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慘了一點。
隋朝統一的時候,也就是589年,人口統計是710萬戶3668萬口。
而280年西晉統一時,人口第一次統計是1616萬口,282年重新編制戶籍,則達到了2477萬。所以,估計300年,也就是五胡亂華前,全國人口3500萬左右。
在這裡,沒有計算隱戶。也就是世家豪強擁有的奴隸,徒附,還有逃戶。
也就是說,300—589年之間,290年時間之內,中國人口只增長了168萬,還沒有剔除這個時期歸化的胡人。
請記住一個慘痛的數據:
351年石趙滅亡時,華北地區漢族殘餘了約300萬。南方漢族只540萬。不到50年時間,3500萬漢族自由民銳減到了可能滅種的840萬口。
請感謝冉閔、謝安諸君吧。若是沒有他們,漢字估計已無人再識,而成為壁畫石刻上的傳說。
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最為混亂的大分裂時期,頭緒紛繁,剪不斷,理還亂。講這段歷史的人因其頭緒不易理清,講起來費力且不易吸引受眾而不願意講。同時受眾也不愛聽這一時期的歷史,因為亂,頭緒亂,
不易理清
,聽著聽著受眾就糊塗了,也就失去了興趣。
由於歷史脈絡紛亂,專家學者講起來費力而不願講;也由於歷史脈絡紛亂,頭紋雜,受眾不願聽。受眾不願聽,又加劇了專家學者的不願意講。
我們先來說明下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的定義。魏晉南北朝主要分為魏朝(曹魏)、西晉、東晉和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其所包含的朝代或國家,達到了幾十個。五代十國,聽名字就知道肯定是軍閥割據的分裂時期,事實上,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是五代與十國的合稱。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定都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朝代,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的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被統稱十國。
看到以上所說,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都很亂!是個紛繁複雜,政權更迭頻發的時期。而這,就是文壇和媒體很少講解這兩段歷史時期的原因。
不過,說道軍閥割據,紛繁複雜的時期,很多人會想起三國時代,肯定有人會說了:三國時期也很亂啊,軍閥割據,戰爭頻繁,為什麼文壇與媒體就經常講呢?因為魏晉南北朝與五代十國時期不像三國時期那樣英雄輩出,在這個時期,朝代更迭很快,也許過幾天就是一個新的朝代或國家,並且人民生活困苦、艱辛。再者,由於政權更迭頻繁和五胡亂華,這段時期中華的文化也受到了很大的衝擊,還涉及到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係。基於以上,文壇、媒體很少講解、介紹了。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交流,謝謝!
你是願意聽那段漢人的屈辱史嗎?
是講五胡亂華,漢人十不存一。還是被當做兩腳羊,給胡人當口糧。
亦或者是衣冠南渡,拋棄北方漢人,與王共天下的司馬家的東晉。
翻開那段歷史,是百姓的流離失所,白骨累累。也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亦有世家門閥操控天下,主宰皇朝更替。
是一個讓你感到絕望的時代。
兩晉南北朝與五胡十六國從公元280年西晉建立到公元589年隋滅南朝陳為止,共計309年的亂世。
三百年的戰亂,不單單是百姓的苦難也是文史典籍的苦難。有多少歷史深埋底下,又有多少歷史問題遺留下來。導致很多東西都說不清,你說你有理,我說我準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怎麼辦,歷史要講證據,但由於史料的缺失,或者是因為年代久遠,導致部分史料不可信。
