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明朝能打得過強悍的蒙古兵,為什麼打不過清朝?_為什麼明軍能打敗蒙古軍

我是查理就姓查說: 自從朱標早亡,病根就落下了。藍玉是朱允熥的舅姥爺,常遇春是朱允熥的親姥爺,不是朱允炆的。朱…

我是查理就姓查說:

自從朱標早亡,病根就落下了。藍玉是朱允熥的舅姥爺,常遇春是朱允熥的親姥爺,不是朱允炆的。朱元璋失心瘋選了朱允炆,而沒選朱允熥繼位(按照嫡長繼承制,朱標的繼承人順序依次應該是朱雄英-朱允熥,朱雄英既然早夭,那在朱標死後,立皇太孫就應該立常妃的遺腹子,嫡次子朱允熥,而不是庶長子朱允炆),絕對是老朱一輩子犯下的最大錯誤。朱允炆作為呂妃之子,本來就是側妃所生的庶子,即使後來呂妃抬正了,也是續弦,而且是在朱允熥出生,常妃和馬皇后逝後才抬正,朱標二子嫡庶早就定了。

朱允炆從嫡庶大義而言,得位名不正言不順;從母系血統而言,文官的外孫,也遠不如開平王常遇春外孫尊貴;從香火之情而言,也不如根本不可能得到以明軍二代核心藍玉為首的淮西武將的效忠。所以藍玉,所有還能打的淮西武將,都會在將來團結在朱允熥周圍,在老朱死後威脅朱允炆的皇位,所以他們都必須死!這才是藍玉案爆發的最根本原因。

明朝的命運,隨著朱允炆,Judy兩代得位不正皇帝的心虛,迎來可一個大轉折。本來武德充沛的大明,最終落得個文強武弱,皇帝要靠太監製衡文官的局面,對外的攻守之勢轉換之快,衰弱時間之久,能守到崇禎年,已經是老朱和Judy兩代皇帝打下的底子實在太厚,足夠老朱兩父子吹一輩子的結果了,當然,于謙,王陽明,胡宗憲,張居正等人實在太牛也是原因之一。可每次危機解決之後,體制性的根本問題,從來就沒得到解決啊。

不是每次遇到危機的時候,都能遇到及格以上的皇帝,合格提供後勤的內閣,懂得打仗的名臣啊。我們看看崇禎朝那群歪瓜裂棗們,被文官忽悠瘸,把所有正確的人全練廢,該信的一個都不信的皇帝,只顧黨爭發財自毀江山的文官,一個能打的都沒有的武將,得虧老朱葬在孝陵啊,敢葬在十三陵,能讓那群笨蛋給氣活過來,Judy的棺材板都快按不住了……

如果我們把時間推移回朱標去世那年,當然,如果朱標不死,順利繼位了,當然不會有後來的藍玉案,靖難之役,土木堡之變。即便朱標死了,如果老朱選對皇太孫,立朱允熥繼位,扶上馬,送一程,一樣可以平穩過渡,只要解決掉明軍衛所軍制弱化部隊戰鬥力,財源太少,稅收太差跟不上社會發展,因噎廢食禁海等洪武朝遺留的具體問題,藍玉案,靖難之役,土木堡之變照樣不會發生,完全有可能把明朝的衰落再延後幾百年。

有藍玉坐鎮的明軍中央集團在,照樣能把所有藩王揉圓搓扁,死死的按在邊境。就藩王手裡那仨核桃倆棗,指望碰到方孝孺李景隆是指望不上了,回頭打南京是打不過的,老老實實按照老朱的設計前進方向,goog good study,day day up,繼續為大明賣力吧。

朝廷全靠他們頂在前面充當帝國的第一道防線和前進基地了。剛打完倭寇,就調到九邊看大門的浙江兵,和為了經營好自己封地以免背後皇帝發飆,敵人來了打不過還得固守待援等朝廷救兵的藩王,誰幹活更出工出力,用屁股想也知道嘛,削藩是不可能削藩的,這輩子都不可能削藩的……

