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傳為於令妃的十五子,不是因為有多愛令妃,而是當真無奈之舉!畢竟活到八十多歲,眼睜睜看著身邊的妃嬪、子嗣一個個走在自己的前頭,當真是白髮送黑髮人啊……悽涼無比!
一國之君的繼承者,關係到國家命脈。傳位自然不能小覷,康熙當年九子奪嫡的慘烈場面歷歷在目。所以乾隆時期對繼承者是很看重的。
在孝賢皇后在世的時候生的嫡子永鏈、永琮就曾秘密立儲。可惜福薄早早的薨了。另外繼後如懿的十二阿哥更是悽慘,因為母親的冷落被廢,他的一生最慘澹,連普通的皇子都不如,年紀輕輕也早早的去了。死後乾隆也沒有對他任何追封,可見他有多厭惡繼後了,看來就算他長壽一點也沒有機會當太子!
再一個就是愉妃海蘭的永琪,在26歲就英年早逝了。
乾隆第五子,榮純親王。於乾隆三十一年薨,年僅二十六。 歷史上的永琪很優秀,也很得乾隆的喜愛!在很小的時候就學習騎射,博學多才,嫻熟滿語、漢語和蒙古語。他還熟知天文、地理、算法等。 可惜天妒英才,五阿哥在被封為榮親王后不久便離開人世了,和他的皇位終究擦肩而過了。。
乾隆曾說:「其時朕視皇五子於諸子中更覺貴重,且漢文、滿語、蒙古語、馬步、騎射及算法等事,並皆嫻習,頗屬意於彼,而示明言,及復因病旋逝。」此話是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使馬戈爾尼謁見乾隆時,乾隆帝在談到諸位皇子時提到的。
在乾隆後期,選繼承者相當於在胖子裡挑瘦子,由不得他挑三揀四了。
他只能用排除法將永璇(有殘章,斷腿,且沉迷酒色品行不端)、永瑆(通文墨不好騎射)和永璘(年紀太小)全部排除掉,然後只有一個品行稍微差不多的永琰,而這位十五阿哥性格內向、性情凝重,為人規矩仁孝,算是勤奮好學的,沒有大錯。便均衡擇優錄用了,所以十五子永琰才有機會!不是因為他夠優秀,也不是乾隆有多愛炩妃,而是他活的時間比較長。
如果永琪可以命長一些,說不定我朝的歷史將改寫,也不會閉關鎖國這麼多年!最後衰敗亡國。。
因為實在是沒得選,乾隆帝傳位給顒琰也是當時供弘曆選擇的皇子不多,用一句話來說就是「矮子裡頭挑高個兒」——純屬無奈啊。而乾隆帝對於顒琰的生母令皇貴妃魏佳氏,寵愛是真的,不過冊立儲君與此之間,沒有什麼直接的因果關係。
雖然在很多人的既定印象中,乾隆皇帝風流成性,可實際上乾隆後宮中的妃嬪加起來也不過比他那個工作狂父親雍正帝多4個人而已。而弘曆的妃嬪一共為他生育了17個皇子。
雖然弘曆的兒子不算少,然而很尷尬的是,17位皇子中有7個是幼年夭折根本就沒活到成年,剩下的10個兒子裡還有4個英年早逝,等乾隆帝最終準備冊立儲君的時候,他還在世的兒子只剩下6個人。
封建社會講究的是「立嫡立長」,而嫡長子繼承制的核心就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最初乾隆皇帝準備冊立嫡後富察氏所生的皇子為儲,可富察皇后的兒子都死得很早。富察皇后升遐以後,乾隆曾經準備冊立皇三子永璋,結果永璋死了;準備冊立皇五子永琪,結果永琪又死了。接二連三的打擊讓乾隆很久都沒想過立儲。
等到乾隆帝再次立儲,那時候的弘曆已經垂垂老矣。當時弘曆在生的6個兒子,其中2人被過繼給了宗室旁支,能夠繼位的只有永瑆、永璇、永琰和永璘4人。前兩人均是淑嘉皇貴妃金佳氏所生,後兩者均為令皇貴妃魏佳氏所生。
雖說「母憑子貴」,然而也有子憑母貴之說。淑嘉皇貴妃早在乾隆二十年就死了,且永瑆永璇兄弟倆,一個殘疾一個摳門,都不是合適儲君之選。
純帝繼皇后那拉氏被廢之後,令妃魏佳氏晉貴妃、皇貴妃,統攝六宮成為了當時後宮真正的管理者。乾隆此舉自然也是有意冊立其子為儲,畢竟魏佳氏為乾隆生育了6個孩子。當時永璘年幼,實在沒得選的乾隆值得冊立永琰為儲君。
值得一提的是,繼皇后那拉氏的兒子——十二皇子永璂,乾隆竟從未動過立儲之心,與富察皇后生子不久乾隆就議儲形成巨大反差。永璂多年無寵,在其母后被廢之後更加失落,其貝勒爵位還是永琰登基後追封。而內務府上三旗包衣出身的魏佳氏,最終以低於皇后卻又高於皇貴妃的儀制下葬,並追封皇后。
