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朱標如果不死,會是朱棣的對手嗎?_朱標如果不死,會是朱棣的對手嗎為什麼

紀元的尾聲說: 朱標是天生的君,朱棣是僥倖的君,兩者不是一個級別的人物。 嚴格來說,朱棣根本不可能成為朱標的對…

紀元的尾聲說:

朱標是天生的君,朱棣是僥倖的君,兩者不是一個級別的人物。

嚴格來說,朱棣根本不可能成為朱標的對手。

朱元璋出身雖卑微,但他傳統的小農思想卻讓他牢牢遵守了「嫡長子繼承制」的原則,漢代高祖劉邦就曾想過廢掉劉盈改立劉如意,想要廢長立幼,而朱元璋則是完全沒有想過這種荒唐事,當朱標出生的那一刻,他的一切註定都將由這個孩子繼承。

隨著朱元璋在割據的環境越來越強大,朱標的地位就越來越高,對於朱標,朱元璋採用了很接地氣的辦法,那就是讓兒子回到鳳陽老家住一段時間,感受祖輩的辛苦,而朱標為人睿智,憶苦思甜的生活確實讓他感悟到了很多東西,年少便有深刻閱歷的朱標,讓朱元璋很是看重。

大明建立後,朱標毫無疑問成為當朝太子,他的地位沒人敢動搖,一是因為朱標確實是嫡長子,是朱元璋諸子的大哥,二是朱元璋對朱標不加掩飾地偏頗傾斜,沒人覺得朱元璋會把皇位給其他兒子,除了朱標,無人能夠染指。

雖然朱元璋的一切都是要傳給朱標,可天下很大,其餘的兒子當不了皇帝,當諸侯王那還是可以的,安排朱家人坐鎮天下,這保證了朱元璋「家天下」的構思,而這些諸侯王們臣服於大哥朱標,這是再合適不過的模式。

除了朱標以外,朱元璋還有三個出色的兒子,分別是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

三人之所以出色,因為他們乃是大明鎮守北部防線,抵禦蒙古的三大地區藩王。

這三位藩王和朱標的年齡相近,前後相差不過五歲,所以當朱元璋安排朱標未來繼承所有天下的時候,這三位皇子則是繼承朱元璋保衛天下的指責他們的擔子最重,也和朱標的關係最好。

朱元璋是聰明的,他把政治利用到了家人父子、兄弟身上,他讓朱樉等人明白,他們與朱標,既是兄弟,也是君臣。

在一開始,朱樉有些猖狂,似乎很難管教,於是朱元璋將計就計,讓朱標「降服」朱樉。

朱樉其實比起朱棣的作戰能力更強,但朱樉這個人的性格暴戾,愛好鋪張浪費,儼然一副暴君的樣子,洪武十一年,年僅二十二歲的秦王朱樉不聽朱元璋的勸告,強行大興土木建立宮殿,而朱樉打仗時因為跋扈的個性從而屢戰屢克,所以這種性格是有雙面性的。

洪武二十四年,朱樉因為犯錯太多被人彈劾,朱元璋趁機召朱樉入京,並聲稱要廢掉秦王,換另一個人來當,這件事情一時之間鬧得非常大,而朱元璋讓太子朱標前往陝西考察,看一看陝西的官員、百姓對朱樉到底是不是有很大的意見這就等於給予了朱標一個機會:降服朱樉的機會。

讓朱標去考察,而不是某一個大臣,這說明了朱元璋已經提前將這件事情定性為「家庭內部矛盾」,如此一來,朱標的考察結果和表態,就會直接決定朱樉的命運。

再囂張跋扈的人,面對權力和財富的即將逝去,都會軟弱下來,因為這才是他敢目中無人的基礎。

而朱標考察了陝西後,對朱樉治理陝西的評價很高,也對此向朱元璋求情,讓朱元璋原諒弟弟朱樉,朱標的盡心盡力讓朱樉十分感動,對大哥的尊敬,便是如此加深了。

一個太子的地位高低,既決定於自己的能力和手段、同樣還取決於皇帝的輔助,所以朱元璋對朱標的青睞,是其他皇子都無法超越的一個門檻,朱元璋也願意給太子增加威望,絲毫不忌憚太子做大威脅自己的地位,這是布衣出身的朱元璋獨特的手段。

除了朱樉以外,朱棡、朱棣等人必然也經歷過朱元璋為朱標增勢的手段,事實上這是一種「陽謀」,大家都知道朱元璋的處罰是刻意為之,但面對朱標的求情和寬容,又不得不生出感激之情,比起陽謀更高級的是人性,朱元璋對於人性有著足夠的把控。

試問在心理上都無法厭惡的人,如何與之鬥爭?

心理是一個底層邏輯因素,除此之外,還有力量上的客觀因素。

在《明史》中,朱標擔任太子之前以及擔任太子後所接受的教育、培養都一一詳盡列出,而朱棣則是幾乎沒有記載,這既有兩者地位差距的原因,也有接受教育程度差距較大的原因。

要知道,在朱元璋的開國團隊面前,藩王的力量是不值一提的。

朱棣再強,不可能強過朱元璋的手下三十四王侯,這些人徵戰天下,能力斐然,而他們,都註定是擁立皇帝的人。

洪武元年,朱元璋任命開國第一文臣李善長擔任太子少師,第一將領徐達擔任太子少傅,而強大的「常十萬」常遇春則是擔任太子少保,這是大明第一梯隊的人才,而除了他們幾個以外,還有湯和、馮勝、廖永忠、耿炳文等武人,楊憲、劉伯溫等文人輔佐朱標。

朱元璋等於是把自己的「文武武裝」交給了朱標,自古以來的開國帝王,像朱元璋一樣在一開始就讓大權的皇帝根本就沒有,而朱元璋對朱標的看重,讓朱標的力量無人能及,誰敢與朱標做對,本質上就是和朱元璋抗衡。

同樣的,朱元璋對朱標的行為,可以認為是一種權力的「共享」,朱元璋並非是把權力全部轉移給朱標,而是一種共用,當朱元璋外出巡幸天下時,又或者是親徵時,朱標就要擔起監國的責任,在南京充當臨時皇帝,比起篡位得到的君,朱標這種就是天生的君。

在軍事力量上,秦王、晉王、燕王終究是草創團隊,他們在各地招募士兵抵禦蒙古,可這些新招募的士兵跟大明的核心軍隊根本無法比,所以在藩王們坐鎮邊境的前期,他們只是大明官軍的「輔軍」,根本無法成為主力。

而軍事力量就是朱棣最拿得出手的東西了,除此之外,他根本沒有比朱標更擅長的東西,可也就是軍事力量,朱棣也是比不上朱標的。

在胡惟庸案以前,大明開國的百戰將領仍舊很多,即便有一些逐漸老去或者死去,朱元璋都不忘培養一些新的大將崛起,涼國公藍玉就是最好的一個例子。

藍玉本是常遇春的小舅子,因為朱標和常遇春之女的婚姻,藍玉和朱標也成為了一家人,而在明朝討伐北元的戰爭中,藍玉成長得越來越快,也被朱元璋刻意地扶持,捕魚兒海一戰,北元的勢力被擊潰,官職體系打得破碎,北元皇帝的妃子都被俘獲,這份實力,並不是藩王能有的。

所以有藍玉在,朱標就有一張強勢的底牌,而藍玉後來之所以被朱元璋論罪處死,根本原因是朱標在洪武二十五年病逝,培養數十年的太子忽然去世,這種變故讓朱元璋措手不及,在精神上受到了最大的衝擊以外,政治上的部署也被打得混亂。

朱標去世,朱元璋的繼承人問題成為大問題,按照常理來說,朱元璋要選擇朱標的弟弟作為儲君,加上朱元璋立下的《皇明祖訓》,裡面所講訴兄終弟及原則,理論上也是需要朱元璋從諸子中再選儲君。

可朱元璋思來想去,都還是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儲君,冊封皇太孫,朱元璋晚年的這個舉動,是朱棣和朱允炆矛盾爆發的根源,因為在朱棣等人的人眼中,朱允炆在繼承順序上並不可以高於他們。

而朱棣和朱允炆的矛盾,朱元璋在世的時候是知道的,不過朱元璋並沒有太當一回事,因此根本沒有調和,朱元璋真正在意的,還是外人的問題,比如囂張跋扈的藍玉,他覺得朱允炆掌控不住,所以便在洪武二十六年掀起藍玉案,將藍玉論罪處死。

