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朱元璋為什麼要殺小明王,既然想他死,為何還要去安豐救他?_朱元璋殺的小明王是誰

太宗悅史說: 要怪就怪當時的朱元璋太單純,厚黑學的水準還沒有及格。 龍鳳十二年,原本與朱元璋三足鼎立的陳有諒、…

太宗悅史說:

要怪就怪當時的朱元璋太單純,厚黑學的水準還沒有及格。

龍鳳十二年,原本與朱元璋三足鼎立的陳有諒、張士誠,有一個已經被朱元璋消滅,就是陳有諒,只剩下一個張士誠。

張士誠與陳有諒根本沒有可比性,陳有諒是一個極具上進心的野心家,這也是為什麼朱元璋一直將陳有諒視做自己的頭號敵人。

而張士誠則只是一個只顧著自己那一畝三分地的地主。

「鄱陽湖之戰」是陳有諒與朱元璋的決戰,雙方都投入了全部的有生力量,如果說這時張士誠從背後偷襲朱元璋,朱元璋必死無疑。

就算朱元璋能夠活下來,積攢多年的實力也會損失殆盡,徹底喪失爭奪天下的本錢。

可是張士誠對於鄱陽湖之戰的情況不管不顧,就如同沒有任何事情發生一樣,躲在江浙一帶過他的幸福生活,以至於落得個孤木難支的下場,印證了朱元璋並沒有看錯他。

隨著陳有諒的被滅,朱元璋實力暴漲,滅掉一個江浙一帶的鼠目寸光之輩張士誠,勢在必行,但是卻有一件必須要做的事情,那就是除掉小明王。

一旦滅掉張士誠,能夠威脅到朱元璋的就只有北方的元朝。

而北方的元朝早已亂成一鍋粥,擴廓貼木耳、李思齊、張良弼、孛羅等人,仗著擁兵在外,各佔一地,誰也不服誰,你打我,我打你。

在外的大臣不和睦,在內的大臣也不和睦,大臣們為了爭奪大權,相互陷害,相互算計。

總而言之,當時的元朝全體大臣都有著攘外必先安內的想法,對於起義軍的發展局勢不管不顧,愛怎麼發展,就怎麼發展。

誰主中原,到這時局勢已經明朗。

小明王的父親韓山童是紅巾軍的創始人,紅巾軍有很多支,朱元璋就是其中的一支。

朱元璋的勢力雖然已經蓋過所有的紅巾軍,成為無人能夠抗衡的第一,但是名義上卻還是屬於小明王,這讓朱元璋十分不自在。

所以在即將消滅張士誠之際,朱元璋明面上叫廖永忠到滁州將小明王接到南京執掌大權,實際上在暗地裡命令廖永忠在坐船的時候,將船鑿個洞,淹死小明王。

雖然正史裡並沒有記載小明王是死於朱元璋的之手,但只要是個正常人都能夠看得出來小明王絕對是死於朱元璋之手。

廖永忠就算吃了雄心豹子膽,也不敢在殺死小明王的情況下,回來向朱元璋復命。而朱元璋作出處罰也令人大吃一驚,他僅僅是關了廖永忠幾天禁閉。

在此之後,關於廖永忠私自殺死小明王一事就不了了之。開國之後,朱元璋不計前嫌,還大度的給廖永忠封了一個侯,其中沒鬼才怪。

其實小明王早就該死了,只是被朱元璋救了。

至正二十三年,張士誠猛攻小明王所在的城池安豐。由於小明王拉著大旗,在此之前與元朝有過不斷的衝突,地盤不斷減少,兵力也不斷減少,根本不是張士誠的對手。

作為小明王第一得力助手的劉福通命人拼死將求援的信息送出,而接收這個信息的人就是朱元璋。

安豐作為南京的屏障,一旦失去安豐,就等同於要直接面對張士誠勢力,況且朱元璋隸屬於小明王,哪有小弟有實力救大哥,卻看著大哥被打死。

就在朱元璋決定發兵救援小明王之際,有一個人站出來阻止他,這個人就是劉伯溫。

劉伯溫認為小明王根本沒有活著的必要,現如今的朱元璋勢力龐大,小明王活著只會妨礙朱元璋,並不會對朱元璋有多大的好處。

再者說了,如果朱元璋去救小明王的過程中,陳有諒突然發兵順流而下,到時候雙面受敵,該如何是好。

對於劉伯溫所說的話,朱元璋左耳進,右耳出,根本不當一回事,硬要出兵救小明王。

劉伯溫被逼得無可奈何,只能死死的拉住朱元璋,不讓朱元璋走,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依舊走了。

