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湖南人,我覺得潮汕話最好聽,潮汕話又叫潮州話,潮州話是潮汕人的母語。
潮汕地區包括:汕頭、潮州、揭陽、汕尾,這些地區主要講潮汕話。
潮汕話跟泰國話發音有點像、又像臺語,又像閩南語,但是又跟閩南語有很大的區別。
每天在潮汕話的環境中生活,覺得潮汕話聽著太親切、太順耳了,尤其咱大潮汕的潮劇聽著既帶勁又熱鬧。潮州話的流行歌曲也非常好聽。
每天下午四點左右,街頭巷尾騎三輪車 賣小吃的叫賣聲:「草粿、豆腐花」特別好聽,有時小孩子們還跟著叫賣聲一起吆喝。
我一個湖南人,來揭陽太久了,以至於講普通話也潮汕口音好重,有一次回湖南在高鐵上,有乘客跟我搭訕,對方一聽我開口講普通話就說我是潮汕人。
我們大潮汕最好聽的一句話就是:魯好!膠己人(意思就是 你好!自己人)。
我最喜歡聽四川方言,覺得它是中國最好聽的方言了。它不像西北方言的粗獷硬氣、東北話的棒茬子味、江南的吳儂軟語、南方的嘰裡呱啦(聽不懂),身處盆地發展形成的獨特方言,柔中帶硬,特有腔調,自有韻味,自成一派,讓人聽著很舒服。
總結下四川話吸引我的四個方面:
一、疊詞的使用
疊詞,可謂是四川人繼麻將、火鍋、變臉之後的第四大創新發明。無論何時、何地、何事、何感,疊詞都能表達他們的小情緒,最主要的是配合四川話的獨有強調,不會讓人覺得發嗲。
比如早晨醒來後發現自己陽臺上多了蓄多莫名奇妙的垃圾,四川人會雙手叉腰站陽臺,脖子前伸3釐米,用憤怒的語氣喊出:
在菜市場東西,綠菜叫菜葉葉,魚叫魚擺擺,雞翅叫雞飛飛;吃肉不叫吃肉,叫吃嘎嘎,吃飯不叫吃飯,叫吃莽莽。
二、貼近生活
除了疊詞的使用之外,四川人還非常善於活學活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名詞,比如在罵人的時候,他會說瓜皮,第一次聽到這兩個字的外地人,即使聽不懂,也能從四川人的發音中判斷出這是在罵人,就問你神奇不神奇!
三、語氣助詞
在四川話中,有很多極具特色的語氣助詞,比較常見的有:噻、哈、嘛、囉、呀。。。單拿出來毫無生機可言,但是從四川人嘴裡說出來別有一番韻味。
「你想幹什麼」,他們說「你想爪子嘛」;「又怎麼了」,他們會說「又啷個嘛」;
「你以為我不敢打你嗎」,他們會說「你以為老子不敢弄你噻」。
語氣助詞,明明是為了加強語氣,到了四川人這裡,卻減弱了霸氣,帶著些許可愛。
四、川式說唱
四川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說話的節奏感超級好,所以大家看到的嘻哈歌手,大多產自川渝寶地。個人從前很少聽中國說唱,總覺得普通話rap和英文rap總是缺點靈魂,直到後來聽了Gai周延的四川方言rap才發現過癮!
有的人是因為美食才喜歡上了四川,而我是因為四川話的魅力,它的魔性和洗腦更是讓每一個來四川的外地人慾罷不能。
我是一個安徽人,我老喜歡聽四川人說話了。經常有疊詞,那種寵溺的感覺。還感覺很可愛。有時候聽楊迪謝娜他們說四川話都來回的聽。當年瘋狂的石頭,還有今年張導的狙擊手和那個風犬少年的天空,我都喜歡看,喜歡裡面他們用四川話說的臺詞
中國最好聽的方言,是蘇州話(儘管我不是蘇州人)。
一,蘇州話是吳語系的代表。儘管吳儂軟語包括江蘇的蘇州、無錫、常州;上海市以及浙江省,但腔調最糯、語氣最軟的還是蘇州話。所以,長期以來流傳這樣一句話:"寧可與蘇州人相罵,不願與蘇北人(長江以北)講話。因為與蘇州人相罵都是"嗲聲嗲氣"的一一好聽。
二,以蘇州話為範本,產生了江南曲藝一枝花一一蘇州評彈(彈詞和評話,即江南人稱之為"小書"和"大書")。蘇州評彈在江浙滬三地曾遍地開花,普及城鄉。改革開放後還多次在央視春晚亮相,深受廣大群眾歡迎。
三,蘇州自古至今出的各類名人是非常多的,古有唐寅、文徵明、祝枝山等,今有柳亞子、顧頡剛、葉聖陶、胡繩、貝聿銘、劉嘉玲、韓雪、潘虹等。據了解,中國"兩院"院士,蘇州籍也是最多。所以蘇州方言、蘇州文化傳播面也是挺廣的。
本人雖屬蘇錫常吳語系的正宗一員。但我還是推蘇州話為最好聽的方言。無錫、常州與蘇州三地雖然語言上相似相通,但語調還不及蘇州話那麼軟糯。
全中國最好聽的話四川話!