事實上,藍玉案只是借了藍玉的名字所起,本質上是朱元璋對開國功臣最大規模的一次清掃,這也是朱元璋最受爭議的一次「大案」,因為藍玉案中還有穎國公傅友德、宋國公馮勝、定遠侯王弼等等開國功臣。

這批人堅挺活到了洪武末年,已然成為國柱,在一般的認知中,他們的地位是絕對不會被動搖的,可最終誰也沒有想到太子朱標會忽然去世,更沒有想到,朱元璋為了穩固朱允炆的皇位會對他們再次發動屠戮,這場屠殺的結果不言而喻,雖然朱允炆的皇位穩住了,來自於朝廷的威脅變得無限小,可藩王的隱患卻直線上升。

面對蒙古勢力時,朝廷力量和藩王力量就是可以互相合作的力量,可在另一個角度來看,藩王的力量和朝廷本身又是一對矛盾,這個道理,漢代的七王之亂,晉代的八王之亂已經清清楚楚地體現過了,控制不好藩王,那麼朝廷就會有被顛覆的危機。

朱元璋到底是對朱允炆的能力過分自信,還是對朱棣的忠誠過分自信,以至於對朱棣毫無防備,這件事情的背後原因很難說清,但正是因為朱標的死,讓一大群開國能臣給朱標「陪葬」,最後讓朱允炆失去了最強的底蘊。

所以說白了,一切的變局都因為朱標,朱標在,這份力量就在,藍玉不會死,傅友德、馮勝等人更不會死,他們不死,藩王再強都掀不起什麼浪花,因為這是軍隊素質、軍隊底蘊的碾壓,但他們這群老虎不在了,猴子在山中就能稱大王。

朱元璋去世後,朱允炆開始激烈削藩,當時的朝廷有著大量的軍隊,單在人數上來說,朝廷對任何一個藩國都有碾壓性的力量,當然,這只能是在人數比較上來說,實際上的結果,還是要看軍隊指揮的能力。

靖難之役爆發時,朝廷方面還有老將「耿炳文」在世,但朱棣這一邊也有一個重量級人物,那就是「張玉」。

張玉本是北元官員,洪武十八年,張玉棄元投明當了貳臣,這種經歷讓張玉並不太受朝廷的重視,雖然張玉有著突出的作戰能力,但還是被分配給了燕王朱棣,擔任燕山左護衛。

把張玉給朱棣,是為了讓朱棣更好地抵禦蒙古,張玉本來就不算第一、第二梯隊實力的武將,但藍玉案的一番屠戮,讓矮個子也拔尖了,張玉不知不覺成為了當世的頂尖將領之一,他成功地抵禦了耿炳文、李景隆的進攻,保住了北京和朱棣,雖然後來戰死,卻已經完成了最大的職責。

所以張玉被朱棣列為「靖難第一功臣」,後來追封為河間王,是大明開國幾位異姓王之一。

從張玉在靖難之役中的功勞就不難看出朝廷的弱勢,失去了開國將領領導的大明軍隊,已經變成了烏合之眾,在朱棣這種原班人馬緊密配合的團隊下,少數擊敗多數成為了常態。

除了朱棣本身的團隊力量以外,諸侯王們對建文帝也已經因為削藩從而失望,所以絕大部分藩王都是對朱棣展現暗中支持的態度,在朱標、朱樉、朱棡先後去世後,朱棣已經是當時大明皇室中輩分最高的人了,雖然君臣地位上有所缺陷,可道德地位卻至高無上。

這一點是重要因素,而如果朱標在世的話,朱棣是根本不可能佔據這種道德地位高點的,所以朱棣能夠成功,更本質的因素是朱標離世後,朱棣繼承了朱標原有的一些特權,朱棣和朱標不能當成對立面來看,兩者在皇權上,有著很大的重疊面。

所以,朱標是天生的君,朱棣是僥倖的君。


本文原創自「紀元的尾聲」

老蟲侃歷史說:

朱標要是還活著,朱棣連個屁都不敢放。朱棣一生就害怕2個人,一是他老爹朱元璋,另一個就是他大哥朱標。

當時朱標的身邊,絕對是最強陣容,只要朱棣敢動一下,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如果朱標不死,朱元璋也用不著大肆斬殺功臣。因為這些功臣幾乎和朱標都有聯繫,朱標完全可以通過政治的手段,來控制這些功臣。

但是,朱標一死,朱元璋所有的準備全部落空。年幼的朱允炆,根本無法保證這些功臣的利益。他們對朱允炆日後的執政,必定會帶來負面影響。因此,朱元璋只好狠心斬殺功臣。

也正是因為,朱元璋將明初這一批名將全部殺死,這才導致朱允炆身邊無人可用,不得不任用一些,只有理念而無經驗的文臣。

而朱棣自幼跟隨朱元璋南徵北戰,鬥爭經驗十分豐富。因此才能處處掌握先機,最終扭轉了戰局。

我們來看看朱標的班底有多強大?少師是文官之首李善長,少傅是武官之首徐達,少保是武官中第二人物常遇春。

後來,天下讀書人的代表宋濂,也成為詹士府贊善大夫,成為朱標的正式老師。

朱標的正妃是常玉春的女兒,而後來成為大將軍的藍玉,正是常氏的親娘舅。

此外,在雲南還有一個視朱標為親兄弟的黔寧王沐英。當沐英得知朱標去世的消息,一度悲傷過度,甚至暈倒。由此可見,沐英和朱標的感情之深。

有這些人為朱標保駕護航,給朱棣10個膽,他也不敢有所妄動。

我們現在能看到的,一些朱元璋不待見朱標的一些舉動。這都是朱棣登基以後,篡改了史書,故意污衊朱標,其目的就是為了給他自己正名。

朱標從13歲開始,就被朱元璋立定為繼承人。此後,朱元璋便尋訪各路名師,甚至自己編撰書籍,教導朱標學習。

從洪武十年開始,朱元璋就下令,一切政要先報告給朱標,然後再上報給他。

朱元璋就是在刻意練習,朱標處理國家政事的能力。

經過十幾年了磨合,朝廷上下朱標都是讚不絕口。可見,當時的官員朱標還是非常擁護的。

最關鍵的是,朱標是馬皇后所生,也是朱元璋的嫡長子。這對於觀念正統的明朝人來說,朱標就是唯一的合法繼承人。

但是在洪武二十五年四月,38歲的朱標突然患病去世。所有的一切都發生改變,朱元璋也曾想過改立朱棣為繼承人,但是被眾多朝臣所阻止。

於是,朱元璋也就放棄了立朱棣為繼承人的想法,認定朱允炆為繼承人。但是,之前為朱標做的準備,在朱允炆身上都已經用不上了,甚至還有可能成為累贅。

因此,朱元璋要在自己臨死之前,為朱允炆掃清道路。因,此才有了三年之內,功臣被誅殺殆盡的狀況。

靖難之役以後,朱棣篡改歷史,一直把朱標描繪成,心慈手軟的婦人形象。

我們可以設身處地地想一想,朱元璋和馬皇后都是經歷過慘烈的戰爭,才最終奪取了天下,而朱標的童年也是伴隨著戰爭成長。

有著朱元璋的狂熱基因,再加上在這樣極端的環境薰陶出來的朱標。怎麼可能是一個婦人之仁的形象呢?

即使朱標在朱元璋面前,極力的表現維護兄弟之情,那也不過是給朱元璋面前做做樣子而已。況且他的這些兄弟,也沒犯下什麼不可饒恕大錯。朱標為他們辯護,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朱標的政治和鬥爭經驗,也是朱允炆所不能比的。

朱標死的時候已經38歲了,等到7年後朱元璋去世那時,朱標也才45歲。此時,朱標的政治經驗和精力都達到最頂峰的狀態。這是十幾歲的朱允炆最欠缺的。

同樣是對待藩王問題,朱標根本就用不著去削藩。他只需要效仿漢武帝,頒布一道推恩令,藩王的問題自然就可以化解。

這種強制削藩的手段,也只有朱允炆這種沒經驗、沒頭腦的人,才會選擇去做。

朱標要是不死,那他身邊將會有明朝初年一大批的名將,供他使用。

這些人在戰爭中歷練多年,隨便拉出來一個,都比半路出家,自學成才的朱棣,要厲害得多。

朱棣之所以在朱允炆的年代,敢起兵作亂。一是欺負朱允炆就是個小孩子,而且身邊沒有可用之才。

其次,他在燕地準備了多年,之所以一直不敢動手,就是害怕兩個人,一是朱元璋,二是朱標。直到這兩個人都死了以後,朱棣才敢放手一搏。

至於朱允炆削藩,這也是朱棣製造起事的藉口。反正朱棣是已經鐵了心了,打算要推翻朱允炆。因此,朱允炆無論做什麼,都會被朱棣找到機會。

同時,朱棣在朝中也有自己的人嗎?可以隨時給他通風報信,讓他掌握全局。也只有朱允炆這個傻小子,才會真的相信帝王之家有親情。才會在戰場上對朱棣故意放水,最終將大好的局面葬送。

如果朱標在世,只要朱棣敢動,朱標一定下死手。如果朱標真是一軟弱無能之人,朱元璋也不會費那麼大力去扶持他。要知道,朱元璋兒子就多達26個,還找不出一個雄才大略的人嗎?

