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韓信若想自立為王,他能否打敗劉邦和項羽?_韓信用了十倍兵力打贏項羽

付凱91458867說:   眾所周知,如果沒有韓信,劉邦是沒有可能戰勝項羽的。   韓信一生「戰必勝,攻必取…

付凱91458867說:

  眾所周知,如果沒有韓信,劉邦是沒有可能戰勝項羽的。

  韓信一生「戰必勝,攻必取」、「功不世出,略不再見」,為劉邦打下了大半壁江山,單從軍事上來說,無人能與其匹敵。尤其是平定齊國後,韓信的實力已與劉邦、項羽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項羽就看到了這一點,派使者武涉勸韓信脫離劉邦自立,韓信的謀士蒯通也勸他甩掉僱主劉邦,自己當老闆。但是,韓信出於對劉邦的感激,先後拒絕了武涉和蒯通。

  那麼,現在不妨假設一下:如果韓信聽從了武涉和蒯通的建議,自立為王,他真的能跟劉邦、項羽三分天下嗎?

  這個假設很有意思,但答案卻是冰冷如鐵:可能性幾乎為零!

  首先,韓信沒有自己的團隊。

  任何一個成功的政權,都不可能是皇帝或首領一個人單打獨鬥打下江山的,身邊必然有重量級的文臣、武將輔佐,比如劉備有諸葛亮、關羽、張飛,李世民有長孫無忌、房玄齡、李靖、秦瓊,朱元璋有李善長、劉伯溫、徐達、常遇春。

  這一點,韓信完全無法和劉邦相比。

  劉邦的創業團隊牛人太多了,後勤有蕭何,智囊有張良、陳平,武將有曹參、周勃、樊噲,放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頂級配置。

  劉邦平定天下之後,論功行賞,蕭何功居第一,這固然有劉邦故意打壓武將的政治考量,但蕭何的功勞之大,也是不可抹殺的。

  戰爭打的是什麼?是後援,是戰爭支撐能力。漢軍東徵後,是蕭何在巴蜀籌集軍資、糧草,供應前線浩大的軍需開支。韓信在前線風光無限,但如果沒有蕭何提供的後勤保障,韓信這仗根本沒法打下去。

  韓信要與漢並立,他身邊有蕭何嗎?沒有。

  再說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堪稱中國歷史上神級的人物,劉邦幾次重要的決策,都離不開張良的謀劃。

  眾所周知,創業時期,方向對了,事半功倍,方向錯了,越忙越亂,而張良,就是一位指路大師,甚至讓人懷疑他是穿越回去的。

  韓信身邊有張良嗎?沒有,他能指望蒯通跟張良抗衡嗎?別逗了,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

  別忘了還有陳平,也是一位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宰相級人物,雖然有時候不擇手段,但確實是有實效。如果韓信真聽了蒯通的話,都不用張良出手,陳平就能把蒯通完全搞定,蒯通死都不知道是怎麼死的。

  韓信身邊沒有蕭何為其供應糧草,也沒有張良為其指明方向,怎麼可能會是劉邦的對手?

  其次,劉邦和項羽都是有根據地的,而韓信卻沒有。

  項羽的根據地在江東,這是他的楚國發家之地,有深厚的楚國人脈根基。劉邦是徐州人,但他在巴蜀期間,各項舉措深得巴蜀人心,而且,劉邦在當沛公時就仁名遍及四海,關中人都以劉邦沒有做關中王為恨,政治形象相當正面,能夠最大程度地收攏各地人心。

  而韓信呢?他是楚人,雖然在漢中被拜為大將,但他和巴蜀之民沒有任何政治上的聯繫。他之後徵服的關中、河內、河北、山東等地,和這些地方也沒有任何的政治聯繫。畢竟,韓信只是大將,他沒有資格,也沒有能力對這些地區的百姓進行政治上的聯繫。

  比如韓信新佔的齊國,田氏在齊立國二百多年,根基深厚,田氏子孫在齊國的人脈,是韓信根本無法相比的,即使韓信以齊國之主的身份收攏齊人之心,沒有三五年也是做不到的,無論是劉邦還是項羽,都不可能給他這麼長的時間來收買齊人之心。

