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股市上動輒一天上萬億的資金交易,那麼多的錢都是哪來的呢?_股市每天交易的錢去了哪裡

白貓財眼說: 中國光股民的帳戶,就有1.95億個,活躍帳戶超3000萬。 按照2020年公布的帳戶均值,8萬元…

白貓財眼說:

中國光股民的帳戶,就有1.95億個,活躍帳戶超3000萬。

按照2020年公布的帳戶均值,8萬元來說,光活躍的散戶交易,一次買入賣出,就要近5萬億了。

更別提專業的投資機構,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保險資金,券商資金,以及各路的遊資了,規模總和在幾十萬億之巨。

可以這麼說,市場如果火爆,賺錢效應好,成交萬億,甚至2萬億,3萬億,也是毛毛雨。

股票市場從來都不缺錢,只缺牛市。

如果股市能讓人人都賺錢,那銀行裡的百萬億存款,早就搬家進入股市了。

正因為市場的萎靡不振,賺錢效應差,所以大量的資金都在觀望,股市也就不會有什麼行情。

當然,整個A股70多萬億的市場,成交金額在萬億,佔比也就1-2%,再正常不過了。

如果市場的活躍度,資金的換手率,連1-2%都沒有,這個市場反而要完蛋了。

這說明市場沒有資金願意關注,股票市場本身的功能可能都無法完成了。

散戶是這個股票市場裡的活水,如果沒有散戶,這個市場將會死水一潭。

看看科創板的股票,因為50萬的門檻,散戶數量特別少。

再看看去年新開的北交所,門檻也是50萬,部分個股的成交金額,每天僅僅幾千塊。

股票的本質,是漲的越好,炒的人越多。

市場人氣低迷,人人都虧錢的時候,自然沒有人願意買入賣出,成交金額就會越來越低。

有一些股票之所以會瘋漲,本質上也是因為買入的人都賺錢了,資金認為只要炒作就能賺,所以前赴後繼。

這時候,個股的基本面已經完全沒有關係了。

基本面再好,沒資金炒作,一樣都不賺錢。

但是當股票有賺錢效應的時候,即便基本面非常爛,買入賺錢的機會也會更多。

這就是資金給到市場的一個溢價。

為什麼當下很多資金不願意進入股市?

現如今的市場,成交金額長期低於萬億,其實是非常不健康的。

本質原因,其實就是資金不願意入市。

那背後深層次的原因,其實有三個。

1、市場的上漲空間不足。

這個市場,隨著不斷的擴容,要上漲越來越難了。

因為體量大了,上漲需要的推動資金,越來越多了。

出現曾經的大牛市,概率越來越低。

之前998-6124的6倍牛市,幾乎是不可能的。

70多萬億,變成400多萬億,需要增長300萬億的市值,市場資金再多,也不會有那麼多。

市場的空間被抑制後,很多資金就不敢大肆做多,開始了高拋低吸。

這種行情下,市場的成交量一定是存在峰值的,一旦峰值過後,行情和資金都會出走。

2、監管對於炒作的管控。

限制資金的另一點,一定是監管。

監管不是怕入市的資金太多,而是擔憂資金多了,會導致股市的混亂。

怕漲不怕跌,是這個市場管控的大邏輯。

這也導致了很多投機的資金,即便炒作也是小範圍內的,不願意大幅度的進入股市。

反倒是股票下跌了,市場還會喊喊話,希望大家保持信心。

這個市場本身的環境,已經直接制約了大量的資金入市,更希望把資金牽引到實體的市場裡去。

3、散戶的信心嚴重不足。

最後一點,是最近幾年,散戶賺錢的比例很少,虧錢成了主旋律。

雖說散戶的開戶數量,還在不斷增長,但真正願意入市,真正看好這個市場的散戶,卻少之又少。

提振散戶信心的最好方式,其實是大牛市。

但如今扭扭捏捏的行情,是沒法帶動散戶情緒的。

當散戶開始和主力一樣,高拋低吸的時候,市場也就形成了某種慣性。

當下的這個循環,除非有特別大的政策利好刺激,否則是很難打破的。

換一句話說,政策也並不鼓勵普通百姓把大量資金投入股市之中。

市場從不缺錢,缺的是信心,缺的是賺錢效應,是一個讓資金入市的理由。

樂觀的蘋果DS說:

A股總市值約60萬億,1萬億相當於60萬億的1.6%,這也就是股票的換手率。

A股股民近2億,每人每天平均交易5000元,也就10000億了。

每天新上市的股票交易額也有幾百億、幾千億。

A股牛短熊長,不少股民玩短線,今天買,明天賣,也貢獻了每天交易額。

股市有賺錢效應時,每天交易額就放大,一兩萬億不在話下。當股市進入熊市時,部分股民退出股市,部分股民不再交易,交易額進入冰點,日交易額迅速降到幾千億甚至幾百億。

一支股票換手率高於10%,如果股價在低位,是股價起動的跡象,輕倉位跟進,逐步加倉,有可能獲得不錯收益;反之如果股價在高位,換手率高於10%,甚至能達到60%以上,是股價見頂的信號,賣岀股票,不掙最後一個銅板。

投資股票每天頻繁交易,印花稅千分之一,券商手續費萬分之幾。日積月累,一年也花不少錢。

上市公司掙錢是靠長期經營的,一天不可能發生質變,每天頻繁交易於個人相當於拔苗助長。

股民還是多一些耐心,陪優秀企業慢慢成長。A股所有股票普漲普跌的現象不會經常發生了,選股就很考驗股民的悟性、經驗、技術了。

選公司所處行業前景廣闊、國家大力支持、技術壁壘有護城河、重研發、實控人把公司當做自己畢生事業、行業是一片紅海的欣欣向榮的股票,不選行業前景暗淡、國家不支持、沒有技術壁壘的護城河、不重研發只重營銷、實控人無心長期經營、只想早日清倉走人、行業競爭白熱化的股票。

堅持價值投資,選好股,擁抱成長股,遠離垃圾股,耐心持股,機構也割不了你的韭菜。掙公司成長的錢靠譜,靠估值從市盈率十幾倍炒到幾百倍以上,贏利只是空中樓閣。

王五說說看說:

首先,股市成交額高可以是成交活躍造成的。比如你今天買了10000元a股票就貢獻了1萬的成交額;明天又用11000元把股票賣了,貢獻了11000的成交額;第三天又用10500元買了 a股票,又貢獻了10500元的成交額。

可以看出,其實你只是投入了10000元到股市裡,但由於交易頻繁每天都在創造成交額。市場裡的存量資金通過不斷買進買出本身就在創造成交額。舉個極端點的例子,假設股市裡有10萬億資金,突然有一天沒人買賣股票了,那當天的成交額為0元。所以,成交額高並不一定需要每天都有大量資金進入。

其次,最近幾天確實有大量資金湧入。市場好的時候,人們會把定期存款、理財產品裡的錢投入到股市當中。中國是一個儲蓄大國,銀行裡的錢其實非常多,股市行情真的好的話,增量資金是源源不斷的。

最後,國外資金也在湧入。各類海外投資資金通過港股通和QFII進入A股市場,這個資金量也是非常驚人的。

總之,在牛市時無論是交易的數量還是增量資金的進入會共同促使成交額大幅上漲。在15年股市最瘋狂時,兩市成交額超過2萬億元也常發生。

以上答覆希望對你有用,關注、點讚每日更新優質財經類內容,您的支持是對原創最好的鼓勵!

東哥話財經說:

首先這是成交金額,買賣一次就算,並不是每天拿這麼多錢出來

比如我花10萬元買了一些股票,賣股票給我的人就會得到10萬元,他拿到錢可以買其他股票,這樣循環下去成交量就出來了。如果我有一萬多億市值股票(馬斯克巔峰約兩萬億人民幣持股市值),每天賣掉換一下,一個人就可以做到天天萬億成交量。目前A股總市值約80萬億,流通約60萬億,將A股看作一個大組合,萬億成交量只相當於調倉2%。

每天交易量哪來的?

