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日俄戰爭明明日本傷亡人數比俄羅斯還要多,為何最後俄羅斯卻戰敗了?

yinyin1983說: 日俄戰爭,俄羅斯帝國比大清王朝還要丟臉。陸軍是慘到姥姥家,撒丫子一路從奉天跑到了哈爾…

yinyin1983說:

日俄戰爭,俄羅斯帝國比大清王朝還要丟臉。陸軍是慘到姥姥家,撒丫子一路從奉天跑到了哈爾濱。這點和清軍類似,但比清軍跑得快、跑得遠、跑得無所謂。海軍是全軍覆沒,慘到姥姥都不認了,簡直是繞了半個地球送人頭,即沒功勞又沒苦勞,至於疲勞,還沒顧上便餵了鯊魚。這點可比北洋水師差遠了。黃海海戰,日本慘勝並首先退出戰場,北洋水師主力仍在。

和甲午戰爭相比,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挺有種:賠款一個子兒不給,不服再來。要不是明石元二郎花了100萬日洋把沙俄內部搞得混亂不堪,日本人還真難以收場。如果沙俄把歐洲的軍隊調到中國東北再次和日軍決戰的話,日本人唯有「全軍玉碎」,一起去見「天照大神」。

當時日軍已經彈盡糧絕。彈盡糧絕之前,日軍在弓長嶺和俄軍進行了一次夜間白刃戰。在隱蔽接近俄軍的過程中,日軍指揮官下令:中彈不許喊叫,不許還擊,為何?沒有那麼多子彈用來還擊。

日本史學家說:「沒了乃木希典大將,旅順也拿下來了(最後在旅順戰役中親自指揮的是兒玉源太郎總參謀長)。沒了東鄉平八郎大將,日本海大海戰也能贏。(山本權兵衛海相起用東鄉平八郎的理由是很奇怪的:「這小子一貫運氣好」 。起草作戰計劃的是聯合艦隊的第一參謀秋山真之)。但要是沒了明石元二郎大佐,日本決不能贏得日俄戰爭。」

日俄戰爭,日軍死傷38萬人(甲午戰爭的20倍),軍費17億日洋(甲午戰爭的10倍)。雖然贏得了戰爭,但國庫除了耗子屎,什麼都沒有了。至於《樸茨茅斯和約》中日本取得的利益,包括:第一,俄羅斯承認朝鮮為日本勢力範圍;第二,俄羅斯將旅順口、大連灣並其附近領土領水之租借權以及有關的其他特權,均移讓與日本政府;第三,俄羅斯將由長春(寬城子)至旅順口之鐵路及一切支線,以及附屬之一切權利、財產和煤礦,均轉讓與日本政府;第四,俄羅斯將庫頁島南部和俄羅斯對遼東半島的租借權以及其附近一切島嶼永遠讓與日本。

以上這些權益,統統需要再次砸錢才能獲得收益。所以《樸茨茅斯和約》一籤訂,日本國內炸了鍋,東京、神戶、橫濱相繼發生燒、打、砸事件,結果,桂太郎內閣倒臺,日本「軍國主義」開始萌生。

日俄戰爭,日本人開始認識到「自殺衝鋒」很管用。「二百五軍神」乃木希典最擅長這個,這傢伙腦袋一根筋,15000人的一個師團交到他手上,不到五天只剩下1000人,這裡面包括他的兩個兒子。一場旅順攻城戰,乃木希典斷了後,難怪他後來拒絕了伯爵的爵位,情願為明治天皇殉葬,真是心裡過不去這個坎。

拿下旅順的不是乃木希典,而是兒玉源太郎,他的法寶是從國內運來了28釐米的重炮。大炮一響,俄軍投降。旅順俄軍投降的原因,一是大炮,二是受不了了,三是缺少蔬菜。至於奉天的37萬俄軍在面對25萬日軍時又為何一路撒丫子跑到了哈爾濱?一是大炮,二是害怕,三是俄軍裡外國兵太多。

總之,日俄戰爭,俄羅斯人逃不開「戰鬥民族總挨揍」這個慣性。

澹奕說:

