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俗語說"早不買豬肉,晚不買豆腐″,其中有什麼生活竅門?
早不買豬肉,晚不買豆腐,這兩句話說的不是現在,那是過去。因為現在都有冷藏保鮮,早晨和晚上的含水量和新鮮是差不多一樣的,早買晚買差不多都一樣。
過去就不行了,過去賣肉的和賣豆腐的,沒有太好的保存措施。只是一塊薄布一蓋,夏天曬著,冬天凍著。這豬肉和豆腐在一天中的變化是不一樣的。
剛宰的豬肉水份足,但它在一天中失水很大,一百斤剛宰的豬肉,含水量是很足的,用一塊布一蓋,或者是掛在肉槓上,一天不賣,這一百斤豬經過一天的日曬風乾,失水後可能就剩九十斤了,如果是注水肉,失水還多,早晨去買豬肉,含水量高,買一斤回家吃,固體物質只有八九兩,那一二兩燉肉後就是肉湯或蒸發了,如果下午去買肉,一斤就是一斤,所以過去的人說,"早不買豬肉″,就是這個道理。
豆腐和豬肉不一樣,豆腐也是晚上做的早晨來賣,豆腐雖然也是下午失水,但豆腐易變味,豆腐本身就有豆腥味,早晨的豆腐還新鮮味好,下午的的豆腐會有化學作用,由豆腥味轉化成一股餿味,下午的豆腐不好吃。所以人們說"晚不買豆腐″,就是這個道理,明白了嗎?
「早不買豬肉,晚不買豆腐」,第二句好像比較容易理解,那第一句「早不買豬肉」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下面就給大家說說「早不買豬肉,晚不買豆腐」到底有沒有道理。
早不買豬肉
我們現在到市場買豬肉,就會發現豬肉都是按部位出售,不同的部位不同的價格,人們根據個人喜好或者是需要來挑選。比如想包餃子,大人大多選擇前槽部分,或者梅肉,因為這部分的肉香。如果是燉白菜、燉酸菜,就需要買五花肉,肥瘦相間,好吃。而飯店如果要做「軟炸肉」,就要買裡脊條。分部賣肉在現在非常的正常。
但是,別忘了,「早不買豬肉」這句話是早年留下來的,不是我們「今天」的產物。
在80年代以前,賣豬肉可不是分部出售的,人們殺完了豬,剃出去了骨頭,就將半片子豬肉往肉案子上一攤,從血脖開始下刀。凡是買肉來得早的,買到的就是血脖部分,血脖那一部分,至少也有一尺來長,大豬可能會更長。
如果說豬身上哪一部分不好吃,豬血脖應該排在前面,所以過去人們買豬肉,都不希望買到血脖。
「老人兒」 們一定會記得這樣的情形,在商店賣肉的案子前,如果是一片新剃好骨頭的豬,一開始買肉的人很少,幾乎沒有。如果有人排隊,排在前面的人,看到是新擺上來的豬肉,大多都「我再等一會兒」。讓那些著急的人先買,等到血脖部分基本賣光了,才買自己滿意的部分。
第二個原因,過去人們家裡吃油,除了糧店供應的油,就是豬大油了。而糧店供應的油,平時是捨不得吃的,幾乎都是攢著,留到春節炸丸子,過個好年。平時吃油,幾乎都是豬大油。所以大家到商店買肉,都希望買到肥肉多的部分。
但是,如同上面所說的,過去賣肉,都是從血脖開始下刀,買肉的顧客沒有選擇的餘地,大家也認為這是合理的,畢竟「先來後到」嘛。但是,一開始下刀的血脖部分,不僅不好吃(相對的),而且肥肉部分出油少,買回家煉不出來多少油,所以,大家都不喜歡買到豬血脖。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殺豬的殺豬,基本上都是從豬脖子下刀放血,血脖部分「血胡溜啦」的,看起來給人的視覺感受不佳,很多人都很忌諱,不買這部分的肉。
要想避免買到豬血脖,那你就要晚一點去買肉,讓著急需要買肉的把血脖部分買走。這就是「早不買豬肉」的原因。
晚不買豆腐