大部分人可能覺得是機構交易,特別是最近幾年興起的高頻量化,機構大資金動輒多少億。機構資金確實不少,據2022三季報內資機構持有約12萬億市值A股流通股,外資持有約3萬億。但是對大部分機構來說年總換手在5倍左右,即兩三個月調倉一次,高頻量化年總換手在30倍左右,整體上平均下來機構只佔A股每天總成交量30%左右。

所以東哥認為大部分是散戶交易,據2022三季報,普通散戶持有A股流通股市值約20萬億。如果所有散戶20個交易日換一次股,每天的成交量就是一萬億,20個交易日接近一個月,我覺得沒多少散戶每次持股超過一個月。

‬看每天總成交量有什麼用?

上面分析了,對於每天市場總交易量散戶貢獻是比較大的。個股短期的成交量有可能是一些機構、遊資在操作,整個大盤的成交量基本上反映了散戶的情緒。我們發現每次市場好,比如幾次牛市,每天成交量基本在一萬五千億以上,這就是因為有大量的散戶參與,帶來了很多增量資金。

而成交量比較少,往往是行情不好的時候。因為散戶虧多了,要麼不想看放著不管了,要麼直接銷戶不玩了,或者想玩也沒錢了,這時候哪來的成交量?不過等成交量縮到一定程度,沒人買賣了,就是市場底部區域。會出現一些遊資或者機構打造一些妖股,讓人感覺很賺錢,又有了希望,當然此時國家也會出一些政策調動市場積極性。

杜坤維說:

眾人拾柴火焰高,A股有近1.6億投資者,如果人人參與交易,平均也只有10000元而已。

目前A股投資者結構已經多元化,機構資金方面有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北上資金、保險資金、社保基金、企業年金、券商自營部門和QFIi和RQFII,個人投資者有遊資大佬、中小投資者。

北上資金成交就可以佔到10%成交量,公募基金資金量2.5萬億元左右,是本輪上漲的中間力量,其中可能包括大量槓桿資金,槓桿資金交投活躍,帶來高換手率,部分固收產品資金和銀行理財資金轉向股市,另外大量散戶投資者湧進市場,帶來新增資金。這些資金採用高舉高打的逼空手段,推漲股市,獲得短期暴利。

成交暴增可以帶來股價短期大漲,但高成交不可維繫很久時間,對新增資金要求很高,大漲不可持續。風險需要隨時預防。

小草論市說:

股市的資金自然是人交易出來的,這裡面有很多資金來源。這些也是股市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個是機構,這些機構可能包含的有基金,私募,遊資。

二個是,散戶。這是主力軍。

還有就是一些外資了,這個目前佔比並不是太重。

成交就是說我買了一千就是成交了一千。股市並沒有買的多還是賣得多這一說,就是成交,因為買賣需要成交才算是量。

所以,股市的資金都是實打實地成交出來的。成交比較多的時候,券商的業績就會好,股市的賺錢效益也比較好,這個時候就會吸引更多的投資者進入股市,這個時候會再次推動股市的上漲。這是良性的循環。

還有,其實股市並不是缺錢,缺的是賺錢效應,股市如果能慢慢漲,那麼上漲的時候,自然就會有很多的資金去參與,但是要是一直弱勢震蕩或者下跌的話,那一做股票就虧錢,這樣哪有什麼人願意去投資呢。這也是目前A股面臨的一個非常大的問題。

禪道至簡技術學堂說:

(參考評論對一些不準確的地方做了調整)

一些財經新聞,喜歡用「市值蒸發」這個詞,動輒就是A股市值蒸發幾萬億,某股票市值蒸發幾百億。那這個市值蒸發是怎麼回事呢?這個錢跑哪去了?這個錢是真的憑空消失了麼?答案是否定的,下面慢慢給你講股市是個怎麼回事,丟失的市值跑哪去了。