圍爐煮酒話春秋說:

如果你了解朱標是如何恐怖的存在,你就會知道,只要他不死,給朱棣一百個膽子,都不敢成為他的對手。

據史料記載,朱元璋的嫡子有五個,即長子朱標,次子朱樉,三子朱棡,四子朱棣和五子朱橚,都是孝慈高皇后馬氏所生。

雖然根據現在學者研究,朱棣和朱橚或許不是馬皇后所生,朱棣稱帝後為了讓自己繼位變得合法,才說自己是馬皇后所生的,但也缺乏證據,我這裡姑且不考慮這一點,先把他當做馬皇后的嫡子來看待。

在這五個兒子當中,朱元璋毫無疑問最喜歡朱標,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古代嫡長子是要繼承家業的,朱元璋理所當然要重視朱標;第二,朱標出生的時候,朱元璋已經二十八歲了,年紀已經很大了,他期盼有個兒子也已經好多年了,朱標的到來讓他感到欣喜若狂。

據記載,朱標出生的時候,朱元璋正在攻打南京,當他得知消息後,高興地在一座山上的石頭上刻下「到此山者,不患無嗣」幾個字,他覺得自己終於後繼有人了,同時也對朱標抱有極大希望。

朱標之後,朱元璋的妻妾們又連續給他生下了很多兒子,但他心中最喜歡的兒子,朱標永遠都排第一。

為了能將朱標培養成才,朱元璋可謂煞費苦心,朱標很小的時候,他就將其確定為自己的繼承人。

1364年,朱元璋稱吳王,立九歲的朱標為吳王世子;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又立十三歲的朱標為皇太子。

我們可以發現,朱元璋每向前走一步,都拉著朱標一起,朱標由此成為朱元璋兒子中最幸福的一個,享受的待遇也最高,其他人跟他根本沒法相比。

尤其是在朱標成為皇太子之後,為了穩固朱標的地位,朱元璋採取了很多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兩個環節,就是為朱標準備一套超強班底作為輔佐,並讓他與功臣集團中的一流人物、也就是常遇春之女聯姻。

01,先說一下朱標的輔臣團隊有多強。

由於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因此得到了功臣們的支持,洪武元年中書省剛剛成立的時候,以李善長為首的大臣們就上書朱元璋,請求朱元璋立朱標為中書令,朱元璋雖然感到很高興,但他認為朱標畢竟年紀還太小,最終拒絕了。

兒年未長,學未充,更事未多,宜尊禮師傅,習經傳,博古通今,識達機宜。他日軍國務重,皆令啟聞,何必為中書令?

不過,朱元璋也看出朱標得到了多數人支持,他便順勢為太子府配備了一套班子,選擇功臣勳貴為朱標保駕護航,讓朱標建立自己的勢力,從而坐穩太子之位。

這些人中,最強的三個人是中書左丞相李善長,中書右丞相徐達,以及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他們分別擔任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和太子少保,也就是教朱標讀書、習武,保護朱標的安全。

要知道,李善長、徐達和常遇春可是淮西勳貴的領軍人物,也是文武大臣之首,朱元璋讓他們在太子府任職,可見他對朱標是何等愛護。

除此之外,朱元璋還讓當時主要的文臣武將都到太子府任職,比如我們熟悉的馮勝、廖永忠、胡美、楊憲、耿炳文、鄧禹、湯和等等,都在太子任職,甚至連浙東集團的劉伯溫和章溢等人,也都在太子府兼職。

並且,朱元璋還下令,除了東宮這套班子之外,不再令設府僚,他的用意是一旦自己徵戰在外,朱標留下來監國,那麼太子府這套班子就會為朱標效力了。

總之,朱元璋為朱標配備的這一套班子,將朝堂上絕大多數人都變成了太子黨,尤其是大將軍徐達、舅舅藍玉、表哥李文忠、以及鎮守在雲南的西平侯沐英等軍方人士,他們有力地維護了朱標的地位。

02,朱標的婚姻,也是穩固他地位的有力保障。

洪武四年,朱元璋讓十六歲的朱標娶了常遇春的長女為妻,他這麼做的意圖很明確,即是為了告慰常遇春在天之靈,也是為了朱標的地位考慮。

我們都知道,常遇春與徐達作為當時軍中大佬,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他在洪武二年的時候病逝於軍中,朱元璋悲痛欲絕,下令追封他為開平王,並命人繪製他身穿龍袍的畫像。

可以說,常遇春是功績顯赫的,也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之一,他雖然去世了,但他作為淮西勳貴的領軍人物之一,在軍中威望甚高,再加上他的幾個兒子也都與其他功臣有聯姻關係,因此常家依然有很大的影響力。

朱元璋讓朱標娶常遇春之女為妻,意在加強朱標與淮西勳貴的聯盟,尤其是在常氏為朱標生下嫡長子朱雄英之後,這層關係就變得更加牢固了。

可以說,朱雄英是個很關鍵的人物,因為他是朱元璋的嫡長孫,未來肯定是皇位的第三代繼承人,再加上他是淮西勳貴的血脈,因此淮西勳貴自然要擁護他了,這就讓朱標的地位變得更加穩固了。

只不過,後來朱雄英去世了,元朝降臣呂本之女呂氏成為了太子妃,呂氏所生的朱允炆取代朱雄英成為嫡長孫,由於朱允炆不代表淮西勳貴的利益,所以朱標的地位出現了一絲鬆動,但不足以威脅他的地位,因為他那時候已經羽翼豐滿,至於為什麼,我後面會說到。

總之,經過朱元璋的一番操作,朱標的地位穩固無比,成為除了朱元璋之外,明朝權力最高之人,反觀他的幾個兄弟,則無法與之相提並論,比如說是燕王朱棣,當時還跟著徐達打怪升級,儘管他娶了徐達之女為妻,但徐達及他的長子徐輝祖都是朱標的支持者。

除了以上兩個措施之外,朱元璋還做了一件事,讓朱標的威望和地位得到穩固,那就是讓朱標監國,成為國家的掌控者。

洪武十年,朱標已經二十二歲,朱元璋見自己年過五十,覺得是時候當甩手掌柜了,於是下令以後所有大小事宜全部交給朱標處理,處理完後再稟報給他就行。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雖然大的決策還是朱元璋來做的,但維持國家運轉的人其實變成了朱標,前後長達十四年之久。

在這十四年時間裡,朱標其實就是「二皇帝」,是國家的實際主宰者,並且他展示出了超強的理政能力,也因此建立了很高的個人威望,別說大臣們不敢稍有放肆,就連兄弟們也只能老老實實做人,沒人敢覬覦皇位。

史書上還記載了這麼一件事,說朱棣和其他幾個當塞王的兄弟經常鬧彆扭,都想要扳倒對方,但他們從來不去找朱元璋告發對方,而是找大哥朱標告狀,朱標也很嚴厲,每次都將弟弟們訓得跟孫子似的,沒有一個人敢做聲。

尤其是朱棣,他是朱元璋兒子之中最不安分的人之一,每次入朝拜見朱標,朱標總要訓斥他幾句,他跪在地上唯唯諾諾,跟兒子見了父親似的,由此可見朱標在當時是掌握絕對權威的。

史書上說朱標有仁愛之心,性格溫文爾雅,但這不代表他是好欺負的,事實上他為了實現自己的執政理念,敢於跟朱元璋叫板,後來朱元璋對他有所不滿,但依然沒有動過改立太子的想法,因為他已經羽翼豐滿了,朱元璋還能怎麼樣呢。

