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清朝,明朝也無法架空!
因為從明朝開始,就沒有了丞相,皇帝直管六部,大小事物皇帝親裁,官僚根本就沒有機會!
就算明朝皇帝懶成那個樣子,依然沒有被官僚集團架空!倒是偶爾被太監掌握,但其實也就瞞騙而已,皇帝無所謂,皇帝要真較真,太監分分鐘被砍頭!
清朝皇帝都很勤政,就更不可能被架空了!再加上清朝設立了軍機處,中央決策層完全變成了皇帝的秘書處,就算皇帝是個弱智,是個小孩,只要有一個皇權代理人在,皇權也不可能被架空了!
因為體制不同。
第一採取雙線制度。
什麼表現呢?
比如,漢軍綠營數量多,高達63萬,為了防備漢軍造反,綠營逐級分解到汛,綠營軍官級別高,但軍隊數量少。同時在各重要城市設駐防八旗,監督綠營。
比如,總督管一省或者三省軍政,但巡撫又多滿蒙擔任。互相監督制約。
此外,滿清向各地派遣間諜,授予親信官員以密折權,監督各地大員。消息覆蓋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的各個層面。
第二,分治滿漢
比如,大學士,六部,都設置滿漢高級官員各一半,除去禮部之外,全部是滿蒙尚書侍郎控制權力。
拒絕通婚,以圖保護滿蒙。
第三,強化集權
比如,原本內閣是皇帝秘書處(等於唐宋的中書省),康熙為防備文官(也包括滿蒙文官)而不斷設置南書房、上書房這些機構,分薄內閣大學士的權力。
雍正乾脆成立軍機處,事實上奪取了內閣權力,大學士基本淪落為事務性工作。而軍機處只對皇帝負責,等於從內閣(中書省)再分了一個核心的中書省出來。
第四,奪取八旗控制權
順治之前,八旗是旗主、領牛錄王公共同控制戶籍,民政,兵馬的。所以才出現議政王/大臣會議最終決定皇太極福臨父子皇位的記錄,原因就在於八旗兵馬是各旗主控制在手的。
順治在多爾袞死後吞併正白旗,形成上三旗駐京畿,下五旗分駐,等於上三旗完全掌握了首都地區。
康熙當皇帝時間長,派將軍都統控制地方八旗兵馬調動權,又向議政王/大臣會議派遣低級官員,拉低會議規格,讓會議決議失去權威性,不能再約束皇帝。同時肆意派自己兒子去下五旗領牛錄,下五旗王公對公然搶劫行為已無力反抗。
雍正開始設置旗務大臣,把手伸向了八旗的民政權。
乾隆最後一擊,宣布凡旗女都必須參加一次選秀,各旗主無權豁免。等於剝奪了旗主的全部管理權。
到此,下五旗旗主及領牛錄王公,基本失去了對本旗的控制。只有虛名。此後乾隆公開廢除了議政王/大臣會議。
所以,不管漢族文官還是滿蒙文官,從軍隊,到行政,人事,都沒有任何可能阻擋皇帝命令的機會。自然也就沒有架空皇帝的可能。
這裡有多方面原因。
1、清朝封建社會皇權專制主義管理加強。明朝和清朝屬於封建社會末期,加強了封建皇權統治,廢除了丞相,皇帝大權在握,禁錮了人們思想,搞「文字獄」,科舉考試釆用八股文,通過科舉做官的人愚忠皇帝。這樣的官僚集團完全聽命於皇帝。
2、清朝前身是後金,建立之初社會生產關係、社會制度、文化、思想意識形態等方面相對落後,清朝的軍機處大臣要跪受筆錄,清朝對官員百姓搞奴性教育,官員們完全效忠順從聽命於皇帝。這樣的官僚集團無法架空皇帝。
3、清朝皇帝總體素質較高,比較勤政,能掌控全局,這樣的皇帝不易被官僚集團架空。
4、清朝似乎沒有像東漢末期那樣存在名存實亡的現象,太平天國運動之後清朝皇室也能掌控政權,官僚集團無法架空皇帝。
5、清朝尊孔重儒,始終重視思想文化方面管理教育,這樣培養出來的官員集團不易架空皇帝。
清朝是封建專制制度集大成的朝代,以往歷朝歷代經常出現的權臣、外戚、內宮幹政、宦官弄權等對皇權有影響的事件,都沒發生。
清朝皇帝是怎麼辦到的?