豆腐,在中國已經有2200多年的歷史,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非常喜歡吃的一種副食。不僅白嫩可口而且營養豐富,就算是大飯店,也都有很多豆腐做出來的美味佳餚,不分南北,人人愛吃。但是豆腐,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說愛酸。
豆腐因為營養豐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更是細菌滋生的好場所。豆腐的營養物質被細菌汙染後,會分解成肽類、有機酸,這時候豆腐就會產生酸味。
一板豆腐,如果放置時間長了,就會被細菌感染,就有酸味了。酸了的豆腐,不僅口感很差,顏色也變得暗淡,人們吃這樣的豆腐,非常容易吃出腸炎,損害身體的健康。
所以大家買豆腐,大多都是早上去買豆腐,儘量避免買到發酸的豆腐。如果買的時間比較晚,很多人就會湊近,用鼻子聞一聞,沒有酸味,才放心買走。
上面就是「早不買豬肉,晚不買豆腐」的原因,你都知道了嗎?
「早不買豬肉,晚不買豆腐」,都是人們的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的,很有道理。
早不買豬肉:大清早去買的話,很有可能買的就是前一天攤販手上沒賣完的豬肉。要買新鮮的,你可以頭一天給商販說,讓他給你留,比如說排骨呀,這樣你第二天去拿方便,肉質也很新鮮,而且新鮮的豬肉用手摁的話,水潤又軟,吃著也放心。
晚不買豆腐:
豆製品因為營養豐富,深受人們的喜愛,一大早好多人都會去買新鮮的豆腐,吃著放心又營養。因為晚點買的豆腐不新鮮不說,時間長了容易變質(發酸),吃著口感也不好,建議買豆腐買早不買晚。
原來我在菜市場賣過一段時間的菜,賣豬肉的大叔曾經鄭重其事地告訴我:「靜,以後買豬肉不要在早上很早的時候來買。」當時聽到這些話的時候,我也是十分的吃驚,直到賣豬肉的大叔告訴我原因之後,我才恍然大悟。
一:前些年,家裡種了一些菜,我就拉到菜市場賣,我的攤位緊挨著的是一位50多歲的大叔,他每天忙忙碌碌的在賣豬肉。
這位大叔每天早上天剛剛亮的時候,就把攤位擺開了,每次他擺的豬肉都不是很多,一直到8點以後,他的兒子才會又送來一些豬肉。
看到這些之後,我有些奇怪,因為每次大叔先賣的豬肉看著顏色很暗,而他的兒子每次送來的豬肉看著就很新鮮。
大叔看到我詫異的表情,他就偷偷的把我叫到了一邊,小聲的和我說到:「靜,你是不是感覺很奇怪,為什麼我天剛剛亮的時候賣的豬肉和我兒子送來的豬肉看著不一樣?我實話和你說吧,大早上我賣的是昨天剩下的豬肉,我兒子剛才送來的是新鮮的豬肉。
你想想,現在競爭大,賣豬肉的攤位這麼多,我一天也賣不了一頭豬,如果昨天剩下豬肉了,我回家就趕快放到冰箱裡面,今天肯定是先賣昨天剩下的豬肉,不信你用手試試,昨天剩下的豬肉,現在還是很涼的,因為它剛剛從冰箱裡面取出來。
就算我以後不賣豬肉了,但是你一定要記住:你買豬肉不要在大早上買,一定要選在8點以後再去買豬肉,這個時間,大部分的剩豬肉都賣完了。」大叔看著我說道。
聽了賣豬肉的大叔的話之後,我總算是知道了一個道理:對於我們這些不會挑豬肉的顧客來說,為了避免買到剩豬肉,早上特別早的時候,儘量不要去買豬肉。
二:我在菜市場賣菜的時候,還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每天早上的時候,賣豆腐的攤位上面圍了很多人,大家都是爭先恐後的在買豆腐。
我有些吃驚,就問一位大嬸:你們為什麼都是大早上來買豆腐?中午的時候為什麼買豆腐的人就少了?
