和關羽有何矛盾?

看似沒有,但是孫權曾經派人去關羽家求情,希望關羽把女兒嫁給他兒子。

不嫁就不嫁,關羽卻大罵求婚使者!這對孫權的打擊太大,就此懷恨在心。

機會終於來了,關羽在前方攻打曹軍,東吳的呂蒙白衣渡江,取了南郡。後來,關羽想竭力突圍,但很不幸,被東吳的潘璋部將馬忠抓住後,得到上級同意,殺了關羽。

所以,從某種程度來說,關羽和孫權是有過節的,而那個過節就是壓死「關羽」的最後一根稻草。

我們回到開頭,關羽被活捉前,為何不自殺?理由有三個,一是關羽沒想到,孫權會不顧大局;二是,關羽從經驗看,就算被捉,孫權很難下手;三是,關羽重名聲,不怕死,自殺是膽小鬼所為。

nacal1006說:

一,關羽自認為東吳只是奪回地盤,不會徹底撕破臉。 二,失去荊州只是大意而已,不甘心承認失敗。三,跟劉備是結拜兄弟,釋放後不會被責問。四,自認為被釋放後有能力奪回荊州。五,沒有看清東吳已經忌憚蜀漢這個盟友了,小看了東吳。

四海Pro說:

很簡單,因為關羽是政治家,做夢也沒想到東吳全是一幫智商為零的渣渣

三分天下曹魏一家獨大的情況下,什麼對蜀國和吳國最重要?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吳蜀聯盟。 沒有這個聯盟迎接他們的就是逐步被曹魏政權蠶食。

所以義薄雲天的關羽被俘虜之後,如果他是莽夫為了個人氣節直接自殺,直接就坐實了東吳政權害死蜀國大將,其後果必定是劉備跟孫權決裂,對兩國都是滅頂之災。但是關羽是一個政治家,不是莽夫,不太可能為了個人名譽做這種事情,他相信東吳也有同樣聰明睿智的政治家知道吳蜀聯盟的重要性,不會為了殺關羽來破壞這個聯盟。

但是關羽賭輸了,在公元217年魯肅死亡之後,吳國就沒有這樣的政治家了,吳下阿蒙的呂蒙畢竟不是魯肅,不知道殺了關羽的利害關係,關羽死,而吳蜀聯盟破裂,幾十年後逐步被滅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25072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