乾隆絕對不會是因為愛極了令妃才把皇位傳給第十五子顒琰,也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歷史上的乾隆不僅沒有後人想的那麼深愛令妃,甚至可能在他心裡都沒拿令妃當回事。
在乾隆心目中令妃不過是富察皇后的替代品而已
乾隆皇帝這一生有17個兒子,偏偏把皇位傳給了平庸的嘉慶,因此很多人都認為乾隆是愛極了嘉慶的生母令妃魏佳氏,所以才會愛屋及烏,把皇位傳給了嘉慶。
實際上乾隆這一生最讓他難以忘懷的女人只有他的嫡妻富察皇后,而令妃最初是富察皇后身邊的侍女,是富察皇后向乾隆推薦的,她才有機會給乾隆侍寢,並被納為妃嬪。
雖然歷史上令妃為乾隆生育了四子二女共六名子女,但是要知道令妃是在乾隆十年(1745年)就被納為魏貴人,可是一直沒有為乾隆生育,直到乾隆十三年(1748年)富察皇后去世之後,她才先被晉封為令妃,後來才陸續生育了子女。
而且歷史上也並非生育子女多就代表著這個妃嬪一定受寵愛,比如皇太極獨寵的海蘭珠也不過就生育了一個兒子,可是海蘭珠去世後,皇太極悲痛得連自己身體都給整垮了。還有順治獨寵董鄂妃,可是董鄂妃也就只生育了一個皇四子,董鄂妃去世後,順治都覺得活著沒有意義了。
想判斷皇帝有多麼寵愛一個女人,得看這個女人去世後皇帝如何表現。富察皇后去世後乾隆悲痛欲絕,甚至因為皇長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在富察皇后葬禮上表現不夠悲傷,痛斥他們倆,還對兩個兒子大打出手,甚至褫奪了他們倆皇位的繼承權,還有不少朝臣因為操持富察皇后葬禮不力受到嚴厲處罰,而且富察皇后去世後,乾隆還寫了很多首詩來悼念富察皇后。
相比之下令妃去世後,乾隆就沒像富察皇后去世時那麼悲痛,只多給她寫了兩次祭文。並且最有意思的是,乾隆在令妃的祭文中稱「昔年參近御之班,曾資悔迪,此日侍升仙之駕,如奉生存」。
這意思就是說令妃當年曾是富察皇后的侍女,工作得很好,這回她駕鶴升天了,那就正好去另一個世界可以好好侍奉富察皇后了。
乾隆這祭文要是讓令妃活著看到會不會傷心,合著在乾隆眼裡她永遠都是侍奉富察皇后最得力的丫環,即便她死後她的兒子成了皇帝,她也因為兒子的關係被追封成了皇后,但她在乾隆心目中永遠都是侍奉富察皇后的小丫頭。
所以令妃能陪葬進乾隆的帝陵裕陵之中,很可能就是乾隆想讓她在九泉之下繼續服侍富察皇后,因為富察皇后早就葬進了裕陵中,所以令妃葬進裕陵屬於是為富察皇后陪葬。
除了死後的待遇,皇帝如果愛一個女人還會對她的家人格外器重。乾隆對待富察皇后的家人極為器重。富察皇后的幾個弟弟都被委以重任,基本都是官至總督、巡撫、大學士這些要職。
乾隆尤其是對富察皇后最小的弟弟傅恆最為器重,傅恆官至大學士,死後乾隆特意以皇室葬禮為傅恆發喪,不僅傅恆深受重用,連傅恆的兒子們也都很受重用,傅恆的兩個兒子成為駙馬,第三子福康安更是深受重用,死後被乾隆追封為郡王。
相比之下令妃呢,她的家人從來沒受乾隆器重過,她的老爹魏清泰只官至正五品的內務府管領,至於她的兄弟們大多都只是佐領混飯吃的職務。
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時,令妃的老爹魏清泰在職期間產生了虧空,乾隆特意派小舅子傅恆去清查魏家的家產,結果發現魏家就沒有多少家產,令妃的大哥和二哥每月俸銀只有二兩銀子,三哥還沒有公職,全家祖產總共二十二間房子,經濟來源只靠魏清泰的收入養活全家,而魏家當時還欠了外債八百五十兩銀子,魏清泰根本無力償還虧空。
令妃家族的家人不受重用,家產也十分微薄,別說和富察皇后家族比,就是和乾隆繼後那拉氏比也差多了,雖然那拉氏家族出身也和令妃家族差不多,地位也不高,但是乾隆很早就賞賜了那拉氏家族不少家產,光房子就賞賜了四十二間。令妃家族的家產甚至都比不上漢人出身的怡嬪和白貴人姐妹,當時乾隆比較喜歡怡嬪,特意在京城賞賜白家五十間房屋。
在傅恆清查令妃家族的家產之後,乾隆覺得她家挺可憐的,才赦免了魏清泰的虧空,還讓令妃的兄弟們到內務府任職,即便如此,乾隆也沒像對待繼後那拉氏和怡嬪、白貴人姐妹她們家族那樣,上來直接賞賜房產,就這樣來看乾隆還真是愛極了令妃嗎?