舉一個假設的例子,幫你們捋一遍整個股票從上市到退市發生的所有事情。

1. 上市:

公司X,缺錢擴大生產,決定去A股上市。為什麼不借債而是要上市呢,一是不用每年出利息,二是不用還本金,三是企業做不下去了直接把股票賣掉,老闆可以立馬走人,所以上市是個老闆們趨之若鶩的好事情。

上市的過程就不詳說了,就是給券商(也可以叫投行)一筆上市費,券商幫你準備各種手續報到證監會,證監會一看這公司行啊,你就可以上市了。

公司X,假設是M獨資的(注意M不等於公司X),M估算直接賣公司能值100萬,賣了不划算,打算上市。預計上市後總股本100萬,拿出其中50萬的股份按每股10元公開發行(為什麼值100萬的公司能按10x100萬發行?未來的盈利預期夠高就能發出去),剩下的歸M所有,也就是說M手裡拿著50萬股票,另外50萬供市場上的新股申購。

假設只有兩個人A和B申購,每人出資250萬元申購了25萬股票,這時候公司X收到500萬現金用於生產,A和B持股市值各250萬,M持股市值500萬;股票總市值1000萬。

2. 交易使股價上漲:

C看到上市了覺得股票不錯,認為值20元,於是C花20元買了A的股票,A得到了500萬現金(盈利250萬),高高興興去買房了。

B和M也高興,B的市值500萬,M的市值1000萬了,加上C的500萬,總市值達到了2000萬。

這裡是不是有一件很神奇的事情發生了,C只花了500萬,比A投入的250萬隻增加了250萬,但是總市值增加了1000萬!

3. 大股東套現:

M覺得這個股價很好,比做公司辛辛苦苦的強太多了,於是就找了N打包把所有股票都按20元賣掉了,於是M從上市公司脫身,拿著50*20=1000萬移民了。

要記住M原先的公司只值100萬,經過上市之後,套現了10倍走人了,還甩掉了上市公司X的大包袱,可以享受生活了。

這裡沒有改變股價,總市值不變。

4. 交易使股價下跌:

B、C和M持股都高高興興的,突然有一天B想買房了,於是B就按10塊錢掛單往外賣,但是悲劇發生了,沒有人買,於是降價,直到掛到5塊錢的時候才有D來接盤,D花了5*25=125萬就買走了B的股票,B虧損250-125=125萬,總市值降到125萬(C)+125萬(D)+250萬(N)=500萬。

這裡又有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就是B虧了125萬,但是總市值減少了1500萬。

5. 退市:

公司X越做越差,決定破產,同時股票也退市,這時候股票的價格只有0元。

總市值變成了0元,C虧損500萬,D虧損125萬,N虧損1000萬。

以上的整個流程總結下來就是以下的兩個表格。

從以上表格就可以回答幾個關鍵的問題了:

1. 錢都哪裡去了?

從資金流入流出表可以看出,除了上市的時候資金是從投資者A和B流入到上市公司投入了公司X的運營之外,每次的交易都是錢從一個人的手裡直接交到了另一個人的手裡。

錢都是在交易者之間流轉,直到退市的時候股票變成廢紙一張,沒有人再願意買入了,最後持有的CDN三個人就是這個擊鼓傳花遊戲的最後一棒,當這個遊戲沒有人再接棒的時候,也就是遊戲結束的時候。

當然,現實股市裡,退市的股票還不多,這個擊鼓傳花的遊戲結束的並不多,但是並不會存在一個上市公司可以活一千年吧。也就是說,買賣任何一個股票的投資者都是在一個長長的擊鼓傳花的隊列中的一環,永遠記得不要做最後一棒。

千萬不要像退市博元的一些交易者一樣,做最後一個交易日進來的接盤俠。

2. 股市是零和遊戲麼?