為什麼呢?四川話男女老少都適合說,不像其他地方話,江南話太軟酥適合女人男人說起來霸氣頓無,我有個蘇州兄弟我們一起喝酒一接家裡電話吳語聽起來和他挺拔偉岸的身軀成反比。
北方話兒話音太多,適合男人說,有次在哈爾濱宵夜燒烤,北方女孩子和同桌開玩笑說你想幹哈,頓時再矯揉的女孩子也像個男人。
其他地方話,如客家話廣東話,外地人根本聽不懂,不像四川話那樣全國都聽得懂。
四川話男人說起來可文雅也可戾氣,女人說起來也可嫵媚也可嬌憨!
全中國方言只有三種語氣,北方太硬,南方太軟,西南不硬不軟。
要問我國有多少個民族,相信很多小學生都知道是56個,《愛我中華》這首歌中也唱到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但要是問我國有多少方言,別說小學生,即便大學生估計能說出個一二三的也很少。其實,單純講「語言」我國有將近一千三百種語言。但我國以漢語為基礎官方語言,所以我們常說的方言都是以漢語為基礎。我國幅員遼闊,區域與區域之間的方言差異非常大,關於方言有七大方言、六大方言、五大方言、八大方言等等之說。總之,不管幾大方言,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聽的方言。
這麼多方言裡,最好聽的首先是東北方言。俗話說東北人一張口就帶有一股苞米碴子味,在我國小品界裡比較知名的笑星基本都是說東北話的,比如小瀋陽、沈騰、宋小寶等等。東北話的好聽除了辨識度高以外最主要的特點就是自帶喜感,「幹啥玩兒」「嘮嘮嗑」等東北話一張口就能拉進溝通距離,隨著東北人南下到全國各地,東北話也隨之傳播,很多人難免都喜歡學上幾句,總覺著東北話好聽當中總是透著一股幽默勁。
然後是粵方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廣東話,雖然粵語感覺自成一體,和中原話區別好大,但中北部省份的人仔細聽粵語加以甄別也還是能聽懂大概意思的,但是粵語的發音以及語法除了有難度以外也是非常的好聽,前段時間在小濤養花知識上流傳的一個幽默笑話,讓廣東人用粵語說出「各個國家都有各個國家的國歌 」結果在很多人聽來就像是公雞的的「咯咯咯咯咯咯」聲,這裡沒有歧視的意思,單純的講方言的好聽趣味性。
另外就是四川話也很好聽,四川話在我國也有非常高的辨識度,「瓜娃子」「巴適」「耍朋友」「方腦殼」這些四川專屬語言,很多人聽到後也會感覺好有意思,有很多搞笑短片都是用四川話編輯的,比如小時候看的貓和老鼠四川方言版本,讓本身就搞笑的動畫充斥這一股四川味。另外我們的鄧爺爺也是四川人,一口四川話傳遍了世界各地。
準確講,我國多種方言又能分出十分多的「次方言」,而次方言下面根據腔調、聲韻的不同又是可以分出特別多的片區方言,正所謂「十裡不同音,百裡不同語」,有些地方隔了一條河或者隔了一座山方言都會有區別。比如,有很多國外的諜想監聽我們的軍事通信,我們隨便找一批小眾的片區方言使用者,用來通信溝通,國外間諜無論如何監聽,也不可能完全分析出到底什麼意思。
中國還有很多好聽的方言,如有不同看法,歡迎留下你的方言。
大家好,我是滋潤大地萬物的解說隨風。
當然是四川方言最好聽啦!或者準確一點,川渝方言。
四川話好聽主要是因為我覺得太可愛了,試問還有哪種方言連罵人都讓人覺得在賣萌?
四川話好聽的精髓就在於疊詞,吃飯叫做吃莽莽,蔥也必須要疊一下,要說蔥蔥,紙片叫做紙飛飛,蓋子一定要說蓋蓋,罵人瓜娃子也要說瓜兮兮。這都是成年人啊!你能想像一個一米八的壯漢說他要吃莽莽嗎?或者一臉胡茬的糙漢子跟服務員說要點蔥蔥?也太有反差萌了吧!