所以乾隆並不是特別喜愛令妃,他更多的是在失去富察皇后之後,拿曾經是富察皇后侍女的令妃當替代品而已,富察皇后永遠都是乾隆一生中的「白月光」,這是任何女人都無法替代的,因此乾隆把皇位傳給嘉慶絕不是因為他愛極了嘉慶的老媽令妃。
選擇嘉慶是乾隆的無奈之選
根據歷史記載嘉慶是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乾隆秘密的冊立為皇位繼承人,並把他的名字寫入金匱之中,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之後。
有了這個具體時期就可以看看當時乾隆可以選擇的兒子都有哪些,當時乾隆還活著的兒子有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十一子永瑆、十二子永璂、十七子永璘再加上嘉慶共七個兒子。
老四永珹被乾隆過繼給了沒有子嗣的十二叔履親王胤祹為孫,老六永瑢被乾隆過繼給了沒有子嗣的二十一叔慎郡王胤禧為孫,因此永珹和永瑢早就繼承了胤祹和胤禧的爵位,屬於是胤祹和胤禧一脈的皇親了,所以也就失去了皇位繼承資格。
老八永璇出生時就天生腿腳殘疾,長大後又為人輕佻浮躁,辦事很不得人心,名聲也比較差,是當時出了名的糊塗皇子,就這樣一個身體殘疾還名聲不好的人,根本不可能會被乾隆納入繼承人選考慮範圍內。
老十一永瑆很有才華,自幼就天資聰慧,工於書法,善於詩畫,書法造詣很高,與鐵保、翁方綱、劉墉三人並稱乾隆時期書法四大家,為人斯文謙恭,喜好與讀書人交往在當時文壇有很高的名聲,深受讀書人的擁護,所以他一度很受乾隆喜愛,也確實是嘉慶最有力的競爭對手。
但是永瑆為人身上頗有讀書人的酸腐之性情,而且他偏重於文採,不善弓馬騎射,這嚴重不符合清朝弓馬開國,歷代君王都得精於騎射的祖制。乾隆曾為此多次申斥過永瑆,讓他不要一味讀書,也要注重弓馬騎射,不過永瑆卻不以為然。因此過於偏科的永瑆也被乾隆排除在了皇位繼承人之外。
老十二永璂有一定的能力,出身也比較正,他是乾隆繼後那拉氏所生之子,按照名分來說他還算是嫡子。不過很可惜他老媽那拉氏與老爹乾隆鬧翻了,當場斷髮詛咒乾隆,雖然沒有被乾隆廢除皇后之位,但是乾隆讓令妃成為皇貴妃,代替皇后執掌後宮事務,就說明了那拉氏被不廢而廢,那拉氏死後連皇后的封號和葬禮都沒得到,所以永璂因為老媽那拉氏的緣故也不被乾隆視為嫡子,更失去了乾隆喜愛,自然也不會被考慮成為皇位繼承人了。
老十七永璘和嘉慶是同母兄弟,都是令妃所生,不過永璘當時年僅8歲,還比較年幼,乾隆自然不會考慮立幼子成為繼承人。況且永璘長大之後也是一個糊塗王爺,生平最喜歡攢錢和經商,因此不管是當時從年齡考慮,還是後來看他的表現,他都不適合成為皇位繼承人。
而且乾隆壽命很長,17個兒子被他熬死了一大半,當他85歲宣布退位的時候,只有四個兒子還健在,分別是永璇、永瑆、嘉慶、永璘,這時候即便乾隆想改變主意換繼承人他也沒得可選了,永璇和永璘直接排除,永瑆和嘉慶相比較,嘉慶畢竟不偏科,比較文武全能,各方面能力雖然中庸,但沒有弱項,要比永瑆好得多,所以乾隆只能選擇嘉慶了。
其實嚴格的來說嘉慶並不是乾隆最滿意的繼承人,只是他的無奈之選,乾隆曾經很中意過三個繼承人,那就是皇次子永璉、皇五子永琪、皇七子永琮。
永璉是富察皇后所生嫡子,從出生時連爺爺雍正都對他寄予厚望,親自給他起名為永璉。乾隆繼位之後,立刻就把他的名字寫好藏入「正大光明」匾的後面。不過很可惜在乾隆三年(1738年)時,年僅9歲的永璉就夭折了。
不過乾隆對永璉夭折很是難過,追封他為太子,還給他修建了太子陵寢,並且在後來嘉慶繼位後,乾隆還特意帶著已經繼位嘉慶去祭拜永璉,並且讓嘉慶給永璉行跪拜之禮,可見乾隆對永璉寄予厚望,如果不是他夭折,皇位也輪不到嘉慶這。
在永璉去世後,富察皇后又生育了一個嫡子,那就是皇七子永琮,乾隆又準備將永琮秘密立為皇位繼承人,不過還沒來得及成行,永琮又夭折了。
永璉和永琮但凡有一個沒有夭折,乾隆準定會把他們立為皇位繼承人,這才是乾隆對他們的老媽富察皇后愛之至極的表現。除了永璉和永琮外,乾隆還有最屬意的繼承人就是老五永琪。
永琪的生母是愉妃珂裡葉特氏,愉妃也不太受乾隆寵愛,不過永琪完全是靠自身能力徵服了乾隆。
