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的講國營農場的農民是屬於從事農業生產的職工,他們和農民有很大的差別,農民的工作時間可以自主安排,但從前國營農場的農民則要象其它企業的工人一樣遵守農場制定的各項規章制度,國營農場的職工退休後,和其它企業退休工人一樣享受養老金以及其它退休待遇,國營農場改制後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我不清楚,但有一點不可否認,廣大的國營農場職工為我們的農業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謝謝邀請!
國營農場的農民,退休了有退休金嗎?
我是從國營農埸走出來的大學生在事業單位工作後調國企退休,對國營農場比較了解讓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應糾正一下你提問中的稱呼,國營農場不稱農民而稱農工。什麼是農工?農工其實就是國營農場職工。你知道新疆建設兵團吧?其底子那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成建制的軍人,轉業組建的農場,稱建設兵團,其人員稱農場職工,簡稱農工,而不是農民。雖然他們跟農民一樣開荒種地,工作和農民沒有兩樣,但他們是全民所有制單位,過去是企業性質,是拿工資的,但工資收入很低。過去農工雖然是國企職工但與外面的國企有區別,一是幹的活不一樣,二是待遇要低的多。勞動局對農工是集體戶頭管理,農工是自然增長人員憑戶口下學勞動就算工齡,內部雖有崗位工種區別,勞動局統一都以農工看待。所以農埸職工不能隨便調出,必須受指標編制限制。一旦調到了社會上其它單位,儘管是在生產隊勞動,其勞動時間都是算工齡的。農場內部與鄉鎮一樣,有的農場比鄉鎮大,其設置與鄉鎮一樣,行政機關、事業單位、企業、工、農、商、學、醫、分場、生產隊、各種單位都有,樣樣俱全。過去不論哪種工種,內部分工有別,除埸級行政領導幹部外,各行業人員內部工資稍有區別,但普遍較外面企、事業職工工資低,生產隊的收入是最低的。因是企業編制財政幾乎沒有撥款,全靠農業收入和工副業收入維持開支。
改革開放後農場體制有了改變。各省、市、縣級國營農埸與新疆建設兵團農場一樣,迎來了改革,農場職工待遇一下提高了,特別是社會上城市國企改制職工是不能與之相比了。如:勞改農場原隸屬省公安廳勞改局管,管教幹部變成了公務員,也有事業編制的,農場「農民」是犯人,除部分企業職工是國企編制,大部分職工都成了機關事業編制人員,退休養老金很高。原省農墾廳和市農墾局管的農埸,有的更名管理區有的還叫農場,市轄區管的農場有的兩塊牌子一套班子變成街道辦。農場大部分原機關、工、商、醫、學單位人員都成了機關事業人員,退休養老金也很高。我很多年少時朋友原在農場企業工作,過去羨慕我讀大學跳出了農場門,現在很多都變成了事業人員退休了,有的變成了公務員退休,比我這讀了大學重新分配工作的國企退休高級工程師養老金多多了。生產隊「農民」國家稱農工,他們說大都用錢買了工齡,(其實是補買了改革後至退休的養老保險,一般購買指數為0.6,有的年限還沒買齊)工齡是從下學開始勞動算起計算視同繳費年限),農場職工在生產隊從事農業勞動的農工最低按企業標誰退休,是有養老金的,養老金有的比城市下崗職工不會低,一般比靈活就業人員要高。所以不要用農村農民去比農場農工,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一個是體制內農工,另一個是體制外農,沒有可比性。農場農工改革開放前只有戶口簿,土地是國家的,無私有房屋和宅基地,住的是公家分的簡易平房,產權是國家的,工資收入極低。而農村農民沒有戶口簿,有土地、宅基地、私有住房,所以農工和農民是有區別的。農場經過改革後農場農工與農村農民在職工資與養老金區別更大了。
國營農場的農民都有退休金,退休前也有工資,他們和城市企業工人的退休待遇基本相同。其實,這些農場的農民就是農場職工,而且,子女到了成年都可以成為農場職工。生活在國營農場的農民養老是有保障的。
河北省唐山市唐海縣就是國營農場,那裡各村的男性農民到60歲退休時工齡都很長,一般在42年以上,退休金每月都在4000左右。女的50歲退休,工齡都在30年以上,退休金都在3000元左右。和唐海縣相鄰的原豐南縣各個村子的農民就沒有退休金,只有每月一百多元的老年生活補助。相比之下,國營農場的農民太幸福了。
不過,全民參保是大趨勢。今後,只要按規定繳納養老保險金的農民,不論是國營農場的還是其它鄉鎮的,都會同樣享受養老金待遇。農民老有所養的願望是可以實現的。
計劃經濟年代叫國營農場,改革開放後,國企改革嗎,拿去「國營」兩個字,稱叫國有,因為農場土地是國家所有。我是國營農場技術人員,現在退休十餘年,享受著每月四千多元的退休工資。我一直自稱是半個農民,半個知識分子。中國的農民是偉大的!沒有農民的經歷,不知道農民的酸甜苦辣。
我1952年出生蘇北農村。雖父親軍人出身(1955還享受過軍銜制),因母親是農民,青少年代隨母親於農村老家生活的。
我於1975年初人民公社黨委批准的中共正式黨員,那時擔任三級集體所有制最底層的生產隊幹部。同年因工作積極,政治表現好,成工農兵大學生其中一個,讀了兩年農業專業(大專學歷),畢業後仍回故鄉工作(屬於社來社去,農業戶口性質未變,也是改變命運的最大障礙)。我於江蘇省漣水縣農業局系統(農技員歸農業局管理)工作八年,因農業戶口,始終拿很低的工資,而且不能定性為國家幹部(那年代凡中專生都統一分配,定為國家幹部身份)。身份低微,處處受排擠。於1985年以人才引進到國營江蘇省東辛農場工作(農場叫農工,不叫農民,成人後年齡符合,報批作勞動力,就成為中國的農業工人。當時享受全民所有制性質,所以有正式退休制度)。我幹的技術活,於農場技術部門,但屬實農工,只能變通叫「以工代幹」,一幹幾十年。因國營農場內部仍執行農業戶口制度,雖然其他與農民不一樣的,戶口本始終如一。1990年,農場內部凡大專生以上,有城市戶口的統一轉為國家幹部身份。本人只是農場戶口本,還是沒轉成,成終身憾事。
至於退休後,退休的雙軌制,企業與事業單位不一樣的。我農大同學都於地方工作,退休時都事業單位性質。如今同為高級職稱的退休工資上萬,已成幾倍差別。國營農場的事,有其特殊性,江蘇省農墾正廳級,當年黑龍江省農墾可能副省級,現新疆農墾仍然是正省級編制呢!