三月初一,朱元璋率軍出發救小明王。三月十三朱元璋到達安豐,與張士誠發生衝突,但是卻不能夠保住安豐,只保住了小明王,就連劉福通都戰死了。

朱元璋無比的鬱悶,他怎麼想都沒有想到是這麼個結果,原本以為能夠保住小明王,也能夠保住安豐,結果只保住了一個小明王,安豐反而沒保住。

朱元璋到這時已經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但為時已晚。

對於小明王這個一看就心煩的人,朱元璋選擇將他安排在自己之前的根據地滁州,同時將伺候他的人全部換成自己的人,將他控制起來。

一向精明的朱元璋,終於也吃了一次大虧。

朱元璋救小明王,表面上看風平浪靜,但實際上波濤洶湧,因為在當時有一個人正在蠢蠢欲動,這個人就是陳有諒。

陳有諒在當時已經集結了六十萬大軍,上千條軍艦,如果說趁著朱元璋救小明王,順流而下,直接衝往南京,朱元璋必將萬劫不復。

可是陳有諒就如同沒有看到朱元璋救小明王一樣,沒有做出任何選擇,一直待在自己的根據地,這讓後世不得而解。

直到四月份才率領大軍衝向朱元璋,但又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陳有諒明明有六十萬大軍,卻硬要死磕位於南京上流僅僅只有兩萬守軍的南昌。

而這一死磕可就是八十五天,原本旺盛的士氣早已被他磨沒,為鄱陽湖之戰的失敗打下基礎。

結語

朱元璋救小明王是朱元璋打天下期間唯一一次犯下的足以改變命運的錯誤。可惜陳有諒沒有抓住這次機會,一旦抓住這次機會,稱霸天下的就不一定是朱元璋,而是陳有諒。

依稀說史說:

1363年,鄱陽湖大戰之後,朱元璋統一天下的大勢已經日漸明朗。朱元璋開始規劃日後的新王朝。正當朱元璋滿心歡喜地規劃未來的時候,他的心頭猛地一驚,他意識到自己名義上還隸屬於小明王。只要小明王還在,就不能光明正大地當皇帝。朱元璋若想順利登基,則要解決好小明王的問題。

公元1366年,朱元璋派心腹大將廖永忠迎接小明王回應天。結果小明王不明不白地死於回應天的路上,有人說小明王死於翻船,也有人說死於朱元璋的謀殺。不管小明王死於何種原因,他死亡的時間和地點都非常蹊蹺。從結果上看,小明王死亡之後,朱元璋獲利最大,可以肆無忌憚地稱帝。

正是因為朱元璋有殺小明王的動機,所以不少人才認為小明王死於朱元璋之手。我個人也覺得小明王死於朱元璋之手。小明王和義帝差不多,兩個人都是非常尷尬的傀儡。兩個人的命運也都比較悲慘。只不過項羽沒有當皇帝,沒有人替他遮掩醜事。朱元璋當了皇帝,掌握了輿論,可以掩蓋殺小明王的事實。

從現實原因來看,小明王必須要死。1366年前後,朱元璋已經消滅了南方的義軍,張士誠、方國珍等人已在苟延殘喘,揮師北伐消滅元朝指日可待。朱元璋已經成為最大的政治勢力。朱元璋已經不滿足於當一個「大帥」,也不滿足於寄居人下。所以這個時候一定要先解決好小明王的問題。

此時的小明王要麼禪讓給朱元璋,要麼死亡。即使小明王禪讓給朱元璋,朱元璋也有可能背上罵名,讓小明王不明不白地死掉是最佳選擇。小明王去世之後,朱元璋宣布不再使用龍鳳紀年。正是在這一年,朱元璋打破了「緩稱王」的原則,正式稱吳王,走向了稱帝的關鍵一步。

1368年,朱元璋正式稱帝,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稱帝前為吳王,卻沒有將新王朝的國號定為「吳」,而是將國號定為大明。大明的國號可能來自於明教,也有可能來自於明王。其實,小明王的稱號也是來自於明教和明王。朱元璋將國號定為大明,也有繼承小明王大統的意思。

1366年前後,小明王成為朱元璋稱帝的障礙,要背上弒君的惡名才能當皇帝。一旦背上弒君的惡名,朱元璋的皇帝則名不正言不順。實際上,小明王這個障礙是朱元璋挖的坑。當年小明王曾經被圍困在安豐,如果不是朱元璋及時救援,小明王可能會葬身於安豐。

元朝末年農民起義軍主要分為兩支,一支為紅巾軍系,一支為非紅巾軍系。非紅巾軍系主要包括方國珍和張士誠。紅巾軍系包括北方紅巾軍系、南方紅巾軍系、北瑣紅巾軍、南瑣紅巾軍。南方紅巾軍包括鄒普勝、徐壽輝、彭瑩玉、倪文俊、陳友諒等人。北方紅巾軍包括韓林兒、劉福通、郭子興、孫德崖、朱元璋、趙均用等人。

韓林兒是北方紅巾軍的共主,正好是朱元璋名義上的領袖。韓林兒在劉福通的擁立下,稱小明王,建立了宋政權。宋政權建立之後,遭到了元軍主力的進攻,兵敗汴梁,退守到安豐。劉福通和小明王在安豐堅持了近五年時間。1363年,劉福通和小明王遭到了張士誠部將呂珍攻擊而失敗。

劉福通和小明王在絕望之際想到了同為紅巾軍系的朱元璋,希望朱元璋看在同為紅巾軍的份上出兵相救。朱元璋收到了劉福通的求救信之後,經過一番權衡之後,決定親自率軍援助小明王。朱元璋救援的結果,卻令他哭笑不得。朱元璋沒能救下安豐,卻成功地解救了小明王。

小明王對於朱元璋來說像是一個燙手的山芋,多了一個緊箍咒,卻沒有得到多少實際利益。朱元璋再想當皇帝,就要先解決小明王的問題,稍有不慎還有可能背上弒君的罵名。對於朱元璋來說,救下小明王有百害而無一利,為什麼還要救下他呢?

