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關係都是五百元。
關係近點的一千元。
關係特別鐵的都是三五千了。
我們這邊都是這樣的,感覺經濟不是很發達的地區,都是這樣的重禮,人們也很重視這些所謂的禮尚往來。這也催生了各種各樣的所謂宴席,我參加過的有,結婚慶典,結婚一周年慶典,滿月慶典,周歲慶典,三周歲慶典,十二周歲慶典,從軍慶典,出國留學慶典等等,真是層出不窮見怪不怪了。
辦一場所謂的宴席慶典,少則五六萬,多則幾十萬的收入,很多人都是辦完慶典直接購置新車甚至新房的。所以大家對慶典也是樂此不疲的,這可以說帶動了一條慶典產業鏈吧,從慶典化妝到慶典車輛再到酒水飯店包括後續的KTV娛樂賓館住宿幾乎是一條龍服務,還有專業的總管司儀團隊等等。
這也催生了另一種亂象,那就是自己慶典時收了別人的禮金,而別人辦慶典時自己卻藉故不去也給人回歸禮金的(我們這裡俗稱叼禮的)。更有甚者去吃了主家的卯宴席(慶典前的主家招待餐),正席也吃了好酒也喝了,主家的KTV娛樂也去娛樂了,臨走還拿走了主家好煙好茶,但是就是不給主家隨禮的。
花樣百出,名目繁多的各種宴席慶典,日益加重的禮金往來。幾乎成了每個成年人的一份不堪重壓的負擔,我就見過很多借錢隨禮甚至貸款隨禮的現象,很多人辛辛苦苦一個月工資都不夠去隨三次禮的。
這就是我們這裡所謂的慶典宴席風俗。
窮帳難還,欠人情更難還?在我的心中份子錢不是特重要,每當我自己家有什麼喜事的時,我會委婉的告訴親朋好友隨份子錢意思一下就行了,將來我還人情的時候也輕鬆些?現在我們還年輕能掙💰給個大份子錢💰沒問題,雖然暫時救了急給足了面子但背後還的時侯就很困難了!我家屋堂兄弟姐妹過喜事的時候我都一律給200塊錢,一般親戚300塊錢,老婆親兄妹不超過1000元?也許有時給的太少的原因有人說我太小氣鬼?我只笑笑而已!很簡的原因?現在你們的小孩才十歲不到,等你們小孩長大結婚生子時我已經老了到那時我能不能拿出幾千塊錢還人情?到時不就傷感情的事!所以我不想欠你們的人情債
村子東頭有一戶人家,論輩分我得叫他三叔,平日裡面不怎麼來往,有時候對著臉走路,也不會打招呼,聽爺爺說這個人年輕的時候,和我的爸爸發生過口角,雖然沒有出現大打出手的局面,但從哪以後基本上也就不在來往了,井水不犯河水,雖然沒有深仇大恨,但是這種隔閡也就存在了,在我們這裡基本上就是屬於不對付的那種關係。
前幾天的時候,我幹活回家,大老遠的就遇到他們一家人,從對面走過來,我照常像過去一樣,目視著前方,裝作沒有看到的樣子,幾個人差不多快要走到對面的時候,這個三叔突然主動給我打了一個招呼,並且讓了一支煙給我,還非常認真地給我聊了一會天,並且招呼他的兒子說:這個論輩分,你得叫大哥,以後見了你大哥要客客氣氣的,咱這從祖上可都不是外人,當然我也很客氣的陪三叔說一會,然後就微笑著告別回家了。
到了家裡以後,對這件事情突然有些感覺詫異,大家可能不太知道農村的關係,雖然說鄉裡鄉親都是一家人,但是在農村裡面很多錯綜複雜的關係,有的時候幾代人都糾纏不清,很少有主動說話說和的,吃飯的時候,和母親說了這件事情,母親說到:哦我知道這件事的原委,他兒子這就結婚了,應該是圖個人場樂呵,相逢一笑泯恩仇吧,當年他和你爸爸,也都是年輕氣盛,吵了幾句嘴而已,兩個人都是要面子的人,所以幾十年顯得有些外道,但是沒有發生什麼問題,等他兒子結婚的時候,讓你爸去幫忙,你去隨個份子喝喜酒去吧,人家主動給咱說話,這人情面子也給了,雖然說那個時候,你結婚的時候,他沒有來,但是冤家宜解不宜結,這個事情就這麼算了吧。
等到兒子結婚的那天,我隨了二百元的份子,去喝了一場喜酒,很多村裡人都以為我們這家人不會去,所以去的時候,也是挺讓一些人吃驚的,畢竟農村喜歡看笑話,看熱鬧的人還是比較多的,那天喜公公三叔喝醉了,拉著我說了很多話,我記得其中有一句叫做:侄子今天這個人情,你給你三叔我了,三叔記得。
你老家隨份子一般多少錢?