國營農場的退休金,分多種多樣。據我所知,在農場工作分多種類型,越舒服,當年越千方百計擠破頭進去的工種,不但在職時工資高,退休後工資也高。而底層的職工,膠工,隨著長期膠價低迷,在職時不但工資低迷,甚至勞動欠債,而且農場的歷史遺留,退休金也低,而最慘的是早期搞試點農場,7O年代就參加工作,卻因家庭農場沒有個人工資表,也有的因檔案丟失,白幹十多年工齡,其實際工齡將近四十年,卻只領一千多元。而技術工,比如獸醫,最好命。我場有一獸醫,從82年本場辦家庭農場試點後,都下放了,獸醫開獸藥店掙錢自養,農場幫上繳養老金,農場剩餘的牛(積肥用),職工養殖有病,一律高價收錢。退休時,全場最高,當年就月4OOO多元,而同年參加工資的膠工,因種種原因,只有幾百元。農場退休金最高排序應該是:原派出所幹警(轉地方後一般都7,8千到一萬多),其次是獸醫,農場科以上幹部,教師。中央曾補貼的幾十億,全部投放到上述人員。而最慘的最二代膠工,林管工。例如我本人,82年開始扣養老金,農場不上交。當年工資表掛原妻之名,批臨時工的批條轉電腦時拿掉。87年底才轉合同工(開始計工齡),92年農場才為我們上交養老金。自7O年代未期開始,一直在農場幹,有老幹部,老工人,老鄰居為證,但有用嗎?!
國營農場是國家投資建設的農業經濟組織。為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的農業企業。採用比較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裝備,一業為主,多種經營,農工商綜合發展。
國營農場在實行養老保險制度前,和其他國有企業一樣,實行員工退休制度。夠條件的員工能夠退休,領取退休金。
實行養老保險制度以後,國營農場也和其他國有企業一樣,企業和員工本人共同繳納養老保險費。當員工達到退休年齡,可以辦理退休手續,領取養老金。不繳納養老保險費,不能退休領取養老金。
我有一個舅舅,在三年困難時期攜家人跑到了附近的一個國營農場,成為了正式的農場職工,與他一起跑到農場的還有一個是我的鄰居,姓何,如今已經是九十歲的高齡了,他每月可以領取三千元的退休金。
大集體時代,公社的農民每年都有幾個月的時間吃不飽飯,基本上都是靠野菜和雜糧果腹。那個時候,我和幾個弟弟們都還年幼,吃不慣雜糧和野菜,成天餓得哇哇大哭。也是那個時候,我舅舅一家每年都要從牙縫裡舍下一些糧食來接濟我們度過「荒月」。
後來,農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田單幹,包產到戶。不久之後,國營農場也相繼解散。我舅舅一家承包了隊裡的幾十畝地種甘蔗、西瓜、稻穀和棉花。那姓何的一家,也承包了幾十畝地,和舅舅家一樣,靠種地為生。
國營農場的農民不但有退休金,而且還有優惠的醫保政策,吃藥不花錢,住院治療也基本上不用花錢。他們老了和退休工人一樣,享受同等的社會福利和同等的社會保障。與現在的老農民相比,簡直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要說貢獻,國營農場的農民當然有貢獻,但他們的貢獻不會比公社時期的老一輩農民的貢獻大?至少他們沒有餓著肚子幹活,即使是國家最困難的時候,他們一樣的能夠吃飽喝足。我舅舅一家和姓何的一家,就是因為國營農場有飽飯吃才跑去的農場。
我村有三個國營農場的人,都已老了,有一個死去了。其中一個在國營農場飼養騾馬驢。
現在每月退休金是三千元。倒回二年,是二千七百元,漲了兩次就三千元有餘了。
在生產隊:當飼養員,當初只得工分,還得等年終:才結算一次,現在只給一百元照顧。
這就是因為戶口兩元制的不平等結果。在國營農場根沒交過養老保險金。因為那裡邊的人都屬體制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