二戰時日本的傷亡也遠少於盟國,是日本勝了?戰爭中的傷亡損失,從來都不是判斷戰爭勝敗的標準,真正確定誰勝利的,是誰達成了戰爭的目的。

日俄戰爭,是日本與俄國之間為了爭奪在東北與朝鮮半島而發生的戰爭,雖然日本的傷亡多於沙俄,但最後的結果卻是日本成功了,這才是判定日本勝利的重要關鍵。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除了殖產興業、文明開化,最重要的一個發展方向就是對外擴張,畢竟日本是個彈丸之地,沒什麼資源與發展空間。

日本的東邊是廣大的太平洋,所以要侵略,自然就把眼睛盯上了東亞大陸。

先是琉球,緊接著就是臺灣島與朝鮮半島,日本步步緊逼,而清廷一再退讓,使得日本的野心愈發擴大,在日本的野心計劃裡,滿蒙與朝鮮半島就是拿下大陸的關鍵。

但當時日本還面臨著一個對手,那就是沙俄,俄國將阿拉斯加賣給美國之後,對外擴張方向就進行了更改,不斷向黑龍江流域與朝鮮半島南下,這就與日本之間發生了衝突。

甲午海戰當中,日本打敗了清王朝,並且通過《馬關條約》獲利巨大,這給了俄人巨大的刺痛感,日本從清朝手裡得到了李朝的掌控權,並且又得到了遼東半島。

沙俄早就把東北當做是自己的盤中餐,自然不肯日本人來插一腳,於是有了「三國幹涉還遼」。

相較於日本,俄國人的野心也很早,而且更厲害,晚清時期,俄國不斷染指東北,通過不平等條約奪取了外東北地帶,並且修建中東鐵路,在李朝培植親俄勢力。

在幹涉還遼事件之後,日本對於俄國的不滿越來越強烈,而雙方對於東北、朝鮮半島的爭奪也勢成水火,不可調和,英國等也覺得俄國在遠東太強不好,所以暗中支持日本。

1902年的時候,日本與英國結盟,美國也站在了日本這邊,而法國堅持俄法同盟,德國也是幫著俄國的,畢竟德國也想藉此轉移俄國與法國對自己的壓力。

兩年後,日本不宣而戰,日俄戰爭直接爆發,但這場戰爭並沒持續多久。

日俄戰爭中,俄國的軍力受損嚴重,太平洋艦隊與波羅的海艦隊全軍覆沒,戰爭的潰敗也讓俄國內部發生了巨大問題,引發了後來的十月革命。

日本方面當然也是折損巨大,日本的傷亡超過8.8萬,而俄國則有5萬多人,相對來說,日本的傷亡要遠遠超過俄國,此外還有大量無辜的中國百姓在戰爭中傷亡。

這場戰爭對於日俄雙方的影響極其巨大,沙俄內部沙皇的權威被極大削弱,反倒是日本雖然元氣大傷,但是卻趁機完成了工業化轉型,並且極大提高了國際地位。

《樸茨茅斯條約》籤署之後,戰爭結束,而日本成為了戰勝一方。

按照條約的規定,日本得到了在朝鮮半島的絕對利益,原本俄國在中國攫取的旅大租借地等附屬權利、財產等,都轉移給日本,庫頁島讓出一半給日本。

儘管日本並沒有通過這場戰爭得到賠款,但是卻得到了土地,不僅如此,日本也得到了在東北與朝鮮半島的絕對優勢,俄國被逐出了當地,戰爭的目的,日本達到了。

原本,日本與俄國之間發生戰爭,就是為了爭搶中國東北與朝鮮半島,想要擴大自己在遠東地區的權益,確定自己的地位。

日本方面雖然傷亡巨大,但是最終的結果,日本達到了,俄國失敗了。

俄國在東北的權益還有在朝鮮半島多年的辛苦經營,都化作泡影,都成為了日本的利益,不僅如此,當年俄國從清朝搶來的地盤,也割了半個島給日本。

從戰爭的最後結果來看,俄國就是失敗一方,戰爭的勝負到底在哪一方,主要看的就是誰的戰爭目標達到了,並非是看誰的傷亡比較少,所以日俄戰爭是日本獲勝。

血色黃昏在黃昏說:

尼古拉斯二世的輕敵以及政府職能效率低,加上戰前俄羅斯準備不足是其失敗的主要原因。

1890年-1900年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經常向其堂兄尼古拉斯二世寫信經常提起「黃禍」或稱「黃色恐怖」(英語:Yellow Peril)。「黃禍」俗稱「黃禍論」,是歐洲殖民帝國主義與美國對亞洲民族,尤其是對中國與日本具有批判性的代表用語。19世紀末,俄國社會學家雅克·諾維科(Jacques Novikow)在1897年的《LePérilJaune》(黃禍)一文中創造了該詞。後來,德國皇帝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 II)利用黃禍種族主義來鼓動歐洲帝國主義入侵,徵服和殖民中國。

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稱讚尼古拉斯二世為所謂的「白人救世主」。威廉在給給尼古拉斯的信中暗示了德國可能對俄羅斯的支持。日本和俄羅斯之間無法通過外交手段解決領土問題,歷史學家認為,這直接是由沙皇尼古拉斯二世造成的。尼古拉斯的主要錯誤在於他對俄羅斯政府的管理不善。沙皇的顧問們都不支持對日本發動戰爭,因為他們預見了俄羅斯從歐洲向東方運送部隊和物資存在很多問題。

尼古拉斯二世的孤傲自信導致輕敵

尼古拉斯二世堅信自己的統治是神聖命定,並對上帝負有責任,因此必須維持獨裁和捍衛俄羅斯的尊嚴,榮譽和價值觀。沙皇的這種態度導致與日本政府的談判一再拖延。尼古拉斯鄙視日本人為「黃猴」,他理所當然地認為,面對俄羅斯的強權,日本只會屈服。

戰前,俄羅斯的軍事領導人和沙皇的高級官員們一致認為,俄羅斯是一個強大得多的國家,對東方新來者日本幾乎不用擔心。但是,最終日本步兵瘋狂的「武士道精神」使俄羅斯人大吃一驚,他們對自己軍隊的低落士氣感到沮喪。

1903年日俄談判破裂。1904年2月6日日本向俄國發出最後通牒,並宣布斷絕日俄外交關係;1904年2月8日,日本海軍在未宣戰的情況下攻擊了停泊在旅順港的俄羅斯遠東艦隊(太平洋艦隊)。

沙皇尼古拉斯二世聽到俄羅斯艦隊被襲擊的消息感到震驚。他不敢相信日本會在沒有正式宣戰的情況下發動攻擊,並且他的大臣們也保證過日本不會發動戰爭。據英國大使館一等秘書塞西爾·賴斯(Cecil Spring Rice)稱,襲擊發生時,沙皇「幾乎感到不可思議」。而俄羅斯人在八天後才對日本宣戰。

俄羅斯戰前準備不足

戰爭開始前,俄國因為一直把軍事重點放在歐洲,因此在遠東地區只有正規軍9萬8千餘人,太平洋艦隊共有60餘作戰船艦。而早有準備的日本陸軍共有37萬5千人,同時配備了專門適合東北戰場的山炮,日本海軍戰艦共達80艘。

1904年4月,日本開始了對旅順港的圍困。日軍對可俯瞰海港的山頂上進行了多次正面進攻,雖然造成了數以千計的日兵傷亡,但日軍藉助幾門11英寸(280毫米)阿姆斯特朗榴彈炮,於1904年12月佔領了關鍵的山頂堡壘。從這一有利位置,日本的遠程火炮得以炮擊俄羅斯艦隊。四艘俄羅斯戰列艦和兩艘巡洋艦相繼沉沒,第五和最後一艘戰列艦被迫在幾周後撤退。俄羅斯太平洋艦隊的所有主力艦幾乎都被擊沉。陸基大炮對大型軍艦造成了如此大規模的破壞,這可能是軍事歷史上唯一的例子。

八月下旬的「遼陽會戰」原本可以解救旅順港的俄羅斯北部部隊撤退到了瀋陽。旅順港駐軍司令官阿納託利·斯特塞爾(Anatoly Stessel)少將認為,艦隊被摧毀後保衛這座城市也毫無意義。同時,日本的猛烈進攻導致俄軍傷亡慘重,因此,斯特塞爾決定於1905年1月2日向日本投降。他這個決定並沒有徵求在場的其他俄軍官的意見,也沒有向沙皇請示,而沙皇是絕對不會批准該決定的。1908年斯特塞爾被軍事法庭判處死刑,但後來他被赦免。