洪武十五年,朱標的嫡長子朱雄英去世了,朱允炆成為皇長孫。

按照朱元璋定下的規矩,皇位必須由嫡子來繼承,其次才是嫡出的兄弟,如果庶子成為皇帝,臣子們可以將其推翻,然後立嫡子為帝。

以此作為指導思想,朱允炆雖然也是嫡子,但是由庶子上升而成的平嫡,與是正嫡的朱雄英有著根本區別的。

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若奸臣棄嫡立庶,庶者必當守分勿動,遣信報嫡之當立者,務以嫡臨君位。朝廷即斬奸臣,其三年朝覲,並如前式。—《皇明祖訓》

而隨著朱雄英的去世,朱允炆被推上歷史前臺,他成為朱標的第一繼承人,這讓很多人感到不服氣,尤其是當時除了朱標之外,朱元璋活著的嫡子當中最年長的朱棣。

也就是在這一年,朱棣將姚廣孝和袁珙帶到北平,並在當地暗中結交文武官員,從而培植自己的勢力。

也就是說,從那個時候開始,朱棣就開始覬覦皇位了,但他根本就不敢造反,他所做的一切準備,也只是未雨綢繆罷了。

事實上,當時朱棣雖然是最強大的塞王之一,也是個驍勇善戰的大將,但比他厲害的武將還有很多,比如說藍玉;並且,朱棣的個人勢力也不突出,只有燕王府三護衛、共計一萬餘兵力,而僅僅是鎮守在北平周邊的朝廷軍,就比他的兵力要多得多,那就更不要說朱標掌握的整個大明朝的軍隊了。

洪武二十五年,朱標因為太過勞累而染病去世,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為了穩固朱允炆的地位,朱元璋將藍玉等大量武將剷除,淮西勳貴幾乎全軍覆沒,這就為帝國留下了巨大的安全隱患。

朱元璋去世後,朱允炆繼位為帝,他為了穩固地位,開始大力削藩,將眾多藩王都給得罪了,朱棣趁機造反,並奪走了寧王朱權的兵力,實力得到極大加強;再加上朝廷沒有大將可用,只能依靠李景隆這樣的年輕將領,以及只擅長防守的耿炳文等人,結果朝廷雖然兵力更多,但依然敗給了朱棣。

試想一下,如果朱標還在,那麼會是個什麼情況呢?

首先,只要朱標還在,那他就會在朱元璋去世後成為皇帝,他作為嫡長子,繼位的合法性不容置疑,朱棣也就沒有造反的理由了,即便是朱棣真的起兵造反了,也得不到太多人的支持;

事實上,朱棣之所以敢造朱允炆的反,跟朱允炆不是正嫡有很大關係,當時很多朝廷大將都投降朱棣,因為他們認為朱棣也是嫡子,有兄終弟及的合法性,不是一定要支持朱允炆才行。

比如說,朱棣攻打到南京城外的時候,包括谷王朱橞和李隆基在內的很多人都投降朱棣了,就連頂級武將和親王都如此,其他人就自不必多說了。

其次,如果朱標還在,那麼藍玉等大將就不會死,這些人如果不死,朝廷軍對燕軍的優勢將會十分懸殊,朱棣只靠自身力量就根本不敢造反,而且其他藩王、武將也不會支持朱棣,甚至會幫著朝廷攻打朱棣。

尤其是大將藍玉,他作為朱標的妻舅,是朱元璋重點培養的大將,也是朱元璋留下來輔佐朱標之人,一直以來都對朱棣有戒備心,如果他活下來,朱棣肯定會忌憚他,也不敢造反,即便造反了,也一定打不過他。

還有寧王朱權,如果朱標還活著,他也不會左右搖擺,最後被朱棣騙走所有兵力,他肯定會聽從朱標調遣,配合朝廷軍攻打朱棣,朱棣必敗無疑。

再次,如果朱標還在,即便朱棣真的造反了,以他的個人能力和威望,將會讓朝廷變得空前團結,而且還會採取最有力的措施來應對,可能朱棣連北平城都還沒出,就被朱標給解決了。

總結一下,我認為只要朱標還活著,朱棣是萬萬不敢造反的,因為他是聰明人,他知道跟朱標成為對手,將會輸得很慘,與其這樣不如安心做個藩王;同時,我也認為,只要朱標死了,朱棣肯定會造反的,因為他也想當皇帝,即便是朱允炆不削藩,他也是會造反的,只是時間可能會晚點罷了。

梁老師說歷史說: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朱棣要是面對還活著的朱標,一擦倆大鼻涕,倆巴掌直接舉過頭頂,一準會情真意切的說:「哥!咱有話好好說,咱別一驚一乍的,嚇死俺了,俺不反了還不成?」

咱真真的沒有有一點子誇張的成分在裡頭,就算是朱標當著朱棣的面說:「今個沒別的,就是要削藩,還就打你這裡開始,你看中不中?」

朱棣連個疑問都不會帶的,跟著就答上一句:「中!哥說啥?咱還能有個不同意的,無所謂,現在俺就捲鋪蓋卷回南京。」

什麼黑衣宰相姚廣孝,就算是他蹲一邊擠眉弄眼的,朱棣都不會拿正眼瞧他一眼。

哎!就是這麼的有譜。

朱標是誰?那可是朱元璋正兒八經培養的下一輩的接班人,打小就開始培養,老朱給朱標打造的班底,何止是強大。

別的不說,就說被老朱給法辦了的藍玉,那可是給朱標準備的一把快刀。當年朱標要是不死的話,藍玉絕對活的好好,狂奔起來整個大跳都沒問題。

結果朱標一死,老朱就知道自己這大孫子朱允炆,壓根就鎮不住這腦袋都要長犄角的悍將,這才給弄死了。

單從這一點,您就能吧嗒出味道來,朱標的班底何其的強大。

這麼說有點空,咱說點具體的實例,大傢伙體會一下。

首先咱來感覺一下朱標出生時候,老朱有多重視。

朱標哇哇哭鬧著來到這個世界上,還整不明白一二三四五的時候,老朱正帶著大部隊攻打集慶,也就是現在的南京。

接過消息的老朱,直接就樂了,開心的不要不要的,直接在當地一座山上刻了八個大字:

到此山者,不患無嗣。

大傢伙也知道老朱這個人,他可以對不起天下所有的人,但他絕對不會對不起馬皇后。

馬皇后給老朱掉個臉子,都會讓老朱心神不寧。老朱打定主意您就是給他準備十八頭牛這麼去拉,他連個頭不帶回的,可馬皇后輕輕一跺腳。

「媳婦咋了?」

所以老朱那是愛屋及烏,馬皇后生的大小子,就算沒瞅見那也是開心的很。

至於其他兒子,呱唧呱唧一連串的落地,都沒有讓老朱這麼開心,這麼注意過。

而且老朱絕對是一個很傳統的人,嫡長子在他的心坎裡的分量那絕對是最重的。就從他朱標死了,直接越過一幫兒子讓長孫繼承就能瞅的出來。

所以老朱打小就培養朱標的能力,五歲就開始請了當代大儒宋濂來授課,五歲啊,俺五歲的時候就懂的吹個鼻涕泡傻樂。

這就算了,老朱有時候還會把小朱標帶身邊,給他講一些個道理,也算是言傳身教吧!

當然老朱加一個宋濂,老朱感覺還是不夠的,好在他作為一個開國皇帝文臣武將他也不缺。

您比方說李善長,徐達,常遇春,這三人分別是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就這三頭銜可不是什麼榮譽頭銜,在那會對於朱標來說這就是正兒八經的師傅。

您就說吧,這三位那個弱?擱歷史上都能擠進前邊去的能人。

後邊細碎的師傅那就太多了,什麼馮勝,什麼湯和,什麼劉基等等,都是人傑啊。

師傅是一層關係,但擱到朝堂何嘗不是一種政治聯盟呢?

而且當年老朱出入軍營也喜歡帶著朱標,必要的薰陶那是必須的,所以朱標自己的文治武功這都不帶差的。

朱標十歲的時候,老朱蹲在南京這嘎達自立為吳王,這朱標就已經是世子了。

過去都說一旦立了太子,這一準就有太子黨。老朱的朝堂也不例外文臣武將這基本上都是,你以為老朱讓朱標監國,一監就十幾年的監,這期間官員的任免你以為沒有朱標的影子?那不可能。

要俺說其實老朱就是最大的那個太子黨。

有時候往上不是有個玩笑。

忽一日,老朱端坐於金鑾殿之上。小太監撒丫子狂奔:「報!太子造反了!」

老朱一準拍案而起:「好小子!等你這麼多年了,夠硬啊!」

回頭接著說:「來呀!把宮門打開!讓那幫子侍衛都滾開,俺就坐這裡等他?蒼天啊,大地啊,總算是開眼了。」

歷代王朝,皇上和太子搭檔入過江之鯽太多了,但就只有這對爺倆最特殊,老朱在聽到太子造反是最開心的。這都不帶有任何疑問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

當年老朱和朱標他也不是沒有意見相左的時候,老朱不僅會罵,回頭指不定就抽著鞋底子要抽他朱標。

爺倆打打鬧鬧結束之後,第二天該幹嘛幹嘛,這都不帶記仇的,畢竟這是真爺倆,這中間就不帶其他任何東西的。

你試試其他皇帝和太子,敢這麼幹?

