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河圖"、"洛書"究竟是什麼,它們真是靈龜從水裡帶出來的嗎?_洛書河圖的來歷

單純柳葉Jp說: 洛書是河圖的改造,由河圖的四邊形,變為十面柱形體。河圖是伏羲即黃帝的銅地圖,洛書是大禹的銅地…

單純柳葉Jp說:

洛書是河圖的改造,由河圖的四邊形,變為十面柱形體。河圖是伏羲即黃帝的銅地圖,洛書是大禹的銅地圖,伏羲到大禹,是天下時代,中原的王朝時代由此生。我們說的華夏五千年,即指華夏人入中原後的天下時代和王朝時代。

味哎兒說:

《河圖》《洛書》,其中的圖就是圖案的意思,其中的書是書寫的書,是正在寫的動作的意思,而不是著作的書本書籍的書的意思。

比方說:

老虎身上的花紋圖案,豹身上皮毛的花紋圖案,就是河圖的圖的意思。

現在用的印章印下去的時候,就是落書的書的意思。人腳踩在沙子地上留下的印記,腳印就是書的意思。

現在考古,已經發掘出了真正的《洛書》。

而河圖實際上就是馬蹄踏在鬆軟的地上,留下的馬蹄印。具體的馬蹄印就是一個C型的形狀。

這個C型的形狀,就是現在農村廟裡面,能看到和使用的如兩個豆瓣兒,擲爻的形狀。

拋擲硬幣,就是一爻八卦。

擲爻,就是兩爻八卦。

馬前課,就是三爻八卦。就是由三枚銅錢進行佔卜的卦。

周公八卦,就是六爻八卦。

現在市面上說的和賣的,周公八卦,就是六爻八卦。

由此可見,上述的傳承關係。可見離開這個關係,就不是在說八卦了。

所以記載八卦的書籍《易經》,在敘述周公八卦來源的時候說河圖洛書,是周公六爻八卦的,來源起源出處。

那些沒有師徒傳承的,讀書人所理解的易經中的河圖洛書,就把古代的點線連線的數陣,當做了河圖洛書了。

古代的點線數陣,是中國天文史的一種常用描述星象的方法。現在已經知道河南省禹州市的具茨山區域,保留著眾多大量的點線石刻。由此可見,點線數陣與八卦沒什麼關係。

易經裡面敘述,八卦的來源起源的時候,說是馬負書,龜獻圖。實際上就是馬蹄子的印,和龜板裡面加的一個玉板。這是在說第1個使用八卦的人群是,以馬為圖騰的人群,和以龜為圖騰的人群。

八卦,真正的來源起源出處是:九宮格。

有的《易經》版本上記有:立算年,臥算時。現在的,周公八卦是:臥算。

有的《易經》版本上說:易源於數。

而九宮格的九宮數陣,正符合這兩個敘述。

把九宮格豎線去掉,就得到三個橫向的長方形,就形成三個橫向的三爻卦,這就是臥算。

把九宮格橫線去掉,就得到三個豎向的長方形,就形成三個縱向的三爻卦,這就是立算。

中國古人,把國家形態,或者是人群形態,說成是分分合合。並且在解釋說成: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概括出這種規律的,就是分解和組合:九宮格。

事實上,大禹定九州,就是直接用的九宮格,進行人群的行政劃分。後來秦始皇設立36郡縣,用的就是眾多九宮格組成的圍棋盤。圍棋盤內有36個小九宮格。

不論是,幾爻八卦,運行規則是:由最底下一爻,逐級向上攀登,達到最頂部的一爻以後,突然墜落到最底爻了。然後由最低爻開始,繼續一級一級的向上攀登,重新再來一次。這就是上下式的,周而復始循環往復。

為什麼從最底部的爻,攀登到最頂部爻的時候,會突然墜落到最底爻呢?