首先,我們只能說此一時彼一時。鄱陽湖之戰前,朱元璋獲得天下的局勢並不明朗。當時南方最有實力的勢力為陳友諒,朱元璋在擊敗陳友諒之後,才獲得了逐鹿中原的資格。當時朱元璋依然隸屬於小明王,劉福通和小明王手上還有一些力量,也有一定號召力。朱元璋做為小明王的屬下,救援他也無可厚非。

如果當時沒有小明王這個旗號,朱元璋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策略就難以實現。沒有了小明王,朱元璋再不稱王,就有名不正言不順的嫌疑。有了小明王這杆大旗,朱元璋可以躲在暗處發展自己的力量。對於朱元璋來說,小明王這杆大旗還不到倒下去的時候。「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策略對於朱元璋的影響力自然不需多言。

鄱陽湖之戰後,情況發生了變化。朱元璋戰勝了最強大的敵人,統一天下的局勢逐漸明朗。這時候的朱元璋已經不需要打著別人的旗號,也不再擔心元朝的進攻,完全可以立起自己的flag。此時的小明王沒有任何作用,甚至成為朱元璋稱帝的內部障礙。這時候,朱元璋才需要徹底撇清與小明王的君臣關係。

其次,安豐陷落前之前,小明王和劉福通還有一些力量,小明王的旗號還有一定號召力。朱元璋本身能夠壯大,也是靠著不斷兼併其他義軍。朱元璋救援安豐,可以救出一部分義軍,也可以將自己的勢力推進到安豐一帶,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壯大自己的力量。

朱元璋救下小明王之後,還可以以小明王的名義發號施令,利用劉福通的力量壯大自己。朱元璋的想法沒有任何問題,問題是計劃落空了。朱元璋並沒有救下安豐,也沒有救出安豐的紅巾軍,只救出了光杆司令劉福通和小明王。朱元璋不僅沒有壯大自己,反而就多了個燙手山芋。如果朱元璋的計劃得逞,救出小明王無疑是一步高招。

從區域條件上看,朱元璋的位置並不好。朱元璋西面是最強大的陳友諒,東面是擊敗脫脫的張士誠,南面是方國珍,北面則是小明王和劉福通。安豐是南京的門戶,如果安豐失守,南京則會唇亡齒寒。無論是張士誠還是元朝佔領安豐,朱元璋的北面都會受敵。屆時,朱元璋的東西南北都是敵人,處境會非常困難。

如果保住小明王和安豐,朱元璋在北方的壓力會小很多,南京也會安全很多。從戰略上看,朱元璋需要救援小明王,更需要安豐和小明王的地盤。雖然朱元璋沒有保住安豐,也不是一無所獲,也佔據了一些地盤,南京以北的防線向北推進了不少。朱元璋佔領了一些地盤,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根據地,也為與陳友諒決戰打下了一些基礎。

古代非常講究名正言順,也非常講究道義。朱元璋名義上是小明王的部下,救援小明王是義務。當時的朱元璋還不到「隨心所欲」的時候,還需要最大限度爭取民心,也需要增加的威望。雖然小明王沒有多少實力,卻依然有一定威望,不少人依然認可這個小皇帝。朱元璋救援小明王,一是可以提高自己的威望,二是可以利用小明王僅剩的一點威望壯大自己的力量。

縱然朱元璋有一百個理由救援安豐,卻掩蓋不了救下小明王的尷尬。救援前,劉伯溫曾經提出反對意見。劉伯溫認為小明王已經失去了利用價值,救不出小明王倒好,救出來之後該怎麼處理這個小明王呢!劉伯溫還害怕陳友諒趁機來攻。事實證明安豐之戰後不久,陳友諒便大舉進攻朱元璋。

朱元璋救下了小明王,卻也為自己救下了一個「緊箍咒」。隨著朱元璋力量的壯大,小明王的反作用則越來越大。當朱元璋的帝王之心徹底顯露之時,小明王的末日也就是到了。

樓哥看歷史說:

朱元璋並不想小明王死,至少在稱帝之前不想。小明王之死,是一場義軍內部對於究竟尊誰為正統的一場政治鬥爭,我們後文會詳細說明。

懂得了這點,我們才能理解朱元璋為何不顧壓力,堅持親自去安豐救小明王。

窮途末路的韓宋政權

說句實在話,小明王韓林兒雖然是大宋政權的皇帝,但實權是掌握在紅巾軍名將劉福通的手裡。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四月,劉福通和韓林兒之父韓山童一起密謀起義。不料消息走漏,韓山童不幸犧牲。逃出生天的劉福通於五月在潁州率眾起義,點燃了元末農民大起義的烽火。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二月,連戰連勝的劉福通立韓山童之子韓林兒為皇帝,建都亳州,國號大宋,年號龍鳳。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五月,劉福通攻破了汴梁,大宋政權終於奪回了昔日的京師,取得了「還都汴梁」的歷史成就。