可以說永琪是非常的文武雙全,精通多種語言,擅長詩詞書畫,還自己寫了一本書,弓馬騎射非常嫻熟,乾隆在圍獵時與他比試弓馬騎射,三戰三敗,可見其弓馬騎射技術之精,而且他還善於摔跤,很多宮廷侍衛都摔不過他。
永琪的能力簡直堪稱非常全能,不僅全能而且還十分優秀,嘉慶的能力也很均衡,可嘉慶卻屬於能力很全面,但很中庸,相比之下永琪完全就是嘉慶的升級加強版。
除了能力全面且卓越之外,永琪最重要的是十分忠孝。曾經乾隆居住的圓明園九州清晏殿著火了,乾隆所有的兒子中只有永琪第一時間不顧危險,衝入火場背負乾隆跑了出來,由此乾隆認為永琪為人至誠至孝。
想一想一個能力全面且卓越,還十分孝順的兒子,乾隆如何不想把他立為皇位繼承人。不過永琪的命不太好,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年時,25歲的他就英年早逝了。
在永琪臨死前,乾隆特意下旨冊封他為榮親王,而榮親王爵位是清朝歷代皇帝都不會冊封的爵位,因為順治與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夭折後,順治由於對董鄂妃的喜愛,就想追封皇四子為太子,但是受到了母親孝莊太后的極力反對,所以順治只得追封皇四子為榮親王。自此之後榮親王的爵位就意味著與太子之位掛鈎,後世清朝帝王大多不會輕易冊封榮親王。
乾隆在永琪病危時下旨冊封他為榮親王也代表著對永琪的認可,他希望永琪能振作起來最終好起來,只要永琪病好了,那也就意味著太子之位非永琪莫屬了,不過可惜永琪沒能熬過去,最終還是英年早逝。
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時,永琪已經去世27年了,這一年英國使臣馬戛爾尼訪華,乾隆舉行宴會接見馬戛爾尼,宴會期間乾隆當著嘉慶的面對馬戛爾尼盛讚永琪,稱:其時朕視皇五子於諸子中更覺貴重,且漢文、滿語、蒙古語、馬步、騎射及算法等事,並皆嫻習,頗屬意於彼,而示明言,及復因病旋逝。
永琪在去世將近30年時,還能讓乾隆當著英國人的面盛讚他,乾隆還表示永琪是他所有兒子中最適合繼承皇位的人,可見乾隆對永琪有多麼認可,而且乾隆對永琪的這份認可是遠超過嘉慶的。
所以乾隆之所以選嘉慶成為繼承人是他的無奈之選,並非因為有多麼愛嘉慶的老媽令妃,只是乾隆屬意的三個兒子永璉、永琪、永琮都早逝了,加上乾隆的兒子可選擇性並不多,嘉慶是其中相對優秀的皇子,因此乾隆無奈之下在他最屬意的兒子永琪英年早逝後,他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了各方面都與永琪很像,但卻屬於永琪弱化版的嘉慶當繼承人。
寫在最後
所以歷史上的乾隆並不是特別喜愛令妃,如果他真是愛極了令妃,不會在令妃去世時只給她皇貴妃封號,他早就像順治那樣追封董鄂妃為皇后追封令妃為皇后了,而乾隆是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退位時,正式宣布第二年讓位嘉慶,由於嘉慶要當皇帝了,乾隆才下旨追封嘉慶生母令妃為孝儀純皇后。
乾隆把皇位傳給嘉慶絕不是因為太愛令妃,主要還是因為乾隆最屬意的皇位繼承人老五永琪去世了,乾隆無奈之下,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了與永琪各方面都很像,但卻都不如永琪的嘉慶繼位,可以說乾隆最屬意的繼承人還是永琪,但永琪卻英年早逝,乾隆是按照他的模板才選擇了讓嘉慶繼位。
歷史上,除了昏君,皇帝選擇儲君,第一考慮的永遠都是確保江山能夠代代相傳,而不是愛某個后妃。
題目中所說的令妃的兒子,就是後來被稱為嘉慶皇帝的十五阿哥永琰。
乾隆皇帝雖然能力不咋地,但畢竟不是昏君,所以他選擇嘉慶,當然不是因為太愛令妃。
一、嫡子夭折或者早逝
中國皇位繼承講究「立嫡以長不以賢」,在眾多兒子中,正妻即皇后的兒子叫「嫡子」,如果皇后生了好幾個兒子,則立年齡最大的一個。
乾隆皇帝的嫡長子,即孝賢皇后富察氏所生之子永璉,不過永璉只活到9歲就死了。
此外,雖然孝賢皇后富察氏還有兩個兒子,分別是永瑛、永琮,不過前者只活了23歲,後者只活了2歲。
乾隆一生,立了兩個皇后,除了孝賢皇后外。還有一個被廢的烏拉那拉氏。
烏拉那拉氏也生了一個兒子,即皇十二子永璂。
然而,永璂在乾隆四十一年就死了,年僅25歲。因為母親被廢的原因,死後沒有享受任何政治待遇。