藩王也好,勳貴也好,但凡兒子多的,嫌錢少不夠花的,想要多搞點土地人口功勞好分封的,不想被皇帝盯上,就不能內卷,只能緊密團結在大明中央,積極主動響應中央號召,為自己爭取更多生存空間,挨著誰打誰,夠得著誰打誰,天天挖空心思怎麼侵略鄰居,當個合格的軍閥頭子,為大明帝國主義添磚加瓦……

什麼蒙古瓦剌韃靼女真,什麼安南呂宋滿刺加?我的,都是我的……皇帝你別聽那群壞鬼書生貪財敗家玩意兒的,只知道給自己撈錢買地,把農民全變成佃戶……造支艦隊得砍多少木頭鑄多少炮啊,大軍去趟中東容易嘛?不能只花錢賺吆喝嘛,總得收點保護費……不是,總得籤點平等條約收點關稅補貼補貼您家用嘛……

用這群能打能搶能佔地盤的藩王勳貴集團制衡文官集團,不要比太監太好用。

可惜本來該發生的一切,隨著馬皇后朱標的早逝,洪武大帝晚年日漸殘暴,連施昏著。中華失去了延曆史正軌發展,進化成為近代國家的窗口期,反向倒退。

朱元璋的偉大而狹隘再次證明了即使再英明神武,他畢竟只是個凡人,是人就會犯錯,而他所犯的錯誤,積累起來,讓他親手建立起來的強盛帝國,開局即巔峰,卻在他死後就開始慢慢的滑向了深淵,先天不足在祖宗家法這四個字面前,誰也無力阻擋。即便一直有驚才絕豔的能人志士一次又一次力挽狂瀾,也只能延緩明朝滑向深淵的速度,未能逆轉大勢。明朝並不是打得過蒙古打不過女真,而是本來文武雙全砍了自己一條腿,藩王勳貴文官鼎足自己練廢了兩根柱,內卷了300年,是打不過女真還是打不過餓到造反的李自成?悲哀得很,是在座的都是爺,誰都打不過。

女真是像蒙古一樣,天生的敵人嗎?才不是。是邊軍為了自己的地位,多得點軍餉軍功,自己把自己建立的衛所推到自己對立面,還養寇自重,養出來的一隻吞掉自己的虎。

空攬星月說:

一種強弱態勢變遷輪換的展示而已,強盛時期的大明橫掃一切,弱勢時期的大明被崛起的新強勢大清消滅,符合變遷規律。

天時地利人和隨著時間,從內到外都在不斷變化著,看似一切靜悄悄,其實演變一直在無窮無盡的前進;這種演變無人能阻擋得住,只是時間問題。

勿以善小而不為144說:

任何一個民族,包括遊牧民族,只要在中原建立政權或者是和中原地區有了密切聯繫,都免不了衰敗的厲器,那就是腐敗!第一個接受中原文化,享受中原生活的就是遼國,宋遼經過宋真宗百年和平以後,遼國失去了原來的兇猛,然後被金亡國!第二就是金國了,金國最強大的時候,佔有東北,蒙古,黃河中下遊,等中原大片地區,然後在中原開始腐敗,軍隊失去了原來的戰鬥力,更失去了遊牧民族的勇氣,失去了對蒙古大草原的控制,而新生代的蒙古族,保持遊牧民族特色,指東打西,見神殺神,見鬼殺鬼,西方,俄羅斯為之膽寒,金國,俄羅斯被蒙古人亡國,最後蒙古人滅了南宋!第三個倒黴鬼就是蒙古人了!蒙古人佔領中原99年,迅速的腐敗下去,陳友諒,朱元璋,張士誠等高舉義旗,開始了推翻元朝統治,蒙古軍隊力量還是可以,然朝廷腐敗,漢族人多,最後被朱元璋,徐達,籃玉等逐出中原!而明朝到了晚期,需要供養的皇族增加,國家財政緊張,只能對百姓加稅,而貪官汙吏乘火打劫,人民苦不堪言,軍隊殺良冒功,張獻忠,李自成農民起義,清兵關外虎視眈眈,崇禎沒有攘外必先安內,明朝為李自成所滅!而李自成沒有控制好自己的隊伍,進了北京迅速腐敗,將軍忙著勒索明朝官員,吳三桂父親吳襄被抓,陳圓圓被搶,吳三桂千軍一怒為紅顏(若是真的投降李自成,吳三桂才是死路一條),吳三桂和清兵聯合,追殺李自成,而清兵藉機佔領中原!而清朝得了中原以後,亦開始腐敗,八旗兵失去戰鬥力,以綠營兵代之,綠營兵不行,又以湘軍淮軍代之,湘淮軍又不行,又以袁世凱新式陸軍取而代之!

