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京保衛戰中,雙方兵力對比。
1862年5月30日,曾國荃率領湘軍駐紮天京城南的雨花臺。曾國荃共有十八營約9千多人,彭玉麟的水師也有十八營約9千多人。湘軍總兵力約1.8萬人。此時,洪秀全的天京城內有兵約3萬人。太平天國的的主力在李秀成手裡,在蘇福和浙江一帶。1862年7月,洪秀全召集各路援軍共9萬人,多次進攻曾國荃的湘軍,均失敗。
1862年9月,在洪秀全的嚴令逼迫下,李秀成率十三王共13萬多兵力從蘇州出發,繞到宜興到達雨花臺之南,對曾國荃實施反包圍。加上浙江李侍賢的3萬多人,李秀成的總兵力約16萬。
此時,包圍圈內的曾國荃只有3萬人。因為江南瘟疫的流行,病死近萬人,湘軍有戰鬥力的只有1萬多人。此外,彭玉麟的湘軍水師還有9千人,曾貞幹在江東橋保護糧道的5千人。曾國藩又調集了3營水師和5千陸兵支援曾國荃。所以曾國荃的總兵力應該有4萬人(已扣除病死、戰死的1萬人)。
二、30萬大軍為何擋不住1萬湘軍?
1、起義的決定因素
農民為什麼要起義呢?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沒有飯吃,在這個時候,誰給他們食物讓他們可以吃飽,他們就會追隨誰。這樣由農民組成的軍隊沒有人可以訓練他們作戰,所以他們並不厲害。
2、迷失了自我
太平天國之所以能夠攻佔清朝的一半疆土,是因為清朝的八旗軍已經沒有當年那麼輝煌,也沒有什麼戰鬥力,兵力也比太平天國少了好幾倍。所以洪秀全的部隊才有機會,而且越戰越勇,太平天國佔了清朝的一半疆土後洪秀全輕敵,驕傲的漸漸迷失了自我。
3、太平天國內訌
說起太平天國的內部矛盾,我相信大家都深有感觸,那就是以洪秀全為首的統治階層和以四大天王為首的中層統治之間的矛盾,因為洪秀全想要鞏固自己的政權和地位,因此他必須削弱其他幾個王位的均權,因此對東王一王等人都進行了大規模。軍事限制,這就導致了東王李秀成的反對,以及東王李秀成的心中的不浮於世,東王李秀成在軍隊方面就基本上不聽洪秀全的。只在李秀成對戰香君的時候,洪秀全為了一己私慾在軍事補給上和糧草補給傷都沒有供應到位,最終導致李承彈盡糧絕!
4、武器非常的落後
反觀湘軍那邊的武器就比太平天國這邊先進了很多,畢竟那個時候清朝在大肆的開展洋務運動,集一國之力創辦了許多先進的造武器工廠,並且當時的清朝統治者也捨得下血本,為了打敗太平天國起義軍也給這支湘軍配備了大量的先進武器,甚至還有殺傷力巨大的火炮,所以武器不行當然也就打不過湘軍,畢竟這種戰鬥不是冷兵器時代的戰鬥。
戰爭失敗後,李秀成帶領軍隊進入蘇北,遭到湘軍的頑強抵抗,戰鬥力太強,李秀成無法戰勝,再加上糧草物流供應不足,他只好重回原路,回到天津後,他的部隊只剩下不到到兩萬人。
三、作為戰役的主指揮官,李秀成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首先,在大戰之前淮軍就開始攻打蘇州了。蘇州是李秀成的地盤而且蘇州守將一直在向李秀成求援,所以李秀成的心早就飛往蘇州了。在雨花臺戰鬥中,李秀成急功近利一心只想趕緊消滅曾國荃。於是他剛開始採用人海戰術,讓士兵一個勁兒往上衝,士兵死傷無數卻絲毫沒有進展,使士氣大打折扣。