如果他不死,也不會有機會繼位。
二、其他兒子當中同樣早逝的多
乾隆總共生了17個兒子,繼成皇位的皇十五子永琰出生於乾隆二十五年,即1760年。
然而,在他出生之前,14個哥哥當中有6個已經死了,等於說競爭對手打了一個對摺。
除了孝賢皇后三個早逝的嫡子外,皇三子永璋死於26歲,皇九子和皇十子,分別在一歲和兩歲時死去。皇十三子永璨,死於三歲,皇十四子永璐,即永琰的同母哥哥,也在四歲時夭折。
嘉慶皇帝6歲那年,乾隆非常賞識和鍾愛的皇五子永琪也死了,年僅26歲。
永琪能文能武,還精通漢、滿、蒙三種語言,在乾隆三十年,即1765年,被封為和碩榮親王。
可以說,接班希望大大滴。
可惜,死了。
嘉慶皇帝後面還有倆弟弟,其中皇十六子也僅僅活了4歲。
三、活著的兒子當中永琰最優秀
除了那些不幸早夭的兒子們,乾隆還把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早早過繼出去。
到乾隆60年的時候,真正有資格繼承的只有四個兒子,即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五子嘉慶皇帝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其中,皇八子永璇既有腳病,又沉湎酒色,皇十一子永瑆是一個著名的吝嗇鬼,皇十七子永璘是一個遊手好閒的花花公子。
只有永琰,性格沉穩,讀書勤奮,孝順父母。
如果你是乾隆,你會選誰?
皇帝本就身處於一個與常人非常不同的位置上,我們不能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推斷他們某個行為的目的,他們的每一個決定,都是經過了很長時間的權衡利弊。甚至在我們眼中帝王們一個很簡單的行為,背後可能有著龐大的政治意義,並不是我們想的那麼簡單,不是一句話就可以籠統概括的。
選擇繼承人是非常嚴肅的大事,皇子自身天賦,軍事才幹,政治能力等都是很重要的參考項目。當然,他們母親的地位也是很重要的一點,但是絕不是絕對的原因,只能說是一個加分項,無論是哪個皇帝,都不會如此草率的因為愛一個妃子就讓他的兒子繼承大統。比如康熙皇帝一直對去世的赫舍裡皇后用情至深,也立她的兒子胤礽為皇太子,把他當作接班人培養,但是胤礽不學無術,品行也非常不檢點,最終被廢。由此可見,皇子的母親地位尊貴確實能夠給皇子帶來更多的機會,有很好的先天條件,但是最重要的還是皇子自身的資質和品行。否則即使是已經立了皇太子,還是有可能因為自己的行為不端而被廢黜。
乾隆愛令妃嗎?
乾隆是一個性情中人,這點在現在的很多電視劇中都有所體現,為了心愛的妃子把皇位傳給她的兒子,這樣的事情放在乾隆身上好像也並不是特別讓人無法接受,那我們可以先來想想,乾隆愛令妃嗎?首先,他愛令妃,這點是毋庸置疑的,令妃在十年間為乾隆生育了四個皇子,兩個皇女,她一個人就生育了六個子女,可見她不但生育能力旺盛,而且十分受寵。
但是乾隆到底又有多愛令妃呢?眾所周知,乾隆與他的第一任皇后富察氏感情篤摯,早早立了富察氏的兒子永璉為皇太子,後來太子夭折,後又立了富察氏的第二個兒子永琮為太子,這兩位太子幾乎都是在剛出生時就被立為了皇帝的繼承人,可見乾隆對富察氏的用情至深。而令妃誕下的十五皇子永琰則是在乾隆三十八年才秘密立儲。
在富察氏去世之後,乾隆立了那拉氏為繼後,然而那拉氏卻在南巡斷髮後被打入冷宮,剝奪了皇后的職權,後便一直由令妃打理六宮事宜,可是直到令妃去世,也一直是以皇貴妃的身份,乾隆並未將令妃冊封為皇后。
1928年孫殿英以軍事演習為名,盜掘了裕陵,發現令妃的屍身竟然沒有腐爛,有人猜測是因為乾隆對令妃的不舍,在她的棺木內放置了很多金銀珠寶,而金銀制產品不僅有殺菌功效,而且還可以使屍體處於一個低溫的狀態,使屍體更好的存放。但由於這件事時至今日也是個未解之謎,也不能妄下結論。
雖然感情這件事是無法拿來比較的,可我們依然可以看到,乾隆是愛令妃的,但是愛她的程度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深,至少沒有愛富察皇后來得那麼深,還沒有到會因為愛她所以把皇位給她兒子的程度。所以乾隆把皇位傳給了後來的嘉慶帝,並不是因為他愛令妃那麼簡單。
為什麼要把皇位傳給嘉慶?
