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明朝有一種"朝天女",世襲官職,享盡榮華,為何卻聞者色變?_朝天女戶

楊角風發作說: 哈哈,最近剛好有一部新電視劇,叫《浮圖緣》,講的就是一個「朝天女」跟宦官太監搞對象的事。 對,…

楊角風發作說:

哈哈,最近剛好有一部新電視劇,叫《浮圖緣》,講的就是一個「朝天女」跟宦官太監搞對象的事。

對,你沒看錯,就是「朝天女」跟著一個大太監兩情相悅,想盡一切辦法逃離皇宮的故事。雖然編劇將朝代隱去了,弄了個莫須有的大鄴王朝,但是遍觀整部中國史。存在掌印太監一職的,只有明朝有,而且還把太監們跟錦衣衛糅合在一起了,成了昭定司。

劇情一開始,就是「朝天女」們,一個個準備陪先皇赴黃泉,到九泉之下伺候先帝去。

因為女主不想死,開始想盡一切辦法逃生,其大母(她爹的夫人,她娘是沒有名分的小妾)還偷偷跑進宮裡,給太監塞錢。別人家庭前來塞錢,是想辦法救自己的女兒,但是她來塞錢,卻是希望女主能死在裡面。

她大母之所以要這樣做,就是這個問題提到的原因,她代表著自己的家族,她隨葬了以後,她的兄弟可以世襲官職,享受榮華富貴。

但是,她不願意啊,憑啥自己得去送死,讓兄弟,還不是親兄弟去享受榮華富貴呢?

當然,後來她也沒死成,因為給掌印太監給救了,再後來,倆人就好上了,最終耗死了繼任的皇帝,倆人遠走高飛了。

接下來,咱們就來好好講一講殉葬制度:

殉葬制度發起於原始氏族社會,在商、周這種現象比較常見,大多為王公貴族陪葬。權貴們生前有人服侍,死後也同樣需要各種服務人員。秦始皇去世後,胡亥就曾發布命令:

「先帝後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

這次殉葬人員的具體數量不得而知,只是後宮中沒有兒子的都要陪葬,大量的妃嬪因此而死。殉葬制度在歷史的長河中斷斷續續,直到明代,又被朱元璋繼承了。

據說,是因為朱元璋寵愛翁妃,甕妃年輕貌美,當時剛剛21歲,朱元璋曾經感嘆,如果翁妃能永遠伺候自己就好了。

於是某天就問翁妃:

「能久侍朕乎?」

這種問題根本沒法回答,當然不能回答不想啊,不然不用等到朱元璋駕崩,自己先崩了,翁妃自然得回答能啊,這下子好了,進套了。

史料記載:

「孝陵四十妃嬪,惟二妃葬陵之東西,餘俱從葬。」

朱元璋去世後,遺詔宣布三十八位嬪妃殉葬,只有張美人倖免於難。美人是嬪妃的稱號,除了美人,還有婕妤、才人、選侍等等。最高級別是皇后,美人屬於級別較低的妃嬪,那麼為何只有張美人免於殉葬?

洪武二十八年,張美人為朱元璋生下最小的一個女兒,寶慶公主。朱元璋去世的時候,寶慶公主才三歲,這麼小的孩子可能還無法表現出什麼天賦。也許是寶慶公主的一個笑臉或一聲啼哭,讓朱元璋生前動了惻隱之心。

主要原因應還是孩子太小需要母親照顧,隨即張美人才獲得新生。母憑子貴,後宮的妃嬪大多以生兒子為榮,這皇子的待遇比公主要強很多,最起碼是個親王,母親也會因此提升待遇。好運的張美人雖然沒有生出兒子,但在關鍵時刻生下了寶慶公主,保住了性命。

寶慶公主是朱元璋最小的女兒,成祖靖難繼位後,對待這個小妹妹也極好,不僅讓徐皇后親自撫養,還為其婚事準備了厚禮。寶慶公主最後嫁給了千戶侯趙輝,朱棣的嫁妝異常豐厚,趙輝因此也成為皇親國戚。為了表示重視,寶慶公主出嫁那天,是由朱高熾親自送入官邸,以顯示尊貴。

富貴的外表下,寶慶公主的婚後生活卻頗為不幸,寶慶公主生性乖巧賢淑,但趙輝的妻妾就有一百多人。況且趙輝還喜歡奢侈聲色,宣德八年,寶慶公主就去世了,年僅四十歲。趙輝則一直活到了九十歲,享了六十年富貴,可謂時也運也命也。

明代的殉葬由朱元璋開啟,但並沒有到此為止,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在徵途中走完了一生。在朱棣生前並沒有明確要求殉葬,不過按照祖制,也就是朱元璋的傳統,殉葬仍舊被執行了,據記載:

「至太宗長陵,則十六妃具殉矣。」

為朱棣殉葬的有十六個妃嬪,殉葬的那天,先讓這些妃子們吃頓豐盛的飯菜,估計到這個時候誰都難以下咽。接著宦官把他們帶入準備好的房間,裡面已經擺置好了小木床。此時房內哭聲一片,也無可奈何,手無縛雞之力的嬪妃,被強迫站到小木床之上,將頭身進繩套之內,一旁的宦官撤掉木床,妃嬪便香消玉殞了。

嬪妃們可能沒有做過任何傷天害理的事,就這麼不明不白地死去,殉葬制度的血腥、暴戾可見一斑。

仁厚的仁宗、精明的宣宗也沒有取締這一暴行,直到明英宗朱祁鎮即位:

「己巳,大漸,遺詔罷宮妃殉葬。」

至此殉葬制度終於被廢除,朱祁鎮糊塗半生,還是在死前做了一件對的事,挽救了無辜的妃嬪們,也讓其在後世的評價中多了一絲亮色。

出於惻隱之心,朱元璋饒過張美人一死,而明代的殉葬祖制是由朱元璋開啟的,那麼為何朱元璋要採取這一殘酷制度?

朱元璋為了子孫的天下安危,不僅殺掉了數不盡的功臣和官員,還制定了詳細的規章制度,他想讓子孫們以此執行,就可以保證國家萬世長存。想法很好,執行則很難,隨著時間推移,明代皇帝們也逐漸不把祖訓放在心裡。朱元璋曾嚴令禁止宦官幹政,然而明代卻成為宦官最強大的王朝之一,例如王振、魏忠賢等等,都是禍國殃民的奸佞之輩:

「凡吾平日持身之道,無優伶進狎之失,無酣歌夜飲之歡;正宮無自縱之權,妃嬪無寵恣之專幸。朕以乾清宮為正寢,后妃宮院各有其所,每夕進御有序。」

他們可不是《浮圖緣》裡演的那樣花痴哦,太監是不能花痴的,也不能愛人,更不能陪著妃子睡覺!

朱元璋曾在祖訓中要求後世皇帝,要潔身自好,不能縱情飲酒歡愉,嬪妃不能專寵,後宮要有嚴格規定,妃嬪要分配好住所,每天行事有序。朱元璋出生布衣,對官員幾乎沒有任何信任感,而除了馬皇后,他也不在乎後宮的妃嬪,大多只當作生育的工具罷了。

朱元璋也曾對大臣說過:

「正家之道,始于謹夫婦。后妃雖母儀天下,然不可俾預政事。至於嬪嬙之屬,不過備職事,侍巾櫛。恩寵或過,則驕恣犯分,上下失序。歷代宮闈,政由內出,鮮不為禍。」

后妃母儀天下的同時,也可能會幹預政事,況且還有外戚幹政的先例,很多政變,都是由內患引起,要引以為戒。朱元璋做事都有其強烈的動機,他也許有暴力傾向,卻並非殺人狂,他之所以要嚴格要求妃嬪,並以身作責,就是害怕由內宮禍事,敗壞了江山社稷。

繼承殉葬不一定是朱元璋想幹的,他只是不放心身邊的妃嬪。朱標已經離他而去,朱允炆很年輕,經驗不足,為了幫助孫子剷除未知的威脅,朱元璋選擇了殺戮,在他死亡的同時也帶走了幾十條無辜的性命。

想得多看得遠的朱元璋也無法預測未來,他以為他江山能萬世不朽,而在去世後不久後,朱棣就起兵造反,朱元璋在天有靈,估計也會後悔不已。為江山社稷著想,這可能就是朱元璋開啟殉葬的原因。

太祖、成祖把殉葬確立下來,下任皇帝也就繼續執行了,在英宗廢除殉葬之前,皇帝們也只是奉祖訓操作,妃嬪們成了犧牲對象。明代後期的妃嬪也並非那麼乖巧可愛,小萬曆繼位後需要李太后的扶持,梃擊案、紅丸案也跟鄭貴妃有關,魏忠賢的對食客氏陰狠毒辣,內宮幹政也不可避免。

朱元璋以為他能幫子孫處理好一切,事實則是他什麼都沒有處理好,當然他也無法保證帝國的未來。殉葬讓珍貴的生命白白犧牲,除此之外幾乎沒有任何效果,之後的皇帝只能靠他們自己的本事來解決問題,遵守祖訓也就變得可有可無。

當一個人突然從一貧如洗,到掌握絕對的權力後,他往往會把這項權力發揮到極致,或許重啟殉葬制度,這也是朱元璋掌權後,發洩的一種方式吧!

而張美人被赦免,或許那是朱元璋臨終前,心中尚存的那一點善吧。

這就是明朝的「朝天女」制度,作為本人來講,自然不想死,可是不想死就是抗旨,其家族也不願意啊。而只有陪著先皇去了,自己家還能獲贈大批禮物,甚至能升官發財。

這就是答案!

學史知今說:

其實,這是明朝最讓人不齒的汙點,也是一項非常殘忍的榮譽,雖然「朝天女戶」世襲官職,享盡榮華富貴,但這都是用其家族年輕女性生命換來的,裡面充斥了血腥與殘忍。

而建立這種「朝天女」制度的,正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公元1398年,70歲的朱元璋病重,儘管太醫全力救治,群臣也高呼「萬歲」,但朱元璋知道自己已經走到了人生的盡頭。

可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自己還沒享受夠,朱元璋非常不甘心,再加上自小過慣了窮日子,朱元璋也害怕自己死後,失去眼前的榮華富貴。

這時候,朱元璋突然看到在身邊伺候自己的翁妃,翁妃年輕貌美,剛剛21歲,是自己最中意的妃子,朱元璋感嘆,如果翁妃能永遠伺候自己就好了。

可朱元璋也知道,自己已經油盡燈枯,而且還比翁妃年長近50歲,這明顯是無法實現的願望。不過,在朱元璋看來,就沒有什麼事情是自己辦不到的。

於是,朱元璋就問了翁妃一句:「能久侍朕乎?」翁妃聽後心中一驚,連忙表示願意永遠侍奉朱元璋,並且還表示這是自己莫大的榮耀。

其實,翁妃和朱元璋根本就沒在一個頻道上,翁妃以為朱元璋問這句話,是一個將死的老人隨口感嘆一句,而翁妃如果回答不願意,那不就相當於說朱元璋要死了嗎?