  戰爭打的是錢糧,韓信自立後,必然要與劉邦發生戰爭,必然要從齊國搜刮戰爭資源以供浩大的軍需開支,而齊國已經被之前的秦始皇搜颳了一遍,哪立還經得起韓信的第二次搜刮?韓信真要這麼做,必然成為齊人公敵,政治形象在齊國就徹底臭了。

  如此一來,劉邦的強項就有了用武之地,甚至都不用張良、蕭何出手,只要派酈食其、陸賈、隋何去,就足以把韓信在齊國攪得聲名狼藉。

  說到底,韓信只是一個武將,他的才能主要在軍事上,相當於一個業務高手,但是你也知道,玩業務的永遠鬥不過玩政治.

  劉邦是什麼人?那是從官僚體系最底層一路摸爬滾打練出來的,人精中的人精,對人情世故參的極透。而韓信和項羽都是眼高於頂的人,孤傲不合群,收攏人心的能力遠在劉邦之下。以韓信的這種個性,在劉邦無孔不入的政治攻勢下,他根本沒有取勝的可能。

  第三,韓信還有一個巨大的劣勢——跟他百戰百勝的軍隊,多是劉邦的人馬。還是那個政治角度,韓信與這些將士並沒有政治上的聯繫,他們之間只是純粹的軍事合作關係。

  有一件事足以說明這個問題,劉邦在汞陽與項羽對峙時,因為兵馬不多,打算收回韓信的部隊,劉邦就一個人躥到韓信軍中,趁韓信睡覺時,奪走了韓信的帥印,召集諸將。請注意,這些大將沒有任何反對意見,都認為是理所應當的。

  試想:韓信如果真的跟劉邦翻臉,他手下這幫大將會聽韓信的嗎?可能性實在不大。

  最後,韓信在形象上也有一個致命的弱點。

  眾所周知,韓信最初是在項羽的軍中,當了個執戟郎,也就是看門的,不受重用,非常鬱悶,直到投奔到劉邦的帳下,劉邦對他非常重用,這才有了韓信的輝煌。對這一點,韓信也承認,說:「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

  因此,從政治形象上來說,劉邦是韓信的恩人,對他有知遇之恩,如果韓信公然反叛劉邦,那就是忘恩負義,在政治形象上嚴重失分,天下沒有幾個人會說他好,這對於一個立志於稱王的人來說,可是一個致命的問題!

  因此,韓信在各個方面都是遠遠不如劉邦的,他所能倚仗的,只是他那不世出的軍事天才,但是您也知道,打天下從來都不是只靠軍事就能取勝的。

  如果韓信真的自立為王,基本上會被劉邦用各種手段碾壓,別說三足鼎立了,他有很大的可能會死在項羽的前面。

御史大夫001說:

如果韓信自立為王的話,立馬就會出現三足鼎立的局面,不會和三國時期一樣打的那麼費勁才三國鼎立。

韓信自立為王,三足鼎立格局形成,那麼以後會怎麼樣發展呢?

劉邦失去了韓信,少了一個大將不說,同時還失去了幾十萬人馬和大片地盤。對劉邦來說無疑是損失最慘的一個。對於項羽來說沒有任何損失,只是敵人一分為二了。

這個時候韓信為了迅速站穩腳跟,肯定會先找項羽搞聯合。不會去找劉邦,因為這時候劉邦會把韓信恨之入骨,怎麼可能會與叛徒合作。

項羽這個人一向是又狂又傲,無法無天,以項羽不可一世的性格也不一定會與韓信合作。如果要是和韓信合作滅劉邦的話,劉邦肯定會完蛋。因為項羽和韓信都是幾千年來少有的人才,同時和他倆為敵不敗才怪。

既然是合作肯定都會有好處,滅了劉邦平分劉邦的地盤,這樣由三足鼎立變成了南北對峙。

至於項羽和韓信最後誰能戰勝這個還真不好說,因為項羽和韓信都不缺兵,缺蕭何,陳平這樣的人。打敗劉邦他倆要是都跟了韓信,那麼韓信就有希望打敗項羽。

力量的分散導致了很多的不確定性,歷史的發生往往都是戲劇性的。

超然視野說:

韓信是一個軍事才能非常優秀的人材,但韓信卻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人物,為何這麼認為呢?

