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農民有免費的土地,有免費的莊基,種地還有補貼,可為什麼老窮?_土地免費使用

直爽幸福兵哥哥說: 我認為農民長期處於相對貧窮的境地,與其職業和產業和經營體制有關,因為糧食是一種特殊的商品,…

直爽幸福兵哥哥說:

我認為農民長期處於相對貧窮的境地,與其職業和產業和經營體制有關,因為糧食是一種特殊的商品,是最基本的民生,是國家最基礎的產業,它不同於其它產品,可以根據供需關係隨行就市,可以避低谷攀高峰,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而糧食價格反映十分敏感,如同地震,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能量,所以事關米袋子菜籃子出現動蕩不安時,國家出手抑制調整平衡,雖然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經濟增長,取消了延續百年的農業稅和地方政府的三提六統,對於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和有水快流的高消費來說還是杯水車薪。

對於我們初入經濟發展快車道到國家,9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剛剛脫貧來說,已經是前無古人一大創舉

,黨和政府優先發展農業的大政方針和鄉村振興戰略初見成效,隨著農村的全面治理,農村土地經營模式的轉變,科學技術和機械化智能化的推廣,對農民利益保護的惠農政策逐步完善和落實,農民貧窮的時代必將劃上句號,現在已經呈現出好多帶頭致富的先進村,如:小崗村、南街村、大寨村、西王村、南嶺村等等舉不勝舉,他們靠的就是自主、多元、高質量發展和人才、組織的振興。

在各地也湧現出有智慧,有技術,敢想敢幹的農民,在致富路上捷足先登了,上百萬資產,年收入十萬左右的農戶也大有人在,農民貧窮的帽子不遠的將來會徹底甩掉。

姬生存說:

(原創)既為「村夫」,實際上對此問題應該是早就一清二楚?

總體上來說,農民老窮的原因是因為人均土地太少,種地補貼更可以說是杯水車薪!比如說,農民人均2畝地,兩茬莊稼,收成兩三千斤糧食,能賣多少錢?種地補貼一畝地一百塊錢,或者說二百三百塊錢,農民種地的人均年收入也就三幾千塊錢?每月「工資」也就300塊錢左右。這月收入300塊錢的水平,面對高消費的現代生活,這哪有不老窮的道理!

何況許多的地方人均土地還沒有二畝地?有些地方的農民在城鎮化建設的大潮中成為了失地農民,且政府又沒有給予生活保障!還有。一些老少邊窮地區,溝壑坡嶺貧瘠之地,氣候惡劣,農民的收入就更加微薄了。與城鎮居民相比,就是更加的老窮了。

當然了,富裕村,富裕農民也大有人在。

總的來說,農民現在的生活水平,如果是擱到改革開放前,也可以說是豐衣足食的神仙日子!

高級柑桔of說:

國內農業人口人均耕地面積2畝多,城鎮居民平均收入2.8萬元。1.3倍就是2.8*1.3*2=1.82。每畝地收入在千元左右也就是一畝地補一萬七。農業人口現在國家統計數字是五億,那就是每年補貼8.5萬億。相當於世界軍費的第九名國家總和或著全世界軍費總和的71%。

1526052265被褐翁說:

我用事實說話。農民經濟增長速度趕不上工業的經濟增長速度。

我有戶鄰居,1982年剛土地果樹承包,他果樹年收入三千元,我工資月收入三十六元,年收入不足六百元,他四口之家的收入頂五個職工上班。

以後逐年演變。

現在我退休金一年六萬,他果樹年收入增加到三萬。我一年的收入頂他四口之家果樹收入的兩倍。

換句話說,農民的收入增長十倍,而社會的工資增長百倍。

這一對比,農民不就窮了嗎?

因而,紛紛撂荒土地與果樹,外出打工。

三誼松6734745943006說:

題主提問的這個問題很好,提到了點兒上。

農民畢竟不是生活在「世外桃源」,也不是過著自然經濟的生活,與整個社會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現在農民土地免費,宅基地免費,種地還有補貼,為什麼還有貧窮的農民呢?現在中央要求加大對農業補貼的力度,防住大規模返貧的底線,這些是否能控制住農民返貧的問題,還需要實踐的證明。

農民是戰鬥在一線上的勞動者,是財富的創造者,沒有農民的勞動,天下的人又如何生活?飯碗中盛的不是自己的糧食,這是不可取的方法,你今天有飯吃,明天可能有人卡你的脖子,這是多麼危險和殘酷的現象。

有人說分田到戶後,農民解決了溫飽問題,其實溫飽問題在四十年前就已經解決了,發生自然災害的地方也能足量發放返銷糧,農民都能很好地度過難關。

分田到戶的開始,農民還是原來的農民,農民雖然披星戴月進行農業生產,好似提高了他們的勞動積極性,但是他們心中都明白,不勞動怎麼吃上飯呢!時過境遷,農民的糧食賣不上幾個錢,人一年老起一年,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深入,農民的生活開始有了壓力,並且壓力越來越大。農民的承受力畢竟是有限的,因子女上學可能成為貧困戶,因生場大病可能成為貧困戶,還有亂七八糟的人情世故等等。

說來說去,人人都是在走社會,人與人之間都是相互聯繫著的,人並不是離了誰也能過,有錢人吃不上飯的事例多得很。「眾人拾柴火焰高」,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社會才會有凝聚力,社會才會進步,這也是國富民強的必由之路。

三農顧問說:

或許,與「根」有關。

首先抱歉,這個題目大家可能排斥,只是看到現象與事實,做個小結,絕沒有醜化的意思。基層工作,發現幾個基本的現狀,一是家中有錢的,或者說靠奮鬥先富裕起來的農民,孩子基本都出去了,不再從事農業,不在回農村居住;二是基層當官的,孩子都去了大城市,有的是考出去的,在大城市創業;有的是花錢安排的,也在城市找個崗位就業;三是有智慧、有志氣的,也靠自己的奮鬥和努力,或者考上大學不再回來,或者創業立業不再回來。這些類型的農村孩子,將來還能窮嗎?他們積累的財富、樹立的意識、營建的關係,為他們的後代不再「窮」打牢了基礎。過去農村個說法,就是擺脫窮要奮鬥三代,或許是有道理的。

這就給仍然居住在農村、從事農業的農民朋友留下一個課題,那就是要想自己不窮、下一代不再窮,提早動手和努力吧,不要再等待和依靠,只有靠自己。靠自己的拼搏和努力,才能實現。路徑嗎,很多種,可以結合自身條件、經濟實際、家庭背景,研究一條或幾條路徑,靠智慧、靠吃苦、靠經營,我們或者我們的下一代,才能擺脫窮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2847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