大嬸笑著說到:「因為豆腐都是早上剛剛做的,並且新鮮的還好吃,只是豆腐雖然好吃,但是它的保質期很短,你看這麼熱的天,如果我們中午來買豆腐的時候,豆腐早就壞掉了。」
「那麼你們早上買豆腐買得早,萬一買到昨天剩下的豆腐,那該怎麼辦?」我有些疑惑地問道。
「那不是很簡單的事情嗎?我們買到豆腐的時候,如果害怕買到昨天剩下的豆腐了,都會聞一下,新鮮的豆腐有豆香味,如果是剩豆腐了,那就有酸味。」大嬸笑著和我說到。
聽了賣豬肉大叔和買豆腐大嬸的話之後,我總算是明白了一些道理。
「早不買豬肉,晚不買豆腐」,這些都是大家總結出來的經驗,知道這些經驗以後,對我們以後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
早不買豬肉,以前是這樣。現在改變很多了。要買新鮮的豬肉,你得預定,不然就沒有了。去晚了你預定那份都被人家搶走了。現在已是前一天晚上預定,取貨也要趕場,不然也沒你的份。特別排骨、豬腳、筒骨等。
好幾次去晚了,預定的豬腸子都缺貨。買豬肉也是搶搶搶,搶到了有瘦肉或五花肉,搶不到只有大肥肉,吃起來讓你一個月不敢再吃大肥肉。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現在,可是,早點買肉有肉吃。稍微手腳慢點,豬肉都跟你冷眼相對,豬肉拜拜。
豬肉,現在可是又愛又恨。愛是補充能量;恨是豬肉太貴,快趕上牛肉了。
當然,在超市都是冷鮮肉,更沒有此說法。不過,有些超市也有鮮豬肉,保鮮會好一些。
晚不買豆腐,應該還是適用於以前的豆腐坊。現在較少了,都被工業化。
不過也有,這種豆腐味道地道,是每個人愛的老味道。這種豆腐不會做很多,基本上早上就賣完。我買過一家,他一天只做幾十鍋,賣完收攤。天天你要追著買,都買不到。牛吧!你還經常追不到。我好幾次去買,才早上八點就已收攤。
預定他不接受。豆腐不用預定早巳售完,所以你要預定他也不答應,甚至別人讓他多做。他說:「多做,我一個人忙不過來。」超市要定都不答應,說無法保證質量、口感、味道。超市也只好作罷。這才是真正的老味道。
晚不買豆腐,得改成晚了買不到正宗的豆腐。
農村諺語不計其數,這也是老一輩人的經驗所得,就如「早不買豬肉,晚不買豆腐」,字面意思雖通俗,內在含義卻不易懂。
很多俗語,在當時那個社會環境來說,至關重要,導致現在很多老年人,出門買東西挑東西還是很有講究的,但如今的快速發展,諺語所說的,早已被時代淘汰,不具備參考意義。
那麼這句「早不買豬肉,晚不買豆腐」,在當今社會,還具有參考意義嗎?