這就是由於九宮格數陣框外邊,上框外邊有個1數,下框外邊有個0數,九宮格框內的各個數字都是小數。

計算小數點的數,達到1數以後,就返回到0.1處。

所以九宮格框外的0和1,是爻逐級攀登,達到1的時候,突然墜到0處的。

所以,用八卦佔卜,有人說是推八卦,指的就是底爻逐級向高爻攀登的現狀。

而有人說,用八卦佔卜,是算卦,指的就是計算九宮數陣的現狀。

由此可證,八卦離不開九宮格。

所以,離開九宮格的,都不是在說八卦。

純鈞RHGL說:

河圖洛書不是現成品,而不是只有一種模式。它們是對【一套】模式的概稱。至於說什麼「靈龜負圖」,則純粹是杜撰的故事了。

河圖洛書,是在反映古人對時間、空間的概念的基礎上,得出的一種【模糊統計】的運算規律,是古人根據當時的情況發明的【概率學】運算的方法。具體是誰在什麼時間發明出來的,現在已無法考證。

很多人都知道,心理學裡有個【蝴蝶效應】,這叫什麼呢?這在科學上叫【連鎖反應】。

古人用自己的一套獨特的辦法,來計算【連鎖反應】後出現的結果。這個辦法,稱之為【奇門遁甲】。它混合了天文、地理、曆法、哲學等一系列的知識,並且包含了拓撲學、混沌數學、統計學等知識。

河圖洛書之數,就是具體運算【奇門遁甲】時的數學依據,包含了模糊數學、模糊預測、模糊控制等。

河圖洛書的意義雖然近似於數學運算時的【公式】,但它們不是現成品,並且也絕非一個公式,而是一種有獨特運算規律的運算模式,不能拿來就套用,卻是在演算【奇門遁甲】時的理論參照。

有句話說,【奇門無六壬而不靈,六壬無遁甲而不驗】,而六壬術數,就是從河圖洛書之數推演出的一種算法。

傳說中【奇門遁甲】共有4096局,當然現在只剩18局,而且還都不全。古人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運用他們所知的數學方法來推算【連鎖反應】引發的結果,也就是今天的【混沌數學】【概率學】,從民間流傳的反響來看,他們演算得極準,其在這方面的數學水平,遠遠超過今天的數學水平,這是不爭的事實。

只是由於各種原因,到了今天,這門古代玄學智慧的經典學術已經失傳了,只是偶爾鳳毛麟角地從古籍、古蹟中顯露,訴說著當年的輝煌。

另外,雖然可能仍有人堅定不移地認為這些東西是封建迷信活動,但是許多國際上的著名大學都開設了玄學學科,像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哈佛大學、瑞典皇家學院、賓夕法尼亞大學、北京大學等等世界上最頂級的高等學府,都有這門學科,都在研究這項寶貴的歷史遺產。

鷽鳩說:

《周易•繫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漢書•五行志上》引用了這段話,並說:「劉歆以為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畫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之,《洪範》是也。」

對劉歆關於河圖的說法,歐陽修駁斥說:「《繫辭》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所謂圖者,八卦之文也,神馬負之自河而出,以授於伏羲者也。蓋八卦者,非人之所為,是天之所降也。又曰:『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然則八卦者,是人之所為也,河圖不與焉。斯二說者,已不能相容矣。」

那麼,河圖到底是什麼?《尚書中候•握河紀》載:「黃帝東巡至洛,河出龍圖,洛出龜書,曰威。」由此可知,河圖、洛書都來自黃帝。而《龍魚河圖》載:「蚩尤歿後,天下復擾亂不寧,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這就是河圖。

不過,蚩尤像為什麼要叫「河圖」或「龍圖」?想要「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必然要張懸於旌旗之上,所以《黃帝四經•十大經》說:「翦其發而建之天,名曰『蚩尤之旌』。」而《禮記•樂記》說:「龍旂九旒,天子之旌也。」所以蚩尤像又稱為「龍圖」。至於稱「河圖」的原因,和堯時的一場祀典有關。