總之一句話,他們想講,但是史料不全。我們不想聽,因為會感同生受。
我覺得還行,只是相對其他朝代稍微少了些。這一時期,先是永嘉之亂、隨後衣冠南渡,華夏文明差一點淪陷,特別是北方,亂的一塌糊塗,先後出現了十六個政權,大部分是胡人建立的,這些被傳統史家所避諱的。
漢朝以來正統的儒家價值觀在這一段歷史中幾近崩塌。這一時期佛教盛行,特別是後趙、後秦等政權把佛教奉為國教,西域的鳩摩羅什大法師就是這一時期來的長安。北魏前期的佛教盛行,佛寺吸引了大量的勞動力,使國家農業生產受到嚴重影響,道武帝拓跋燾在謀士崔浩的聯繫下,發動滅佛運動,即使這樣,到北魏中後期佛教依然盛極,文明太后、孝文帝、元恪、元詡和他母親胡太后都篤信佛教,胡太后還建了座九層佛塔,高一百丈。南朝梁時期,梁武帝佞佛,整個社會也是佛教盛行,可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有關這段時期市面上的書籍挺多的:《細說兩晉南北朝》、《五胡錄》、《胡霸天下——五胡十六國風雲》、《西晉風雲》、《東晉風雲》、《南北朝風雲》、《逐鹿天下——北齊與北周的爭霸史》、《彪悍南北朝之鐵血後三國》、《彪悍南北朝之鐵血雙雄會》、《彪悍南北朝之十六國風雲》、《悠悠南北朝:宋齊北魏的紛爭史》、《悠悠南北朝:縱橫十六國》、《悠悠南北朝:三國歸隋的統一路》、《南北朝的動蕩年代》、《瘋狂的北齊》、《後三國風雲》等等。
喜馬拉雅FM上的「博雅文史社科館」有關這段歷史的音頻挺多的,大家可以關注。
公元290年,竊取曹魏政權的司馬昭、司馬炎父子死後,由於宗族勢力大,皇后幹政等因素,爆發長達16年的「八王之亂」,期間惠帝被廢立不久又復位。頻繁的內亂使西晉國力虛空,開始失去了對各地方的控制,加上黃河流域連續七年發生水旱災害和瘟疫,百姓饑寒交迫,迫不得已離鄉背井討生活。這時候,飽受西晉沉重賦稅的少數民族五胡揭竿而起,從此中原進入長期戰爭分裂的局面。在隋朝建立前的135年時間裡,「五胡」建立了二趙、三秦、四燕、五涼和蜀、夏,一共16個政權,史稱「十六國」,各國之間戰爭不斷,百姓流離失所,人口急劇減少,成為中國歷史上最亂的時代。
後來,北魏第三位皇帝拓跋燾,重用漢族大臣崔浩、高允等人,整頓吏治,勵精圖治,善於使用騎兵,親率大軍先後攻滅胡夏、北燕、北涼,伐柔然,徵山胡,降鄯善,逐吐谷渾,取劉宋的虎牢(今河南滎陽汜水鎮)、滑臺(今河南滑縣東)等重鎮要地,最終結束十六國統一中國北方。之後劉宋政權對內消滅了西蜀、盧循、劉毅、司馬休之等割據勢力,使南方一統。由於南北兩方面的勢力長時間對立,所以史稱南北朝。期間,北周滅北齊後,北方再次實現統一,替代了北周的隋滅亡了南朝的陳以後,全中國統一。
五胡建立政權的過程中,北方人口大量向南方遷徙,並大肆屠殺與劫掠漢人,加深了胡漢之間的矛盾,造成了史無前例的民族矛盾。因此,這段時期成為史上最黑暗與混亂的時期。
由於這段歷史過於混亂和黑暗,給漢民族造成了嚴重損失,歷史學家認為「五胡亂華」是漢民族史上的一次重大災難。所以,文壇與媒體很少講解和介紹兩晉南北朝與五胡十六國時期的歷史。
五胡十六國和東晉南北對峙。這段歷史很沒存在感,原因是這段時期的人很野蠻,很血腥,很暴力,然後和我們所要弘揚的價值觀不符合,所以歷史課本也就一頁紙帶過去了。導致現在很多很多人都以為,南北朝的北朝就是五胡十六國!這是極大的錯誤,五胡十六國其實是公元304年到429年這段時間,而南北朝的北朝是公元420年到529年鮮卑族的拓跋燾基本統一了北方以後和南朝的對峙。所以兩個時間點不一樣。
因為喜歡這段歷史的人本身就不太多,受眾少了,做研究和講解的人自然就少了。
那為什麼對於這段歷史喜歡的人會那麼少呢?
我想至少有以下兩點原因。
首先,一個人如果他的祖上曾經闊過,那他肯定會逢人便說,比如「我乃中山靖王之後」,可如果一個人的祖上曾經混得豬狗不如,那他肯定不會跟人說。
而在南北朝時期,恰恰是一個山河塗炭、人如草芥,人們普遍活得豬狗不如的一個時代。
因此,一說起我們國家的古代史,則言必稱漢唐,而對於因「五胡亂華」而出現的南北朝則往往閉口不談。
其次,南北朝時期那是真的一個亂啊,亂到什麼程度呢?
如果拿一本小說來做比喻,就是這部書裡面人物眾多,卻偏偏沒有任何一個人是主角,你想想看,連主角都沒有的小說你還會喜歡看嗎?
