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老公1.76,我1.5多兩釐米。從我兒子出生我就擔心他隨我長不到1.6。
今年,我兒子14歲,1.72,我的心從嗓子裡落回肚子裡一部分。
2)我兒子一起網遊的小朋友,春節前和他父母一起來我家,我一看身高,貌似1.40左右,我以為是8-9歲的孩子,問年齡才知道和我兒子一樣大,他父親身高不到1.70,母親1.58,但願能長高。
3)我們村子裡有個大嬸,身高1.49,三個孩子,一個兒子1.80,大女兒1.65,小女兒1.60。
4)我自己的姐姐,身高1.6。姐夫身高1.7不多多少,兒子1.80,女兒1.75。
還有許多父母身高低,孩子身高高的。
當然,還有父母高,孩子矮的。
影響孩子身高的原因,有父母遺傳,也有後天的營養、合理休息、還有合理運動等多方面因素。
所以媽矮矮一窩,說得片面。
這個話題是很久流傳下來的話,我覺得不太對,就拿我自身做個比較吧,我身高175釐米,老婆身高155釐米,她的頭也就剛夠到我的肩膀吧,我們生了兩個兒子,小時候也是擔驚受怕,怕孩子隨他媽媽一樣,將來找對象都是頭疼的事,可是我大兒子18歲就長到了180釐米,小兒子更不得了,上初中的時候就是班裡最高的人了,從來都是坐後排,因為這個我還找了學校幾次,可人家解釋說,如果你兒子調坐位在前面了,就會擋著其他人,沒辦法的事。今年上高一,身高185釐米了,我說你少吃點飯吧,衣服和鞋子都不好買了,可人家說,上學很辛苦的,晚上要上到10點,不吃飯太餓,沒辦法。我的鄰居家是男的矮也就160釐米,女人比男人還高呢,大概170釐米,生了三個小孩子,現在也都20多歲了,身高都沒有她媽媽高,所以我覺得,這句話應該改成,爹矮矮一窩,娘矮矮一個比較合適。
我身高1.52,我老公1.68,我兒子18歲,身高1.78,我覺得身高不一定只是遺傳,還要以平時飲食和鍛鍊有關係。
孩子的黃金長高時期家長一定要注意,營養一定要跟上,還要加上鍛鍊,比如說打籃球,跳繩,遊泳,這對孩子長高都是有幫助的。
我個子矮,我老公也不高,但是我兒子的身高我已經滿足了,對於南方人來說1.78已經很高了。
我兒子生下來就八斤重,身高51釐米,那時候手腳看起來都挺長的,幼兒園到小學階段個子在班級有點矮,我就擔心怕他以後長不高,就帶他出去遊戲,寒暑假天天去,到了初中就打籃球,還給他報了培訓班,初一個子在班級還算矮的,初二到初三這一年時間一下子身高就竄出來1.72了,我已經很開心了。
高一下學期因為在學校打籃球受傷了,從此他再也不打籃球了,就連在學校的體育課他都不敢參加,身高也就長得慢了,高中三年也就長了6公分左右,現在上大學了身高1.78,但他還是喜歡遊泳。
所以我覺得媽矮矮一窩,這句話沒有科學依據的。
老婆身高1.54m,我身高1.70m,我大兒子今年17歲,身高1.68m,二兒子今年15歲,身高1.83。
可見,「奶矮矮一窩」這句話不科學。
孩子的身高與飲食有關嗎?
我家大兒子,蔬菜水果,肉食,蛋禽,海鮮,啥都吃,飯量也大,但在同齡人中,身高不算高。
二兒子,很挑食,蔬菜只吃土豆,肉只吃豬肉,雞肉,其它類似海鮮之類,一口不吃,但身高在同齡孩子們中,屬大個子了。
可見,身高與飲食無關。
身高與運動量有關嗎?
二兒子,天生不愛運動,只愛玩手機,打遊戲,小時候,也擔心,不運動,長不高,但事實相反,不運動,個子也挺高。
身高到底與什麼有關係呢?
我認為,與天生的基因有關。後天的飲食,運動之類的影響因素很少很少,微乎其微!
基因決定一切!