韓信其實出身韓國貴族,雖然已經早就是邊緣龐支,但相對於劉邦這個出身草莽的基層官吏,有著太多的身份光環!

但他卻沒有政治方面的意識,並沒有自己號召組建勢力!也只是想找一個賞識他才能的明主,讓他有發揮他的軍事才能的機會!韓信第一次投靠了項羽,但風頭正盛又極度自信的項羽,只不過讓韓信充當一個基層站崗的軍官,韓信覺得無法施展才能,才最終在蕭何的推薦下,投靠了劉邦!

劉邦被封為漢王后,劉邦已經打算離開劉邦,另尋明主投靠,被蕭何的快馬加鞭追了回來(蕭何月下追韓信典故的來源),並力薦給劉邦被重用,韓信才逐步的顯示出軍事才能,並在劉邦出漢中並擊敗項羽,建立漢帝國立下了汗馬功勞,這裡個典故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韓信有了封王的想法,是漢軍出漢中後,劉邦與韓信分兵,韓信一路向北攻擊趙國和山東的齊國,手握重兵,又恰逢劉邦與項羽僵持不下,在謀士的建議下,要求劉邦封他為王!

很明顯,韓信最高的政治理想也不過是封王而已,從這一點來看,韓信的政治智慧和項羽差不多,劉邦可以在需要他時封他為王,瞬間就把他安撫下來,為擊敗項羽創造了條件,但韓信註定是不會有好結果的,僅他的軍事能力,也是劉邦不能安心原因,劉邦肯定不會讓韓信活的比自己更久,若不是呂后殺了韓信,劉邦也必然會殺了韓信!

Zh上善若水W說:

劉邦之所以能夠戰勝項羽,在楚漢之爭中獲得最終的勝利,其中韓信的功勞最大,若沒有韓信幫助他開闢的北方戰場,一統了北方諸國,獲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劉邦想要憑藉自己的力量戰勝楚王項羽,可以說幾乎不可能。韓信一生「戰必勝,攻必取」、「功不世出,略不再見」,為劉邦打下了大半壁江山,單從軍事上來說,無人能與其匹敵。尤其是平定齊國後,韓信的實力已與劉邦、項羽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項羽就看到了這一點,派使者武涉勸韓信脫離劉邦自立,韓信的謀士蒯通也勸他甩掉僱主劉邦,自己當老闆。但是,韓信出於對劉邦的感激,先後拒絕了武涉和蒯通。那麼,現在不妨假設一下:如果韓信聽從了武涉和蒯通的建議,自立為王,他能否打敗劉邦和項羽?

首先,韓信沒有自己的團隊。

任何一個成功的政權,都不可能是皇帝或首領一個人單打獨鬥打下江山的,身邊必然有重量級的文臣、武將輔佐,比如劉備有諸葛亮、關羽、張飛,李世民有長孫無忌、房玄齡、李靖、秦瓊,朱元璋有李善長、劉伯溫、徐達、常遇春。這一點,韓信完全無法和劉邦相比。劉邦的創業團隊牛人太多了,後勤有蕭何,智囊有張良、陳平,武將有曹參、周勃、樊噲,放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頂級配置。

劉邦平定天下之後,論功行賞,蕭何功居第一,這固然有劉邦故意打壓武將的政治考量,但蕭何的功勞之大,也是不可抹殺的。戰爭打的是什麼?是後援,是戰爭支撐能力。漢軍東徵後,是蕭何在巴蜀籌集軍資、糧草,供應前線浩大的軍需開支。韓信在前線風光無限,但如果沒有蕭何提供的後勤保障,韓信這仗根本沒法打下去。韓信要與漢並立,他身邊有蕭何嗎?沒有。

再說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堪稱中國歷史上神級的人物,劉邦幾次重要的決策,都離不開張良的謀劃。眾所周知,創業時期,方向對了,事半功倍,方向錯了,越忙越亂,而張良,就是一位指路大師,甚至讓人懷疑他是穿越回去的。韓信身邊有張良嗎?沒有,他能指望蒯通跟張良抗衡嗎?別逗了,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

別忘了還有陳平,也是一位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宰相級人物,雖然有時候不擇手段,但確實是有實效。如果韓信真聽了蒯通的話,都不用張良出手,陳平就能把蒯通完全搞定,蒯通死都不知道是怎麼死的。韓信身邊沒有蕭何為其供應糧草,也沒有張良為其指明方向,怎麼可能會是劉邦的對手?