農村老家隨禮差別其實有很大,100元,200元,300元500元甚至是上千元都是很正常的事情,當然了這主要是親近疏遠關係決定的,關係好的,親戚關係當緊的,那麼隨禮的份子就多一下,反之一般的關係,點頭之交的那種,則是隨大流,跟著大多數人走就行。
農村老家婚喪嫁娶的隨禮,關係決定著隨禮金額的多少,當然了沒有隨虧本的禮,隨禮這種東西講究的是禮尚往來你來我往,農村人沒有多少複雜的人際關係,能來給你隨禮的除了鄉裡鄉親,和你的一些親戚,三五朋友,其他的恐怕就沒有了,所以這些直接的隨禮關係決定的就是:你隨出去多少份子,就能收到多少份子,反之你收到多少份子,隨出去也會有多少。
說說我們這裡隨禮的一些基本情況吧,村民普通之間的關係,平常沒有多少來往,純屬就是泛泛之交的那種,喜事和白事的隨禮份子一般都是100元,稍微親近一點的那就是200元到500元,特殊關係的比如說是幹兄弟,幹相好這種,那麼隨禮的金額一般都是在500到上千元。
其實按照農村來說,一家三四口人,隨禮100元然後全家出動去吃大席,根本就不會虧本,大家想想吧,一桌子菜最起碼的白事200元一桌,喜事300元一桌,加上菸酒,一桌都得四五百元,一家人大吃二喝,在抽上幾隻煙,喝上幾瓶酒,那麼你這100元指定能吃夠本,所以現在農村的酒席參與人數都是非常火爆的,一來是相互之間碰個人場,花花轎子人抬人,今天你給我架勢,明天我給你捧場,這就是農村的人際交往現實。
村裡面一起長大的小夥伴,有十四五個人吧,談不上關係有多好,只不過是住得近,有從小在一起長大,所以有什麼事情一般都是會集體出動,從前三年開始,其中一個夥計的母親去世,定下來的一個規矩就是,誰的父母親去世,每個人隨禮500元,大家沒有什麼意見,也都接受了,也一直遵守到現在。
從我個人建議來說,隨禮這種東西不能太過於斤斤計較,既不能攀比也不能小氣,將心比心就是佛心,農村人對隨禮這個東西看得很重意,誰來了誰沒有了都記得清清楚楚的,所以奉勸大家的就是,有很多酒席,隨禮多少你可以忽略,按照大眾標準走就行,但是你這個禮數一定要走,換句話說你來沒有來倒是無所謂,但是隨禮必須到位。
我是農村小小李,認同我的回答就給我一個關注吧,歡迎你的點讚評論和關注。
我家女兒前幾天結婚,普通的朋友鄰居還有單位同事同學,這些人都是二百塊錢,也有給300的。有幾個要好的朋友給了500塊錢。還有一份給了100塊錢,因為十年前他家兒子結婚我們給了100塊錢。
婆婆和3個小姑子每個人給了3000塊錢,最小的小姑子又給孩子1000塊錢。大姑姐給了2000。我妹妹給了我500,給了孩子2000塊錢。我媽給了1000塊錢。弟弟給了1000塊錢。其實大家給多少我都無所謂的,都是禮尚往來。有來才有往。因為等她們家孩子結婚辦事,這些都是要還回去的,而且只能多不能少的。
前幾天有個朋友的女兒結婚,有許多人都是發了紅包,人沒有來,她家就擺了十桌,結果七桌都沒有坐滿,整整空了三桌沒人做。看她的臉上也挺尷尬的,那時候心裡一定會想,那怕就是不送紅包,也希望人多熱鬧吧!