翁妃知道,這個世界上哪有什麼永遠,一切都是過眼雲煙,所以她自然揀好聽的話說,向朱元璋表起了忠心。

不過,朱元璋問這句話的意思,卻沒有那麼簡單,他知道翁妃的回答一定是願意,因為翁妃根本不敢說不願意。

而朱元璋就等著翁妃說這句話呢,隨後朱元璋就順著翁妃的話說,既然你願意永遠服侍我,那等我死後你就給我殉葬吧!這樣我們就可以永遠在一起了。

朱元璋的話猶如晴天霹靂,翁妃聽後心裡拔涼拔涼的,但她根本不知道如何回答朱元璋,更不敢申辯什麼,只能在忐忑與驚懼中,繼續小心翼翼的伺候朱元璋。

可以說,直到此時的翁妃,依舊心存僥倖,如果朱元璋只是隨口說說呢?身為後宮嬪妃,翁妃自然知道,自秦漢以後幾乎沒有活人殉葬的情況發生了,朱元璋真的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嗎?

事實證明,朱元璋真的敢。很快,朱元璋就下旨恢復了自秦漢以來就廢除了的殉葬制度,並且專門點名要求了,曾給自己侍過寢的40多名嬪妃,在自己死後一同陪葬明孝陵。

在這40多名嬪妃名單中,自然有第一個就被朱元璋選中的翁妃,翁妃等人聽後瞬間嚇得昏死過去,很明顯朱元璋沒跟她們開玩笑,這是要動真格的了。

但翁妃等人根本不敢哭出來,也不敢表露出任何不快,因為如果讓朱元璋察覺出異樣,或許沒等朱元璋死,她們就得先死了。

此時的翁妃等人,只能不斷祈禱朱元璋多活一段時間,這樣也相當於給她們續命了,然而該來的終究還是來了。

公元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病逝,翁妃等人終於繃不住了,她們的哭聲震天動地,沒有絲毫裝假和做作的成分,因為她們是真的傷心與絕望,她們是在為自己而哭。

很快,這些即將為朱元璋陪葬嬪妃的死期就到了,那一天天沒亮,翁妃等嬪妃就被宮女太監叫了起來,隨後就幫她們沐浴更衣,畢竟是要為先皇殉葬的人,得乾乾淨淨的走,沒人敢馬虎。

而在此之前,翁妃等嬪妃已經把能想的招都想了,該求的人也都求過了,但沒有絲毫自用,畢竟這是朱元璋生前的旨意,作為之前的皇太孫,也是現任皇帝,朱允炆不可能違抗朱元璋。

翁妃等嬪妃吃了一頓毫無胃口的「斷頭飯」後,就被宮女太監帶入一個偏殿之中,裡面擺好了40多個小凳子,每個小凳子上面對應一個用於自盡的白綾。

所有準備殉葬的嬪妃,不管是已經嚇傻了的,還是試圖逃跑的,都被太監駕著站在了小凳子上,等把白綾套到嬪妃頭上後,太監就把嬪妃腳下的小凳子踹倒。

這些嬪妃掙扎了一會兒,也就沒了氣息,隨後宮女和太監就按照這些嬪妃生前的品級,裝殮到不同的棺槨中,最終等到朱元璋出殯時,一起跟朱元璋封入地宮之中。

雖然,這些嬪妃大多都是被迫自盡的,但明朝官方則宣稱她們是自願追隨先皇而去,而且為了「表彰」她們的「壯舉」,朝廷還會對其進行特別獎勵。

朝廷除了在給這些嬪妃火速提拔,提高位份的同時,也會讓她們的家人世襲官職,永享皇恩,在《明史·后妃傳》中是這樣描述的:

「初,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建文、永樂時,相繼優恤。若張鳳、李衡、趙福、張璧、汪賓諸家,皆自錦衣所試百戶、散騎帶刀舍人進千百戶,帶俸世襲,人謂之『太祖朝天女戶』。歷成祖,仁、宣二宗亦皆用殉。景帝以郕王薨,猶用其制,蓋當時王府皆然。至英宗遺詔,始罷之。」

很顯然,「朝天女」和「朝天女戶」是明朝時期出現的特有詞彙,所謂「朝天女」就是在皇帝死後,為皇帝殉葬的女子,而「朝天女戶」則是為皇帝殉葬女子的家屬。

原本,活人殉葬制度,自秦漢以來就已經消失了,可朱元璋當了皇帝後,卻又讓這項制度死灰復燃了,後來直到明英宗朱祁鎮時期,才徹底把這項殘忍的制度廢除。

由於給皇帝殉葬的「朝天女」大多數都是沒有生育過子女的,所以很多人都認為,只要給皇帝生下一兒半女就安全了,但實際上在明朝時期並不是這樣的。

因為從明朝朱元璋開始,安排嬪妃殉葬,並不是出於政治目的的考量,而是朱元璋等明朝皇帝為了一己私慾,想讓人永遠服侍自己才制定的規矩,這與漢武帝「立子殺母」是有本質區別的。

比如,在公元1425年,明仁宗朱高熾病逝後,他的寵妃恭肅貴妃郭氏雖然曾生下3個皇子,可依舊成了「朝天女」,不得不為朱高熾殉葬。

縱觀明朝歷史,絕對不需要殉葬的後宮女人是皇后,而且皇后不但不需要殉葬,還很可能參與安排哪些嬪妃當「朝天女」,也就是說皇后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著嬪妃們的生殺大權。

綜上所述,「朝天女」這個名字雖然聽起來好聽,但根本沒有人願意當「朝天女」,畢竟誰都不想死,而且「朝天女戶」雖然名義上是世襲官職,但真正能世襲下去的又有幾個?

在封建社會,君主一個不高興就可以剝奪了權臣的性命,甚至連「免死金牌」都不好使,更何況「朝天女戶」的官職並不大,也沒什麼影響力。

據記載,「朝天女戶」獲得的官職並不高,在「朝天女」死後,她的父親或者兄長會獲賜錦衣衛百戶、千戶,對應著正六品、正五品,並且後人可以世襲。

初看起來,後人相當於有了「鐵飯碗」,但正如我們上面所說,在封建社會哪有什麼「鐵飯碗」,別說「鐵飯碗」就連「金飯碗」都隨時可能被砸了,總體來看這種世襲一般不超過三代就會被剝奪。

所以說,在明朝時期,人們一聽到「朝天女」就非常害怕,因為這其中代表著血腥與殘忍,這也是朱元璋被後人詬病的地方之一。

親愛的朋友們,你們對朱元璋設立「朝天女」制度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如果喜歡,別忘了點讚關注我,您的支持是我碼字的最佳動力,謝謝大家!

文/學史知今

尋根拜祖說: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70歲的朱元璋躺在病榻上連喘粗氣的力氣都沒了。如花似玉的嬪妃們平時難得龍寵,這會兒奉命輪流御前侍疾,這一天伺候老朱的是翁妃和李淑妃。

翁妃是蒙古弘吉剌部人,六年前老朱夜讀《元氏》,讀到弘吉剌部強盛往事時,忍不住問侍臣:「弘吉剌部還有後人嗎?」

弘吉剌部是蒙古草原上五大部落之一,以盛產美女著稱,蒙古貴族都以娶到弘吉剌女子為榮,成吉思汗的母親和妻子都是弘吉剌美女。

侍臣心領神會,不久就帶來南海衛正千戶甕氏14歲的姑娘。從那時起翁姑娘入宮,伺候老朱六年,只是沒有生下一兒半女。

翁妃身上的香氣陣陣,飄入老朱的鼻孔。沉睡了很久的老朱醒來,定定地看了她好一會兒,嗓子裡嗚嚕嗚嚕地發出一些含糊不清的聲音。身邊人辨析良久才聽清:「能久侍朕乎?」

意思是你們能長久地侍奉我嗎?這話問的,縱然心裡一萬個不願意也不敢說吶!於是二人跪倒呼萬歲,意思是妾等伺候陛下那是無上光榮,俺們願意天天伺候您。

老朱一臉冷笑:真蠢,都聽不懂話外之音,朕的意思是你們願不願意到地下,永遠伺候朕?

翁妃、李淑妃愣了半晌才明白了這個「久」字是什麼意思,頓時嚇得渾身篩糠,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老朱一撂臉:賜白練,給朕殉葬吧!

估計一旁的皇太孫朱允炆都被搞傻了:老頭病糊塗啦?人家漢武帝立子去母,這兩位也沒兒子啊,殺她們幹嘛呢?

這個故事記載於査繼佐的《罪惟錄》,沒有交代題幹中的「朝天女」跟這個故事有什麼關聯,《明史·后妃傳》交代了:

「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建文、永樂時,相繼優恤。如張鳳、李衡、趙福、張璧、汪賓諸家,皆世襲錦衣衛千百戶,人謂之『太祖朝天女戶』。歷成祖、仁、宣二宗皆然。」

原來,朱元璋讓翁妃、李淑妃殉葬跟政治無關,純粹是「個人愛好」,而且殉葬的遠不止甕、李二人。這些被殉葬的女子就是「朝天女」,她們的家屬就被稱為「朝天女戶」,會享受優待政策,這個習俗後來成了慣例。

殉葬這個陋習,作為早期貴族葬禮的「規定動作」,早在春秋戰國就飽受爭議,因此慢慢地退出了歷史舞臺,朱元璋卻恢復了這個殘忍的制度。

那些飽讀詩書的文人士大夫也知道這麼做容易挨雷劈,所以在史料中儘量掩蓋,導致很多細節不得而知,我們從零碎的資料中整理出以下幾個細節。

什麼人能有資格做「朝天女」?

有一種說法是,「朝天女」是那些沒有生育的嬪妃,但這個說法未必準確。以朱元璋為例,給他殉葬的女子有46位(此數字有爭議,有十幾個,38個等多種說法),其中寶慶公主的生母應該就是「朝天女」。

朱元璋駕崩時,寶慶公主才3歲,是老朱最小的一個孩子。民間傳說其生母張美人因此被特赦免於殉葬,但在《文皇帝實錄》中卻記載說:「主,太祖皇帝第十六女也,生而太祖崩,母張氏亦卒。」

意思是老朱駕崩時張美人也死了,怎麼死的?沒交代。如此巧合,大概率成了「朝天女」!明仁宗朱高煦駕崩後,他的寵妃郭貴妃也成了「朝天女」,但她卻生了三個皇子。

由此可見,所謂「朝天女都是沒生過孩子的嬪妃」之說,是靠不住的。那麼,到底「朝天女」的選擇標準是什麼?誰有決定權呢?