整個1905年,俄羅斯帝國都因國內革命而搖搖欲墜,俄人民反對戰爭升級。俄羅斯帝國有能力派遣更多的支援部隊,但是由於經濟狀況不佳,加上陸軍和海軍被日本大敗,以及有爭議的土地對俄羅斯相對不重要,沙皇尼古拉斯二世遂選擇和談,好集中精力處理俄羅斯內部事務。

英國和日本情報合作

早在1902年,日本就與英國結盟,這是日本的一場外交勝利,一旦日俄爆發戰爭,日本也不會孤立無援。因此,在戰爭期間,英屬印度陸軍在馬來亞和中國的駐地經常攔截和破譯與戰爭有關的俄羅斯無線電報,並將情報和日本人共享。英國也利用「英日同盟」藉助日本來到達遏制俄國擴張到滿洲的企圖。

日俄戰爭對當時世界造成的影響極大,工業革命帶來的許多技術創新首先出現在日俄戰爭的戰場上。例如快速射擊的大炮和機關槍,以及更精確的步槍,很多都是首次在日俄戰爭中大規模使用的。一些學者認為,這場戰爭也證明了沙皇俄國政府的低效率,從而引發了羅曼諾夫王朝的解體。

陶短房說:

全面戰爭的勝負主要看戰爭各方誰達到了自己發動戰爭的戰略目標,而不是看傷亡,或停戰時戰線在哪裡。

一戰中同盟國總傷亡3382500,協約國總傷亡5497600(僅軍人),後者遠多於前者,且直到停戰,陸上主戰線仍在協約國境內,但同盟國主要的三國(德、奧匈、澳斯曼土耳其)全部在戰爭中解體,協約國則達到了瓦解同盟國的基本戰爭目的,並且在戰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建立了新的國際秩序,因此,協約國是一戰中公認的贏家。

二戰總死亡人數中,同盟國平民佔58%,同盟國軍人佔25%,而軸心國軍人僅佔13%,平民僅佔4%,軸心國中的德國直到戰敗仍佔領部分別國領土,日本直到投降仍佔領亞太上百萬平方公裡別國土地,但德意日三大軸心國政權、軍隊都在戰後瓦解重組,戰爭責任者被同盟國清算追責,戰後以同盟國的意志為主,建立了以聯合國為核心的戰後國際新秩序。因此,同盟國是二戰中公認的贏家。

日俄戰爭中日本陣亡88429人,多於俄軍(43300-61623),但戰後日本奪取了俄在中國領土「關東州」(在遼東半島)和旅順軍港的全部權利,在中國東北打入一個深深的楔子(所謂「關東軍」原本就是「關東州駐軍」,沒有日俄戰爭的勝利就不會有日佔「關東州」和關東軍,此後整個抗戰歷史都會改寫),並趁勢獲得了獨佔某半島的機會,並鞏固了在南庫頁島和千島群島的勢力,而沙俄不僅喪失了上述已到手10年之久的利益,從此基本停止了在遠東的殖民擴張,而且其「一流大國」地位也飽受質疑,尤其一度名列前茅的海軍,直到沙俄解體也未恢復元氣,其持續影響長達半個世紀以上。可以說,日本完全達到了其發動戰爭的戰略目的,即便再多死點人,也會是這場戰爭公認的贏家。

東龍45說:

日俄戰爭時期的日本只是陸軍傷亡巨大的,海軍還是佔便宜的,打得俄國太平洋第二艦隊全軍覆沒。日本的陸軍傷亡巨大的是攻打二O三高地之時,二O三高地是旅順港重要的高地,佔領它可以俯看全港,日本人選點較準,不惜一切代價進攻,司令官乃木希典的兒子也戰死了,日本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才奪取了二0三高地,一旦奪取,形勢立刻反轉,日本居高臨下,架上大炮猛轟旅順港內的俄軍軍艦,打垮了俄國人,取得了戰爭勝利。這場戰爭在中國的旅順,誰勝誰負都一樣,最後倒黴的都是中國人。

遼寧資深球迷二代說:

單純的從人員傷亡數字來看,日本的確是吃虧的一方。

1、日軍死亡8萬多人,受傷15萬人左右,另有2000餘人被俘,傷亡和被俘人數接近24萬。

2、俄軍陣亡5萬多人,受傷14萬多人,合計20萬人左右。

單純的比較上面兩段數字,那日本人顯然是吃虧的一方,畢竟損失比人家多出了4萬。但有關俄軍損失的另外一組數據,很多人卻可以忽略掉了:在日俄戰爭期間,俄軍被俘的人數高達79000多人,幾乎高出日軍被俘人數的40倍。被俘人員主要來自於旅順戰役(投降33000多人)和對馬海戰戰役(被俘接近6000人)。如果加上這組數據,那吃虧的可就是沙俄了!