乾隆的一共有十七位皇子,這個數量在清朝的所有皇帝中算比較多的,他心目中的太子人選曾經有過三位,分別是二皇子永璉,五皇子永琪和七皇子永琮,其中富察皇后所生的二皇子和七皇子都在年幼時夭折,乾隆後欲立永琪為太子,而永琪也在25歲英年早逝。可乾隆壽命又很長,等到他年事已高,考慮繼位問題時,可供挑選的皇子已經很少了。除去過繼給別人的,此時合適的人選只有八皇子永璇、十一皇子永瑆、十二皇子永璂、十五皇子永琰以及十七皇子永璘。
永璂雖是繼後所生,但由於生母那拉氏已被打入冷宮,他繼承皇位的希望自然也很渺茫,八皇子先天殘疾且品行不端,十一皇子雖才華橫溢但卻不擅長騎射,性格也沒有君王該有的果斷,十七皇子還年幼,這樣看來也只有十五皇子永琮可以繼承大統。可以說嘉慶帝從一開始就並不是乾隆十分中意的人選,只是當時的大環境使乾隆別無選擇,甚至可以說實屬無奈之舉。
由此看來,乾隆是愛令妃是對的,但是他的愛並沒有到他想把皇位傳給他兒子的程度。他將皇位傳給十五皇子,是當時為數不多的皇子中相互比較深思熟慮出的結果,原本立儲的嫡子夭折,其他皇子也英年早逝,活著的皇子中只有嘉慶帝最優秀,乾隆心甘情願但這並不是他心裡的最佳人選。
令妃是包衣出身,據史書記載,她早年被選入宮中做了宮女。由於她生得秀美,心地淳良,因此得到了乾隆特別的寵愛。但是,乾隆在沒有皇后,又將令妃兒子永琰立為繼承人的情況下,卻一直不立令妃為皇后。這是怎麼回事呢?
(令妃劇照)
我們先來看看乾隆有多麼寵愛令妃。
一是,清朝皇帝對後宮嬪妃們的冊封一向不大方,很多時候都是嬪妃在生育了皇子之後,才有機會得到晉封,但是令妃在入宮不久便被封為貴人,在沒有生育皇子的情況下又在同年被封為嬪。
二是,令妃晉升的速度特別快。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去世,乾隆由於喪子失妻之痛,對操辦喪禮的大臣們責罰頗多,就連那些前來弔唁的皇子或大臣,臉上悲色不夠,也都遭到乾隆重重的懲罰。甚至皇長子永璜,為此還被剝奪了繼承王位的資格。但是,令妃卻在這時候,不降反被晉封為妃。
隨後在乾隆二十四年,令妃被冊封為貴妃。乾隆三十年,由於皇后輝發那拉氏在南巡時發生斷髮事件,導致被幽禁於冷宮。因此,令妃又被封為皇貴妃,開始代理皇后的職權和義務。
三是,令妃是陪同乾隆南巡最多的嬪妃。令妃第一次隨駕出巡時,已經懷有身孕。到第三次隨駕南巡時,據說皇后輝發那拉氏和乾隆之所以公引發劇烈的矛盾,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乾隆想要冊封令妃為皇貴妃。
在清朝,皇帝對冊封皇貴妃一事是很謹慎的。如果皇后在位,往往會讓皇貴妃這一封號虛著,為的是不使皇后生憂。而乾隆南巡歸來後,令妃便被冊封為皇貴妃,這似乎又佐證了這個說法。
由此可見,乾隆對令妃的寵愛,的確是後宮其他嬪妃望塵莫及的。
(乾隆劇照)
我們再來看,乾隆立皇太子的情況。
在乾隆的皇子中,永琰並不出色。但有一點,他生得英俊,是諸皇子中模樣和乾隆最像的一個,所以他很得乾隆寵愛。
不過,對於立太子一事,乾隆開始的打算,是要立一個嫡子做太子。所以他在繼位後,便將富察皇后所生的皇次子永璉的名字寫在傳位密詔上,並放到了正大光明匾後面。誰知乾隆三年,永璉因「偶感風寒」,居然夭折了。
好在富察皇后在乾隆十一年,又生下了皇七子永琮。這個孩子從小就穎悟出眾,乾隆歡喜異常。於是,乾隆又把他的名字寫在了傳位密詔上。結果永琮是個無福的孩子,居然不久後也夭折了。
隨著富察皇后的離世,乾隆「立嫡子為太子」的決心也動搖了。
這樣,乾隆望向了其他皇子,看來看去,他認為皇三子永璋「器宇不凡」,就想把他立為太子。誰知道他只是想想,皇三子永璋就病逝了。
乾隆悲痛之餘,又把眼光望向了聰慧異常的皇五子永琪,結果永琪也病逝了。
這一連串的打擊,讓乾隆害怕了,他再也不敢提立太子的事情。
結果這一拖,就拖到了乾隆三十八年。這一年,乾隆已經63歲了。立儲的事情,大臣們已經催過幾次了,他也覺得再不能拖了。
(永琰劇照)
這時,還活著的皇子還有6位,其中有2位過繼給了兄弟,也就是說可以選擇的還有4位,他們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永璇「沉迷酒色,又有腳病」,因此不為乾隆考慮;永瑆在書畫上很有造詣,但他為人吝嗇,就連福晉也成天只能粗茶淡飯。