不妨我們分析分析。
西晉好不容易完成了全國範圍內的大一統,卻沒等幾年就被「五華亂華」給整嗝屁了。
五胡十六國,誰也沒有多大的本事,你要說誰是主角,估計也沒有哪個讀者會買帳。
苻堅時期的前秦夠猛吧,剛以為主角要登場了,一場「淝水之戰」,他又嗝屁了。
接下來,北魏一出場也挺猛的,尤其北魏孝文帝,那妥妥的就是一個主角人設啊,可惜英年早逝,北魏也隨即被分割成了東魏和西魏。
東魏和西魏分別演變成了北齊和北周,這時的各方人物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沒有誰能有點主角的樣子。
北方如此,那南方呢?
西晉滅亡後,「衣冠南渡」的北方漢族勢力在如今的南京建立起了東晉王朝,但這個在地方豪族支持下建立的王朝,無論是君還是臣,都無法撐起一個主角的人設。
終於有一個猛人出現了,他一個人就滅了五個王朝,殺了六位皇帝,因此也被後人戲稱為「六位帝皇完」(六味地黃丸),這妥妥的就是帶著主角光環登場啊!這個人就是南朝宋的開國皇帝劉裕。
你覺得他總該是主角了吧?可是他也很快就嗝屁了,他建立起來的南朝宋也沒風光幾年,很快就被他的子孫們給禍禍了。
被統稱為南朝的「宋齊梁陳」四個王朝都是短命王朝,在南北朝這部「小說」裡他們的存在感都不高,就更別說誰是主角了。
在整個南北朝時期,南朝和北朝長期對峙,誰也奈何不了誰,直到楊堅和楊廣父子倆登場,才真正有點主角的樣子,只是這個時候已經不再是南北朝了,都已經變成「隋唐演義」了。
再回到開頭那個問題:沒有主角的小說你還會喜歡看嗎?
所以說文壇和媒體很少講解兩晉南北朝和五胡十六國的歷史也就很好理解了,因為你真的不知道究竟該講誰。
(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本號交流文史與實事,喜歡的請點讚關注,謝謝支持!
說起中國古代歷史,「夏商周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大一統的朝代一般人都知道。
如果說階段史,也能有不少人說出「春秋戰國、三國、五代十國」。起碼知道春秋戰國是在周朝時期,三國是在東漢末年,五代十國是在唐宋之間。
但說起「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對歷史不感興趣的人恐怕鮮有人了解,特別是「五胡十六國」和「五代十國」,怕是好多人都混淆了有生之年。
兩晉南北朝時期,我覺得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混亂的時期,自304年五胡亂華開始,一直到589年隋朝大一統,整個華夏大地歷近300年大分裂,割據政權此生彼滅,百姓生靈塗炭。
我看《資治通鑑》時,看到這一段時期,完全懵逼了。思來想去,我覺得作為我們普通人,完全沒有必要全面深入地掌握這段歷史,只需要了解3個關鍵點就行了,一來對中國古代歷史有個基本的框架脈絡印象,二來可以在別人面前吹吹牛逼。
一、了解幾個專業名詞
這些專有名詞,是了解這段歷史的基礎,具體是哪「五胡」,哪「十六國」,以及哪個少數民族分別建立了哪些政權,你都沒有必要去記,除非你是歷史專家學者,或者你有閒工夫。
下面這張圖是我對「五胡十六國」的一個簡單梳理,有興趣可以將手機橫過來看。
①兩晉南北朝
兩晉南北朝是對那段混亂歷史的統稱。從大的脈絡看,
兩晉是從266年到420年;南北朝是從420年到589年
,這兩段是連續的。讓人懵就懵在中間夾了個「五胡十六國」。
五胡十六國起於304年,止於439年
,它與兩晉和南北朝沒有時間線上的相互關係,是歷史學家對這一階段歷史的代稱。就好比「三國」,從時間上說,跟東漢和西晉是有重疊的一樣。
五胡和十六國之間,也沒有一一對應的關係,因為這「十六國」並不是這五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嚴格意義上說,這「十六國」中,有倆是漢族人建立的,一個是高句麗建立的,剩下的13國才是這5個少數民族建立的。而這5個少數民族,也不光只是建立了這13個政權。
②五胡
五胡,主要是指
匈奴、鮮卑、羯
(匈奴分支)
、羌、氐
這五個古代少數民族,其實當時北方建立割據政權的還有漢族、高句麗、丁零等等民族。那這麼多民族,為什麼單說「五胡」呢?因為其他少數民族政權小,影響不大,或可謂曇花一現,就以這5個主要的少數民族作為代表。