但比起人員上的損失,沙俄在日俄戰爭中更大的重創是來自於海軍,太平洋艦隊在旅順口幾乎全軍覆沒,波羅的海艦隊和黑海艦隊繞過好望角前往東亞增援的時候,又在對馬海峽遭到日本聯合艦隊的伏擊,經過那場經典的對馬海戰,兩大艦隊被擊沉俘虜20餘艘軍艦,損失噸位高達20萬噸。

要知道,十年前號稱是亞洲第一艦隊的北洋水師也才四萬多噸,一個對馬海戰,日本海軍就幹掉了相當於五支北洋水師的沙俄海軍,這也直接導致沙俄退出了海上強國的行列。

軍隊的損失人數高過日本,三大海軍艦隊也幾乎全軍覆沒,尤其是經過了慘烈的陸地爭奪戰,沙俄在遼東半島的戰略要地幾乎全部丟失。日本不但達成了戰略目的,更在殺傷環節徹底重創對手,那日俄戰爭是以日本勝利而告終,這個結果還會有什麼疑問嗎?

儘管在戰後的談判上,沙俄皇帝強硬的表示自己不會接受賠款,要打隨時奉陪,但實際上,沙俄已經打不下去了。

在日本沒有崛起之前,沙俄的兵力分布多集中在西線的歐洲方向,東線的西伯利亞方向,俄軍僅有不到10萬人駐紮,畢竟在俄國人看來,俄國東線是不存在威脅的。但隨著日本的崛起以及日俄戰爭的結局,近30萬俄軍被日軍消滅,俄軍在東線的兵力基本團滅,沙俄也只能從西線抽調兵力進行增援。儘管沙俄的兵力充足,但如此一來,沙俄在防禦端的平衡性也被徹底打破了,畢竟他們在西線抽走了大量主力,這裡的防禦也同樣出現了失衡和弱化。

這還沒算波羅的海和黑海艦隊幾乎被團滅,在海陸防禦全部受損的背景下,俄國也只能儘快與日本停戰。

而知而行的歷史說:

20世紀初,雖然日本對俄羅斯帝國在遠東地區的大擴張非常不滿,群情鼎沸,但是清醒的人還是不少的,他們甚至在戰爭一開始的時候就思慮過如何結束這場戰爭,如果能拿到戰爭賠償當然最好,如果拿不到也無妨。

因為,日本的戰略目標,並不是通過戰爭來發財,而是通過一場戰爭爭奪日本帝國的發展空間。

從這個意義上說,日本在戰後得到了朝鮮半島,拿到了旅順和大連作為海軍基地,還將南滿鐵路的控制權拿到了手中,這就等於日本將中國東北地區納入了勢力範圍,成功完成了其「大陸政策」的第一步要求。

與此相比,通過《樸茨茅斯條約》拿到俄羅斯的庫頁島南部,更像是日本作為戰勝國的象徵性戰利品。

如果說日本通過甲午戰爭拿到戰爭賠償,其經濟訴求是重要目標,那麼通過日俄戰爭拿到大國地位,其政治訴求則是首要目標。

在這個意義上,日本無疑是獲得了成功的。

儘管日本國內對這場看似毫無所得的戰爭存在不滿,甚至還發生了抗議事件,但是日本以擊敗俄羅斯這個歐洲大國為基礎,進入到了世界列強的行列。

對於日俄戰爭,日本謀劃了十年之久。

日本一直覬覦中國領土,在甲午戰爭中弄險僥倖成功,進而獅子大開口,不僅拿到了戰爭賠款,還得到了朝鮮半島和遼東。

日本的突然崛起,讓正在執行「黃俄羅斯」計劃的沙俄感受到了不安,於是就在《馬關條約》籤署的次年,沙俄聯合德國和法國,派遣軍艦遊弋在日本周圍,武力勸說日本放棄遼東。

剛剛經歷過大戰還沒緩過來的日本沒有與三個歐洲列強叫板的實力,不得不籤下了「城下之盟」,遼東半島不要了,朝鮮也一分為二,自己只留著南半部分。

沙俄的趁火打劫,讓日本感到了恥辱。他們從那時就清楚,日本與沙俄之間必有一戰。

為此,日本積極謀劃,為戰爭做著準備。

但是俄國實力太強,其經濟規模是日本的六倍,軍隊是日本的七倍,海軍實力排名世界第三,其他諸如鋼鐵、煤礦等資源型工業實力,更是日本這個資源匱乏的國家不能望其項背的存在。