當年清朝的康熙就因為自己生病,太子胤礽沒有表示表示,這記恨就能記恨二十年,也成為了廢胤礽的一大罪狀,你看,不一樣的。

您回頭瞅瞅朱棣。

朱棣是老四,他出生的時候,正趕上陳友諒打下了太平,手臂一指帶著大軍往南京這嘎達狂奔而來。

所以老朱接到這兒子出生的消息,您別說瞅上一眼了,就連個高興勁都沒有,至於取名字的事,壓根就沒有琢磨。

再回頭朱棣已經七歲了,什麼師傅不師傅的,連個引路人都沒有,全憑自己感悟。

您要說老朱和朱標那是朝廷上倆太陽,整個朝廷都圍著他倆轉悠,這都沒毛病。

其他兒子呢?他們連做星星的資格都沒有,您就別說月亮了。

而且老朱這些個兒子,有一個算一個,那個沒有受過朱標的恩惠?所以朱棣要是造反,這都不用朱標說啥的時候,其他兄弟指不定就站出來,一股腦的指頭都會杵到朱棣的腦門上大罵。

說真格的,朱棣造反,他連北京城那城門口都出不去,就讓人給掐吧了!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讚呦!

歷史百小生說:

如果朱標不死,朱棣就不會起兵靖難;如果朱標不死,朱棣也不敢在他面前造次。

現在我們看朱棣,是雄才偉略的明成祖,可是在當時,朱標才是站在大明舞臺中央的大主角,而且是無限光環加身,上受老爹朱元璋寵愛,下受文武百官擁戴。而朱棣,只能是坐在後排拍手傻笑。

朱棣和朱標,本就不在一個重量級上。朱標是太子,代替朱元璋監國攝政,是代理皇帝,是「君」,而朱棣,即便能力再強,也只是「臣」。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在朱標面前,朱棣只能俯首稱臣。

牛娃朱標的完美人生履歷

1355年,朱標出生在安徽省當塗縣一個叫陳迪的商人家中,他的母親就是朱元璋的結髮妻子馬皇后。朱標是朱元璋的第一個親生兒子,此前他已經領養了沐英,朱文正,李文忠。

此時的朱元璋,並沒有像普通的父親一樣,焦急的在產房外面等待,因為有更重要的事情等著他去做。

朱標出生這天,朱元璋正率領大軍攻打集慶,士氣低落之時,傳來消息說夫人生了一個大胖小子,朱元璋高興的蹦起來,在一座山上刻下「到此山者,不患無嗣」八個大字,然後重整旗鼓,一舉攻下集慶,改名為應天府,就是今天的南京。

1360年,朱標5歲,朱元璋給他請了第一個家庭教師做啟蒙教學,這個老師叫宋濂。朱元璋稱他為「開國文臣之首」,元順帝曾經邀請他出任翰林編修,被他拒絕了。

什麼概念呢?就相當於讓一個大學教授級的人物來當朱標的小學老師,這起點,不是一般的高。

這一年,朱棣剛剛在南京出生,陳友諒正在大舉進攻安徽當塗,一旦當塗失守,南京就岌岌可危,朱元璋正火急火燎的在前線打仗,根本沒有空管這個第四子。

1364年,朱標9歲,朱元璋在南京自立為吳王,封朱標為世子,這就是向天下人宣布:「朱標,就是我的接班人」。

1367年,朱標12歲,朱元璋開始親自教他做人,安排他回老家祭祖,並告訴他:「你從小生活富足安樂,但是民間還有很多百姓生活很困難,你沿途要注意觀察他們的生活,體察民情,體會為父的創業不易」。

1368年,朱標13歲,朱元璋正式在南京稱帝,建立了大明朝。隨即封朱標為皇太子,在法統上確立了朱標繼承人的地位,然後給朱標配備了超級豪華的導師團隊。

這個導師團隊有多豪華,我們來看一下。

左丞相李善長擔任太子少師,右丞相徐達擔任太子少傅,開國猛將常遇春擔任太子少保,還有胡美,馮勝,廖永忠等一大批開國功臣作為他的幕僚和賓客。

朱元璋經常告訴這些老師們:「太子將來是要管理國家大事的,治理國家,首先是要心正,不必拘泥於背誦詩文,要培養他的帝王觀念」。

可以說,朱元璋在朱標身上投入的教育資源,那是無上限的,從一開始,朱元璋就是按照皇帝的標準在打造朱標,這種優勢,是任何一個皇子都無法企及的。

而那時候的朱棣,只是一個普通的燕王而已,他能夠被朱元璋喜歡一點,也是靠自己帶著軍隊拼死和元軍作戰,拿命換回來的。

同樣都是朱元璋的兒子,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老爹朱元璋的無限信任

古代皇家,太子黨總是和當朝皇帝有一定的矛盾,一個著急接班,一個提防篡位。比如清朝的康熙皇帝和太子胤礽,但是朱元璋對朱標卻是無限的信任。

1377年,朱標22歲,朱元璋覺得是時候讓他到皇帝的崗位上實習一下了,於是就下令,以後所有政事,除了向朱元璋匯報外,還要同時請示太子,讓太子來處理一切政務。

朱元璋還傳授朱標「四字心法」。第一,要「仁」,才能防止出現暴政;第二,要「明」,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第三,要「勤」,勤勞工作,才不會貪圖安逸;第四,要「斷」,遇事要乾脆果斷,不能猶豫。

朱元璋還語重心長的說:「我當皇帝這些年,工作勤勤懇懇,每天早上起床就批閱奏摺,晚上很晚才會睡覺,這些你都看見了,要向我學習」。

朱標也是個好孩子,點頭記下,認真的學著朱元璋的樣子去處理國事。

特別是「仁慈,仁政」這一點,朱標學的特別的好。兩個弟弟秦王,周王犯了錯誤,主動去向朱元璋求情,有人揭發弟弟晉王謀反,也是朱標哭著去向朱元璋求情。

大明開國後,朱元璋為了穩固江山,殺了不少的功臣,還是太子朱標出來,勸說朱元璋不要殺太多的人。胡惟庸案爆發後,朱標的老師宋濂的孫子被牽連進去,是朱標聯合馬皇后一起勸說朱元璋,才保下宋濂一命。

朱標的仁政,贏得了朝堂上文臣武將的支持,也獲得了極大的民心。

朱元璋雖然誅殺了很多的開國功臣,但是還是給朱標保留了基本的文武班底,比如大將藍玉,他是常遇春的妻弟,而常遇春的女兒嫁給了朱標,從這層關係上講,藍玉是朱標的舅舅。

1391年,朱元璋打算遷都西安,就讓朱標去做一些前期的走訪調查工作,從西安回來後,朱標就感染了風寒,竟然一病不起,時年僅38歲。

關於朱標的死因,史書上的記載是感染了風寒,但是據野史記載,是因為朱標審問重犯,嫌用刑過重,和朱元璋發生了爭執,被朱元璋教訓了幾句後投河自盡,被人救起後就一病不起。

朱標死後,朱元璋非常的傷心,特意安排將朱標葬在自己陵墓的旁邊,祭祀的禮儀規格也非常的高,甚至朱棣稱帝後也沒有改變這個規定,這讓太常寺的人非常不理解,為什麼太子的祭祀禮儀還高於皇帝。

可能是過於偏愛長子朱標,朱元璋在傳皇位的時候,直接忽略了自己眾多兒子,把皇位傳給了朱標的二兒子朱允炆。

可能是擔心朱允炆過於嫩,駕馭不了開國功臣,朱元璋又藉機誅殺了藍玉。

朱允炆也確實太嫩,他聽信了齊泰和黃子澄的建議,開始削藩。朱棣原本是想踏踏實實的在北京當個燕王,沒想到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上天給了朱棣一個機會,朱棣就不能束手就擒。