永璘才7歲,顯然不是適當的人選。
永琰呢,雖然不出眾,但也從來沒有犯過錯,是個守成之人。
乾隆看來看去,這幾個皇子都不甚合心意。所以只能矮子裡面拔高個,相較之下,乾隆覺得永琰雖然平庸,但相對而言,還算各方面都比較優良的人,再加上他又是令妃所生,所以他就把永琰的名字寫在了傳位密詔上,放在了正大光明匾後面。
可惜的是,令妃由於操勞過度,再加上生育太多,體弱多病,到乾隆四十年便病逝了。
直到令妃病逝,乾隆都沒有將她立為皇后。乾隆為什一直不立她為皇后呢?原來,乾隆害怕朝臣們會因此猜出太子是誰,到時候結黨營私,會對他手中的皇權不利。
直到乾隆六十年,乾隆由於早早立過「在位時間絕不敢超過康熙61年」的誓言,所以他在宣布永琰的太子身份後,才追封令妃為皇后。
(參考史料:《清史稿》)
乾隆作為帝王並沒有什麼太愛的人,令妃雖然在乾隆中後期得寵,先後生了四子二女,是乾隆后妃中生育子女最多的,以皇貴妃身份管理後宮,但是他傳位給令妃的兒子並不是因為令妃,乾隆也是無可奈何,因為實在沒得可選了。
乾隆一生共有十七個兒子,清朝入關後的子嗣排行上僅次於祖父康熙。
不過雖然兒子眾多但是可以選擇的沒有幾個看中的人早死,沒看中的人實在無法擔起大任最後只能矮子裡面拔大個,挑選了嘉慶。
乾隆一開始中意的兒子是他的次子也是嫡子的永璉。
乾隆一心想讓大清出一位嫡出的皇帝,故此他一登基就按照雍正的辦法密立永璉為皇太子。不過永璉只活了九歲就夭折,因此乾隆無奈追封永璉為端慧太子。
永璉死後,乾隆一度中意七子也就是嫡次子永琮,但是只活了兩歲。
這兩個嫡子的死,讓乾隆立嫡子的夢想破滅,此後他只能選擇庶子。
在乾隆十五個庶子中皇長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因為皇后去世不夠悲傷,惹怒乾隆被逐出繼承人行列,這兩個兒子最後都因為驚嚇過度病死。
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都過繼給了宗室,因此這兩個人不和乾隆的意,才被過繼出去,自動喪失了皇位繼承權。
五子永琪一度讓乾隆很滿意,將他列為繼承人選,但是永琪卻在乾隆三十年去世。
後來乾隆的皇九子、十子、十三子、十四子、十六子全部夭折,有的連名字都沒來得及取。
因此到了乾隆最後下定決心立太子時,只剩下了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皇八子永璇為人舉止輕浮,腿也有毛病,因此他自認為沒戲,自暴自棄,故此讓乾隆很生氣,後來就不在管他。「沉湎酒色,又有腳病,素無人望」、「性行乖戾,屢失上意」,被排除在繼承人行列。
皇十一子永瑆文才出色,而且書法好,是當時有名的書法家。不過乾隆很不喜歡他的名士態度,尤其是效法漢人儒生取別號,完全忘記了滿族尚武精神。並且永瑆為人吝嗇,沒有人緣,因此早就不把他當成繼承人了。
皇十二子永璂是廢后所生因為廢后和乾隆鬧翻,故此乾隆對於永璂也沒有太多喜愛,這個兒子生前連爵位都沒有獲得,並且死在乾隆前面。
皇十七子永璘是乾隆最小的兒子,但是乾隆不喜歡這個兒子,他認為永璘為人輕佻沒有皇子儀表,而且不好好學習,不像自己文全才,因此根本不考慮他。
這樣一來十六個兒子都被否定了,只剩下了十五子永琰。
對於這個兒子,乾隆也不滿意,永琰最大的缺點是沒有優點,最大的優點是沒有缺點,既不突出也不讓人失望,表現的十分平庸。
不過永琰相比其他皇子還算可以的「飭躬讀書,剛明有戒,長在禁中,聲譽頗多」,「勤於學業,而人望所在」,「為人沉重,處事剛明,皇帝寵愛,朝野想望」,「度量豁達,相貌奇偉,皇上以類己,最愛,中外屬望焉」,最後由於實在無人可選,乾隆無可奈何下選擇了傳位永琰。
乾隆皇帝在繼承人的選擇上,面臨著和祖父康熙完全相反的境遇。康熙皇帝是可選擇的太多了,挑花了眼。而乾隆則真的是沒得選,最後選擇嘉慶繼位,不是最好的選擇,只能說是「最不壞」的選擇。他對令妃的愛是不假,但是之所以會把皇冠戴在令妃兒子的頭上,純屬是因為嘉慶比較幸運。