在政治上,清朝實行以滿治漢,以漢治漢的政策,各地督撫要員,基本都是滿人擔任。滿族人數不多,像撒胡椒麵一樣分布全國,他們能夠依賴的,只有紫禁城的皇帝。
他們不僅不敢反,還必須得緊緊團結在清朝皇帝周圍,並時時刻刻幫著清朝皇帝提防著漢人的反抗。
所以,清朝的官僚不具備群眾基礎,他們很難建立起自上而下,針對清朝皇帝的政治同盟。
這裡面最核心的是信任的成本太高。
在思想上,清朝皇帝直接把官僚集團的精神內核給收編了,「政統在朕,道統亦在朕」。清朝皇帝各個都「內聖外王」,讀書人在面對皇權的時候,沒有了「以天下為己任」的道義制高點,只剩下「多磕頭,少說話」。
在經濟上,清朝搞了經濟改革,士紳一體納糧,讓特權階層無法在地方上形成經濟壟斷。官僚集團在以往朝代可以不依靠皇帝過活,甚至在地方上當個土皇帝還更逍遙自在。可在清朝,官僚集團如果不聽皇帝招呼,那有可能連飯都吃不上。
在軍事上,官僚集團更是沒有與清朝皇帝對憾的資格了。清朝防範漢族官僚,根本不會讓他們染指兵權。至於滿人自己,在前文提到了,他們都要團結在皇帝周圍,防範漢人可能的造反。
如此,清朝皇帝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領域都對官僚集團形成了碾壓局,官僚集團怎麼可能有實力架空皇權?
直到後來,漢族官僚因為鎮壓太平天國在軍事和政治上崛起,後來又通過洋務運動在經濟上獨立,這才有了近代「東南互保」的事,清朝從那之後開始分崩離析。
在思想文化領域的破局,則是革命黨的君主立憲制度和共和制度的引入,打破了封建傳統的君君臣臣那套政治理論學說。
奴才是架空不了主子的。中國曆朝歷代,也就只有滿清把所有人當奴才的。過去有把俘虜當奴才的,罪犯當奴才的。滿清把漢人人人當奴才,就是大臣也是奴才,久而久之,奴才成性,沒有反抗精神,沒有歸屬感,沒有主人翁。所以,外國人打進來,麻木不仁,八國聯軍,奴才們不管,日本鬼子,奴才們也不管。還有數百萬人幫日本人,因為日本人給飯吃。只有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翻身奴隸得解放,人民終於發現,我們是主人了。所以,把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反動派,打跑了。但不是說我們有些人骨子裡的奴才意識徹底消除了,有時他們還會表演出來。
宋以後皇權無論是個體還是整體都沒有被架空過。
一些朋友覺得明朝皇帝們很憋屈被官僚各種擠兌,其實那是錯覺。
換個角度來看,明朝的太監一旦獲得皇帝賦權,說難聽點官僚不就成了孫子麼?即便是個別不跪地賣乖,除了能保持傲骨,還不是被太監們肆意拿捏、毫無辦法?
太監們又沒有什麼勢力籌碼,仰仗的不就是皇權麼?一旦皇帝收回權柄,實力強橫如劉瑾、魏忠賢還不是只有伏首就戮的份。
明朝只不過是取消丞相制度,又沒有更利於皇帝理政的制度來替補。內閣對皇帝而言其實是個羈絆,上不被皇帝完全控制(由前朝參與選出),下又由於皇權的忌憚而不能統御群臣。導致皇帝無法有效使用皇權。
改用宦官後皇帝用權是通暢了,但是宦官們在理政技術性又不如職業官僚。所以明朝亂。
清朝的制度和明朝大的方面沒什麼區別,皇帝一是拉宗親入朝堂幫忙,二是用軍機處代替了內閣。軍機處與內閣最大的區別就是,軍機的人事權完全在皇帝手裡,皇帝輕鬆將其改造成自己的專屬「中書省」即保障權力,又能讓職業官僚幹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