奚譽賢說:

朱元璋在推元朝的過程中是順風順水的,那是一路投誠而過。大多數人,被小部份人給帶溝裡了!只能說了解不夠,或說每個人的理解能力不一樣,所以認知能力也就不一樣,被帶溝裡也實屬正常事兒。請記住概念,及認知。概念是:元朝的國號稱謂名是「元」,實稱大元,加國字,實稱名為「大元國」!不稱「蒙古」!中國歷史中的大元國,史學界俗稱「元」,或「元朝」。認知是:朱元璋在沒有推翻元朝之前什麼也不是!那麼,沒有推翻元朝的朱元璋就談不上明朝。明朝那些事兒是朱元璋推翻元朝之後才建立以「明」為國號的「明」政府。明朝,實稱「大明」,史學界才稱為明朝。朝,指朝廷。當然也指朝聖。聖,指聖上。上,既皇帝。聖,指賢。認知二、我國歷史古籍記載中有種植業,及畜牧業。民以食為天,中國人的祖先是先讓子孫吃飽飯在幹其它事項。認知三、中國歷史中的歷朝歷代沒有什麼種族區分的哈!只有氏族。什么氏族?氏族指姓氏家族。種族的劃分全是來源於西方國家,它們的目的就是破壞性的,其目的就是分裂強大的你,然後吃掉你。認知四、今中國人的祖先全來自華夏民族。華,實指中。中,實指中央,既以皇帝為中心的中央政府。夏,實指大。大,指大地。地,指域。認知五、我國歷史中的上古行政區劃是五服、四海、八荒。一家人在歷史及歷史記載中相互攻擊辱罵始於南、北朝時期。我怎麼知道?因為我看了五千年來的歷史記載文!當然還有各省出土不同時期的文物。明朝襲元朝,及革新的一個過程。

元朝壁畫▲

夏蟲欲飲冰說:

要想解答「為什麼明朝能打得過強悍的蒙古兵,為什麼打不過清朝?」這個問題,那就要看看蒙古人與女真人有什麼不同了。

蒙古人是明軍的老對手了,自從他們退回草原,就開始不斷地衰落,而經年的戰爭,讓明朝對衰落後蒙古騎兵非常熟悉,早已找到了破解之法,那就是花費重金培養一些強力家兵,然後給其配上最好的裝備,一等到蒙古人來犯邊的時候,就帶著家兵上戰場作戰,一般一支千人規模的蒙古騎兵,只要明軍將領的家兵能夠斬殺其中的十幾個甚至是幾個蒙古人勇士,那剩下的蒙古人就基本會退卻跑路了。

沒辦法,彼時的蒙古人衰落的就是這麼厲害,已經重回成吉思汗之前的部落狀態,也就只有後來的俺答汗能夠讓部下,恢復一些戰鬥力了,至於其他部落的蒙古騎兵都能讓明軍用此法擊退,這也是為何明朝後期,邊軍將領們紛紛組建家兵隊伍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蒙古人還比較懼怕明軍的火器,當他們碰到大量手持火器又有車堡作為屏障的明軍隊伍時,沒啥好啃的辦法,他們要不就是派少量騎兵吸引火力,消耗明軍彈藥,創造火力缺口,要麼就是驅趕馬群衝擊明軍陣地,但不管蒙古人用哪種辦法對付明軍火器,其效果都不是特別的好。