我想很多年輕人壓根就沒聽說過,畢竟不會做飯的年輕人比比皆是,叫個外賣不香嗎?不用做飯,不用洗碗,心裡也舒坦。
為什麼早不買豬肉
「早不買豬肉」,這句可是老一輩兒口口相傳的經驗,在八十年代,屠夫即使很早起來殺豬,經過分割剔骨剁塊,至少也得花費3-5小時,為了將豬身上最難賣的肉(槽頭肉),當然得先放在早市,等這肉賣的差不多了,才會將其餘部位拿出來售賣,生意總會有一些有意而為之。
若是買的人少,這一頭豬,一兩天肯定是賣不完的,當時的環境也沒有冰箱及冷凍存儲設備,賣不完的豬肉也會出現「隔天肉」,冬天還好說,但對於夏季來說,很容易變味變質(有一些奸商會塗抹一層粉末,讓豬肉沒異味),不新鮮的豬肉,除了早上拿出來賣,價格上自然也是很便宜了。
那麼去早市買肉,通常很多人都是住得較遠的小村子,那個時候很少有人吃得起肉,買肉都是定期定量,除了吃肉,還得熬製一點豬肉來炒菜,算是有點油葷味兒,不至於吃「辣鍋菜」。
所以天還沒亮就出發來市場買肉,畢竟來晚了,肉賣光了,可能就白跑一趟,來早了又只有隔天肉和槽頭肉,不買吧,也是白跑一趟。
在窮得叮噹響的時候,管它隔天肉還是槽頭肉,在沒有選擇餘地時,只要這豬肉還能吃,且價格相對便宜,也是沒啥問題的。對於屠戶來說,就沒有賣不出去的肉。
那麼離市場很近的人來說,買過一兩次就知曉,去早了不一定是好肉和新鮮肉,且屠戶天明前殺豬,到了集市上肉還是熱的,聰明人算的精,買回去再一秤,會折秤一二兩。所以掐著時間去買肉,就可以儘量買到大肥肉,可以熬製豬肉,也可以吃油渣。
為什麼晚不買豆腐
豆腐,貌似白而無味,卻可以千變萬化,繁衍出多種菜品和食材,豆腐是由漢高祖劉邦的孫子,淮南王劉安,無意間練丹發明出來的,距今2000多年歷史。
「豆腐西施」是我最喜愛的典故,豆腐雖好吃,卻有一個致命弱點,「發酸」。一斤豆腐二兩水,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和大量的水分,保質期也是出了名的短暫,當一塊豆腐放置久了,就會被細菌微生物感染,產生酸味,不僅口感差,色澤暗淡發硬。
通常小攤販都會在提前一晚泡黃豆,半夜研磨豆漿,用石膏或鹽滷點豆腐,相對出攤早,肯定新鮮程度最高,小攤販都是小推車,三輪車售賣。
沒有相對的存儲環境,豆腐又是不耐高溫和保質期很短的,在空氣中滋生細菌,氧化變酸,賣不了的豆腐就得浸水,壓秤。所以呢,沒有冰箱的年代,才有了「晚不買豆腐」,不一定指的是晚上,而是豆腐攤都出攤很久了,時間上的很晚。
總結一下,你就知道
無論是屠戶還是豆腐西施,他們都是起早貪黑,生活簡樸而又忙碌,在當時沒有冰箱存儲來說,賣的隔天肉也好,賣的發酸豆腐也罷,他們也沒有實質性的辦法來規避,尋常百姓家也是沒辦法挑選便宜的,畢竟包包摸不出來錢。
「早不買豬肉,晚不買豆腐」,也就是翻翻老黃曆的話,雖然對於現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來說,毫無存在感,但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來,當時那個年代,人們對於食品安全問題,還是總結的比較到位的。
現在農村集市買個豬肉,都得趕早不趕晚,早買任意挑選,過了十點之後,都是別人精挑細選剩下的,想吃便宜的就趁著下午收攤再去。豆腐也都是只有早上才有,下午晚上都不會出新鍋,因為老闆下班了,該打牌了,哈哈。
自從有了冷凍存儲設備,24小時想買什麼都可以,人們也不再追求時間上的差異,科技改變生活,現在最擔心的還是選擇健康乾淨的食物,確保未來不會因為體內囤積毒素過多而生病。
俗話說,"寡婦三更磨豆腐,光棍半夜洗衣服"。農村殺豬也起早兒,趁著豬迷糊就動手。殺豬和賣豆腐都要趕早活,老話又說"早不買豬肉,晚不買豆腐"。
生活處處有小坑,大坑很顯眼,小坑可能防不勝防。老人不打誑語,看看今天說什麼。
早不買豬肉
過去村村都有殺豬的漢子,我們老家尊稱"殺豬匠子"。殺豬賣肉這行當有玄機。
你想啊,若是賣包子,小東西隨蒸隨賣,但是豬肉不一樣,你不能殺半頭豬,留半頭在豬圈裡繼續養著。過去日子都窮著,老百姓平時捨不得買肉,也吃不起。假如屠夫老王殺了兩頭豬,當天沒賣完怎麼辦?