其實,原本乾隆皇帝是在繼承人選擇上,最不用糾結的一個人。他和自己的皇后富察氏,那才真的是傾心相愛。所以不管是採用立嫡還是立愛的原則,都應該是皇后的兒子繼位。事實上,富察氏有過兩個兒子,既皇次子永鏈和皇七子永琮。這兩個孩子,也都曾秘密立儲。但可惜的是,兩個孩子一個長到八歲,一個僅僅一歲,就匆匆撒手人寰了。更連帶著母親悲傷過度,也隨之而去。乾隆皇帝繼位的兩個最佳人選,就這樣沒了。
這之後,乾隆皇帝又升嬪妃那拉氏為後,那拉氏也同樣有兒子,即皇十二子永璂和皇十三子永璟。如果一切順利,這兩個孩子中也會有一個是未來的皇帝。但是,永璟僅僅兩歲便夭折了,永璂則因為母親失寵而備受冷落,二十四歲也去世了。
這之後,乾隆皇帝還有一個選擇,就是皇五子永琪。永琪的生母是生母愉貴妃珂裡葉特氏,身份比較尊貴。而他自己,也是個上馬能騎射、下馬能讀書、精通滿蒙漢語的聰明孩子。乾隆皇帝非常喜歡他,在沒有嫡子的情況下,永琪成為下一任皇帝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是很可惜,永琪在二十六歲時也沒了。
幾個最有可能繼承皇位的兒子相繼故去之後,剩下的孩子,選誰也就都差不多了。乾隆皇帝共有十七個兒子,但拋去夭折的和過繼給別人的,能陪他走到最後的,只有四個。而這四個人中,只有皇十五子永琰還算是比較正常的,其他的人都有無法忽視的毛病。
首先是皇八子永璇,此人壓根也不想當皇帝,所以對自己的要求非常低,平時和二流子一樣在街上提籠架鳥,玩樂無度。最主要的是,此人天生有足疾,走路一瘸一拐的。這樣的身體和性格條件,註定他無法繼位。
然後是皇十一子永瑆,這是一個有才能的人,書法十分出眾。但是,偏偏這個人不喜歡騎射,只愛學文。要知道,騎射是滿洲人的立國根本,不喜歡騎射也就意味著忘本,乾隆也不會考慮他。
然後是皇十七子永璘,此人和永琰是同母兄弟,而且沒有任何突出的優點。如果乾隆非要在他和永琰之間選擇的話,那為何不選永琰呢?同樣資質的情況下,當然選年齡較大的比較穩妥。
所以說,乾隆皇帝其實是個十分不幸的人,一輩子見過最多的,就是兒子一個一個離自己而去,白髮人送黑髮人。而令妃魏佳氏,則是一個幸運的人。在乾隆皇帝最後僅存的四個孩子中,就有兩個是她的兒子。正是父親的不幸和母親的幸運,將嘉慶皇帝推上了皇位。
乾隆帝在位60年,當太上皇又當了3年,從在位時間來看,乾隆算是中國歷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乾隆自稱「十全老人」,認為自己文武雙全,福壽兼備,然而在立儲這件事上,乾隆可以算是有個終生遺憾。
歷史上,康熙皇帝早早地立嫡長子胤礽為皇太子,這位皇太子一生中兩立兩廢,當了四十多年的皇太子卻沒有登上皇帝寶座。乾隆皇帝從小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對於立嫡的觀念,比之康熙皇帝有過之而無不及。
乾隆皇帝的第一位皇后富察氏深得寵愛,在後宮中地位崇高。富察氏沒有讓乾隆失望,先後為乾隆生下皇二子永璉和皇七子永琮。不幸的是,皇二子九歲那年死於寒症,皇七子年僅兩歲便因天花夭折。富察皇后經不住這接連的打擊,隨後不久也香消玉殞。
此後,乾隆又立了第二位皇后那拉氏。那拉氏同樣很努力,一口氣生了兩男一女。雖然只有皇十二子永璂長大成人,但那拉氏因在乾隆南巡途中與皇帝鬧矛盾,一氣之下剪了自己的頭髮,乾隆大怒,遂對那拉皇后不再關注。那拉皇后死後,僅以皇貴妃禮制下葬。這樣一來,皇十二子也早早地被排除在立儲範圍之外。
等到乾隆三十八年,皇帝已經年過六旬,立儲之事已不能再拖。在此時,還活在世上的皇子只剩了五位。
皇八子永璇舉止輕浮,做事不得體,名聲也不好;
皇十一子永瑆文採斐然,書法了得,號稱清朝四大書法家之一,但乾隆嫌他漢化太過,輕視滿洲傳統;
皇十二子永璂,前文已提到,早就被排除在外;
皇十五子永琰,舉止得體,為人和平,學問也不錯;
皇十七子永璘,年紀太小,而且不愛學習;
乾隆思來想去,決定立皇十五子永琰為太子,將詔書秘密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之後,直到乾隆六十年才公之於眾,長達22年。
因此,乾隆立儲跟令妃關係不大,主要還是考察皇子自身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