此時的韓宋政權意氣風發,甚至還對元軍發動了三路北伐。但三路大軍因各自為戰,相繼失利,反而極大了損耗了韓宋政權的元氣。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八月,元軍大將察罕帖木兒攻破汴梁。劉福通帶著韓林兒退往安豐,韓宋政權就此一蹶不振。

戊寅,察罕帖木兒督諸將閻思孝、李克彝、虎林赤、賽因赤、答忽、脫因不花、呂文、完哲、賀宗哲、孫翥等攻破汴梁城。劉福通奉其偽主遁,退據安豐。—《元史卷四十五·本紀第四十五》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二月,多年來一直和元軍勾勾搭搭的張士誠,派出大將呂珍偷襲安豐。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韓宋政權吳國公朱元璋力排眾議,親自率領大將徐達和常遇春馳援安豐。三月,朱元璋所部擊敗呂珍,將韓林兒和劉福通轉移到滁州宗陽宮居住。

朱元璋為何要做忠臣?

朱元璋是濠州(今安徽鳳陽)紅巾軍出身,在郭子興死後便接受了韓宋政權的改編。而朱元璋的官職從太平興國翼大元帥、江南行中書省兼總省事平章、江南行省左丞相再到吳國公,都是出自於韓林兒的任命。

實際上在元末義軍中,朱元璋的發家條件算是比較差的。因為在他的周圍有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這樣的豪強,每一寸土地的擴張都要耗費巨大的精力。而謀士朱升對他提出的所謂九字真言,按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要堅持猥瑣發育。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這些人都不可投靠,朱元璋只有認當時最正統的韓宋政權為主,依靠劉福通擋住元軍主力,他自己才能在江南慢慢發展實力。

太祖下徽州,以鄧愈薦,召問時務。對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太祖善之。—《明史卷一百三十六·列傳第二十四》

現在張士誠所部攻下安豐,不管是把韓林兒殺了還是送給元軍,他朱元璋怎麼辦?自立為帝?條件還不允許。為主報仇?貿然北上的結果就是被陳友諒和張士誠一起包餃子。而此時阻止他去救韓林兒的人是誰?劉基劉伯溫。

太祖方親援安豐,基曰:「漢、吳伺隙,未可動也。」不聽。友諒聞之,乘間圍洪都。太祖曰:「不聽君言,幾失計。」—《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十六》

根據曾長期在李文忠帳下效力的劉辰所著《國初事跡》,當時劉伯溫極力反對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即使把韓林兒救出來,該如何處置他呢?劉基的話其實暴露了他們這批前元進士、官員的對於韓宋政權、紅巾軍乃至於朱元璋本人的真實看法:土賊

到底奉誰為正統?

但是朱元璋沒有吃劉伯溫這一套,他不但要救小明王,為了以防萬一還要親自去救。本次救駕成功後,韓林兒下旨追封朱元璋三代祖先均為吳國公,老朱本人的身份則是"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錄軍國重事、中書右丞相、太尉、吳國公"

當年七月,朱元璋在和陳友諒的鄱陽湖決戰中取得全勝,次年正月,韓宋政權冊封其為吳王。吳王自開中書省、大都督府、諸衛親軍指揮使司,幾乎與皇帝沒有區別。但據永樂朝戶部尚書夏元吉所著《一統肇基錄》中所錄朱元璋在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討伐張士誠的檄文,開頭第一句還是"皇帝聖旨,吳王令旨"。可見此時的朱元璋在名義上仍然是韓宋政權的臣子,那麼這個吳王大概率還是由韓林兒所冊封,而非朱元璋自封。

當年十一月,徐達大軍將張士誠牢牢圍困在平江(今江蘇蘇州)城內。此時對於朱元璋來說,張士誠已經是甕中之鱉,在劫難逃。浙江的方國珍早已奄奄一息,苟延殘喘。湖廣的陳友諒早在兩年前就已被滅。放眼天下,是正式考慮北伐中原,驅逐元廷的時候了。因此朱元璋做了一個決定,派水軍大將廖永忠去滁州接韓林兒來南京。

廖永忠是巢湖水師出身,朱元璋軍中最優秀的水軍將領。老朱派他去接皇帝,也是怕有人半路做手腳。只是萬萬沒想到廖永忠本人,已經被文人集團給洗了腦。韓林兒竟然在瓜洲渡口意外溺死,據說劉福通和韓林兒同死。