朱棣能夠靖難成功,主要是因為開國大將都被朱元璋殺完了,朱允炆身邊全是一群能說話就不動手的人,最終讓朱棣做了江山。

如果朱標不死,朱棣是絕對沒有機會起兵的,因為朱標的巨大光環就像是一個夢魘,緊緊地籠罩在朱棣的頭頂,讓他動彈不得。

山野論史說:

是不是對手無關緊要,因為無需交手,朱棣借給他個膽子也不敢造反。再說,朱標可不是軟柿子。

很多時候,能力只是成功的條件之一。劉邦有什麼能力?韓信說他不能將兵,但可以將將。這是奉承話。論治理國家,劉邦不如蕭何,論智謀,劉邦不如張良,論領兵,劉邦不如韓信,但劉邦當了皇上。

朱標和朱棣之間如果真的較量,不是兩個人較量,而是兩股勢力較量。朱棣憑什麼和朱標較量。朱標不是朱允炆,朱允炆有很多把柄在朱棣手裡,他通過削藩害自己的叔叔,在情理上有弊病;以皇太孫的身份繼承大統,從法理上有欠缺。政策合理不合情。朱棣可以為自己的行為找一大堆可以說得通的理由。可以獲得一部分人支持,特別是自己的幾個弟弟。

如果他面對的是朱標,他還能找到讓人信服的理由嗎?還有那麼多人跟著他造反嗎?到任何時候都不要忽略,政治正確這杆大旗的號召力。

當年曹操為什麼打起別人來得心應手?因為他是奉天子以討不臣。被曹操打敗投降都毫無心理壓力,因為曹操代表的是正統的東漢政權,與他作對等於是反抗朝廷,一點底氣都沒有。

朱標與朱允炆之間的差異最大的一方面就是影響,朱標做太子多年,身邊有一群自己培養的中間力量,即使在整個朝廷中,也有很大的影響力,他繼承大統,幾乎可以獲得滿朝文武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朱標對弟弟們十分友愛,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過錯,朱標從中調和求情,使他們免受責罰,在諸王中威信最高。他寬仁的治國理念,正好與朱元璋殘暴嗜殺的風格相反。在朝野贏得一片好名聲,是人們心目中明君該有的風範。

而朱允炆就不同了,年輕沒經驗,也沒有在大臣中建立威信,朱元璋為了他能夠順利登基,為他清除了朝中所有的威脅,很多能臣被害,倖存的人也心有餘悸。有幾位叔叔被他收拾了,剩下的也是噤如寒蟬,對朱允文心懷不滿。朱標的影響和能力,遠超朱允炆,朱棣毫無勝算。

浪花聽書閣說:

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皇長孫朱允文繼位,隨即朱棣為自保,謀反篡位,做了明朝的皇帝明成祖,這是我們熟讀的歷史。但假設朱標不死,那朱棣還能成功嗎?結論很簡單,朱棣不可能謀反甚至說根本就是有賊心沒賊膽!

據《明史》記載:以宋濂為提舉,遣子標受經學。

朱標作為朱元璋花了全部心血培養的接班人,可不是花瓶、坐享其成的人。自他幼年就跟著朱元璋南徵北戰,也是很能吃苦耐勞的人,朱元璋的部下都對他充滿了好感,朱元璋還請了大儒宋濂親手教他做人的道理。所以如果朱標做了皇帝,朱棣他不會謀反也不敢反。
(朱標劇照)

朱棣為何不會謀反?

朱棣跟大哥朱標關係很好,而且也非常信服朱標。很多人說在皇位面前,親兄弟都可以立刻反目,但朱棣他不會!
(朱棣劇照)

  • 朱標不會採取朱允文的削藩政策。綜合各種歷史書記載,朱棣篡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朱允文削藩政策的突然啟動,而且有幾個藩王也已經被削成平頭老百姓。朱棣除了有危機感外還有一絲悲涼。畢竟吃了多少苦才換來了藩王爵位,被一道聖旨就給弄沒了,心裡肯定不痛快。但如果朱標做了皇帝,他不會認為藩王是威脅,因為各種勢力都是信服他的。朱標從小就跟著朱元璋南徵北戰,軍功不比任何人差。或許朱標還會獎勵藩王的勞苦,這樣藩王們會更加的為他守護好江山。
  • 朱標性格溫順,兄弟們都很信服他。朱標深受儒家思想薰陶,看不得打打殺殺的事。很多時候他看到朱元璋殺人,都會勸阻,比如自己的老師宋濂,因宋濂一家牽扯進胡惟庸案中,朱元璋想處死宋濂,經馬皇后及太子力保,才得免一死。距史書上記載,大將藍玉曾經讓朱標小心藩王朱棣,他回頭就跟朱棣說了這個事,意思也是告訴朱棣,他相信這個弟弟不會走謀逆之心。同時當朱棣非常喜愛的弟弟因為某個事要被朱元璋嚴厲處罰時,朱標也是站出來幫了他說了幾句好話,朱棣在內心是非常感激的。從這兩件事上可以看出,兄弟兩個關係非常好。如果朱標做了皇帝,朱棣不敢造反,或許還會積極的輔佐哥哥,守護好大明江山。

通過以上兩點,朱棣沒有謀反的動機,畢竟藩王的利益保證了,又能跟天子打好關係,何樂而不為呢?
(朱元璋與朱標劇照)

朱棣為何又不敢反?

如果朱標沒死,可以這麼說,朱元璋就不會對功臣重臣殺伐殆盡。畢竟朱元璋也是為了朱允文當皇帝掃清障礙才不得以這麼做的,不然朱棣造反的時候,朱允文沒有拿的出手的大將。那麼當朱棣還是想造反的話,估計不出幾天,肯定就會被平叛了,押到京城皇帝面前。

據《明史》記載:左丞相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右丞相徐達兼太子少傅,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

  • 師出無名。朱棣篡位打著「清君側」的名號,意思就是告訴世人:我搶了侄子的江山,並不是我的初衷,是因為朱允文被奸臣蒙蔽了雙眼,江山不穩。我作為他的親叔叔,不能看著他走彎路,我要站出來保證大明江山牢固。所以古人做事都講究師出有名,如果朱標不死,朱元璋立朱標為太子都是公布天下的,名正言順,如果朱棣還想著造反,那不用說,天下人都會覺得他是逆賊,失道寡助,估計跟隨他的將領也就微乎其微了,這樣,他根本就不是朱標的對手。
  • 朱棣根本不配做朱標的對手。朱元璋對朱標是極其愛護,給朱標配的是什麼輔助班子,來看看就會讓人嚇一跳:左丞相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右丞相徐達兼太子少傅,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大將軍藍玉也是太子朱標堅決支持者。試想下朱棣在這種豪華陣容前還敢放肆嗎?藍玉、常遇春、李善長、徐達文各個都是頂尖的文臣武將。相比之前朱棣就是一個藩王,哪怕朱允文他都差點沒成功,何況朱標在世的時候,隨便派大軍都可以踏平。

這兩點也是朱棣非常頭疼的事,所以哪怕他有謀反的心,也得掂量掂量他的家底夠他耗幾天,但結果朱棣肯定必敗無疑。
(朱標畫像)

歷史的車輪滾滾而來,不可能存在朱標未死的假設。但朱標太子作為朱元璋心中最完美的接班人,任何人都不可能對朱標有二心,朱標在一天,朱棣就只能安安穩穩的當一天藩王,這個是不爭的事實!

靜心匠道說:

假若朱標繼位,估計朱棣一生只能與眾姬日夜遊樂,最終在戰戰慄慄中鬱鬱而終。

朱標是歷史上唯一老爸是皇帝,弟弟是皇帝,兒子皇帝,唯獨就他不是皇帝的太子。相比父親朱元璋開創一代基業,四弟朱棣的開創了永樂盛世,兒子朱允炆去向的撲所迷離,夾在三人中間的,作為明朝第一任太子的朱標,卻往往會被後人忽略其實他也是一位皇帝。

《明史》記載朱標廟號為明興宗,尊稱為孝康皇帝,這個封號是在公元1399建文帝追封的,但是他怎麼也想不到,四弟朱棣成為了歷代藩王起兵唯一成功的一位。

不但奪了他兒子的皇位,還把他的明興宗和孝康皇帝的封號都給取消了,朱棣稱帝後尊朱標為懿文太子。直到了明末崇禎年間,公元1644年才恢復有恢復他的孝康皇帝封號。

如果朱標在泉下有知,看著朱棣的種種行為,肯定會氣憤不已,指著朱棣破口大罵,我還在世的話,你小子動動試試,看我找錦衣衛怎麼收拾你!