其次,除了李秀成不想打雨花臺戰役,他召集的十三個天王也並不是很想打這場戰鬥。早在這之前,陳炳文就曾經給李鴻章寫信,想帶軍投降清朝。但曾國荃率領的湘軍卻深入敵方,本著背水一戰的決心與太平軍對抗。雖然太平軍人數眾多,但士氣與決心卻沒有湘軍高。正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
在太平天國最後的天京之戰中,曾國荃的一支湘軍孤軍深入,直撲太平天國首都天京。太平軍幾十萬大軍卻居然奈何不了這支湘軍。最後,這支人數很少的湘軍不但站穩腳跟,還一舉破城,宣告了太平天國的滅亡!(本來我想修正題中兵力數字,後作罷了。因嚴謹數字尚有爭議,但無論是哪個版本,雙方兵力數字都較懸殊)
看起來不可思議的事情,其原因卻非常簡單。讓我們回顧一下這場戰役的前前後後,箇中原因,自然一目了然。
洪秀全的兩個哥哥生財有道,致使天京長期缺糧
在李秀成救援安慶受挫後,曾經在天京提出建議,湘軍很可能很快威脅天京,希望太平軍開始在天京儲存糧食,並且在雨花臺附近加強防務。
這些建議,得到了天朝朝臣的一致讚許,決定開始在四周採購糧食入天京。可是,洪仁達、洪仁發發布命令,「要買糧的,一定要用我們的洪票,要洪票的人,一定要出銀子來買,沒有銀子,是沒有票的。拿了票買好糧食的人,回來的時候記得一定要交重稅!」這樣,大家都不肯去外面買糧食了。
洪天王的兩位哥哥,貪婪無度,目光短淺,逼走石達開,汙陷李秀成,掠奪天京民,又擾亂儲糧大計,堪稱大清超級臥底。
洪家兄弟的這招發財招數,直接導致了太平軍在天京作戰中的被動局面。由於天京缺乏糧食,太平軍不敢在城內養大軍。而外地的援軍,來到天京後也不能長期堅持。洪天王,最後就因缺糧,帶頭吃「甘露」而歸天。
天京缺糧,對湘軍來說,是最大的鼓舞,因為,他們知道,眼前的敵人再多、再可怕,湘軍只要咬牙堅持下去,太平軍就自然會退去了!
舉措慌張,不顧全局
在湘軍進抵雨花臺後,洪秀全立刻下詔,要求正在攻打上海的李秀成回援天京。
李秀成得令後,調撥了軍隊回援天京,本人依然在蘇州主持東線戰局。
李秀成的計劃,是比較照顧全局的。
天京附近出現敵軍,對太平軍來說,不算新鮮事。自打太平軍定都天京,清軍就常常來訪,冮北大營、江南大營就常常屹立天京周邊。太平軍常見戰法,是肅清周邊,孤立敵軍後,一舉擊破。比如,1856年,楊秀清等到西徵取得一定戰果,穩定外圍局勢後,才一舉擊破冮北大營。
正因如此,李秀成一早建議天京儲糧,就是知道天京保衛戰,是一場持久戰,很難直接驅走來敵。因此,穩定東線局勢,再回師斷敵後援,解天京之圍,與當年楊秀清的策略是比較接近的。
可是,洪秀全一再急詔下,李秀成只得緊急回師天京,發動了「十三王解圍天京」之戰。
整個天京保衛戰,洪秀全多方挖坑,致使太平軍調度無當,勞而無功。
以己為劣,攻彼之長
太平軍和湘軍,此時各自優劣勢都十分明顯。
太平軍人多勢眾,可是,兵員素質低。據陳坤書的兵員冊子記錄,此時李秀軍的兵員,多是1860-1863年間加入的部隊。這些部隊,多是流民、會黨及未經「改造」的清軍降卒。這些人,擾民有本事,打仗沒經驗。
湘軍雖人數少,但多是5-7年以上的老兵,且多是參加過慘烈的安慶攻防戰的。
偏偏,雨花臺這地方要命,正面狹窄,正是「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戰場,對兵多而不精的太平軍極為不利。
雨花臺的地勢,太平軍雖多,卻只能在狹窄正面進攻
因此,李秀成建議出敵後,斷敵歸路。這可不是忠王膽怯,實在是忠王知兵。
可是,天王「不許」。這個不許,是以「上帝之言」傳達的,只說神仙話,不說人話,李秀成連申辯的餘地都沒有。
那就來硬的吧!