廖永忠戰鄱陽時奮勇忘軀,與敵舟相拒。朕親見之,可謂奇男子。然而使所善儒生窺朕意向,以徼封爵。—《明太祖實錄卷五十八》

這裡的關鍵點在哪裡?如果我們按照正常的時間線來推算:韓林兒到了南京,依然是皇帝。他以大宋皇帝身份下詔對蒙元發動全線北伐,名正言順。吳王朱元璋收復中原,功高蓋世。皇帝韓林兒自愧無德,三推三讓,將皇位禪讓給吳王朱元璋。吳王殿下受禪稱帝,改國號、年號。姑且假定其國號仍為大明,則大明上承大宋,元朝將在後世的史書中被認定為偽朝。劉伯溫這些人,將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前元進士,而是偽朝官員。江南文人的特權也將受到大規模的衝擊。

結語:利益,只有利益,才是江南文人勾結廖永忠害死小明王的根本原因。小明王之死如果是朱元璋本人刻意所為,為何要挑選在北伐前的節骨眼上?自己好不容易立的忠臣人設崩塌不算,還有可能引發潛伏在北方的紅巾軍舊部不滿。

皇帝死了,朱元璋自然不能再用龍鳳年號,但是他本人明顯準備不足,只能在第二年(即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啟用一個不倫不類的「吳元年」,同時發出的命令由"吳王令旨"改稱"吳王聖旨",表示自己已經是代理皇帝。這一切的一切,都說明朱元璋對小明王之死毫無準備。但是人雖不是他殺的,這個鍋卻背了六百多年。冤哉!

玄坤文史說:

這其實是個非常常見的政治操作,當年項羽也幹過,秦末爆發農民起義,農民起義軍得有個正當口號,就把楚懷王找來當傀儡領袖,後來秦朝被推翻了,項羽虛尊楚懷王為「義帝」,實際上,楚懷王已經成了他號令天下的阻礙,但楚懷王還有利用價值,項羽借楚懷王的名義分封完諸侯後,就才把楚懷王殺了。

楚懷王「義帝」

朱元璋和小明王韓林兒之間的關係,與項羽與楚懷王之間的關係是有相似之處的,其實隨著元末任何一支割據勢力的做大,韓林兒最後必然會成為他們的阻礙,自己手上沒有兵權最大的悲哀在於,天下大勢將定之時,也就是壽終正寢之時。

韓林兒的祖上是何許人,現在已經不得而知,如果按元末農民起義軍的說法,韓林兒是宋朝王室的後裔,也因為這個原因,韓林兒在他的父親韓山童死後,被劉福通利用,推舉為義軍領袖,建立了韓宋政權。

韓林兒

在最初形勢尚不明朗之時,各路義軍紛紛響應號召,發動起義,這個階段大家也沒啥利益衝突,起義進行得十分順利,各地也建立了割據政權,互相之間逐漸出現利益衝突,而元軍在整頓軍備後,頑強展開了反擊,韓宋政權的實際統帥劉福通沒什麼軍事才能,部隊屢次被元軍擊潰。

公元1362年,劉福通和元軍交戰後,戰敗逃回了安豐,而元末另外一支割據勢力張士誠已向元軍投降,被封為了太尉,他處於搖擺觀望的狀態,他所割據的區域,面積廣闊,物資富足,手下有將士數十萬,實力強大,此時又正好是韓宋政權最脆弱的時候,張士誠便出兵包圍了安豐。

張士誠

韓林兒被困在安豐城內,城內物資匱乏,甚至出現了吃人的情況,而朱元璋在名義上也是韓林兒的部下,劉福通走通無路只能向朱元璋求救,事實上朱元璋也考慮過,如果把韓林兒救來,以後自己勢力壯大了,該怎麼處置韓林兒,殺也不是,擁立他稱帝更不可能。

但此時對朱元璋威脅最大的並非韓林兒,而是張士誠,他的勢力本來就已經夠大了,如果在讓他打下安豐,滅了韓宋政權,那麼朱元璋起事就缺少了正當理由,而張士誠的威脅也將更大,營救韓林兒就算失敗了,在名聲上也會給自己加分,又能削弱張士誠的實力,就算把韓林兒救回來,人在自己手上,以後怎麼處置還不是自己說了算嗎?

朱元璋

所以朱元璋親自率兵救援韓林兒,成功擊退了張士誠的部隊,成功「控制」了韓林兒,朱元璋準備將韓林兒接到應天府,一路上對韓林兒禮遇有加,朱元璋也得到了一些「好處」韓林兒加封了他祖上三代一些空虛的頭銜,朱元璋佔據了道義上的正當性,雖然在不少人看來這是毫無意義的。

公元1366年,朱元璋大敗張士誠,實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而此時的韓林兒對朱元璋的利用價值已經所剩無幾,朱元璋便在年末請韓林兒前往應天府,特意讓大將廖永忠一路護送,途中韓林兒「意外」翻船淹死在了江中。

韓林兒

我是趙帥鍋說:

公元1351年,劉福通和韓山童打出「彌勒降生,明王出世」的口號準備起兵,韓山童自稱是宋徽宗的八世孫,同時也是轉世的明王,他將以大宋皇帝後裔的身份,率領大家反元復宋,建立一個人人平等的美好新時代!