所以有時候想想人情來往也挺沒有意思的。
座標河南新鄉南太行、輝縣市。
在我們這裡的隨份子錢,主要分事情的重要性和與辦事人家的事關係親疏遠近。如:家族近門、親戚、同學、朋友,還是街坊鄉鄰。
且出錢多少視實際情況而定;不能一概而論。
現舉例說明:去年十月我二哥的二小子結婚,我這當親叔的自然少不了大禮了。
隨禮多少先不說,前前後後忙活了好幾天,跑得腳底板都出泡了,可心裡總是甜滋滋的;累點算啥,咱家又添丁進口、好事呀!
關係不錯的打趣道:他三叔,看你樂得合不攏嘴、又不是你紹陽結婚,你用恁大勁幹啥?
哎,一樣,雖說是侄子結婚、侄媳進俺李家門,也算是大喜一件;能不高興?到明年說不定還多個叫爺的呢!
眾人聽我說的那個高興勁兒,都咧嘴笑了:看把你能的……
又扯一邊了。
我就這毛病,一噴起來就剎不住車。
剛剛說到哪兒了?噢,是隨禮多少吧!
我當親叔的,再怎麼也得1000元上禮,若不然街坊四鄰會笑話的。
當然絕對少不了認親錢了,結婚儀式過後還有重要議程,新娘要向所有參加婚禮的親戚(長輩)敬酒;說白了就是跟著新郎倌,他喊一聲〉:這是咱大伯、咱二舅、咱三姑……
新娘子一聲:三叔、三嬸,我連忙從兜裡掏出200元新嘎嘎的百元大鈔、趕緊遞到放滿鈔票的盤子裡;老婆也不例外。
剛剛收過麥子、玉米播種結束,還沒喘口氣,我父親的結義大哥過世,又是忙乎了10來天;並且隨禮200元。
就在跑前忙後的當中一個電話,讓我急火攻心:姑父,你現在上班沒?(內侄打來的電話,妻姐去世)
「咋哩?」
俺xx姑不在了,xx出殯,到那天11點在xx村口集中、一塊兒去。
這是實底內親,哪還少了3、500元,另外燒紙、煙花爆竹以及花圈供品啥的;少說也得千百的。
至於同學、朋友和街坊四鄰的隨份子錢,那就看你與他們的交情和日常禮席往來而定;在這裡也不逐一列舉了。
不管隨禮多少,只要關係處得好才是最重要。
五裡不同俗,十裡改規矩,我講述的是我們這裡多年延續的老規舊矩,但隨著世代的不斷進步和倡導文明新風的盛行;-些舊的觀念和陋習也逐步被淘汱、改進。
福州市區有相當一部分人,十幾年前紅白事都直接免禮,福州的長樂區(原先是長樂縣),以前不但免禮,所有子孫只要已經成立家庭的,每人都會給來賓送紅包,多的可收到5000元以上,現在已經被禁止了!這種風俗也就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後才興起的,原先長樂很窮,後來富裕了,有錢了,擺譜了!