霸蠻的湘軍
雨花臺大戰,把湘軍霸蠻精神發揮到了極致。
湘軍此戰,可不得「天助」,大軍一來,就鬧起了瘟疫,三萬大軍,大部沒了戰鬥力。
也許,洪天王就是據此信息,認為「上帝助我」,令大軍急攻吧。
湘軍沒有「天助」,只有先「自助」了。深溝壁壘,以待敵攻。
結硬寨,打呆仗。背後是堅忍的霸蠻氣。
當時,已進入冷熱兵器並用的時代。雙方以炮聲作開場白,槍炮互射,爭取在短兵相接前削弱對手。
誰吃虧?希特勒這樣的一戰老兵會告訴你,戰壕是士兵的好夥伴!深溝壁壘的湘軍損失不大!
隨後,是太平軍的衝鋒了。
湘軍深溝壁壘,放太平軍接近時,才一齊放槍,太平軍死傷慘重。
就這樣,雙方相持了十幾日。
李秀成十幾天就在這裡玩「添油戰術」給湘軍練級?當然不是!
李秀成地面上令人打槍炮進攻,地底下挖地道接近湘軍。
湘軍也不傻,料著這招。也挖地道,每挖通一處,就灌汅水,上毒煙,立木樁伺候。
地面上的太平軍決意死戰,組織縱深死鬥!前面的士兵倒下了,後面的士兵就把他們推到溝裡,慢慢的,屍體填平了「深溝」,太平軍一擁而上!兩軍貼身近戰,血肉模糊!湘軍副將倪桂節陣亡,主將曾國荃臉上中彈,尤奮力組織反擊,死戰不退!
這樣的死鬥,持續多日!
地道裡太平軍也工夫不負有心人,地道挖成幾處,火藥爆炸,炸塌湘軍幾處營壘,大軍趁勢殺入!
湘軍馬上霸蠻擁上來互砍!
短兵相接,不管是老兵新兵,殺紅了眼,不都是兩個肩膀扛著一個腦袋?一時間,殺聲震天。大家都知道,此時正是太平軍最後的機會,也是湘軍不可退卻的底線!
一番肉搏,湘軍驅走太平軍!
短兵相接,湘軍營壘險像環生!
這樣的險像,再來一兩次,湘軍恐怕就要交待在這兒了!
可是,湘軍驚奇地發現:太平軍撤了!
呵呵,託洪家兄弟的福,太平軍糧食吃完了!
湘軍,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刻,開始準備對太平天國的最後一擊了!
一點不同觀點
對於雨花臺大戰的結果,一般認為,主要因為太平軍此時素質的低下。
可是,這些缺乏經驗的太平軍新兵在此戰中對著不利態勢,冒死力戰,死傷慘重。
聯想到克裡米亞戰爭及冋時代其他戰爭中,進攻方對壕溝普遍的束手無策。
我認為,這些被後人嘲諷的新兵蛋子,已經表現出了軍人應有的勇氣和素質。
最可恨的,是洪家兄弟。貪婪自私,目光短淺,又假託迷信,胡亂調度!親手斷送了自家江山!