從目前史料來看,「朝天女」選擇根本就沒有標準,所有的嬪妃,甚至宮女都有可能進入「光榮榜」。只有一個人肯定被排除在外,即皇后。而決定「光榮榜」名單的,正是皇后和太后。

「朝天女」能得到什麼優待?

求生是人的本能,這些青春年華的女子誰不留戀人間?更讓她們恐懼的是「朝天女」的死法。

所有朝天女梳洗打扮後被集中在一間大殿,橫梁上早就懸掛好了一排排白綾,女人們哭作一團,哆哆嗦嗦爬上凳子,在太監們的催促中將白綾套在脖子上。太監一腳踢開凳子,一條鮮活的生命在痛苦的掙扎中消失。

倘若遇上膽小的,或者不願意配合的,就會有人幫忙,強行幫她升天。

據說還有被毒殺,或者被灌水銀而死的。但無論哪一種死法,那麼多人哭聲震天,眼睜睜地看著身邊的姐妹頃刻香消玉殞,誰不膽寒?假如有兒女在人間,那種生離死別豈不是撕心裂肺?

唯一讓「朝天女」欣慰的是,她們的死會得到三個補償:

  • 一,火線提拔

臨死前,「朝天女」的等級獲得到提拔,甚至坐火箭破格「升職」,同時賞賜一個美諡。比如宋仁宗的譚昭容晉升順妃,諡號「恭僖」,明宣宗的何賢妃晉升為貴妃,諡號「端靜」。

  • 二,配饗祭祀

祭祀在古人心目中是頭等大事,得不到祭祀的人就是「孤魂野鬼」。有資格與皇帝一起,在祭廟享受祭祀的除了皇后外,還有少數重要的大臣及妃嬪,當然,他們只能叫「配饗」,意思是皇帝與皇后坐主位,他們陪吃。

本來沒資格「上桌」的女人們,因為「朝天女」的身份獲得了配饗資格,身後不愁挨餓了。

  • 三,福蔭父兄

在現代人眼裡,這一點最實惠,可惜跟「朝天女」本人無關。「朝天女」的父親或兄弟,會獲得錦衣衛千戶,或者百戶的帶薪職位,且可以世襲。

錦衣衛千戶正五品銜,百戶正六品銜,不算太低,關鍵是能世襲。但如果你以為這是個「永久飯票」,那就未免太天真了。古代所謂世襲,很少有超過三代的,朝廷有的是辦法給你剝奪了。

因此,所謂的補償其實不大靠譜,如果女子們能有選擇的權利,估計沒幾個願意做「朝天女」。

明朝誰有資格獲得人殉待遇?

值得注意的是,明朝不光是皇帝,諸侯王也有獲得人殉的資格。比如周王朱有燉,他的王妃鞏氏,以及夫人施氏、歐氏、陳氏、張氏、韓氏、李氏,就全部被殉葬了。

由於朱家人開了個惡劣的先例,導致民間殉葬之風抬頭,但都打上了「自願」這個遮羞布,輿論也鼓勵所謂的「貞潔烈女」給丈夫殉葬。

「朝天女」制度是如何終結的?

從朱元璋恢復殉葬制度後,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代宗朱祁鈺都用了「朝天女」,五位皇帝的殉葬女一百多人。

誰也沒想到,宣布廢止殉葬制度的居然是大明王朝最沒有作為的明英宗朱祁鎮。明英宗曾經在土木堡被蒙古人俘虜,又被弟弟囚禁多年,大概是經歷了生死劫難,對生命有了反思吧。

史曉生說:

「朝天女」看似享盡榮華,實際上背後儘是血和淚。

在大明朝,有這麼一群人,被稱為「朝天女」,她們不僅本人享盡榮華,並且還因為她們的存在,使得其父兄乃至後人,也能擔任官職。

這待遇,聽起來似乎非常不錯,但實際上,幾乎沒有人願意主動去做這個「朝天女」,甚至就連提起來,都聞之色變。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世襲官職也好,享盡榮華也罷,都是「朝天女」用生命作為代價而換來的。

那麼,這個所謂的「朝天女」,究竟是幹什麼的呢?這一切,還要從明太祖朱元璋恢復殉葬制度說起。

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基稱帝,建立大明朝,而在他建立明朝之後,卻恢復了一項慘無人道的制度。

這個制度,就是「人殉」,說得通俗一點,即以活人陪葬死去的皇室成員。

不過,雖說朱元璋恢復了人殉制度,但在明朝歷史上,他並不是第一個「享受」這種制度的皇室成員,第一個享用「人殉」的,是朱元璋的兒子朱樉。

朱樉是朱元璋的次子,其生母為馬皇后,在他活著的時候,被朱元璋封為秦王,其藩地為西安,是明朝初期九大塞王之一。

那麼,這個朱樉是怎麼死的呢?很簡單,被人下毒毒死的。

據史料記載,朱樉在幼年時秉性還算不錯,但在其成年之後,就如同換了個人一樣,不僅多行惡事,並且極為荒唐無度。

如果僅僅是荒唐倒也不至於丟了性命,但是他在就藩之後,常常以虐待下人為樂,或是將人丟在雪裡凍死,或是將人活活燒死,總之就是變著法的折磨人。

時間長了,他府上的奴僕就再也忍受不了,其中有三個伺候他生活起居的老媽子,就在朱樉的飯菜裡下毒,生生的將朱元璋的二兒子毒死了。

朱樉死後,他的兩個妃子(王保保之妹和鄧愈之女)則被朱元璋下令為朱樉殉葬。

由此,那個自漢朝就逐漸銷聲匿跡的人殉制度,在朱元璋的手裡再次得以死灰復燃,並且還愈演愈烈。

比如,在朱元璋去世的時候,為其殉葬的嬪妃多達四十餘人(一說為三十八人)。

那麼說,朱元璋為何要恢復這項殘忍的制度呢?有一種說法,認為屬於是「元規明隨」,意思是元朝自打成吉思汗開始就實行了人殉制度,朱元璋只不過是沿襲而已。

究竟是「元規明隨」或者是其他原因,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項制度實在是毫無人性可言。

史料記載,在明成祖朱棣去世後,要為其殉葬的嬪妃有三十幾人,這些人被集中在一間大房子裡,被太監監督著自縊,而這些嬪妃們知道自己已是末日來臨,一時間「哭聲震殿閣」。

其中,一個朝鮮的妃子,在自縊時邊哭邊喊「娘,吾去!娘,吾去!」,喊聲未斷便氣絕而死。

還有,在明宣宗朱瞻基去世的時候,當時宮裡有一名叫郭愛的妃子,僅僅進宮一個月左右,連朱瞻基地面都沒見過,卻不得不被迫成為了殉葬成員之一。

除了像上述被逼自縊之外,這些殉葬成員的死法還包括強制灌水銀、灌毒酒,以及活埋等,畢竟幾乎沒有人願意就這麼為了一個死去的人陪葬,但迫於地位等因素,卻又不得不這樣做,因此,這就是為何說人殉是一種毫無人性的制度。

而上述的情形,在明朝的中前期稱得上比比皆是,從明太祖朱元璋到明代宗朱祁鈺,前後僅僅死了幾個皇帝,但卻有幾百名年齡大小不一的妃子為他們殉葬。

這些被迫殉葬的妃子,就是我們要說的「朝天女」,而「朝天女」的家人,則被稱為「朝天女戶」。

「朝天女」以及「朝天女戶」這兩個詞語,屬於明朝首創,其最早出現在《明史·后妃傳》的記載裡面。

「初,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建文、永樂時,相繼優恤。若張鳳、李衡、趙福、張璧、汪賓諸家,皆自錦衣所試百戶、散騎帶刀舍人進千百戶,帶俸世襲,人謂之『太祖朝天女戶』。---《明史·后妃傳》

具體的意思,是那些為朱元璋陪葬的嬪妃們,他們的家人在朱允炆在位時期的建文朝,以及朱棣在位的永樂朝,會受到一定的優恤。

什麼優恤呢?就是對這些已經殉葬的嬪妃家人(主要是其父兄),進行封官。

而所封的官位,大多皆是錦衣衛百戶、千戶這樣的職位,雖說這些職位的級別並不算高,但好就好在,可以世襲。

也就是說,只要成了朝天女戶,並被封了官位之後,其子孫後代均能享受這份好處。

這個制度,究竟是朱元璋臨終前制定的還是朱允炆登基之後制定的已經不得而知,但從朱元璋死後開始,該制度就成了一個約定俗成的規則,在之後的幾個新皇登基後,都會對為上一任皇帝陪葬的嬪妃家屬,進行優恤。

除了能享受優恤外,這些朝天女戶們,還因為身份,躲過了明朝初期的一次政壇風暴。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起兵,以「靖難清君側」的名義,將建文帝朱允炆趕下了皇位後,自己當了皇帝,史稱明成祖。

而在朱棣登基之後,不僅對原建文帝的班底進行了清洗,也對朝中反對他的官員進行了一一打擊和更換。

但在這其中,朝天女戶們卻沒有受到任何衝擊,不僅如此,朱棣還親自下詔,提出這些人是「好職事」,隨後,將他們調至陵衛帶俸世襲。

由此可見,這些朝天女戶,是享受著實實在在的好待遇的,除了朝天女戶之外,朝天女本人也會享受一定的優待,其等級會在殉葬之前得到提升,另外,還會被賜予一個「美諡」,

比如明宣宗朱瞻基有一個姓吳的妃子,在明宣宗活著的時候,連個封號都沒有,但正是因為殉葬了明宣宗,她本人被升級為惠妃,諡號則為中上的「貞順」。

父兄能背誦升官,自己也能地位得到提升,這看起來好像還有些不錯,但對此並沒有人願意主動去享受這榮華富貴。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這種榮華富貴,是用生命換來的,作為朝天女本人來講,即使是地位提升得再高,但自己已經死了,這地位又有什麼用呢?

還有就是,朝天女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父兄的官職不錯,而這些家屬們又會記住這個朝天女多久呢?說不定,很快就把這個人忘到九霄雲外去了,數年之後,誰還會記得她呢?