《握河紀》載:「堯曰:『皇道帝德,非朕所專。』修壇河洛。仲月辛日昧明,帝立壇,磬折西向,禹進迎,舜、契陪位,稷辨護,乃沉璧於河。禮備,至於日稷,榮光出河,休氣四塞,白雲起,迴風搖,龍馬銜甲,赤文綠色,自河而出,臨壇止濟,吐甲圖而踅。甲似龜背,袤廣九尺,平上五色,頦下有赤文似字,上有列宿鬥正之度,帝王籙紀興亡之數。帝乃寫其文,藏於東序。」

所謂「列宿鬥正之度」,即「天之歷數」,其實就是「帝王籙紀興亡之數」。這屬於文字內容,應該為洛書所有。至於「榮光」、「休氣」,其實應該是燈盞和薰香。而「磬折西向」、「龍馬銜甲」,應該就是將蚩尤像畫於龜甲,掛於馬頸,扮為龍形,在樂官擊磬聲中,由禹、舜、契三人下壇迎馬,解下龜甲並遞與堯,這就解釋了從龍到龍馬的變化。

河圖既是蚩尤畫像,那洛書是什麼?上文已經提到,洛書又稱「龜書」,來自黃帝,記錄的是「帝王籙紀興亡之數」。洛書既出自黃帝,那它所記的帝王,自然就是黃帝以前的。劉歆對洛書的說法是:「法而陳之,《洪範》是也。」《尚書•洪範》有九疇,而《六藝論•易論》於黃帝之前有九紀,兩相對應。

劉歆認為洛書的內容是:「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驗用庶徵,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但這顯然只是大禹的總結,而不是完整的「帝王籙紀」。不過,《易論》的籙紀也不完整,具體的只能從其他典籍中拼湊。

第七紀,在《易論》為伏羲氏紀,在《洪範》為「明用稽疑」。伏羲始作八卦,而《繫辭上》說:「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所以《洪範》說:「稽疑,擇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即用卜筮來解決疑難。據《易論》,第七紀在九千多年前,而橋頭遺址曾出土豫卦紅衣彩陶,距今八千多年,可為一證。

第八紀,在《易論》為五十九姓紀,在《洪範》為「驗用庶徵」,就是用自然現象去檢驗帝王的言行。結合《帝王世紀》,可知五十九姓有朱襄氏。《呂氏春秋•古樂》載:「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風而陽氣畜積,萬物散解,果實不成。故士達作為五弦瑟,以來陰氣,以定群生。」朱襄氏的情況,正符合《洪範》所說的「曰豫,恆燠若」和「曰蒙,恆風若」。豫,是貪圖享樂。蒙,是昏庸愚昧。《禮記•樂記》認為:「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所以才用彈瑟勸誡君王,招徠陰氣。

第九紀,在《易論》為神農氏紀,在《洪範》為「向用五福,威用六極」,向是勸導,威是警戒,六極謂窮極惡事有六。《呂氏春秋•愛類》載:「神農之教曰:『士有當年而不耕者,則天下或受其飢矣;女有當年而不績者,則天下或受其寒矣。』」神農用饑寒警戒,督促耕織,正合《洪範》之意。第九紀結束於五千兩百多年前,延續五百年,後期先有夙沙氏叛,後有蚩尤作亂,從時間上正好對應「最早中國」廟底溝文化的解體,可見《易論》的準確性。

與河圖類似,對洛書,堯同樣舉行過祀典,這也是「洛書」這個名字的由來。《尚書中候•運衡》載:「帝堯刻璧,率群臣東沉於洛,書曰:『天子臣放勳德薄,施行不元。』退候,至於下稷,赤光起,元龜負書出,背甲赤文成字,止壇。又沉璧於河,黑龜出,赤文題。」

沉璧於河時,明明是龍馬出,這裡為什麼又說是「黑龜出」呢?顯然是因為「龍馬銜甲」。這也暗示著,所謂「元龜負書」,應該也是由馬來完成的,只不過不用扮成龍形。兩場祀典的形式應該是一樣的,都有「禹進迎」一節,這就是劉歆所說的「禹治洪水,賜『洛書』」。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2677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