曾經不可一世的太平軍在洪秀全的率領下一路高歌猛進,攻下清朝半壁江山,也許洪秀全的太平軍,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上下將士沉浸在這巨大的喜悅中,貪圖享樂,逐步迷失自我。
天京保衛戰,是太平天國的亡國之戰。按理說天平軍與湘軍如此懸殊巨大的兵力下,太平天國30萬大軍完全能擋住清朝1萬湘軍進攻。 但是失得其反,太平軍最終以失敗告終,當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天平軍兵員素質不一樣。當時守衛天京的太平軍,大多是1861至1864年投降過來的清軍,戰鬥力素質非常差。這些人習慣了對老百姓耀武揚威,面對精銳的湘軍,戰鬥力平平。
二是太平軍缺衣少食,湘軍則物資準備充裕。李秀成率領太平軍,與曾國藩的湘軍戰鬥,一般情況下,都是先掃除外圍之敵,再合力剿滅腹心之患。
總之,在攻打天京起初,清軍並不是十分順利的。曾國藩迅速建立據點,依靠洋槍與戰壕,與太平軍作戰。經驗豐富的太平軍,瘋狂地對湘軍陣地展開輪番進攻,全部都失敗了。這與他們速戰速決的部署,完全相反了。後來,他們採用了正面衝殺、暗地裡面掘地道等辦法,最終因為沒有糧食、物資供給歸零而放棄。站穩了腳跟的湘軍,則順勢一舉攻入天京,拿下了天京。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因為,太平天國後來的兵員素質,同最初的兵員素質,有著根本性的區別。
太平軍金田起義時,其實只有二三千人而已。
而殺到南京時,太平軍真正的作戰部隊也就是四五萬人。
但是,這些兵員的素質都很高,以廣西客家人為核心,還有大量湖南、廣西的士兵,都是敢打敢殺,悍勇善戰的人。
資料這麼寫:當太平軍駐紮在象州中平的時候,清軍副都統烏蘭泰帶領三個營四千多貴州兵進逼獨鱉山,對太平軍形成了合圍之勢,大有一舉殲滅太平軍的趨勢,到了夜裡,石達開率領兩千多太平軍進攻獨鱉山。
不過,石達開並沒有與烏蘭泰的清軍硬抗,而是假裝攻打且邊打邊退,當清軍被引誘出他們的營地的時候,石達開派了七個太平軍對清兵側翼發起了衝擊。清軍看到太平軍奮力衝入自己陣營廝殺,因為是對方主力部隊,直接潰散。上千清軍,竟然被7個太平軍打跑。
但後期就不同了,首先北伐軍帶走了2萬精兵,結果在黃河以北被清軍消滅。
石達開又帶走了10萬大軍,其中很多是精銳部隊。
由此,太平軍老兵至少損失一半以上。
而新兵素質很差,基本都是被強行徵召進入太平軍的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的市民或者農民。
這些人中,尤其是市民根本就不想打仗,是被迫進入太平軍的。
他們身體較強的,就成為作戰士兵,即便體弱多病的,也被變為民夫。
而誇張的是,太平軍後期為了作戰,兵力不足,往往將民夫也發給武器,命令他們作戰。
這種軍隊,戰鬥力和士氣都是極低的,人數再多也沒有用處。
他們一有機會就會逃走,甚至投靠清軍,反咬一口。
第一,太平軍打清軍,摧枯拉朽,是針對八旗和綠營而言的。
如破江南江北大營、席捲蘇杭,太平軍打的都是八旗和綠營。
對陣湘軍,太平軍沒有碾壓優勢。
自始至終就沒有。
比如大家都知道,太平軍一次西徵,在湖南打得曾國藩要投水自盡。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就在曾國藩跳水自殺被部下救起來的第三天,另一支西徵湖南的太平軍就被湘軍在湘潭打得全軍覆沒。
此後幾個月,太平軍全力與湘軍作戰。結果毫無進展。而且在廝殺中,驍勇善戰的曾天養還戰死了。
曾天養之死,導致太平軍一潰千裡,從洞庭湖直接退到了鄱陽湖。
要不是後來石達開臨危受命,在湖口全殲湘軍水師,打得曾國藩第二次跳水自殺,又收復武昌,打出了太平天國全盛局面。太平天國可能撐不了13年時間。
還比如大家都知道,石達開出走後,太平軍進行第二次西徵,陳玉成、李秀成全殲了湘軍李續賓部六千精銳,取得三河鎮大捷。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天京事變前後,太平軍前期的精兵,要麼在事變中被殺,要麼隨石達開脫離太平天國。
陳玉成、李秀成打李續賓,是以絕對兵力優勢才弄死的李續賓。
換言之,當時太平軍的兵源素質已經大不如起初了。要靠兵力優勢才能取勝。
而且三河鎮大捷不久後,陳玉成在二郎河之戰(1858年12月)中,就敗給了湘軍。
此敗,教科書不講。但其實很有歷史意義。
即太平軍後來當面鑼對面鼓的對陣湘軍,無比吃力,完全打不過了,就是從二郎河之敗開始的。
第二,湘軍不是單挑太平軍。曾國藩的背後還有清政府撐腰。而清朝的兵力、財力,要遠強於太平軍。
最典型的例子,安慶保衛戰。
湘軍圍困安慶後,陳玉成率部解圍。
先是打陣地戰,陳玉成沒打過曾國荃。
打不過的原因,參照第一點。
然後陳玉成決定打運動戰,運動到兩湖,想以切斷湘軍後勤補給線的方式,逼迫曾國荃從安慶撤圍。
然而,陳玉成剛運動到湖北,各路增援而來的清軍就陸續趕到,逼得陳玉成不得不又退回到安徽。
運動戰失敗後,陳玉成開始選擇打皖北,整合北方的捻軍一起襲擾清軍補給線。但還是效果不佳。
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湘軍水師厲害,控制了長江航道。可以通過水路,源源不斷的往安慶運補給。
為啥湘軍的水師就這麼厲害呢?太平軍不是也有水師的嗎?