朱棣號稱永樂大帝,一生戰績彪炳,不但以偏居一隅的藩王擊敗了實力雄厚的建文帝,南徵北戰多次擊敗了北元殘餘勢力,文治武功開創了永樂盛世。

與畢生都在徵戰的朱棣相比,朱標在歷史上給人的印象是,文質彬彬頗具儒者風範,兩人在形象上可謂一文一武,如果朱標繼承皇位,以儒雅仁厚著稱的他,會是朱棣的對手嗎?

假若朱標真的登基稱帝,朱棣別說起兵,即便是窺視皇位這個念頭也不敢想,任你黑衣和尚姚廣孝再怎麼神通廣大,再怎麼苦口婆心的勸說,朱棣也絕不會敢打朱標的主意,甚至還可能將姚廣孝乖乖的綁了送給朱標,任由朱標處置,以取得朱標信任,能夠苟且殘喘。

朱棣一生天不怕地不怕,但是卻怕兩個人,一個就是自己的父親朱元璋,一個就是大哥朱標,在朱標面前,朱棣會倍感壓力,甚至產生如芒刺背的恐懼心理。

朱標有多能耐,為何會讓朱棣如此恐懼呢?

一:朱標的豪華親友團

假若朱棣真敢反朱標,相信朱標都不用自己動手,他的豪華親友團就會主動幫朱標,把朱棣給綁了回來,跪在階下求大哥開恩。

相比靠單打獨鬥,還的忽悠兄弟朱棣,朱標的親友團堪稱豪華,這個豪華的親友團,可不是朱標自己組建的,是朱元璋太喜歡這個兒子了,為了讓朱標能夠成為一代明君而組建的。

朱標出生於公元1355年,當時郭子興恰好病逝,朱元璋儼然成為了這支義軍的主帥,不過此之前的朱元璋卻有個心病,就是和妻子馬氏結婚良久,一直沒有兒子。

朱標出生的時候,朱元璋率兵在攻打集慶,當時他並不知道馬氏生的是男孩還是女孩,等到朱標出生消息,傳到正在酣戰中朱元璋耳邊時,朱元璋別提多高興了。

高興的手舞足蹈的朱元璋,激動的爬上了當地一座山,在巖石上刻下了「到此山者,不患無嗣。」八個大字,可能第一次做父母的人,才會體會到朱元璋此刻的激動。

即便是後來,朱元璋生下了不少的子嗣,但他依然獨寵朱標,到了朱標5歲的時候,他為朱標請來了名儒宋濂,而朱棣這方面就比較悲催一點,因為他雖然也是宋濂的弟子,但是屬於是宋濂順帶教的那種,

可以這樣比喻,朱標和朱棣是同班同學,但是朱標是屬於班裡重點培養那種,而朱棣類似於陪太子讀書。從小時候讀書,兩人已經分出了高下。

朱棣童蒙的時候,宋濂已經是花甲之年,而朱標比朱棣長好幾歲,此時的朱標已經十多歲,不但是小王子中的老大,還是班裡班長,可以說大部分的許多的學業,宋濂都是放手讓朱標去叫幾位小弟,

所以朱標等於是朱棣的半個啟蒙老師,在古代提倡長兄為父,一日為師終身為師,就憑藉這兩點,朱標都把朱棣拿捏的死死的,想想作為大哥的看著幾個小屁孩長大,這些人的小心思怎麼能逃過大哥的眼睛呢?

除了老師,朱元璋為朱標選妻的時候,也是煞費苦心,朱元璋為了給朱標保駕護航,在眾多王宮貴胄中,選了名將常遇春的女兒為太子妃,

可能有人會認為相比朱棣娶了徐達的女兒為妻,朱棣這方面要強於朱標。其實不然,常遇春作為明初的常勝將軍,被朱元璋頗為倚重,其手下的軍團更是一支精兵悍將,

朱標的好兄弟,橫掃北元獲得捕魚兒海大捷的藍玉,正是常遇春的妻弟,因此朱標和藍玉的關係非同一般,兩人不但情同手足,藍玉更是朱標的鐵桿支持者。

而且藍玉很早就看不慣朱棣,甚至建議朱標要小心朱棣,既然藍玉已經對朱棣有了戒心,朱標真登基做了皇帝,估計作為大將軍的藍玉,肯定會找錦衣衛盯著朱棣,朱棣真要有個啥小心思,藍玉第一時間就會突襲他。藍玉可不是徒有虛名的李景隆,朱棣在藍玉面前,估計就是小菜一碟而已。

除了藍玉,朱標還有一個好哥們沐英,沐英和朱標的感情是好的不得了,沐英是朱元璋的義子,是朱元璋和馬氏撿回來的孩子,因此非常懂得感恩,而跟他的年齡與朱標相仿,兩人也性情相投,他和藍玉不同,藍玉是因為朱標是親戚關係,極力維護朱標的儲君地位,

沐英和朱標的感情,要比朱標和朱棣要深厚,因此朱棣真敢動手,估計沐英肯定不會坐視不理,而沐英是明朝年輕一輩中的名將,一直以來都跟著徐達,常遇春,李文忠等人南徵北討,由朱元璋放心沐英坐鎮西南,可見沐英的能力是不容小窺的。

這兩人加起來足夠讓朱棣吃一壺,而這還不算。朱允炆和朱棣酣戰,其他諸王是坐山觀虎鬥,基本是坐視不理,但如果朱標登基稱帝,那麼就是另外一個情況了。

朱標是出了名的重感情,特別是非常的照顧兄弟,因此在諸位兄弟中非常有威信,特別是諸王有時候惹怒了朱元璋,受到了朱元璋的責罰,朱標都會為兄弟們求情。

所以朱標極為,出於兄弟情誼,大機率會對藩王照顧有加,因此朱棣敢打朱標的主意,估計諸王不會坐視不理,甚至主動將朱棣擒拿來邀功。

二:奢華的太子府

朱元璋除了給朱標打造了一個豪華親友團外,還給朱標組建了一個堪稱歷史上最奢華的太子府,這座奢華的太子府,並非說是裝飾和建築有多奢華,而是人才。

朱元璋除了聘請宋濂為朱標的啟蒙老師外,還讓諸位兄弟和大臣來教導朱標,雖然名為教導其實是讓他們輔佐,這些人包括李善長,徐達,常遇春,劉基,湯和,馮勝等,

基本上就是讓自己的班底成員,都去太子府掛名兼職,或者去太子府中歷練歷練,讓自己的文臣武將都和太子接觸。朱元璋甚至放棄組建東宮幕僚,直接和自己的班底無縫接軌。

想想這些人都是跟著朱元璋出生入死,創建了明朝的人物,所以說朱標的太子府人才是堪稱奢華的,相比起朱標,朱棣可以說是可憐的多,其幕僚和戰將的也就寥寥數人,因此經常都要御駕親徵,

也正是朱標的去世,朱元璋把朱允炆壓不住這些人,才將大部分人連根拔起,給了朱棣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如果朱標登基稱帝,這套班底基本會被保留下來,那麼朱棣將面對的是一批什麼樣人,可想而知他的結果會如何,

三:監國15載

朱元璋為何給朱標一個如此奢華的班底,主要就是朱元璋希望朱標能減輕他的工作負擔,因此在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朱元璋有意讓二十二歲的朱標,協助他辦公,處理一些大小事務。

從這時期,大臣許多的事情,都要先奏聞太子朱標,再告訴朱元璋,此時的朱元璋是有意朱標能接班,而且他還告誡朱標,要做到仁而不失於疏暴;明而不惑於奸佞;勤而溺於安逸;斷而不牽於文法。

也從這年其,朱標開始學以致用,一邊跟著朱元璋一邊學這處理日常大小事務。在這過程中,雖然兩人在一些方略上存在分歧,但是大部分的時候,朱標處理事務的能力還是讓朱元璋讚許的,因此朱元璋要出徵,或者要外出祭祀,都會讓朱標監國。

朱標從洪武十年開始接觸朝中各種大小事務,到洪武二十五年病逝,幫助朱元璋處理了十五年的事務,因此在各方面都已經是具有了一定經驗,屢次監國都沒有差池,可以說這時的即便是朱元璋去世,朱標也能完全掌控朝政。

但朱棣比起朱標,就類似於半路出家,無論是資歷還是處理事務的能力,各方面相比朱標都是有一定的差距。特別是朱標監國的期間,朱棣是非常擔憂的,由於晉王和朱棣為了爭寵,開始明爭暗鬥,

晉王三番五次的密報朱標,朱棣這樣,朱棣那樣,甚至還說他有異志,而朱標也會一無一十的將事情告訴朱元璋,但是他基本很會在幾人之間做和事佬,畢竟在仁厚的朱標看來,父親和兄弟都是一家人,何必鬧的那麼僵呢?