但是很不幸,在起兵前夕,韓山童就被政府軍捕殺了。

聽到韓山童被捕殺的消息,劉福通在倉促間舉起了叛亂大旗;雖然起義進行的非常倉促,但是因為叛亂的大潮剛剛開始,所以大元帝國還沒有做好全面應對的準備。

在這種背景下,劉福通率領的紅巾軍,很快讓整個河南省風雲變色,再後來,等到張士誠大敗元朝宰相脫脫之後,劉福通便擁戴韓山童的兒子韓林兒為皇帝,正式在中原地區開國立號。

由於在劉福通一系的宣傳中,韓山童是轉世明王,那他的兒子韓林兒自然就是轉世明王之子,因此人們說起韓林兒時,通常都是稱之為小明王。同時因為韓林兒在位的時候,年號是龍鳳,所以人們說起這個政權時,通常都稱之為龍鳳政權。

龍鳳政權建立之後,就派人邀請郭子興一系加盟,當時郭子興已經去世,郭子興的軍政勢力分別由其兒子郭天敘、小舅子張天祐和養女婿朱元璋接管,他們三人再經過一番商議之後,都同意加盟龍鳳政權,於是他們三人都掛起了小明王的大旗,並遵奉小明王的皇帝。

三人之所以願意加盟龍鳳政權,一方面是因為龍鳳政權是當時最大的叛亂集團;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龍鳳政權在北方,正好替他們擋住了元朝政府軍的圍剿。

當然,因為朱元璋他們加盟了龍鳳政權,所以龍鳳政權在北方與敵人死磕之際,就不用提防南面有人背後捅刀子了。

從這層意義上說,雙方的合作是雙贏的,龍鳳政權可以依靠郭子興各系力量的的呼應,安心的在北方發展,郭子興各系背靠龍鳳政權,在南方安心的擴張地盤,都不用擔心有人背後捅刀子。

再後來,龍鳳政權在大元帝國政府軍的圍剿下,漸漸退縮到了安徽境內,它一方面與張士誠接壤,另一方相對於張士誠,也非常弱小。在這種背景下,張士誠便想著將這個殘破的龍鳳政權給兼併掉,從而壯大自己的實力。

面對張士誠的這種如意算盤,朱元璋自然坐不住了。

因為,當時南方三大巨頭,陳友諒的實力要強於朱元璋,朱元璋的實力強於張士誠。現在,如果讓張士誠兼併掉龍鳳政權,就可能讓張士誠的實力追上朱元璋,到時朱元璋夾在陳友諒、張士誠之間,能有什麼前途可言呢?

更重要的是,從地緣上,如果張士誠兼併掉龍鳳政權,朱元璋的老巢南京城,就會失去屏障。要知道,朱元璋之所以可以安心在江南擴張,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背靠龍鳳政權。

雖然說,龍鳳政權一天比一天衰弱,但只要它存在,朱元璋的大後方就是安全的。現在,龍鳳政權如果被張士誠給兼併掉,那朱元璋的老巢,南京城就會暴露在張士誠的打擊範圍內。

因為類似的原因,在張士誠率軍進攻龍鳳政權時,朱元璋就立即派軍前去救援,但因為陳友諒還在一旁虎視眈眈,所以朱元璋並不敢與張士誠全面開戰,他只是把小明王為代表的龍鳳政權,遷到了自己的地盤上,他並沒有和張士誠爭奪龍鳳政權的地盤。

雖然說,龍鳳政權的地盤被張士誠所佔領,但因為朱元璋成功把小明王為代表的龍鳳政權,遷到了自己的地盤上,對朱元璋而言,也是一個不小的勝利。因為,一方面這意味龍鳳政權的大旗還在,這樣張士誠即便佔領了龍鳳政權的地盤,也沒有辦法強有力的控制這片地區。

另一方面,龍鳳政權當年一直叱吒整個江北地區,現在這個政權被朱元璋遷到了自己的的地盤上,朱元璋在江北,就會擁有無與倫比的政治影響力,至少那些龍鳳政權的殘餘勢力,都會向朱元璋靠攏,他們既可以壯大朱元璋的勢力,也可以牽制張士誠。

明白這一點,就能夠理解朱元璋為何要救援小明王了;至於後來朱元璋殺害小明王,是因為當時朱元璋已經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等割據勢力,成功統一南方,下一步朱元璋準備正式開國立號,在這種背景下,朱元璋自然不可能再留著小明王,否則他怎麼合法的稱帝呢?

歷史神秘人說:

小明王是註定要死的,畢竟他實力不行絕霸著大義的座椅,這是礙著朱元璋的前途了,當然殺小明王之前要把他的價值給榨乾了,這才是一個合格君王該做的事,所以朱元璋才去救小明王!