這就是清政府在綜合實力上的優勢了。
湘軍水師在湖口被打得全軍覆沒後,曾國藩靠著清政府授權,又馬上籌集軍費建立了新的水師。
新建立的湘軍水師,不僅規模大,而且軍艦也比太平軍水師先進。
可以說,1859~1864年期間的太平軍,是水戰,陸戰都打不過湘軍。
二是清廷全力支援湘軍。幾乎所有的南方清軍都在配合湘軍作戰。
清軍折損了兵馬,不要緊,補充馬上就有。
相反,陳玉成的兵力越打越少。
古代農民起義,大多都是就是這種情況。你要是主力屢戰屢勝,那就群起蟻附,兵力多的時候能有幾十萬。但你的主力一旦屢戰屢敗。那附和你的幾十萬之眾,基本就是作鳥獸散,連人影子都見不著了。
所以說,別看圍困安慶的湘軍不多。但算上打輔助的清軍,陳玉成指揮的太平軍,以及配合他的捻軍,其實並沒有兵力優勢。
清政府剿太平天國,本來就是以強剿弱。時間在清政府一邊。戰鬥拖得越久,對太平軍越不利。
陳玉成絞盡腦汁也拿湘軍沒轍。最後的結果也只能是以安慶淪陷,太平軍一路退至天京而告終。
1862~1864年的天京保衛戰也是如此。
圍城的湘軍曾國荃部人馬,看似不多。
進攻曾國藩的太平軍,看似有幾十萬。
但此時太平天國的外圍,可都是清軍!
湘軍水師在長江航道上,暢行無阻,給曾國荃送去源源不斷的補給。
曾國荃呢,多的事不用他幹。他只需要指揮部隊挖戰壕,一圈又一圈的挖長壕,把天京重重圍困起來。不管太平軍怎麼誘敵,他只需要躲在一圈又一圈的長壕裡不出來,就等著太平軍來強攻送人頭就可以了。
糧草不足,水師會給他送糧草過來。
天氣寒冷,水師會給他送棉衣過來。
兵馬折損,水師會給他運兵馬過來。
此外,曾國藩有什麼洋玩意,如洋槍洋炮也會第一時間送給曾國荃。
他甚至都不用擔心太平軍打運動戰,突然跳到外線作戰。
因為只要洪秀全不離開天京,李秀成就不可能不救天京。
曾國荃就只需要負責在天京外圍蹲著,消耗太平軍的有生力量就行了。
而在他與李秀成廝殺的同時,外線清軍在英美支持下,步步為營,收緊口袋,瓦解李秀成在蘇南剛剛建立起來的統治秩序。
一旦口袋徹底紮緊,太平軍僅有的一塊根據地沒了。太平天國也就進入滅亡倒計時了。
太平天國在最後的關頭,主要兵力基本上都退守到天京城裡。雖然兵力多少並沒有一個準確的數字,但是幾十萬肯定是有的。加上當時天京城實行的是全民皆兵,因此,實際的兵力可能還更多。而當時圍城的曾國荃湘軍只有7萬人。然而,很快曾國荃的湘軍就衝進城裡,而太平軍基本上沒怎麼抵抗就土崩瓦解。那麼,為什麼太平天國最後關頭的戰鬥力會那麼弱呢?