更重要的是,所謂的世襲官職,其實是一句空話,哪一天皇帝要是不高興了,那麼官職就會被皇帝的一句話收回。

到那個時候,朝天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的最終結果,卻是一場空,什麼也沒落著。

因此,有人在聽到朝天女後才會「聞之色變」,他們知道,這些所謂的富貴,都是拿著自家的女兒或者姐妹的性命換來的。

而如此殘忍的制度,卻在一個意想不到的人手裡被終結。

這個意想不到的人,是明英宗朱祁鎮,也是明朝歷史上唯一一個淪為階下囚的皇帝。

朱祁鎮是明宣宗朱瞻基長子,在他在位前期,由於輕信權監王振的讒言,從而御駕親徵瓦剌,結果爆發了改變明朝命運的「土木堡之變」,其本人也被瓦剌生擒,當了好長一段時間人質。

而在其被遣送回國後,又經歷數年的幽禁,最終趁明代宗朱祁鈺病危時,發動了「奪門之變」,才得以重新登上皇位。

而在朱祁鎮臨終之前,下詔將人殉制度自此廢除。

「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至。」---明英宗朱祁鎮

關於朱祁鎮廢除人殉,同樣也是有不少說法,一說是因為朱祁鎮在當人質的時候,吃了不少苦,也受了不少罪,因此他良心發現,才廢除了這項制度。

還有一種說法,是說朱祁鎮的錢皇后因為沒有兒子,按照明朝的制度,無子的後宮成員,必須要為皇帝殉葬,但朱祁鎮於心不忍,所以才專門下詔廢除人殉,其目的是為了保護錢皇后。

良心發現也好,保護他的皇后也好,總之,這項經朱元璋之手而死灰復燃的殘忍制度,就此廢除,不管怎麼說,朱祁鎮也算是做了一件好事。

沒有了人殉,也就沒有了「朝天女」,沒有了「朝天女」,自然「朝天女戶」也就不會存在,因此,這個具有明顯時代特色的產物,就逐漸的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總而言之,明朝的「朝天女」,儘管其父兄能世襲官職,但這都是拿命換來的,榮華的背後都是血和淚,因此,人們才會對此「聞之色變」。

方之城說:

「朝天女」這種官職並不能世襲,這玩意兒是被喪盡天良的朱元璋搞出來的,而終結「朝天女」的人是朱元璋孫子的孫子。

話說朱元璋70歲那年,眼見著自己要「嗝屁」了,這傢伙眷戀啊,捨不得這花花世界,更捨不得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一片江山。

一句話,朱元璋捨不得死,恐懼死亡。

換誰也恐懼死亡,可是誰都沒有朱元璋那麼留戀人間,一個放牛娃,一步步地建立起一個龐大帝國,萬民之王,天下之主,想啥有啥,誰捨得兩腳一蹬,雙眼一閉呢。

死亡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即使是對貴為天子的朱元璋也是如此。

朱元璋要死了,臨死之人,最是畏懼,皇帝也不例外,如何才能讓自己臨死的心稍稍安穩些呢?

找人同行,共赴黃泉。

朱元璋下令,讓一眾嬪妃陪葬,也就是陪著朱元璋一起去死,過奈何橋也有個伴兒。

這就缺大德了,「殉葬」這種玩法戰國後期就沒人敢玩了,直到明朝朱元璋這裡,中間這兩千年裡,誰要是主動拉人殉葬,不被人罵死才怪。

「殉葬」這種陋習早被歷朝歷代所禁止,為何到了朱元璋這裡又重開呢?根子上,還是朱元璋的出身和成分有問題。

朱元璋一介農民,從底層爬起來,最害怕的就是失去,最恐懼的是回到過去那種一貧如洗,為了將這人世間的繁華帶入另一個世界,泥腿子的「小農意識」違背人倫,強行使用權力,草菅人命,重開殉葬葬儀。

要死的朱元璋自然不在乎別人對他的評價,可是朝中的大臣還是要這個顏面的,總要給「殉葬」一個華麗的外衣。

於是,「朝天女」這個稱謂就出現了,而且還是個正兒八經的官職。

所謂朝天女,就是給朱元璋殉葬的這批嬪妃、宮女,它是一種官職。只要誰被敕封為「朝天女」,那她的生命就進入了倒計時,就等著朱元璋斷氣的那一天了。

朱元璋一死,這些被選中的朝天女就會被集中安排在一個大殿之中,每個人手捧白綾,站在一把椅子上,將白綾選掛在大梁上,白綾打上死結,套在脖子上,等監事太監一聲令下,所有人蹬掉椅子,全部懸梁自盡。

朱元璋怕死,難道這些朝天女不怕死嗎?

她們也怕,可是處於底層地位的她們又能如何呢,即使自己不蹬掉椅子,邊上的太監也會上前一腳踢掉,甚至有些朝天女恐懼得已經無力懸掛白綾,又是邊上的太監們將她摁住,要麼「幫忙」把脖子掛在白綾上,要麼直接用白綾勒死,再掛上去。

朱元璋斷了氣,這座陰深深的大殿裡懸掛著幾十具殉葬朝天女屍體,這些屍體會被放下來,裝入棺材,送入朱元璋的陵墓,等待朱元璋的棺槨「入住」。

朝天女死後,她的身份和待遇瞬間有了變化。

首先是身份問題,生前不過是普通嬪妃,這一死,朝廷的敕封就來了,什麼妃,什麼貴妃,原來連個稱呼都沒有,現在不但有了稱謂,而且還被計入史書,每個朝天女都會被賜一個諡號,這在封建社會裡可不一般,只有皇帝和重臣死後才能上諡的。

其次是待遇,朝天女在生前,每個月也就拿著那點月錢,這一死,不但能夠和皇帝平起平坐,每月初一十五享受配饗祭祀,關鍵是她的家人會得到相當不錯的補償。

朝天女死後,她家會被封為「朝天女戶」,有了這個金字招牌,她的父兄只要不傻,基本都會得到一官半職,如果在職,肯定會連升幾級。

不過,朝天女帶來的這些「榮耀」,也不會世襲,最多兩代,也就頂天了。其實想想也知道,皇帝老子一死,兒子會認老子的這個帳,孫子就不一定了。

自從朱元璋開啟了「殉葬」制度,這老東西更滅絕人性的將這一制度當作祖制,讓其子孫一直傳承下去,不能更改。

這就喪大德了,他當了惡人,還讓子孫後代一起陪他背鍋,乃至於他死後,他後面的幾代賢明大德皇帝都在這「殉葬」制度上染上了汙點。

永樂大帝朱棣,仁宣之治的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都是明朝少有的賢明皇帝,他們都無一例外地在臨死前遵照朱元璋的祖制,讓一批的朝天女殉葬。

「朝天女」這個官職,明朝的殉葬制度最後在誰手中終結的呢?

朱祁鎮,朱元璋孫子的孫子,明英宗,就是在土木堡之戰中被瓦剌俘虜的那位皇帝。

大明第一廢柴皇帝朱祁鎮廢除了殉葬制度,其實目的並不那麼單純,他也曾經用這祖制迫害過景泰帝的妃子。

話說景泰帝朱祁鈺死後,明英宗朱祁鎮非常氣惱這位親兄弟搶過他的皇位,更無法接受後宮中還有他的一些嬪妃,於是下令,除了景泰帝的皇后以外,所有的嬪妃全部敕封為「朝天女」。

這就沒意思了,朱祁鎮恨朱祁鈺,這些女人是無辜的啊,雖然你放過了皇后,那是因為皇后曾經為你的兒子朱見深說過話,你是還人情。

這一次的殉葬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大規模的人殉活動,直到朱祁鎮要死了,他有氣無力地下了一道聖旨,不允許為他再敕封「朝天女」,也嚴令後世子孫不得再用殉葬制度。

朱祁鎮把「殉葬」制度直接從祖制上刨了下來,原因居然是為了一個女人——錢皇后。

這錢皇后是朱祁鎮一生深愛的女人,眼睛瞎了一隻,朱祁鎮被俘瓦剌,錢皇后哭瞎了;腳瘸了一條,摔斷的。

朱祁鎮擔心自己一死,毫無根基、背景,又不受太后待見的錢皇后會被封為「朝天女」殉葬,為了保全自己的女人,他一咬牙,徹底地將殉葬制度廢棄。

林長風說:

「朝天女」這個名字聽起來似乎不錯,但其實背後都是血和淚!

要想說明白什麼是「朝天女」,就要從中國古代一項最為殘忍的制度——殉葬說起了。

所謂殉葬,就是用活人陪死者一起葬入陵墓,以保證死者在死後繼續能有人服侍,過奢華的生活。這種制度,在商朝時最為流行,不僅是君王,大部分貴族死後,只要有條件的,都會將自己的妻妾、奴僕、武士殺死,為自己陪葬。

殉葬制度一直到秦朝都是很流行的,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即位,下詔令說「先帝後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也就是說,凡是沒有生過兒子的,都要給秦始皇陪葬。除此之外,為了防止洩露秦始皇陵的秘密,所有工匠全部殉葬,估計實際上給秦始皇殉葬的人數以萬計。

但是,這種殘忍的制度,在漢朝之後就漸漸式微了。漢朝的繼位重要皇帝,漢高祖、漢文帝、漢武帝都不支持活人殉葬制度,雖然沒有徹底的將其廢除,但皇帝不喜歡,下邊的人自然也不敢大行其道。所以漢朝初期雖然還有殉葬,但次數很少,人數也少,大多數實行的還是陪葬制度,這無疑是一種進步。

到了宋遼金元時期,殉葬制度突然又死灰復燃了,起因是一件很搞笑的事。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死後,他的皇后述律平掌權,但是有很多大臣不服。於是,述律平就把這些大臣召集起來,問他們想念先帝否?