其次,劉邦和項羽都是有根據地的,而韓信卻沒有。

項羽的根據地在江東,這是他的楚國發家之地,有深厚的楚國人脈根基。劉邦是徐州人,但他在巴蜀期間,各項舉措深得巴蜀人心,而且,劉邦在當沛公時就仁名遍及四海,關中人都以劉邦沒有做關中王為恨,政治形象相當正面,能夠最大程度地收攏各地人心。

而韓信呢?他是楚人,雖然在漢中被拜為大將,但他和巴蜀之民沒有任何政治上的聯繫。他之後徵服的關中、河內、河北、山東等地,和這些地方也沒有任何的政治聯繫。畢竟,韓信只是大將,他沒有資格,也沒有能力對這些地區的百姓進行政治上的聯繫。

比如韓信新佔的齊國,田氏在齊立國二百多年,根基深厚,田氏子孫在齊國的人脈,是韓信根本無法相比的,即使韓信以齊國之主的身份收攏齊人之心,沒有三五年也是做不到的,無論是劉邦還是項羽,都不可能給他這麼長的時間來收買齊人之心。

戰爭打的是錢糧,韓信自立後,必然要與劉邦發生戰爭,必然要從齊國搜刮戰爭資源以供浩大的軍需開支,而齊國已經被之前的秦始皇搜颳了一遍,哪立還經得起韓信的第二次搜刮?韓信真要這麼做,必然成為齊人公敵,政治形象在齊國就徹底臭了。

如此一來,劉邦的強項就有了用武之地,甚至都不用張良、蕭何出手,只要派酈食其、陸賈、隋何去,就足以把韓信在齊國攪得聲名狼藉。說到底,韓信只是一個武將,他的才能主要在軍事上,相當於一個業務高手,但是你也知道,玩業務的永遠鬥不過玩政治.

劉邦是什麼人?那是從官僚體系最底層一路摸爬滾打練出來的,人精中的人精,對人情世故參的極透。而韓信和項羽都是眼高於頂的人,孤傲不合群,收攏人心的能力遠在劉邦之下。以韓信的這種個性,在劉邦無孔不入的政治攻勢下,他根本沒有取勝的可能。

第三,韓信沒有自己的親信軍隊

韓信還有一個巨大的劣勢——跟他百戰百勝的軍隊,多是劉邦的人馬。還是那個政治角度,韓信與這些將士並沒有政治上的聯繫,他們之間只是純粹的軍事合作關係。

有一件事足以說明這個問題,劉邦在汞陽與項羽對峙時,因為兵馬不多,打算收回韓信的部隊,劉邦就一個人躥到韓信軍中,趁韓信睡覺時,奪走了韓信的帥印,召集諸將。請注意,這些大將沒有任何反對意見,都認為是理所應當的。試想:韓信如果真的跟劉邦翻臉,他手下這幫大將會聽韓信的嗎?可能性實在不大。

最後,韓信在形象上也有一個致命的弱點。

眾所周知,韓信最初是在項羽的軍中,當了個執戟郎,也就是看門的,不受重用,非常鬱悶,直到投奔到劉邦的帳下,劉邦對他非常重用,這才有了韓信的輝煌。對這一點,韓信也承認,說:「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

因此,從政治形象上來說,劉邦是韓信的恩人,對他有知遇之恩,如果韓信公然反叛劉邦,那就是忘恩負義,在政治形象上嚴重失分,天下沒有幾個人會說他好,這對於一個立志於稱王的人來說,可是一個致命的問題!