(洪秀全雕像)
一、洪秀全不作防守準備。
洪秀全在最後關頭,對於和清軍作戰,有些消極對待的味道。消極的表現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不進行戰略規劃。當湘軍圍攻天京的時候,洪秀全就趕緊讓李秀成回京守城。雖然李秀成曾建議說,自己在城外更容易牽制清軍的兵力,但是洪秀全不同意。當李秀成回京後,又曾建議「讓城別走」,可洪秀全依然不同意。總之,洪秀全害怕天京被攻破,不進行戰略規劃。
二是不進行防禦部署。就算洪秀全一定要李秀成率軍回來,他也應該積極進行防禦準備。包括固守城牆,安排軍事梯隊,準備糧草等等。但是洪秀全卻並不進行軍事準備,只是天天祈求上帝派人下凡保佑天京。同時,他繼續向老百姓灌輸這種思想,從而讓老百姓也產生一種「聽天由命」的感覺。
洪秀全之所以這樣,既是他本身比較迷信,相信神靈的緣故。同時也是他當時已經得了很重的疾病,對身體的失望,也連帶著灰心喪氣,不思進取。
(李秀成劇照)
二、天京城外失利造成恐慌心理。
天京事變以後,太平天國就進入了防禦階段。清軍重新構建江北大營和江南大營,對天京實施圍困。天京外圍,李秀成和陳玉成這兩位年輕的將領,帶著太平軍在天京外圍與清軍多方挑戰。雖然也取得了不少勝利,但總體來說,敗多勝少。
而且,對抗李秀成和陳玉成的敵對勢力非常多。有曾國藩的湘軍,有李鴻章的淮軍,還有左宗棠的楚軍。另外,英法侵略軍由於害怕自己的勢力受到影響,也多次恐嚇阻擊太平軍,給太平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1862年5月,當陳玉成被清軍抓捕以後,實際上太平天國整個西部防線已經蕩然無存,只剩下東部防線還多少有一些抵抗力。
接著,天京外圍的據點被一個一個地拔除。後來,連李秀成也不得不回到天京。這樣一來,天京基本上就成了孤城。孤城裡的人,在沒有希望的情況下,內心裡肯定是非常恐慌的。所以,當最終曾國荃用炸藥炸破天京城牆,闖進城中的時候,城裡人的心理防線一下就完全崩潰了。人數雖然多,但是大家在恐慌,同時又沒有防備措施的情況下,自然是難於抵抗的。
(陳玉成劇照)
三、天京城裡群龍無首。
天京城在防守的最後關頭,洪秀全又去世了。
洪秀全是太平天國最後階段的精神力量。洪秀全告訴太平天國的將士,讓大家不要著急,上帝會來救大家的。因為這個話是太平天國的領袖洪秀全說出來的,所以大家深信不疑。
但是,洪秀全自己卻生病去世了。洪秀全去世這件事,很多太平天國的將士是沒辦法理解的。洪秀全連自己的命都保不住,怎麼還能祈禱上帝保護大家呢?要麼上帝是不存在的,要麼上帝雖然存在,但是並不保佑洪秀全。上帝既然不保佑洪秀全,怎麼還會保佑太平天國的將士呢?