我是浙江東陽市人,家鄉紅,白喜事隨禮份子錢多少?在10年幾前,隨禮份子錢最少300元,一般都是600元,親朋好友1000元以上。大約10年左右吧,有人開始擺宴席收份子錢,第二天上門全部退還份子錢開始,大家全部學習這種做法,再往後幾年,感覺到這樣做還是有點麻煩,改成請人赴宴席時,挨家挨戶說一聲不帶份子錢,帶了也不收,但是赴宴時必須要全家去,這樣徹底改革了祖宗流傳下來赴宴送禮的傳統習俗。希望全國都向我們這裡學習,免送份子錢。歡迎大家評論。
五年前,荊州請客送禮成風,每家大事小事都要邀請賓客,目的不是圖個熱鬧而是為了撈錢。
成為中央電視臺作為反腐倡廉的反面事例來報導。
家有喜事,人人都需要熱鬧風光。
家有紅白喜事,孩子生日滿月既然要熱熱鬧鬧地操辦,這是自古以來流傳的民間風俗,也是家庭大事,它反映了家庭的人脈關係、家庭聲望。紅白喜事家庭中有錢的都要請戲班唱戲,打腰鼓,如若是家中有老人去世,還需要請道士開路,這些都需要錢啊。所以哪家事情辦得好,熱熱鬧鬧,被人們羨慕所傳唱。
請客送禮,名目繁多。
過去的請客送禮,只有家中老人去世、孩子結婚、嬰兒出生滿月親戚朋友間才送禮。
最近一些年,請客送禮的名目越來越多。
有子女升學宴,做屋買房,家中有人生病,老人六十、七十、八十、九十大壽,小孩周歲十歲生日,我有一個老表,她三十六歲生日也邀請我去祝賀。
本來請客送禮是親戚之間的事情,可是後來發展為同事之間,朋友之間,鄰居之間,涉及面越來越大,人員越來越多。
本地方的人情送禮一般有多少?
具體要根據親戚之間、朋友之間的檔次。
高的有上千的,上萬的,親戚之間送的比較多,比如說老丈人送女婿一般都是幾千上萬。
親戚之間也就是五百一千元。
朋友鄰居同事之間,一般是二到五百不等,現在沒有送一百的了。
每家每戶事情不均衡,家中不過事的經濟壓力特別大。
中央電視臺報導的公安縣請客送你成風。
有一大叔講述,作為鄰居親戚朋友,大家都在送,他每年送出的禮金一萬多元。他在接受採訪的時候,正在參加以後子女的升學宴,說還有一家做房子了,要去參加喬遷之喜,明天後天去參加請客送禮日程都排得滿滿的。
他講述了這樣一件事。有一位50多歲歲的大叔,一個兒子快30歲了,找不到老婆,房子還是10年前做的,家中也沒有其他事情,在這10年中,自己家沒有請過客,然而每年都要請客送禮花去大量的金錢。
這一年他家老母豬下了12頭崽。為這件事情他請了一次客,也成為當地一件笑話,人家也是逼迫的,沒有辦法呀。這樣下去他家還不會垮掉呀,只送出不收回。
拿我自己親戚家庭來說。前幾年大家本來就是500的禮金,突然有一年長成了1000圓,這四五年來,我們我們家一件事也沒有過,老婆怨聲載道,僅僅裡外的差價就花萬元。
所以我的觀點是,親戚也好,朋友之間禮,人到禮到,禮輕人意重,沒有必要送那麼多。如果哪天困難了,家裡拿不出錢來,你怎麼去還這筆人情?還有我前面說的每個家庭的事情不一樣,有的家多有的家少,這之間的差價也太大了,像上面說的那家,為老母豬生崽,請客就是逼出來的。
今年4月份接堂哥電話說表大爺病故,我前往弔唁,出了200元喪禮,披麻戴孝,向逝者跪下磕四個頭,喪家回100元面值超市購物卡一張,壽碗兩隻。5月份朋友家娶兒媳,中午在大酒店向主家出喜禮300元,並出席婚禮儀式與婚宴。本月老同事家孫女過10歲,在飯店舉辦生日宴,出禮300元。
我以為,自己邁入花甲這幾年,禮尚往來之事明顯減少許多。至於我老家隨份子,親朋好友家遇大事一般出禮200元-300元,兄弟姊妹家一般禮冊上帳500元即可,另外再帶點禮物交給當事人,以表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