③十六國
十六國,主要指
前涼、成漢、前趙、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後秦、西秦、後涼、南涼、西涼、北涼、南燕、北燕、胡夏
這16個稍大的政權,其實細算起來多達70多個。那這麼多政權為何只叫「十六國」呢?這得怪北魏一個叫崔鴻的史官,他寫了一部名叫《十六國春秋》的書,選了北方較大、國祚(存續時間)較長、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國家來記述。後人比崔鴻更懶,所以就把這段歷史時期稱為了「十六國」。
二、了解幾個比較有名的歷史人物
兩晉南北朝時期,為什麼能夠持續幾百年的大分裂,我認為除了一個特定歷史背景、階級矛盾及其衍生的勢力派系複雜等因素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沒有出現一個特別牛逼的梟雄人物或家族。
你看戰國時期,秦國歷代君主都是那樣的勵精圖治,所以實現了統一;東漢末年出了曹操,奠定了大統一的基礎,又司馬家族前三代也都艱苦奮鬥,所以天下歸晉。
但南北朝時期就不行了,首先不行的就是司馬家的後人,一個比一個蠢,東晉百年偏居江左,北方的無數割據政權更不用說了。
但只要人在,江湖就在,人在江湖飄,就有人出刀。所以,不管世道怎麼亂,都還是會有牛人的,而且往往亂世能人更多,雖然他們可能算不上是梟雄。
政治方面的人才,少有能像諸葛亮、司馬懿這樣出色的,但也還是出現了一些中等以上的。
軍事方面的人才也不少,你想,五胡十六國時期,那麼多政權誕生又滅亡,自然免不了數不盡的戰爭。
文化方面的人才,謝靈運、陶淵明、王羲之、王獻之、顧愷之等等,大文豪、大書法家、大畫家不少,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背景也是東晉。
①王導
東晉三朝元老,他擺平了江南士族大家,推動東晉在江左勉強站穩腳跟並維持了基本的穩定大局。但王導也沒有太大的抱負,局限於內部的利益爭鬥,不思進取。
②謝安
挫敗桓溫篡位意圖,穩定了東晉政權,在淝水之戰中,他作為一把手,以8萬兵力打敗號稱百萬的前秦軍隊,再為東晉贏得了幾十年的和平,只不過他也沒能逃脫功高震主的宿命,無奈退出政治舞臺。謝安文化造詣頗高,與王羲之等人交好,被稱為「江左風流宰相」。
③劉裕
這個人也是韓信一樣的人物,小時候家裡窮,靠自身努力飛上枝頭,為東晉平定孫恩、桓玄等叛亂,消滅西蜀等眾多割據勢力,使江南出現百年未有的同一局面,對外還消滅南燕、後秦等國家,但他比謝安牛逼,在功高震主之後,乾脆篡位奪權,建立南朝宋,終結門閥專政時代,讓窮人家的孩子也能掌握重要權力,被稱為「南朝第一帝」。
④石勒
羯族人,後趙的開國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奴隸皇帝。
⑤苻堅
氐族人,前秦第3位國君,13歲就當了將軍,誅殺暴君苻生,自降「皇帝」的尊號為「天王」,開創了五胡十六國唯一的治世,老百姓對他十分愛戴,只是為滅掉東晉發動淝水之戰,敗給謝玄。
三、了解幾件比較重大的歷史事件
①衣冠南渡
西晉末年,五胡亂華,北方少數民族向中原侵襲,威脅到西晉政權,釀成永嘉之禍,晉元帝率領中原漢族臣民從京城洛陽南渡至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這是中原漢人第一次大規模南遷,王導在這次事件中起了主要作用。唐朝史學家稱此為「衣冠南渡」,後經文學演變為一個典故。中國歷史上大規模南遷有3次,後面兩次分別是漢室之亂後和北宋末。
②淝水之戰
淝水,在今天安徽省壽縣。383年,前秦出兵伐晉,淝水之戰是一次決定性戰役,東晉僅僅依靠8萬兵力,大勝號稱80萬大軍(實則30萬左右)的前秦軍隊。這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前秦戰敗以後,分裂為後秦、後燕等幾個政權。此戰,成就了謝玄、謝安、謝石,毀了苻堅,他在兩年後被叛將姚萇殺死,而東晉孝武帝司馬曜趁機奪權,成為東晉唯一掌握實權的皇帝。
以上,是我對「五胡十六國」的一個總述,我覺得我們一般歷史吃瓜群眾了解這些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