很遺憾,股市還不如零和遊戲,從盈利表可以看出,股市是個負和遊戲,所有參與者的總盈虧就等於公司X上市時融資的500萬,這些錢被上市公司花掉了,不會回到股市的遊戲中了。

這裡沒有算交易成本和印花稅,同時,也沒有算可能從上市公司流向持股者的股息。

有人會說,如果股息大於交易成本和印花稅,是不是就有可能是正和遊戲呢,按每次交易的手續費0.1%(買賣雙方)+0.1%的印花稅來算,只有不到1/3的股票在2016年的分紅大於手續費,只有不到15%的股票在2015年的分紅大於手續費。所以想通過分紅把這個遊戲變成正和遊戲,也是很難的一件事。

所以,股市大概率是個負和遊戲。

3. 市值蒸發到哪裡去了?

從資金流入流出表可以看出,市值的變化和你的資金流入流出是完全對不上,說明市值是個很虛的東西,你的盈利再多也只是浮盈,如果沒有人從你手裡按市價接盤,市值就是個虛幻的數字而已,你的市值能否等價於你能拿到的變現金額,完全取決於接盤人的出價,這樣的東西是不能當成實在的財富的。

如果還不明白,我再舉個慄子。

一個股票,原價10塊錢,總股本1萬股;一個人花100塊錢買了1股,總股本的萬分之一,總市值就立馬變成100x1萬股=100萬;下一個人花1塊錢買了1股,總市值立馬變成1x1萬股=1萬元。只要有一個成交,不管佔比多少,總市值就會隨之變化,這樣的東西能叫真實的財富麼?

市值確實是「蒸發」了,但被「蒸發」的市值本來也不是真實存在的財富,而只是數字遊戲而已,只有實實在在的資金進出,和買賣差價造成的盈虧才是真實的。

實際上,高位接盤的人後來的損失,都是前面的人在高位變現的時候把錢提前拿走了。後面沒有人在更高的位置接盤,那前面變現了多少錢最後都是由高位接盤的人承受了。看著很不可思議,後面的人虧的錢怎麼會由前面的人拿走了,但是從上面說的零和遊戲,更準確的說是負和遊戲(零和遊戲和負和遊戲都是針對分紅比較少的多數股票來說)來看,這就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最後做個總結,

1. 市值蒸發是個虛幻的概念,不是實際財富的消失;市值翻倍也不是實際財富翻倍。

2. 你手裡的市值,再沒變現之前,隨時都會消失,浮盈不是真正的盈利。

3. 股市是個負和遊戲(對多數股票都是),你賺得越多,就會有人虧得越多(韭菜),等韭菜割完了,市場也就完蛋了,不要過度收割。

4. 暴漲的股票不會沒有盡頭,擊鼓傳花的遊戲不會永遠持續,不要做最後一棒。

小魚說理財說:

主要來源於四個方面

第一,資產輪動轉向股市,國內由於投資渠道匱乏,大眾主要以存款為主,近些年轉向理財的也較多,不過前陣子部分淨值型債券基金出現下跌,有不少理財類資金轉向股市,同時股市的走強,也分流了部分銀行存款,包括投資地產的資金也開始轉向股市。

第二,新股民入場,根據中登公司的數據顯示,今年四月份以後,新增股民數開始明顯增加,近期更有部分券商新開戶數猛增30%,大量的新股民湧入股市,帶來了新的彈藥。

第三,外資持續流入,從近期陸股通數據看,呈現為加速流入之勢,從最近幾個交易日看,滬深股通資金淨流入都達到了100億元,今天僅半個交易日,滬深股通資金淨流入就超過了149.6億元。

第四,融資餘額不斷增加,在2015年的時候,推動牛市的主要就是加槓桿,近期融資餘額也不斷增加,同時證金公司取消了證券公司轉融通業務保證金提取比例限制,無形中也在加槓桿,再加上場外配資的重燃,帶來了增量資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2583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