過去沒有冰箱,最多用土法"冷藏"處理。豬肉到次日自然就不新鮮了。但是,如果天氣不熱,次日也未必會有多大問題。此時,你覺得老王捨得把剩肉扔掉嗎?
無商不奸,何況是不正經的老王?他會把剩肉混在新鮮豬肉裡糊弄顧客,而且一大早首先就把剩肉賣掉,否則越放越虧。你趕了個早,出現在最帥的時間點。
老王: 一共83塊,湊個整數吧,老顧客便宜幾塊。然後給你割了一塊剩肉……
你要知道,從早到晚肉價越賣越便宜。人家凌晨三四點就殺豬,天亮出來賣,就圖趁新鮮賣個好價錢。你花了最貴的價格買了塊剩肉,還樂滋滋地拎回家。所以老話說"早不買豬肉"。
有經驗的大嬸和大嫂會在半晌午買肉,若有剩肉這個點也該賣完了,而當天殺的豬肉仍然新鮮著。價格也會便宜,因為很快要準備午飯了,肉就很難賣了,自然就會降價。這個點買的豬肉既新鮮又便宜。
當然了,如果豬肉在本村賣,通常不會出現這事,丟不起人。一般會提前招呼,人家也知道能賣掉多少,即便剩了一點也好對付。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現在我們去隔壁大嫂家,看看大嫂的豆腐賣得怎樣了。
晚不買豆腐
小編家鄉有個詞兒叫"溜鄉"。那時一大早就聽到吆喝聲"豆~腐……",聲音拉得很長,特有腔調哈哈。外村人跑到他村賣東西,就叫"溜鄉"。溜鄉賣豆腐都是早上。
豆腐大概是常見食物中保質期最短的,很容易發餿,那酸爽聞著受不了,更別說吃了。
買豆腐要儘早,做豆腐自然要趕早。豆腐程序複雜,浸泡、磨漿、煮沸、點漿、壓制,本身就耗費時間。過去豆腐坊一大早就忙乎,小編小時,後院寶祥大爺晚上就磨好豆漿。
過去做豆腐沒有添加防腐劑,味兒很純正,但保鮮期更短。特別是暖熱季節,撐不了一天就會變味。所以豆腐最好現做現賣。
晚不買豆腐。過去工作效率低,豆腐常是頭天晚上做好的。因此買豆腐自然是越早越新鮮。通常買回來半天內吃掉,否則就變味了。
如何挑選新鮮的豆腐呢?
豆腐表層黏糊,不清爽,手輕按很軟,沒有彈性,則算不得新鮮。當然你也可以聞聞,只是這樣不太優雅。
小編結語
如今時代不同了,滿大街、滿網絡都是吃貨,個個都挑剔,早上能買到排骨就不錯了,哪還有傻子會賣不新鮮的肉給你?
不過豆腐確實很容易變質,買回家往冰箱一放,一個不留神就壞了。愛吃豆腐的朋友還是要多注意食品安全。
百姓老俗話,生活大舞臺。老話說經驗,經驗出老理。人性不變,理兒就不變,所以要邊學,邊變通,然後做到老話新用。
買豬肉也罷,買豆腐也罷,只是兩個簡單例子。生活百千事,各有各的規則,知其規律,方便下手,時機和手段很重要。
小編有個困惑:買魚蝦早買還是晚買?