大臣們不疑有他,立刻痛哭流涕地表示,十分想念先帝。述律平趁機說道,既然如此,那你們就下去陪伴先帝吧!於是,將所有「想念先帝」的大臣誅殺,殉葬太祖。

這可不是殺了十個八個,也是三十個五十個,而是一百多個,幾乎將遼朝的文武大臣一掃而空。以後凡是想質疑述律平的,述律平就問他想不想念先帝。

終於有個大臣受不了了,他問述律平,你才是先帝最親近的人,你怎麼不下去陪伴先帝?我們這些做臣子的,哪有你伺候的好?述律平也是個狠人,她當即用刀切斷自己的手腕,說要不是兒子還小,我就下去陪伴先帝了,你們先去,我等兒子大了就到。

從此之後,遼朝就興起了用活人殉葬的制度,並且影響到了後來的金朝和元朝,這兩個朝代都有活人殉葬的記錄。但是,規模都不大,而且到了元朝後期殉葬制度已經完全廢止了。

但是,重點來了,明朝時朱元璋卻恢復了這個最殘忍的制度,並且將其作為一種制度固定下來,之後明朝數任皇帝,以及眾多親王宗室死後,都按此例執行。

電視劇《大明風華》中,太子妃張氏說「後宮無所出者殉」,其實大大減輕了其殘酷程度。秦始皇死的時候,才是按這個標準殉葬的,朱元璋的做法,要比當年秦始皇狠上十倍。

明初真實歷史中,除正宮皇后外,所有妃嬪無論是否生育,都要殉葬,只有皇帝或太后特旨赦免的個別妃嬪,才能免死。

現在很多人只知道朱元璋和大腳馬皇后十分恩愛,卻不知朱元璋廣納妃嬪,後宮十分充實,史書記載有46位之多,這些妃嬪為其生下了26個兒子和16個女兒。然而在朱元璋死後,按照他的遺詔,「惟二妃葬陵之東西,餘俱從葬。」

即便是那些生育了皇子的妃嬪,她們的兒子已經是鎮守一方的藩王,也不得不殉葬。寶慶公主當時年僅3歲,其生母也被強制殉葬。

不僅朱元璋死後有大量活人殉葬,他的兒子們死後也讓其妻妾殉葬。更殘酷的是,皇次子秦王朱樉死後,朱元璋下令秦王妃王氏,這可是正妻啊。從此之後,親王郡王的正室王妃如果「無所出」,就是沒有生育兒子,也要和側妃、姬妾一起被強迫殉葬,生下兒子的才能免死。

這說的還是正室,如果是妾室,那麼無論有沒有兒子,只要不是當朝太后特旨赦免,都免不了殉葬的命運。明仁宗生前最寵愛的郭貴妃,生下了3個皇子,又是功臣之女,仁宗死後也不免於被殉葬。只因為她和張皇后關係不好,未被列入赦免的名單之中。

根據朝鮮的《李朝世宗實錄》記載,給明成祖朱棣殉葬的妃嬪人數約30餘人;仁宗朱高熾死後有5個妃子殉葬;宣宗朱瞻基死後有10人殉葬;至於景帝朱祁鈺,史書上僅記載「諸妃嬪唐氏等」殉葬,具體人數不明。加上朱元璋,明朝殉葬妃嬪總數至少100人以上。

儘管殉葬制度如此殘酷,但明朝時願意入宮攀龍附鳳的女子還是絡繹不絕,這一方面是她們寄希望於自己能為皇帝生下子女,從此鯉魚躍龍門,過上封建社會女性最頂端最奢華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因為殉葬的女子有特殊待遇。

明朝時,稱為皇帝殉葬的嬪妃(宮女殉葬前都要加封號的)為「朝天女」,而她們的家庭則稱為「朝天女戶」,可以世襲錦衣衛千戶、百戶的官職,這是比類朝廷一品大員才有的待遇了。

明宣宗朱瞻基死時,除了胡皇后(胡善祥)、孫皇后(孫若微)肯定不用殉葬,生下朱瞻基另外一個兒子朱祁鈺的吳賢妃被特別赦免,其餘10個妃子都被殉葬,這其中就有被「火線提拔」的宮女,她們在殉葬前才被冊封,為其家族掙下了偌大的前程。

錦衣衛是明朝的一個特殊機構,最高負責人叫指揮使,正三品。錦衣衛千戶相當於第二級領導層,正五品。錦衣衛百戶是第三級領導層,正六品。正五品對應的級別,大約相當於六部的郎中,在地方上相當於知府的副手;正六品對應的級別,大約相當於知州的副手。

這份前程有多大,舉個例子,號稱明朝第一忠臣的于謙,在打贏北京保衛戰之後,也不過為兒子掙下了一個「世襲錦衣衛千戶」的世職。名相徐階退休前,給孫子爭取的職位也是「世襲錦衣衛千戶」,這已經是他的最大能力了。正德年間,明朝大學士、正二品禮部尚書的李東陽,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只給兒子掙來了一個尚寶司丞的官職,正六品。

因此,很多妃嬪宮女被殉葬,於自身來說當然是一個悲劇,但對其家族來說,卻又是一件「好事」。

一直到明英宗朱祁鎮臨死前,他才下旨廢除了殉葬制度。因為他曾在土木堡之變中被瓦剌人抓了去,為了救他,錢皇后不僅散盡所有私財,而且常年跪在佛前祈禱,一年下來,跪瘸了一條腿,哭瞎了一隻眼睛。

因此,當朱祁鎮回來之後,對錢皇后那是由衷的感激。而且,他回來後被弟弟朱祁鈺囚禁在南宮那段時間,和一群妃子、奴婢、罪婦,一共生下了7個兒子6個女兒。

雖然明英宗當皇帝不咋地,但那只是他能力不足,其為人還是有可稱道之處的。想到自己死後,沒有生下兒子的錢皇后,以及在他患難時照顧他的那些妃子、奴婢、罪婦,可能都要為他殉葬,英宗於心不忍。

於是在臨死前,朱祁鎮下達了一道功德無量的「罷宮妃殉葬」詔書,「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後世子孫勿復為之。」至此,用活人殉葬的殘忍制度才得以廢除。雖然私下裡仍偶有人為之,但所謂的「朝天女」「朝天女戶」已不復存在。

綜上所述,所謂「朝天女」就是為皇帝殉葬的妃嬪宮女,她們的家族因為她們的付出,可以世襲錦衣衛千戶、百戶的官職,待遇直追朝廷一品大員,被稱為「朝天女戶」。對愛女兒的家庭來說,當然是聞之色變,絕不願意拿女兒的命去換所謂的榮華富貴;但對於把女兒作為籌謀的家庭來說,犧牲一個女兒,能夠為家族換來如此大的利益,只怕還心中竊喜呢。

靜心匠道說:

洪武31年,朱元璋臨終前抓著兩位愛妃的玉手,問道:「能久侍朕乎?」,李淑妃和翁妃連稱萬歲。朱元璋一揮手,太監取出兩條白練,搭在她們的脖子上。兩人如夢方醒時,只覺得脖子一緊。連謝主隆恩還沒說完,便香消玉殞了。

為何朱元璋會如此對待兩位佳人呢?

李淑妃和翁妃完全沒想到,她們日夜精心地照料朱元璋,會換來如此的結局,可為何朱元璋會如此對待兩位佳人呢?朱元璋在擔憂些什麼?

首先介紹一下翁妃,洪武25年朱元璋和宋濂一起閱讀《元史》,發現裡面記載甕吉剌帶家族女眷,號稱人人皆是美人。感覺是不是有點誇大,好奇地問侍臣:「其有後乎?「

侍臣一查,發現甕吉剌帶有一位後人,是明朝一個衛所的千戶,恰好有個14歲的女兒,朱元璋命人去查看了一下,發現甕氏生的貌美端莊,就把下旨讓翁氏進宮。

雖然翁氏是蒙古人的後裔,但朱元璋並沒有因此冷落翁氏,入宮後的翁氏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深得晚年朱元璋的「殊寵「,可惜7年的時光,她沒給朱元璋誕生後裔,反而是新來的張玄妙後來居上,在朱元璋68歲的時候,為他生下了寶慶公主,這也為她年紀輕輕就香消玉殞埋下伏筆,

和翁妃不同,李淑妃跟隨了朱元璋多年《明史·后妃列傳》記載李淑妃非常有能力,年輕時不但容貌靚麗,而且做事果斷,處理各種大小事務頭頭是道,最重要她和馬皇后的關係非常要好

因此洪武十七年九月,馬皇后去世後,雖然朱元璋不再立皇后,但卻讓李氏掌管後宮,為了提高她在宮中的威望,親自冊封她為「淑妃」,而她幫助朱元璋料理後宮達14年之久。李淑妃人漂亮,個人能力突出,更重要的是還給朱元璋生下了幾個皇子。

根據史料記載,李淑妃做事張弛有度,對於一些棘手的事,她也能和馬皇后,給朱元璋一些獨到的建議。朱元璋真遇上一些疑難情況,她總是能給出解決方案,因此朱元璋贊其為「明朝的班婕妤」。

根據一些歷史專家的研究,朱棣很有可能就是李淑妃所生,但這個說法並沒被證實,權當民間野史聽聽,不過朱棣倒是真的為了儲君之事,曾經巴結在後宮權傾一時的李淑妃,可李淑妃很清楚晚年朱元璋的性格,婉拒了朱棣。

後來朱元璋突然患病臥床不起,李淑妃主動的細心照料朱元璋的生活起居,日夜陪伴在朱元璋左右,這讓朱元璋非常的感動。但她沒想到,即便自己做事小心謹慎,對朱元璋忠心耿耿,依然躲不過命運的安排,在朱元璋臨終之時,突然賜給了三尺白綾結束了她的一生。

關於李淑妃的去世,還有另外一個說法,朱元璋在臥床不起,直道大限將至。一天,他讓人叫來了李淑妃兩位兄長後,對李淑妃說:「你我朝夕相處了那麼多年,這些天朝夕無微不至地照顧我,朕感念在心!」

朱元璋還沒把話說完,李淑妃就聽出了弦外之音,淚流滿面地哭泣了起來。朱元璋看著她繼續說:「你快去看看兩位兄長,過了今天,恐怕以後再也沒有機會了」

李淑妃見朱元璋把話挑明了,知道現在朱元璋心意已決,反而坦然接受了。她抹乾眼淚對朱元璋,轉身拿起三尺白綾,到了一個偏房便自縊了。

雖然兩種說法不一,但是非常肯定的是,翁妃和李淑妃是朱元璋去世前,就成為了「朝天女「,其後不久朱元璋臨終之際,遺詔挑選後宮妃嬪陪葬,「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

到底陪著朱元璋去到另外一個世界的妃嬪有多少,由於相關的史書沒有準確的記載,因此一直以來說法不一,一說是64人,有說是38人,也有說是16人。

這些人裡面,既有朱元璋生前寵愛,還為朱元璋生下過皇子和公主的妃嬪,還有一些則是地位較低,一直沒得到朱元璋眷顧的妃子。但有一個人確實最為幸運的,就是為朱元璋生下寶慶公主的張氏。

但是在《明太宗實錄》記載中,卻有另外一個說法,「生而太祖崩,母張氏亦卒。」從這裡看出朱元璋去世後,張氏隨即也在宮中去世,至於是不是成為了朝天女,已經是無從考證了。但能看出張氏並沒有躲過這一劫。

而朱元璋也開啟了歷時100多年的朝天女殉葬方式,明朝五代的皇帝,臨終都依據朱元璋的做法,或多或少的讓一些妃嬪和宮女殉葬。

「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建文、永樂時,相繼優恤。如張鳳、李衡、趙福、張璧、汪賓諸家,皆世襲錦衣衛千百戶,人謂之『太祖朝天女戶』。歷成祖、仁、宣二宗皆然。」

朱元璋在擔憂些什麼?