最殘酷的事情,就是失去信仰。當太平天國將士失去信仰的時候,他們的精神意志就垮了,沒有招架之力了。
再加上洪秀全的繼承人幼天王只是個小孩,當時也沒有確立李秀成的輔政地位。所以,當時的情況,完全是群龍無首。在這種情況下,就算湘軍人少,太平軍也是抵擋不住的。
(參考資料:《太平天國史》《清史稿》)
太平天國最後的大決戰,天京保衛戰,為何三十萬的太平天國大軍,卻擋不住一萬湘軍?這件事到底為什麼我們詳細說一說:
太平天國軍隊有沒有三十萬,不好說,但是最起碼有二十多萬,而湘軍最開始確實是一萬多人,可是隨著不斷增援加上外圍包圍,此時的清軍數量應該在十萬左右,也就是說,戰爭總投入太平天國是二十多萬,清朝部隊在十萬左右,即便如此,太平天國還是在人數上佔優,就是這種情況下,太平天國還是失敗了,下面分析一下原因:
一:太平軍戰鬥力下降
說起太平天國,最開始的金田起義僅僅兩三千人馬,但是就這幾千人,硬生生打的清軍四處亂逃,等殺到南京時,太平天國就已經有四五萬人馬了,並且這一批士兵戰鬥力極強,都是以廣西客家人為核心,還有大量的廣東、湖南子弟兵,其戰鬥力十分的強。
但是進入南京之後,無論是北伐,還是石開達出走,都帶走了大部分太平天國精銳部隊,之後在新招的士兵無論是戰鬥力還是軍隊素質都沒有原先部隊戰鬥力強,尤其是太平天國後期,新兵蛋子更多,再加上太平天國的腐敗,軍隊訓練和軍隊素質也下降,才造成太平天國部隊不如湘軍戰鬥力。
二:洪秀全指揮失誤
說起天京保衛戰,洪秀全的指揮,簡直就是瞎指揮,最開始天京守軍三萬多人,湘軍僅僅一萬多人馬,可是洪秀全的左膀右臂之一的陳玉成被殺,致使洪秀全召集各路援軍,總計九萬餘人,而此時的湘軍也已經增援至三萬多人,可是十萬餘人的太平天國對湘軍發動多次進攻,均失敗,這裡面難免有領導指揮失誤啊。
直到1862年9月,在洪秀全嚴令逼迫下,忠王李秀成率領十三王,總計帶領十六萬人馬,前來救援,遠超湘軍數倍,可與曾國荃帶領的湘軍鏖戰46天,卻始終未攻下雨花臺大營,洪秀全讓李秀成回京救援就已經是錯的了,在無法擊退湘軍之後,洪秀全又想讓李秀成西襲湖北,從而解天京之圍,可是江西、湖北等地是湘軍的老家,怎麼可能輕而易舉攻下,最終李秀成渡江失敗,損失眾多,被迫又回到天京,而此時的天京開始面臨糧草不足的現象,這一切的開始都是因為洪秀全的瞎指揮。
三:糧草不足
天京的糧草本應該早點籌集的,可是洪秀全的兩個哥哥洪仁達、洪仁發在天京危機之時,還在發戰爭財,招致天京沒有存夠足夠糧草。
隨著天京保衛戰的深入,天京水上糧道九洑洲被湘軍佔領,糧食進入天京越發的困難,陸地上的運輸遠遠不夠幾十萬人口的天京消耗,天京的糧食越來越少,太平軍的戰鬥力也就越來越低,在孝陵衛被截斷之後,天京徹底成為孤城,再無糧草供給,最後洪秀全只得忽悠百姓吃野草了。
第四:人才的凋零
在太平天國後期,拿得出手的將領只有李秀成和陳玉成,陳玉成死後,李秀成成了洪秀全最依仗的將軍,要不然他怎麼會放棄上海,讓攻打上海的李秀成回京救援呢。
相比之下,湘軍中的曾國藩、曾國荃、李鴻章、左宗棠等人,可謂是人才濟濟,皆是能徵善戰之人,而洪秀全就一個李秀成,洪秀全還總是不聽他的,要是聽從李秀成的「讓城別走」,沒準太平天國還有一線生機,或者說能東山再起,最後被洪秀全斷然拒絕。
當然,天京保衛戰的失利,還有眾多因素,好比農民起義的局限性、太平天國高層的消極性等等因素,不過,這場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最終隨著天京被攻克而宣告失敗。