再說用詞,錘子這個詞可能是最近最普及的四川方言了吧,「看個錘子」「說個錘子」,一直不能理解為什麼四川人要用錘子來表示不滿,但錘子這個物件,作為一個很正經的工具來罵人,怎麼就是覺得好好笑啊哈哈哈。還有瓜娃子,怎麼聽怎麼像是一個愛稱,有種渾圓的感覺,結果是說人傻,一點都沒覺得有憤怒之處啊。
當然,可能我覺得四川話好聽是因為四川話屬於北方語系,所以我作為北方人能聽懂。畢竟能稍微聽懂點才好琢磨方言裡的韻味嘛,不然聽懂都費事,注意力全在試圖理解上了。什麼,四川話居然是北方方言?對,沒錯。北方方言習慣上稱為「官話」。有東北官話、西北官話、晉話、西南官話等。而四川話屬於的是北方方言的西南次方言。
北京話京腔油滑
上海話市儈優雅
天津話自帶相聲
山東話土豆地瓜
青島話啤酒嘎啦
濟南話麼哥拉呱
河北話字正腔圓
唐山話天天唱歌
東北話吵吵巴火
河南話通俗簡單
山西話酸爽可口
陝西話大舅木頭
青甘話簡單實在
新疆話羊肉串味
四川話巴適好玩
湖北話靈活狡猾
湖南話湘普可愛
安徽話我滴乖來
江南話打不了架
浙閩話難懂複雜
粵港話唱歌好聽
臺灣話溫柔嗲嗲
最不適合男人說的方言: 臺灣腔
最不適合女人說的方言: 山東話
最可愛的幾種方言: 四川話陝西話,就怕湖南人說普通話
最難懂的方言: 溫州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溫州人講實話,只會一句瑞安話: 無交無交(好的好的)
你覺得中國那種方言最好聽?
所為的方言,即地方語言,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個民族親如姊妹,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形成了不同的各民族的地方語言特色,就是漢人,居住在不同的地方,也有各自的方言
中國方言最有特色的口音和通俗易懂的文字意思,應該頭數四川方言最好聽,並不是我是四川人,才說四川方言是中國最好聽的方言,要由大眾來評判,為什麼?
比如,廣東方言的粵語,就有一大特色,但一般人很難模仿,很難說標準粵語,好多跑了一二十年的外鄉人,很難說上幾句正經標準的粵語來,而且口音也很模仿,但是,就是一輩子不出廣東省的人,他們和四川人在一起,只要有過幾次交流,就是老廣東人,也把四川人的方言,口音模仿得維妙維肖,真假難辨
還有閩南語,上海話,江浙方言,你就是和他們打一輩子交道,也模仿不出來,很難聽懂他們說話的意思,但是,他們這些人,只要和四川人呆在一起,時不時也要說上一兩句四川話,四川方言來
還有就是東北方言,基本上和四川方言一樣,人民百姓喜歡看東北方言的二人轉,喜歡聽東北方言,但是喜歡模仿東北方言口音的極少,但是,只要是東北人和四川人一起,總要模仿四川人的方言和口音來句,要不要得,或是錘子,啷哽等等方言
我曾經在新疆,和維族朋友在一起時,只要是四川人一開口說話,他們也喜歡模仿四川人口音,學說四川話
信不信由你,凡是和我接觸過的外鄉朋友,一聽說是四川的,開口便說,錘子哦,要不要得,啷哽做噻等等方言和你初步交流,意思是,別蒙我了,你們四川方言,我們外地人也懂,也能說
雖然四川話和方言,不是官話和官方語言,但不可否認,憑良心說,只要四川人不管走到哪裡,四川的人不敢說他們喜不喜歡,但他們絕對喜歡聽四川語言,模仿四川人說話
由此可見,應該是四川方言才是中國最好聽的,最容易模仿的方言了
我是山東人,但從小到大,我最喜歡的方言,就是東北方言,由於南方方言,我一句也聽不懂。80年代的時候,煙臺有一個海防營市場,全是賣服裝的,有上海在這兒做生意的,跟我們交流的時候說普通話,聽起來也挺好聽的,但是他們之間用上海本地話交流,我一句也沒聽懂,所以我直接放棄南方方言,放棄的原因不是因為他們的方言不好聽,而是我聽不懂,如果聽不懂,方言就算比唱戲都好聽,對我來說也沒用,所以把選擇的範圍縮小到北方。但是,我並沒有因為我是山東的,就說山東的方言好聽,再說山東的方言也比較雜,幾乎每個城市的方言都不一樣,口音、腔調不一樣,本省人聽不懂本省話。假設每個人都說自己的家鄉話好聽,那樣就沒有最好聽的方言了,全是最好聽的方言,都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在我看來太虛偽了,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我之所以覺得東北話好聽,是因為他至少能讓人聽懂,而且接近普通話,就算不用刻意的說普通話,這三個省的方言我都愛聽,感覺是一種味道,發音非常清楚,擱老遠就知道他們說什麼。
有些東北方言,現在還成了流行用語,尤其「忽悠」二字,早就變成了書面語言,甚至官方語言。還有嘮嗑、埋汰、咋整、咋滴拉、幹哈呀、瞎忽悠、舞舞扎扎,嘚嘚瑟瑟、磨磨唧唧、膈應人等等,非常生動,非常形象,在這之前除了東北三省,沒有多少人知道忽悠是什麼意思?而現在沒人不知道忽悠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