因此,韓信在各個方面都是遠遠不如劉邦的,他所能倚仗的,只是他那不世出的軍事天才,但是您也知道,打天下從來都不是只靠軍事就能取勝的。

如果韓信真的自立為王,基本上會被劉邦用各種手段碾壓,別說自立為王了,他有很大的可能會死在項羽的前面。但是伴君如伴虎,即使沒有反叛想法的韓信,卻被劉邦奪了軍權,甚至恐韓的劉邦想要殺了韓信,可那時候的韓信仍然是有機會起兵謀反的。最終等到劉邦限制了韓信人身自由時,韓信在無辦法起兵,一代忠良,一代功臣,慘死於呂后手下。

清風醉史說:

韓信如果在項羽未滅時自立,短時間內會形成三足鼎立;如果項羽自刎烏江後自立為王,只會步項羽後塵,被劉邦所消滅,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秦朝末期,群雄涿鹿,最有希望得到江山的只有項羽和劉邦,而在項羽錯失多次機會之後,又自費武功,把「亞父」範增這個唯一能與蕭何、張良、陳平比肩的第一謀士攆回故裡時,已經輸了。

劉邦能勝,他自己總結,成功在於「知人善任」,以及高超的帝王權術。而這兩點,項羽和韓信都不具備。

劉邦自認為謀策不如張良,治國不如蕭何,打仗不如韓信 ,但他會用人,懂得放權。為什麼說韓信即使手握重兵,最終也成不了事呢?大致有以下三點原因:

1、韓信的格局太小。

韓信從小立志建功立業,在戰場上取得成績好衣錦還鄉,封侯封王成為其最終夢想,但從來沒敢奢求帝位。

一直到被呂后屈辱地殺死在宮中,也僅僅是覺得冤枉,卻從未有過造反稱帝未能事成的懊惱。

2、軍事巨人、政治侏儒。

韓信從出仕到死亡,可謂戰無不勝,楚漢爭霸時期的關鍵戰役最大的功勞都是他的,後世稱之為「兵仙」一點也不為過。也可以說,在那個時代,單論打仗無人是其對手,這是他最大的優勢。

可是他的缺點同樣讓人無語。每當關鍵時刻猶猶豫豫,不聽謀士之言,錯失了唯一一個能與劉邦一爭天下的機會。既然選擇了當順臣,還不知收斂,在項羽死後,仍然手握重兵,要挾劉邦封其為王。功高蓋主而又不知劉邦的狠辣無情,死得一點也不冤。

3、手下無人,自己再厲害也打不下江山。

劉邦手下文臣如:蕭何、張良、陳平;武將有樊噲、灌嬰、周勃……

韓信手下謀士蒯通勉強算一個,可是韓信大事又不聽他的。李左車能文能武,算是個儒將,可是這大貓、小貓兩三隻與劉邦手下比起來真是不值一提!

爭天下,說是打仗,其實打得是綜合實力,韓信能打,但誰替他準備糧草、穩固後方;誰又能替他出謀劃策、決勝千裡;誰能替他獨當一面、安撫地方呢?

恐怕還沒打起來,後方已經亂了。即使靠韓信的軍事才能打贏了仗,只要劉邦不死,長久以往韓信還是個輸,想坐擁天下只是一場春秋大夢。

西桐居主人說:

歷史就是歷史,如果則有多種走向。

韓信的能力和功勞毋庸置疑,沒有韓信或許劉邦依舊會勝利,但肯定要延後多年,也或許被項羽所滅(有時候一場戰鬥就決定了最終的勝利),甚至相持不下,出現南北朝局面。

不能否定韓信的歷史作用,但如果他自立為王,他的結果比現在會更殘。

第一,造反要有核心階層。秦末是陳涉吳廣率先舉起義旗,但很快冒了泡就不見了,原因何在?沒有造反的基礎。造反要有自己的核心班底,經多年磨合,形成一致的意志和信服感。

項羽有多年貴族世家的班底,他們的目標是恢復六國以前分封制狀態。不僅僅是楚國殘餘,其它亡國流亡分子不甘心失敗,會凝聚在項羽的旗幟下為過去的輝煌努力。項羽是天然的沒落貴族的帶頭人,加之天生一流的武力和雖滅國未經殘烈戰爭而保留的兵力,除項羽外,無人挑起重擔。

劉邦多年在江湖上混,那個年代最有戰鬥力的階層不是農民,不是貴族,而是遊士,包括遊俠和士子,流動的人才庫,不甘心現有階層的一群社會精英。劉邦看到了這一點,首創合夥打天下的模式,成了社會精英的帶頭人。