而後來新興起的努爾哈赤和他手下的女真人卻和蒙古人完全不一樣,還處於上升期的女真人步兵很是厲害,能夠直接當面鑼對面鼓地直接在正面戰場上,以堂堂正正的姿態將明軍擊潰解決,即使明軍有著眾多火器。

由於努爾哈赤等強人領袖的調教,女真人是能夠在接令之後(努爾哈赤為此付出了很多,很多次他的部下都畏懼作戰),捨生忘死地投入戰鬥,承擔著極高的死亡率也在所不惜,根本不是明軍將領依靠少量家兵就能夠擊退的了。

另外,女真人的軍械裝備也更好更完備,因為他們建立了自己完善的手工業區和軍械製作區,在武器銳利程度、披甲率和戰鬥力方面遠超蒙古人和明軍。

女真人的重步兵和重騎兵甚至能夠身穿兩層重甲衝陣,大大增強了戰場存活率和自身戰鬥力,這也是明軍和蒙古騎兵所沒有的優勢。

並且與明末那些窮酸到幾乎忘記了所有戰爭科技的蒙古人不同,女真人會製作盾車等器械,來應對明軍的火力優勢。

女真人的弓箭手那可是相當厲害,出身白山黑水的他們,世代靠漁獵為生,其所使用的滿洲弓威力強大,能夠穿透鎧甲,準確度還高,很多場戰役裡,都是女真弓箭手直接將明軍軍陣射垮的。

並且與鄙夷火器的蒙古人不同,努爾哈赤、皇太極等人是非常重視火器的,他們通過吸納降兵和仿製等手段,為自己裝備了大量的火器,還組建了特殊的烏真超哈營(八旗漢軍),其火力和質量,遠超明軍,能夠在正面作戰中,僅靠火器就能將明軍部隊擊敗。

北疆同心聊歷史說:

明朝軍隊打得過草原諸部,可是為什麼打不過清朝軍隊?

一、明軍為何打得過草原騎兵

殘元瓦解後分裂為瓦刺、韃靼、兀良哈三部,而除了兀良哈很少騷擾明朝以外,瓦剌和韃靼都曾經長期騷擾過明朝。

只不過由於明朝中前期實力較為強大,所以瓦剌和韃靼的勢力才被硬生生地按了下去。

到了明朝後期不僅明朝自己衰落了,草原諸部也失去了往日的威風。兼之,隨著後金的崛起與徵戰,草原諸部又臣服了後金,成了後金武裝的組成部分。

到了這個時候,草原諸部(主要是漠南蒙古)便唯後金之命是從,奉後金統治者為「大汗」了。

於是,強悍的草原鐵騎便被綁上了後金的戰車,成了後金徵戰四方的有力工具。而且從此之後,原來的明蒙矛盾便為明金矛盾取代了。

二、明軍為啥打不清軍

明軍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打不過清軍,望風而降甚至一觸即潰的?當然是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克京城,崇禎皇帝上吊自殺,而南明弘光政權又難負眾望之後了!最初明軍雖已腐朽,但卻仍然保有一定的戰鬥鬥。

且看,當初這支在"薩爾滸之戰"中被努爾哈赤打得落花流水的軍隊,竟能在膽小如鼠的遼東經略高第落荒而逃後,在袁崇煥的指揮下不僅守住了孤城寧遠,甚至還擊傷了後金大汗努爾哈赤。

皇太極即位後改金為清,棄大汗之號而進位為皇帝,由此建立了清王朝,而此時的明朝卻已經被同時對付農民起義軍和清軍弄得筋疲力盡了。

但是,當八旗鐵騎繞道蒙古襲擊北京城的時候,卻依然被袁崇煥率領的關寧鐵騎阻擋在北京城下。

即便是崇禎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殺害了袁崇煥,清軍也仍然無法擊敗代替袁崇煥守衛寧遠——山海關防線的吳三桂。

因此,當得知了李自成攻克了京城,明朝皇帝崇禎已然上吊自殺,關內因群龍無首形勢混亂的情報後,攝政王多爾袞便打算再次繞道蒙古與李自成爭奪中原,而無法從山海關進兵!