1:對於翁妃,朱元璋並沒有太多的擔憂,但翁妃的是蒙古後裔,而且在宮中多年甚為得寵,雖然她沒給朱元璋誕下一兒半女,但朱元璋依舊對翁妃存有一定的戒心,因此讓翁妃下去陪伴自己。免得她給朱允炆帶來麻煩。

2:對於李淑妃,朱元璋考慮的更為深遠,朱元璋文化不高,但是卻聽過許多的歷史典故,對於呂后,武則天等歷史,他是如數家珍的,也因此他想到自己去世後,朱允炆雖然登基做了皇帝,可李淑妃卻是太皇太后,更重要是李淑妃掌柜後宮多年,兩位兄長在錦衣衛掌管要職。李淑妃無論是能力和經驗,都比年紀輕輕的朱允炆要強,因此他擔憂「主少祖母強「,朱家非常擔憂明朝又出現一個呂后或者武則天,因此朱元璋先為朱允炆把去了玫瑰刺,減少朱允炆的阻力。

除了這兩人外,朱元璋臨終還交代讓宮中妃嬪陪葬,或多或少的其實都在為朱允炆清除障礙,因為朱元璋一生妃嬪很多,馬皇后加上妃嬪為朱元璋生下26皇子。

雖然部分皇子和妃嬪先一步去世,但大部分依然健在,這部分人妃嬪的兒子被朱元璋分封到了各地,成為了各地的藩王。而且一些年紀較大的藩王實力非常雄厚,如燕王朱棣等。朱元璋擔憂這些妃嬪和藩王聯手,對朱允炆造成威脅,子孫相殘威脅到大明的江山穩固,是他所不願意看到的。

因此也解釋了他為何讓後宮的妃嬪殉葬,張氏因為生下的是寶慶公主,而且年紀輕輕,在後宮待的時間不長,反而不會對建文帝造成威脅,朱元璋因為愛女心切,讓寶慶公主得到更好的照顧,因此才放過了張氏。

本來朱元璋這個做法是為建文帝考慮,如果建文帝能夠順利的坐穩皇位,朱元璋很可能是交待過建文帝,這次到此為止,史料記載朱元璋並沒有明示,讓子孫跟著他這樣幹。

建文帝對於這些妃嬪的家人,都給與不錯的撫恤,"建文、永樂時,相繼優恤,......諸家,皆世襲錦衣衛千百戶,人謂之太祖朝天女戶."

可朱元璋萬萬沒想到,朱允炆並沒有坐穩江山,在他去世僅僅四年後,李景隆打開了城門,朱棣長驅直入,朱允炆不知所蹤。

明成祖朱棣在臨終之際,吩咐長子朱高熾,依據朱元璋的做法,選出一些妃嬪到另外一個世界陪伴自己。根據歷史記載雖然朱棣選出朝天女的妃嬪比朱元璋的少,但是論震撼度比朱元璋要強烈。

根據《李朝實錄》記載了,朱棣去世後,陪葬妃嬪場面可謂是哀嚎震天。也因此讓眾多宮女和妃嬪,一提起朝天女,就聞之色變。

根據史書記載,孝順的朱高熾選出一些妃嬪,這些妃嬪都是一些沒啥背景,不被朱棣寵愛之人,可以說是一些可憐之人。

選出名單後,太監會帶領這些妃嬪進入到一個特定的宅院內,宅院內內已經準備好一頓豐盛的宴席,這些妃嬪們哭哭啼啼的吃完宴席以後。

會被太監們,帶到另外的一處宅院內,宅院已經準備好白綾和凳子,她們被太監要求站上一張凳子,用三尺白綾去陪伴朱棣,但也有一些妃嬪因為害怕,或者是心中不願意,拖拖拉拉哭哭啼啼的不願意,對於這些妃嬪,太監會毫不猶豫一腳踹掉她下面的凳子,幫她一把。

「帝崩,宮人殉葬者三十餘人.....皆餉之於庭,餉輟,俱引升堂,哭聲震殿閣。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掛繩圍於其上,以頭納其中,遂去其床.......。」

朱棣死後,不但朱高熾和朱瞻基等都有妃嬪和宮女殉葬,即便是一些藩王,也採用了這樣的方式,導致民間的眾多妃嬪和宮女,對朝天女記恨又怕。反而貢獻了朝天女的家族,卻對此樂此不彼,因為家族中只要出現了一位朝天女,整個家族因此獲得了榮華富貴。

但朝天女的場面的確是太令人震撼了,朱瞻基去世,宮人殉葬的場面給年幼的朱祁鎮產生了劇烈的衝擊,公元1464年,明英宗朱祁鎮留下遺詔,「殉葬非古禮,仁者所不忍,眾妃不要殉葬」,自此歷經五朝,讓妃嬪和宮女聞之色變的「朝天女」制宣告終結,明英宗朱祁鎮也因此被後世譽為一代賢君。

為何朱祁鎮會廢除朝天女?

一:朱瞻基去世,朱祁鎮年幼時候,看到眾妃子哭天喊地的場面,讓他記憶尤深。

二:一直陪伴朱祁鎮的錢皇后,因為沒有兒子,按照當時的規矩,錢皇后將會下去陪伴朱祁鎮,而朱祁鎮和錢皇后是落難夫妻,他覺得自己虧欠她太多了,為了保護錢皇后,便終止朝天女。

三:朱祁鎮曾經在皇宮內吃了不少苦頭,這時期身邊的宮女和妃子幫助他很多,這也讓他體會到了一些民間的疾苦,因此臨終的時候,他良心發現廢除了朝天女。

雖然明英宗朱祁鎮因為土木堡之變,導致明朝由盛轉衰,不管歷史怎麼評價朱祁鎮的過失,但他終止了令人聞之色變的朝天女,拯救了無數的女子,的確是做的一件大善事。

《明史》對其評價:罷宮妃殉葬,則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

何喬遠《名山藏》:...........罷殉葬之令。廟號曰英宗,不誣也。

《明書》:睿皇帝.....止殉葬猶偉。

圍爐煮酒話春秋說:

因為朝天女的下場都非常悲慘,所以大家都聞之色變。

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跟大臣們一起讀《元史》,當他看到書上說歷史上弘吉剌人(突厥語系的一個分部)很強盛,便問身邊人現在還有沒有弘吉剌人的後代。

歷史上弘吉剌人不但驍勇善戰,而且一直盛產美女,大臣們自然明白朱元璋的意思,於是派人四處尋訪,最終得知有一個弘吉剌人的後代當時正好擔任南海衛正千戶,他有個十四歲的女兒,聰明伶俐,貌美如花。

朱元璋立馬來了興趣,便讓人將那女孩帶入宮中,果然如傳言中那般貌美,於是對其非常寵愛,很快就封其為翁妃。

翁妃伺候了朱元璋六年,一直都非常得寵,但可惜沒有生下孩子。

朱元璋病重之後,翁妃與李淑妃一直在一他身邊侍奉,有一天他突然問二人,能久侍朕乎?

這話將二人嚇得不輕,一個「久」字就是朱元璋在進行死亡暗示啊,二人不敢回答,於是默不作聲。

不久後,朱元璋就下令,讓翁妃與李淑妃為自己殉葬,他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他不想讓自己今後在地底下太寂寞,所以讓喜歡的妃子去陪伴自己。

當然了,朱元璋自然不會只帶翁妃與李淑妃二人,因為這不夠皇帝的排場,他後來一共下令讓四十個妃子為自己殉葬。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初十,朱元璋因病去世,不久後他指定的那四十位妃子就被逼迫自縊而死,然後被拉去給朱元璋當陪葬了。

由於這些妃子都是為朱元璋而死的,所以他們被稱之為朝天女,意思是跟著皇帝一起去天上生活的女子;而朱元璋生前曾下令對授予朝天女的家人世襲官職和俸祿,這些人就被稱之為朝天女戶。

現在我們知道了,朝天女其實就是人殉的一種,但實際上人殉制度實際上很早就在制度上廢除了,但朱元璋卻開歷史倒車,重新恢復了人殉制度,實在太殘忍了。

那麼,怎樣的人才能成為朝天女呢?

在歷史上,妃子為皇帝殉葬這樣的事情是很多的,但一般而言都是沒有子女的妃子才會成為人殉,但朱元璋似乎並不是這麼幹的。

據記載,朱元璋去世之前,下令讓四十名侍寢過的嬪妃為他殉葬,也就是說只有朱元璋睡過的妃子才會成為朝天女,至於說這些妃子有沒有孩子,不得而知。

但是,朱元璋的妃子之中,有一個人的經歷或許可以說明一些問題,這個人就是朱元璋的愛妃張美人。

據記載,張美人為朱元璋生下了最小的女兒寶慶公主,朱元璋去世那年,由於寶慶公主只有三歲,需要人照顧,所以朱元璋不是很忍心,便沒有讓張美人殉葬,張美人也成為當時朱元璋妃子之中唯一沒有殉葬之人。

從這個記載我們可以知道,朱元璋似乎並不在乎為他殉葬的妃子有沒有生孩子,而是更在乎這些妃子是否年輕貌美,因為他去世的時候,他早年封妃子都死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大多都是年輕貌美的。

並且,自從朱元璋重新實施人殉制度之後,這就成為了明朝定製,朱元璋之後歷代皇帝都讓妃子為自己殉葬,這些妃子大多都很年輕,而且很多都有子女,但並沒有皇后殉葬的案例出現。

舉個例子說,明仁宗朱高熾去世之前,就曾下令讓郭貴妃等五人為他殉葬,其他四人都是年輕貌美的妃子,只有郭貴妃年紀稍微大點,當時年紀也只不過三十三歲而已,且她還生下了三個皇子。

還有明宣宗朱瞻基,他也曾下令讓入宮剛剛兩個月的郭嬪為他殉葬,另外還有何氏、趙氏等十幾個年輕妃子也一同成為朝天女,這些人雖然都沒有孩子,但清一色全部是年輕貌美的女子。

因此,明朝皇帝選擇朝天女的標準,並不在乎她們是否有孩子,也不在乎她們的地位高低,除了皇后不用殉葬之外,其他妃子只要年輕貌美,都有可能成為朝天女,甚至有些被皇帝寵幸過的美貌宮女,也會在皇帝去世前被封為妃子,然後成為朝天女。

那麼,朝天女究竟多慘呢?