日本即使再怎麼緊衣縮食,也不可能在短時間超過俄國的國力。

可是,俄國修建西伯利亞鐵路的事情,讓日本不得不提前發動戰爭。因為一旦鐵路修通了,俄國可以輕易向遠東增兵,那麼日本取得戰爭勝利就更加難了。

日本於是選擇了偷襲俄羅斯海參崴的艦隊,不宣而戰,打響了日俄戰爭。

這場戰爭日本雖然捷報頻傳,但是日本的損失是很大的,其緊急動員的總數100萬軍隊,死傷達30萬,軍費開支達到18億日元,相當於十億兩白銀,那時日本的一年的財政收入才1.3億日元。

日本貧弱的財力,讓戰爭無以為繼,在擊敗俄羅斯的波羅的海艦隊後,他們不得不選擇見好就收,開始了和談。

俄羅斯的情況當然也不會好到哪裡去,但是比起日本,俄羅斯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優勢所在。在談判中,俄羅斯對日本非常強硬,不可能賠償,也不可能割地。如果不服,就接著打。

這哪裡是戰敗國的態度?

日本此時也騎虎難下。國內經濟支撐不起戰爭了,日本舉債猶太財團8億日元,才將戰爭打到現在,再打下去,日本就可能要崩盤。

此時的國際形勢也開始出現不利於日本的變化。

英國和美國起初是支持日本的,因為他們可不願意俄羅斯獨霸遠東,變得更加強大,所以他們對日本擊敗俄羅斯是樂觀其成的。可是,當日本真的打敗俄羅斯,開始初露崢嶸,有了整合東亞的野心後,他們又不得不防著日本了。

至於法國則不希望俄羅斯將歐洲的軍隊全都調到遠東去打仗,那樣德國的東線壓力就小了,會讓法國的戰略形勢變得不利。因而,法國此時也支持俄羅斯。

如此一來,日本的外交局面就變得不利了。

內憂外患之下,由不得日本再獅子大開口,不得不就坡下驢,在拿到了半個庫頁島之後就選擇了與俄羅斯媾和。

日本拿到了中東鐵路的控制權後,派遣了軍隊駐守,這支軍隊就是後來的關東軍。

薺菜糰子說:

因為戰爭是政治的延續,不是算術題。戰爭的勝敗是看誰達到了預期的政治目標,至於代價多大,只說明勝得是不是乾脆漂亮,不影響勝敗的評判。

至於為什麼日軍能打贏,還是那句話,戰爭不是數學題。決定勝敗的因素有很多,綜合國力、天時地利、後勤補給、戰爭意志、指揮藝術、人員素質、裝備水平、訓練水平。具體到日俄戰爭的陸地戰場,戰爭意志是個重要因素。日軍是不惜代價也要打贏,最終摧毀了俄軍的士氣和俄國高層的決心。另外俄軍的後勤補給、訓練水平也不如日軍。

我整幾句說:

日、俄戰爭中,俄羅斯的諸多問題,顯現無遺;首先是內部意見不一致:有人主張全面應戰;有人主張,日本來勢洶洶,應該避其鋒芒;有人認為,旅順要塞,遠離俄羅斯,可有可無,可以做交易。反觀日本,那是下定決心,血戰到底。

有人把日、俄戰爭比作絞肉機;203高地爭奪戰,面對俄軍的槍林彈雨,踏著堆積如山的日軍屍體,日本士兵佔領高地,隨即架起大炮,猛烈轟擊旅順港內俄艦隊;俄艦隊司令官在猶豫中,坐失良機,幾乎是全軍覆沒。屋漏又逢連夜雨 俄要塞司令在視察前線時,突然遭到榴彈襲擊 ,當場身亡。隨後的海戰中,俄海軍再遭敗績。

大勢已去的俄羅斯,只好向日本投降,從此被趕出了東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2771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