很多人說早上新鮮。小編覺得,晚上還活蹦亂跳的魚蝦才是真的帶勁啊。
生活確實處處是學問。
「早不買豬肉",咋一看可能好多人都會納悶,明明早上的豬肉才新鮮,為什麼不能買呀?其實,早上的豬肉大多是隔夜的,並不新鮮。因為釆用手工殺豬需要一個過程,即便是早上四五點鐘開始殺豬,經過一兩個鐘頭的忙活,然後趕路,當到達菜市場也至少需要兩三個小時的時間,這時候巳經是早上八九點鐘了。所以如果我們早上一大早去買豬肉的話,一般攤位上的豬肉都不是特別的新鮮,應該是晚天剩下的豬肉。豬肉商販為了快速把咋天的豬肉解決掉,往往會降價促銷,等到把昨天剩下的豬肉賣得差不多的時候,今天早上四五點鐘宰殺的豬肉才會陸陸續續的出現在攤位上。所以,一般來說,我們要在上午10點鐘左右去買豬肉,這時候買到的豬肉才是比較新鮮的。
那麼「晚不買豆腐"又是什麼意思呢?這與豆腐的保質期有很大的關係。有句俗話叫「一廳豆腐二兩水",意思是說水和大豆結合之後才能製成豆腐,但是,如果高溫下的情況,豆腐是很容易變酸的,即便是放在保鮮層裡邊,過一段時間也會出現酸酸黏黏的現象。所以,過了中午之後一般就不要再去買豆腐了。而且一般賣豆腐的人他會都會掌握好最佳的時間,頭一天晚上磨出來的豆腐在第二天一大早賣掉的話,豆腐是比較新鮮的,如果等到太陽出來之後經過太陽一曬,這時的豆腐很容易會變酸的。
「早不買豬肉,晚不買豆腐″。這句俗語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多積累一些生活經驗,這樣才能夠把日子過得更好。而且一定要善於觀察丶善於總結,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處處留心皆是學問。
早不買豬肉:意思就是早上的時候不要買豬肉,因為賣家一般會把前一天剩下的豬肉擺在上面出售。
晚不買豆腐:因為豆腐一般在天不亮的時候就要做好,在早上的時候就拿到市場去售賣,豆腐的保質期相對比較短,時間長了會變質,所以晚上是不適合買豆腐的。
早不買豬肉,晚不買豆腐,這句話是以前農村人,在日常生活中對於當天食品購買,所得來的一個小總結。對於這句話有沒有道理,我覺得在現今不適用了,原因下面給大家講下。
早不買豬肉
在以前農村雖然很多人想吃肉,不過囊中羞澀,有時候賣肉的,會剩下些肉賣不掉,這時他們就會把肉與第二天剛殺好的豬肉,混在一起賣。有人不會挑豬肉,以為早上賣的肉,都是新鮮的,也就不懂用手按一下肉,看會不會反彈。這樣買回去的肉,可能是昨天剩下的,就很不划算了。
不過現在不一樣了,不可否認以前的一些肉商販,捨不得把當天的肉處理掉,會拿到隔天再賣。現在一些超市賣的肉,他們都打著不賣隔夜肉的旗號,那豬肉都有正規的蓋章,早上賣的都是當天的新鮮肉。並且又是放在冷鮮櫃在賣,天氣再熱,也不會變質,隨時都可以買上好肉。
晚不買豆腐
這裡講的道理也是一樣,豆腐放在外面時間久了,也會變質,有些餿味。因此,買豆腐最好是早上去,這是農民剛做出來的,豆腐都有點溫度。下午去買,可能就餿了。
不過這也是在以前,現在有商家也發現了這個問題,一些上午不方便出去買菜的人,他們傍晚想買豆腐都買不到。商家就反其道而行,也會在中午開始做豆腐,傍晚再拿出去賣,這樣有需要的人,也能在下午買到鮮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