如果不是吳三桂與李自成鬧翻,即將遭到大順政權的打擊,所以才情願獻出山海關向清軍「求援」,可能清軍仍然無法輕易入關。

那麼為什麼清軍入關之後,很快便消滅了大順、大西和南明弘光政權的成體系抵抗,尤其是南明弘光政權,兵也多,將也廣,地也大,名也正,竟然也被清軍一舉滅亡了呢?

這沒什麼奇怪的!因為,南明弘光政權一定會滅亡!原因有三。

①、政治上的原因

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是被閹黨餘孽扶植上臺的,因此朝廷大權便落入了馬仕英、阮大鋮之手,史可法等僅有的少數幾個正直遭到了排擠。

弘光帝不僅沒有君主素質更沒有危機意識,大敵當前居然還在為了享樂而「飲醇酒、選淑女」,這樣的皇帝豈能服眾?

於是,南明出現政治混亂的局面也就不足為奇了。

政治混亂必將導致缺乏凝聚力,缺乏凝聚力則會導致君臣離心離德,從而無法團結起來一致對外,不能一致對外,滅亡也就指日可待了。

②、軍事上的原因

弘光政權依靠的是防守武昌地區的左良玉,以及防守淮南地區的「江北四鎮」的軍隊的支持。

但是,由於弘光皇帝難負眾望,導致江北四鎮的將領對前途失去了信心,於是一些人便心懷異志,終於演變為自相殘殺的悲劇!

而左良玉又對馬仕英的專權感到不滿,於是便不顧強敵環伺虎視眈眈,竟然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率兵攻打南京。

儘管在此千鈞一髮之際左良玉病死了,但南明的軍事防禦體系卻也因此而崩塌!

於是便造成了督師史可法困守揚州抵抗清軍,而卻無一兵一將前往支援的情況。

最終揚州城被攻破,史可法也被清將多鐸殺害。

歷史上的偏安王朝滅亡的教訓說明:守江必守淮。

失去了淮北的迴旋之地,單單依賴長江天塹是無法保全南明小朝廷的!

因此,揚州一丟,清軍的兵鋒便直抵長江北岸,很快便渡過長江滅亡了弘光政權。

③、心態上的原因

南明弘光政權一向視農民起義軍為不共戴天的仇人,而對清軍卻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他們低估了清軍的野心,在形勢萬分危急之下,居然還妄想著先「聯虜滅寇″,然後再割讓一部分土地與清朝媾和,這不是與虎謀皮嗎?

正是在這種不切實際的心態的促使下,南明君臣才會麻痺大意。

而由於清軍剛剛入關,還沒有把握徹底消滅李自成、張獻忠和南明弘光政權,於是也曾對其虛以委蛇。

不過,隨著大順和大西勢力節節敗退,清軍很快便改變了對南明的態勢,認為可以一舉蕩平關內的抵抗力量。

於是,便兵分三路向李自成、張獻忠和南明弘光政權發動了進攻!

最後,在一兩年的時間裡便消滅了李自成、張獻忠和弘光政權。

儘管此後大順軍和大西軍殘部終於放棄成見,和南明永曆政權聯手抗敵,也曾經一度恢復過以西南為主的幾個省份,但卻為時已晚,大局已經無法挽回!

因為清軍已然在北方站穩了腳跟,而且又得到了吳三桂、洪承疇等前明降將的協助,在實力上遠遠超過了永曆政權,所以永曆政權最後也失敗了。

至於以東南寶島為基地的″明鄭″集團,因其實力處於絕對弱勢,所以自然也就更沒有辦法撼動清朝的統治了。

總之:公元1644年好像是個分水嶺。在此之前,儘管明軍已經無力進攻,但還是可以守住山海關的。而在此之後,許多明軍卻一觸即潰甚至望風而降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2877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