但兄弟們折騰的有點過分,朱標會出面訓斥他們,史書中就有記載:「燕王每入朝,太子數以語見侵」等,朱標既是監國,又是大哥,他如果在朱元璋面前推波助瀾的參朱棣一本,那麼朱棣的後果是不堪設想

如果朱標是登基繼位,朱棣更想都不用想,其他的兄弟大部分都會支持朱標,朱棣要成功難道起碼是加了幾倍,而朱棣戰勝朱允炆可以說是險勝,如果不是朱允炆錯信了李景隆,最後李景隆開門投誠,估計朱棣和朱允炆之間的勝負難料。

想想朱棣對方朱允炆都九死一生,對付朱標完全是沒有勝算,因為朱標無論是在治理朝政能力,還是在軍事指揮和用人上,都是不是朱棣和朱允炆能相提並論的,所以即便給朱棣十個膽子,朱棣都不敢起兵,因為他完全沒有勝算。

相反,假若朱標真的繼承了皇位,朱棣要做的就是放低姿態,夾著尾巴做人,或者是表現出對朱標非常忠心的一面,如果不這樣做,很可能會迎來朱標的猜忌,

即便朱標不猜忌他,朱標手下的能臣武將也能看出一二,特別是藍玉早已經對朱棣起了疑心,此時的朱標或者會放朱棣一馬,但是其首先能臣武將肯定是不會,因此朱棣會在眾多的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人物的緊盯之下。

朱棣此時要做的只能學戰國末年的魏公子無忌,整天的待在宮中與歌姬們縱情的歡樂,以這些荒謬的行為來讓朱標放下戒心。當然即便如此,朱棣依然會被視為一個威脅,因此朱棣很大可能是在縱情歡樂中鬱鬱而終。

小結:

假若朱標登基稱帝,朱棣壓根不敢造次,面對擁有豪華的親友團,奢華的班底,監國15年的大哥和半個老師朱標,朱棣會生氣一種敬畏和自卑感,這種感覺是發自內心的油然而生的,這就是朱標在成長時候,訓導朱棣給他烙下的印記,

所以朱棣面對大哥朱標,唯有的就是做個安靜的藩王,或者縱情享樂以此來放下朱標對他的戒心,不過這樣並不符合朱棣的性格和志向,因此朱棣很大可能是憂鬱而終,又或者熬到朱標去世,等待合適的時機在出手。但很肯定,朱標在世,朱棣這能做個乖乖的四弟,啥也不要想。

苦行騎士說:

朱標如果不死,朱棣連起兵的心思都不敢動。就算朱棣頭腦發熱,敢於挑戰作為嫡長身份的朱標,那成功率肯定為零。朱棣起兵,歷經九死一生,屬於刀尖上舔血的行為,最後雖然成功,但實為運氣加偶然的結果。

(朱標)

朱元璋在自立為吳王時,朱標就被立為世子。朱元璋不僅自己悉心教導,還給朱標配備了豪華的師資力量,有名儒宋濂、智囊李善長,名將徐達、常遇春等。朱標被立為太子後,朱元璋令其參與國事,協助他處理日常政務。

1392年,朱元璋悉心培養了27年的接班人朱標病逝,朱元璋在悲傷之餘,將一身厚愛轉移到皇孫朱允炆身上,將其立為皇太孫。朱元璋去世後,朱允炆即位,4年後被皇叔朱棣靖難成功。如果朱標不死,朱棣會反抗嗎?我認為不會,原因如下:

朱棣在身份和名份上與朱標不可同日而語

朱標為朱元璋嫡子兼長子,是朱棣之長兄。嫡長子是什麼概念?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裡,嫡長子就是家族乃至皇族的未來繼承人,朱棣是沒有膽量和理由敢來挑戰被人們普遍接受的封建秩序。別說挑戰,就算朱標教誨朱棣,那也是天經地義的事。

朱標是二十多年的根正苗紅的太子加嫡長子,自古以來,長兄如父,這是整個封建社會體系的道德標準。如果朱棣反對嫡長子,其實是對全天下的嫡長子地位的挑戰,這是要與天下為敵的。畢竟朱棣很清楚這一點的。

朱棣在威望和能力上與朱標不在同一檔次

朱標從小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經歷刀山火海,加上朱標為人仁慈,不管是開國將領還是智囊謀士,都對他心悅誠服。而朱標作為長兄,處處維護弟弟們的權益,在朱元璋跟前屢次替兄弟說話,弟弟們都很敬重他。朱棣要是想反抗,估計還沒等朱標出手,北邊的幾個藩王先把他解決了。

有人認為,朱標太仁厚,從小養尊處優。其實這種認識很狹隘,朱標生於戰亂,跟隨父親南徵北戰,一直是在刀尖上舔血。朱標的仁厚與朱允炆的仁慈是有天壤之別的,朱標的意志是經過戰火洗禮的,仁厚只不過是相對朱元璋而言。朱棣雖然能徵善戰,但他在威望和治國能力上比朱標要遜色不少。

朱棣在班底和軍事實力上與朱標相差甚遠

如果朱標沒有死,則朱元璋絕不會殺那麼多的開國元勳。在朱標去世之前,開國元勳傅有德、馮勝、湯和、藍玉等都還在世,朱元璋並沒有打算處置他們。朱元璋認為以朱標二十多年的參政經驗與威望,是能駕馭的了他們的。但對朱允炆來說,這些人的存在就是巨大的隱患,朱元璋深知這一點。

朱標若是繼承皇位,除去他本身的強悍實力外,還有一眾名將與謀士的存在,這對朱棣來說簡直就是穩如磐石。大家都知道,藍玉和朱標的關係,那是親上加親的哥們關係。藍玉不但是一個猛將,而且智謀了得,可以說是文武雙全。要論軍事指揮才能,朱棣與藍玉根本不在一個檔次。

如果朱標不死,而且朱棣也起兵了,有勝算嗎?

這個答案也是很確定,就是勝算為零。朱標在南京的根基非常牢固,他不論是在京城還是在明朝在外駐軍的將領中,都有巨大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是他兒子朱允炆所不能望其項背的,更不是朱棣所能擁有的。朱標若在,用得著幾近花甲的耿炳文出山嗎?李景隆能掌軍嗎?

朱標若在,都不用元勳級的出手,光啟用徐輝祖、平安這些人,朱棣就會瞬間迷茫。朱棣曾經率領800親兵挑戰整個大明,最後還成功了,這本身就是奇蹟中的奇蹟,這只能歸功於朱允炆神一般的操作。而朱標跟隨朱元璋二十多年,各地的將帥能不擁護嗎?朱棣能成功,就是各地將帥沒有真心擁護朱允炆的結果。

朱棣起兵的原因是朱允炆不恰當的削蕃政策,屬於被逼無奈。但朱標若在,我認為也是會削蕃的,以朱標的號召力和手段,朱棣不但不敢起兵,而且還會真心擁護。朱棣反抗嫡出的皇長子,屬於天理不容,沒有任何道義。但反抗隔輩的皇太孫,那就不一樣,不但是被逼無奈,而且心中充滿了憤恨與不服。

總而言之,朱標若不死,朱棣只能在北方老老實實的待著,而且只能做一個被削蕃了的王爺。至於是否起兵起兵,那得看朱棣是否清楚實力。因此,朱標如果不死,朱棣根本不是朱標的對手。

無知的你在這裡說:

朱標: 四弟,聽說你要造反?

朱棣跪在地上,匍匐著,不敢抬頭,道: 大哥,臣弟冤枉,臣弟對大哥的忠誠日月可鑑天地為證,如有造反,願五雷轟頂,不得好死!

朱標: 四弟,孤聽說你手下能人志士很多,兵馬強壯,作何解釋?

朱棣: 臣弟,手下之人,都是為大明鎮守邊關重地!

朱標: 四弟,孤要削藩,您怎麼看?

朱棣雖然不想,但是也很了解大哥,道: 臣弟支持大哥削蕃!

朱標: 那四弟就留下來吧,在京城做一個懶散王爺,可好?

朱棣: 臣弟聽大哥安排!

從此以後,朱棣在京城四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2691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