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都是為了權力,
抗金英雄嶽飛是能打敗金國,能收復失地,口號是"直搗黃龍府,迎回二聖"這就和主和的那些奸臣產生了矛盾。
秦檜奸賊能讓迎回二聖嗎?如果迎回二聖,那他的相位能保嗎?他會成為階下囚的。
所以他向趙構進摻言,出面議和,割讓土地求和平,這也正中趙構的心懷,因為如果迎回二聖,那皇位得還給二聖。江山根本沒有他的份。
這就放縱了奸臣秦檜,豪無顧忌的殺害了嶽飛等主戰派,致使宋提前走囟滅亡。
嶽飛能打敗金國是基於嶽飛1140年在河南取得的戰績,評書和民間傳說把此次戰事誇張為"北伐",其實並非如此。
如果北伐,是我們主動出擊,是全國動員,充分準備,甚至需要啟用像"張浚"這樣能協調全局的主戰派來指揮,但歷史上這次這戰爭是金國挑起來的。
背景是金兀朮殺死了金國主和的撻懶,撕毀了頭一年剛籤訂的和議,出兵收復"和議"中還給南宋的河南、陝西之地。
收復幾乎沒有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因為南宋在河南幾乎沒有駐軍,開封副留守劉錡帶領部隊去開封上任剛走到順昌。
當時河南陝西的地方官大多數是劉豫偽齊的班底,金兀朮收復也就是申明主權,更換少數的官員,並沒有派多少軍隊駐守。
金兀朮主力部隊則是虛張聲勢的大舉南侵,給南宋朝廷製造更大的壓力,製造對自己更為有利的和談條件。
由於南方不利於北方騎兵作戰,金兀朮圍住順昌城,希望圍點打援,殲滅南宋的有生力量,逼南宋服軟。
面對金兀朮來勢洶洶,劉錡被圍順昌,南宋朝廷當然是急令韓世忠、嶽飛等出兵救援解圍,連被免職的劉光世也重新啟用,臨時拼湊了五千多部隊開往順昌,結果士兵中途就跑光了。
嶽飛不願直接去順昌解圍,因為那樣就會面臨著和金兀朮決戰,因為北宋軍隊就是金兵以這種戰術,一支支被打殘的。但軍令難違,嶽飛採取了圍魏救趙的策略,進軍河南,名為北伐,其實就是想以此調動金軍,解順昌之圍。
評書中說起嶽飛北伐就說嶽飛收復了多少城池,其實收復沒有意義,因為沒有多少金兵駐紮,也就是你沒有殲滅多少金兵,城池也守不住。
又說嶽飛打了多少打勝仗,但看看《宋史。高宗本紀》就知道,當時宋軍四處出擊,打了二三十場勝仗,收復了很多城池,但都是避實就虛的騷擾戰,目的就是牽制金兵,防止金兵進一步南下,嶽飛的幾場所謂的"大捷",都是評書語言,歷史上和其他二十多場勝仗沒有多大區別,都是騷擾戰。
試想一下,如果南宋軍隊真有那實力,就會集中兵力在順昌和金兀朮決戰,殲滅金軍,而殘酷的現實是劉錡盼不來救兵,南宋各方面軍不是順昌解圍後才趕到,就是一直不見蹤影。
金兀朮目的很明確,就是圍點打援,單獨攻下一個順昌對他來說也沒有太大意義,而河南則儘量製造空虛的局面,以誘使嶽飛孤軍深入,《宋史。劉錡傳》記載的金兀朮就是充滿了表演成分,金兀朮聽說順昌久攻不下,惱羞成怒,親自趕往順昌,其真正目的就是引誘嶽飛深人河南腹地。
當金兀朮覺察到合圍嶽飛的時機到了,順昌之圍就解除了,臨撤兵還要表演一下,狼狽不堪的撤退,希望劉錡追擊,以伏擊劉錡。
誘敵伏擊也是金兵慣用的戰術,來年的淮西之戰,金兵先敗後勝,殲滅了南宋幾萬精銳部隊。
《宋史。嶽飛傳》也有引誘嶽飛決戰的記載,嶽飛傳充滿神劇的成分,很吸引人;但迴避了楊再興之死。
楊再興之死據《宋史高宗本紀》記載"甲寅,嶽飛譴統制楊再興、王蘭等擊金人於小商橋,皆戰死",很可能是掩護大部隊撤退的死戰。
真實的歷史,嶽飛並沒有重創金軍,能全身而退已屬不易。
《宋史嶽飛傳》記載:嶽飛撤回後,自廬山入朝覲見高宗,高宗問他,除了拜謝之外別無他言。
除了拜謝之外別無他言,什麼意思,也就是並沒有責備嶽飛,試想如果嶽飛真是像評書中寫的那樣,打了那麼多大捷,不是拜謝的問題,而是要大大的獎賞,因為此時朝廷正是用人之際,有功不賞,將士也不幹哪!