劉項分別代理了一個階層,韓信則僅是遊士中的一員,不過較為出色,技術水平高罷了。

第二,造反要有凝聚力。項羽有項梁等眾多貴族支持,兵力補充和後勤保障等工作不用太費心,得天獨厚,所以一開始,項羽最歷害。劉邦代表的階層有能力沒財力,只能一點點攢家底,白手起家需要共享,劉邦做到了,跟誰都聊得來。這兩個人都有共同目標,取代秦國的統治地位。韓信不行,他有才幹,想發揮自己的才幹,一開始就是想成為高級打工仔,沒想創業。沒有旗幟就沒有凝聚力,劉邦什麼時候收回他的兵權都可以。

第三,造反能夠分紅。大家提著腦袋造反,總有自己的目的。劉項的逐步成功都能給大家帶來實際的利益,既便少,還有未來的統一後分家底呢。韓信沒有,做為打工仔,一切利益都是老闆的,只有工資是自己的,養不了幾個人。

韓信如果自立,不能等到為王,應該有一幫子人員的時候就培養自己人,一開始就是挖劉邦的牆角,那麼歷史走向就不好說了。打工者的思維和老闆的思維不同,韓信走不出束縛自己的思想的套子,這個套子是他自己套上的,別人摘不掉。

歷史神秘人說:

劉邦能滅了項羽韓信是出了很大的功勞的,要是韓信自立為王,那就出現了三國鼎立的狀態,當然韓信是很難打敗項羽和劉邦的,能當一段時間諸侯王就很不錯了!

韓信就只會打仗,可管理國家和團隊他比不過項羽,更是比不過劉邦了!梟雄必須有謀略和籠絡人心的手段,這個韓信就差差遠了,他的心機和謀略不夠,自然打不過項羽和劉邦!韓信自立為王就必須有自己的團隊,可是他手下能有多少有智謀的人呢,也許就只有蒯通一個吧,這遠遠不夠啊,劉邦人家手下多的是,張良,蕭何,陳平等,搞陰謀算計都不缺,你沒有足夠的人手是很難增長自己的勢力的!再者韓信必須有自己的部隊,他手下的部隊大多數都是劉邦的部隊,韓信自立為王的話就是和劉邦作對了,韓信怎麼處理手下劉邦的部隊就是一個問題啦,那些劉邦的將領肯定不會服你,你韓信也不會收編他們,只能放了或者殺了的他們,以韓信重感情弱點肯定就要放了他們!那麼韓信就要在齊地招兵買馬建立自己的部隊了!

韓信在齊地並沒有什麼威望,不像劉邦和項羽都有自己的根據地,因此韓信比較難招到兵,就算有兵了,吃飯也是個問題啊,軍費開支大,沒我像蕭何那樣出色的後勤人才,韓信怎麼養活這麼大的部隊呢,還是缺人才啊!當然韓信可以慢慢來種田鞏固自己的勢力,問題是劉邦和項羽給韓信這個機會嗎?劉邦肯定不會給韓信這個機會的,你自立為王就是打了劉邦的臉,是叛賊,劉邦必須除掉韓信!韓信是打仗很牛,可是勝負不是靠軍事去決定的,是綜合因素,劉邦自然不會和韓信硬碰硬,他會有各種陰謀算計拖垮韓信,劉邦手下不缺出謀劃策的人,劉邦會對韓信各種弱點入手,步步蠶食,我不和你面對面打,慢慢玩死你!

當然韓信如果聰明的話,就和項羽一起合擊劉邦,項羽也是願意和韓信合作的,項羽就派人勸說過韓信自立為王嘛!韓信自立為王后,面對劉邦的壓力,肯定和項羽合作一段時間,大家共同打擊劉邦,劉邦在兩人的攻擊下,肯定會戰略收縮,那三國鼎立就維持一段時間啦!等到時間一過,大家都苦心發展,韓信弱點就爆發出來了,你搞經濟管理和國家發展比不過劉邦和項羽啊,畢竟他兩人手下有很多管理人才,你韓信沒有多少啊,所以就會拉開差距了,到時又是一個後來三國演義的版本,劉邦是曹魏,項羽是東吳,韓信是蜀國,最終吳蜀不就是被曹魏給滅了嘛,而韓信他們應該也是這個結局,劉邦把韓信給滅了,然後把項羽也滅了,統一了天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256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