我爸180.我媽160.我小的時候長得很矮很小,四五歲的時候拎著塑膠袋都會拖著地,親戚們都說。我要是能和我媽一樣高就不錯了!但是,我在上小學的時候,一天吃五頓飯,除了早午晚,我下午放學要吃一頓,睡覺之前還要吃!還不算零食。而且幹吃不胖!等我小學畢業的時候我就168了,現在172.按我父母的身高比例來說我最多也就應該165就差不多了!但我還是長到了172.而且我是我姥姥家,奶奶家,所有女人,包括姨啊,姑姑啊,姐姐妹妹裡面最高的一個哦!我覺得身高除了先天條件,還要靠後天努力才行!包括營養啊,運動啊!小孩子就要多吃多運動!當然懷孕的時候媽媽多補充些營養維生素。鈣啊也是很有必要滴!我閨女3歲,身高101都相當於4歲孩子的身高了,屬於女寶寶裡面偏高的呢!她就是每天不停的動,沒有老實時候!呵呵
眾所周知,身高對人的影響是很大的。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能長到理想的高度,一般而言,根據統計,女性最理想的身高是160cm-164cm之間,男性最理想的身高是174cm-185cm之間。人的身高與遺傳有一定的關係,正因如此,就有了『媽矮矮一窩』的說法,但是很明顯這個說法並不科學。
母親的身高固然對孩子的身高有直接的影響,但其生子女並非全部『矮』。再則,據研究,遺傳因素中,母親的遺傳貢獻率並不比父親高多少,父母二人的遺傳影響對孩子身高不分伯仲。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遺傳只能決定身高生長的潛力,但此種潛力能否得到正確發揮則有賴於各種環境條件(諸如營養、體育鍛鍊、疾病防治、生活規律制定、心理健康等等),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身高會受到很方面的影響,除父母遺傳外,後天營養、疾病、運動、環境因素等也是十分重要的。大家熟知的姚明可謂『高才』,但他爸媽也並不多高,就是很好的例證。
因此,媽矮矮一窩的說法是不科學的,而增高需注意以下幾點:
1、加強營養。營養物質是身體增長的「建築材料」。對它最基本的要求是:一是充足,二是全面。切記沒有一種所謂可以長高的完美食品,避免偏食,可以多吃鮮鮮果蔬,多吃高蛋白和含鈣、含鋅豐富的食物,像魚類、瘦肉、蛋類、牛奶、豆製品、動物內臟以及新鮮水果、蔬菜等均富含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等,都有利於兒童身高的增長及大腦的發育。
2、增強運動。人的生命在於運動,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使骨骼組織供血增加,使骨骼生長發育旺盛。
3、規律作息,保證睡眠。這是身體健康、利於增高的保證。
最後,建議身材矮小者,醫院檢查一下,尤其在骨骺線未閉合前多聽聽醫生意見。
關注「家庭醫生在線」小濤養花知識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農有句老話,如果田不好,很難種出好莊稼。
我父親1.75,母親1.46這樣,結果我們七個兄弟姐妹,最高是大姐1.65(她三歲過繼給了嫁在城市姑母,生活條件應該也有講究),還有二弟1.63,其餘的沒一個超過1.60。我和老婆一樣1.58,兩閨女一個1.62,一個1.65。
我舅父最多1.50,舅媽不到1.45-6,他們家六個孩子(我的表親),沒一個超過1.53的。
真有遺傳的,同時會有隔代遺傳。
我們村有個叔父,1.55這樣,嬸嬸1.65,結果我堂侄都超過1.70(男的,女的也有1.65)。沒近1.60的女人,很難有下一代超1.70的孩子。
所以老輩傳的話,貧瘠之地難長大村,瘦田難產好莊稼是有道理的!
不科學,我們幾個矮媽生的孩子都不矮,一家一個所以媽矮矮一窩不成立。我婆婆家對門那個矮媽152cm,矮爸不超過165cm,女兒170cm;我155cm,老公174cm,女兒164cm;還有好幾個小矮媽孩子都不矮,有一個爸媽都不矮的女兒矮156cm,大概跟營養有關
這句話並不科學。
子女的身高與父母雙方的遺傳基因都有關係,而且身高是由多對基因協同決定出來的表現形式,所以所謂的「爹挫挫一個,媽矮矮一窩」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在父母雙方的基因的共同作用下,每個寶寶的基因型都是隨機組合的。
人的最終身高75%取決於遺傳因素,確實有一個預測下一代成年身高的公式(兒童靶身高):
兒子未來身高=(父親身高+母親身高+325px)/2
女兒未來身高=(父親身高+母親身高-325px)/2
這個身高公式是根據大數據統計分布出來,偏差範圍在±100px左右。
這樣看來,如果父母身高都是正常範圍內,那寶寶的身高也就會在正常範圍內。
如果家長還想要讓寶寶長的高,那就要從另外的25%影響因素上入手了。
首先,要保證寶寶均衡營養。鈣的含量要恰當,儘量通過含鈣高的飲食來補充鈣質,避免過度補鈣導致骨骼過早鈣化,骨骺提早閉合,影響到長骨的發育,終使身高受到限制。嬰兒補鈣需要按照嬰兒的需求來補充,兒童的不同時期的需鈣量是不一樣的,0—6個月的嬰兒每天需鈣量為300毫克;6個月—1歲,每天需鈣量為400毫克。4—7歲,每天需鈣量為800毫克,之後基本與成年人的量相似。而這些需鈣量大部分都可以通過飲食來補充,現在寶寶普遍喝的奶粉中都已經添加了鈣劑,而且一般孕期或者哺乳期媽媽有補鈣的話,新生兒是很少出現缺鈣症狀的,只需按時補充VD,多曬太陽即可,但如果寶寶出現缺鈣症狀建議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合理補充維生素D,之後可以根據寶寶的飲食種類來適當補鈣。
其次,要保證寶寶充足的睡眠。夜間是生長激素分泌的高峰期,讓寶寶在黑暗安靜的環境裡規律入睡可以促進寶寶生長發育。
第三,要培養寶寶戶外運動的習慣。在嬰兒時期就可以通過給寶寶做嬰兒撫觸或者被動操的方式來促進寶寶骨骼和肌肉的生長,多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來促進鈣的吸收,在青春期多參加遊泳、籃球、網球等運動,可以促進骨骼發育。
最後一點,按時去醫院體檢。及時發現並治療會引起寶寶生長發育遲緩的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低下、垂體瘤、遷延性腹瀉、貧血等。
反正大多數的孩子身高都遺傳母親吧,特別是男孩子,但是也有例外,我見過一個父親,一米七二左右,母親也就是一米五多點,他兒子一米八五左右,但是見過的大部分都是父親,一米七一米八的個子,母親一米五釐米六的格子,大部分的孩子,男孩子也就是一米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