所以嶽飛打敗金軍只是評書演義之言,並不是歷史的真實,因為半年之後金兀朮又南侵,挑起來淮西之戰,並殲滅了幾萬宋軍;而這次淮西之戰各方面軍互不配合,不聽號令等等表現,也使趙構下了和談,然後整軍的決心。
如果宋軍在淮西之戰中,配合得力,合圍金兀朮,打痛金軍,趙構未必想和談,即使和談也不會如此"屈辱"。
客觀地說,金國本來就比北宋版圖大很多,起碼大一半,而南宋卻是北宋半壁江山,差不多南宋好比現在的越南,中國好比原來的金國那樣面積。
嶽飛是軍事家,趙構是政治家,二人看問題不一樣,雖然嶽飛打了很多勝仗,但都是一些小規模的局部戰爭獲勝,集團軍以上規模戰爭也沒有打過,即使王師北上中原日也沒有完全收回北宋淪陷的領土,整個南宋所有戰爭還在淪陷國土作戰,根本沒有打過金國國境。
而趙構不是不想打而是無法打,因為老虎鬥不過大象,就像螞蟻憾大樹,最好將老虎驅趕離我遠點而已,過安穩日子,戰爭打的是錢,國庫長期空虛也不行,金國也需與南宋的貿易和進貢,所以邊打邊收平安費和保護費,也沒有將南宋趕盡殺絕意思,而趙構也想當太平王,二者就是一個默契,反而是嶽飛不明就裡破壞這樣的平衡,殺紅眼後連十二道金牌召回都視而不見的欺君大罪,所以被殺也不知道怎麼回事,還滿江紅的!結果是風波亭莫須有的!
一句話伴君如伴虎!
不看演義,事實是退居南方政權的南宋並不是很穩固,一路逃難來的政權帶著大量群臣,兵甲,難民加大了南方各地開支,經濟及食品捉襟見肘的。否則就不會有鐘相楊么太湖起義。另外南方民眾並不是義憤填膺的要收復失地因此對於北伐並不積極。況且北伐所需之物加大了民眾負擔再加上朝廷開支,怎麼會有合適條件北伐,這樣捉襟見肘的情況下又怎麼會萬眾一心的北伐?
北宋立國初朝廷一直是防著朝政被江南士大夫文官集團操控的,但隨著科舉制度的穩定,北宋中後期的還是不幸被南方人文官集團佔握掌握了朝政,以至黨爭內鬥不已蔡京童貫等奸相屢現層出不窮禍亂華夏,對外則是處處妥協委屈😣求全,這個東南文官集團少有家國一體的觀念,只有保住自己在家鄉的田產和不納稅賦特權的既得利益觀念,一旦國家面臨外患生死存亡,他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妥協犧牲出賣掉北方和北方人民換取侵略者不去攻佔他們的南方家鄉苟且偷生!所以當秦檜〈江蘇南京人〉阻撓北伐陷害嶽飛您還覺得奇怪😳嗎?我們再看看此後的歷史走向吧!大明王朝也是最終亡於怯於開疆拓土只知黨爭窩裡鬥的南方文官集團手中,面對明末的內憂外患他們一毛不拔不出錢不出兵坐看崇禎帝以身殉社稷大明滅亡,清末時面臨外患時南方藉官僚又搞出了東南自保,坐看北洋水師孤軍奮戰不出一兵一卒!民國時江浙資本桂系軍閥把控的國民政府又是先放棄東北隨後又與日寇籤訂《何梅協定》出賣華北,總之千百年來這個南方人文官集團每當國家面臨外患生死存亡之際,都是😓不約而同滴靠出賣北方置北方人民的生死於不顧換取妥協而保自己在南方的利益!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血的教訓不能亡!國家不能苟且偷安必須要奮發有為,必須要知人善任讓真正有國家民族意識的人做為國之柱石,絕不能讓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們把控佔據!
能打敗金國,其實只是嶽飛單方面的幻想,並不是事實。從秦始皇的長城、漢高祖和親、漢武帝的騎兵,到五胡亂華,李世民的契丹人血統,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戰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誰也消滅不了誰。戰爭的根本原因在於遊牧民族需要農耕民族的糧食布匹鐵器陶瓷,他們會過來搶,而農耕民族為了抑制遊牧民族的搶劫的能力會限制鐵器、馬匹、布匹、鍋灶流入北方,限制遊牧民族人口增長,雙方打了幾千年。相對於嶽飛的戰爭政策,秦檜的貿易政策應該是更能解決雙方的矛盾,讓遊牧民族拿他們的牛羊馬匹、肉奶製品來換農耕民族的糧食布匹鍋灶陶瓷等,只是那時還沒有工業化,遊牧民族的礦產還沒有交換價值,農耕民族的自給自足能力又強,與遊牧民族交換的動力不強,就只表現為戰爭和進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