歷史上人殉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說吊死、毒死、勒死,等等,但最殘忍的一種就是讓將活人直接給埋到墓葬中去。

朱元璋去世之後,為他殉葬的妃子都是自縊而死之後才被殉葬的,這就成為了一種慣例流傳下來,不但皇室照此執行,民間也是如此。

一般而言,一個妃子如果被選為朝天女,她將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她們很難接受這樣的結局,但對此又無可奈何,只能默默選擇接受。

與漢武帝殺母立子是出於政治考慮不同的是,朝天女的孩子沒有被立為太子,且她們並沒有什麼過錯,卻依然要為皇帝陪葬,這對她們來說實在太不公平了!

尤其是朝天女大多都是年輕貌美的女子,她們沒有享受完大好年華就要去死,心中的不甘自然是無以言表的,但她們不敢反抗,甚至還要表現得很高興,因為只要她們表現出不配合的態度,那麼極有可能連累到家人!

皇帝去世之後,朝天女一般會梳妝打扮一番,然後被太監們帶到一個大殿內,大殿的梁上懸掛著一排排白綾,白綾下面還放著凳子,朝天女們登上凳子,將脖子放到系好的白綾上,準備工作就做好了。

這個時候對朝天女來說是最痛苦的,因為她們充滿了對人世間的留念,她們因為不甘心而嚎啕大哭,那哭聲可以說是慘絕人寰。

一般而言,朝天女需要自己蹬開凳子上吊自殺,但因為很多人不願意去死,所以在那兒磨磨蹭蹭的,遇到這種情況,太監們就會上去一腳踢開凳子,強迫她們上路。

那些沒有子女的朝天女也就罷了,自己去了一了百了,那些有孩子的朝天女就慘了,她們在臨死前還牽掛著孩子,死後孩子們也過得不好!

就拿前面說的朱高熾的妃子郭貴妃來說吧,她是明朝開國功臣郭英的孫女,家族地位自不必說,而且她非常受朱高熾寵愛,身為貴妃的她在宮中地位僅次於張皇后,且一共生了三個兒子,分別是朱瞻塏、朱瞻垍和朱瞻埏。

按道理說,家族地位這麼高,還生了這麼多孩子,郭貴妃理應不被選為朝天女吧,但朱高熾實在太喜歡她了,捨不得離開她,所以就讓給她為自己殉葬。

那時候郭貴妃的三個孩子年紀都不大,朱瞻塏十六歲,朱瞻垍十三歲,朱瞻埏更是只有八歲而已,所以她自殺為殉的時候心真是傷透了,一是為朱高熾讓她殉葬而傷心,二是為三個孩子自此成為孤兒而傷心。

郭貴妃去世之後,她的三個兒子雖然都成為藩王,但因為她過早去世,導致三個孩子沒有了依靠,因此生活得都不太好,他們沒有一個人活過三十歲,也都沒有兒子,朱瞻塏更是在郭貴妃去世當年就死了!

所以說,朝天女是非常慘的,有時候甚至會因為自己的死而影響到家人!

不過,朝天女雖然很慘,但明朝還是為朝天女戶制定了一些福利制度,讓他們因為朝天女的付出而得到一些補償,那麼究竟有哪些福利呢?

總結起來說,朝天女戶可以獲得以下幾個福利:

第一,朝廷頒布的嘉獎令,這是精神上的福利

妃子在被選為朝天女之後,朝廷一般會提升她們的位份,還會向她們的家人下發一份冊封詔書,用以表彰朝天女的德行,也讓朝天女戶感受到「皇恩」。

舉個例子說,明宣宗在給朝天女的冊封詔書中就說:

茲委身而蹈義,隨龍馭以上賓,宜薦徽稱,用彰節行。

大意是說朝天女主動選擇跟著皇帝一起去天上,是一種遵循仁義之道的做法,值得表彰和推廣。

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這其實是一種道德綁架,將殘忍的人殉說成是朝天女自願的,還表彰她們的這種行為,其實根本沒有哪個朝天女願意為皇帝殉葬,都是被強迫的!

當然了,這是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問題的,這件事在當時其實很多,而且朝堂朝天女戶一般會選擇接受,因為來自於皇帝的表彰是他們家族的最大榮耀,再加上那時候女人的社會地位低,所以犧牲一個女人成全一個家族,是值得的!

第二,除了精神獎勵之外,朝天女戶還會獲得很多物質獎勵

朝天女戶獲得的物質獎勵一般有兩個來源,第一個是下一任皇帝賞賜的直接獎勵,比如說朱元璋去世之後,朱允炆和朱棣都曾對朝天女戶進行優恤,賞賜他們金銀或田地,免除他們的賦稅和徭役,等等。

第二個來源就更為豐富了,那就是朝天女戶可以從帝陵中獲得一些香火錢。

「歲時侑食於本陵之享殿,俱得標名沾祭」

可別小看了這些香火錢,朝廷隨隨便便撥一點錢給帝陵,就是一個很大的數字,朝天女戶們也可以其中拿到相當可觀的一筆錢。

尤其是想朱棣和朱允炆這種比較孝順的皇帝,他們時常撥款給帝陵作為供奉,朝天女戶們分得的錢財就更多了。

第三,最讓朝天女戶們心動的福利,其實是獲得世襲官職

作為對朝天女戶的補償,朝廷有時候會提拔他們擔任官職,而且可以世襲。

舉個例子說,朱元璋去世之後,建文帝和永樂帝都對朝天女戶進行了優恤,張鳳、李衡等人甚至被授予錦衣衛百戶、千戶的世襲官職;那些原本有官職的人,則得到提拔,比如會說從散騎帶刀舍人提升為錦衣衛百戶、千戶,官職也可以世襲。

初,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建文、永樂時,相繼優恤。若張鳳、李衡、趙福、張璧、汪賓諸家,皆自錦衣所試百戶、散騎帶刀舍人進千百戶,帶俸世襲,人謂之『太祖朝天女戶』。

這種得到世襲官職福利的好處是朝天女戶可以世世代代吃皇糧,這相比於其他福利簡直好太多了,有些人成為官員之後再接再厲,甚至一飛沖天,成為朝中大員,自此改變了家族的命運了。

事實上,明朝法律規定,只有有功勞的官員後代,或者是戰死沙場之人的後代才可以得到世襲官職,而且標準是極為嚴格的,但朝天女戶幾乎都可以得到這一待遇,可見明朝皇帝在這方面還是有些良心的,知道人殉不是啥好事,所以給與朝天女戶以優待。

那麼,朝天女一共存在了多久,產生了那些影響呢?

從朱元璋恢復人殉開始,朝天女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後來朱棣、朱高熾、朱瞻基都遵循了這一制度,前後加起來一共有一百多個朝天女成為了人殉。

隨著朝天女的出現,消失已久的人殉制度開始死灰復燃,不但皇室成員大興人殉,就連民間也是如此!

並且,相比於明朝皇室強迫朝天女人殉不同的是,民間非強迫性人殉更為興盛,因為他們將這種做法視為對死者感情的一種表達!

比如說,有個叫起蛟的人擔任憲王的國相,後來憲王被造反的盜賊李青給殺了,起蛟感到非常傷心,於是率領家族二十三人為憲王殉葬!

還有,明朝末年有個叫做徐學顏的將領在前線戰死了,屍體還被敵人肢解了,他的家人痛不欲生,十幾人自願為其殉葬!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總之因為朱元璋恢復了人殉制度,社會風氣因之大變,許多人都死得沒什麼意義。

到了清朝,出現了很多妻妾殉夫的案例,這些殉葬的女子被朝廷表彰為烈女、節婦,並修書、立牌坊,這其實就是一種道德綁架,對女性實在太殘忍了。

人殉制度在明清雖然一直存在,但朝天女卻很早就退出了歷史舞臺,那是在明英宗朱祁鎮即將去世的時候,他不忍心讓妃子們為自己殉葬,於是下達了一個詔令:

定后妃名分,勿以殯御殉葬,凡四事,付閣巨潤色。

朱祁鎮的意思是,非但不能讓妃子們殉葬,還應該優待她們,讓她們繼續好好生活。

自朱祁鎮之後,人殉制度因此從明朝皇室消失,朝天女也退出歷史舞臺,但人殉制度在民間卻保存下來,並且明朝政府對此採取默許的態度,甚至有時候會對殉葬之人進行表彰,一直延續到清朝。

而在清朝時期,在法律層面廢除人殉制度的皇帝是康熙帝,但也僅限於皇室和八旗,民間的殉葬風氣還是很嚴重的,清廷採取的也是默許態度,一直到清朝滅亡之後,人殉制度才徹底消失。

總結一下,朝天女之所以讓人聞之色變,是因為她們是專門給皇帝殉葬之人的稱謂,這是一種極為殘忍的陋習,並不能因為朝天女戶可以得到世襲官職和榮華富貴而變得讓人更加能接受,將其廢除是歷史的必然。

澹奕說:

掖庭供奉已多年,恩澤常憂雨露偏。龍馭上賓初進爵,可憐女戶盡朝天。

明朝有個非常大的汙點,那就是后妃殉葬,這在秦朝之後的漢家王朝中極其罕見。

原本在先秦時代就逐漸衰落的活殉制度,除了夷狄之外,後來在中原幾乎消失,然而明朝建立之後卻恢復了這種做法,當時被活殉者稱作「朝天女」,其家眷稱作「朝天女戶」。

生殉的做法由來已久,早在上古三朝時期就已相當普遍,不過那時候使用的殉者,幾乎都是奴隸、戰俘等人,極少用普通百姓。

隨著井田制的崩解與封建經濟的出現興起,春秋時代還非常興盛的活殉,在戰國時期急速沒落了下去,秦朝建立之後,活殉在中原就已經極其罕見,基本絕跡。

後來的王朝,通常也只有契丹、西夏等外族所建立的王權之下,才有活殉,而講究天道、人道的中原之地,野蠻的活殉被命令廢止,

然而,歷經上千年歲月之後的明王朝時期,這種做法重新出現,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就下令沒有生養子女的嬪御,一律跟他一起進入皇陵生殉。

《明史》: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建文、永樂時,相繼優恤,如張鳳、李衡、趙福、張璧與汪賓諸家,皆世襲錦衣衛千百戶,人謂之「太祖朝天女戶」。