太平軍為啥擋不住湘軍破城呢?答案很簡單,因為在天京保衛戰的時候,整個太平天國只能用4個字來形容,那就是油盡燈枯,只有出氣沒有進氣,敗亡也是時間問題。
(1)坐困愁城
太平軍丟掉安慶之後,曾國藩等人就在安慶設下了大營,並且同時多路準備,打算圍殺太平軍,第一路是曾國藩的親弟弟、善於挖壕圍城有「曾鐵桶」的曾國荃帶人沿著安慶到長江北岸直趨金陵,反正就是要自己家人拿頭功。為了輔助第一路,曾國藩派 曾貞幹帶人由 池州攻 蕪湖,也不一定要馬上吃掉,起碼其他太平軍不要來阻撓;另外 彭玉麟等率湘軍水師沿江而下,負責打打下手; 鮑超部由贛入皖,進攻寧國府,也是為了圍殺天京的時候可以順利開展。與此同時,曾國藩的湖南老鄉左宗棠的部隊進攻浙江,安徽人李鴻章帶著淮軍攻上海周圍的太平軍,反正就是把天京的周圍都給掐斷了。
多路人馬各自突圍,太平軍早已不能迎戰,直至被湘軍兵臨城下。洪秀全當然不會束手待斃,立馬叫李秀成回來護駕,拱衛王京。在1862年9月,李秀成帶著13個王(到後期太平天國的王爵真是不值錢),帶著10餘萬部隊來救駕。一開始李秀成是真的猛,湘軍根本沒辦法突破,曾國荃就顧著堅壁清野了,太平軍衝殺了幾次,都沒有突破。天京解圍戰失敗後,李秀成被「嚴責革爵」,反正就是要背鍋。
(2)企圖圍魏救趙
曾國藩的目的很明確,消滅了洪秀全集團,那麼太平天國的大氣候就沒了,剩下的螻蟻算不了什麼,但是洪秀全不那麼想,於是洪秀全叫李秀成去領兵渡江,西襲湖北,企圖調動天京周圍敵人。結果老曾不吃那套,繼續在天京周圍碼人,李秀成在安徽被打擊了,也沒有取得成果,又被老洪叫了回來。路上太平軍又累又乏,還被湘軍打得半死,實力大傷躲回天京,於是曾國藩的部隊徹底把長江北岸的給佔了,比賽的結果馬上就要出來了,洪秀全輸也是時間問題了。
不過李秀成是聰明人,知道躲在天京是必死之局,立馬安利洪秀全跑路,但是洪秀全的所有家當都在這裡,他不肯跑路,於是就等著曾國藩攻城。
(3)天京城破
在1862年3月,湘軍徹底完成了對天京的合圍。曾國荃一開始組織用雲梯攻城,但太平軍根本不怕這套,結果也沒取得效果。於是曾國荃又開始在朝陽、 神策、金川門外挖掘地道十餘處,準備轟塌天京的城牆,太平軍乾脆跟著他對挖,並且還構築月城,以便外城爛了,太平軍可以繼續抵抗,但是這基本是等死的舉動。
但是在這個時候,天王洪秀全突然沒了,有的說病逝,有的說自殺,但是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沒了。本來事業就不穩,老闆突然死了,此後天京人心愈加不穩。接班的是一個小孩子,叫幼天王洪天貴福,但是管事的是李秀成,這哥們是太平天國最後的希望了。
1864年7月3日,湘軍攻佔天京城外最後一個據點地保城(即龍脖子),從這一刻起,天京城破只是時間問題,湘軍在龍脖子山麓修築炮臺數十座,對著天京就是一陣輸出,沒事就對城內日夜轟擊,一邊挖地道,在龍脖子山麓與城牆間大量填塞蘆葦、 蒿草,上覆沙土,把天京的高城牆的優勢給去掉,為攻城鋪平道路。
當年7月19日早上,湘軍擔任主攻任務的部隊齊集天京城太平門外。太平軍擋了一會,根本擋不住,到那天傍晚,天京基本丟了。李秀成丟了天京之後,帶著幼天王 洪天貴福跑路,結果中途失散。有人會問為啥湘軍破了天京,卻沒有抓住這兩個人呢?答案很簡單,湘軍就顧著搶錢,居然把這兩個人漏了。不過後來李秀成和幼天王 洪天貴福都被抓了,下場都挺難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