當時小明王被張士誠包圍在安豐,眼看就要完蛋了,小明王趕緊向朱元璋求救!對於救不救小明王,朱元璋陣營產生了分歧,劉伯溫說不能去救,你去救了就會陷入陳友諒和張士誠的夾擊,萬一被包了餃子多不好啊!再說你真救了小明王后,你朱元璋如何處置啊,突然多了一尊神壓著你,你不受氣才怪呢!但是朱元璋決定要救,因為朱元璋看得更長遠,朱元璋知道阻擋自己的統一天下,也就陳友諒和張士誠了,這遲早和他們幹上。救了小明王不僅揚威自己忠軍的名聲,也會助長自己部隊的實力,畢竟小明王是大家起義部隊的首領,救了他就有更多起義部隊投奔朱元璋!再者就是救小明王的同時又順便打擊張士誠削弱他的實力,對將來朱元璋一統天下是有好處的,說白了,救小明王得到的好處是多多的,至於救了小明王如何處置那就簡單了,在自己的地盤還不容易處置他嗎?

朱元璋救了小明王,小明王立刻封了朱元璋為吳國公,朱元璋名聲在外,在朱元璋滅了陳友諒和張士誠後,小明王封朱元璋為吳王,這時身為吳王的朱元璋權力和皇帝差不多,小明王已經沒有什麼權力了,只是戴著個名義君王的帽子罷了,說白了現在的小明王已經對朱元璋沒有利用價值了,反而成了一個負累,畢竟朱元璋統一天下只剩下元朝這個敵人了,北伐中原幹掉元朝這個偉大戰績的名聲不能落入小明王手裡,雖說實質操作的是朱元璋,但朱元璋就想完美的把這個功勞抓在自己手裡,一點都不能給小明王,畢竟幹掉元朝,朱元璋就是開國之君了,可小明王是朱元璋名義上的上司啊,你朱元璋是皇帝,那小明王是什麼呢,真讓小明王便宜當了開國皇帝嗎?顯然不可能啦,因此小明王必須死。

在北伐中原前,朱元璋做了一個決定,派水軍大將廖永忠去滁州接韓林兒來南京。廖永忠是巢湖水師出身,朱元璋軍中最優秀的水軍將領。只是萬萬沒想到韓林兒竟然在瓜洲渡口意外溺死,劉福通和小明王韓林兒一同死了,這顯然不是意外啊,落水不可能沒人救啊,何況廖永忠熟悉水性怎麼可能會讓小明王出事呢!所以廖永忠出發前得到了朱元璋的暗示,小明王不能來南京,隨便搞個意外讓他死就是啦,廖永忠懂了朱元璋的心思,也就弄死了小明王,朱元璋再也不用擔心誰搶了他的皇位啦!

拜月敎主說:

朱元璋救小明王是為了後面更合理的殺他。

不救小明王有2種結果,一種是被元軍俘虜,到時候來個挾天子以令諸侯,朱元璋難受不難受?到時候聽召不聽召?二種情況是被元軍殺了,這是最好的結果,但是朱元璋要拿皇帝位來賭,當然賭不起,萬分之一的風險也不可以接受。然後呢?大家看到了,我冒死救下小明王,我可是有忠有義,後面他的死跟我無關啊(為了保證小明王100%死亡,那我必須親自弄死他)。這裡就可以看出,朱元璋不是半道想當皇上,一開始就在謀劃稱帝路線。

而知而行的歷史說:

小明王,姓名叫做韓林兒,元朝末年的河北欒城人。

他的父親是韓山童,信仰白蓮教,積極的傳教,在安徽的阜陽認識了劉福通。當時朝廷無道,天下沸騰,可沒有一個人挑頭。韓山童依靠傳教發展了很多信徒,積極準備聚眾起事。1351年黃河泛濫,朝廷不得已徵召了很多民工修理河堤,這給了他們天賜良機。

他們在黃河故道埋下一個單眼石人,刻了字: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當民工們挖到了石人後,劉福通等人藉機大造文章,說韓山童是宋徽宗的後代,元君無道,宋當光復。人越多就越容易被煽動起來,當天就舉行了起義(當然準備工作也早就做好了,蓄謀已久嘛,比如旗幟、武器之類)。元朝政府雖然昏庸但是鎮壓叛亂不管誰當皇帝,都會毫不留情。結果沒多久,韓山童被捉,死了。他的兒子,韓林兒和他母親躲在了距離阜陽不遠的碭山。

4年後,劉福通等人的勢力強大後,就找到韓林兒,擁戴他做皇帝,建國稱宋,年號龍鳳。這是在1355年。

當然,新成立的宋政府裡的掌權者還是劉福通。此時,因為劉福通是首義者,所以南方江淮流域同時興起了很多武裝,都打著龍鳳政權的名義,包括朱元璋的嶽父——郭子興,人們都把他們叫做紅巾軍。

既然劉福通要當這個老大,而且還組織了政權。那么元朝政府的軍事壓力就都朝劉福通這兒來了。劉福通也針鋒相對,派3路大軍北伐。結果有的半途而廢,有的繞道竟然打到了朝鮮,最後給人用美人計也敗了。總之,北伐並不成功。

北伐不成功,劉福通被元軍列為頭號打擊對象,不得不敗走安豐,這是在1359年。

如此情形下,勉力支撐了2年後,1361年,龍鳳政權的山東、河南等地相繼被元朝大軍攻陷,在安豐的韓林兒只有在應天設府的朱元璋的江南省了,這也是兩年後的1363年當劉福通在遭到已變節投靠元廷的張士誠攻擊時,第一時間向朱元璋發出救援信的原因所在。