很多時候,被迫殉葬的不僅僅是那些沒有生養子女的妃嬪,還有很多的宮人也在被殉葬的隊伍之中,而殉者的家人,往往能夠享受到朝廷的優待,用不少的世襲好處。

被拉去殉葬者,大多都正值青春年華,好好的活人要進入皇陵,自然是要先索了性命,準殉者會被賜白綾或者鴆酒,如果不從,那就會被直接勒死。

當然,為了朝廷與皇家的臉面,這麼殘忍的事情也要粉飾一番,比如對殉葬者進行追封,基本就是說殉者都是貞烈節婦之類,他們的家人,也能獲得朝廷的撫恤。

在明朝時期,被殉葬的嬪妃宮人就被稱作是「朝天女」,而她們的娘家就被稱作「朝天女戶」,儘管因為朝天女的性命,她們的娘家可以獲得好處,但這些好處都是帶血的。

畢竟是要命的事情,因此明朝嬪御宮人對於「朝天女」聞之喪膽,而這種毫無人性的規制,直到明英宗時期才被徹底廢除,朝天女這才真正從明朝歷史中消失。

明英宗朱祁鎮,絕對不算是合格的君王,但他對自己的元後錢氏非常寵愛,土木之變英宗被俘瓦剌,錢皇后散盡嫁妝,在佛前跪拜祈求英宗平安,最終跪瘸了腿,哭瞎了眼。

由於錢皇后膝下沒有皇子,而太子朱見深的生母周氏並不是省油的燈,英宗害怕將來愛妻被欺負,為了錢皇后,英宗廢除了殘忍的妃嬪活殉傳統,朝天女這個詞就此終結。

小文觀史說:

在明朝的皇宮裡,有一群特殊的女人,她們的存在,可以說是整個大明王朝宮廷裡的一個汙點。

這些女人不僅自己榮華富貴,還能光耀門楣,幫助父兄族人獲封一官半職。

聽起來倒是不錯,但實際上,幾乎沒有人願意主動去做這個「朝天女」,甚至就連提起來,都聞之色變。

因為,她們活著的時候有多風光,死後就有多悽涼。

說得通俗一點,「朝天女」就是給死去的皇室成員陪葬的一種人殉制度。

這些殉葬的妃子,被稱為「朝天女」,她們的家人,則稱為「朝天女戶」。

「朝天女」的說法確實是明朝首創,但活人殉葬的制度並不是朱元璋發明的,他不過是沿用照搬罷了。

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基稱帝,建立了大明朝。隨之,明朝的歷史就多出了一群可憐的「朝天女」。

朱元璋為何要恢復這項殘忍的制度呢?有一種說法,認為屬於是「元規明隨」,意思是元朝自打成吉思汗開始就實行了人殉制度,朱元璋只不過是沿襲而已。

究竟是「元規明隨」或者是其他原因,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項制度實在是毫無人性可言。

殉葬儀制可以追溯原始社會末期。可以說,人類自從有了死亡的意識後,便有了殉葬的儀式。

不過最開始的殉葬,並不是殘忍的殺生。而是將逝者生前喜愛的用品器物,以及石頭或者木頭雕刻成人形,代替活人殉葬。

到了商朝,人殉變得十分流行。這一時期的人們認為:「人死以後,靈魂會生活在另一個世界裡。」而墓室,則是先人靈魂的居所。

商朝王室貴族的墓室不僅修得富麗堂皇,還有大量的珍寶器物以及伺候亡靈的人陪葬。一切的鋪陳擺設,都要按照墓主人生前的喜好來決定。殉葬的人也像墓主人生前一樣,伺候亡靈的飲食起居。這就是古代傳統的「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到了秦始皇時期,殉葬制度更是到達巔峰。在秦始皇的陵墓裡,殉葬的除了數不盡的妃嬪和侍僕之外,還有無數的能工巧匠。

不僅如此,秦二世還擔心工匠們洩漏墓穴中的機密,於是乾脆將他們全部致死殉葬。

到了漢代,這一慘無人道的人殉制度才算絕跡。

到了明朝,朱元璋居然又開歷史倒車,玩起了活人殉葬。

來看看朱元璋的人殉隊伍。

朱元璋去世後,光殉葬的嬪妃就有46人。

後來朱允炆與朱棣為表孝心,又補充了不少年輕的女子為其殉葬,估計朱元璋在天上樂得嘴巴都合不攏了。

正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前面有朱元璋這個祖宗帶頭,老朱家的皇孫便又將這本來廢止的制度給重新激活了。

比如說,明成祖朱棣去世後,為其殉葬的嬪妃將近有三十人。殉葬之前,這些人被集中在一間大房子裡,被太監監督著自縊,而這些嬪妃們知道自己已是末日來臨,一時間「哭聲震殿閣」。

其中,一個朝鮮的妃子,在自縊時邊哭邊喊「娘,吾去!娘,吾去!」,喊聲未斷便氣絕而死。

再比如明宣宗朱瞻基,他的殉葬宮女人數也不少。其中有一個叫郭愛的才女,她入宮還不足一月,就不幸被告知要成為殉葬團的一員,為此她十分悲憤,還寫下了一首絕命詩:

修短有數兮,不足較也;

生而如夢兮,死則覺也;

失吾親而歸兮,慚餘之不孝也;

心悽悽而不能己兮,是則可悼也。

只可惜,這位才華橫溢的女子,終究逃不過宿命中的劫。

可以說,人殉制度在明朝早中期是司空見慣的時期,從明太祖朱元璋到明代宗朱祁鈺,前後僅僅死了幾個皇帝,但卻有幾百名年齡大小不一的妃子為他們殉葬。

儘管「朝天女」是宮廷女子的悲哀,但並不是所有後宮女子都會成為不幸的「朝天女」。

那麼,什麼樣的女人會被選為「朝天女」呢?

一般而言,「朝天女」是那些沒有生育的嬪妃。

不過這種說法也不能作為唯一的標準。朱元璋的殉葬隊伍中,寶慶公主的生母就是「朝天女」。

朱元璋駕崩時,寶慶公主才3歲,是老朱最小的一個孩子。民間傳說其生母張美人因此被特赦免於殉葬,但在《文皇帝實錄》中卻記載說:「主,太祖皇帝第十六女也,生而太祖崩,母張氏亦卒。」

由此可見,所謂無獨有偶,仁宗朱高熾駕崩後,他的寵妃郭貴妃也成了「朝天女」,但她卻生了三個皇子。

由此可見,生沒生孩子並不是入選「朝天女」的標準。

那麼,到底「朝天女」的選擇標準是什麼?誰有決定權呢?

從目前史料來看,「朝天女」選擇根本就沒有標準,所有的嬪妃,甚至宮女都有可能進入「光榮榜」。

不過,這份「光榮榜」裡面唯獨有一人被排除在外,那就是皇后。

而決定「光榮榜」名單的,正是皇后和太后。

皇帝駕崩後,最驚恐不安的,就是後宮的女人們。

這也是「朝天女」讓人聞之色變的地方,因為你永遠不知道誰會成為榜單上的倒黴蛋。

好不容易熬到公布名單的那一天,又將進一步陷入「死亡」的恐慌。

朝天女們結束生命的方式也不能由自己選擇。

最常見的方法,就是自縊。

朝天女們梳洗打扮後,被集中到一間大殿。橫梁上早就懸掛好了一排排白綾,女人們哭作一團,哆哆嗦嗦爬上凳子,在太監們的催促中將白綾套在脖子上。太監一腳踢開凳子,一條鮮活的生命在痛苦地掙扎中消失。

倘若遇上膽小的,或者不願意配合的,就會有人幫忙,強行幫她升天。

除此之外,還有飲鴆服毒、灌水銀的。無一不讓人在痛苦和絕望中感受生命的消逝。這也是最慘絕人寰的地方。

「朝天女」完成使命後,她們的聲譽和家人也會受到優待。

臨死前,「朝天女」的等級獲得到提拔,甚至坐火箭破格「升職」,同時賞賜一個美諡。比如宋仁宗的譚昭容晉升順妃,諡號「恭僖」,明宣宗的何賢妃晉升為貴妃,諡號「端靜」。

在她們死後,也享受了祭祀的福利。可以有資格與皇帝一起獲得配饗資格。

不過,生命都沒了,再談這些名譽和福利都是虛妄。最為實在的福利,當屬「朝天女戶」。

前文說到,朝天女戶,就是朝天女的家人們。

「朝天女」光榮獻身後,她們的的父親或兄弟,會獲得錦衣衛千戶,或者百戶的帶薪職位,且可以世襲。

可被小看了錦衣衛千戶這個官銜。千戶屬於正五品銜,百戶正六品銜,官職不低,關鍵還能世襲。

可別被「世襲」給蒙蔽了,以為這個是長期飯票,那未免也太天真。

正所謂「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同樣的,世襲官職也很少超過三代,朝廷有的是辦法給你剝奪了。

因此,很多妃嬪宮女被殉葬,於自身來說當然是一個悲劇,但對其家族來說,卻又是一件「好事」。

讓人欣慰的是,「朝天女」在明朝搬上歷史舞臺後,又徹底在明朝終結。

公元1646年,37歲的明英宗朱祁鎮駕崩,在他的遺詔裡,明令廢除了殉葬制度。

朱祁鎮的英明決策也與他生前的經歷有關。

土木堡之變中,朱祁鎮被瓦剌人抓走了。為了救他,錢皇后不僅散盡所有私財,而且常年跪在佛前祈禱,一年下來,跪瘸了一條腿,哭瞎了一隻眼睛。

後來朱祁鎮回宮後,又被鳩佔鵲巢的弟弟朱祁鈺囚禁。囚禁期間,他和一群妃子、奴婢、罪婦,一共生下了7個兒子6個女兒。

正是因為錢皇后的深情,以及在他患難時那些照顧他的妃子、奴婢都打動了朱祁鎮,導致他決定廢除這項制度。

朱祁鎮在這份「罷宮妃殉葬」詔書中寫道:「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後世子孫勿復為之。」

至此,用活人殉葬的殘忍制度才得以廢除。天下再無「朝天女」。

朝天女的命運,正如《明宮詞》中所寫:掖庭供奉已多年,恩澤常憂雨露偏。龍馭上賓初進爵,可憐女戶盡朝天。

短短四句,道盡明朝的「朝天女」悲涼的一生。對她們來說,不論是生前的榮華富貴,還是身後的光宗耀祖,都是建立在獻出生命的基礎上的。這種時代的汙垢,最終也在歷史長河中衝刷洗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2611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