此時的朱元璋,已在7年前開府,奉龍鳳政權為正朔,名義上是韓林兒的臣子。由於以劉福通為首的紅巾軍主力在北方遮擋了元朝的討伐大軍,所以當時的朱元璋能在南京附近安全地發展實力,到了1363年朱元璋收到求救信時,他已經是南方最大的三個勢力之一了。其餘的兩個,一個是正在攻打韓林兒的張士誠,一個是朱元璋最大的仇敵陳友諒。這三家,沿著長江一字排開,彼此之間互相攻伐,都想兼併對方。

救還是不救?

此時的朱元璋剛剛34歲,傳統的忠義思想還存在。劉伯溫當時已經歸附他了,這位軍師對他說:救韓林兒將會造成中心空虛,容易被他人打偷襲;再者,救了韓林兒,放在身邊如何安置?畢竟你朱元璋還是人家的臣子。

朱元璋說:救。理由有三:

第一,我現在還是龍鳳政權的平章政事,君主有難,於情於理,當救,這是忠義氣節,出來混社會不能丟。

第二、我作為封疆大吏如果不救主難,我如何要求跟我一起打天下的兄弟?

第三、我們能在南京待著這些年過了好日子,都是託韓林兒他們的福,他們擋住了元朝的攻擊,現在被小人欺負,我受人之恩,怎能不報?

可以想見,朱元璋還是很厚道的。

然後,朱元璋又說了一句:以前經常跟張士誠打,每次都能打贏,這次也會贏,不會耽擱太久。

朱元璋自信滿滿地上了戰場,結果他到了那裡,仗已經打完了,張士誠已經攻下了安豐,現在張士誠的土地從江蘇往北,到淮河以北,整個圍著朱元璋了。但是朱元璋既然來了,就開打,連戰三場,都打贏了,也順利地救下了小明王。可是張士誠擅長的是防守,這樣一直耗下去不是個辦法,因為從南昌那邊傳來了一個消息:陳友諒打過來了,而且還是傾國之眾,60萬大軍泰山壓頂而來——這是拼命來的。

朱元璋不敢怠慢,留下一支偏師看住張士誠,自己帶人匆匆趕往前線。走到一半,他就後悔這次救下小明王了,帶著在身邊,渾身不自在。朱元璋就把韓林兒留在了滁州,給他蓋了一座宅子,軟禁起來了。

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戰陳友諒,有驚無險,贏下了這場明帝國的立基之戰。戰後,朱元璋剩勇追窮寇,一直打到武漢,抓住了陳友諒的兒子陳理,徹底解決了西邊的威脅。

這時,能在南方與他爭長論短的只有張士誠一家了。1366年,他派出20萬大軍討飯張士誠,功在必取。因為他打張士誠,打出了手感,沒輸過。

這時,李善長提醒朱元璋,在江的北邊,還有一個韓林兒呢。

朱元璋就派遣部將廖永忠去過江,把韓林兒接過來,結果船沉了,韓林兒死了。

朱元璋很惱怒,這明擺著就是瓜田李下,意外出現的太敏感了,不是傻子都能明白是朱元璋指使的。廖永忠當然沒得什麼好,被朱元璋抓了殺了,可是朱元璋這黑鍋就背定了。

朱元璋為啥要殺韓林兒?

他完全可以把韓林兒接過來,像趙匡胤一樣,厚待柴氏後人,不費多少銀子。3年前,他還出死力去救的主子,現在就這樣稀裡糊塗,一點兒也不高明的被自己手底下人做掉了。

所以,這件事,極有可能是廖永忠等私自揣摩上意,本想邀功,結果這招太不高明,反而丟了卿卿性命。

假設,殺韓林兒是出於朱元璋的指使,那麼能夠推理出來的理由有:

第一、陳友諒勢力已經平定,張士誠也即將拿下,天下即將一統,不再需要這面旗幟,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功用喪失了。

第二、清除掉登基為帝的障礙。

第三、給手底下的將士們一個念想,熬了十多年,終於到咱們的出頭之日了。韓林兒一死,朱元璋必定稱帝,這些人跟著他出生入死,不就是想攀龍附鳳嗎?這下,可是很好鼓舞一下士氣了。

不過韓林兒已死,廖永忠百口莫辯,朱元璋瓜田李下,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已經不重要了,幾百年過去,連大清都亡了。

唐朝好男人李隆基說:

盡進人道、所謂的演義。

不救小明王怎能服眾、

怎能、挾天子以令諸侯,

怎能讓天下的義士一起來幫助

朱元璋反元朝的昏庸無道……。

等朱元璋的勢力足以打敗元朝的時候,

他還會讓小明王坐吃山空麼,

明太祖不傻、李善長也不傻、

劉伯溫更不傻(⊙o⊙)……

重八的兄弟們早就想讓朱元璋當

皇上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28542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